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给我推荐时,说是我最爱的悬疑惊悚类型,所以我对它的期待是——要么草蛇灰线环环相扣,要么跌宕起伏出人意料。
但看完以后,我觉得这部剧应该是文艺犯罪生活片(降智版)。
男主学东西很快,但他的行骗手段并不高明,反侦查能力也很一般。
除男主外,全员智商不在线,这个设定挺生活化的,幽默。
弗雷迪:我发现你是坏人,你盗用了迪奇的身份和物品,但我不去立马报警,而是在你多次建议我离开后,仍然挑衅你激怒你,就怕你不发疯!
警探:调查的标准化流程中,第一步就是指认照片,比如走访玛吉等人时,就应该拿着汤姆照片直接问:“你认识此人吗?
他叫什么?
你们什么关系?
”但本剧警探就不!
媒体:探案过程甚至诸多细节在报上刊登,放了费雷迪、玛吉的照片,但就是不放热点人物迪奇、汤姆的照片。
警探四处找人,结果是把警探自己的照片登在报纸上!
私家侦探:查到迪奇的假朋友,却没查出这人是真骗子。
雇你干什么吃的!
玛吉和迪奇父母:作为迪奇最亲近的人,看不出信件出自别人之手。
每个人的语言习惯不同,一般有自己独特的“文癖”,即使迪奇没有自己的小习惯小标志,那么,明明大家已经知道汤姆擅长造假,对他评价并不好,就不觉得迪奇在信里大赞汤姆很奇怪吗?
迪奇卖掉船和家具,他们推理出:迪奇要自杀。?
卖了那么多钱,然后自杀?
把爷整笑了。
一般人都知道,谁是受益者,谁嫌疑最大。
结果大家都不去怀疑突然发财的汤姆,也不觉得戒指出现在汤姆家里蹊跷,反而对他赏识了起来??
你们之前也知道他是个造假的啊喂!
更让人觉得割裂的是,剧里面这些蠢蛋都长着精明的脸。。。
画面唯美,艺术氛围浓厚,还挺黑色幽默,但是情节绕来绕去,办个案跟过家家一样,毫无逻辑,是想讽刺谁?
讽刺全人类吗?
FeSo4啊!
主角:说他胆小吧杀了人盗用死者身份不套现跑路满世界实名登记,说他胆肥吧永远佝偻个背全程心事重重担惊受怕欠草脸,犯罪过程毫无计划、手活太糙,活到最后全靠弱智剧情;警察:人机爱好者装高手的躁郁症患者,情绪起伏案情分析毫无逻辑,缺乏基本办案素养,刑侦流程不如我楼下中专姐,千万别确认嫌疑人身份信息,就他妈硬拗巧合,可以投稿“什么叫假努力”;迪奇:拍个发现衣物有被动过的痕迹也就算了,直球看搁那cosplay自己的变态还能同处一个屋檐继续住你踏马也是个变态,明知会激怒对方不营造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谈判地点跑无人区聊是踏马何等的脑瘫,咋不约爬山边摊牌,死前还能玩一把无翼装飞行;费雷迪:都他妈发现主角嫌疑了装他妈最能打的在那疯狂作死,我以为你身怀绝技的lgbt,看到最后什么几把变态骷髅兵,我是真踏马受不了这种明牌弱智,给哥们儿整的生理不适了;女主:范大妈越来越大妈了,但有一说一,她是全片看下来最舒服的,除了她全片每个人的行为逻辑都与他们在片中的视角不能自洽,女主视角太窄了,所以行为是合理的(裤里丝针不戳,可惜镜头太少,不然能为这部啥b剧增加一抹亮色);各种配角:沃日你大爸的导演有病是吧,所有人都要搞出一幅高深莫测其实我是隐藏npc的便秘脸是能增加悬疑感是吧?
不好好打磨剧情那点b心思全他妈花在这种烂活上了。
综上1星,画面构图再加1星,两分不能再多。
2024虽然才刚值春天,但已经出现了今年美剧之最——《雷普利》,没有之一。
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整部电影就像一个完美的艺术品,拍的实在太好了!
1999年的电影版《天才雷普利》就已经足够完美,当得知奈飞重拍了此剧时并不抱太大希望,珠玉在前,通常难以突破,电影版还好得过于耀眼。
没想到,拿到电视剧播放第一帧就被惊艳,这是什么摄影?
