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视频会员,今天下午16:30终于TV端看完,三颗星给董洁,一颗星给尹昉;至少有五分之一剧情部分我是边看边流泪的,经历是磨练演技的最好途径,看到董洁的表演很惊喜如果她二十几岁开完演可能真演不到你心里;男女主角相差五岁却演了母子,个人觉得稍微有点违和至少要找个95后或者面相嫩的来演她儿子,董洁扮二十几岁还可以但尹昉却有点装嫩的了;董洁通篇完美演绎,笑靥如花愁绪万千都拿捏得当;而尹前面二十八集有点拧巴最后两集才算自然轻松表演,但始终缺乏共情感,笑时不觉得多欢乐哭时不觉得多悲伤;-bug:最后凌晨三点多小军出街去买粥,别说设定是苏北小县城了,就算南京北上广等三点多都不可能有粥卖,有点假;梅众既然当初如此心心念为何不留下来却痴痴等待二十多年;梅众跟碧云结婚了吧?
为何出殡时现在如此后排?
进日本工厂时碧云写的资料26岁梅众却说记得32岁时那年相遇?
离开日资厂后去纺织厂被拒说超过三十岁了?
碧云的小弟是碧云妈在快40岁时生的,中年得子,看前几集放映,碧云和姐大概17-19岁时,小弟出生;而小军大概是在六七年后出生,舅侄年龄差应该六七岁,但小军回忆外婆在他小时候(他到镇上去上小学后)挂念他,经常往返四小时来看他,台词说:“她已经快六十岁了?
”按照剧中交代,怎么可能?
看剧情,根据小军的年龄推算,碧云去世时应该差不多55岁,从病了开始的几年就有老人斑了?
头发如此花白?
操劳过度,可能提前头发变白,但按常理,大概六十岁才有老人斑。
为了不耽误大学初恋前程分手,但尹怡有机会去上海进修却让她别去?
这是爱?
活该尹怡就被耽误?
喜欢扮演者陈泇文有范晓萱的意思。
---共情:80年代生人的父母眼中,子女就是一切,所以她们扑心扑力,万事为子女,给予专制全心的爱,而子女成年后意味着跟父母的空间心理上的距离越来越远,很多人得空跟别人吹水却懒得跟父母讲只字半句,有空呼朋唤友到处游玩然探亲频率之低,在嫌弃父母老化愚钝跟不上时代时却忘记父母在自己幼时不厌其烦地讲解告知新知,而发觉自己逐渐衰老后背发凉时骤然惊觉父母衰老之快(其实不是一天半日之前没注意到而已),更“突兀”的是,长大后我们就成了她们,你不齿的父母的小习惯原来自己也有。
有一说:父母在,心中就有座大山依靠,哪天父母不在了,心中坍塌。
父母整日挂住我,他们走了我怎么办;我也常说,说不定我在你们之前就没了,引得父母一阵呸呸童言无忌。
其实,是父母一直在陪伴我们,我也深知,再没他人如父母般待我如掌中宝。
35岁之后,这种感觉尤为强烈,今年妈生日,我送蛋糕,附上卡片,亲笔书写:“愿你身体康健,领你观外世界;想你纯粹明净,带你食好吃嘢;赞你赤字之心,爱你一生不变!
