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到,这部电影会让我如此感动又心碎。
电影里的台北与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唯一清晰明确的是101大楼,据说在台北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看到。
不知为何,陌生的地方总对我有着巨大的吸引,在生活中,我的状态常常是身在此,心却在远方。
内心永远有大块的空地是留给远方的自己。
以至于我长时间地忽略掉身边的人,以及不在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不久前接待过两位沙发客,其中一位从今年春节过后开始游历中国,直到前几天他才回到家乡。
他说,起初只想去几个地方看看,结果却游遍几乎整个中国。
旅途中的际遇和感悟会催促人不断行走下去。
我常常对自己说,你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香港、镇远、喀纳斯、芬兰、爱琴海、东京、巴黎•••你的心并不在此,也许,真的不用在此。
我无法知道这里究竟有何值得我永久居留之处,我爱这座城市,可我终究不属于这里。
电影里的母亲奇奇来到台北并不是真正为了男人,她想和关系疏远的儿子维特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重新开始认识彼此,尽管刚开始的时候,她的感性带给她很多困扰,也给儿子造成许多困惑。
维特是个天真单纯的男孩,能在陌生的地方漫无目的地闲逛,与陌生人用心沟通,也结识到真正的朋友“弟弟”。
导演硬要在这对单纯的少年之间加上“耽美”情结,也许想要制造话题与噱头,但这种莫名的情调还是让我觉得突兀。
这三个人竟都是让我欲哭无泪之人,各种无奈、纠结、失落、彷徨、暧昧,情绪之上的口味倒是比较迎合我的观影习惯。
母亲奇奇的表演,入木三分,对中年单身母亲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我不得不说,音乐的处理恰到好处,尤其与心理戏的衔接很到位,选取的歌曲非常好听,可我在网上找了很久仍旧一无所获。
我只能耐心地等待此片的原声,还好,我已习惯同样的等待。
这种“生活在别处”的电影尤其受我所爱,类似的《迷失东京》《开罗时间》《午夜巴黎》《春光乍泄》《面纱》《魂断威尼斯》•••电影里那些失意的人总让我深有感触,我想我也是一个失意者,电影的最终都能走向释怀,而我的电影,还远没有结束。
可能要很多年以后,才会带有强烈目的地去某个城市。
我一直漂浮在城市的上空,我一直没有着地。
当我以为生活可以开始如自己所望的如此进行下去时,仅仅只在开始的时候,就已戛然而止。
长恨人心不如水,我是否应该抛弃人心,进而努力地存活下去,然后在某一天突然离开,然而,离开,又能去哪里?
又只能一站一站地飘荡,并逐站遗忘。
如此往复,便没有尽头,心搁浅在某处,自顾自衰弱。
旅行,反而成为最终的目的。
Slh于2011年10月20日 成都 雨夜 16℃ Music by《Dustin O'Halloran - An American Affair》
霓虹是在瑞典见不到的光景,如此呼喊着闹市的喧嚣终归是与瑞典格格不入的。
人情冷落处,冷暖人自知。
Kicki是瑞典典型的独居女人,孤独侵蚀着她灵魂的每一方干涸的土地,而她的儿子Victor也是如此,不知这是从瑞典还是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
镜头刻画的是一对尴尬的母子,他们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对话或者相处。
这在瑞典并不是稀罕的场景,在瑞典的一年里,我看到得不乏如此的客套,甚至是生分。
即使血液里是浓郁的骨肉之情,在肉眼能触及的范围内我们依然很难察觉到那份情感。
这就是瑞典与中国大相径庭之处。
中国人的情感灌溉着自己的行为与言语,我们对于感情毫不吝啬,我们趋向热闹的地方,但“热闹”这个词在瑞典语里连一席之地都难以占据。
这也是为什么弟弟能走入这对母子的世界。
Victor起初对弟弟的排斥,并不能终止弟弟的一路跟随,直到弟弟步入Victor的心灵。
