这部剧叙事线、情绪、对白,恰到好处,此中有真意,一切尽在不言中(剧情梦工厂)。
我反而感觉编剧,相当了解和真实呈现了内在敏感度高的人群。
INFP从小到大都会被人感觉矫情,似乎内心的感受,只要和大众不一样,就要被归为异类。
只是我们善于感受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王维一句“人闲桂花落”,直接射中了我看花瓣缓缓落下的心境,如果用镜头语言,那一定是升格镜头,没有任何语言和思考的惬意。
ost虽然几首曲子很相似,但是钢琴键上轻重缓急,有着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场景和感受。
每一朵花都美,美,本身不需要比较。
电视里潮久由江看到曾经小时候高大的儿童相扑选手输给个矮小的对手,而今已经长大成人取得很高成绩的相扑选手,他说曾经的羞愧丢脸,在此刻感觉曾经努力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有意义的,我同样热!
泪!
盈!
眶!
只要是人,就总会有输的时候。
能不能战胜自己妥协、垂头丧气的心态,才是真正重要的。
任何看似的“垃圾”,如果换个场域,也许这里的“垃圾”就是另外一个场里的“金子”。
只是放错了赛道而已。
ost好听!
01 いちばんすきな花(我最喜欢的花)_哔哩哔哩_bilibili
像是年轻一些的《四重奏》,走不进社会规则的四个人,还来不及处理事业、梦想、家庭,小心翼翼的学着和这个世界和平共处。
亲密关系里总是强调一对一的关系,不擅长两两成组关系的人成长为了什么样的人?
他们都成为了人群中的好人,有的人成为无法进入亲密关系的好人,只能对第一次见面的人倾诉;有的人成为害怕不与同性同时出现便被人背后蛐蛐的好人,追问着男与女是否能够有纯友谊;有的人成在人群中不断笑着讨好他人的好人,不断与人说着“我懂我懂”;有的人成为无法拒绝他人的好人,被人戏谑着打压着安排去做种种违心之事去融入。
善良是他们的天性,越是在体面现代生活里活得用力和小心翼翼,越是过着不快乐又好像没有痛苦到什么程度的人生,好像是放错位置不起眼的“垃圾”一样,无用、无趣、无法自处。
垃圾这一段很有意思,哪有绝对意义上的垃圾?
也许是插画、婚戒、会员卡、为了不被人讨厌而藏起来的“厌恶”……其实也有可能是人,但到底是什么?
还是取決于需要程度。
一朵花,可能成为丢在路边的花,也可以成为最喜欢的花,它们是天注定如此吗?
其实是有人决定要如此,决定去爱,决定去做自己。
并且,不需要理由。
敏感的人能够过好这一生吗?
没关系,是生活啊。
总会成为别人最喜欢的花,也会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花。
日本总能有一些角度清奇的温情小剧,这次貌似是聚焦大众认同恐惧、社会关系无能,虽然很drama但能遇到可以共鸣可以倾诉的人真好,期待后续故事。
================================剧中一些触动我的语录摘抄:1.我没有成为一个会从表面决定自己幸不幸福的人,真好。
希望是个持更===================有点遗憾,确实不是个持更the one and only one但这部剧的钢琴曲超级值得循环播放!
这几个主人公都在某个时间点有过恋爱,但是此剧似乎在说即使是没有最喜欢的花也没关系。
最喜欢的花也就是最喜欢的人,也就是恋爱(排它的,所以存在最喜欢)。
如果真有如剧中4人这样朋友关系那确实是不错挺开心的。
但是。。
维持2人关系难还是维持4人关系难呢?
人越多越难吧。
剧中夜夜告白后如果潮先生也同意了,4人关系会有怎样的进展呢?
如果红叶和ゆくえ变成一对又会又会怎样呢?
