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不美第一季

Ugly Delicious Season 1,不中看的美食

主演:张锡镐,彼得·米汉,阿兹·安萨里,吉莉安·雅各布斯,吉米·坎摩尔,杨维榕,大卫·西蒙,达尼埃尔·布吕,沃尔夫冈·帕克,艾里克·维尔海姆,史蒂文·元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美食不美第一季》剧照

《美食不美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美食不美?好吃才是硬道理!

片名叫Ugly Delicious,译为《不中看的美食》,事实上看那些美食卖相也并不差啦,译为《其貌不扬的美食》岂不更好?

刚刚上豆瓣找剧照,发现片名又变成了《美食不美》,还不如不改。

简直是厨师们的噩梦第一集讲披萨,讨论了正宗的奥义。

众所周知,那不勒斯的披萨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那里是披萨的发源地,看过一篇游记,那里有一家店总是排着长队,曾多次在世界最好吃的披萨里排名第一。

曾经也很执着于所谓正宗,偏执地认为美食必须到当地吃正宗的才好吃。

于是,跑到武汉吃热干面,纠结地筛选着琳琅满目的店,跑到杭州吃片儿川,跑到云南吃气锅鸡,过桥米线,跑到苏州吃青团,腌笃鲜,跑到重庆吃小面,每到一处,总是苦苦搜寻当地特色美食,只为吃得正宗。

剧里对正宗的定义很赞同,意大利美食之所以好吃,是因为你人在意大利,他们就地取材,基本不进口食材,从而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加上身处在那样的风土人情里,会觉得好吃到哭。

而离开了原产地,依靠进口所谓正宗的食材,也不可能复制原产地的美味。

虽然现在的物流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跨国物流还是没办法做到极度新鲜。

过年的时候花了200多块在网上买了波士顿龙虾。

所谓波士顿龙虾,其实产地是加拿大,只是龙虾采集后通过波士顿港发往全球各地,故得名。

店家在上海,应该是收到龙虾后在上放养,再销往全国各地。

北上广深,江浙沪地区包活,二线城市包鲜。

结果龙虾发到老家汕头县级市,花了近四天时间,龙虾当然是必死无疑,然后又放到冰箱冷冻,年三十再拿出来解冻。

黄油,白洋葱,迷迭香,橄榄油,固然是全西式的黄油龙虾,食材不新鲜,再好的辅料也是白搭,肉质真的一点Q弹感都没有,更别说鲜甜了。

所以这种蠢事以后是不会再做了。

那么离开了意大利,是不是就吃不到好吃的披萨了?

那也未必。

任何名小吃,掌握了其奥义,再结合现状加以适当改良,虽然美味无法复制,起码可以创造另一番风味。

比如剧中谈到美国一家披萨店,采用当地水牛制作乳酪替代意大利所谓正宗乳酪,这种乳酪通过进口需要七天,而且成本可想而知,成品也不见得会好到哪里去。

以及日本的披萨店加入鱼肉,特殊的酱料,绝对的不正宗,但也差不到哪里去。

第二集讲塔可。

之前对这个食物还知之甚少。

看完后觉得,这不就是肉夹馍,煎饼果子么?

区别就是肉夹馍是面粉做的皮,包的肉,煎饼果子绿豆磨粉做的皮,包馃篦儿,鸡蛋等,任君选择。

剧里也提到这些相似的食物究竟先起源于谁的问题,其实又何必去争论谁是正统,谁是正宗的问题?

在遥远的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只是灵光一闪,创造出来了,然后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后代们就要争吵了,这是我们的,我们的专利,你们用就是侵权!

其实大家吃着从小吃到大的食物,吃得惯,吃得开心,不就挺好吗?

关于移民问题,一墨西哥厨师在美国两度遭驱赶,回墨西哥后被告知永久不得回美国。

另一墨西哥人在美国开了家塔可店,生意很好,交税,招工,创造工作岗位和GDP,没干啥伤天害理的事,却没有容身之处。

塔可来自文化极度交融的墨西哥,美国本身也是多种族多国籍交融的国度,是否能给一些勤劳善良的人民一点喘息的空间,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第三集讲家常菜。

关于家常菜,张大卫起初并不会在他的餐厅做,因为卖相不好看,后来也放下了这个执念,人们乐于接受丑陋的食物,只要它是美味的。

有个观点很有意思,就像人们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们也无法两次做出同一个菜肴,即使你的菜谱不变,有些变量却是无法控制的。

说到有个大厨老公,多数人可能会觉得作为老婆很幸福,可以天天吃到大厨的手艺。

而实际上像张大卫和雷内,都是在餐厅里忙活了一天,在家里反倒很少下厨。

感恩节那天回家准备大餐,张大卫就连吐苦水,在家里什么都得自己干,你不能指使你的家人,不能对他们大喊大叫,不能大喊:“清洁工,把这里打扫一下!

