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下四十度的冰封世界里,耿军用摄像机凿开一道裂缝,让我们窥见东北冻土下暗涌的荒诞。
作为中国独立电影界独特的"冰雪诗人",这位鹤岗导演在《轻松+愉快》中编织的并非简单的犯罪叙事,而是一幅后工业时代的魔幻浮世绘。
影片开场的长镜头便定下基调:灰蒙蒙的苍穹压着积雪覆盖的平房,孤零零的烟囱吞吐着稀薄的炊烟。
这种克制的视觉语言贯穿始终,固定机位如同冷漠的旁观者,记录着冰原上蝼蚁般挣扎的生命轨迹。
假和尚褪色的袈裟在寒风中鼓荡,基督徒的寻母启事被雪粒反复覆盖,护林员妻子永远擦不净的玻璃窗——每个意象都暗藏时代密码。
耿军的黑色幽默像一把钝刀,在看似荒诞不经的叙事中剖开现实的肌理。
假销售与假和尚这对"江湖骗子"的失败史,恰似市场经济浪潮中的黑色寓言:当宗教成为开光佛牌的生意,诚信化作迷魂香皂的筹码,连犯罪都显出笨拙的悲凉。
胖警察猝死在香皂泡沫中的场景堪称神来之笔,权力者最终溺毙在自己培育的欲望沼泽里。
影片最精妙的对照存在于基督徒与护林员的互文关系中。
前者执着寻找的"母亲",后者竭力守护的"森林",这些在东北工业废墟上都已成为消失的图腾。
当护林员说"一棵树,就要开除我",荒诞台词下翻滚着整个东北的集体阵痛。
耿军用极简的镜头语言构建出双重困境:物理空间的凋敝与精神家园的溃败同步发生。
在长镜头凝视下,连假和尚也发出了“信仰还有没有号召力”的质问,罪恶都显露出某种笨拙的真诚——当整个时代陷入价值真空,或许唯有荒诞才能对抗荒诞。
在冰封的叙事节奏里,导演刻意保留了大量"无意义"的沉默时刻,对话在寒风中凝结成白雾,长久的静默比任何台词都更震耳欲聋。
这种留白不是拖沓,而是对"下岗叙事"的美学回应——当宏大叙事崩塌后,小人物的生命只能以这种失语的状态延续。
结尾四人走向绿光的超现实场景,恰似但丁笔下炼狱的东北变奏,工业文明的幽灵仍在雪夜游荡。
作为"铁锈带"的影像书记员,耿军始终在寻找冻土下的精神脉动。
在与独立电影批评家张献民的一次交流中,他说要拍一股歪风邪气,“是《新闻联播》一身正气对面的那个歪风邪气”。
我理解,那是主流声音以外的东西,是真实反映底层现状的声音。
这部充满冰裂纹美学的作品,既是东北的哀歌,也是转型中国的寓言。
当二手玫瑰的片尾曲响起时, 银幕外的我们何尝不是在各自的困局中寻找出口?
