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哪吒

少女哪吒,Nezha

主演:李嘉琪,李浩菲,陈瑾,辛鹏,李欢,张铮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4

《少女哪吒》剧照

少女哪吒 剧照 NO.1少女哪吒 剧照 NO.2少女哪吒 剧照 NO.3少女哪吒 剧照 NO.4少女哪吒 剧照 NO.5少女哪吒 剧照 NO.6少女哪吒 剧照 NO.13少女哪吒 剧照 NO.14少女哪吒 剧照 NO.15少女哪吒 剧照 NO.16少女哪吒 剧照 NO.17少女哪吒 剧照 NO.18少女哪吒 剧照 NO.19少女哪吒 剧照 NO.20

《少女哪吒》剧情介绍

少女哪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李小路(李浩菲 饰)是班里新来的转学生,其貌不扬的她个性也内向温吞,却意外的和优等生王晓冰(李嘉琪 饰)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李小路喜爱文学,两人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尽情吸收着养分。 之后,李小路再度转学,来到了英才中学,遇见了英俊帅气了男生徐杰(辛鹏 饰),两人渐渐走到了一起。而被寄予厚望的王晓冰却在考试中失利,使一直带她十分严苛的母亲(陈瑾 饰)大失所望,与此同时,王晓冰还遇见了李教官(李欢 饰)。李小路和王晓冰两个女孩,在此踏上了不同的道路,她们之间的友情,亦在考验和磨难之中产生了裂痕。高考结束后,王晓冰忽然找到了李小路,两个女孩尽释前嫌,度过了美好的一天,然而,让李小路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见面,竟然成为了诀别。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一路有戏真情无限之养母生母我从哪里来审判夺命代码宇宙小子大电影小屁孩日记2OH!必胜奉顺英离开马拉喀什鸭川食堂爱情公寓番外篇:辣味英雄传第二季克里斯蒂娜·帕茨斯基:妈妈基因妖夜迷情植物的欲望反恐特警组:火速救援新教宗别有洞天红色气球失格纹的最强贤者大明悬案录之泥犁篇女人三部曲古相思曲快枪手爱情2+1遥远的家男孩们跪下盲女离婚中流击水孤独的美食家2024除夕特别篇

《少女哪吒》长篇影评

 1 ) 马、三毛以及割脉还亲

小说《少女哪吒》的故事分为四个部分:花朵与果实、很多很多的秘密、少女哪吒以及尾声,故事中,李小路是王晓冰的伙伴、倾诉对象,却不是她的精神共同体,尽管她可能是唯一理解王晓冰的人。

李小路的外壳是不良少女,这个外壳是两个少女成为朋友的契机。

这一点,电影的开头表现得更加充分,李小路单手拖着一张课桌气势汹汹地登场,打断了语文老师的读书声。

这个出场的平地一声雷效果,最大程度上发生在王晓冰的内心,几乎可以感觉,她在看到李小路的一瞬间内心是缩紧的。

所以她会主动写纸条告诉李小路一个秘密,友情开始的最佳方式就是交换秘密。

而李小路交换的她在路边放走一匹马这个秘密,则进一步点燃了引信,这条燃着的火线之路,就通往王晓冰的心。

之后,她们因偷吃小灶被罚在煤渣跑道上奔跑,她们谈到彼此共同的阅读对象都是三毛,而不是琼瑶,仿佛已将同龄的女生们远远地甩在了后头,三毛这个形象所代表的自由、浪漫、不羁、无拘无束的精神气质将她们系在了一起。

   或者可以说,当王晓冰初次见到拖着课桌的李小路的时候,她见到是马,是三毛,是代表着自由、桀骜不驯的一种符号。

   在电影中,她们友情的根基其实很脆弱,当后来,两个人的成长轨迹错开后,李小路甚至无法作为王晓冰的生活旁观者,而王晓冰也不再需要李小路的陪伴,她像哪吒一样孑然一人,选择独自走入生活的洪流。

电影接近尾声时,人口普查局上门做了一次登记,她向来者问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之后的镜头中,她伫立门旁,配以一段低压感极强的音效,电影对她最后的去向做了空白处理,电影开头的太平间场景,几处女性身体的局部镜头似乎暗示她死了,那已经不重要了,毕竟,哪吒总有一天要离开的。

   但是,有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无法感受困住王晓冰,使她如此狂暴、决绝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环境。

电影里出现多次的黄梅戏说明了这是安徽的一个小县城,近郊有河流、有树林,镜头里偶尔出现工地上焊铁时四溅的火花暗示了它还在不断兴建、完善,在90年代的中国,我们可以找到无数个这样的小县城,生活在这样小县城里的人自然有难解的精神苦闷,这种苦闷,绝对不只王晓冰有。

王晓冰的家庭环境里,父母离异,母亲无依无靠,因此对女儿的举动格外敏感,会偷听女儿和密友说话,截下女儿写给恋人的信件,而除此之外,在王晓冰跟踪母亲到招待所的那场戏里,这个母亲透露出来的更多是一种脆弱、孤独、无助。

在面对一群成年人时,王晓冰反反复复抛掷出了“虚伪”这个词,这种“虚伪”,我们可以在那个自己偷吃小灶却罚她们跑操场的体育老师身上、那个口头羞辱李小路的化学老师还有王晓冰父亲的第二任妻子身上,以及那个骚扰王晓冰的妇产科大夫身上看到,然而,这种“虚伪”依然太轻了,以至于让王晓冰的那种几近残酷的冷硬,显得像一颗自身凹凸不平的石子,在用自己锋利的边缘去攻击周围的环境,也就让她在那场家庭争吵中的“割脉还亲”无法成立,只徒留一种自我宣泄般的姿态感。

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在王晓冰走到一个更大、更广阔的环境里头,她注意要头破血流。

   电影的选角是好的,李嘉琪与李浩菲都少女得恰到好处,一种尚未被浊气污染的干净,尤其是李嘉琪,头发全部束到脑后,额头光洁饱满,微笑时,似乎文静亲和,然而她一抿嘴,脸部线条又变得坚毅,拒人千里。

电影里的两段爱情,并没有发生太大作用,甚至也没有对两个人的成长产生什么影响。

尤其是对李小路的塑造,篇幅不够,观众无法看出她跟王晓冰之间的对比。

除了成年后,李小路走到她放走马的那个街头,直到此刻,观众才会意识到,李小路只是、并将永远是那个放走马的人,而不是马本身。

就像一个俯拍镜头中,李小路拖着课桌从画面边缘擦过,学生们都规整、界限严明地站成一条条线,只有王晓冰,从画面中心的位置脱离了队列。

导演显然也意识到了少女哪吒只有一个人,“晓冰在三好学生乖乖听话的外表下,有着胡思乱想狂暴不羁的东西,我呢,一直是个坏学生,可是内心里我懦弱、怕事”,但他仍没有处理好这一点,也就无法描述清楚两个女生从相识的那一刻开始,对于彼此的意义。

  

 2 ) 我们都是少女

不自由的年代,所有人都是少女。

王晓冰的死,像哪吒一样,渴望断除俗世的枷锁,来获得真性的独立。

然而,片头的太平间告诉你,我们得不到复活的救赎,死亡不可逾越。

懂白马(王晓冰)的是放马人(李小路),给你爱的人以自由,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吧。