”在餐厅威风八面,到家里却默不作声。

第五集讲BBQ。

光美国一个国家BBQ就分很多种。

还互相都不服谁。

讲到一个农村82岁的老奶奶凌晨两点就起来准备烤肉,八点就有客人上门来吃了。

一个顾客握着老奶奶的手说很好吃,下次一定再来,老奶奶热泪盈眶。

我想这就是老奶奶坚持了50年的原因吧。

倒不是说这能挣多少钱,她的成就感更多的是来自于客人对她的信任和肯定吧。

日本一家小馆子里的烤鸡杂串,张大卫吃得连声称赞,当他激动地给厨师拥抱时,厨师热泪盈眶,我想这是厨师最自豪的时刻吧,得到客人发自内心的赞赏。

让我想到《圆桌派》有一期讲到匠人,聊到寿司之神,如果是男顾客,手一握,140颗米;如果是女顾客,手一握,120颗米。

神乎其技。

天妇罗之神,每一次烹饪都恰到好处,对每一种食材在烹饪时间上的把握游刃有余,每一次按烹饪时间长短以及客人进食速度,恰到好处地把完美的食材呈现给顾客,对待烹饪像对待艺术那样认真精进。

真正好的食物能感受到厨师的用心,这也是美食的奥义所在。

第六集讲炸鸡。

想不到炸鸡这个词还能跟种族主义扯上关系。

食物不该都是带来美好享受的吗?

介绍了各种炸鸡秘方,但是就是对油炸食品不感兴趣,最多下次再去KFC试试吮指原味鸡。

第七集讲中餐。

美国人眼里的中餐,美式中餐,以及近几年拉斯维加斯的正宗中餐。

中餐在美国的地位低下是有历史渊源的。

早期中国赴美移民地位低下,充当廉价劳动力,后来连廉价劳动力的资格都被剥夺,只能进入洗衣和餐饮两个行业。

鉴于中餐价格偏低,食材源头不可追溯,美国人难免对成品健康与否存有疑虑。

而且中餐服务水平有限,有些菜品很难准确翻译到位,以及由味精引起的“中餐馆综合症”,各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中餐在美国餐饮业中的地位。

味精这东西我从来是抵触的,因为他非天然,摄入过量会有不良反应。

虽然说那要摄入很大量,但也不想冒这个风险。

我自己做饭从来不放味精,鸡精。

在外面吃饭就不能避免了,不过尽量不去那些很明显放了很多味精提鲜的店面吃饭。

让我惊奇的是剧里的张大卫倒是味精的坚实拥趸,一点都不反感做饭时使用味精,说盐能吸附在味精上。

他跟一个科学家请了几个美国人到一个小房间里,询问他们对中餐的看法,有人说吃完中餐会头晕,头痛,有不良反应,基本都是差评的。

究其原因,都把责任推到味精身上。

然后张大卫默默地掏出几包薯片发给在座的各位,大家漫不经心地吃起来。

张大卫问是否有人觉得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没人觉得不适。

于是张大卫示意包装上的谷氨酸钠其实就是味精,所谓的吃中餐引起不适其实是心理因素作祟,即所谓的“中餐馆综合症”。

还真别说,不说我还不知道薯片里也加了味精。

不过已经很久没吃薯片了。

自从发现了网易严选的薯条脆,就再也不能接受其他各种品牌的薯片。

私以为薯条脆已经在土豆成为零食领域里算是极致了。

M记的薯条就是快餐水平,汉堡王的不错,有些西餐馆也有出品不错的薯条,但是这些都不属于零食范畴,食物总是新鲜的最诱人,而有些美食如何不添加防腐剂地长期保存而不变质却依然是个难题。

第五行:味精前些天心血来潮买了包薯片来吃,距离上次吃薯片估计得好几年了。

看了看配料,赫然写着“味精”二字,在超市看了看其他品牌含蓄点,写着“谷氨酸钠”。

刚开始吃的时候感觉不错,久违了的感觉。

快吃完的时候已经感觉恶心了,每次都是吃多了就会有这感觉。

太久没吃会很想念,没吃几片就很讨厌,这是不是种病?