感觉变数太多。。。
这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另外红叶是帅哥,很难想象去和他告白的女孩会少了,经常被人告白机会很多的情况下,怎么会变成没人找他玩的局面,这也有点奇怪。
不是说不可能,只是颜值高的概率上讲,因为机会多,所以交流也会多,即使是原本内向练练也会变得善于交际吧
回想了一下,初高中,好像我也是对于二人组或者是小团体感到无所适从。
那种朋友从某一天开始不和自己走的尴尬和奇怪,emm。
初高中的大家都在一个班级里,是有凝聚力,但不在团体里的人,就会落单。
好像我也很怕落单。
但处理人际关系对我不是什么难事,我很会读空气,多半是父母教会我的。
好像总是可以和几乎人保持好关系,同学,老师。
但交心的朋友有多少呢,有多少人还在联系呢,emm。
所以对于两个男角色的老好人的性格我都很能 get 到。
想想初高中很窒息呀,对于不受欢迎的同学来说,大学可能更好吧。
在大学,直接或间接得习惯独处,甚至挺喜欢的。
可以自己听歌,听播客,但也不是 I 人和 E 人的关系,也不怕与人交往。
总之,能和所有人相处好关系,但也懒得和不对眼的同学好关系,不做好好先生。
小团体什么的最好了。
我也有过一个三人小团体,很快乐,我以为会一直快乐下去。
准备一起出国旅行,计划去彼此的城市看望,参加彼此重要的人生节点...但从他们俩个之间开始有暧昧我就隐隐担心,因为我知道小团体很可能会就此中断,不管他们的结果是怎么样,但我也无力阻止。
结果就是小团体解散了,我成了夹心饼干中间的馅,热闹的群聊日渐冷清,只有做project 会有消息。
友情比爱情长久得多呀,但大家都前仆后继想要越过友情的界限,都是基因的小游戏啊。
伴侣,好友,同学,都只能陪伴你走一段旅程吧。
总归是和自己相处的时间最长。
吐槽一点,剧中间的 bgm 用了太多次了,有点疲劳。
片段之间的切换有点点怪。
另,小鼓这一对真好啊,很让我羡慕。
分不清人心中优先级的潮,会为了朋友结婚和有小孩比自己有喜事还高兴,会去拒绝不想参加的婚礼,不再顾及他人的看法。
不喜欢花店,却喜欢花的花店儿子,和人只擅长初次见面,最后能去同一件理发店两次。
奉迎他人,看似有很多朋友,注意他人一个人会去互舔伤口的插画家,正式退出同学群不再去迎合。
母亲心中洋娃娃,成功表达自己想法的夜夜,对没那么熟的人讲话会不客气,为了朋友生气,酒场大骂八嘎的样子很可爱。
内心敏感的人真的挺感同身受,在成长过程感受的孤独,或多或少与四个主人公的成长重叠,产生共鸣之处。
很多地方值得烹茶细品,最好有个同款马克杯。
男女之间有纯友谊吗?
还是没有呢?
有没有都无所谓呀!
即使不能理解他人的价值观,总有一天能遇到主动要去理解的人。
细节满满,等OST。
蜗牛的摆件
潮帮夜夜选的紫色衣服太好看 结尾又出现了
没坐副驾
生气的夜夜
各自成为想成为的大人了
12.17. 更一言以蔽之,无非就是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但却写出了每个人的孤独和不甘,现在我稍微能理解一丢丢,日剧里常说的寂しいなです。
看似无害其实疏离的社会关系成为常态时,要如何走进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融入这个世界,没人教过我们,所以遇到了霸凌,我们封闭了自己,遇到了强势,我们否定了自己,世界熙熙攘攘,而我却茕茕孑立,也许说到底不过是眼里有自己无自己罢了,第十集里,大家对“垃圾”的解读简直是点睛之笔,他人砒霜我之蜜糖,大概就是这样吧!
真是少有的好看的剧,越感觉越有滋味,喜欢,应该还有一集,会等下去,嗯!
10.24. 如果一个剧目,让你有情感的波澜,窃以为就是个不赖的水平; 很高兴评分不高,也许是因为当下开放的时代,私密性的时间越来越多, 朋友的意义渐远渐淡了,这个趋势是好是坏我说不上来,但是人是社会的人,总有落单的时候,在那种越刻意越孤单的时候,心灵的救赎才显得格外重要,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独处是一个人的狂欢 ,在人群里的落寞是很伤人的吧,所以剧中人学会了封闭心门,学会了接受,学会了沉默不言,他们也是走运的吧,就这个级别的社恐还可以遇到同类,知音难求的幸福感扑面而来,真好!
其实剧中讨论的问题一点都不简单,往小了说是精神PUA,往大了说,就是精神创伤吧,年少的经历需要一生去治愈吧,哎,曾经被霸凌的三年二班的学生长大了,痛就是痛,哪怕伤口愈合了,哪怕疤痕变淡了。
看到最后觉得英译名完全可以叫做"Table for Four",从一张四人餐桌开始,又结于另一张四人餐桌,这四个朋友依然是同样的嬉笑怒骂的样子,尽管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故事结构十分简单,每一集分别穿插椿、由久江、夜夜、红叶这四个人的儿时与过去,人物们逐渐与过去的当下的人和事和解,有点像是《四重奏》+《周日晚上左右》就连客厅和房子的结构都很像《四重奏》,关于垃圾袋的争论简直就是《四重奏》里鸡块旁边的香芹的争论,而当夜夜说,"我曾经喜欢过的两个人,而今结婚了,反而很真心地希望他们幸福",特别像《四重奏》里,小雀想要撮合司和真纪,两个都是她喜欢的人,"我自己的喜欢就让它在那里滚来滚去吧",就连由久江和她的男闺蜜赤田一起唱K,都很像是《四重奏》里别府和结衣的年轻版幸好没有狗血的恋爱剧情,有爱情萌芽,尽管比《四重奏》里的爱情部分重一些,但并不影响观感,湖乃实偷偷跟椿说起她姐姐由久江单恋的事情时,特别像《四重奏》最后谕高偷偷给小雀买她喜欢吃的章鱼丸子(鱼蛋?
