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27日夜里,警察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发现摄影师Kevin Carter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
一次明显的自杀行为——他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套了一截绿色软管,把废气导入车内。
人们在他的座位上找到一张纸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看完本片一时想不出要写些什么我到底是站在哪一方?
是为Kevin那精彩的照片喝彩?
还是抱怨Kevin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
突然想起我的一位老同学家乡在东北,在西北读书毕业去了海南做记者年初去三亚时和他坐在大东海的沙滩他说你看这光鲜的城市,其实它只不过是把阴暗的一面隐藏起来我和所有来三亚旅游的人不同,我的眼里没有热带风景、蓝天、白云、沙滩……因为我目睹了太多太多这座城市的阴暗面所以不管那小女孩最后的命运如何不管Kevin是否赶走了秃鹫不管Kevin是否拍下来那张举世闻名的照片仅因为Kevin亲临现场这一条就足以永远的怀念他因为他所经历的痛苦要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PS三亚的记者同学近日得知他跳到了广州的一家报社希望他在花都,不寂寞
《枪声俱乐部》里讲述了几位战摄影记者的故事,其中2 个得了普利策奖,一张秃鹫与小女孩的照片让全球人都知道了非洲苦难。
最终这个记者自杀了,其中对他没有拯救小女孩提出了疑义。
这就是记者的责任问题,是救人第一,还是抢镜头第一,我们只感受了他们成功的滋味,却体会不到他们要抢一个镜头要付出怎样的艰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与那些专业记者不同,他们以此为生,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更让人要探讨这个问题,面对身边发生的突发事件,你是去帮忙,还是拿个手机拍下来,放到微信圈里,从而放弃了自己拯救别人的机会和责任。
我希望更多人除了晒美食、美景、美人等,能多拍点社会的阴暗面,虽然不好看,但可以让人知道在我们过得还不错的时候,有人还吃不饱穿不暖。
如果能像区伯一样,来监督当政者、抨击社会的丑恶势力,那就善莫大焉。
四个战地记者在南非拍摄的故事。
有一句话说得好,他们有上帝之眼,但是没有上帝之手,既然不能阻止战争,那就把战争的真相传递。
看到了那个普利斯什么的一个摄影奖,那个最经典的照片就是饥饿的秃鹫,在前面还有一个饿得站不起来小女孩那一张。
我看他这事情是中性的,并不是像有些人谴责记者不去帮助那些小女孩,而且按下了快门。
喜欢这个类型的电影,揭露真实场景,真实人生,有人物角色的原型,电影很平实,叙述流畅。
虽然是讲占地记者的故事,但拍的很真实,对战争、人物的设定都恰到好处,喜欢片子中间的几首歌曲,给人舒畅的感觉,既可以缓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幸感悟,又舒缓了记者们的处境。
期间的几个事件引发人们的思考。
很震撼。
有种向占地记者致敬的感觉,演员真情流露。
特别是电影最后的一些照片,还原真实,更具震撼力。
推荐大家赏析
看过这幅照片,Vulture Stalking a Child, 的同学应该不少,无不为此照片所带来的震撼而窒息。
也正为此,我买来了《The Bang Bang Club》这部加拿大电影,叙说了四位常驻南非的摄影记者的真实经历,其中就包括这张照片的来历。
还有很多曾经登上世界各大杂志封面,以及荣获普利茨奖的照片的故事。