很可惜的一部剧,它本该可以做到更好。
前半段三十分钟节奏拉满,每个人物出场个性鲜明,黑色幽默拉到极致,配合大东北破败,有种独特的戏谑感。
弱点总的来说有二。
一拍摄1、镜头语言单一,且重复。
2、镜头氛围感欠缺,人物镜头单薄不丰富。
3、几乎全是静态的,没有动态。
二剧本1、剧本有很大的硬伤,结构上最多是二级循环结构,这么长的片子不做到四级根本不够看。
2、因为循环结构太少,就无法拉扯出核心冲突,就不会有节奏变化,没有节奏变化就显得很呆很墨迹。
3、魔幻元素表达太过生硬,且单一。
4、没有灵魂归宿的空洞,人物没有归宿,故事没有归宿,大东北没有归宿,导演也没有归宿,连同观众也没有归宿。
其实没有归宿也是一种归宿,只是团队自个都没想明白这些。
如果重做这部剧,剧的核心词应该是孤独和挣扎,而不是荒诞,荒诞只是表达方式。
孤独的表浅是城市的落寞、衰败,芸芸众生的艰苦,其次是表达的孤单,个体生理的孤单,深层次是爱而不得和信仰崩塌的孤单。
因为孤单所以挣扎,挣扎到后面,一无所得,爱而不得,求而不得,直到失无所失。
因为孤独所以挣扎,因为挣扎所以更加孤独。
然后……迷失……魔幻……发癫……归寂……或者……新生这样剧情会有明显的推动感,层次分明,节奏变化,内核清晰。
基督徒母亲线如果是条隐喻线,如何不把它改成,后面其他人发现基督徒只是疯了,他母亲实际上是把他抛弃了,而不是找不到了,他接受不了开始自我编排各种走失细节。
矛盾点就是要不要戳破这个谎言,也就是接不接受这个现实。
答案肯定是戳破,接受,再新生,改掉了口吃。
和尚线由骗,做铺垫,他的善意和嘴硬,到自我认知,到机缘巧合做了四处苦修化缘的真和尚。
胖警察对女房东的长久暗恋,爱而不得,到爱而发疯,自毁。
自毁可以安排在小舞厅里面,歌老旧欢快,人寥寥无几,还是有些岁数的人,没有年轻人。
他得到了女房东的回应。
房东护林员需要做铺垫他对树木被投做了许多的准备,然后因为老婆的事情,顾此失彼,最终丢掉工作。
他和老婆大吵一架,两人都几近崩溃。
最后主角若干年后遇到了做小生意的两口子,不富裕拮据,但有盼头。
传单小伙,只有一个出路,离开本地,成了富商。
结尾的结尾,基督徒是个脏兮兮的疯子,和尚在监牢里,胖警察嗑药死了,老出租房里只有失业孤单的护林员,传单小伙成了传销小伙。
主角成了那个唯一成功的保安。
影片构思巧妙,剧情合乎情理!
神仙一样的一群演员!
为什么这么评价,因为基本看不到表演的痕迹,最起码和这部戏很搭!
这部影片和一部高分美剧可以放一起,9.3分的《真探1》,为什么这么说,这简直就是把真探1倒过来拍的!
这些演员在我眼里就是一块块耀眼夺目的金子,因为我想看的不是奶油花瓶和小白脸!
就是这样一群实实在在的贴近大众的演员,即无法接受又亲切无比!
守林人的树树被偷,却怎么也找不到偷盗人。
就像这片黑土地本来是“林子",可是被拿了“树”之后什么都没有了,又没有什么东西还回来。
拿树的人或许是真的找不到,又或者是不能说呢?
黑土地没有了“树!
",于是电影里面的骗子环环相扣式的遇见,也是形成了一个不断索取的圈,没有合理的产出,看不见希望,只能索取。
警察,在受骗人报案后,关注的是被害者会不会武术,也许是表达……。
台词中有一句给你好处的都是骗子,我不懂,但是我总觉得有隐喻。
不论守林人的崩溃无奈,还是骗子的荒诞,亦或者基督信徒的虔诚,都在警察鸣枪时候说了一句我不能死,是的,他们只是想活着,这片黑土地的人也只是想活着。
片尾很有意思,骗子与信徒的反抗,和警察说的那句我并没有想打死你们,我是故意射不中的。
我手枪里还有一发子弹。
看电影的时候我在想警察为什么要把还有一发子弹说出来,四个人一个子弹,岂不是没有威慑性?
