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Possession的中文版小说,断断续续的看了一半,因为晦涩的诗词而不得不停顿,无意中发现电影版,便迫不及待的拿来欣赏其实就是一段婚外恋,难道因为它是真爱所以就美好,就值得被同情?
对妻子的爱是责任,对情人的爱是激情,统统冠以爱的名义。
爱太泛滥。
我最爱不起的男人就是对这妻子说我不会和你离婚的,你是我的的责任,我会照顾你一生,然后转头对着情人说,我跟我老婆没有爱情,就只有亲情,我的心都在你身上,但是我不能抛弃一路甘苦与共的糟糠之妻。
说穿了这种男人就是一个自私鬼,两手都要抓还要向世界要同情。
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女人都容易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美好里,自欺欺人的去相信自己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存在,还傻傻的为男人寻找各种借口。
想要两全的终不能两全,忧伤带出来的感动和美好倒是能赚足一大把的眼泪。
夏天的气息着实的感受到了,在这样安静是午后看完这部电影,像是读了一章很长的诗篇。
安静,唯美,哀伤···两个故事,两对情人。
忧伤而婉转的爱。
隔着心的距离,你是否知道我爱的盛大?
朴实的通过书信的表达,很有感觉,是否现在还有这样单纯的爱情。
结尾散落在风中的信笺拉长了那一段惆怅可是,至少,我们都爱过
有时间的话读一下原著吧, Byatt模仿维多利亚时代诗人Robert Browning和美国女诗人Emily Dickenson写的那些戏剧独白和短诗着实精彩, 还有浸泡着浓浓的书卷气的无比含蓄却热烈的书信,读起来浑身鸡皮疙瘩...小拜模拟人物说话写作的水平是一流的.就像她形容男主角Randolph Ash的那样, 是一伟大的ventriloquist
那一只中世纪流传下来的鹅毛笔睡了那么久 尖锐变得圆滑还是说不出 爱情冰河期的冰凌还在心胸生长等待无数的春天飘过黄莺声声 大雁归来依然侧影锋利靠近就鲜血淋淋采集象形文字堆砌深情烧尽真挚的温柔 尝尽世间冷暖 闻过万种心酸看不到清澈流转只能用匹诺曹传达消息我爱你 一千次的高呼没有一次回首 衣袂飘飘 年代走远 找不到亲爱的水晶鞋光着脚 诗句都破碎 光鲜夺目的脸庞飘荡在河畔诗歌破碎成文字 看不到蚊子 只有苍蝇为什么不给我一朵蔷薇一个城堡一个童话的故事为什么就这样让我在凌晨入睡抱紧我所有的文字我最好的自己 它们沉重 我可以携带它们沉湖在湖中种下水草 种下永恒的陪伴等不来一个诗人的问候 让我燃烧你然后燃烧我自己看我 用文字眷念笔尖摇曳的深情残缺 留给你 记下它们记下刻骨铭心
无可救药爱上你可以再次欣赏到格温妮丝古典式美女的气质与风采,又是与浓厚的文学有关,特别是诗歌。
我对于那个美国人还不是很熟,不过,他拥有连男人都为之着迷的眼神,是不很成熟的男人。
于是,我想起来《时时刻刻》里那个扮演弗吉尼亚的女人,以及从她当时口里说出来的诗句。
淡黄色的头发卷成希腊古典的发式,雪白的高领毛衣,深色的纯毛围巾,还有那种拉丁气息的爱恋,自由而浪漫,发自内心……很忧郁伤感的眼神,的确是。
现代的人根本无法了解诗歌,无法亲近书籍。
因为社会的节奏,因为网络,因为现实。
我难以想象在西方社会那个19世纪、20世纪,人们是怎么样去追逐自由的,那种情感上,或是保守,或是自由奔放。
完全没有制约和教条的爱恋。
是我们这个社会所无法触及的纯净。
一切似乎都是在上帝的保佑下进行着。
有着自己的节奏,有着自己的空间,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却在告诉我们,他们那个时代是怎么样的剥削,怎么样的压迫,怎么样的资本主义,怎么样的虚伪,怎么样的等级阶级。
我现在确信我们在一个落后的时代了,所有的矜持与奔放都是这个时代所无法时限的。
这个社会是顾及那些不一样的人的空间的,压缩的人群只有在前方才能找到出路,而作为人,到底是为了什么生存呢?
