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

The Courier,铁幕行动(台),军情谍报(港),情报人员,铁皮木,Ironbark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瑞秋·布罗斯纳安,梅拉布·尼尼泽,玛丽亚·米罗诺娃,安东·莱瑟,安格斯·瑞特,大卫·巴克-琼斯,米尔斯·理查森,杰西·巴克利,基里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俄语年份:2020

《信使》剧照

信使 剧照 NO.1信使 剧照 NO.2信使 剧照 NO.3信使 剧照 NO.4信使 剧照 NO.5信使 剧照 NO.6信使 剧照 NO.13信使 剧照 NO.14信使 剧照 NO.15信使 剧照 NO.16信使 剧照 NO.17信使 剧照 NO.18信使 剧照 NO.19信使 剧照 NO.20

《信使》剧情介绍

信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根据英国商人葛雷维尔韦恩(Greville Wynne)的真实故事改编。 《信使》描述葛雷维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饰)在冷战期间与苏联线人欧列格潘科夫斯基(Oleg Penkovsky),暗中协助中情局渗透苏联的核子计划,并提供了成功阻止古巴导弹危机的重要情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风云两个人的小森林用餐愉快铁血:生死隧战鲜肉老师大怪兽的善后处理使命召唤阿信军火厂紧急公关再爱故事GA艺术科美术设计班壬生义士传冤枉啊!西西里谋杀疑案九龙皇后恋爱101度瑰觅请再来四杯第一季敲响密室之门回声黑子的篮球冬季杯总集篇~泪水的前方~爱情的开关苏镇巫女尸奶俱乐部三块广告牌加奈日记假面女王博物馆惊魂夜:卡门拉回归不死者之王第二季古战场传奇第二季

《信使》长篇影评

 1 ) 真实事件的原型人物,可能剧透

Greville Wynne在1962年10月被捕,他43岁,见下图证件照

仅仅一年半的时间,他已经形销骨立,下图是他在1964年4月获释后与妻子 Sheila 的合影,当然剧中本尼的奥斯维辛骨架更为震撼!

In real life, Wynne's wife Sheila divorced him after he was released from the Moscow prison and returned to Britain. Like in the movie, they had one son together, Andrew. Wynne married his second wife, Herma van Buren, in 1970. She had worked as his secretary and interpreter, speaking eight languages. Greville Wynne被释放、回到英国以后,妻子Sheila与他离婚,他们育有一子Andrew。

1970年,Greville Wynne与他的秘书兼口译员Herma van Buren结婚,第二任妻子会说八种语言。

下面是他们的结婚照。

Greville Wynne于1990年2月死于喉癌,享年70岁。

稳定的微胖界人士Greville Wynne,在苏联监狱才能减肥成功,看此片不爽的人, 是在懊恼苏联没了,再没机会品尝罗宋味的瘦身饕餮了么?

 2 ) 毛子上校纯真革命主义为了全人类世界和平终挨枪子,卷福商人诚信第一为伙伴有情有义蹲大牢坚持囚徒健身

英国的普世价值再次体现,貌似他们再次拯救了世界。

苏联在赫鲁晓夫统治的时代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至少农业文化领域还是有建树的,不过确实和西方美帝反目了。

所谓的古巴导弹危机也是英美灌输的,正如片子里提到的,允许你在土耳其架导弹,不允许我在古巴架吗,同理韩国的萨斯。

说说片子吧,整体毛子不是俄式口音的英语很不舒服,总有带出感,一个毛子高官上校也是老革命了,意识形态又根深蒂固,且有妻有孩,还有二胎,非要叛党叛国,片里特别交待了,赫鲁晓夫很器重他,简直不知道为啥,就为了世界和平吗,如果单纯为了世界和平不是有周星星同学呢吗,再说他又不会如来神掌。

卷福作为普通商人被六局忽悠去当信使,也是为了世界和平,更是不可能啊,有家有娃的,而且生意做得还不错,什么你家地下室都防不住毛子的导弹更是扯淡,战后英国重建,作为一个普通商人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很简单啊,去米国啊,家搬到米国去,回英国做生意呗,跟八九时代的天朝一样,去了米国假国回天朝赚银子。

此外,毛子上校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暴露后,六局很贱地说要舍弃掉,正是欧美的价值体现,利用完就抛弃,都是利己主义的本质,可片子里毕竟要粉饰欧美的民主与正义,不得不往回圆,所以卷福就大义凛然地说你们不讲义气老子出来混要面的人,一个人搞,六局黄毛妹看不下去也就跳出来了,毕竟黄毛妹好几条命。