Bang Bang Club的构成其实就是这四位记者,请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Greg MarinovichJoao SilvaKevin CarterKen Oosterbroek这部电影也是根据幸存的前两位摄影记者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
而这张照片正是Kevin于1993年在苏丹南部拍摄的,由纽约时代周刊买下并登载,引起轰动,并荣获普利茨奖。
但是Kevin确受到无数的责备,指责他没有抱起那小女孩,那时小女孩的父母正在联合国的飞机旁领取食物。
甚至很多批评说他是另外一个“Vulture”。
在他获奖后的三个月后,Kevin在车里用废气自杀,离开了这个令他厌恶而无望的世界。
片中有段Kevin和Greg的对话:Kevin(痛苦地):“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每天坐等看着人死去,并把它拍下来。
”Greg(心里一样沉痛,但不想承认):“不,我不是。
”Greg是他们里面,第一个拿到普利茨大奖的,作品是一名黑人拿着屠刀,砍向另一个浑身被汽油点燃的黑人。
这部电影并不是单纯歌颂战地摄影记者的,这部电影,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人性。
片中有美好而漂亮的画面,和血腥的镜头形成鲜明的对比,导演其实也在思考,这个如此美丽的地球,为什么会充斥如此多的丑陋,愚昧。
我们该指责谁?指责那些只因为是不同族裔就互相残杀的平民百姓吗?指责那些体制和当权者吗?指责见死不救,只管拍照的记者吗?指责那些指责记者的记者吗?还是指责我们自己?电影叙事流畅,画面音乐都不错。
另外喜欢摄影的朋友也不容错过这部电影,因为你可以见到不少好相机。
愿世界和平愿永无战争!
电影很不错👍很写实,看得人揪心。
非常不错的一部影片,知道了那么多的背后故事,其实,我们必须珍惜现在的生活,做好自己,每天都应该开心地生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伟大在于不平凡,经历不平凡的事,承受非一般的折磨。
感谢摄影技术让每一个珍贵的历史见证铥能得到很好的记录下来。
很好看。
我想是因为我对这出戏有了太高的期望,因为各种原因,因此不可避免的,看了戏,觉得有些失望。
一出2个小时的电影又怎么可能把这一段繁复,血腥的历史说明白。
首先,我觉得Kevin Carter和Ken O的两个演员应该调换。
一直以来我以为Ken会是主角,在原作中,Ken确实是这个团队的领袖。
Ken是四个人当中成名最早,也是最成熟的一个。
而在Ken去世后,团员们或多或少将他和他的死浪漫化了,可是,这更延续了Ken精神领袖的位置。
第二,现实中的Kevin比电影里塑造的要糟糕地多。
他脾气不好,酗酒,嗜毒。
他的一团糟的生活有很多方面造成,比如他的童年,他一心想要取悦却总是弄巧成拙的父亲,他的感情生活,等等。
当他那张著名的照片得到了普利策奖的同时,也给他带来的更多的争议和烦恼,甚至最终导致了他的自杀。
Bang Bang Club里的每个成员,其实有很多时候并不止他们四个,都被常年的战乱,杀戮的阴影所围绕。
我经常想,如果我在那时那地,我会用我的爱去安抚Ken的心,可是,我不会想要靠近Kevin。
关于那张被诅咒了的照片,和照片中小女孩的命运,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
但是,我的好朋友,也是Bang Bang Club的朋友,对我说,他相信,以他认识的Kevin,他不会在不确保这个女孩生命安全之前离开那里的。
我朋友的估计是,应该在那附近就有救助站,而Kevin一定是已经意识到有救援组织的人来赶走那只鹰而救下那个小女孩,他才会离开。
Ken中枪的时候,我的好友正在他们的身边拍摄;之后,他在医院的走廊尽头安抚Ken当时濒临分手边缘的女友。
我其实很想很想问他很多的问题,关于那一天,关于Ken,可是我知道,这些记忆对于他来说一定非常辛苦。
我并不是不好奇,而是我太在乎他而不愿意让他有一点点的伤心。
曾经,我会走进我当时老板的办公室,看着忙碌的他问他:你去过那么多的战场,经历了那么多的历史时刻,30年前,你会不会想到30年后你会在北京,然后有我当你的下属?