就是为了有大把的金钱,大把的权势,靠近海岸却不适合居住的别墅,那些值得炫耀的事迹嘛。
有多少人有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现在做的事情,而不要跟我争论你现在是情非得已。
哦,这样的话是我以前安慰自己的语言。
其实,我也只不过因为一部表现19世纪一个优秀诗人波折的爱情故事而感慨。
那好吧,你看我,一旦想说点什么是根本无法节制的不是吗?
总之,我觉得格温妮丝在这部戏里很放松,因为她的笑容很让人觉得亲切。
而那个美国人,也许是叫杰瑞米的这个家伙,我觉得他比较适合去演杀手,军人,而不是一个文学系的研究生。
在当时来说,女人的朴实和善解人意跟男人的狂热与至诚来说,都足以让人信服。
似乎所有的爱情剧都是以两个人的亲密接触而进行下去的。
所以,恋爱中的人们,就最好多多的相互沟通,彼此接触,是现实的,而不是仅仅通通话,聊聊天而已。
很兴奋,我终于了解到这一点。
因为健康的形象,生动幽默的言辞更容易打动一个人,而不是彼此在两个世界里相互想象与揣摩。
在这一点上,我承认西方人是浪漫的,充满的爱与美的自由与放纵。
在两性间的碰撞,是相互对等地的渴求着。
片子在回顾重现过去的同时,两个在现实中彼此具有好感的年轻人也在建立他们的感情通道。
算了,鬼会喜欢这类的片子,这部2002年在当时都没人关注的片子,注定会沉入时间的长河里,也同样在我的记忆里湮灭。
但是,我始终觉得那个男人是德国人。
时间这个东西在网络里显得太不起眼了。
格温妮丝的嘴角纹线的确是优美。
似乎她的片子中总会有优雅的举动。
有时候,生活是那么神奇,一本书,一段音乐,一片碟,冥冥之中,如同有缘,在生命的某个转角与你相遇,某年,某月,某日。
刚打开IPTV的观大片,看见《无可救药爱上你》,首先觉得是可以用来打发一下时间的娱乐片,华纳兄弟那醒目的WB标记让我比较愿意牺牲一个宝贵夜晚的读书时间去试看它,可是,看完简介,天,我是那么惊喜,竟然是我前不久看过的POSSESSION的电影版,我从不知道,这本书有电影版。
很惊喜,电影拍得很好,对原著的修改剪辑都恰到好处,现代,古代,两个时代,两代恋人交错重叠,英国自然风光,古老建筑,维多利亚时代的纯美气息,书,诗,手稿,幽默含蓄的对话,美得熨帖到心。
这样一个夏末初秋的微凉之夜,因为了这部片子而温暖享受,幸福得像沐浴在燃烧的壁炉之焰,仿佛让人又能年轻得去相信和回望-爱情。
电影的叙事风格很徐缓,如同人迹罕至的乡野间默默流淌的溪水,清冽,不慌不忙。
伦敦的一位文学研究助理罗兰从伦敦图书馆偶然发现一本古书中的几页手稿,是维多利亚时期大诗人艾许未完成的书信,写给某位不知名的女士,出于直觉,他开始查阅历史文件秘密开始调查,其过程中遇到专门研究女诗人兰蒙特的女博士莫德,两个人在通过各种旧日日记诗稿的研究,一点点揭露出艾许与兰蒙特之间不为人知的秘密感情,甚至沿路追溯两个诗人当年唯一一次蜜月般浪漫的约克郡之旅,两个对爱情避之不及的现代人的感情也慢慢开出花蕾。
前两年看这本书的英语版的时候,就很被文字语言中的维多利亚时代风格而吸引,印象最深的是开头描写伦敦图书馆的一段,读着那些文字,忍不住释卷凝神,伦敦图书馆的一排排高高的书架,书籍带着岁月芳香的气味,透过窗户的柱状阳光里飞舞的微尘......仿佛都突然真真切切包围在你的身边。
书的语言的确很古典美,当然,在阅读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同时也是件磨人的事情,我承认,那是我看得最辛苦的一本原版小说了,第一遍读完的时候甚至不能说完全看懂了故事。
直到今年买了本卓越的畅销书《隐之书》,看了一会儿才想起什么似的,顿悟那就是POSSESSION,当时的中译名叫《占有》,听说还有译成《中毒》的。