果然后来俩人都陷进去了,黄毛妹安全返回,卷福被抓坐牢。

从毛子允许福嫂探监及最后释放卷福,却枪毙毛子上校来看,毛子还是讲究人。

整体看片子故事改编得有点立意不明,想表达人物的伟大,但开头太匆忙,究竟毛子中校的出发点是什么太牵强,缺少说服力。

另外历史上卷福所饰演的人物关了好几年才出来,这期间也说明了英帝政府究竟是什么心态,出来后这个人也和老婆离婚了,并和自己秘书结婚,90年去世也没见到苏联解体的那一天。

故事整体2星吧,加1星给卷福,演技确实厉害,尤其是监狱里瘦下来的形象,一般演员肯定做不到。

故事告诉我们:安安心心做好小市民,别闹事,别瞎折腾,大事件不是吾等P民参与的,玩不起,别人有背景,出了事有人保,你只有背影,出了事就tm等死吧。

 3 ) 就影片谈影片,把对错放一边

首先这是一个真实事件,卷福饰演的英国商人和俄罗斯上校潘科夫斯基都是真实存在的,大致的故事也是真实的,但细节可能有编剧的功劳。

剧情算不上多紧张曲折,好在两位主角加上卷福妻子的扮演者演技自然,特别是卷福之前微胖的商人状态和出狱时廋到脱型,完全是敬业的代名词。

既然是真实事件改编,其实细节应该可以做得更好,更严谨。

剧中都说了,在当时的苏联,人人都可能是监视你的那个,在这种情况下,潘科夫斯基和格雷维尔确敢于在大街、在地下通道等地方公然谈论情报和叛逃情况,而且在格雷维尔回到伦敦后,也公开和军情六处以及CIA的那名女间谍见面并谈论绝密情报,不怕伦敦有苏联间谍?

至于是不是就是由于潘科夫斯基的情报解决了古巴导弹危机就不一定了,而且赫鲁晓夫是不是如此的肥胖和愚蠢也明显存疑。

最后中情局转移潘科夫斯基的手段也太业余了,完全是儿戏。

脱险靠跑,接应靠躲?

 4 ) 两次舍生取义

电影为冷战时期的谍战片,俩个主角,一个是非专业间谍出身的商人信使(奇异博士扮演者),一个是自愿“叛变”的沙俄上校。

这是这些年来,难得一见的谍战片,这些年来谍战片几乎等同于动作片或智谋片,比如《碟中谍》或《风声》。

本片演绎的却是主人公的人心,为此,抛出了很大的一个话题,为了全人类免遭核武器的屠戮,你究竟愿意舍弃什么?

沙俄上校的“叛变”原因很简单,身居高位,可直接面见最高领袖的他,却甘愿为敌国递送情报。

这个行为,对犬儒和投机者很难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难道不应该是吃吃喝喝么?

为什么把其他人的福祉,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呢?

信使是一个普通商人,没有任何专业背景,而商人也格外清楚,如果事情暴露,面对自己的是什么,犹豫再三,却还是毅然前往。

事情最终还是暴露了,为了击溃俩人的信心,刑讯人员又给俩人预备了见面机会,却是为了诱导俩人透露出更多的情报。

上校必死无疑,而商人的一线生机,在于上校有没有供认说,商人知道自己所传递的是国家情报。

.见面现场,上校直接给商人说,他虽然供述了很多事情,但却“如实”说,商人并不知道所传递的是国家情报。

此时的商人实际上已经知道了另一件事,因为上校的情报,人类已经避免了核大战,但一直处于囚禁状态的上校,对此却一无所知,甚至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牺牲并无意义。

这时商人的选择让一边窃听的狱卒诧异,此时商人抓住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大声对上校说出了实情:“因为你的情报,人类避免了核战争,这是你的功劳!

”这是继上校做出牺牲之后,商人做出的牺牲,本来已经成功蒙混过关的商人,放弃了自己的一线生机,商人不愿上校牺牲之前,抱憾离开人世,从而选择让上校明白自己的牺牲到底有多伟大!

我觉得后者商人的牺牲,一点也不比前者上校的牺牲大。

这部电影所表达的,就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也!