每一帧都是艺术品,然后就马不停蹄看完了。
两部完全可以并驾齐驱,不同格调,电影是可以打满分的剧情片,剧也是可以打满分的风格化艺术品。
非要较一下,电视剧的演员略逊,几个主角比影版都要逊色,平庸,无法把人拽入道德的摇摆之中。
《雷普利》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罪犯之一,从60年代问世以来就把世人迷的三迷五道,并且后世源源不断的作品都从雷普利的灵感中来。
雷普利是个具有超高模仿技巧和反侦察能力的怪咖穷小子,小说讲他如何一步步接近富家公子迪克,并且最终取代了他。
而其中纠缠夹杂了各种阴暗晦涩的情感,同性、异性、嫉妒、觊觎,整个过程读者从起初的是非明辨会逐步走向道德失判,最终一心希望雷普利顺利逃脱法律制裁,十分精彩。
我是上大学的时候先看电影,再买了小说,又找了不同版本,所以也算个雷普利作品迷。
电视剧版的优点:摄影要打120分,整部剧因为摄影熠熠发光,导演有一些恶趣味,个人风格化很明确,节奏极慢,但再慢也令人紧张。
比如导演会不厌其烦的细细拍摄杀人过程,看完只觉得自己和雷普利共同完成了杀人经历。
缺点:演员不好,演的好,但外形实在不讨喜,主要在于有点老,雷普利是个帅小伙子,他的爱而不得和神经质才迸发出美感。
而纨绔子弟迪克、弗雷德、和玛姬就更不像纨绔子弟了,弗雷迪略好,另外俩个实在是太平民,太没有富家子弟的落拓不羁和漫不经心,雷普利怎么会想成为他们?
影版裘德洛演得就太迷人了,一不小心就创造了影史留名的公子哥,没有人不爱裘德洛的公子,也很容易代入雷普利想成为他的心理。
无论如何,哪怕有一点点热爱艺术,喜欢意大利风情,喜欢卡拉瓦乔的绘画,或者一点点窥探扭曲心灵的欲望,这部剧都值得一个五星。
e1穷人的世界不应该有色彩。
构图以及有的长镜头真漂亮。
e2黑白的画面能让人更专注地观察演员们的微表情,以及微表情背后的情感,毕竟这是部关于欺骗的剧。
有过更多社会阅历后知道,底层人要骗过上层人是不容易的,见识会限制你,这是我第一次看电影版时没意识到的。
这是冲突的开始。
底层人想要上层人看得起他,会有许多讨好的姿态,反而引来上层人的蔑视。
e3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在船上搞的那几下很猛了。
e5意大利的漂亮风景只能看黑白,也比较可惜。
节奏挺慢,剧版对两次杀人后的处理拍得很细。
留下无数痕迹还不如有多远跑多远。
与其说是talented Ripley 不如说是clumsy ripley ,当然谁都有第一次。
那只猫我就觉得很突出。
没有来电显示的时代挺不方便,搞不清到底是哪个讨厌鬼在打电话。
e7虽是在面对警察时镇定自若,但他对如何接下来怎么办其实并无想法,行动就像会在新闻里读到的真实杀人犯故事一样,想不通他为啥要这么做。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旅馆警局银行的信息互通工作以及簿记工作做得真好。
作为一个骗子,他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即使在假冒理查德身份与别人通信时也不忘为自己美言几句,很别扭。
e8也不知道说他聪明还是愚蠢,他只是爱冒险,具备反社会人格的各种特质。
冒险取回打印机是挺聪明的。
虽然看过两次电影,已经记不清具体情节,只记得最终脱罪了。
有点像赛末点,他只是运气好。
警探从未对上过脸。
我没有读过原著,也没有看过那版已成为经典的电影,这部剧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
原著译名是《天才雷普利》,从观剧感受看,雷普利肯定算不上天才,但却是个人才。