)不过本剧跟《四重奏》里的四人组相比,最不一样的是本剧有着美鸟这个关键的线索人物,她的故事既是彩蛋也是主线大结局退场方式很有话剧的感觉,歌手在弹唱片尾曲,其他人在走动在交谈,没有各自奔天涯的告别感,日子改变了很多,但似乎又什么都没变,有一种安心感,也勾起了我内心里很强烈的生活在都市与人连接的欲望看到高中时的椿和美鸟的故事,我觉得善良的人们会以奇妙的方式相遇与重逢,多年前自己朋友口中说的他和她,在多年之后会机缘巧合地相聚,简直像是现代都市童话,曾经的彼此影响在成为彼此身上的一部分后,又渐渐在岁月中传达给他人,我觉得这是人生中最美妙的部分,善良人们之间的奇妙连接,让作为观众的我都觉得人生变得有质感起来而不管是《四重奏》还是本剧,都让我这样觉得,人能这样长大这样变老,真的太好了记得有一次回北京待着,想看的话剧恰好是买一送一,着实让我苦恼了很久,原本一直是一个人看话剧的自己,一时间不知道该喊谁,因为之前也拒绝了很多人的邀约,所以也不太好(也不太想)把那些渐行渐远的朋友喊出来,何况还那么突然结果就是最后一个人去看了,旁边是个空座,坦白说,那时候有没有因此觉得孤独,已经记不太清了,即使是同样的价值观,人们的生活也一定会渐行渐远,我接纳了这样的现实,所以也为一个人的生活做了很多心理准备前阵子跟一个朋友聊天,她说,你真的有过朋友吗,心里真的装过谁吗,一时间我十分难过,也许她是对的,我好像一直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许对谁都没有真心过看着本剧时,则是想起来,几年前或者更早时候的自己,曾经也有过非常要好的三人或者四人组,我们那些组合之间也有过异性友谊或者模模糊糊的爱情,有过面红耳赤的争吵,有过肆意大笑也有过不欢而散可即使这样,如今想起来,我好像真的没有可以毫无顾虑地聊天的对象,自己总是端着,有过一起开怀大笑的朋友,笑点惊人的一致,可是跟毫无顾忌地分享心事相比,还是不一样大学时有四个玩得最好的朋友,特别像是本剧中的四人组,我甚至想要把我们四个跟剧中四人一一匹配,尽管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掺杂了剧中四人的其中一部分我们最美好的回忆是一起说走就走,去了锡林郭勒大草原,那张合照直到后来我都经常翻出来,其中两个朋友在母校里承包了那个木屋咖啡厅,我和另一个朋友会时不时去帮忙,以及被强迫试饮新品这样的男男女女组合,一般会因为其中谁动了心而有所变化,我们终究不像剧中四人那么幸运那么坦率,在其中一个朋友和另一个朋友没能在一起之后,似乎氛围就开始变了,那时候我很喜欢四个人黏在一起,希望谁也不要跟谁闹掰,但结局是大家各自有了男朋友女朋友,之后的聚会已经完全不同,事实上也很少真的仅有四个人聚会了因为没有再怎么待在一起,心理上也渐行渐远,曾经活跃的微信群也渐渐安静,其他人也逐渐结婚生子,或者搬到外地,反倒是我还徘徊在原地,也一直回避跟他们的相见总是跟别人说,自己还是更习惯孤独的外派生活,可以一边赚钱还能一边宅着看书刷剧或者胡思乱想,可是看着剧中四个人,我才意识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既不是独自宅着看书刷剧,也不是一家三四口坐在桌前吃饭,而是下班或者周末时,能跟价值观一致的默契的朋友们,一起坐着聊聊天扯扯闲篇,如今只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朋友,所以没有了期待,就像11月份休假回到北京,惊恐地发现自己正在主动地远离这个城市的生活一样"相互喜欢却不一定是两情相悦",我默默地希望自己能一直遇到两情相悦的伙伴们,一起虚度光阴,也想问他们,你最讨厌的励志金句是什么呢?