估计有生之年不会再吃薯片了,不过人生啊,谁又说得准呢?

最后一集讲饺子。

对比了意式饺子和中式饺子。

其实都是同一种东西,面皮包馅料。

意式饺子用料比较讲究,剧中提到所用的干酪就极其稀有。

有一种饺子看起来好小,包起来就费劲,吃起来也不痛快。

一份小笼包在中餐厅的价格可能是8美金左右,但是如果是在意式餐厅,同样的东西一个盘子里只放两到三个,价格可以差好几倍。

张大卫因此对亚洲食物没受到重视而愤愤不平。

其实就蟹黄汤包来说,其用料也不可说不讲究。

拆蟹肉,做皮冻,包成多少褶的包子,无一不是技术活。

但这也不表示它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顶级餐厅的认可。

张大卫来到东北一大妈家中,看她用朴实无华的大白菜,猪肉等做成水饺,极其普通,却也美味。

相对于讲究的用料,有些美味的秘诀只在于传承。

就像有时实在不知道吃啥时,我也会包饺子吃,因为它简单,又能填饱肚子。

那是小时候跟妈妈和其他大人一起包饺子的时候学会的,也就传承了下来。

说到底美食究竟是什么?

是简约而不简单的怀石料理?

是精致讲究的法国菜?

是推崇正宗的意大利菜?

还是中国传承了千年却难登大雅之堂的街边小吃?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或许我们的味蕾所追求的美味,不过是我们儿时留存在大脑深处最初的记忆。

 2 ) 【第六集】在美国,炸鸡与种族的关系

在美国超市,鸡肉价格算是最便宜的肉类,美国快餐店的炸鸡也是标配。

鸡块裹上面粉,下油锅,出锅后再加蘸料,刚出炉的炸鸡无比美味。

个人而言,最喜欢吃的是Popeyes的炸鸡,但是每次去Popeyes餐厅都是得小心翼翼,店员全部是黑人,顾客大部分也是黑人,没有几个白人消费者。

收银的黑姐刚和黑人顾客笑脸相迎的点完单,到我点单时候就马上换上一副冷冰冰不耐烦的面孔,搞得我很紧张,总会想,是不是黑姐歧视亚洲人,生怕一个不小心被黑姐开骂。

看完纪录片发现,啊,不仅西瓜代表种族歧视,炸鸡在美国也是和种族挂钩的。

去Popeyes吃过那么多次,只有一次见到一个白人消费者,还是和一个黑人一起来的,白人边排队边说“好神奇,我从来没吃过这家店”。。。

白人如果想吃炸鸡,基本都会去白人开的炸鸡店,生怕去黑人开的炸鸡店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但白人开炸鸡店,额,稍微有点奇怪,类似于一个北方人开“正宗”的川菜馆还天天爆棚。

但纪录片里采访的白人店主说,他只是想要尽最大努力把食物做好,热爱这个食物,活在当下,做一个好人,而不是考虑白人开炸鸡店是不是侮辱黑人。

采访的两位炸鸡店白人老板(右一和右二)在美国,关于种族问题的讨论可能还会持续几十年,Black Lives Matter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黑人的权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因为过度给黑人照顾,导致其他种族的不平等。

比如说,在美国每个公司每个学校都有硬性要求,黑人工作者的比例要达到一定程度。

看完这集纪录片,我还会去Popeyes吃炸鸡,但点单的时候不会再那么胆战心惊。

 3 ) 【第3集】充满爱的家常菜

第三集主要讲家常菜。

韩国的,中国的,美国白人的,每家的菜谱都不太一样,不变的是,家常菜里的爱。

在纽约时报看过一篇文章,一个人的味蕾,在7岁就已经定型。

之后无论你去到哪里,都会一直保持那样的饮食习惯。

我朋友家的小孩是ABC(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一直喝凉水,什么事都没有,当然水里加冰他会更喜欢。

如果是我的话,我喝一口可能就得拉肚。。。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住校,不常回家,之后开始独立生活,但每次很累或者想家的时候,都会自己做一道爸妈之前给做的家常饭。

和爸妈聊天时,他们问的最多的就是,吃饭了没有?