”而35岁+后我也一直这么做的,人说子女是讨债鬼,我说有了你们,我的人生才有意义。
丁小军和母亲丁碧云之间的母子情真的很令人感动 其实我能理解丁小军说的不想拖累余雅是什么意思 我相信丁小军在作出与余雅分手的决定之前 应该也深思熟虑了吧 如果不与余雅分手的话 他就不能一心一意的照顾他病危的母亲 再者 在还没收到母亲乳腺癌复发的消息之前 丁小军与余雅之间的感情已经可以说是摇摇欲坠了 俩人的生活作息是颠倒的 女方想要男方过得体面一些 而男方只想要过平凡的生活 特别是那句"生活不是给别人看的" 所以就算丁小军在与余雅分手之前 跟余雅商量一起照顾她的母亲的时候 一开始可能余雅是真的想替丁小军减轻负担 但是我相信时间久了以后 她与丁小军之间的感情也会被时间给消磨的 毕竟两人到最后只有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 一点情侣的样子都没有了 倒不如丁小军一开始就与余雅分手 长痛不如短痛 丁小军是一个会先替别人着想 然后才想回自己的人 或许在听到医生说母亲现在的情况就连做化疗也很难痊愈的时候 丁小军就已经下定决心要从上海有前景的公司辞职了吧 他甚至坚持了两年 现如今只差一步就能转正了 但是他还是辞职了 为的就是在母亲有生之年 好好地陪伴在母亲左右 不让自己后悔 正所谓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儿亲不待" 真正适合丁小军的可能是尹怡吧 感觉这俩人性格比较相似 然后尹怡也比较能帮丁小军分担责任 毕竟照顾病患本身就是她身为护士的本职工作 不像余雅 余雅的工作是没有时间肯定性的 做录制的 有时可能会拖到很晚才录完 如果还要在自己身心疲惫的时候 照顾别人的话 那无论是谁都很难撑下去的吧 希望后面编剧能好好地讲诉丁小军与母亲之前的亲情线吧 感情线可以有 但是亲情线才是主线
镜头在两代人的生活中来回切换,20年前和20年后也只是衣着和娱乐方式的不同罢了,生活和爱一代代相传和轮回。
在一次次的烟花炮竹中,小军长成了“大军”,妈妈的皱纹长了出来,外婆的记忆和听力出现了衰退。
一根根的腊肠,外婆给妈妈带上,妈妈做给外婆过,妈妈也给小军带上了。
在小军和余雅互相帮助和互相爱慕的美好爱情片段中,切换了妈妈和梅叔叔的互相帮助和互相爱慕的温馨画面。
爱情多美呀,在心里慢慢滋长,在眼睛里慢慢绽放。
像雨后的晚霞一样绚烂,也像医院中默默陪伴一般的无声。
在取舍中我们都选择了心中最重,为了小军和生活,妈妈放下了自己的爱情;为了妈妈,小军在第一集辞了职跟余雅说了分手回家陪伴妈妈。
对还是错,哪儿有什么标准,只不过从了自己的心罢了。
在柴米油盐中,生活从来都是不易的,但是我们从来也不会轻易低头。
妈妈算计着几十块的房租,拼命地挣加班费,买肉时“斤斤计较”和工作碰到的种种波折。
小军吃面时不加肉不加蛋,卖电话卡收到假钱,加入学生会时被学长欺负,考试时被老师误解串通作弊。
可是,母子俩都正直和温暖的生活着。
妈妈去为工友争取工伤,小军说没来上课就是缺勤;妈妈从工资袋取出100块钱放进工友的工资带,小军在雨夜去接那个喝醉了的缺勤同学。
妈妈看不得生父的吃喝嫖赌抽,小军告诉室友劈腿不道德。
您好 母亲大人,这剧的剧名是不是不吸引人,还是宣传不到位,这剧真的没啥热度啊,这剧那么好看。
我也是因为尹昉主演,刚好王楚然也在我还是想看王楚然大美女谈恋爱呀。
在相逢时节以为可以饱看一次,又有小绵羊,哎差强人意了。
母亲大人这剧,虽然细腻节奏也不慢。
每个角色都觉得是真实的人不是为剧情而活的npc。
没看之前不知道这剧这么值得一看。
还有他用几条时间线同时叙事,一开始也不习惯,后面剧情发展起来就好了,可能也是这种叙事手法看着不习惯看的人少,但是剧情很吸引人,其他的不足就会变小这剧,亲情线,感情线,人物角色都很正常,就整个剧发展正常。
故乡:(我今年看见了好几个故乡出现,发现故乡的发音很温柔,当你念完这两个字后好像后面还有音拖着,就像水面起的涟漪那种感觉)好久不见:(好久不见是情话吧,我记得也是在一个电视剧里看到得出的结论)今晚月色很美 风也温柔:(这句话很温柔,在母亲大人里尤其)早安晚安:(第一次见到这个,原来也可以是当情话来讲)这剧里的好多陌生人,路人,邻居,兄弟姐妹,都很温柔,母亲和儿子的剧情线也没有强行煽情,都刚刚好,看着所有都淡淡的但是又可以感受他们都爱意满满没有撕裂没有拉扯就很好。