而此刻我最讨厌的是,"心中有光,便不怕黑暗"不过遇到气味相投的朋友,已经算是奢望了,而今更现实的是,我想成为躲在某个地方的蜗牛,也想穿一穿好看的毛衣,然后还是会一个人点十二寸的披萨,但我还是会保持期待,也真心祝愿自己喜欢的人能有一个他们喜欢回去的家PS. 今田美樱在剧中的形象特别像有村架纯,声音也像PPS. 对我来说的一个彩蛋:中学时的椿和美鸟,在家里下将棋时,右侧衣架子上的衣服都很有趣,最早一件写着Hands up if you love Fridays,后面还有Non Stop Fun之类的,美鸟的T恤也很有趣,跟小时候的夜夜玩将棋时,写的是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
写silent也是一样,后半部分是不是写累了,所以走向总是混乱,逐渐不明白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了。
刚开始转换视角讲四个人的故事,关于男女友谊的议题还是挺有趣的。
由利江和朋友去唱k是密闭空间异性独处,夜夜答应和发店小哥出来玩就是性同意。
想到我自己好像也是个对“感情”挺迟钝的人,看了前面的故事会觉得,原来行者无意,听者有意,这种小举动也会让人误解成允许对方得寸进尺的某种“放荡”?
大概是性缘脑加东亚式内敛(别扭)的结果吧。
挺喜欢前半部剧的节奏的。
不善于用社交软件交友的人建了四人群聊;私聊时用“那两人”指称,对方便能心照不宣地领会;在人际关系中受挫时,总能找到一个尽管没什么事但也可以耐心地听你说话的人,晚上围在一起聊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后面搞全员单恋那套有点把前面对友情的讨论推翻了?
虎头豹尾的感觉在看silent的时候也有。
立完人设以后,编剧把大堆很冗长的大道理往他们的台词上套,好像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把故事进行下去一样。
大段的对话看太久,实在有些审美疲劳,遂看到9集实在没耐心看下去就弃了。
美鸟出现后,故事关注的点不知道跑到哪了。
唯一让我有些触动的就是一个人可以向不同的人展示他内在不同的角度。
也可能是因为我没看完的问题,以至于不知道这个角色对完善剧情有多重要。
但最后这部分讲述故事的方法实在让我提不起兴趣。
不过松下是真的帅,哈哈。
主角四人的名字和姓氏凑出了四季,春木、潮、红叶、深雪,把四个人的四季串在一起的则是小花美鸟。
在声音之后,编剧能用恰到好处的意象驱动写剧本,其实是我那颗惯用意象来理解和想象一切的大脑喜欢的方式,世界充满一个个比喻,如其所是的人和物安然自若地充满了意识的每个角落。
生方在这部剧里用了很多的反复的写法,同一句台词用在先后两个不同的关系里,给一段文字配上不同的插图,每段人物关系的不同在下一段关系的独白台词里有视觉错位般的奇妙效果,比如花名和人名同音的スミレ一段,“是不是朋友可能还要看本人的想法”和“本人这么说但实际可能不是这么回事”之间,这种各含苦楚的经验发言让两个陌生人(随后是四个)的剧情交集因“阻力”产生。
忘记自己的春木春木会小心翼翼地把小小的花束放在花瓶里,不偏不倚地摆在桌子中央踩住阳光的地方,春木先生的身边所有东西都井井有条,连褪下的戒指都有插着小冰棍木棒的“坟墓”,结尾在家居店也是,反身把离席的座位再次摆好。
凡事会把所有人的心情考虑优先顺序,小到垃圾袋的包装能不能当成垃圾袋用也需要斟酌一下究竟是不是合适的,这些井井有条的处境中间没有春木自己的位置,“可以的话希望花一开始就被放在能够盛开的地方啊”。
有时候加入一些私心,事情反而顺利。
明明很努力做个好人,到头来居然是别人嘴里不疼不痒老好人的笑话,比起有用、重要,果然更想在别人心中拥有一席之地啊,像喜欢的花一样。
倾吐意愿的深雪夜夜因为下意识不想被讨厌,本能地想要被喜爱,信息永远是秒回,但是渐渐发现自己并不是被同样地对待的。
可恶啊,看到这部剧的我就像加入“春木社团活动室”的三个人一样在心里开心地噼啪鼓掌。
用想象出的更严重的痛苦去安慰人,你现在的痛苦不算什么,可是痛苦这种东西怎么比得出呢,想象出的更加的糟糕的情况并不能驱散此刻的问题,再小的痛苦也是自己一铲子一铲子挖出来再埋好了的。
成长成为一个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的人其实也是很难得的事吧。