”这种牺牲自己以成全他人的事件,一直在发生,从十字架上的那位,到现今,不知有多少人在默默的享受着因他们牺牲所带来的恩泽。

 5 ) 关于古巴导弹危机你不得不知道的事

这次危机的化解并不是几个特务的功劳,事实上,古巴导弹危机最终让美苏都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所有的参与者,在更高层面的意义都是炮灰,甚至包括古巴这个国家。

这次危机发生的大前提是:美国在土耳其、意大利和西德都部署了核导弹,这些导弹无一例外,全部瞄准苏联,苏联为了寻求战略平衡,也必须在美国的后院部署核导弹,不然我就活该被你骑在头上打?

但不幸的是,苏联的部署很快被美国发现,其中的参与者就包括电影中的特工。

但是!

基于苏联的战略目的,人家下的是一盘大棋!

古巴导弹基地被美国发现与否其实对他们并不重要,苏联的逻辑是这样的:你在我的后院建了导弹基地,那我也要在你后院建导弹基地,这会带来两个结果:1,我建成了,你拿我没办法,达成平衡。

2,坐下来谈判,你撤走我后院的基地,我也撤走你后院的基地,同样达成平衡。

现在我们都知道,古巴导弹危机的最终解决方案是第2条,苏联撤走了古巴的导弹,作为交换,美国也撤走了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导弹(这两个国家是苏联的后院),美国看似输了,但表面赢了,因为苏联先撤,美国后撤,挣回了一点“体面”。

苏联则不一样,表面上丢了面子,实际上这正是他的目的,面子值几个钱?

里子最重要,在这场名为“谁是懦夫”的零和博弈里,苏联是名义上的输家。

再者,要在一个国家部署核导弹,这是一个超级工程,你根本捂不住,任何侦查飞机都能轻易发现,而且这种工程牵动的参与者太多太多了,根本不需要间谍的参与,它的暴露只是时间问题,这不是纸包火,这是纸包核弹,所以苏联压根就没指望把这件事捂得严严实实,甚至让美国发现才是坐下来谈判的前提。

其次,赫鲁晓夫早就在为这盘棋布局了,美国领导人访问苏联的时候,他专门带去参观苏联的导弹工厂,他的原话是:“苏联能像生产香肠一样生产核导弹”,这是冷战最著名的战略讹诈,美国领导人也确实信了(因为那个工厂确实在像生产香肠一样生产导弹,而实际上那是临时搞的专门给老美看的)这是古巴导弹危机的底味,而事实上,60年代初期苏联的核战略是全面落后美国的,赫鲁晓夫只能采用讹诈的方式与美国做看似平等的交易,而这个交易就是古巴导弹危机,苏联以绝对的劣势换取了绝对优势一方的同等让步。

间谍和情报部门在其中的作用都是棋子而已。。。

当危机结束,双方都撤走对方后院的核弹之后,苏联才集中精力研发战略核武器及其载具,在这之前,苏联的投送能力还不及美国的零头,他们在1960年才开始组建自己的战略导弹部队,直到1969年南方设计局才定型足以抗衡美国的洲际导弹——SS-18(北约代号撒旦)这才追平美国,并与其达成恐怖平衡(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开始)。

而这个战略机遇期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争取的。

什么间谍的正义和勇气换来了世界的和平。。。

这就有点过家家的味道了,因为真正的和平只存在于平衡中,一方远远落后另一方才会带来战争,这个事实几乎与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完全相反,不信可以看看印第安人的下场,伊拉克的下场,叙利亚的下场。

另一个小插曲,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美国总统就转入战时司令部了(在地下几百米深),美国所有的战略轰炸机也都带核弹升空,24小时战略值班,保证天上有足够的核弹可以随时投送,美国反应这么大,就是苏联的成功,苏联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们一开始摆出一副想主动开战的架势就是为后面的谈判增加筹码,老美吓的越厉害,苏联在谈判桌上说话就越硬气,后面战略目标达成了,苏联才停止表演——他们也怕爆发核战,这才有军事热线的开通以及1963年的核不扩散条约和1972年的核裁军条约,所以请看看,在势均力敌下,反而开始裁军了,而这,才是和平的正确打开方式。

站在这个层面看,电影的格局就小多了。

另外,人类历史上离核战最近的一次其实并不是古巴导弹危机,而是一次电脑故障——美国在阿拉斯加的预警雷达发现堪察加半岛方向(苏联领土)有几百枚导弹飞向美国,系统自动触发了核战警报,中央司令部也启动了反击命令(因为核战的特殊性,这些命令都被设计成自动触发)最先接到命令的是美国本土的一个“民兵导弹”发射井的值班员,由于事关重大,这货居然犹豫了,没有按照程序按下发射按钮正是他犹豫了几十秒钟,警报自动解除了。