雷普利身上有很多帮助他成功的因素,他有混迹底层和灰色地带多年形成的street smart:胆大心细,察言观色,遇事不慌,目的明确。
他用比常人更短的时间掌握意大利语,模仿被害人的语气,练习他的签名,随身带着他的打字机,观摩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调整行为…比起天赋,我看到的更多是时时用心和处处努力。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个角色塑造也是有遗憾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已经成型的犯罪者,从一开始他就没有过什么挣扎,包括第一次杀人,空寂的海面上木桨一次次砸下去,对向他求助的被害人没有一丝动摇,被害人死后拿走他的一件件所有物,也是镇静自若,条理分明。
可以说少了点人味儿,但也可以理解为他和Greenleaf是两个世界的人,就如Greenleaf从未想过优渥懒散的生活会被什么动摇,雷普利则从生下来就没踏上过实地。
这是他的软肋,也是他一路险中求富贵的原动力。
当然,雷普利的“成功”,其实主要还是靠着那一点点的运气。
雷普利的时代有着现代犯罪者做梦都会羡慕流泪的犯罪环境:车子没有gps,没有手机定位或随时联系,没有视频通话,没有无处不在的摄像头,没有消费记录每日打卡生存和轨迹,没有联网的个人信息…所以犯罪者可以大大咧咧在楼梯留下血迹,浴缸里放着浸满血的抹布迎接警官询问,护照上照片不替换只要覆盖粘贴,面对疑惑的目光只要堂堂正正,别人就会不好意思滴把目光转开。
然而他还是有很多机会被识破:如果银行职员坚持他们的怀疑,如果警探对玛琪桌上的照片多问一句,如果车子在追来的人脚步到达时还没有启动,如果女邻居深夜听到动静打开门望向楼梯间,如果Greenleaf朋友和女友的怀疑朝着正确的方向,如果警探识破了雷普利的伪装,如果…如果…他一直都在走钢丝,就像走在威尼斯豪宅正门前被苔藓覆盖的湿滑台阶上,稍一疏神就万劫不复。
剧集把所有对犯罪的控诉都装入了沉默的容器,猫之眼、羊之眼、雕像之眼、画像之眼,它们眼中装入了不见光的秘密,无声地注视着雷普利犯罪的每一步。
而人之眼,却总带着怀疑和自我怀疑,带着自己的推测、权衡和算计,躲闪着让真相从眼前闪过。
故事终结在了雷普利骗过周围人,成功开始新生活之后,终结在负责的警探发现Greenleaf身份真相的一刻,也就是说,在雷普利的好运背后,惩罚仍在步步紧追,也许下一次遭遇,就是他身陷囹圄的结局。
而这部作品的出众,除了堪称艺术的摄影,当然也有故事和讲述方式本身,因为作为观众,它能做到让我怀着一点罪恶感,暗暗希望雷普利的运气维持得再久一点。
故事尤其是是后半部分,精彩程度明显下降,像是为了把故事在逻辑上写得滴水不漏,而一直在解释、解释、解释。
观众想看的是更精彩的剧情,而不是你的编剧水平有多滴水不漏换句话说,后半段少了很多对人的描写,而全都是对事的描写。
人是有趣的,事只是用来衬托出人的手段,而不应该被当成叙述的重点再换句话说,比如你拍一个数学家的纪录片,数学家本身可能很有趣,你应该拍的、应该展现出来的是数学家这个人的有趣,而不是数学家所证明的一些定理的具体过程前几集对于人物的刻画,尤其是富裕家庭和底层混混的内心对比写照,非常生动老辣,很有趣摄影差点意思,虽然还可以,但是相较于其他使用黑白风格的影视作品来说,这部电视剧的黑白画面质感很一般,很多地方有浓浓的数码味,而且是不太好看比较扎眼的数码味很不错的意大利旅游宣传片,意大利是个好地方虽然以上大多是批评,但总体还是不错的,很会制造悬疑和紧张的气氛标准的4星电视剧
看豆瓣的各种评价关键词:中年丑,what黑白?