他通常会看看我,然后装出无奈状说:是啊,我也不明白,我怎么就落在你的手里。
我经常想,人生真的很奇妙,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如果Ken还活着,他也会有一天来到中国,常驻北京。
他会遇到我,我们会相爱,然后幸福地在一起,好像童话故事一样。
虽然他离开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小孩子,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南非这样一个地方。
可是,这么多年后,我却爱上了他,这个已经在另外一个世界的男人,他是我心中的完美男友。
有一天,不会很远,我会去到约翰内斯堡,我会约上Greg,带上Joao,去看Ken,让他知道,即便是那么多年后,他魅力依旧。
PS:Joao在戏里几乎是个大配角,也许是在拍摄期间他就不希望太高调吧。
Joao一直活跃在战地摄影的舞台上,直到去年,他在阿富汗工作的时候踩到地雷,炸掉了一双脚。
可是,他真是个奇迹般的坚强男人,经过短短8个来月的复建,他已经用安装上的一对义肢开始工作,拍的照片还上了《纽约时报》的PAGE 1。
昨天是Joao的生日,他之后在facebook上说很快要接受另一个手术,之后如果康复顺利就会回到南非的家里继续努力。
Greg有为Joao设立一个网站,我们一起来为他加油,帮助他度过难关!
《黑镜头-世界的血》里说,战争产生了一种对图片的可怖需求。
《血钻石》里麦迪正在写难民营的稿件,面对阿彻那一句有意的讽刺,说:”你是不是觉得我在剥削他的悲痛?
你是对的,它就是,就像那些婴儿的大头照一样,那些大肚子的黑人婴儿,眼睛里飞着苍蝇。
那么我这里有死去的母亲,断掉的四肢,但是毫无新意,而这(麦迪写的很煽情的稿件)足够让某些人读过以后流泪,甚至开张支票,但不足以停止这一切。
我早厌倦了写这些受害者,但我他妈的只能做这个。
“战地记者就是处于这样一个畸形的位置,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这些人们冒着子弹拍到震撼人心的照片,然后观众们却说,你为什么要在那里,你为什么要去拍摄别人的痛苦,就像影片中记者们不停地质问凯文一样。
在大众眼中,战地摄影师们看起来好像要通过自己大无畏的冒险改变周遭的世界,而事实上他们除了拍摄照片以外什么都没改变,他们只是“take" 一些影像而已。
很早以前,不知道在哪个地方看到过关于战地影像的讨论,有一个说法我非常认同:战地摄影师通过努力向大众展示了更为直观的战地景象,从而让战争不在是新闻中伤亡人数的统计数字,而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
这些照片让人们反思,审视内心,产生难以具体观察的效果。
可是我不喜欢bang bang club的那种嬉皮风格,这一点凯文表现的最为明显。
虽然我知道在死亡面前谁都可能很现实,但我认为严肃的工作态度和审慎的思考是必要的。
这些摄影师的作品现场感很强,而且这些场合不会给你时间思考,我欣赏他们的作品,但并不喜欢这种工作方式。
我以前看过战地摄影师这部纪录片,在Ken和Greg中枪的时候,詹姆斯纳切威也在现场,并且录下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两个摄影师是谁,只是提到有一个人死亡,由此感叹这项工作离死亡到底是有多么近。
电影里面还原了这一段情节,非常写实,基本上与纪录片吻合。
这部电影最让我激动的一点,是它还原了一些经典照片的拍摄环境和场面,我印象中的那些黑白图像由此更加清晰了。
刚才又略看了一遍战地摄影师,我发现the bang bang club的成员更偏爱现场的照片,也就是事件发生时的影像,而詹姆斯更偏向于事件发生后的影像。