现在这部电影又叫《无可救药爱上你》或《迷梦情缘》,这么多的名字,差点让我和今晚这部片子擦肩错过,可是,缘,是多么妙不可言,在不同的时间,我在不知不觉中邂逅了英文原版,中文版和电影。
中文版也翻得极好,实在佩服译者的实力,这样的一本书翻译出来本身对意志力就是极大的考验,我已经开始动摇自己对翻译的理想了,好像单纯做个读者要轻松愉悦得多。
再不要说对于那些古诗的翻译,真的流畅而魅力,把涩涩的古英语中隐含的韵味全部变成了流水般自然的文字。
再说下电影中的一个细节吧,在约克郡的旅馆,两个人私奔之初,拥抱之后,兰蒙特说“NOT YET", 我不禁感叹她的理智与聪慧,因为这句话,后来有了两人携手去看托马斯瀑布,去海边漫步,才有了灵感,有了才华横溢的诗歌,有了胸针,有了追溯的线索,也有了爱情的一刻延伸开来的浪漫无限,如果没有那句低语,可能就会让感情入了俗套,局限于小旅馆里的抵死缠绵而已。
一句聪明而很有魅力的话,我认为。
还有点很有趣的发现,演兰蒙特的那个演员的微笑很特别,简直是外国版的蒋雯丽,但其实和书里的不怎么符合,书里的描写兰蒙特有点男性气质似的特别,电影里好像表现不出来,但上镜感不错,还是喜欢。
小说的结尾很让人意外,真相大白的同时竟然让莫德找到自身的秘密,还有艾许和小女孩的相遇对话作为结尾,那缕金色的头发,给人豁然开朗的欣喜。
强烈推荐这个故事,次序是和我的时间表倒过来:电影,中文书,最后,如果不怕啃硬骨头的话,原版。
电影版删减了很多人物和内容,使情节更为紧凑,但也失去了原著缓慢推进的自然感和沉稳的气质。
Roland从英国人变成了美国人,原著里谨小慎微,略带些压抑的英国气质大概也随国籍的改变而失去了吧,甚至原著中的贝雅特里斯变成来了一位年轻女人,还暗暗喜欢Roland;Roland的前女友这个角色也没有出现,其实我觉得前女友这个角色还是比较重要的,书的最后Roland感受到了一种解放,不再为这些书信,为解密而执着,他找到了自己,与女友在一起的压抑贯穿始终,最后彻底地和她分手也算是构成彻底解脱的一个元素。
在电影版中Maud仿佛一开始就很友好,很快地就和Roland精诚合作,两人也很快生出情愫,当然由于省略了很多人物和情节以及电影要照顾故事性的问题,Maud和Roland之间丧失了原著中两颗心慢慢靠近的感觉,也丧失了那种不似典型的爱情,但互相深度了解,同情对方的感觉。
至于Ash和Lamotte这条线,也似乎太发展得太热烈太快了一些,两人之间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冲突不似原著中那么暗流涌动。
除去Roland(他的整体气质已经改变了),我觉得再选角上最大的败笔是饰演Lamotte的演员,原著里Lamotte是一个及其纤细,皮肤苍白,拥有极淡色金发的女人,电影版的演员不仅在外形上和原著毫无相似之处,在气质上更是不能比拟,Lamotte对这段感情应该是挣扎,畏惧,躲避的,因为她珍视自己的孤独,珍视自己女性的独立性,同样也是高傲,冷淡,高深的,在电影版里我只觉得Lamotte是个很平庸的女性,两人有点像偷情。
Gwyneth Paltrow的外形很适合演Maud,不过电影版应该已经抛弃了原著中Maud的冷漠,高傲,疏远,怀疑的特质了吧。
电影开头出现的Cropper倒是挺符合我想象中的模样,拥有极大的自我优越感,可惜戏份极少。
在看电影前,我觉得“无可救药爱上你”这个名字太俗,也太浅,但是看完电影后我觉得电影也确实没有表现出原著“占有”的多层含义,作为一部有紧凑的剧情,迷人的主角,爱情的消遣电影,叫这个名确实挺合适。
去年十月读的小说,中文译本。
可以想见英文原版应该很不错,毕竟仅凭作者对维多利亚时期诗歌的摹写,就应该可以打个高分了。
可惜中文译本只是差强人意而已。