每次回家他们都会买各种新鲜食材给我做饭。

记得最深的是,我半夜十二点飞回家,爸爸去厨房专门给了做了凉拌海带,虽然我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放那么多新鲜大蒜,但总体还是很美味(吃完后被大蒜辣的肚子疼)。。。

主持人David Chang和他的妈妈当然,并不是每一家的家常饭都好吃,我是开始自炊生活捣鼓美食后才发现,啊,原来我爸妈做饭是如此之难吃!

原来炒菜要加点花椒爆锅,原来西红柿鸡蛋汤可以加淀粉勾芡,原来清蒸鱼要加点料酒去腥味,原来在家吃火锅要加火锅底料。。。

David的妈妈曾得过脑癌,住院开刀回家第二天后,就给David做泡菜汤,怕David吃不好饭以后如果我有小孩子的话,我会给他们做我小时候吃过的家常菜。

通过食物,让爱传承下去。

 4 ) 美食不美,干的漂亮!

这部片去年就听说,时隔一年终于看完了!

看完才发现这不是想象中的美食纪录片啊,而是一场以食物为线索的美国文化探讨。

这位看起来贱贱的韩裔美籍明星厨师David Chang带领大家,去发现美国餐饮界的当代风貌以及历史形成渊源;同时片子也是这位亚裔厨师,在一个多元文化融合但白人仍然处于社会主流地位的国度,在寻找味觉身份的认同。

谈论美国饮食,和正宗基本无关,更多的本土化,是移民的本地适应,以及他们所带去的饮食的融合、变化甚至创新,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新的风格和流派,也最终造就了文化的多样。

归根结底,兼容并包在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的重要,但又时而令人困惑,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要去哪,这些终极问题会一直如影随形,提醒你去叩问。

当然,作为一部讲食物的片子,食物本身看起来还是挺吸引人的,深夜看的话,恐怕会忍不住想叫个披萨或炸鸡的外卖吃,尤其对于那些没尝试过的食物以及隐秘的小店,看完也还是会被种个草。

就算那个著名的左宗棠鸡,在中国找不到的一种中国式食物,看完真得也很想试一下。

每次David狼吞虎咽吃东西的场面,看起来可真香呢,但我总觉得他对好吃的理解令我有点费解,因为每次他都说这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食物之一。。。

而且有时候他脾气上来口无遮拦非要争个鱼死网破的样子,看着可真想抽他的。

不过恐怕也正是他这种喜欢追根究底决不妥协的态度,才能让很多尖锐的社会问题显露出来,并且他所代表的亚裔一族,才能在美国社会不断争取地位,让非主流的移民饮食文化获得尊重和肯定。

这部片子的制作和创意实在值得夸赞,比如包馅这集,以一场东西辩论的形式展开,看起来相当有趣,最后一集特别版,跑到左宗棠的故乡来寻根,看的实在叫人23333啊。

 5 ) 别废话,一起吃炸鸡吧

别名:下次美国人问我,你对Panda Express怎么看,我终于知道怎么回答了。

Netflix的美食纪录片,之前最有名的是《主厨的餐桌》,讲的基本上是全世界最有名最成功的米其林大厨们的发家故事,虽然我很喜欢,但这无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美食纪录片。

而今年的Ugly Delicious确是截然不同。

不中看的美食,说的是那些可能登不上大雅之堂,高级餐厅的美食,整部剧一共八集,每集一个主题,说的都是披萨,炸鸡,炒饭,烤肉之类的。

它的制作人大厨Dave Chang,是美国二代韩裔移民,他曾经在米其林意大利餐厅做过学徒,出走日本在拉面店打工,后来回到纽约开自己的店Momofuku系列,做的是亚洲风味菜系(拉面,包子,炸鸡)却有他自己强烈风格。

他的店曾经濒临倒闭,却挺过了艰难时刻后来大受欢迎,按照他的话说,他做的是他自己想吃的食物(I’m just making things I would eat)。