节奏太拖沓....带着各种问号我开始看第一集:没想到从彩色一下跨越到黑白影像,我竟然没有一点不适感,随着一张张仿若精雕细琢的黑白油画中游走的剧情,我好像闻到了意大利的海风,感受到赤脚踩在沙粒上的屎感,还有喝了一口带着冰块的马丁尼的畅爽...当然还有那复古的老钱风穿搭,因为我也有着一条理查德的同款式围巾(Dries van noten的男装丝巾)。
虽然无论光影还是构图以及细节的描摹都是如此艺术,但整部片依然有着满满的悬疑和惊悚的剧情效果。
说实话我不喜欢男主,一副欠削的小混混模样,看到第三集其实我想弃剧的,因为我无法想象会有如此阴险狠辣的人,他非常洞悉人性,而且会利用人性,虽然期间有着幸运的成分,但是他一旦找到突破口,就会顺势而为,利用它...哦,还有人说导演装逼,嗯嗯,这个逼装的太高级了,太有感觉了...我喜欢里面拿卡拉瓦乔的故事做隐喻,其实吧,真的不同的时代,人性都是一样,只是一个是匕首,一个是烟灰缸罢了,我在想这个摄影一定有着绘画基础,不然为什么黑白光影下的质感如此细腻,如此恰到好处的黑白明暗过渡关系,同时没有多余浪费的构图,是精确的把控和剪辑实现的,这一切是对美的多样性的重组,是加法后的减法,是对复杂的万事万物的底层规则知晓后的极简处理。
好吧,我真的好想在罗马的街头,大理石雕像的注视下喝杯咖啡...☕️
有原著的基础上,剧情就不用多说了。
剧情以外,整部黑白剧仿佛是一件艺术品。
优雅中带着黑暗和邪恶,而Ripley的一颦一笑都演绎的极其到位。
淡淡地假装着,仿佛自己也是这些贵公子中的一员,实则在他虚伪的笑容下隐藏了自己的恶毒和狂热的嫉妒。
也不知他有什么魔力,明明Marge和Freddie一见面就几乎要识破了他是什么货色,可偏偏心软的富家公子却优柔寡断,丢了性命。
Ripley是多么渴望拥有这样的生活。
跟服务人员亲切又疏离地问候,从不忘戴着象征身份的戒指,在一些瞬间仿佛不经意地掏出那只笔来获得一句“nice pen”。
他是如此沉迷,如此自信,几乎连自己都笃信了这个骗局。
要说他的骗术也并不高明,也充满了很多巧合和诡计。
可他的“成功”大多数要依赖于他展现出来的绝佳表演和情绪。
有很多相同的镜头,那就是每当他面对警察,总是昂首挺胸,甚至特地要从警察身边擦肩而过。
毫不露怯,手到擒来。
又比如说他每每住进一个高档公寓或酒店,都要小心翼翼地将那些高档用品摆放出来。
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
意大利,艺术和美和汹涌杀意的碰撞。
(文/杨时旸)影子,各种影子。
投影、背影、倒影、阴影、暗影、剪影……如果说,有什么元素成就了《雷普利》,那么最重要的或许就是影子。
对影子的运用,让这个写于数十年前的故事瞬间变得迥然不同。
谁能想到呢,在2024年竟然还能看到一部黑白剧集,不是偶尔穿插的、当做点缀的黑白片段,而是整整八集全部都是决绝的黑白。
从形式上来讲,《雷普利》以一种大踏步后退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极其冒险又刺激的跃进,它以保守的面貌成为了先锋,以极简的色调打造出繁复,像禁欲系背后掩藏着的更魅惑的狂放,欲盖弥彰。
开场,当一个男人将一具尸体从一节节大理石楼梯上拖拽而下的时候,从他们的庞大身影映射在墙上的时候,你就知道,一个古典的犯罪故事开始了,它那么希区柯克,那么拒绝当下,那么迷恋旧日细节,换句话说,它那么经典,那么永恒。
“光永远是画的灵魂。
”这句话不只一次出现在这出剧中,主角雷普利站在教堂和博物馆中凝视着卡拉瓦乔的作品,身后沉默的男人突然开口说出这句话,像一句谶语,像一道寓言,从故事内部刺向外部,留下一个谜面。
当故事在无数影子的交叠之中次第展开之后,“光永远是画的灵魂”就显露出别样意义,它既指向画作本身的技法,也指向这部剧的技法,更隐秘地指向故事之中人性的光亮与灰度。
《雷普利》是个奇观,不不不,不是那种炫目的奇观,而是另一种、另一面,一种收束的、冷酷的、哑光质感的奇观。
这部剧集让剧迷们想到了什么珠玉在前的杰作?