这两种偏好,其实我更喜欢后者,因为他们在思考。
被时代潮流所裹挟着的,被世俗观念所束缚着的被遗忘的一群人。
20世纪90年代初,在曼德拉掌权以后,南非发生英卡塔党内乱,几个南非籍白人摄影师组建了“枪声俱乐部”,以拍摄写实的暴力与战争场面为生,本片的故事即由此展开。
战地摄影师与其他摄影师不同的是,技术变的不再那么重要,最关键的就是距离,你只有靠的近才会拍出完美的照片。
而他们也常常由此身处险境。
枪声俱乐部的四人中,有一人在南非街头中枪身亡,后来曼德拉公开悼念这位摄影师肯·奥斯布鲁克(图2第3位)。
本片用相当纪实客观的手法描述了这几位知名摄影师的工作经历,并由此折射他们的心路历程。
四名摄影师中有两人获得过普利策奖,凯文·卡特和格雷格·马里诺维奇(图2第1和第2位),导演以比较高明的手法,不经意间还原了两人获奖照片的拍摄场景,这两张著名的照片相信很多人都见过《沙巴拉拉之死》和《饥饿的苏丹》。
(特意附上原图)大概在两张照片成为时代周刊封面的时候,西方国家的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南非和苏丹的困难处境,人们同情照片中的人,却往往忽视相机后面的人。
两位得奖者后来结局都有点惨,格雷格在南非中枪受伤,凯文受不了舆论的压力(或者正如电影中所讲,经历了太多战争,脑海里只留下杀戮的死亡的幻象,再也无法承受了),自杀了。
通过凯文的死,导演表达出了他的疑问。
摄影师的任务是向人们传达真实客观的景象,拍下他们的照片(凯文如是说:“看着人们死去”)。
然而,摄影师是否应该对自己拍摄的事物带有情感,他们的职责是拍下照片,那么他们是否又有责任与照片中的人与事物发生联系?
凯文拍下《饥饿的苏丹》之后,铺天盖地却全是恶评,所有人都在问:“你为什么不把秃鹫赶走?
你为什么不把小女孩带到安全的地方去?
”凯文自己也开始自责,他怀疑自己职业的意义。
他曾试图一名访谈节目主持人解释--这个主持人问他什么使一张照片伟大,凯文答道:“照片不止要拍的好看,它其中表达的问题更为重要。
人们常常问摄影师有没有作出什么让局势变的更好的努力,我想说,我们拍下这张照片就是让局势更好的努力。
”然而主持人不理解,继续逼问小女孩儿的事。
因为这个,没有报社愿意再雇他,他没有钱,没有家,朋友在南非身亡再次打击了他,他只能自我了结。
《枪声俱乐部》总体比较平淡,但它的结尾还是悲情的。
导演自己也想让观众客观地体会摄影师的人生,消除他们普遍的误解。
有两个细节:一是枪声俱乐部的成员们并不喜欢别人称呼这个俱乐部,二是俱乐部最终解散。
这表明俱乐部成员们并不冷血,他们的心灵始终遭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冲击。
这篇影评有点冗长了,但我认为这部电影值得每个新传的同仁看一看。
我们传达客观真实的讯息,但从未对世界失去感情。
一“我可以管,也可以不管,这是我的事。
”如果是我,我就这么回答那些提问的人。
电影是为了告诉大家,战地记者也是人。
当人做一件很不寻常的事,处于一个很不寻常的处境,我们就不好用自己常规的生活经验去评价了。
他已经去了那个常人不愿去的地方,他要做很多事才能保证自己还活着,他看到一个场景,正好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作,工作完成了,他还要想是否提供额外的帮助?
这也太难为了他了,须知彼处不是他属所的国度,他孤身一人不可能有任何作为。
他今天帮了这个,明天呢?
后天呢?
今天的帮助解决问题吗?
明天的帮助解决问题?
后天呢?
假如一经看到人类的疾病、痛苦就停下来帮助,我们就都成了耶稣基督。
要时刻提醒自己,即便是耶稣基督也对非犹太人疏远的。
耶稣竟然说“你不是犹太人”,耶稣啊,这可是耶稣!
他竟然对可怜的母子拒--绝--提--供--帮--助!!