十五亿的人口,故乡的云依旧肆意在空中飘荡。

片头,放马人(李小路)口中的“马”(自由)是想象的存在,还是说,我们只是像王晓冰一样单纯地相信自由的存在呢?自由成了谜语,只有哪吒(王晓冰)知晓。

面对窒息的爱,来自父母、教师、医生,王晓冰如同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横冲直撞,也许最后遍体鳞伤,但这就是马的本质,正如人生而自由。

在虚伪的世界里,我们只是在捍卫而已。

 3 ) 祈求繁星终会向着上游

“她像哪吒,剔骨还母,彻彻底底自己再把自己生育一回。

只是她能力有限,不能把自己养育的更好。

”喜欢这句话,但我在一年前终于知道这样的恩仇永远难报,我不可能只是我,我还是我的父母,我的孩子,我们血溶于水,难解难分。

这部电影拍的不好,不如小说。

毛病在于不好好讲故事,想表达的东西太多,眼高手低,很不自然。

忘掉不愉快说两点:一开头的光肚皮,应该是晓冰给死人化妆吧,有的人说是在暗示少女晓冰的死,不,少女会死,但晓冰不会死。

动不动谈死,都是在赌气,这口气没了,死不成,还得活着;还有就是人口普查那点,用50亿人口来表现出一个年代,很浪漫。

 4 ) 小窥《少女哪吒》

1、这都过去了五小时。

出了影院我去了好几个地方。

可无论在挂满打折标志的GAP,还是黑暗中的大巴车上,无论眼睁着闭着,宝城河堤与迂缓的河水影影绰绰,明亮地颤个不停,明亮得让我忘了这是一部以死亡收场的电影。

2、《少女哪吒》也是以死亡来开场的:第一个镜头是虚焦的搪瓷脸盆,水滴了三滴,如水彩画;第二个镜头在肚腹,肚脐精致,逆光下汗毛清晰好看;第三个镜头却像是队友出其不意传来的一个球,对准殡仪馆嘭然阖上的大铁抽屉。

三个镜头都大特写,不躲闪,坚持跟观众面对面。

3、一头一尾这么设计,是叙事手法,给我的感觉却是:少女王晓冰死了两次。

按说这么一剪辑,整部电影就笼在阴冷的死的气味里,会让人不祥,会让人捏一把汗。

没有,《少女哪吒》始终没给人这样的感觉,相反它像个太阳能设备,源源不断把阳光收进取景框,把各种灯光收进取景框,它非得跟你光明正大地交流。

4、开头死一次,结尾死一次,王晓冰死了两次,负负得正,最终重活了过来!

当然得死啊,神话里哪吒不死怎能拥有干干净净的莲藕身。

也当然得活啊,叛逆的人是最可爱的,少了他们,这世界将会多无趣。

5、拖着课桌如牵一头铁皮山羊大摇大摆走进宝城中学的李小路是可爱的,怒砸出言不逊不辨皂白的女化学教师的她让整个放映厅全乐了,但当李小路突然不再叛逆,拒绝去果园,马上就不可爱了,乏味了,在以翻译家的身份回到宝城时其乏善可陈已登峰造极,从前的李小路随着王晓冰的死也死了。

6、王晓冰是叛逆者,李小路是背叛者。

这话有点严重。

7、李小路转学后的第一个镜头耐人寻味:在电子琴伴奏下,跟其他学生一起,整齐划一合唱,抒情歌抽离了抒情,唱得背课文似的。

同样的蓝白校服,她的座位由教室边角挪到了中心。

李小路融了进去,调试到大众模式。

8、李小路不再叛逆是多么巨大的事件,沧海桑田呀,怎么详细交代都不过分,怎么交代都有交代不清的危险,导演李霄峰一定在这地方多抽了几支烟,然后站起来扔掉烟屁股:音乐课一场戏足矣。

9、李小路的父亲是船厂工人吧?

自从李小路讨要新自行车而不得,得到一辆“威风”的旧车后,李父再没露过脸。

但他不等于不存在,李小路知道他在,导演也知道他在,始终都在,就在李小路背后。

10、伙同徐杰偷拿猎枪,林中轰然一枪,对李小路是一种告别仪式,与果园与过去,甚至与王晓冰。

与此同时,王晓冰的反叛才真正打响,比枪声更有力量。

果然,最终王晓冰在一众亲友前以黑胶唱片割腕。

11、不死又怎样?

母亲是样板。

不管如何不甘、抵抗,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走出家门,走上河堤,与戏友同乐,皈依主流社会,和所有外婆一样,会早早准备小外孙的衣裤虎头鞋,这惯性是如此强大,可以让王晓冰做教师的母亲在女儿去世后还能支撑其一针一针完成。

12、王晓冰之死并没有如哪吒闹海般掀起滔天巨浪,不过在殡仪馆的搪瓷洗脸盆里滴下几滴水珠,荡起小小涟漪。

13、死了又会怎样?

“你们家有几口人?

”“两口”……“全世界现在有多少人?

”,“50多亿吧”。

那么,作为50亿分之一的王晓冰的死就一定没动静吗?

14、注意那个长镜头,这是在割腕前,一团高处投下的光晕照在骑车的王晓冰身上,自行车急速向前,跟随者依稀是李小路,小路的男友,还有三两个身形模糊的人,骑车在王晓冰驶过的道路行驶。

割腕后同样的镜头又出现过一次,只是短了些。

15、记得结尾吗?

白马被解开缰绳放走了,自由了。

晓冰骑车走了,她也自由了。

说她小题大作也罢,神经质也罢,有什么关系。

16、李小路问王晓冰,你不是说台风要来吗?

怎么没有来?

这样的问题王晓冰绝不会问李小路,她相信她。

你指街角一块空地,说那里有匹马。

她看看,说马的确在那儿。

这就是王晓冰。

17、希望从片尾曲开始,倒着看一遍,回到王晓冰起立坐下不再站起时,回到李小路用麻绳拉一张桌子哐哐啷啷走进宝城中学校门时。

18、希望所有观众都能这么看一遍,先听听片尾曲,听听导演本人唱的《故乡的云》,ktv里比他唱得好的大有人在,可只有他会让你想起飘在宝城天际线上空的夏天的云。

19、一个哪吒故事的现代版本,一个关于叛逆的故事,影片中的人们几乎都生于宝城长于宝城,除了“搬去省城”的父亲,都没有离开故乡,片尾曲却是充满乡愁的《故乡的云》,导演为何不挑一首充斥决绝精神的摇滚歌曲、或是吟唱出走逃离的民谣?

20、答案只有导演本人才能给出。

我想起了敏感而早夭的德国哲学家诺瓦里斯的一句话,“哲学就是乡愁,处处为家的欲求。

”你在故乡,还是会被思乡的歌曲打动。

也许每个人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地理意义上的,一个是精神上的,这两个故乡时而重叠,时而分离,多数时候它们是分离的,甚至矛盾的,只有忍痛割裂了一个,才能回归另一个。

21、据说导演李霄峰将剧组拉回安徽芜湖的家乡拍摄的:想想看,用一个虚构的决裂的故事,完成了现实中对自己家乡的回归。

22、我这是过度阐释吗?