或许应该是近处的《白莲花度假村》以及稍远几年的《新教宗》和《年轻的教宗》,不只是因为这些故事的背景同样设置在意大利,而是因为某种对作者性的共同地在意,以及强大的控场能力——他们不只在意“故事”与“情节”,更在意“形式”与“结构”,以及更显性的——构图与色彩。
如何讲述这个故事比故事本身重要得多。
是讲述的“语气”,观察的视角成就了这几部极其独特的、个性十足的剧集。
如果说《白莲花度假村》和《新教宗》《年轻的教宗》是用无尽的炫目色彩营造出一种内心世界的荒芜倒影,那么《雷普利》则恰恰相反,只用黑白和光暗对比就塑造出了一朵实际上多彩到绚烂的恶之花。
是的,没有看过的人或许无法理解,为什么《雷普利》这样一部黑白剧集会与色彩有关,那是因为导演聪明地使用了一种反向萃取的方法。
意大利浓稠的色调是众所周知的,在大众常识认知的前提之下,导演斯蒂文·泽里安——这个参与过《爱尔兰人》和《罪夜之奔》的作者,用黑白色调将其全部遮蔽,这不但没有掩盖原本色彩的浓稠与绚烂,反而激发出了观众对于那些色彩的重构与想象,把被动的观看演变成一次主动的参与,一切成为了一场奇妙又鬼魅的填色游戏,你面对黑白画面,自己在脑中将艳丽填满屏幕,这过程远比直接看见色彩更令人悸动,也更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种诡异的观感,诡异得如同这故事本身。
《雷普利》改编自著名小说《天才雷普利》,曾经被几度拍成电影,最著名的一版由马特·达蒙主演,对于喜欢这一类型作品的读者而言,这并不是个陌生的故事,相反,它像这个圈子里的名著。
但就是在这样过于熟悉的前提下,《雷普利》依靠对形式的重视,竟然将一个类型故事变成了作者电影。
它是一个关于骗子的故事,美国年轻人雷普利以仿造各种假文书骗取陌生人的钱财为生,大多数时候处在困顿边缘。
一次意外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命运,一位富商雇佣了一位私家侦探找上他,希望雷普利能帮自己劝说远在意大利不务正业的儿子迪奇回到家中。
在意大利,他开始了自己的蜕变,从一个不知所措的外国游客一点点变得左右逢源,是迪奇的财富刺激了他,他将诈骗能力重新激活,开始成为迪奇的密友,进而取而代之。
在这个故事中,寄生者吞噬了宿主。
它呈现出了一种缓慢的、不疾不徐的邪恶,虽然那两起命案的最后一击当然都充满血腥,也突然而起,但那更像是整体漫长过程当中的一个节点,一切都有缓慢的前戏,或者说,那最后一击其实是不重要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更重要的是之前的整个过程,那过程幽暗、粘稠,雷普利像某种可以释放麻痹毒素的深海动物,不动声色地将对方俘获,某个不定的时刻才完成杀戮。
《雷普利》这个故事的外壳是社会性的、关于法律的,与诈骗与欺瞒相关,但它的内核早已随着故事的展开而变成了精神性的,关于身份的构建、认同、篡改,关于对自我认知的错位、重置和可能性,关于命运的流变、诡谲与不可知。
是这些微妙的、灰色的、难以言传的东西让这个故事变得高级,从一个简单的诈骗故事的肉身里飞升而出,奔赴那个带有终极拷问的终点。
剧中设置了很多雷普利一个人独白的场景,他坐在房间里,假想出与某人对话,有时,那是一种为了篡夺他人身份的排练,有时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警察的预演。
这些无实物表演成为了故事中最诡异的几幕,演员安德鲁·斯科特演出了一种绝对的扭曲与邪祟,时而像个派对上的优雅藏家,时而像个肉铺里的野蛮屠夫。
雷普利靠近人、观察人、戏弄人、操纵人、杀掉人,他是个脱离社会的人,反社会的人,但如此轻易、轻松地融入社会,他的谋生方式是周旋,是耍弄,是在人性与人心缝隙之间钻营与躲闪,而这一切几乎都是下意识,道德因素在他的生命里是不存在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个人吗?