Victor从未与人如此亲近过,在瑞典的文化里,亲近是禁地。
于是Victor手无缚鸡之力地看着弟弟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自己与母亲的关系,甚至改变自己的世界。
至于Kicki,她是一个懂爱而不敢爱的人。
可能是因为她经历过之前数不过来的男朋友(根据Victor对弟弟的描述),她对爱望而却步,她甚至不懂怎么去爱她的儿子。
说来也讽刺,虚情假意的张先生让她失望以及神伤,却潜移默化地提供给她一个修复与儿子关系的机会。
三个人在同一个契机中试探,摸索,这次他们终于把握住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到底谁是谁的霓虹,究竟谁是谁的希望。
《霓虹心》淡然的生活。
没有什么钱,也没有什么欲望。
没事的时候,就和亲人朋友在楼顶吹吹风,看看风景,散散心,吃吃东西。
Kicki是个生活一团糟的烂女人。
交很多男朋友。
到处漂泊。
居无定所。
也没有固定的工作。
没什么钱。
儿子托给母亲照管,自己也不去看他。
自己的生活都没有很好的保障,更别提资助母亲抚养儿子了。
反而要母亲贴钱去给她旅游。
在Victor4岁的时候就离开他去美国。
待到他长到十六七岁了,才又看到他。
感情生疏。
对关心她、为她着想、期望她振作点的母亲,很淡漠。
对爱她的人不珍惜。
对自己也不爱惜。
在自己生日那天,自己给自己过生日。
胡乱穿衣服,胡乱喝酒,胡乱地躺在简易的折叠床上。
说好跟Victor一起去旅游,结果等到了台北却跟他说:“我们各玩各的也挺好的。
明天也这样,好不好?
晚上再一起吃晚饭?
”本来是为增进了解的,各玩各的又从何了解呢?
Victor伤心极了,却还说“好多事情想做”,其实一个人的旅游是很无聊的,在空无一人的餐馆喝豆浆,在陌生的城市问路。
漫无目的。
Kicki难道你宁愿跟陌生人在一起谈笑,也不肯和儿子一起吗?
Victor,很漂亮的男孩子。
有些柔弱。
其实应该是很好相处的。
只是受了伤害,所以对母亲暴躁。
——————《迷失东京》有一段时间,脑海里总是回映《迷失东京》里女主角夏洛蒂迷茫的生活:随波逐流,和相识但未深交的朋友疯闹;和熟悉又陌生的老公吵嘴;和陌生却神交的男演员一起喝酒聊天看电影;总是睡不着觉,俯瞰窗外灯火辉煌的陌生城市到天亮;听心灵鸡汤类的光盘;拜访异国风情的寺庙……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还未找到自己的路,未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去改变。
蜕变是一件很费力很痛苦的事。
——————《附注:我爱你 P.S. I Love You》失去爱人的霍莉,整日浑浑噩噩。
但从中折射出来的爱情的深刻和专一,却让人着迷。
——————《蒂凡尼的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交际花霍莉,每日的生活也是头脑不清醒。
离开爱她的丈夫;一个月同27个小人约会;想要存钱,却总也未成功;被黑手党利用来传暗号;在心神不宁的时候,跑去蒂凡尼看珠宝,吃早餐,凌晨六点的时候回来睡觉;昼夜颠倒;自欺欺人,放着爱人不要,一定要嫁个富翁;“一个人只有长胖了的时候才会忧郁”,吃的很少;房间里面一团乱糟糟,一只鞋子在床底下,另外一只在花篮里,和燃着的火烛一起;七歪八倒地却还能照顾好自己……这些,都是一类的。
总是迷失的自我。
它们如此的受欢迎,是否是因为,现在的人们,总是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呢?
世界是很多个人的世界。
他说我们逃到另一个岛。
他说我们去建立一个王国。
他说你可以当一个总统。
他说我什么也不想当。
牵手。
亲吻。
拥抱。
哪个姿态更美好。
每个镜头都是张明信片。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灵魂。
何处是归家。
无处话凄凉。
和同志有毛关系啊?
每个年轻的孩子十五六岁都对喜欢的异性有一种暧昧的依赖感,大多时候就是友谊好吗?
你们那个时候去个厕所都要手拉手,男生躺个胸就要被看成是gay?