如果是,那只有一个解释:一谈起故乡,我们会不由自主严肃起来,我们会不由自主想到更多更多。

23、灯塔,注意那灯塔!

那是灯塔吗?

我来自于西北的小县城,我不大懂;船厂的电焊火光,注意那瀑布样的火光!

那是船厂吗?

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也搞不清。

我不懂,我也搞不清楚,可它们一出现在大银幕上就让我着迷。

24、每个16岁的孩子可能都有满满一文具盒(或半啤酒瓶)烟屁股。

每个夜晚,每座城市,会有多少这样的烟头隐秘地明灭?

25、晓冰小路两个女孩子人在楼上卧室的舞蹈美极了,美得像是埃德加德加画出来的,美得像是刚从藤蔓上摘下的西瓜皮上的薄薄一层霜,隔一两天就没有了,消失了,相当短暂。

26、导演李霄峰写小说,他拍电影也像写小说,写短篇小说。

对了,他曾说过喜欢苏童的短篇小说。

据此推论,喜欢读苏童短篇的人,一定会喜欢上电影《少女哪吒》。

当然这也不是凭空推论,我自己呢,就是个例证。

27、谢谢导演及剧组。

 5 ) 少女白马

七月份的时候看到个集体的首映式,通常CCTV的首映典礼都是很烂的,主持人满脸谄媚地要明星说一些奇怪的话,做一些奇怪的动作。

那一期是很多片子扎堆上,导演李霄峰说了句“如果你厌倦了那些浮躁的院线片子,来看少女哪吒吧”。

通常嚷嚷着别人不好的电影都不会怎么好,不过这话说的深得我心,不堕胎不出国的青春片,就算有些瑕疵也还是愿意去院线支持的。

只是影院经历不这么想,没有明星没有得奖没有话题,就没有票房保证,丫就没排片。

李霄峰算是影评人转导演,新浪潮的多数导演也是“迷影一代”成长的,这种书写背景让我又多了一分期待。

后来上网看看评价也不是很高,遂忘了。

可能是心中的哪吒的呼唤,上网下载,还挺不错。

我没有看过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但就“哪吒”这个带有反叛性的题名,很容易猜测到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电影的主体是两个少女的成长历程,可能营造出一种缅怀青春情谊的错觉,但实际上,李小璐只不过是王晓冰的一种幻象,一种王晓冰骨子里有,但无法表露出来的直率。

同时,李小璐又是观众了解王晓冰生活的一只“眼睛”。

原著绿妖的小说,即是以第一人称李小璐的叙事,以王晓冰寄来的信件构成对她不在的日子里王晓冰的回忆。

作者绿妖以此“宝城”为背景写了几个中短篇,以《少女哪吒》为名集结,我想,作者本人就是宝城中的一个普通女孩,她见过曾经生活在这个小县城的这样或那样的女孩,她们或是离开了去了大城市,或是出了过,或是回来了,或是已不在这个世界。

王晓冰就是这样一个女孩,有个听西方古典音乐一心去省城最后抛弃妻女离开了小县城的爸爸,一个听黄梅戏把对丈夫的爱与恨强加在女儿身上的妈妈,在十几岁的年纪,经历过对教官的爱慕,中考的失败去了卫校,不习惯周围的环境。

电影加强了对其成长不利环境的渲染,只有和李小璐一起在望不见头的堤岸,才是王晓冰能够呼吸的空间。

实际上,哪吒情节是从小就形成的,她羡慕李小璐那种江湖的侠义洒脱,一直在尝试能融入生活,所有的希望缓缓地破灭,在人口普查员冷漠的机械的数据填写后,小冰明白这世上,少了谁都没有人察觉。

早慧的女孩两次试图自沉于平静的湖水中,最后的结局是暧昧的,我们不知她是离开了世界,还是去了何方。

只记得她和李小璐初见的时候,她骗李小璐台风快来了,而李小璐告诉她今天在路上救了一匹白马。

原来真的有白马,《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6 ) 眾說紛紜 | 誠實地活著:我們一起看@少女哪吒

【按語】少女友情、青春叛逆、孤獨死亡,這些標籤集中在一個新人導演的處女長片《少女哪吒》上,導演李霄峰帶著影片從去年開始走過很多影展,獲得無數好評,最終得以在各種偽大片偽紀實片偽青春片匯集的內地院線公映實屬不易。

【聲色場所 | 眾說紛紜】特別集結了觀看此片的幾位朋友的評論文字,和大家一起全面體會感受這部有著不同氣質的青春文藝片的優與劣。

1——唐古拉山(編劇)假設一下,如果你想表達近乎終極的孤獨感,你會用哪種方式呢?

最直接的,你也許會用獨自一人在荒島苦苦求生的影像來表達,這種方式可以稱為“物理”的表達方式,比如《荒島餘生》,主角面臨的狀況是他無法解決的災難,他孤獨到竟然可以將一個籃球當作人類看待,但這樣的孤獨算是終極孤獨嗎?

他畢竟還有堅強的信念支撐著活下去。

如果是另外一種狀態呢?

你生活在鬧市之中,有親人、有朋友、有同學、有老師,甚至有朦朧的愛情,你是一個身體健康智力健全的人,你並沒有刻意跟別人拉開距離,你有豐富的喜怒哀樂,也許你會說,這樣的人不可能孤獨。

也許吧,不是當事人,誰知道呢?

《少女哪吒》的主角王曉冰也許就是這樣一個“無病呻吟”、“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人,她有離異但愛護她的父母、有“師道尊嚴”的老師、有無力掌控自己命運的軍人“初戀對象”、有漂亮的熱愛蕭邦的“新媽”,可在少女的眼裡,大人們都是虛偽的,“你們虛偽”,她多次這麼呐喊。

她有一個她自己主動去接近和示好的同齡少女同學,同樣的叛逆,同樣的愛恨分明。

她們好到可以用心心相印來形容,可生活不可能給她們提供廝守終生的機會。

當她這位叫李小路的同學因為違反校規被分配到另外一所學校的時候,她擔心分開會導致兩人關係的淡化,李小路安慰她說:不會的,我們倆這麼好。

許多年以後,已經成為知名翻譯家的李小路收到了王小冰留下的禮物,那是滿滿一文具盒抽過的煙蒂。

也許我們不能理解16歲少女古怪的心思,電影也沒有指引或教導我們怎樣面對類似的問題。

《少女哪吒》至少真實而自然地呈現出人物的狀態,營造出彌漫全片的憂傷氣氛。

這種憂傷用花香來比喻,它不似牡丹那麼濃鬱,它是散發在空氣中淡淡的清幽,透入心脾,揮之不去。

2——狸貓小姐(Greta咖啡餐廳合夥人)等一場不會來的颱風,放走一匹不存在的白馬。

一個女子,永遠立於原地,無法走開。

一個女子,躍于白馬之上,愈行愈遠。

還記得很久很久以前看的《哪吒鬧海》麼?