还有儿子的剧情也就是男主,对,就是剧情开始,两条时间线,母亲的十七八岁和儿子十七八岁两个时空同时的人生,我个人对这个手法还是喜欢的。
男主的成长中出现的一些人和一些变故这些变故让他成长,又好像不只是成长。
男主的感情有两段,其实两段都很生活都很温柔的发生也有很温柔的结束。
两个女生都是温柔善良的女孩子,没有狗血的感情冲突这点好喜欢。
这篇关于母亲的散文诗舒缓道来,没有大风大浪大起大跌,正因这份质朴的一餐一食,春夏秋冬,绘画出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扑面而来。
剧里没有坏人,除了离婚桥段再无冲突,碧云身边都是朴实无华又善良的亲人朋友和街坊四邻,为何如此波澜不惊的剧情能打动人心,首当其冲是扎实的演技,董洁太牛了,从花季少女到病入膏肓的中老年毫无违和感,尹昉把小军缺少父爱的自卑感和后期渐渐要失去母亲的慌乱感到最后母亲去世后的无助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最后一集的哭戏真实到仿佛看见了失去父亲的自己,所有为这部戏哭到不能自已都是在想念已故的亲人吧。
最后一幕,妈妈放开自行车说着:加油 往前看,我仿佛听见我父亲也在说,姑娘,加油,往前看。
这是这部剧最大的意义,于我而言。
没想到我居然会被一段国产剧里中年人的爱情打动。
不要误会,我没有诋毁国产剧、诋毁中年人的意思,更不会诋毁爱情。
只是我们的国产剧会表现中年人的生活,表现他们的婚姻,表现他们的悲欢……但很少表现(好)他们的爱情。
但爱情并不只属于年轻人啊。
《您好!
母亲大人》中董洁饰演的丁碧云和芦芳生饰演的梅部长都已人到中年,丁碧云是个单亲妈妈,梅部长是她的日本上司。
两个人的爱情被拍得克制、舒缓,又美好。
他教她学习日语,她教他唱中文歌,她孩子病了他伸出援手比她还焦虑,他因为流言被诋毁她也会不计前途站出来辞职……最后两人终于商定去日本。
然而中年人的爱情不只是两人……只是当丁碧云听别人说起日文中“今晚的月色真美”原来是表达“我爱你”,而回应是“风也温柔”时,终于明白梅部长早就对她进行过最炽热的告白。
这一刻,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破防了。
这大概是我近期看的国产剧中对于中年爱情最好的一段描写。
不脏不油腻不牵强,让你相信他们之间就是真正的爱情,以及无奈错过。
起先我并不敢看《您好!
母亲大人》这部剧。
因为我大概知道它的内容。
原著作者不良生在豆瓣更新《与母亲的99件小事》日志时我就不敢看,因为,我害怕这种与亲情永别的题材。
但剧集《您好!
母亲大人》从第二集开始,时光一下子倒回,一是回到母亲年轻的时候,一是回到儿子丁小军的高中时代,变成并线叙事。
我开始被这种叙述吸引。
母子之间的命运在冥冥中有了特别的连结和关照。
比如,当那边母亲不听外婆的规劝偷出户口本也要跟父亲结婚,这边,丁小军也不听母亲让他考师范的规劝,而是选择去念文学系,追逐自己的作家梦。
母子性格都同样倔强。
但母子性格也都同样磊落,当母亲为了受工伤的工友向厂长争取补助乃至令自己都丢了工作,镜头一转,儿子也勇敢跟学生会欺压新生的学长作斗争。
但也并非母子之间所有的性情都是一致的,有时这样的两条线也是一种对比。
比如母亲面对和梅部长的爱情非常勇敢跟坦然,无惧小镇上的流言蜚语,选择真爱。
但儿子面对喜欢的女孩却怯懦害怕,不敢正视自己的真心。
这样的双线并轨剪辑切换将母子的人生做了对照展现,直面两代人的生活,观众看过母亲的当年或者能够立刻理解儿子现在的抉择。
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奇妙和复杂,我们可能如愿以偿,我们也可能背道而驰。
这就是人生,每个人被遗传被教育被影响努力亲近又努力逃离的……独一无二的人生。
《您好!