我觉得译本最有损原著的地方,在于用词上的不协调和不谨慎,尤其在诗歌翻译上,使得全书有情节,而无意境。
我自己没有做这本书的翻译,所以也不好做太多批评。
翻译中的艰难,有时是读者难以想象的。
尤其在诗歌体裁上。
说起来,书还是一部好书。
仅情节一条,就可以给个高分。
当代小说着眼学术研究的,并不多。
对学术研究,尤其是文学研究中的种种弊端,了解的人就并不多见,能如此隐晦、又如此辛辣地予以讽刺的文学作品,就更不多见。
原书作者本人大约在此文学研究的圈子里浸濡良久,有些篇章文字可以见得其不吐不快的心情。
在讽刺之外,作者以女性的角度,对感情和性别关系,无论是当下的、或是古典的,予以了深刻剖析。
对比了古典世界的女性姐妹情谊(sisterhood)与现代女性的性向的多重选择,探讨了古典家庭伦理道德与现代情感选择的自由与受缚。
从笔法上看,时空转换自然而不晦涩,人物关系复杂却很有条理。
字里行间弥漫着十九世纪英式古典风范。
难怪此书一出,便多有好评。
再来看这部电影,就连差强人意也算不上了。
导演和编剧尽力保留了全书叙述的主干,却丢掉了全书的灵魂。
比如,原著利用诗歌和信件做的叙述视角转换,可以在叙事的同时,强调情感上的古今大同。
这一点其实完全可以以电影手法全面表现,然而实际的效果实在让人失望。
让人不由觉得,导演自己本身并没有读透原著。
原书的人文精神和对情感、性别关系的讨论在影片里荡然无存。
甚至影片还设计了主人公对偷盗行为的津津乐道,而这正是原书作者想极力纠正的——罗兰在图书馆偷出了那封信的草稿并不假,然而之后,罗兰和莫德的每一步研究和探索,都是遵从学术规范的,作者设计的两组、甚至三组不同研究人群,正是对当下学术研究制度中不可避免的自私与肤浅的嘲笑与抨击,而到了影片这里,这反倒成了一种乐趣。
实在让人不知可以说什么。
另外,原书中所涉及的不同情形下,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亲密之间的张力,在影片中也全无体会。
一本深入浅出的好书,最终被拍成了两段几乎没有交集的、老套的爱情故事。
若是不看原著,仅看电影。
应该可以归到诸如《真爱至上》一类的爱情小品。
如此看来,应该打个尚可的分数。
影片色彩明快,节奏也并不拖沓。
两位女演员的表演,尤其是饰演克里斯贝的Jennifer Ehle,十分可圈可点。
格温妮丝一贯的英式风范和知性自然不必提,而詹妮弗简直是个奇迹,可以在这样的剧本中,准确地再现和表达了克里斯贝刚柔兼济的人物性格。
可惜克里斯贝的矛盾与踌躇无法显现,这不是演员的错,是导演和编剧的过失。
可惜了这两个好演员。
给这部电影三颗星,完全在詹妮弗身上。
午后, 一杯菊花清茶, 重温这部电影大片大片英格兰的冷绿泌人心脾淡淡馨香经久不散古今两段情缘在交织的时空中缓缓展开婉若片中行云流水般的诗篇ture love is a durable fire in the mind ever buring
我不能让你将我点燃,可是我也无力抗拒,没有人能在这样的爱火中不被燃烧。
终于,我执起你的手,把我的手放在你的手心。
一切开始于1859年的一次聚会。
那是伦敦的春夜,风中仍有丝丝寒意,可是肌肤上的每一个毛孔,已经能感受到爱人般让人心醉神迷的呼吸,就像亚西看着克里斯贝的温柔的眼。
他看见的是一张满月的脸庞,流溢着母性智慧包容的光辉,在橙色的灯光下,安全,优雅,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梦,亚西像个初生的婴儿,他的灵魂,连同此后的整个生命,就这样轻易地坠了进去。
一百多年后,当来自美国的年轻英国文学研究者米切尔在伦敦的图书馆里无意间发现亚西在那场晚会后写给克里斯贝的情书时,欣喜若狂,又不敢相信。