哪吒說:“都還給你們,還給你們去!

”剔骨還母,再用蓮藕重生,該還的債都還了,該贖的罪都贖了。

你看,只有死過一次,才能有重生。

痛是痛了,豈不也是一種痛快。

也只有曾經是哪吒少女與哪吒少年的綠妖和李霄峰,才寫得出這被淩遲的青春,才拍得出剛脆易折的年輕生命。

所以,只有你的青春也曾慘綠如溝池間的苔蘚,也曾想要拯救自己的靈魂於俗世軀殼中,逃離始終在對抗的家庭和事事不遂意的生活,你才會明白,毫無出路的王曉冰,為何最終踩著如同風火輪般的自行車,一頭栽進黑暗中的河流。

每一個在青春的逆流中無聲地掙紮過,在黑暗中與孤獨對持過的人,都如同武俠中戰勝過惡怪梟賊的人,都是不揚名的英雄。

留下的,也許是一盒煙頭,也許是一本本的詩抄或者一封封的信。

看完電影后我去找來綠妖的短篇原著,編劇對於故事情節及人物設定相比原著有較大的改動。

增加的徐傑其實類似於是從小說中的李小路分離出來的男性性格部份,也令王曉冰和李小路之間的關係更有遐想空間。

結合最後留白出來,重新回到李小路視角的虛實交會的部份,我認為編劇與導演是處理得很好的,且比原著更有深意。

之所以說到留白,是因為最後李小路想像的那一部份(甚至不是回憶),呈現出虛幻而美好的影像。

也許你會想,王曉冰是什麼時候死的呢?

她死的時候穿的是夾克裝+褲裝,人口普查的時候穿的是類似男款的白襯衣,都不穿從頭美到尾的漂亮裙子,哪裡是真實的發生過,哪裡是想像著的呢?

於是,想像中的美好與乾淨,就更有一種生冷的痛感。

電影或許是因為時間壓縮的原因,某一些故事的描述看起來並不夠順暢。

比如鉛筆盒裡的煙頭,在小說中有提到是王曉冰慢慢地學會了抽煙。

而小說中也提到了王曉冰得了厭食症,有時餓得不行就“拾吃”,所以才有了電影裡的發黴的麵包和洗臉間的饅頭。

但是不足以影響這部具有巧思的電影。

本片有許多構圖按三分式和井字式拍出來,有著很漂亮的視覺效果。

整個片中將劇情推向高潮,也是最精彩的鏡頭表現則是王曉冰深夜踩著自行車騎向河裡那一段,採用了追光,虛與實交替,鏡頭上移後戛然而止。

整個影片的敘事就從這裡開始呈現新的方式。

3——了了(自由職業者)一束柔光,一輛單車,一位少女,一個倒影,《少女哪吒》就這麼詩意般駛進了我的視野。

時光的流轉,硬生生地將我拉回往昔,舊時記憶裡的蘇式紅樓、電子管收音機,老式唱機和黑膠唱片以及林林總總的舊物又在眼前穿梭。

如同王曉冰和李小路這對閨蜜,我們也曾在那舊時光裡竊竊私語,少女的心思、對父母的怨言、對老師的猜測、對同學的閒話,流淌在每一回眼神交流、每一個肢體動作和每一次的開懷大笑裡,上演著、翻版著不羈的年華!

片中,王曉冰父母離異,對她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本就對時刻監視自己的教師母親懷有敵意,當父親離家時又把敵視強加于父親。

不羈是年齡的烙印,仇恨和內心的荒漠卻是她的悲劇!

數年後,李小璐重返故里,等來的卻是初戀的離去和閨蜜的噩耗,以及王曉冰留給她的遺物——一盒滿滿的煙蒂!

人生無常,同是逆反期,王曉冰卻終究沒能挺過初放時的風雨,如哪吒般叛逆的她,承受不了成人世界的虛偽和不公!

似不羈的白馬,飄逸如風,去到她嚮往的三毛的撒哈拉!

影片刻意的醜化老師讓我不解,我走過那個時代,幼時到青年,我的每一任老師都是我的榜樣,而片中,教師的形象不是歇斯底里,就是猥瑣,再不就是壓抑、病態的,沒有一個是陽光、寬厚的尊者,並且父親的內心描述也有失深度,過於簡單化了。

青蔥歲月,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曾住過一個哪吒!

我喜歡一盞燈、一部車、一個人,騎行在孤獨裡,從起到終!

輪回裡,每個人到最後都會是一個人,學會孤獨的面對世界,才能享受孤獨帶來的寧靜。

4——飛了(聲色場所創辦人)一部出色的小說一定有一個不同尋常的開篇。

一部優秀的電影同樣如此,開場的鏡頭和情節即使做不到提綱挈領,但至少對後面的整體敘事提到一定啟示作用。

《少女哪吒》的第一個鏡頭就有著這種異乎尋常的氣質。

一個女性裸露的腹部橫現在銀幕當中,一隻顫抖的手輕輕擦拭光滑細膩似乎還充滿生氣的皮膚,平緩移動的鏡頭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

冰冷的停屍間在此和上一個鏡頭形成極大的鮮明的反差,似乎在提出問題:鮮活的生命是如何隕滅的。

當疑問還在頭腦中延續之時,鏡頭轉為外景,小鎮的街頭,一個成年女性緩步走到破舊不堪的新華書店門口,正要推開門,卻被一個活潑的少女捷足先登,那架勢簡直就是破門而入了。

少女李小路在小鎮書店裡邂逅另一個少女王曉冰,雖然兩人沒有正式謀面。

由此,影片進入正式的敘事(回憶)階段。

這一系列鏡頭真是漂亮極了。

簡潔而克制地提示了一個女人的死亡,卻並沒急於交代更多細節。

成年李小路和少女李小路同時推開書店之門,一個遲緩,一個迫切,更是神來之筆。

打開一扇門,就打開了記憶,無論身在門內門外,過往的片段開始一幕幕展現。

如此精彩的開場,最近國內的影片中我只在《白日焰火》和《天註定》中看到。

當然好的開場並不是作品成功的標準。

《少女哪吒》可貴之處其一還在於很自覺地運用鏡頭語言敘事,而不是通過大段的對白台詞交代人物關係和講故事。

簡約不簡略,多處留白,或有伏筆,這些從開場就不難看出來。

教室裡喊起立坐下的王曉冰的神情,表明了她對語文老師的敵對和鄙夷;王曉冰父母在室內近乎無言的對峙,揭示了雙方緊張幾近崩潰的關係;接受人口普查後喃喃自語的王曉冰隨手關閉的房門,則預言了她最終註定走向死亡的結局。