母亲大人》中几个演员也选得好。
起先你觉得董洁怎么能演尹昉的妈妈呢?
他俩演一对姐弟恋都不违和。
但往后看,你才知道这个人物跨度这么大,董洁从少女演到妈妈再到老年,只有现在的她可以驾驭。
当剧中丁碧云围上围裙在厨房切菜,那熟稔而利落的姿态,让你相信她就是一个慈爱而坚韧的母亲。
尹昉的角色跨度也很大,从中学生到走上社会。
尹昉身上有一种无涉年龄的少年气。
说实话他这个年纪的其他男演员扮嫩演中学生、大学生我可能会生气,但尹昉就会让人觉得合适。
甚至连赵魏演的父亲我都觉得印象深刻,不是一个简单的反面角色,有自身的复杂。
当他面对记者的采访,面上的每一点轻微表情都仿佛有真实生活可循。
对于这样一部剧,真实,才是抵达观众内心的通道。
当然,芦芳生演的日本人梅部长是我目前最喜欢的角色。
芦芳生很多说话做事的小细节拿捏得太好了,这不只是让人觉得简直就是个日本演员饰演的这么简单(其实这一点已经非常不简单了),他还演出了一个深情克制的日本男人。
这才能让你遗憾于他们的爱情。
梅部长就是丁碧云母子艰难生活中一片明媚的月光,一缕温柔的风。
最后,还是不得不说一下我不敢面对的告别了。
毕竟,这是《您好!
母亲大人》最重要的主线——儿子陪伴母亲抗癌,陪伴她最后的时光。
剧集一开始就是丁小军决定辞职回老家陪母亲看病,这是丁小军的抉择。
生活中我们不得不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面对一些不得不去面对的告别。
我永远记得父亲在即将离世前,医生把已经无能为力的噩耗告知母亲,我妈立刻就哭了。
当时她和医生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医生:“他患病这么多年了,你也应该能够接受了。
”我妈:“不是的,这不管多少年我都是不能接受的。
”这就是告别。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觉得我们应该学会好好告别,就像应该学会好好相爱一样。
但后来,真的经历过一次,甚至又一次的不得不告别,我们和丁小军才知道,我们永远在学习,但我们可能永远不能学会……可能就没有学会,这人间就没有所谓好好的告别。
我们只能努力学习,努力面对,努力勇敢,努力……
喜欢这样的剧,情感细腻动人心弦。
没有狗血剧情,没有流量偶像,剧中的人仿佛就是你我,是你我生活中的真实的人,这些人过着平平淡淡的,充满烟火气的日子,却将脉脉温情娓娓道来。
母亲都是这样的吧?
瘦小的身躯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为了孩子还有什么能难倒她们的呢!
母亲一定都是这样的,她永远是孩子的坚实后盾,避风躲雨的屋檐,前行逐梦的动力!