电影里不懂,电影外就懂了。
最后一幕闭着眼走夜路绿光,看评论说典故里人死后会这样,按照这个理解的话。
骗子不想死,他做骗子的初衷就是活下去,警察不想死,他还有欲望没做到,而这片黑土地上其实他们都已经死了,真正活着的也只是那个被信仰吊着的基督徒。
最后说一句:和尚有一句话:信仰还有没有号召力,是在索取后没有得到东西的时候说的。
3.1分。
耿军导演一贯的叙事和影像表达风格,对于幽默的把控很克制,荒诞感和东北工业城市衰颓后的景象都延续自《镰刀锤子都休息》。
看完电影你可能都不知道电影要表达什么,没关系,导演给大家留下来可作设想的空间和余地有很多处,有时候一部电影不需要所谓的中心思想,你看到的只是导演在某一时刻掠过脑海的一抹印迹,或者只为了把一些即将消失在世间的实体通过载体加以记录,而故事只是附着在这一实体之上的表象。
这时代,我们有太多来不及去形成记忆,转瞬间就会消亡的事物,导演像是在与时间赛跑,在时代吞噬掉实体之前,将目之所及进行即兴捕捉。
你看到的,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
但它作为实体又被永久得保存下来,重新有了定义,这一点很珍贵。
有幸在线下看到这部电影,导演也在映后和大家畅聊。
一位影迷向导演提问说他看不出这部电影要表达什么,到底是表达人与人的错位,还是要表达人与社会的错位,还是什么别的错位。
这位影迷说话的表达方式像极了影评人。
我呵呵一乐,心想导演其实压根就没想表达很多很深刻的东西,你可倒好,不解读了出来一些莫须有的东西就觉得这部电影不行。
导演回答说,他很不喜欢小时候语文教育那种一定要把一篇文章弄出一个中心思想来,而且导演和影评人完全是两种职业,导演的思维就是这样,不会为了深刻而深刻,也不会讨好影评人的喜好,就是想到什么就拍什么,剧本写得也比较随意,凭着感觉走。
影迷边听边摇头,貌似对导演的想法很不认同,我心里嘲笑着这位影迷朋友,你呀,还是太年轻了。
当然我也不老。
当然也不怪他,八成都是让影评人给带跑偏了。
攝影很「傳統」,沒有取巧,如此「紀錄」東北,沒落的重工業基地,想起貝歇夫婦的「冷面攝影」和那些肖像一樣的水塔照片,想起張克純的《北流活活》和黃河,想起陳榮輝的《聖誕工廠》和工人,然而在攝影已經不是特權的今天,這樣的手法是不稀缺的,更像是在尋找一個「選題」,只不過這個選題是被拋棄的、淡去的東北,它是一種需要被關注到的記憶,而這種記憶又是稀缺的。
在所謂大時代的向榮敘事裡,需要有人挖出它的背面,這就是我理解的大部分意義。
裡面的一些隱喻是我喜歡的,但沒辦法,只能隱喻。
拿著一隻假槍賣迷魂肥皂的騙子、偽裝成和尚的騙子、找媽媽的基督徒、迷奸婦女的警察、被偷樹的護林員,產生了一個十分刻意的故事,故事沒問題,框架也完整,用上述的東北為背景,這裡的人「退化」成動物,野性、人性、虞詐,騙與被騙,光禿禿地暴露,如同沒有一點綠色遮蓋的冬季北方。
哪怕是幾個人圍坐在一起吃素面,看起來也像幾隻野貓排排坐吃貓糧,動物性十足。
就這麼多沒有了,電影當然是不夠深刻,就像在一張設定好的畫布背景上貼一些紙片人,一起演一齣畫皮戲,實際並不那麼「輕鬆愉快」,沒有人能完整說清楚那裡的故事,即便再立一個王進喜,也無法代表。
它是深沈的,是一直在變厚的痂,摳掉一點,流一點血,然後又快速結痂。