有些情節的設計也恰到好處。

徐傑並沒有喜歡他從水中救出的王曉冰,而更傾慕於有著豪爽性格的李小路。

王曉冰於是不再看和李小路共同喜愛的三毛,當她將被母親撕破後被自己拼貼好的楚留香送給徐傑時,對方只是淡淡地說李小路不讓他再看閒書了怕影響學習。

此時沒有萬語千言,但觀眾依稀可以感受到少女內心的滄海桑田。

另一可貴之處,是影片敘事的虛實結合。

除了開場和結尾,絕大篇幅都是李小路的回憶。

但與王曉冰的過往相處中,有些事件是李小路沒有經歷的,於是影片就交織在真實、意象和隱喻之中,還有試圖扭轉現實天馬行空的想像。

當風聲大作,所有秘密再次泛起,白馬可以佇立街頭,不善水性的王曉冰沉入河底,當然也可以從容地游到對岸。

這是李小路內心隱隱的希冀,也是對王曉冰棄世的最後弔唁。

影片也存在一些問題。

意象或隱喻要做到準確,可以與相關情節互通互文,方可相得益彰,而不是無中生有。

影片中徐傑與李小路偷取獵槍,到森林鳴放,整個畫面優美異常,但與人物性格與故事情節都毫無內在聯繫,有畫蛇添足之嫌。

一部合格的影片,最基本的要有恰當的電影語言,要說人話,要有合乎邏輯的內在關係,再進一步,最好還可以從中看到真切的生活和普遍的人性。

很高興,《少女哪吒》都做到了。

5——黃淑婉(設計師)喜歡這部電影。

電影從開始到結束都籠罩著一股淡淡的憂傷,裡面很多鏡頭畫面很美,相比現在的很多青春片,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詮釋青春的角度。

沒有刻意迎合觀眾,沒有指責和評判。

鏡頭陳述的世界有點虛幻,有點模糊。

雖然拍的不是跟我一個時代的故事,要產生的共鳴可能很少,但是看到那個年紀裡跟大人的對抗,那種擰巴執拗的態度並不陌生。

我同時代裡的同學,也有以這樣態度對待老師和家人的。

明明想要他們的關注和關愛,且又不屑於他們的表達方式。

在少女王曉冰眼裡,老師送的鋼筆,媽媽偷聽跟朋友的聊天,爸爸送的錢。

都是打著愛的名義虛偽的做法。

在這個年紀裡走過的都會知道,處在這個年紀裡都有過跟成人世界的對抗。

只是有些人很明顯的表現出來,有些很隱晦的化解。

影片中的幾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電影一開始的正在擦拭的美麗身體(後面才知道,是王曉冰的屍體),王曉冰騎著自行車飛奔在黑夜的身影,李小路站在岸邊冷漠的看著對岸的王曉冰。

劇中王曉冰擰巴執拗的性格,搞不懂爸媽的離異,想不通好朋友李小路的疏離,猜不透是不是喜歡自己的教官,可這一切都無人訴說。

之前的還有個可以說秘密的好朋友,因為不同環境後的種種變故導致的疏離,最終走散。

就像他們最後一次見面出去玩在河邊的鏡頭,李小路冷漠的看著河對岸的曉冰,就像一個不認識的陌生人。

那個飛奔在黑夜的身影,就像是要逃離身後的一切,可終究逃離不了心裡的枷鎖,擺脫不了恐懼與孤獨。

如神話人物哪吒,剔骨還父,可是還得清嗎?

剔骨還父之後的哪吒有仙人神助可以重生,而王曉冰是自我毀滅,選擇了一個最決絕的方式結束了這一切。

最後李小路拿著那一盒王曉冰留給她的煙頭,她才明白自己的好朋友有那麼多的孤獨、無助和秘密是與香煙陪伴的。

每個在青春期擰巴掙扎過來的人,要麼跟主流大眾把手言歡,要麼寧死不屈不被大眾接受。

就像最後王曉冰和李小路各自的歸途。

大師 | 視野 | 焦距 | 薦影 | 講影堂 | 觀影夜豆瓣小站:聲色場所新浪微博:@聲色場所微信公眾號:聲色場所

 7 ) 叛逆未必非已死亡来句读

《少女哪吒》收录在几年前的一本名叫《代表作 新女性》的书里,当年我看那本书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绿妖的这篇。

可能我这样的女性读者也有些中二,当年患上了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的安妮宝贝病,至今不能痊愈,然而,你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安生式的女子,有其独到的魅力,在一个时代一个年龄段,她们有着蛊惑人心的魅力,所以,安妮宝贝的书才俘获那么多读者的心。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说,《少女哪吒》和安妮宝贝有毛关系?

该不会说绿妖塑造的小说人物其实骨子里不过就是安生式的人物吧?

我不会反驳这样的说法,但是绿妖处理的更为健康。

想想吧,我们一路走来,也许你自己就是,或者你还遇到过,你这一生一定会遇到一个叛逆的女孩,她可以是李小路可以是王小冰。

安妮宝贝小书中的人物大多是经过艺术的加工和作者的无限构想,而绿妖小说中的这两个女孩,就在我们生活中。

李小路是外表叛逆然而最终通过青春期的叛逆回归到普通人的正常人生,而王小冰是外表乖顺实际上内心却酝酿着叛逃的力量。

她们可以是我们身边的任何人,你也许不了解同事A或者是酒肉朋友B的历史,但是她们可以是李小路也可以是王小冰。

没有叛逆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只是,我们都不知道,这样的叛逆,最终会归向何处。

为什么安生们一定要自杀?

用惨烈的剔骨还母终结自己的青春和人生?

在小说中,王小冰只是消失了,“消失”不代表死亡,也许她只是在某个偏安一隅的小镇重新做了李小路,我更喜欢绿妖的处理,即便她真的死了,也留下了那么多的空白,让人们去猜想这个少女的未来,在电影中,显然处理的更加扎眼。

“她像哪吒,剔骨还母,只是她能力有限,不能将自己养育的更好”(这句话是我打下来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句话生生的打在了我的心上。

也许,女孩,一路走来,都曾经做过王小冰,只是,我们无需那么执拗那么决绝的嘶吼一声“还给你们”。

我喜欢这个电影,一切都处理的那么干净。

尤其是王小冰的演绎,明明心里已经千疮百孔,恨不得借助一个李小路借助一个教官,飞离女孩现在的现实,但是却只是游过岸去,滴着水珠微笑着喊着:我在这里。

曾几何时,内心的伤痛无法言说,然而现实的重量总是压着翅膀飞不起来。

少女王小冰飞快的蹬着自行车轮子,就像要飞起来一样。

而少女李小路拖着沉重的课桌从这边走向那边,固执的将自己隔绝与人群之外。

她们在第一时间就嗅到了对方的味道,那种孤独的、不可言说的秘密的滋味,所以,她们找到了彼此。

在安妮宝贝的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她们的灵魂是彼此过河的石头。

王小冰和李小路大概就是这样,然而,寒冷时的慰藉,终归只是一时,她们还是会长大,会分开。

谁越早成长起来,谁能越早脱离这种不为人知不可言说的青春期。

在很多人看来,王小冰是够作的,不过,她也不过是个没长大的少女。

死亡并不是归宿,也不是解决之道,但是离开似乎是个更完美的归途。

除了各种暗示小冰自杀,我喜欢这部电影,它应该是比较完整的诠释了绿妖原著的意思吧。

 8 ) 你身上的哪吒还活着吗?