碧云是不幸的,正值青春遇人不淑,她又是幸运的,有亲情浓厚的家人,有努力孝顺的儿子,还有懂她爱她疼惜她的梅众。
母亲为了儿子放弃日本的爱情,儿子为了母亲放弃上海的生活,他们无时无刻不想要对彼此更好一点。
“这世上有千千万万的母亲与孩子,多庆幸我是你的孩子”趁她,他,生活里的他们都在,对亲人们好一点,再好一点。
我是90后。
这是我代入感最强的一部剧,代入了自己,代入了身边的朋友,从故事到人物性格。
因为代入而走心,也因此暗暗神伤——故事基调是悲伤的……例如“母亲”放弃重新追爱的机会;例如“我”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老家……#现实中选择不一样,是否命运也不同。
性格决定命运。
#希望面对生活,积极点,热烈点~希望未来性格上,学习苏轼的洒脱。
从高中时代开始喜欢董洁,喜欢像她这样有着清冷气质的女子,低调沉静不张扬,安心拍戏不作妖,是公认的娱乐圈清流。
这份欣赏随着她步入婚姻而加倍,又随着她的离异而渐渐褪去。
几乎所有公众号娱评人都说,她演活了冷清秋,这使她成为了大家眼里的白月光,不想内心却是一朵毒莲花。
所有人都责骂她、厌恶她,尤其是她参与了某档亲子真人秀节目后,舆论对她的恶评,从婚姻道德到人品私生活又延伸到亲子关系。
她处理婚姻矛盾时的逃避叛离与过度指责,使她成为了一个拙劣的加害者。
她最好的年华是在全网的谩骂声中度过的,似乎做错选择的人没资格在破碎的关系中受伤,她流露的母性和委屈看上去都那么扭曲,让人反感。
很长时间都没有戏敢用她,曾经清丽美好的容颜迅速苍老憔悴,时光刻上了倔强、落寞与不甘的沟沟壑壑,将她这些年的遭遇都写在了脸上。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很少在公众前发声,娱乐圈热衷于炒作爆料,贪图新鲜热闹。
她除了当年离婚经由工作室发出的一纸声明,还有亲子节目中的访谈,几乎没有声音。
或许是没什么好说的,如今的她也知道做错了就是做错了,无可争辩。
或许她还是心有不甘,曾经两情相悦变成满地鸡毛,以不堪的方式逃离婚姻的矛盾,最终两败俱伤,殃及两家人,惨烈不堪,命运的一手好牌打成一本糊涂账。
我相信她是深深失望过、受过委屈的,内心觉得无可挽回,沟通无果改变无望,从而转向能让自己开怀的新人。
但她忘了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忘了婚姻道德的红线,忘了网络的放大镜,忘了她是冷清秋,大家接受不了她犯这样的错。
头顶国民白月光的女神光环,背弃人品才艺俱佳的玉面郎君,亲手打碎才子佳人的童话,这样表里不一的割裂,让人大跌眼镜,顿时引起哗然一片,讨伐她的声浪从未停息。
娱乐圈多少秘事男女丑闻,多少艺人臭名昭著依然蹦跶圈钱,这个只有三天记忆的互联网,连保家卫国的英雄名字都没办法被记住,而她的婚姻丑事被记了整整八年,时至今日都还因此遭人谩骂。
不为什么,因为她曾经是冷清秋。
因为她没资格做错事。
因为她的性格让她不愿意为自己辩说。
也许戏如其人,就如同她的很多角色,个性的清冷和情感的沟通,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功课。
我曾经有点希望她“黑化”,就把自己当劣迹艺人,放下面子去博热度,有热度就有关注,就有商用价值。
这些年多少明星靠着黑红也杀出了一条血路,起码钱赚到了,你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可她不行。
她知道自己做过的选择为大众所不容,也有着她不肯诉说的不甘。
所以有一阵,她在聚光灯下甚至是怯懦的,是闪躲的。
她知道自己不受欢迎。
她不愿意与过去和解,可是为了给孩子、家人更好的生活,还是得去拉资源,求戏演。
哪怕是演一些让大众更厌弃她的不讨好的角色。
她有她的自尊和倔强。
这些年来,她从炙手可热的实力女艺人,一下子变成娱乐圈黑户。
曾经的好角色、好剧本、好导演,都变成一种奢求。
看到她以女主的身份出演了《您好!
母亲大人》,我很惊讶。
看到她依然是八年前的清冷模样,魂穿丁碧云,我默然了。
这些年我也对她有着深深的评判,也许是爱之深责之切,我从未替她说过什么话,甚至羞于告诉别人我曾经非常喜爱她。
但是看到她在这部剧中的演绎以后,我突然想说点什么。
我想说点她不肯说的话。
写了很多,突然又语塞了。
生命中有许多事,许多选择,就是会成为一个人的考验,成为一道坎儿。
摔倒了,摔瘸了,千人踩万人踏,最后还得靠自己颤颤巍巍站起来。
没有谁可以真正明白谁,说不出道不尽,她唯一的表达渠道,只剩作品了。
放下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她的审判吧。
走岔了路的冷清秋,不再是白月光,却还可以做董洁。
我一如从前喜欢她演绎的角色,并且依然期待看到她。
现在热火的《人世间》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你有没有看过《您好,母亲大人》呢?