我之所以喜歡,是覺得總有人要感受到這種瘙癢,然後去撓開看看,每個擁有攝像頭的人都可以試著去這樣做,哪怕是非常微小的切面。
我自以为是个相对敏感的人,但是,在生活中要想过下去,那不就得粗糙一点么,所以,虽然不时地生出许多感触,都想写下来,但都作罢了。
当时感触挺深,后来拖沓加上懒惰,我不知道怎么开头写,我也不知道我要写的这干啥。
哦,想起来了,就从片名说起吧,轻松+愉快,这个词在我曾经家乡生活的某个时段里出现、流行又消弭了,从那个时空走过的人能够瞬时回味到它的语境。
遗弃的脏工作手套。
自破烂窗户、房顶野草中满溢着破败气息的工业厂房。
貌似一个好像是下井用的呼吸罩。
写到这,我想起小时候我爸爸曾跟我说过的话:“你不知道你们哥俩多幸福,知道矿区附近的孩子都得去‘捡煤’”。
现在想想,我挺惭愧的,家挺穷的,但是没有去捡过煤,没有怎么受过累,虽然,我爸爸是矿工,下井了几十年,我们这也是一个以煤矿为主业的城市,自己却对煤矿及相关的事情几乎一无所知。
有限的几次,去我爸单位,也就是大冬天地去职工浴池洗澡。
这个狭窄的胡同,是典型的矿区生活场景,砖房,还有歪歪斜斜地板杖子。
看到这,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兴安区河西我姥姥家的房前屋后。
当然,这个电影肯定不是2022年拍的,现在所有的此类区域几乎已经全部都拆了,这场景现在想拍就难找了(2022年8月回去再看时姥姥家旧房已拆迁完,挖好坑准备种树了---这是什么操作?
)。
油漆门、油漆半截墙面、毛玻璃……八十年代流行的室内“装饰”风格,以及油渍麻花的“闭火”。
铸铁下水管道以及低瓦数的白炽灯照着的昏暗逼仄的卫生间。
棚户区常见的煤棚子,用于储物以及存放取暖用煤的地方。
屋檐下是初春时常见的冰溜子。
这个信基督的小二,灶台虽然贴着瓷砖,但是简拼的饭桌和一旁的长条凳、墙上挂着的日历牌、破烂的火墙以及缺少保温塑料布的单薄窗户,形只影单,日子过的那叫一个凄惨,平时也许就他和“主”俩过日子,但是他的信仰却是坚定。
喝酒喝懵逼了,仨酒蒙子。
这场景,我看着就觉的,时间是黄昏,而不是拂晓,一如当地的未来经济发展前景。
这地方,还有二层小楼,算是也曾经阔过。
旁边是砖瓦房,而且窗户是有闸板的。
偏重,有啥事都是“自助式”的广告。
时节合适的话,其实当地景色还是可以的,贴一个夏天类似的。
新一矿工人俱乐部
富力矿俱乐部
富力矿俱乐部
兴安台 红旗二校也有破败的
矿场,设备叫啥我都不熟悉。
群楼食杂店?
现在到处是楼,但当年,能叫群楼,说明曾经是很繁华的地方,群楼确实不是破败社区,现在也不是啊,能感觉到它的大概位置,但是不明白为啥叫这个名字。
另外,看这道,够能(四声)的,想起小时候,刚开春时棚户区的烂泥路。
前一个场景是让和尚刷牙,后一个场景我以为反叫对方洗脚,结果没说。
我就自以为是滴把二位“人才”当做是周瑜蒋干抵足而眠的情谊吧。
一眼就看出这是猫楼(厕所)门口。
不得不服,这导演太重口了,卧地的演员,您“辛苦”了!!!
懂的人都懂。
Yue
这个场景有点“做作”,不知道是不是特制的 :)。
唉
演员:导演真会选演员,看着剧中人物的长相和精神面貌,他这是对生活赤裸裸地“抄袭”!!!