炸鸡炒饭Taco,这些登不上大雅之堂的美食,在美国的流行刚好都是从少数裔和移民中流行开来的。

这部剧看完我并没有特别想去尝那个菜(除了炸鸡),去那个餐厅(除了炸鸡店),因为这部剧说的不是食物是什么,而是食物代表着什么(The show isn’t about what food is, it’s about what it means)。

食物代表着家。

Food means your roots.剧里的美食登不上大雅之堂,他们所代表的厨师,自然也都是少数裔大厨,黑人,拉丁裔,华裔,包括Dave他自己的,从小到大想的就是融入美国文化,离自己家越远越好。

Dave讲他小时候特别害怕邀请他的(白人)同学来家里玩,因为怕同学们闻到他家厨房的泡菜味,即使现在韩国泡菜烤肉石锅拌饭变成了潮流,他还是耿耿于怀。

Taco那集的墨西哥裔女厨师和炸鸡那集的黑人厨师,他们刚出道都是在高级法式意大利餐厅做学徒,在他们技巧熟练真正开始找自己的风格,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回归了他们自己的文化,一个回到墨西哥学习当地食材,一个在自己的餐厅菜单加上了炸鸡。

很多人,离开家了才能明白家庭对自己的意义,成长过长中耳濡目染的文化对自己的影响。

这些影响很多时候都是从食物体现出来的。

Dave在剧里说,就算他已经都成家立业了,和他妈妈通话的时候,他妈妈还是会问他:你吃了吗?

吃饱了吗?

今天吃了什么?

就像我自己,离开这么久之后早就学会了照顾自己,妈妈来看我,走的时候,冰箱的冷冻室里摆满了猪肉青菜馅饺子,蛋饺和卤味。

江浙人都知道做一只好的蛋饺需要花多少功夫和耐心,可能蛋饺里包的真的是家人的爱吧。

食物代表着文化。

Food means your culture.剧里很大胆的讨论了很多食物和他们代表着的文化,他们在美国南部和本地黑人讨论炸鸡,和华裔讨论炒饭炒面左宗鸡,在意大利裔匹萨师傅店里叫dominos外卖。

而来自截然不同文化的人,却意外可以从食物上找到共鸣。

剧里介绍了中国小笼包和意大利ravioli的相似之处。

而我也曾和拉丁裔朋友讨论过我们的传统菜式都是猪五花蔬菜配米饭,和老板的德国老公讨论过德国肘子酸菜和东北猪肉炖粉条的异曲同工。

剧里Dave多次表达了创新菜式是向传统美食致敬这个概念,这也是第一次听到别人点破我长久以来的困惑。

因为我从来不知道,当美国人问我你对Panda Express怎么看,我应该怎么回答。

如果你想吃正宗的烤鸭,当然要去北京,正宗的披萨,不如去那不勒斯。

但是移民国家或是多文化交融的国家真正有魅力的地方,就是你能分享自己的传统美食,去尝试别人的传统美食,或者一起创造新的美食美国有很多fushion菜式,就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菜系混合起来成为新的菜系,这些fushion大多在移民多的地方流行起来。

移民们想要融入新的环境,却又怀念自己家乡的美食,所以用当地的食材结合自己想念的味道,创造了新菜。

南加州到处都是混搭夏威夷Poke的墨西哥burrito,夹着韩国烤肉bulgogi的taco, 在新奥尔良同样受到法国殖民影响的越南移民改良了Cajun风味,创造了越式Vie-Cajun小龙虾。

虽然是美食纪录片,但是我两次差点看哭,一次是看一位匠人日本yakitori烤串师傅,一次是看一位东北阿婆包饺子(想到了我外婆T T)。

我想去吃炸鸡了,或者再去吃一包和妈妈一起做的饺子。

 6 ) 全球早已没有所谓的“纯正”文化

与其说是美食纪录片,更多是在探讨背后的文化和国家。

第七集深入讨论了中餐在美国的地位,意外的是,那么多美国人,依然把中餐和肮脏,恶劣服务,添加MSG这样的关键词联系在一起。

Dave Chang说,在美国的所有文化中,亚洲文化是最被轻视的,他说,他想鼓励人们去吃他们通常不会想要吃的食物,“ I can’t change their politics, but maybe I can by opening up their viewpoint to food.” 他说,为人们提供物美价廉的食物,是最棒的主意之一,我要扯掉无谓的元素,回到食物本身。