光看这个名字,你可能觉得没有人世间那样大气,看这名字就知道讲的是母亲这一角色。
我没看过《人世间》,在豆瓣上,它和《人世间》同样是8.1分,这是我看完采取看的豆瓣评分。
那么,它究竟好在哪。
您好,母亲大人的剧情是以儿子的角度去发展,通过采访儿子的形式,展开儿子丁小军与母亲丁碧云这两条故事线,两代人的故事。
剧中丁小军这个人物一身正气、内敛却敢于挺身而出,与周遭格格不入,却用自身人格感化他人。
这么完美形象没有其他缺点吗?
有的,剧中给他的人设是家庭没有其他人富裕,遇事怕担责,从下面这段采访中,你可以感受到主持人:你当时可以直接说,说你愿意选择你的妈妈,那你为什么日本不能直接说你不愿意去,我想你如果这么说的话,大人们肯定能想出既能尊重你,他们又能彼此在一起的方法不是吗?
丁:我怕我妈失去辛福之后,心里会一直怪罪我主持人:用逃避问题来解决问题,成功一次之后很容易变成习惯。
丁:一直道大学我都有这个习惯,在一场比赛中不输掉的方式,不是去拼,而是根本就不参加比赛。
大学中最能体现的他的这个心理、内心性格的事情就是他与余雅的爱情,被动式的接受,胖虎拿他手机以他名义向余雅告白,余雅的主动式逼迫他告白,余雅工作机会被安排到北京发展、母亲的生病迫使他跟余雅分手,包括后来余雅知道内情,当时他与尹怡的关系,又迫使他这样子以这样的方式活着。
所有的事件结果都是外来因素迫使他做出这样的选择,这种被动型的人格特点,让人不由得想到一个词,现实所迫。
反观她的母亲,每一项事情都是她主动的选择,即使被迫的却是她主动选择,她与梅先生分别20年不遗憾吗?
遗憾的,可是她做了选择之后在现实生活中就断绝了这种想法,连梅先生之后的电话也不回了。
她在努力积极活着,是往上走的态势,从乡村在镇里面,后面到城市里面,从小厂到大厂,要去日企上班,不会日语,就用收音机从零开始学日语。
反观丁小军他是以向下的方式,从上海到乡镇事业单位,后面成了一名人民教师,这算不好吗?
虽说写作在任何地方都是能发光发热的,重点是他有没有为自己想要的去努力争取过,余雅他是喜欢的,在现实面前他有去争取吗?
胖虎的事情他有去面对吗?
尹怡对他的喜欢他有立马回应吗?
所有这些东西在时间的推波助澜下渐渐淡化反而容易了,他这一生都在利用时间,用时间去逃避问题来解决问题。
积极的人生从来都是在追赶时间的,用时间推波助澜反而自己永远有他因去把不好的结果归罪,满身抱怨时间,他人的我们只会被时间所束缚。
你有没有想过某个时间段该有某个时间段该做的事情,可是到了那个时间段你发现你什么都做不好,你埋怨当时怎么没早做准备,如果重来会不会变好呢。
重来的你还是当时的你,你的思想见识没有回去,当时的你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你的选择把你带向了不同的道路,形成网状结构。
这就是本身同个起点,为什么有的人走的靠前,有的靠后。
人生在世,是好是坏都是我们的选择。
不管是好是坏,被动还是主动,但一定要听从自己的内心,丁小军不喜欢余雅吗?