虽说亲亲的镜头的确美,但拍成俩直男嘴撞嘴你愿意看啊🙄爱看文艺片是喜欢那种慢条斯理的情绪慢慢渗透看完有时喘不过气难受三天的劲儿但是这个剧真的从头到尾都让我觉得好尴尬好尴尬,真的即使从小不生活在一起的母子状态就真的要表达成比陌生人相处还尴尬恨不得手脚都无处安放?
并不是男女主角演的不好,猜想是导演刻意这样表达,但是这份一边看着一边共情感泛滥尴尬的都想关电视的晦涩感真的好吗?
反正我是不太舒适。
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很喜欢台湾的文艺腔,就是那种特有的别的地方拍不出的感觉,带着阴暗潮湿晦涩伤感,很多镜头突然切换事情不解释就到了结果的画面也不觉得突兀的浓浓台湾感,每个镜头都能让就算没去过台湾的人也能从那个画面声音颜色感觉到触到那个城市的味道的特别,还是愿意再看这样的片。
Viktor是个内心忧郁的男孩,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让他看上去脸上总是挂着一丝苍凉。
是的,也许他不够阳光,但与外婆一起生活让他变得坚强;也许他不够外向,但特殊的生活经历让他无比善良。
母亲希望回到他的身旁,希望母子关系变得正常,希望抚平他心底那一抹忧伤。
他也同意与母亲一起出游一趟,也许两人会让彼此增进了解,填补彼此心中聚少离多之殇。
试问天下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儿女?
哪个做儿女的不想与自己的父母亲近?
从小就母子分离让两人都想了解彼此,打破心中那堵隔墙,让彼此真正互知互爱。
几十年的情感缺失能否在一次旅行中填补回来?
母亲的另一目的也注定让这次台湾之行充满波折。
独自走在台北街头的Viktor迷路了,于是他结识了Didi。
相仿的年纪,相同的孤独,甚至相似的家庭背景让两人成为好朋友。
两人在一起,让彼此忘记了各自的孤独,忘记了各自的烦恼。
Viktor不再为这次旅行感到无聊,Didi也不再为生活的艰辛所困扰。
他们找到了暂时的快乐。
有的时候,朋友就是这么重要,让无聊的生活突然变得多彩,让阴郁的心情突然变得开怀。
好景不长,母亲“朋友”的出现让Viktor明白了母亲此行的目的。
他极其愤怒,难道自己还是得不到母亲的真正关怀?
难道所谓的“朋友”比自己的儿子更加重要?
这样的母亲是否值得去关心,是否值得去爱?
没有过多的语言,没有委屈的泪水,只有失望和心碎。
作为母亲,她没有预料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在她心里,也许与儿子相知,与“爱人”相聚,本来是一箭双雕,两全其美,但上天却选择了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人,有了一次错误的会面。
一切都是那么的错误!
但也许,这只是个“美丽”的错误。
日月潭之游也许成了母子修复关系的最后机会。
但Viktor却带上了Didi。
Viktor不想与母亲独处。
他与Didi乘舟泛于潭水之上,任凭小船在水面飘荡。
两个少年彼此心中各有不同的忧伤,但此刻的心情却像潭水一样,不再被烦扰所捆绑。
他们躺在一起,心手相聚。
也许Didi的一句话让Viktor心中泛起涟漪,但是在心底,他们依然惺惺相惜。
他们知道,有的人,需要自己;有的事,不要在意;有一些东西,值得收藏;有一些感情,需要珍惜。
Viktor还是与母亲吵了一架,并独自离去。
母亲第二天却发现Viktor和Didi处境危急。
作为母亲她没有第二选择。
成功救出两人后,母亲知道,天下没有谁能比自己儿子更重要;Viktor也明了,只有母亲才能真的为自己不顾一切。
母子二人终于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霓虹前,Didi悠然而立,沉稳而平和;Viktor脸上的忧郁消失了,内心的苍凉不在了,多了一份清纯的微笑;母亲的心结消失了,担忧不在了,多了一份从容的淡定。
只有经历波折与考验,才能见证真情之伟大;只有经得起考验的感情,才能真正被接纳。
就像夜幕中那闪耀的霓虹,赋予了黑夜光亮与多彩,让黑夜不再黑暗,不再孤单。
为何我如此淡定从容?