亚西,这个19世纪的英国人,在后人眼里,从来是一个模范丈夫、天才诗人,与发妻相伴一生,无任何感情不谐的记载。
现在,诗人另外一段感情突然露出了隐约的一角,那个时代的隐秘和克制使它像朵藏于深谷的幽兰,愈发引人遐思。
米切尔一心要揭开这层面纱,他的眼前,不断幻化出诗人为克里斯贝写下这第一封情书的情景,小心,忐忑,像初恋少年般激动不安。
经朋友介绍,他结识了年轻漂亮的莫德,一位研究克里斯贝的英国本土女学者,而且是克里斯贝家族的后裔。
对自己的学术事业非常自负的莫德,起初根本不相信隐居于乡间深居简出,而且有同性恋迹向、一生未婚的女诗人的克里斯贝,会有这样一份不为人知的爱情。
可她还是答应陪同米切尔去克里斯贝的故居试一试,看看能否找到别的证据。
寻找的过程中,反而是她对环境的熟悉和女性的敏感,帮助他们发现了被女诗人秘密收藏了一百多年的一摞情书。
循着情书中的线索,他们追随古人的脚步,重新体验诗人的爱情之旅,甜蜜而忧伤的离合。
在一幕幕爱情的闪回中,莫德和米切尔彼此间的爱意也在潜滋暗长。
这个故事一定让很多人想起了20年前的一部经典爱情片《法国中尉的女人》,戏中戏,时空交错,荡气回肠的电影与缠绵缱绻的情书串连起古典与现代的英式爱情。
珠玉在前,《法国中尉的女人》在对比之中爱情不再的喟叹以及结构、画面的完美都颇难逾越,但《迷梦情缘》显然不想超越什么,也不要那样沉重,它只想表现两段让人心动的爱情。
虽然时空相联的电影技巧也无甚新奇之处,可对于喜欢小情小调的人来说,仍然那么精致可人,甚至是电影里渲染浪漫的最重要手段,在更为精巧的时间转换中,两场爱情跨越一百多年的时光,相互映照,美丽上演。
古堡的阁楼里,手电筒微弱的灯光照出一小片柔和的天地,就像当年静谧的书房里照着相恋的诗人们的那束橙色烛光,穿越时空,轻笼着莫德和米切尔,他们交替读着克里斯贝和亚西的情书,缠绵的情话和爱情的重现中,镜头不断切回到莫德和米切尔温柔的脸上,那段不朽的恋情已经在向他们的心里悄悄传递。
他们驱车去诗人共渡蜜月的乡间,汽车从桥下驶过,桥上,一百多年前的蒸汽火车载着诗人迎面而来,就在一个镜头里,完美地完成了时空的转换。
诗人手拉手走出古老乡村旅馆的木门,门外进来的却是一百多年后他们的两个年轻的仰慕者,轻轻抚摸他们用过的物件,站在他们当年驻足的窗前,呼吸着从一百多年前英格兰田野吹过来的清风。
莫德和米切尔去户外散步,在林中发现了一小块湖水和一道瀑布,莫德凭女人的直觉知道,瀑布后面有个山洞,当年,一定是在这里,两个诗人小心压抑的爱情火苗终于尽情燃烧了。
米切尔就像坠入情网的亚西,孩子气地跳入冰冷的水中去证明她的猜测,莫德静静倾听着从水的那端传来的喊声,脸上的表情细微而动人,恍惚,难以置信,不由自主的感动,镜头慢慢平摇,她的旁边,克里斯贝也在静静听着亚西孩子似的欢呼。
旅程的终点,诗人在车站等火车,克里斯贝撕碎了为这段爱情所写的那些诗歌,因为它们还不足以表达出她的爱,而这份爱只能永远藏在心里。
克里斯贝的女友死了,孩子死了。
我们到底还是知道了,分离和怨恨仍然将如期而至,克里斯贝继续她的隐居生活,亚西要回到深爱的妻子身边。
在车站的转角处,泊着莫德的汽车,产生了分歧的年轻学者也在安静地道别。
很难想象,这个极具英国味的电影竟贴着美国出品的标签,类似一场以虚构的英国诗人为向导的古典英伦梦,优雅的男女,内敛的感情,美丽的英格兰田野,田野里浓得化不开的冷绿,而室内,永远是橙色光线下柔和的脸,温婉而安然的笑容。
演诗人的两个演员杰里米•诺森和詹妮弗•艾莉,我们早已在很多英国古装片中见过他们了,对他们的演技丝毫不用怀疑。
现代的恋人,则由格温尼丝•帕尔特洛和艾伦•艾克哈特扮演,格温尼丝的古典美人所公认,她的活泼灵动和艾克哈特微微的鲁莽直率又使他们的恋情带上了一些现代的色彩。
擅长美国主流温馨喜剧的导演尼尔•莱布特,当然不会让这部电影完全英国化。