很多人活着,但在少年时代就死了。

青春之所以经得起赞美和怀念,是因为它代表了生命的峰值,至少那时候人们没有丧失勇气与无畏。

有才华的人很多,但能够驱动和驾驭才华的人很少。

九年前,我认识的李霄峰很瘦,戴眼镜,抽烟,下午就喝酒,一起聊剧本和生活中荒诞的故事,嬉笑怒骂。

第二年,我们一起在武汉完成了一部电影,他是编剧之一,也是男主角。

在监视器里看到他时,我发现这个人重新变得陌生起来,他在镜头前又安静又暴力。

三年前读他的书,《失败者之歌》,像削铅笔一样,拿掉了多余的修辞,文字准确,带着速度。

今天看了《少女哪吒》,带着焦灼感,诚恳又克制。

我喜欢这种克制。

也正因为这种克制,造就了电影中浓烈的情绪,略显沉重,并且在叙事上会让一部分观众难以察觉得平静之下的暗流。

这也是电影本身的性格,她在吸引人,也在拒绝一部分人。

导演身上的哪吒也活着。

电影《少女哪吒》里,两个少年,因为交换秘密而成为伙伴,在小城的成长岁月里相互照见对方,最后因为生活和种种原因疏远。

友情,家庭,恋爱,这些事情简单粗暴地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每个人都有故事,就像没有故事。

友情的陪伴,重要的是一程,而不是一生。

传说中,哪吒叛逆,终闯下大祸,自己独自承担罪责,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当场自戕,后以莲花莲藕新的肉体重生。

电影里有一场戏,一群家长围坐在客厅里,告诉少女小冰不能参军,并用世俗生活的法则劝阻她,带着各自的分歧和矛盾的家长们还在相互讥诮讽刺。

小冰大骂他们虚伪,像哪吒一样,当场割腕,“还给你们”,她重生了她自己。

这一幕过于戏剧化,但也集中将小冰与世俗生活的矛盾完全显露。

小路像是一个出跳的音符,自由又勇敢,在别人受到欺负的时候她第一个发出声音,但软弱又让受欺负的人低下头去。

原来并不是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正直和勇敢。

小路接受批评,但不接受挑衅,于是她把课本摔在老师脑袋上。

她渴望壮丽自由的生命,于是在她和男孩偷了枪和子弹,在树林里放一枪,也亲手放走一匹被缰绳套住的白马,并最终离开了小城和她的朋友。

在感情中学会进退,换着表情学会做人,把话倒过来说,生活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苟且。

少年的世界怎么了?

关于成长的话题永远存在,它和叛逆的心灵有关,和独立诚恳的人格有关。

少年敏锐的生命力,让她们在将来可以成为灵魂独立而丰满的人。

诚实地活着,这是最大的虚妄,也是磨难。

每个人必然遭遇失望,也必然有所失去,并且不断和生活达成妥协,成长就是让我们身上的哪吒死掉的过程。

时间只给人一次机会,少年的内心,在任何时候都是起伏汹涌的,丝毫的情绪变化,都会带来精神世界的裂变。

导演的调度能力,演员的表演,以及摄影都准确完整地完成了情绪的表达。

电影的美术优秀地还原了九十年代的生活场景,它可以是任何一个宝城,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个乏味的困境。

两个女孩最终还是分开了。

虽然她们曾经躺在一张床上,没日没夜地聊天,骨骼被撑得咯咯作响,带着软肋的疼痛。

早晨推开门,就是整个世界。

每个都如此渺小,每个人只能承担自己,两个女孩无法承担对方。

小冰离世,或许是她也不能承担自己的生命。

在此之前,她已经完成了偿还。

电影一开始,是她冰凉的身体,是牺牲、流血和盼望之地,是理想的圣殿。

电影的最后,母亲把小冰留给小路的盒子交给了她。

母亲舍不得知道这些秘密,让它们成为关于女儿永远的惦念,或者,她承受不了女儿的孤独。

小路打开铁盒,满满一盒烟头,关于那些青涩又焦虑的岁月。

也许,最终,她会和所有人一样,运用理智去忘掉少时代的烦恼,并且相信世界上没有哪吒。

还有谁,敢向平庸虚伪的生命说再见?

2015/07

 9 ) 少女何以哪吒?

上周,有幸通过后窗放映,提前看到年轻导演李霄峰的剧情片处女作《少女哪吒》。

在充斥着特效、大场面和程式化爱情的电影院里,能看到这样一部具有浓厚作者气质的电影,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无论是少女青春成长历程的主题,还是电影中着力打造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小城生活状态的真实还原,都可谓在院线电影中独树一帜。

然而遗憾的是,这部电影可谓“成也作者意识,亡也作者意识”。

由于李霄峰对自身风格的坚守,我们看到了一部画面优美、配乐动人、镜头感强烈的作者电影;但也由于导演过度的自我意识,整部电影在叙事上支离破碎,表演则用力过猛、前后风格不一致,许多意象和隐喻也显得生硬、刻意、缺乏基础。

在一位成熟的电影作者的道路上,导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开场,导演就以两位女主角传纸条式的私密对话,引入了两个象征色彩强烈的符号:台风和马。

如果说台风喻指着未来发生在王晓冰身上的种种风波的话,那么李晓路放走的白马,既跟两个女孩的梦想相关(即所谓“以梦为马”),也似乎预示着这两个女孩未来的生活将渐行渐远。

这两个意象,透过象征着自由、浪漫、不羁、无拘无束的精神气质的三毛作品,构建起两个女孩之间的友谊。

然而无论是她们俩的走近,还是日后的渐行渐远,影片中都缺乏足够的线索交代。

在绿妖的小说原著里,李晓路和王晓冰都定性为两个不同的阶级的代表,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家庭背景,都很难让她们产生真正的共鸣。

因此,与其说李晓路是王晓冰的朋友和精神共同体,倒不如说前者只是后者的伙伴和倾诉对象。

而在电影里,原本还是非常亲密的同桌,镜头一转,已经变得一前一后,王晓冰在台前高声朗读作文,而李晓路只能在教室最后面为其暗自鼓掌。

这样的突然过渡,由于缺乏足够的连接,显得比较突兀。

同样的突兀还体现在王晓冰和母亲的冲突之中。

母亲为了报复女儿砸碎父亲留下的古典乐唱片,撕掉了女儿看的小说。

在这一冲突过程中,由于没有近景镜头,我们始终不知道女儿看的究竟是什么书。

后来,王晓冰把这本书修补好,送给了暗恋李晓路的徐杰。

剧本里写明:这本书是《楚留香传奇》,联系到徐杰练武的爱好,王晓冰这样的举动应该是对徐杰的明显示好,是跟李晓路在争取异性方面的暗自较劲。

而在电影里,由于书名的隐去,这样的冲突感被明显淡化,戏剧性也随之减弱。

为了表现两位女孩的叛逆,电影里设置了好几个行为激烈、表演夸张的镜头,可惜这些很重的行为动作,却缺乏足够的动机支撑。

比如李晓路直接拿书本袭击老师,其理由仅仅是因为替同学鸣不平后,被老师冤枉。

不只如此,这位老师后来激烈的言辞和夸张的肢体动作,使得这出戏更多变成了一种搞笑式的闹剧,消减了影片的表现力。

再比如在王晓冰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另寻新欢,母亲无依无靠,因而对女儿的生活格外敏感,以至于偷听女儿的谈话,截留女儿的信件。