他有一种因为蒙昧而有的蛮力,也有一种因为理性而生的缜密,他是理性与荒蛮交媾生产出的怪物。
一个理性的疯子,一个疯癫的智者。
意大利是独特的,它是一个地点,也是一种时间,它用无数雕塑、绘画以及公共建筑,将古老的时间封存至今,人类在其中新陈更替,但背景亘古不变。
这诡异的故事被置于其中,幻化出别样意味,镜头掠过宁静的海面、巨大的穹顶和无尽的廊柱,一帧一帧一格一格刻意充满阻滞,但图景彼此连缀,最终却如此流畅,那么多空镜,那么多凝视,那么多看似无用细节的聚焦呈现,最终都有独到用处,那些恢弘的众神雕塑皱起的眉头像万年的惊诧与厌倦,凝视人间的荒诞、苦难与悲欢,看罪恶与愚蠢无尽重复押韵,肆无忌惮。
对于一部剧集来说,这一切铺张的镜头真奢侈啊。
古典的罪案故事比当下的似乎更迷人,从某个角度去看,是因为在高科技出现之前,这世界还有秘密存在的可能,当科技使得人类社会变成全景监狱之后,秘密被取缔了,灰度就消失了。
而《雷普利》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没有摄像头的世界,没有DNA的世界,没有人脸识别的世界,侦探需要走出家门和办公室一步步探寻走访,不停的位移让这一类悬疑故事充满独特的动感,那些无尽的楼梯和台阶,成为了一桩隐喻,那部随时会坏掉的电梯成为另一桩隐喻,攀爬楼梯进入一幢豪宅、进入别人的人生,尸体从楼梯上一点点拖拽下来,电梯在平时运转如常,在需要时总恰巧坏掉,这其中都充满况味,而最终你会发现,这故事中的几乎每个细节都充满况味。
让我们回到影子吧,如果说《雷普利》以影子开场,那么某种程度上说,它也以影子终结。
当雷普利不得不以自己原本的身份面对警探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那幢宫殿般的房子里,他拉下窗帘,推远台灯,戴上假发与胡须,将自己藏进阴影里。
他淡定地对话,完成了一次匪夷所思的终极欺诈。
错位、遮挡与隐藏始终是这个故事的核心,说到底这一切都和光与暗有关。
故事中,不只一次地提到了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是一位意大利的杰出画家,生活于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他习惯随身携带匕首和剑,总是陷入与人的争斗,也有命案在身,癫狂而诡秘,声名狼藉,一生如谜。
他的画中充满光线与阴影构建出的神迹。
他为这个故事点睛,成为了一个遥远的、在历史深处的“雷普利”的倒影。
意大利本身就如同巨大的歌剧院,《雷普利》也被演绎成一场宏大的歌剧,充满乖张与惊惧,杀戮和鲜血,大幕开启,大幕垂落,让观众无尽唏嘘。
这故事有黄雀在后,也有金蝉脱壳,最终所有人都被蒙在鼓里,除了死者还有谁洞悉真相?
有那些岿然不动的雕塑,还有那只房东太太的猫,它们知晓一切,但就像故事中所言,神明看见一切但沉默不语。
(本文首发《南方人物周刊》,未经授权严禁转载)长篇小说《人偶》上市,谢谢支持
第一次听说这部剧的消息时,得知主演是Andrew Scott,就有了点期待。
他的作品没看过多少,但Fleebag中的神父,印象实在过于深刻,所以对他的演技很是信任。
第一次看到剧照,黑白画面上,坐在车里的Andrew已然化身Ripley,期待就比较迫切了。
终于开播。
摄影师是Robert Elswit,凭借There Will Be Blood拿过奥斯卡,另一部提名作品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也是黑白摄影。
难怪这部剧的构图精雕细琢,每一帧画面好像黑白明信片,与60版和99版的电影完全不一样的观感。
刚看第一集,的确很新奇。
到第四集时开始拖进度条。
等了几个月的剧,就这么拖着,直到看完。
故事的主角们本来是一帮bright young things,本来在故事发生地阳光明媚,游人如织。
可是新剧似乎在模仿Ingmar Bergman,怎么阴郁怎么来。
看不到Dickie与Marge的纠葛,看不到Tom对Dickie和其人生的渴望,也看不到Peter对Tom对纯情,甚至Dickie和Miles之间那种因为来自同一阶层所以天然形成的友谊,也看不到。
黑白影像中的意大利精致而冰冷,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淡漠而疏远,如果这就是导演想追求的效果,那作为观众我无话可说。
摄影手法本身并非错误的选择,但在剥离色彩的同时,选角和改编也剥离了青春、美貌和炽热的欲望,只讲人性的丑恶,好像Bergman 也不是这样拍法。
导演做的最明显的补救,只在年代感上。
蹭Mina,蹭Sophia Loren,60年代意大利金曲一首接一首,丝毫不介意把剧拍成广告片。
直到看到动态画面,才发觉Andrew Scott其实不是Ripley的合适人选,Johnny Flynn,Dakota Fanning的选择更令人困惑。
年近50和已过40的两位男士,举手投足都透着人生阅历的打磨。