无人问津的红叶红叶和昔日友人在工作室的对话,一样的台词“假装温柔”从彼时的友人身上回到了如今孤身一人的红叶身上,坦白了自己曾经是抱着或许孤身一人的对方不会抛下自己的心态去接近对方的,看着最终没有自己也相处甚好的另外两个朋友,红叶又恢复到人群环绕但实际孤身一人的状态,而此时事业有成的老朋友已经有了可以倾诉的朋友,之后的牛肉饭,回环的话语在不同人身上出现,曾经的立场和处境倒转变换,不过红叶如今也有了一起吃牛肉饭的春木,“成年后原来也可以交到朋友啊”,生方编剧在讲话上是有让我心动的发挥的,她非常,会写话语,这些话语的优美常常在于形状和流动的线路,而不见得是内容,所以从《静雪》时就觉得,她的台词很悦耳,所以倒也不必(并且私心希望)走坂元那种金句路线,不要把她珍重的日语写成一种one liner,好的台词并不是只有金句一种形式,本剧里出现的一些,仿佛要蹦出一些金句的气氛,多少有点让我分不清,究竟是没发挥好还是没打算写,渐入尾声的时候开始逐渐觉得,刚刚好,一切都是刚刚好。
呼吸自如的潮水潮很清楚地认知自己对事情的看法,知道自己和他人常识的不同之处,即便有时会受伤但总还是第一个接受现状,在春木提出要卖掉房子时也是第一个接受并给对方台阶下的人,潮水轰轰烈烈地到来,又飒爽地退场,一直知道红叶对自己怀有爱意但不打算因此有什么更进一步的行为,于是既不刻意冷漠也不矫揉造作地认为这与自己有任何关系,继续着自己的飒爽利落,一个人的喜欢只是喜欢而已,不管是独自安放自己的喜欢的红叶,还是同样尊重这份安然自若的喜欢的潮,都是我最喜欢的那类人,他们能清清楚楚地对待自己和的别人的感情,甚至分别向夜夜说了同样的话:“你的喜欢不见得一定要像这样哦”,四个人各自的形态清晰可见又安适得其所的状态也是他们能够从初次见面起就相谈甚欢的缘由之一。
“和其他人抱有不同的思考和看法也挺辛苦的”——各种各样“不合群”,其实意外的挺多吧,不知怎么的就是两两组合时奇数个多余的那个,并且像是有上天在暗示一般从一开始就注意到这点,虽然这点无法真的被验证,但和音乐会演奏结束时的掌声一样,一定有某个人是最先开始鼓掌的,只要有一个特例,就不是全部,就算会被说是无病呻吟,这样微妙的格格不入能够被以这样的文笔写下来,让我暗自觉得松了一口气。
薛定谔的美鸟这个来自四人组外部的角色由他们各不相同的面向引出,虽然差异可以说是巨大,但每个面向都不是虚假的。
曾经的美鸟没有能够称得上可以“回去”的地方,她像四季都没有归所的候鸟迁徙四季,路过主角四人人生的不同阶段,四个人对美鸟怀着思念或关心,希望总在漂流的她能在做自己的地方被真正需要和珍视。
“大家对别人更漠不关心地生活就好了。
”不管是哪种关系,在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角度里呈现了极其不同的模样,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以说是毫无理由地对美鸟造成了源源不断的恶意揣测,美好的善意是本能,可惜恶意也可以是毫无理由地指向某个无辜的人。
为什么会是我呢,为什么偏偏是这个人被针对呢,没有答案的问题没有被上升在我看来是个好写法,它仍然是一个我解答不了的问题,但因为哪怕只有一个没有随波逐流的人存在,就不是全部——你不是被所有人恶意相对,人群中至少有一个我是看到了那些格格不入又恰如其分的不合的。
再次离开的美鸟依旧分别和四个人保持着一对一的友好关系,之所以能感到呼吸自由的观看体验大概也来自美鸟,这个四人组之外的人物抱着和主角不同的方式,舒适地处在友好关系里,不管是从主角团角度还是外部角度,差异都有被妥善对待。
喜欢是没有理由的吧——又或许有的人有,不用和理由硬要扯上关系,没有定义的选择也挺好的。
兜兜转转的四人餐桌上有各式各样的喜欢,各种各样的多余,刚刚好多余的四人,刚刚好被选择的彩色马克杯,刚刚好的多余。
并非因为花开了春天才是春天,有其他三个季节在,春天才刚刚好就是春天。
どっちでもいいよね。
ちょどうよかった。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3.5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BJIFF 240425 党史馆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