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很难成为种族主义者。

热爱其他美好文化的人,应该也一样。

就像片中提到的意大利菜,其中传统的原料西红柿,原产地其实在墨西哥,是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之后才传到亚非。

至于古罗马帝国的恺撒和意大利的但丁,也从来没用叉子卷起过西红柿意大利面。

想起《人类简史》里说的,“全球早已没有‘纯正’的文化,在过去几世纪中,全球化浪潮几乎让所有文化改头换面,再也难窥原貌。

” 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偶然地被动地出生在某个国境线之内,又有什么必要把它作为骄傲或者嘲讽的资本呢。

 7 ) Find yourself

寻找自己太重要了, 前几年真的想把 Find yourself 直接纹在身上。

寻找自己, 就像从羊群中的羊,长出翅膀变成老鹰,意味着要与时代, 环境和群体独立开,并意识到,哪些是属于群体的,哪些是自己的, 哪些声音应该听, 应该相信.作为中国人不爱吃火锅是不是就不懂中国饮食文化?

韩国人有没有资格以亚洲人的角度评论中餐,这是今天在微博上看到的一个观点,有人觉得David不配做美食家,因为他吐了海参所以不懂中餐。

观点显然是偏激的,就像之前时尚圈的审美辱华事件们一样,一旦外界人士做出不100%符合传统或普世观念的作品,就会被全盘否定和抨击,似乎一切事情都可以被定义成好或坏两种。

当然,也许在现在的时代,这种思维方式或大论调都是短期内是没有办法被改变的。

保守派的狂妄自信哪里都有,比如第一集Pizza中,意大利协会主席不屑美国成功改良创新Pizza一样,他认为Pizza配方应该尊重百年经典。

但总的来说,David所做的事,相比一些把餐厅名首字母改成A以便出现在目录第一名的低价策略中餐厅,还是深刻很多。

 8 ) 台词记录

ep.2 0. David Chang: "yeah, my world is binary."1. -When you have a row of places with treet vendors here making food, what are some taletell signs where u'd obviously wanna go to try?-Go to the place where you don't know some of the words on the menue.-The salsas (酱).-If you go there and there's a big mound of masa and somebody is making tortillas (玉米饼), score.It was an extreme privilige to be able to taste, talk about ideas and how we're gonna cook.2. It is rediculous to restrict tacos to being a cheap food that you can eat qucikly, which they are and they are amazing at. But why can that still be a vehical for the best cooking in the world, for the best restaruant in the world.3. Anyone who comes to Mexico, they put their little bits and pieces out of their culture. The Germans, the Czechs, the Poles, they gave us the beer. Lebanese gave us al pastor (综合烤肉 ) with tacos arabes.4. Peking duck is one thing. Tacos is a universe that keeps expanding. 5. We' re still treated as outsiders, in a way. I kind of love that shit, because this is who we are. We're still immigrants, we're still out here on the street, cooking.Nobody hates tacos. It's the portable kind of like vessel of love, in a way.6. What fine dining doese, at least you hope it dose. There's a synthesis that takes place. You are not reproducing this.

 9 ) 食物之下

今天看了个纪录片,名字叫 ugly delicious,里面讨论了各种食物在美国的变化,全球化以及它的各自起源和文化影响。

第一集讲述的披萨的故事,披萨这种起源于意大利的食物逐渐成为了美国的主流食物,并且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 Americans eat approximately 100 acres of pizza each day, or 350 slices per second. Pizza is a $30 billion per year industry. There are approximately 61,269 pizzerias in the United States.> > 美国人每天吃掉大约607亩披萨,每秒350片。

披萨每年产值达到300亿美元。

全美国大约61269个披萨店。

当记者探访披萨起源地的拿坡里披萨协会时,他们的发言人坚持认为正宗的披萨需要一系列条件:某种番茄,Mozzarella水牛奶酪。

而披萨自由主义者根本不在乎,他们愿意在披萨上放三文鱼,愿意放西班牙火腿,甚至蛤蜊,愿意用啤酒瓶擀面皮。

说起来,披萨加菠萝似乎是美国版的咸甜豆腐脑之争,互相攻讦为异端与老顽固,对我来说,菠萝的甜味在披萨里还是蛮好的。

片中引出了饮食最大的一个争论,正宗是否必要。

作为一个居住在美国的中国人,这种感受实在太深了,同事有时候会和我说找到了一家不错的中餐,一去看着装潢心就凉了半截:清白透亮,服务员全是非华人,对我的中国胃来说好吃不到哪去!