这次事件之后,美国彻底修改了核战触发机制,并通过特殊渠道也通知了苏联,建议他们也完善自己的触发机制,避免类似事件发生,把人类稀里糊涂带去废土。。。。

最后,关于片中对赫鲁晓夫的描述,我只能说,老美开心就好。

虽说赫鲁晓夫是中国人民的老敌人,站在这个立场上我们应和美国统一口径,但他绝对不是个酒疯子+变态。

你们熟知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裘德洛主演的兵临城下的背景)赫鲁晓夫就是指挥官之一,他有着出色的指挥调度能力,战后也是他终结了斯大林的白色恐怖,将苏联带上正规,同时也是他开启了大国沙文主义,要与中国组建联合舰队,企图操控中国军队,但被中国拒绝,于是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他这个人,是个绝对的政治强人,苏联后面成为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他有一大半的功劳,也正因如此,西方对他极尽抹黑,“天杀的苏联”由他缔造。

 6 ) PS可以,但要自然

越来越难以好好沉浸于电影之中,就像到了这把年纪随时都绷紧了警惕的神经,再没办法享受甜言蜜语。

越来越倾向于看基于真实事件的电影,因为还有点真的。

但总是带着审视——还原度有多高?

所知的历史到底有几分是确凿无疑的?

往往这两个问题的存疑度很高,于是,也很难对一部电影倾心。

且不说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历史上的Oleg Penkovsky为何叛变?

所有叛徒都有目的,逃不过钱财名利及其衍生好处。

他是主动投敌还是被英美情报局引诱招募,并不重要。

不管出发点是什么,他对于苏联是卖国贼。

历史上的Greville Wynne如果是好端端的商人,为什么要去当间谍?

寻求刺激?

金钱诱惑?

很难想象一个普通人愿意和敢于冒生命之险。

不管两个人各自为何,他们终究是两国相争的棋子,最终遭受囫囵,Oleg Penkovsky还遭到枪决。

虽然维基百科上留名,但又如何?

而电影更是可笑。

Oleg Penkovsky投书敌国就为了阻止赫鲁晓夫的冲动?

一个对首脑不满的高级政府官员,为了世界和平,不顾妻女,决意成为孤身对抗祖国的“英雄”?

Greville Wynne被请吃了一顿饭就决定引火烧身?

CIA那个漂亮的特派员说了一句核武器威胁到的世界和平就在你手中,他就自信是正义的使者?

两人在天鹅湖的剧场里心潮澎湃,Greville甚至泪流满面。

两人在监狱里见面,双手紧握,Greville激动地告诉Oleg,古巴导弹撤销了,都是你的功劳,You did it!

似乎他的牺牲换来了世界和平,改写了历史!

这时候Oleg眼里充满了耶稣式的神光。

但观众不会奇怪为什么克格勃会让他们见面吗?

其实还有更多经不起推敲的情节,比如Greville作为商人拜访科技局以后Oleg不但第一天就请他吃饭,之后更是经常密切往来,做间谍的那么不需要避嫌吗?

CIA和M16的两个联络人随便把Greville请到饭店吃饭就谈了国家机密,之后运作也不见保护措施,最后的逃跑计划也没几个人,还竟然让Oleg回家接妻女,英美两国的情报局这么不把克格勃当回事吗?

影片对于历史的修饰过多,PS的效果太假,以至于鼓吹西方世界观的意图太明显。

如果由俄罗斯来拍这个事件,毫无疑问是另一个版本,当然现在俄罗斯是evil国家,也没人要看他们的电影。

 7 ) 所以“邪恶苏联”就是事实对不对?

冷战时期的电影,我通常是喜欢看的,但看多了英美执手的电影,不禁感叹、感慨:苏联当年有多强,今天西方就有多恨那一段历史,当然,风水轮流转,苏联的消失,让解释历史的权利几乎全部落到西方世界手中。

诚然,苏联的那段时期,整体氛围是高压集权的,但这是否就等于一切错误都要苏联背锅?

电影很好的诠释了古巴导弹危机后半段的信息战,但这在我眼中是“断章取义”的,君不见其实是美国在土耳其、意大利率先部署的弹道导弹。

电影中的世界观是情报发现了古巴的导弹,古巴导弹的解除赢得了世界和平,这完全是西方历史观。

苏联的角度,去古巴部署导弹完全可以理解为,为了应对美国在欧洲部署的导弹,为什么历史只留下了“古巴导弹危机”,很多人却不知道“欧洲导弹危机”?