只因为一片霓虹在我心中。
天黑了,但霓虹在闪烁。
原著作者:鹤之剑 本文原载于【同志亦凡人中文站】http://www.qafone.org/viewthread.php?tid=111251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盗版必究。
虹,七色彩虹,色序从外至内分别为:赤、橙、黄、绿、蓝、靛、紫。
霓,虹外侧的第二道虹,光彩比第一道虹稍淡,色序是外紫内红,与虹相反。
霓与虹,一正一反,一里一外,彼此相互映射,又彼此不同。
霓从虹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虹也只有与霓心心相印才构成霓虹美景。
霓虹的心,是霓与虹之间的纽带。
融合,沟通,相形相伴——三颗霓虹心,在坎坷之中抹亮了天际,哪怕逆光,哪怕曾经被阻隔。
霓虹心,miss kicki, 一部电影,两个截然不同的名字。
当瑞典遇到台湾,当彩虹偶遇了霓虹。
其实我并不认同这是一部同影。
它更像是在透过两段感情来小心翼翼的探讨感情与境遇的关系。
你经历了太多的感情,经受过太多的伤害与被伤害,就比任何人更加渴望下一段的真情,就越信任别人带给你的哪怕虚无,哪怕虚假的点滴承诺。
你宁愿相信这是真的,宁愿去欺骗自己,也要像飞蛾扑火一般将自己置于万劫不复之境。
当真相大白,有的人恍然大悟,有的人灰心丧气,有的人拍拍身上的土,继续下一次西西弗斯般的轮回。
而如果你单纯,你的人生太过寥落,或者你渴望一个依靠,一个可以并肩行走的身影,一个默契的微笑,一段惺惺相惜的朋友,当他如同人群中迷失的羔羊一样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又有什么理由拒绝这段感情呢?
所处的位置不同,心态就不同,于是也就产生了无法理解的厚障壁。
这也就不难理解电影的英文名字——miss kicki——一对多年未见的母子,一个连自己生父都不知道的儿子与一个渴望寻找爱情滋味的母亲。
kicki在感情的沉浮中迷失,victor向往与kicki弥合亲情的裂痕。
那么Didi的出现,只是为了证明感情可以是纯真透明的,可以是惺惺相惜的,可以如同荡漾在日月潭上的小舟——如果追逐的太累,随波逐流又有何不妥?
”我们可以就这样,随波漂走。
“”去哪儿?
“”嗯,就是漂走。
“”你知道,这只是个湖。
“”我们可以去找座岛,然后再也不回来了。
在哪儿建立自己的国家。
我让你当总统。
“”那你呢?
“”我什么都不想当。
“……那么爱情与友情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Victor与Didi,与其说是暧昧,不如说是心灵相通之后的彼此依赖。
两个有着相似经历的少年,一个略显懦弱渴望依靠,一个孤独内敛渴望倾诉。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两个少年并肩走,走着走着就发现彼此间有了难以割舍的默契。
这种纯纯的友谊,比友谊又多一层的彼此温暖,仿佛一束光,照进有过似曾经历的你我的心中,混淆了爱情与友情的界限。
这种暧昧,我们暂且不要给他们安上标签,就像我们无需以非黑即白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一样。
中间态,往往最能拨动你我的心弦。
记起听过一首名为《关于爱情》的钢琴曲之后室友的话,”这首歌断然是写给小三的,动人的旋律需要的是除爱情之外的激情“。
这样的说法或许偏颇,然而暧昧并不等于爱情,暧昧也并非等于友情。
暧昧就是暧昧,是一种美好的状态,一种超越友情的亲密,却无须承诺束缚的情怀。
我们需要爱情,需要友情,但当二者以暧昧的形态闯进我们的生活,为何要用一根红笔在中间强行划出一条所谓的界限?
所以,我么还是去随波吧,去逐流吧!