所以电影的核心信息就是他说的那句感悟“我们的工作就是来到一个地方,在一旁看着,除了看什么都不做。
”这个角色才是电影的主角。
至于名义上的男主角其实是个反面角色,他是个野蛮人,他不愿意思考,他经常用暴躁的举动释放焦虑以求平衡,所以女朋友一开始离开了他。
他不承认嗑药的家伙的这句至理名言,他坚持自己的“赤子之心”。
他很乐于参与。
不过也只是从他自己单方面看来。
因为他根本什么都改变不了。
他好像故意忽视这一点。
反倒是这个嗑药的家伙,看起来更像个思考的人,他的观察是客观的,是对大量事实的客观总结。
无论大家愿意面对还是不愿意面对,战地记者的工作就是这么一种状况,除了拍照,最后什么都别做。
所以他一定是电影的主角。
所以那些质问他是否救助被秃鹫盯上的小孩的人们很蠢。
生活中总是充满了这样的蠢人。
我以为确定愚蠢的比例应该在80%以上,你也可以想一想,肯定会发现这个二八开是人们使用聪明和愚蠢这两词时的默契。
“你为什么不去帮助?
”这句话让我想起来那些歇斯底里的爱宠人士。
哈哈哈哈!
十足的蠢货。
二其实电影还有另一个很值得探讨的事情,就是什么可以拍照,什么不可以拍照。
名义上的男主角拍刚刚被砍死的人,旁边的人告诉他不要再拍了。
我以为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无论生产力水平、文化习俗,对于人的死亡,总是赋予一种特殊的敬畏和尊严。
死亡不可亵渎。
想起前些天看到一个爱猫人士把自己猫临终前的样子用手机拍了下来,发到网上,还配了俗不可耐的流行歌曲煽情。
我看着看着忽然极其愤怒。
她亵渎了死亡。
所以事情变得很讽刺,她以爱她宠物猫的名义,将这猫的弥留之际拍了下来让我看到,我以最鄙夷她这类人的初衷,却因发现她亵渎了一只动物的死亡而感到愤怒。
我感受到的是她对死亡件事这的不尊重。
这里面有一种处境的对调。
最后被刺激得最厉害的反倒是我。
我想了很多,而且发现我远远比她有良知。
(首先,有一点技术性的问题。
她说她的猫在注射药物之后躺在自己的怀里不停滴哭泣,眼泪代表它悲伤。
我不相信动物的眼泪和人的一样,和人一样有表达心理的功能。
猫在临死前的眼泪很可能是某种生理反应,就像人在窒息而死时会大小便失禁一样。
鳄鱼的眼泪是该吃饭了。
她只是把事情往自己希望的地方想罢了。
)我想了很多。
我为什么被极大地刺激到了?
因为我看到的不光是一只宠物的死去,而是看到了一个人对待另一个个体死亡的态度。
我不认为将一个个体的死亡拍摄下来让别人看是对的。
我认为这样的行为亵渎了死亡,让死亡成了一次表演。
那俗不可耐的流行歌曲简直让我发疯。
既然她可以让她宣布她爱的个体用最后的死亡作为一次表演,一次表达她宣布的对它的爱,那她的这种爱,谁能忍受?
为什么似乎所有地方的人都本能地反对围观一个人的死亡(拍摄等于围观)?