美国人的中餐记忆来自 panda express,是咕咾肉,是酸甜虾仁,是左宗棠鸡,当他们会去好一点的中餐,第一想到的是 PF Chang——那家店让炒面配米饭!

在这样的环境里,所谓的正宗成了一种找回自身成长记忆和身份的方式,我想吃的那些让美国人不习惯的食物,肠子,牛杂,鸡肝鸡心。

Dave Chang 特别用自身经历展现了一个移民二代孩子的艰难,一切自己习以为常的食物,在童年成了一中 guity pleasure。

David Chang 的朝鲜半岛移民身份,使得这个纪录片始终一一种平等的目光观察所有的美国移民群体,而非白人旅行者惯用的猎奇视角。

Taco 是墨西哥人跨越荒漠边境送来的火种,白人至上主义者在监狱甚至也在吃这个;炸鸡作为和汉堡一样高度全球化的产品,其实包含着美国黑人群体的黑暗历史,甚至至今将黑人与炸鸡联系起来也是一种歧视行为;中餐由于多年的排华法案与而后的刻板印象,被套上了低端廉价肮脏服务差的帽子,在谈话中一位移民二代对于中餐能否像意大利餐那样变成主流表示悲观,因为华人不是白人。

食物像是一个显微镜,放大了美国社会种族融合的历史,与少数族裔的挣扎。

Dave Chang 对美国主流社会而言是个成功的少数族裔,但背后的观念仍然当他为他者,在祖国他则是侨胞,因此他有一个全球化的他者观点,并且不受绝大多数的定则所束缚,也因为这样,他的话题经常踩到美国主流社会感到舒适的边界——Netflix上绝大多数的差评都来自于这种不适感,且这是评价的主流。

就我个人而言,这种挑衅性的话题对于以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作为话题的纪录片里更有趣味,特别是在这个美国社会处于极大分裂状态的当下,将这些种族,地位的尖锐情况摆在台面似乎比描述食物并附上一点历史小知识的纪录片粉饰太平更有价值。

如果观众喜欢单纯看食物,大把日本的散步节目大概更加符合需要,千篇一律的赞叹好吃就行了。

若说缺点,home cooking 那集还是流于俗套,用了一整集重讲了无数厨师的陈词滥调:“最好吃的肯定是我妈妈/奶奶的食物。

” 我特别讨厌说到食物的纪录片就将之类比为舌尖上的XX,我是不会说的,最新的3已经将一部讲述老百姓生活状态的记录作品搞成了私货大全,完全是对观众的不尊重。

对比之下,如果也存在这样一部以食物为引子讨论种种尖锐矛盾的食物纪录片,无疑是非常让人欢迎的。

 10 ) 移民文化带来的食物,可以不美,但不可被轻视

短评又写不下了。。。

上上周五到上周二趁着做饭吃饭健身摸鱼的时间刷完的纪录片,看了之后一直对身边的朋友强推。

前几集拍的还束手束脚小心翼翼各种注意政治正确的,后几集渐入佳境,最后两集David Chang终于直抒胸臆,表达了他一直想表达的。

感谢对中餐的理解,这大概是我看到的第一个面向美国人的节目中,实事求是的告诉观众,中国很大,中餐的范围很广,我们有宫廷宴,也有街边摊,远不是General Chicken可以代表的。

最后一集中西餐之间的debate(主要是中餐和意大利菜),也是很客观的观点:没有谁的食物比谁的更高尚,人类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文明中产生了有共同之处的食物,是一种美妙的巧合。

最后再回到题目,为什么是Ugly Delicious?