并非有意身材羞辱,但中年人的臃肿和年轻人的微胖,还是有区别的。
而全剧唯一主要女演员Fanning,年仅30却无论何时都驼背耸肩,再加上好像从头到尾没有换过的九十年代感宽松九分裤——就算我不喜欢Gwyneth Paltrow,也不得不说新Marge一点都没有可比性。
从老版电影里截一些图:
60版的Ripley。
25岁的Alain Delon。
60版的Dickie和Marge。
33岁的Maurice Ronet和21岁的Marie Laforêt。
60版的Dickie。
不算年轻人,但魅力依然。
99版的Dickie。
27岁的Jude Law。
99版的Dickie。
这个角度几乎媲美Alain Delon。
99版的Tom。
29岁的Matt Damon。
99礼服版的Tom。
99版的Marge。
27岁的Gwyneth Paltrow。
99版的Meredith,新版没有。
30岁的Cate Blanchett,光彩夺目。
99版的Peter Smith-Kingsley。
26岁的Jack Davenport,选角简直神来之笔。
99版的Peter Smith-Kingsley,新版没有。
60版的Dickie和Marge是这样的,新版的两人很像精神恋爱。
99版的Dickie和Marge是这样的,新版的两人都很像性冷淡。
但最让我失望的不是三人组。
作为Philip Seymour Hoffman的粉丝,最不能接受的是新Freddie Miles的人选Eliot Sumner(Sting的女儿,人称代词“他们”)。
为什么选他们来演Miles,导演说:“I auditioned literally 200 people [for that part] and I would say 95% of those people were doing a [Philip Seymour] Hoffman impression…You know, he was so good in that movie. He’s indelible to people in that in that part, that when actors came to read for the part, they kind of did him. And Eliot didn’t.”(“有 200 人[为那个角色]试镜,其中 95% 的人都在模仿Philip Seymour Hoffman……你知道,他在(99版)那部电影里演得太好了。
他在那部电影中的表现让人难以忘怀,当演员们来为这个角色试镜时,他们都会模仿他。
而艾略特没有。
”)没有模仿,不表示他们原本就有能力模仿,也不代表他们有不模仿也能演好的能力。
制作团队或者平台想在作品中加一些“多元化”点缀,无可厚非。
但为什么不考虑一下,既然有不可超越的Hoffman在前,新版中这个角色无论如何也要首先根据能力选择吧。
Miles在被Ripley杀害之前,两人有一场很重要的对手戏,坚决不模仿Hoffman的Sumner,自始至终用同一个表情接应着Andrew的完美演绎。
与其这样,还不如选模仿得最好的那个。
全剧最大的惊喜是Louis Hofmann,客串一个莫名出场又莫名离开、没有下文的角色。
他出现时我还以为这是新版Peter Smith-Kingsley,略有激动,然而并不是。
从形象气质上来说,作为新版Ripley他倒有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以为这是新版Peter Smith-Kingsley
然而不是。
角色叫Max Yoder。
这里走了就再没出现过。
能感觉到,导演铆足劲儿想拍一部与前作不一样的作品——确实也做到了。
但是否忠于原著?
是否超越前作?
只看过电影版的我只能说,原本期待的是风华正茂的Dickie Greenleaf,等来的却是中老年Tom Ripley。
好像被AI改写重发了呢,LMFAO
也看过原版的天才雷普利,也很喜欢这一版本。很难想象这是网飞的剧,摄影有些太超过了,以至于完全没有快进的想法,就这么一气呵成看完。最直接的观影体验是,导演每一帧都精心设计过,包括片尾曲携带的背景音效都是与当集内容呼应。黑白风格我认为是体现黑色悬疑部分,有点像在看类似于《第三个人》这样的悬疑侦探片,让主角的阴郁黑暗性凸显出来。美学构图太好了,无话可说。最后一集与卡拉瓦乔故事的互文呼应也做得很好。可能这则故事放在现在网络时代完全不成立,但在历史情境之还是合理的。
节奏冗长,故事并不高明,但99影版因正值花期的裘德洛和达蒙一种意气风发,来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时光,值得一杀。Scott版只觉得中老年的疲惫厌烦,很难信服干这样费心力的谋杀欺骗,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神父再这样萎下去我的滤镜都要掉完了啊!