这些演员之于我的观影体验来说,一个个就像是从我曾经的生活里走出来直接去片场本色出演的,一个个,让产生一种错觉,他们要么是一些当年的人保鲜到现在,要么是我曾经的同龄人在家乡的氛围内活到了那个阶段。
小二这个演员,我看的时候就觉的,这应该是“本色”出演吧,这台词肯定“麻烦”。
结果看了访谈中导演说他的台词需要“碰”---运气。
我想我要是还在家乡生活,估计就得长上面这样吧,胖、秃、怂,唯一不同的是,娶不到那么漂亮的老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同样东北地域的影视作品,有些导演专拍冬天,而本山传媒拍的《乡爱》都多少季了,一直都是夏天,永远地山清水秀,凉爽宜人。
其实都是真的,只是不同人的不同人生经历,展现了导演自己客观人生经历的主观印象而已。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那是不可能地。
更多地是呈现现实世界中导演所关注的、留下深刻烙印的那一部分而已。
就像一万一套的房子,它确实存在,但是同一城市也一样普遍有几十万一套的。
烙印一旦形成,就没法突破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重复自己。
《轻松+愉快》确实存在,或者说确实存在过,它有力而准确地把我拉回到那个逝去的时光。
我查了一下,和导演同年。
这电影之于我的真实感就像是我曾经儿时的伙伴长大后拍出的儿时纪录片。
好巧,还有人拍了这么贴近我曾经生活的电影,挤着我写了这个极其糊不拉啃的观后感。
btw:写了才知道,弄一片这么烂的短文都这么麻烦,那些豆瓣里写长评的大神,我向你们致敬!!!
佩服,实在是佩服,你们太闲的蛋疼了。
导演这片把我整“疼”了,我水平差,我没有你们疼!!!
或许最近刚刚看完百年孤独的缘故。
感觉这部轻松+愉快竟然还有点魔幻。
或许是我魔幻了吧。
国产片到目前为止也看过很多了,国内的独立电影人的作品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想法了。
该片中有很多桥段和细节都值得去琢磨。
三张招贴启示对应的手机尾号很有意思:假装买树启示联系电话尾号911;寻母启示联系电话尾号885;寻警启示联系电话尾号740(这个最搞笑)。
你们还发现什么了吗?
“轻松、愉快”是在影片中唯一死掉的那个人嘴里说出来的,是在他闻了迷魂肥皂沉睡而后又醒来之后说出来的感受。
片子中的八个主要人物,一个卖迷魂香皂的骗子、一个假扮僧侣的骗子、一个不知身份(但大多会被猜测为妓女)的女子、一个管荒地里行道树的主任、一个传福音的傻子和两个警察。
看起来演员不是什么有名的角色,有可能是素人,但角色外形确实直接把影片拉出了一个张力。
如果说这个片子是现实魔幻,也可以这么说,但是现实魔幻的题材,往往透过现实的真实投射而呈现出来一种「我靠,这是真的啊」的魔幻感,虽然有的时候依靠一些神秘力量和无法解释的设定来撑起魔幻的气氛,但终究没有那么到位。
所以说,现实就是最魔幻的,现实魔幻也不再是一种题材,而就是一种真实。
反而,商业电影或各种利益相关的电影中呈现出来的美丽新世界,才有可能是一种真正的魔幻。
话说回来,本片为何魔幻?
先前说到角色的设定,就很莫名其妙,虽然每个人都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但他们的互动却往往不合常理。
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故事发生的空间。
很明显,冬天、苞米地、废掉的筒子楼、东北口音,即便没有任何直接的展示,但这就是发生在东北某处的故事。
那片挨着苞米地的荒废筒子楼群,成为了这部电影的画布。
说是画布也行、说是舞台也可,总之,这个背景就仅仅是一个背景,承载了故事的魔幻性,凸显了一些荒诞感,但没有和角色有进一步的填色。
这个地方好似就生长这八个人,两个骗子天天就在这废弃的地方瞎转悠,传福音的傻子天天在这找妈妈,主任天天看大树,警察天天抓骗子,确实很魔幻,但仔细想想,没有任何逻辑。
在苞米地附近的成群筒子楼,看起来废旧,但不会非常老,在东北工业的脉络下,出现这样的房子通常是在八十年代。
五十年代刚刚在东北建立大工业体系的时候,工厂还未有这样的财力、技术以及精力去建设这样「豪华」的筒子楼群。
为了应对大批从农村到城市工作的新工人群体,盖平房才是最快的解决方法。
而这样的楼,通常都是在计划经济发展鼎盛的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才开始兴建的,那时候很多工厂直接在厂区附近盖房子,周边都是农田,围墙一围,就成了工人村。
就因为这些围墙,工人子弟和农民子弟还时常在围墙里外打仗,就是因为工业和农业的不平等关系。
但是说回来,这些东西衬托了故事中的什么?