因为比萨饼、塔可、小龙虾、烤肉、炸鸡、炒面,都是美国常见的快餐,不贵,省事儿省时。

他们的对立面是Fine Dining, 是前菜、正餐、甜点一应俱全的法国菜、是有着装要求的米其林餐厅。

他们的根在五湖四海,却又在美国有了独特的发展。

不要因为他们便宜,因为他们常出现于街边的餐车、超市的冰柜、装潢简陋的小店就轻视他们,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化,背后有着不亚于法餐的历史。

如果不能了解他们,至少试着学会尊重他们。

《美食不美第一季》短评

吃什么都要上升到种族,文化,政治正确,主厨不爆粗就不能好好讲话,这么吃饭真是累。

4分钟前
  • 蛋挞圆溜溜
  • 还行

非常好看,多种观点多种文化的碰撞,传统与融合,还从美食延展到了生活,每集的片头和穿插的小短片也都很棒,从第三集开始渐入佳境,最喜欢炸鸡集的深度,炒饭集和点心集解读的也很透,最后三集直接五星。PS石家庄农村奶奶的饺子和自闭症烹饪课上意大利奶奶的饺子都是温暖的饺子,美食离不开爱

6分钟前
  • 哆啦Z梦
  • 力荐

非常的不对我的胃口,看来我还是更爱中餐

11分钟前
  • biubiubiu
  • 很差

内容一般 但我对David两个说法很有共鸣 1、我就是要和food snob作对 2、现在人们对烹饪方法得到得太容易 失去的那一份挣扎限制发展高度

13分钟前
  • RITA
  • 还行

不能当美食片看

15分钟前
  • Blindness
  • 还行

诶,早先看完忘了打星了~个人化的美食纪录片,所涉都是相当常见的食品或菜式,每集主旨比较随意,多讨论源流交流流变创新的话题,有几集非常不错。印象最深的是Dave去吃一家日本小店的炭烤鸡,好吃到流泪,于是这位厨师抽泣着进去拥抱了现场烤鸡的厨师,我觉得这种场面十分感人~~

17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推荐

美国(大部分是亚裔)视角的文化差异和种族偏见,不过想想几乎也只有美国人会这么热衷这种话题,毕竟身在其中不得不谈。

19分钟前
  • 劳勃·拜拉席恩
  • 力荐

因为David Chang扣两星 大概我对他的不喜欢已经到了影响观剧的地步。 感觉他心里很多的愤怒犬儒都不停的通过言语流露出来 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愤怒叛逆青少年的气场 看得我非常想推荐他去看therapist 这种节目除了拍好吃的也要host讨喜 我宁愿去看Anthony Bourdain装逼

23分钟前
  • 楚。
  • 还行

这才是讲食物的纪录片。你要有私货也要这么拍嘛,吃相不要那么难看。说你呢舌尖上的中国

24分钟前
  • 你妈突然
  • 推荐

David Chang这个人物从讨厌到理解到喜欢

26分钟前
  • 么由
  • 力荐

减肥期间,一周看完了。食物这种东西一天都离不开所以带着很强烈的个人(民族文化)色彩。b站就有,趁着弹幕不多看的。

30分钟前
  • 还行

政治正确太痴迷了能理解 没必要

32分钟前
  • 阳广林
  • 还行

不是很喜欢

33分钟前
  • LUOLUOWUDI
  • 还行

David Chang是个有诗人骨子的厨子,他说的很多东西不一定对,甚至有些过激和老派。喜欢很多对谈的段落。比如第三集Home Cooking结尾里关于社交分享带给行业的好坏,喜欢René Redzepi说的"People are struggling in different ways today, but you're just getting old."

38分钟前
  • 麦呀麦呀麦大娘
  • 力荐

网络高清版资源 美食背后更多的是移民等郑智讨论 大声嘲讽川普 每一集都有太多的东西 形式又很花哨 同一种食物看多了也难觉美味

39分钟前
  • 木易
  • 还行

S1E7 炒饭那一集,讨论的时候说会不会再过二三十年大家也能像了解意大利菜一样了解中餐,席间有人说你们太乐观了意大利人是白人而我们不是。。。好直接 说福州那段为什么接了段那么老的视频,放个现在的视频嘛。很多美国人以为中国城大概就是中国的样子了。。。

43分钟前
  • 豆花鱼
  • 推荐

美食和文化都是浅尝辄止

46分钟前
  • 滚蛋
  • 还行

整部剧都在探讨(以美国为中心的)原教旨主义。

48分钟前
  • 托托惑斯
  • 较差

好多年前看了补记一下。绝对比chef’s Table好看。

50分钟前
  • Anaïs
  • 力荐

我喜欢主持人!自信!

52分钟前
  • 𓆡𓆝𓆟𓆜𓆞𓆝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