超爱 对我来说不是看犯罪 而是看一个孤独的人怎样与世界发生极致的关系 简直了 写信的段落很妙 看完很想看原著 开头惊艳 中间几度坐不住了 但结尾很棒 卡拉瓦乔用的好啊
我🦅你🐎的什么垃圾玩意 平铺直叙流水账 一点都不好看 既然没有任何新内容又何必重新拍成电视剧?浪费时间 没有任何吸引人看下去的地方 太他妈的难看了 别看 浪费时间 给我看生气了都 cnmd
实在没想到马尔科维奇会出场,一下让人头皮发麻,两代雷普利同框。卡拉瓦乔的线索和另一部电影雷普利的彩蛋安排巧妙。剧中构图,光影运用,情节,音乐环环相扣,导演会玩,都是教科书级别,很精致的剧
假装黑白片但是拍得一点也不好,黑白片是镜头长不是节奏慢
就一层窗户纸,导演就是不给你戳破。警察拿张照片给他女朋友看一眼不就行了,看的让人着急。。
最后一集有些失望,我不想看范宁的脸,也不想看范宁的脚,她在最后一集里的很多镜头毫无意义,她给导演塞了钱了吗。悬疑性不如电影版,警察愚蠢到让人翻白眼的程度,这反而不让人觉得男主角有多聪明了。只有男主是有头脑的,但他没有旗鼓相当的对手,这是看到结尾让人不觉得唏嘘只觉得空虚的原因。剧集里演员们的演绎都挺好,包括弗雷迪的演员,看得出来他们有很多表演上的设计。除了范宁和迪克角色的演员。看到前三集的时候我曾说剧集里对人物的塑造更深更细,但看完最后一集我改了看法。故事也同样塑造人物。如果马特达蒙的汤姆和莫娘的汤姆同时都存在的话,我希望马特达蒙的汤姆能走得更远,因为他虽然大获全胜,但失去了珍贵的东西,这让这个人物更有厚度了。剧集汤姆就像中彩票一样大获全胜,它就是一个漂亮的中彩票的故事。
片子里一共杀了两人,每次都要用至少半集来描写汤姆怎么处理尸体,怎么消除证据,一种小火慢炖的变态快感。你渐渐得不希望他被发现,害怕他说漏嘴或者身份暴露,但是看到他慌张或者漏洞百出的时候,又有点看乐子的心态。最后一集,汤姆的命运和他钟爱的画家卡拉瓦乔以一种颇为讽刺的共同点联系在了一起,这里有神来一笔的感觉。除此,这还是一部优秀的意大利文旅宣传片、看房记、光影摄影教科书。
视听太炫技,造作得始终没跟叙事有机结合好。演员没电影版看的舒服,年纪太老,Ripley的演员一眼就变态/英国味太重。
正如雷普利去看卡拉瓦乔画作时,神父所说,光线永远是画作的灵魂。这部剧集的黑白画面质感极佳,大量静态长镜头每一帧都值得截图,画面的几何结构工整精巧,黑白高对比下光线的运用对表现人物内心变化的作用很大,叙事展开细节满满,演员气质和演技都非常契合,看到中篇时本以为雷普利手法粗鄙漏洞百出,到最后才明白一直游刃有余,应变也是可以的,不愧是职业骗子。看到有的评论说节奏冗长,可全篇看下来没有一帧是脱离故事和人物塑造的,没有一帧是赘述,可以说是非常紧凑的罪案剧了
拍黑白的原因是?
我看了一晚上笨贼犯案+蹩脚谎言…一句idk骗得全世界团团转…
我想看彩色版意大利…
好像跟马特达蒙版相比 更冷静有计划没那么有病 但是没病谁爱看啊。。黑白质感并没有更添彩反而挺单调无聊的 同时在读《马丁盖尔归来》这两个经典的顶替故事并行 有趣的大概是警方和女友的信息差 所以大概只有最后两集还有点意思
这傻白甜富二代不知道怎么吐槽,还带着人出海是对人性多自信,不过他都能理解tom是暗恋他。后面结局是真的无聊,这么多漏洞居然一点都没有找到一点问题,就这样的结果是真的很恶心。
看不懂。不太喜欢骗子题材。看到神父发光的后背还是很值。
画面都是一流的,两颗星都给画面吧,故事真的离谱,只觉得恶心
比预期的好,摄影很美……不过也是没有耐心看到最后……
极好!最后一部分的跳剪让人感觉这是非影视剧莫属的艺术,这是文学难以展现的部分。美学呈现上简直一流!卡拉瓦乔粉为此三呼bra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