骗子为何骗人?
他是工厂被下岗的工人吗?
傻子为何找不到母亲?
为何又要传福音?
这鸟不拉屎的地方为何有个主任在管树?
他的妻子和警察之间有什么关系?
看起来电影就是留下一堆问号,构筑起来一个虚虚实实,好像尔虞我诈、公权力泛滥、男女关系不明、婚姻关系极差、肃杀寒冷、破败荒凉的东北某小镇。
最后,留在人们心中的是道德,是儒家的也好是佛家的也好,总之,死掉的警察最后穿上僧袍,佛挡众生相。
我们这这辈子活的太拘谨了,可以试试松垮一点,玩过。
片子的台词就像片子的画风一样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劲。
其实如果加上东北的温度到片子的体感来,会更不一样。
曾经发达过,曾经喧嚣过,也曾经动荡过,但就像这冰冻的世界一样,虽然遍地残垣断壁,但依然会冻住那些美好的过往。
而过往的精髓中也必然会衍生出更深的人性思考,因为那些追随南方温暖气候的漂泊人群,不一定比留下的人更能感受这大地的温存,漂泊他乡的人更需要时间去适应,而土生土长的人更容易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出一片新的天空。
一种无法接受的神叨……
6.5
平庸之作,既不輕鬆,也不愉快,敘事混亂,表達膚淺,主題不明!
180度正反打长镜头。这学的莫不是小津?
完全沒有內容,只有慘澹的老梗跟自以為好笑的台詞,拿宗教出來卻只是裝可愛工具,乏善可陳的腳色,為慢而慢的節奏。除了攝影,一無可取之處的電影。無法離場又睡不著。
以现在的审查,估计过不了了
略有粗糙
挺无趣的反正,零星搞笑片段还行!
感谢陈老师带娃,让我有时间轻松+愉快一下。耿军导演团队都是很痛快的人,感谢我牛逼的同学介绍。
诶 咋把我的打分给删了?
演员一个一个全都调成痴呆模式,说一句话停半天,这个导演学偏了,把装深沉当高级。国内导演好像有这个传统,以为话少,人呆,脏旧,残缺,直直的无聊长镜头,加一块就是高级,不知道跟谁学的,蔚然成风,歪风
老家的风味还是蛮足的。
需要倍速观看
勉强及格。很久没看耿军片子,这部依然有投机味道,但摄影好多了,用了很多构图配色都讲究的大远景,辽远的天际线跟破败低矮的小城搭配(黑龙江平原是这样的,云浓厚且多变),有份科恩兄弟的抽离感。迷魂香皂劫匪,生硬索钱和尚,口齿不清基督徒,轻飘来个懒警察,还有些五花八门的配角,在缓慢的基调里,表演些可能并不新鲜的黑色笑话,当然也捎带展示下东北的惨淡民生,尤以守卫几棵树的秃顶房东为甚,不过这个人物在剧情上并不承担多少功能,戏份显得过多了,他的老婆倒是有份穷骚媚的劲儿,让人期待裸一下,不过耿军这种投机者当然不会拍裸戏了,他就是勾一勾你。
为什么完全没有剧情以外的人?
死掉那个警察,编号9527哈哈哈!我不相信这是意外!
鹤岗啊,鹤岗
Andersson的一点皮毛,对话越多越露怯。
演员哪儿找的。。。
山寨还是很明显的,节奏没控制好。剧情不乏亮点,摄影很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