然而这样的家庭环境在中国绝非个例,也显然不足以解释,何以王晓冰会表现出如此的冷酷与早熟,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在细节和背景都支撑不足的情况下,王晓冰最终在家庭聚会上的割腕自杀,更多沦为一种徒具仪式感的表演,很难让成年观众入戏。

独立电影,或者说具备独立气质的电影,一向以真实再现生活的原貌和质感著称。

然而就这部电影而言,其台词,距离生活化尚有距离。

影片中,林老师对王晓冰说:“把头发扎起来,不要披着,披着太好看了,影响我们班男生学习。

”以及后来在卫校宿舍里,王晓冰对父亲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这两处台词都显得舞台感过于强烈。

很难想象在现实生活中,师长会以这样的口吻跟孩子对话。

尽管影片在拍摄和导演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但笔者认为,这仍然是一部值得去电影院观看的电影。

毕竟跟雷人不断的《道士下山》,主打草根梦想的《我是路人甲》,以及同时上映的其他模仿好莱坞和迪斯尼模式的影片相比,《少女哪吒》的基调还是温情而严肃的。

不只如此,从摄影、配乐、拍摄等多个方面而言,这都是一部严格按照电影工业流程标准,打造出的一部堪称优质的独立电影,其音画效果会自然让我想起李睿珺改编自苏童小说的那部《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这样的片子,有瑕疵,但仍然值得鼓励。

2015.7.1晚作于竹林斋(本文于2015年7月13日刊发于《南都娱乐周刊》。

 10 ) 《少女哪吒》——被高喊的秘密

“我有一个秘密:如果你沿着河堤一直向前走,你就能走到世界尽头,如果你走得足够久,你就能回到原地,因为地球是圆的。

”绿妖小说《少女哪吒》的开篇,以多层嵌套的视角,显影出她眼里的“她”。

作者以小说主角之一李小路的回忆视角,引出了另一主角王晓冰在少女时期写就的动人文字。

“她”,是女作家笔下的初二女生,是初二女生在字里行间追忆的文学社才女。

这段文字,是三位女性连环嵌套的少女见地。

2015年,影评人李霄峰的电影处女作《少女哪吒》公映,电影改编自绿妖的同名小说。

影片讲述了初二插班生李小路结识班上的优等生王晓冰,成为无话不谈的密友,两人在短暂的时光里一起阅读三毛作品,一起发现并守护着小城里专属于她俩的秘密圣地,后来李小路转学结识了阳光男生徐杰,中考受挫的王晓冰考到卫生学校,并在军训中结识了理想主义者李教官,两个好友渐行渐远,各自埋葬自己的青春……直到二十年后,李小路重回故乡打开了尘封的记忆。

被高喊的“秘密”影片脱胎于原著,却成了另一个独立的故事文本,然而其中还是保留着一条似断未断的脐带——少女间的“秘密”。

在原著中,两人的友谊本身就是秘密,它诞生于两人对文学同样的痴迷,诞生在两人共有的对老师和分数的叛逆里,它被文字铭刻在每一封急切分享心事的信上。

电影则做了大胆的视听改动:秘密,在影片中是被公开喊出来的。

两个少女在河堤边的私密经历成为获奖作文,并被老师点名要求公开在全班面前朗读。

彼时的情境,在少女的国标朗读腔调里,粗暴剪切到闪回段落:一次春天的郊外作文课,两个叛逆少女受够了语文老师酸腐的诗朗诵,默契逃离到果园的杏树林中,分享了还未成熟的酸杏,被果农和恶犬追击,一路逃到河堤,两人惯性收不住,直驱到河中,李小路在浅滩停步,周遭一片死寂,空气凝固,王晓冰已经消失在早春冰冷的河水里……同伴消失的恐惧,把死亡的压力灌注到李小路身上,她哭喊着搜寻与她心意相通的密友……直到,河对岸一个矫健的少年从河中抱出了呛水昏迷的王晓冰。

之后,李小路似乎忘却了王晓冰落水的事实,转而结识了威名在外的阳光男孩徐杰。

在原著里,这一段落是王晓冰第一次本能接近死亡的“春之祭”,它被忠实记录在散文《春天在宝城的河堤》,成为文学社的文章, 是唯一一篇书写春天的文章。

文学社由王晓冰和李小路创办,共有四位女生,只出过一期。

一切都是私密的,尤其是王晓冰对自杀的天生亲近,与灿烂的早春形成最隐秘的张力。

而电影中,这段经历从男孩的介入,到被记入作文公开朗读,原本仅属于两人的秘密被多次曝光,成为了影像,却背叛了“秘密”的根本属性。

相比被曝光的范文朗诵,李小路夜访造船厂的“秘密”显得更具电影感。

为了能跟王晓冰结伴上学,李小路跑去造船厂找父亲要一辆自行车。

漆黑的夜,巨轮的侧面密布脚手架,十几把焊枪交替迸出火花,李小路远远对着其中一处火花喊话,老爸手不停活,远远作答,工友们和歌一般起哄,喊声伴随着电焊声有如交响。

最后,李小路喊了一句“台风要来了”,老爸问“你怎么知道”,李小路喊“是个秘密!

”,她的笑容骄傲、狡黠,还有些许甜蜜。

在一众粗犷的汉子面前,少女骄傲宣示自己有了秘密,她理应拥有复杂而迷人的表情。

一年以后,王晓冰中考失利,进入枯燥乏味的卫生学校,她趁夜色逃离军训想去找李小路,却被英俊高傲的李教官逮住。

她被迫从墙头下来的那一刻,突然反客为主,一步步逼近李教官,“我本来要去见自己最好的朋友,告诉她一个秘密”,“什么秘密?

”“秘密,不告诉你。

”王晓冰转身就走,留下李教官愣在黑夜里。

彼时,一个早熟狡黠的怀春少女在影像上成立了,她对着自己心仪的男人骄傲宣示拥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并且共有秘密,她把本属于密友之间的秘密变成了女人的魅惑武器,俘虏了李教官。

真正的“秘密”,不该被高歌,更不该被夸耀,原著第二章整个章节都是王晓冰写给李小路的信,章节标题为“很多很多的秘密”,这是独属于密友的秘密。

影片中唯一被保有的秘密,是李小路放走的那匹白马。

在李小路插班的第一天,她告诉王晓冰自己放走了一匹白马,那是她分享给王晓冰的第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终于在影片结尾被表现出来,她放走了白马,此后只梦见过一次,它像青春一样,跑了就不再回来。

真正知晓此事的只有她俩,而真正经历此事的就只有李小路独自一人。

被割裂的奇观与现实《少女哪吒》的原著,以少女成长的顺时时序剖析了在一个少女眼中,另一少女毫无保留对其袒露内心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为较强的叙事性特征,映射了青春期少女不断成长蜕变的进程。