喜欢的,但是尹怡合适,可以说他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尹怡,胖虎被车撞伤变成植物人,他是有责任的,虽说后面他把那比律师费给付了,可是人情永远都还不了的,这笔人情是他妈妈和尹怡去还的。
丁小军的选择,归结于现实因素迫使这样的选择。
如果是自己呢,设身处地是不是也会做这样的选择。
为什么他母亲反而就比较洒脱了呢,付出大于给予,不亏欠别人,敢爱敢恨。
相信你能成为想成为的人,最好的选择结果就是在选择结果的路上一直为结果去创造能实现的条件,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好的结果也只会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
望所有的观看此片的人都能找准自己心中的定位,人生很短,30集的剧情讲述了两代人的一生,希望所有人有机会为自己而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必忧愁物质上的东西,做自己真正的主人。
采访丁小军的女主持一开口简直就是易立竞附身一样尖酸刻薄令人反感
国产剧中的一束光
和请回答1988一样,每一集都有感动的泪点,很容易就俘虏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演技是演员的灵魂,因为这部剧对董洁的好感有多了一分。“今晚的月色真美”
镜头温润又诗意,演员的表演舒服自然,比较温暖
看到一半没看下去。
去年第一次到日本旅行,在大阪的时候,晚上闲来无事跟朋友去了小酒馆,老板是个60多岁的爷爷,我实在太无聊了就开启社牛模式,跟老板在那闲扯了半天。问到他是不是单身,他回答说有喜欢的人,后来他还给我看了他的照片,说那个人有稳定的关系,很辛福。我冒昧的问他,不打算开始新的一段吗?他很自豪又带点遗憾的回我“心里有人了,这种感觉挺好的”,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段对话在那个当下很触动我,我有过那种时刻,但慢慢的我没那么坚定了,就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人总要往前走,而这一路上丢下的都是真实存在过的印记…
三星半 最后两集太感人了 哭成狗了 从碧云说:傅强 再见 开始一点都绷不住了想说一定要好好爱我们的妈妈!爱与离别是一生都在学习的事情
家庭剧好看的,董洁饰演的母亲真不错,演技自然,走心,对她的印象本来还停留在金粉世家,岁月流逝,董洁都开始扮演母亲角色了,好感慨啊
世界上绝大多数告别都是突如其来,感觉剧里丁小军是幸运的,善待所有有缘相遇相识的人吧
不要靠近,这剧镜头语言好看,剧情很是无语
都播完了还没有分数吗,真的不要因为封面和片名错过这部好剧,温柔又不枯燥,真挚又不煽情,拍的真好啊,演的也真好,最后两集处理的尤其的好,虽然不喜欢丁小军的性格但是看得出花了大心思揣摩角色,这种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真的很难阳光自信,尹昉让我相信他就是丁小军,有一个细节,自妈妈生病以来一直坚强隐忍的小军直到见到父亲才破防,哭着说我妈快不行了,虽然他恨他的父亲,父亲对他来说是陌生的,但是在至亲面前不必伪装坚强这个点好真实,相信演员是走进了角色内心的,这个剧真的过于优秀,非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母子的感情稍微稍微看起来有点生分,当然温柔的人也许就是这样,还有片名什么什么大人真的会让人以为是狗血剧不敢看,都播完了也没有水花太可惜了
董洁洗白大剧????
白开水……
非常温馨又生活化,开始的两集对这样的叙事不太习惯,看进去了就觉得随意切换的镜头很牛,董洁演的母亲接近每一个中国传统的母亲,温婉,勤劳,没有自我,我想我妈了。。。
神烦丁小军还有女主持
好好的剧,为什么要请董洁来演?想不明白。
都18集了还能多出一条时间线,闪回也生硬,不管是写出来的还是拍出来的,你敢这么播就别怪我给您减颗星
董洁。。。演的再好人也不行
这剧剧情不复杂,需要安安静静地去看,看完发现自己也安静多了,带给自己很多思考。好剧!
画面蛮好的 随便一截图就是壁纸 但是剧情和台词真的是稀碎 董洁声音太年轻 应该化妆一下 演技都挺好的 但是真的...很多地方很不生活化 没有加速的习惯 看得是挺累的 最后两集像是MV 每个人像是在做哭戏showtime 剧情be like 观众你哭了吗你咋还不哭 你看我多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