这暧昧,无关风月,只有彼此。
总会有那么一抹映照天际的霓虹的。
PS, 看过电影去看导演介绍,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片子和《幸运蓝》出自同一导演之手。
不同于《幸运蓝》里的犹疑与执着,《霓虹心》把两段看似全然不同的感情的细微之处勾画的栩栩如生。
导演似乎很热衷于从平淡的生活中发掘每一种感情的特质,然后以平凡的视角展现平凡的故事。
这种在看似缓慢的节奏中不停勾动观者心弦的感觉,是看所谓的大片从未曾有过的,而且是更加深层次的震撼——因为他们的故事离我们太近,他们的经历与我们是如此的相似,感同身受之后,回味无穷。
不同于许多同样关注平凡生活中小人物感情生活的导演与作品——他们塑造的小人物都太过悲情,在生活的苍白无力之中苟且寻活,即使有希望,也是那么的渺渺。
刘汉威的作品,总是能让我们透过他的镜头关照到我们自己的同时,温润着我们。
没有煽情,没有激情,没有悲情,却时时刻刻的安抚我们走过,和即将走过的坎坷。
來到台北,選擇了五星級飯店下榻,你不是商務旅客,就是純粹走馬看花的觀光客。
《霓虹心》中的女主角Kicki(由普妮拉-奧古斯特飾演),遠從瑞典帶著兒子Viktor(由路威帕莫飾演),來到台北,穿過熱鬧繁華的台北東區,卻來到巷弄裡一家小旅館,那是一家用著鮮豔的霓虹燈招牌,召喚著過往客人休息或住宿的賓館。
Kicki年過半百了,有一位即將成年的兒子Viktor,但是她在情海浪遊多年,夫妻仳離,母子分居,習慣離群索居的Kicki,心頭卻依舊渴望著愛情,面對著曾志偉飾演的網路情人,透過電腦視訊祝賀她生日快樂,並且展現台北101大樓的遠眺景觀時,邀請她隨時來訪時,她怦然動心了。
《霓虹心》的廣告詞上標榜著:「愛情,可以帶你走多遠?
」Kicki從瑞典飛到了台北,她的行動充分說明了她的熱情能量。
但是她下榻小賓館的選擇,欣然於房間不新不大的擺設格局,一方面暴露了她不寬裕的經濟情況,另一方面則透露著她可能想要以不同的視野來認識台北或者台灣。
我錯了。
小賓館的老闆(由阿Ken/林暐恆飾演)英語很溜,面對Kicki北歐腔的英語,溝通毫無困難,台北的國際化就在阿Ken身上得著非常浪漫的投射:即使是陌生人來到陌生的城市,一點都不陌生。
行銷台北,或許正是台北電影委員會大力支持瑞典華裔導演劉漢威拍攝《霓虹心》的始意,但是從小賓館切入的起手勢,像極了一場美麗的煙霧,若有情趣,卻讓人莫名所以。
Kicki對巷弄裡的台北,並沒有太多的好奇,阿Ken固然是她認識台北的門窗,更多時候卻也只是陪她打發無聊時光的陌生朋友,可以喝酒、聊天、跳舞,平凡的商務關係可以發展出這麼多的友情內容,台北的友善力量,形成了帶動劇情的推手助力。
只不過,Kicki志不在台北,她對台北的憧憬,不在城市,而在陌生的網路情郎。
不惜千里跋涉,只為見君一面。
但是Kicki卻臨陣忐忑了,她沒有以網路郵件告知情郎:「我來台北見你了。
」亦不想告知:「我到了台北了。
」Kicki選擇了直接殺到曾志偉的內湖辦公室,想要給他意外的驚喜(這意謂著他們並非網路上莫名相識認識的網友,以前或有商務往來,或者曾有動心的地下情,才會擁有情郎的辦公室或者住家地址),但是她卻臨陣退縮了,原本有如火山即將爆發的熱情,何以臨時就冰封了呢?
她可以躲在電梯旁,偷窺著談笑風生的曾志偉,或許是嫌自己太魯莽了,或許是對洋華之戀,充滿疑惑,怕人多口雜,對方尷尬;但是為何她可以獨闖空曠辦公室(員工都旅遊去了),卻不敢敲響曾志偉的辦公室大門?
Kicki的怯懦,模糊了她的愛情,更模糊了她的個性:她不就是因為敢於追求愛情,所以放棄了婚姻,疏離了兒子?
忐忑如初戀少女的她,放棄了可以面對面的獨處機會,何以又敢於直接登門,殺到曾志偉家中?