相较之下,电影的叙事性有所削减,由于视角所限,不得不分割为两人单独的成长际遇,且偏重于王晓冰的遭遇更多。

初中、技校、实习的断裂式演进过程,导致了影片不得不以片段式的情绪段落和视觉奇观去平衡电影本身的先天媒介缺陷——无法直接表述人物的心理变化。

因此,影片中出现了诸多具有奇观特性的隐喻场景。

两个少女相识之后,王晓冰感叹李小路放走白马的善意,带她去“吃小灶”。

乍暖还寒时的锅炉房,柴火劈叭作响烧出暖黄色,蒸腾的热气里,规则排列着每教职工带的午餐饭盒,高密度的室外光线洒进门里,两个贪吃的少女打开饭盒偷吃鸡腿,那一刻成为剪影。

本属于两个少女偷吃的秘密,被唯美化表现后,被同样来偷吃的猥琐的保卫处长打断,又一次终止了由秘密构成的线性故事的可能。

除去唯美化的视觉奇观,影片还需要饱满的情绪段落达到效果。

比如王晓冰的实习遭遇,以及她的家庭矛盾。

王晓冰被父母亲戚等人联合镇压爱情自由,那是一场重组家庭的大聚会,爸爸的现任妻子、妈妈的现任男友,与娘舅、外婆发生了口角,继而引发了爸妈间的战争,愤怒绝望的王晓冰用唱盘碎片划开了自己的腕动脉。

接下来呈现出闹剧的一幕:妈妈哭喊着阻止,这个自杀动作并未让王晓冰成为“哪吒”,反而更像是做戏抗议,因为本该是事件主角的王晓冰被大家抢了风头,她表示不满。

当然,这是一句戏言。

其实真正的遗憾在于,原著所述的王晓冰对母亲的反抗,削骨还母的决绝,都因为影片叙事重心的偏移而丧失殆尽。

这个遗憾在最后做了尽可能的视觉弥补:王晓冰全部的怨念,画作满满一铅笔盒的烟蒂,在李小路二十年后打开的一刻爆发出来。

原著中,在尾声部分,李小路对她和王晓冰之间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曾经宛如恋人但并不当真……证明我并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

对李小路而言,王晓冰是她生命的证明,可惜的是,青春已死,她们真正意义的生命都已经消逝。

影片为了表现这一点,特意在片头展示了一具富有鲜活气息的尸体被擦拭入殓,为了加强呼应,则在片尾插入了李小路放走白马的短暂段落,这是一次割裂了奇观与现实的改编,哪吒已去,空余少女的躯壳。

而原著,则以文章和书信贯穿着少女对文学的见解,她们对三毛、古龙、张爱玲等人态度暗示了成长轨迹,以王晓冰原创的《拾吃记》不着痕迹地折射现实质感,哪吒一天天地挣扎着重生……《少女哪吒》是由秘密构成的故事,小说本身也像秘密一样,不可被影像言说。

《少女哪吒》短评

你愿意做这个压抑世界的一份子,还是从这个世界挣脱出来,用死亡的方式也在所不惜?我认为此片很好的表达了青春期少女的思想,虽然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但是编剧做到了。

10分钟前
  • 木阿瞳
  • 推荐

工业小城里叛逆少女与整个世界的对抗,白马,河流,三毛等符号赋予了电影诗意的部分,但角色本身流露出的各种不服又让人觉得生硬,尤其少女分崩离析后处理得比较用力,有些细节又语焉不详,之所以收到两极评价不无道理。

12分钟前
  • 超cute侠
  • 较差

借助很多隐喻展现少女的青春叛逆以及内心挣扎与矛盾,镜头语言丰富,这种欲言又止的格调还挺对味的。两个女孩选的不错,可惜故事到后半段小路部分完全缺失。

15分钟前
  • 老罗Lazzaro
  • 推荐

镜头细腻仿佛野心很大 白马的超现实和绝对俗气的好不过贾 前半段被子里的三毛和传纸条的确默契 可是后来怎么就变成了叛逆少女割腕就一点看不懂 导演谢幕追光打那么气场说的话却毫无片中气场

20分钟前
  • 零点七
  • 还行

感觉比女孩更做作的,是导演吧。

21分钟前
  • 孙学文
  • 还行

【2017.75】

24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还行

矫揉造作

26分钟前
  • #烧光光#
  • 很差

分了两天看完。中间压抑难忍,家里母亲的压迫,父亲的缺失,没有知心朋友,没有自己的人生方向,没有爱的人,好不容易有了想要的情感,又和好朋友疏远了,又被男人伤害了。哪吒的反孝精神没能根植在每个人的道路上,我们纠缠痛苦抑郁难熬,最终选择放弃自己,一切都来自于想要逃离痛苦。晓冰和小路两个人的感情有多好,在升学以后分开得便有多快,像极了我的曾经。兜兜转转倒是什么都丢下了。反叛倒是一直在追随。

28分钟前
  • 壹颗贰颗杨梅
  • 力荐

满屏尴尬,实在太刻意,却有细节很抓人。诚实是最高级的品质,可是代价太高,想要,要不起。

32分钟前
  • 司徒雷登不要走
  • 较差

影片前半段很好看啊ww两个超有个性的少女一起浪的感觉~多美好啊!后半段剧情有点无聊,成年演员不出彩。

37分钟前
  • misaki636
  • 推荐

拿着劲儿地矫揉造作自己说不出什么来还拒绝和观众交流。叙事叙诗刻画人物临摹情感什么都没有。剪得一塌糊涂配乐泛滥故事断层人物空洞而且这个黄梅戏到底是什么鬼。毫无根据的隐喻构图。一生气就下蹲摸不着头脑的女主。再次等到导演上台再当众离场以示对20块钱影票的抗议。

42分钟前
  • 好样的
  • 很差

非常特立独行的青春片,白马,一盒烟头,非常有意思的意象。然而这种类似于姜文的抽象荒诞风格并未处理好,以至于听到那些对话内心是崩溃的,演技也并不过关

47分钟前
  • 绿小野马
  • 还行

我什么都説不出来。烟花绽放,我啃着冰冷的馒头。

48分钟前
  • TitiCaca
  • 力荐

工整,周到。

50分钟前
  • 王恶
  • 力荐

欠点火候~

53分钟前
  • 熊能能脚不沾地
  • 还行

好难看。

57分钟前
  • 付玲
  • 较差

特!别!做!作!舞台剧一样的走位和台词,特别刻意的少女感,一定是咯咯咯的笑出来跑啊跳啊,天呐,太灾难了 留白搞得高大上其实有什么呢,故弄玄虚

60分钟前
  • 纯肉锅贴
  • 较差

三颗半。以及并没有到回忆起中二的自己不觉尴尬的时候

1小时前
  • 柳如青
  • 推荐

电影完全抛弃了一般的叙述结构,依靠意象和段落来构建剧情,全片最美的地方就是开头,两个演员表演的也还可以,除了极少几个场景外没有考验演技的地方。少女的感觉还算蛮好,但是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从开始两位主角的形象就固化了,整个电影下来只是展现,没有推进,可以在院线看,但是并不是特别好。

1小时前
  • Luka
  • 推荐

逼格甚高,出乎意料。女性意识的觉醒。私小说调调。还是导演自己唱的《故乡的云》好听。

1小时前
  • m89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