因为以隐蔽、沉默的方式对待死亡是人类的本能,人类似乎要尽量的让死亡事件在安静中、尽量不打扰周围环境地远去。
因为死亡仅仅意味着危险,各种危险,甚至是传染的,所以我们的祖先不可能不把已经死亡的人隔离,只不过加上了很多文化仪式,但核心总是隔离。
这个爱猫的女人触犯了这一条人类最根本的禁忌。
所以,她要么是一个变态,要么是一个极端冷漠的人,只是想让自己看起来有人情味罢了。
所以电影里名义上的男主角是个有问题的人,他什么都要拍,对死人也要拍。
他就是以上拍摄自己宠物死去的人。
他为了一个狭隘的目的不择手段,他心里只想着要拍出照片。
他践踏了很多很多人的尊严。
电影是用他这个角色在对比中诠释嗑药男的思索的。
他是电影中最疯狂、变态的人。
所以,电影是在以嗑药男的良知针砭他的疯狂忘本。
所以我说嘛,歇斯底里的爱宠人士都有很大的问题。
可他们就是不承认。
是什么让一个人疯了一样放下自己手上的工作奔去高速路拦截狗肉厂的送货卡车?
是什么让一个有家有业的中年人在自己家里养十几只猫,假如亲人反对还痛斥他们无权干涉?
这都是正常人的行为吗?
假如网瘾可以定为某种心理问题,以上爱宠行为更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很多镜头太纪实,胆小勿看
对于他们的专业我表示尊敬,但是,作为人的根本的良知和怜悯之心呢?美其名曰让世界看到,然而看到的是真相吗?所拍摄的不过是被镜头框起来的有强大视觉冲击的部分。为了这个?为了钱?为了名?还仅仅是狂热?会不会对面同样狂热的人为了登上封面把一个人浇了汽油活活烧死呢?那时我觉得吓得逃走都比拿起相机拍照要人性点。我讨厌这部片子。
伪纪录的拍摄手法竟然让我看出了话剧的感觉,所有人物都像是在背诵无脑的台词,所有的感情戏都是废戏,人物关系描述得一团糟,或者说整部电影根本没有人物关系。一个好的主题不代表一部好的电影。妥妥的大烂片。
真实人物事件改编。1992-1994年动荡不安的南非。几位主演都很不错,Ryan Phillippe还是有演技的,但通常群众都会被他的颜吸引了注意力。颜值过高会被认为毫无演技也是一种严重的歧视。
言故作姿态
把相机换成吉他,估计也成立
万幸的是,他们没找到一个足够瘦的女孩来还原那张照片
冷静又克制的镜头依旧藏不住战火背后的喧嚣,也无法抚平镜头背后所经历的伤痛。“帮助别人是不是记者的工作”是一个站在道德至高点的讨论,可“记者经历了什么”又有多少人了解过呢?一张伟大的照片能带来伟大的荣誉,能带来更多的思考,也总像电影的后半段,有着太多说不清得压抑和忧伤。【The Bang Bang Club取得可太好了!
每次看到遇到好題材被平庸化總是很惋惜。
把这世界的罪恶一面揭示给人们看的人,自己也陷入黑暗之中
战争让一切过于简单和复杂的事都烟消云散,只留下一片混沌的废墟,战地记者要在这废墟之上寻找和发现,所以他们无可避免地有着像战士一样需要:勇气与运气、激情与隐忍、信念和疯狂,当然还有战友。故事本身的传奇和厚重保证了电影情节和表意上的震撼和丰富,而叙事上的稳健则使其得到了灵活流畅的表达
48/100
处于纪录片很故事片的纠结中。
利益与道德的决斗,内心的纠结是这个职业所必然要面对的。
其实这个题材真的很好。
这真是刀刃上讨生活,高风险高回报
题材很棒,拍成记录片估计会更有味道;虽然有三段纪实般的贴近式战地拍摄较有看点,但仍觉的元气不够,若有若无的各色人物和完全生硬搭出的话语以及投机式插入的片段很难让故事有力度和韵味,让人物立体生动,格雷格还好,其他人都模糊无力;香艳的女性角色过多,没啥意义;”想拍的清楚就得靠得更近”
与生死相比,所有的小情绪、小哀愁都不值一提。
四星半。深入战地摄影师内心世界。几位演员的状态非常好。一位失去妻儿的黑人表演太好,让人为之动容~
凯文凯利 新闻 普利策奖 饥饿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