愛情固然可能讓人迷亂,但是《霓虹心》臨愛猶疑的腳步,其實才是混亂的主因。
愛情上找不到歸依的Kicki開始只能閒逛台北,從101到東區,她不曾在巷弄中看到另類的台北,卻還是依循著旅客必經的景點路線,逐一穿越檢視,讓《霓虹心》還是無可避免地成為一部觀光風景片,更關鍵的是劉漢威並不能從台北風景中找到襯映Kicki落寞心境的連結符號,不像《愛情不用翻譯》那般找到語言隔離,無法溝通的文化高牆,甚至她還會接受曾志偉給的紅包,帶著Viktor去了日月潭旅遊,錢,模糊了愛情,更醜化了愛情。
劉漢威理解的中年男女的愛情其實是有口無心,只能想像,無法行動的,於是他試圖把台北的解碼工程交給小男生Viktor來執行,Viktor行走於巷弄裡,因為問路而認識了黃河飾演的弟弟,開始了偷機車,大街小巷跑,因而有了飛碟屋或者大橋下的非傳統旅遊景點,然而這些選擇,同樣只是走馬燈式的風景片而已,有些另類,有些新潮,卻看不出任何的故事情節,一切只有姿態,少了動人的力量。
霓虹燈或許明亮,卻空洞,無法定義,亦無從觸摸,《霓虹心》想要從小人物的愛情與友情,重新書寫台北的國際性格,坦白說,連明亮的境界都達不到,反而像是霓虹燈下的幽暗背影了。
一個從瑞典漂洋過海來到台灣找尋好基友的美好故事。
尤其是在船上的時候,一個小小心碎的旅程。
媽媽被騙,兒子被傷。
在他們的記憶裡面,台灣固然美麗,可以就是心碎傷心之地。
少年純潔的愛戀本應就這麼結束了,在還未開始的懵懂之中。
只是,情節急轉,一場意外,一份劫難,竟然讓他們面對了自己的情感。
結局,很美好。
Ludwig Palmell其實很帥。
以上。
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都会想说那两个男孩,可我,却对Kicki感触良多。
收到儿子和母亲一起送的花瓶的时候,嘴里说着喜欢好看,可是那窘迫恍然的表情也让我觉得她的整个思想都是空空晃晃,没有力量。
去洗花瓶装花的时候,她那迷茫空旷的眼神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一个词,迷失自我。
她似乎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迷失自我,是一种让人害怕的状态,走在路上的时候没有定力,可能下一秒就要跌到地上去。
迷失自我,是一种让人难过的状态,看着远方的时候收不回眼神,好像只希望这样一直眼神涣散。
迷失自我,是一种让人沮丧的状态,在获得的时候也不知道欣喜,好像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区别。
開頭十分鐘把我悶壞了 最後結局也是傻得汗顏
瑞典纯情美少年,尴尬现实的场面,同志只在于点缀,情节上有少许不伤大雅的破洞。
大一看過
Viktor长得好看加一星……
不好看 没意思
孤单的城市旅行
基情节有猎奇感
台北,孤独之城,暧昧之城,理想与现实交织,亲情友情爱情一起上演,淡淡的忧伤,莫名的孤独,静下心来看一场文艺片,感受台北的一切。
孤独哪儿有国界
应该还不错,看不下去。
所以你到底是不是小受君?
還OK吧,難得有外國人當主角在台灣,有點慢,不過第一次看感覺不錯,看第二次應該很難看下去的那種。要深夜看的那種。
整个故事淡淡下来,没有太多曲折。却不知不觉已经流泪了。这样的情节,似曾相识。
没出息的女人,哪个国家都一样。
亲情啊亲情 我只是为了看男主来的 帅啊文艺啊
把老外塞进中国真实背景感觉好怪哦。好像习惯了很主观的叙述法,描述一个民族在另一个异乡,如果企图呈现公平的两个主场,反而感觉很不协调。。。
有种台湾文艺片特有温润而有力的调调,力荐的是弟弟和维特相依偎在日月潭的小舟上那幕……
我喜欢这个真实的故事。
黄河真不错,为啥片子风格总是偏向灰暗一点的色调呢?不过还是挺喜欢的。
黄河为什么没有红?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