为了增强故事性,他在古典爱情里加入了同性恋,爱人的嫉妒,死亡,两个无辜女人的悲剧;现代的爱情,米切尔心底藏着一道爱情旧伤,时时发作,莫德又要面对同事的爱慕和知性的冷静,虽然一路相伴,却总不能一路欢歌。
当然还有一点点美式的喜剧来调味,“邦妮和克莱德”,这是同事对他们的戏称,而他们也当之无愧,夜探古堡,心细如发,互相掩护偷取资料更是拿手好戏,到了最后,竟然还有窥探、掘墓、埋伏的准惊险片桥段,比一般的英国古装片要轻松得多。
莫德和米切尔从教授那里抢回了在地下长伴亚西的铁盒,里面封存有一束秀发、一张年轻女子的相片,和克里斯贝最后一封信,直到亚西长眠也没有看到的信。
他不知道他的女儿还活着,不知道爱人根本就没有恨过他。
可是故事并没有完。
结尾时,亚西来到郊外,在心底呼唤着爱人的名字,希望得到她的原谅。
在一棵冠盖如荫的树下,他遇见了一个也叫克里斯贝的小女孩,看见她的第一眼,他就知道,那是他的女儿。
他让孩子带给克里斯贝阿姨两页他的诗歌,告诉她:“一个诗人想见她,却见到了你。
”而这两页诗和克里斯贝的那封信一样,最终也没有送达,它们落在田野上,在娇嫩的草地上轻轻颤抖片刻,然后随风而去,把甜蜜而忧伤的遗憾,和一场不朽的爱情,永远留在风里,等待相爱的心灵去发现。
加分全给俩气质好得一塌糊涂的女主角,镜头很美,带缺憾的结尾也很符合文艺女青年的期待
主要是看看格温,情节不重要了
20090701 如果有魔鬼,我希望那就是你?
【6.5】我蛮受不了书写爱情的任何小说…老师非要要求写读书报告…我承认仿维多利亚的文字很优美…用字都很棒…但,我受不了…(再加之…这…是个翻译的影名是个什么鬼?!写成隐之书会死?)
補英國文學史
这才是文艺电影啊!因为研究衍生的感情,很美好啊。只是看的版本字幕是个瞎的,半蒙半猜,还算了解吧。
Did you not flame, and I catch fire? 这么惊心的句子还是看书好了…… 另外,为虾米总是要在结婚后才碰到人生真爱?虽然真爱很重要,可是对婚姻的责任又算什么呢?……唉……
Paltrow在最后浮现美感
两位历史学家研究古代诗人 的爱情。soft 是爱 。you know my Soul 很安静的探讨 吵得是我那可恶的刚修完又响的要命的美的空调 话说西方古代没有一妻多夫抑或一夫多妻 导致的 不管什么样的感情 都会有黑脸相对。是很美的爱情 互相懂的那种
要不是文学翻译的老师感冒, 我也不会被迫看这么个烂片,硬是精神饱满给看睡着了
再一次感动得稀里糊涂。虽然没有书中人物情节那样丰富,却也把两段感情讲述得细腻。只是现代男主角实为败笔,还好又见Jennifer稍稍弥补了心中的遗憾。
让我们失去梦想和期望 让我们坚定的信念深陷寒夜 他们整夜沉睡 洋娃娃藏着深邃的秘密 比朋友更能保守秘密 洋娃娃保持了一个沉默的同情心 这是我们的末日 在外面获得长久的生命 或是在一个幽暗的房里
what we've done wrong, we paid.. but what we must love, it lasts.. no matter what...
星星都給Tom Hollander~~
结尾很好 根据女性小说老师的评论 这部电影有够烂 太多亲嘴戏一点都不智能 哈哈老师我可喜欢你了 不过鉴于女主角是我最喜欢的她 。。。小说本身有太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有回老师上课的时候还放过的。
看了后才发现 改变自大名鼎鼎的隐之书啊!!!
如此炽烈的爱也可以隐忍如深谷幽兰。她微笑着说:没有任何人能站在火中而不被毁灭。她坦然接受了毁灭。
错过 爱过 恨过
太受不了那个女诗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