这就是文化输出的力量。

你不能说他全面丑化苏联,但也决不到客观的地步,总之,如果你缺乏足够详细的史观(不谈中立与否),单凭若干部西方思维下的“改编于真实事件”的电影,真的会产生很多“错误但又感觉十分合理”的固有印象。

看完本片,又是类似印象的一次固化,苏联政府是迂腐的、克格勃是冷酷残忍的、苏联的叛徒是高尚的(??)、英国情报机构是专业无情的、美国CIA是机智勇敢的等等。

或许大部分人看完都是以上这种感觉。

但是,问题在于,难道克格勃就没有机智勇敢的事件?

难道背叛美国政府的人就不可以被描写为高尚?

写到这里,只能说,西方的文化入侵,或许从社会主义幽灵诞生之日起,就开始意图蚕食那一丝丝“异端”思想了。

我不禁感慨,当苏联题材挖掘殆尽,红色苏联(至少是政府)彻底以“邪恶”被根植在大部分人心中,那么接下来西方的矛头会指向谁家,很明显,是你家,就是你红色中国。

就像很多人讨论过的,随着苏联解体俄国式微,中美全面对抗已是必然,当然冷战时代不太可能重现,而且我坚信“21世纪是银弹/W的世纪”,所以各种新的文化输出、渗透、甚至是隐性颠覆,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你我身边。

不是吗?

呆湾、香港、甚至到内陆的最近几次社会事件(跳楼),你都会很轻松的看到一些域外势力的身影。

当然,除了这些,动摇你的思想基础,才是最阴险的一种方式。

如果在你脑海中,冷战时期苏联政府是彻底的邪恶,那么,当你面对中国自己的历史时,你是否会闪出几个怀疑的问号:同时期我们的领导人是否也如丑化后的赫鲁晓夫一样?

引起深思是好的,但要警惕的是,你思考得出的结论来自于别人/西方的灌输。

我相信冷战时期或二战时期的中国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西方思维的电影中,我们能做的,不能仅仅是看完电影后的一笑而过,更应该去做的是去了解相应的真实历史。

当然,苏联的最终解释权不属于俄国,这是历史的局限,是苏联的悲哀,但请一定记住,中国的历史是由你我、父辈祖辈的亿万人共同见证、参与的,当你哪天在大荧幕看到卷福潜入北京做了间谍,不要只顾着看那些“他们”给你拍出来的,永远记得要去了解那些他们“没有”、“避免”拍出来的真实的历史故事。

Keep your opinion, find the true history.

 8 ) 间谍兄弟情还是韩国人拍的好

且不说古巴导弹危机的前因后果到底是不是如电影中所说是赫鲁晓夫单方面发神经想在美国人面前秀肌肉,这部片子在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上所展现出的割裂感确实对不起两位男主演的高水平发挥。

最大的问题还是主角的动机,我看完也不大明白为什么Penkovsky为什么会主动给英美传递情报,电影把历史上的极为现实的真实动机——仕途不顺和生活不易——弱化了,反而强化了务虚的乌托邦理想——希望避免核大战并让儿女生活在自由的国家。

这个改动极大破坏了电影的逻辑并强加了明显的说教感:毕竟历史上Penkovsky最后可是差点利用假情报引发了核大战,这讽刺性的与电影营造的幻想不符。

如此改动的结果就是,你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身居高位能面见赫鲁晓夫的朝廷大员会舍得全家性命去给美国人递情报——况且递情报也不一定能如他所言让未来的苏联变成自由国家,反而可能置他儿女危险中。

很难在这种情景下认为他是一个爱国者,反而更像是幼稚的、满腹牢骚的政治小清新。

所以,为了显示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道义正确性而改变了Penkovsky的个人动机无益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反而让政治说教过于刻意。

或许稍微和英美政治立场不同的人都不会把Penkovsky看做英雄,这种大幅改动角色真是立场改编还不如把历史真实情况拍出来以迎合多元的政治市场。

回头看看前几年的韩国电影《特工》,两部片子都是基于真实事件,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如出一辙。

但特工在情节的处理上远超本片:朝鲜官员是个坚定的爱国者,在北京见证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后深感朝鲜需要一定程度的外资来让人民过得更好;而韩国间谍通过长时间的伪装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正儿八经的商人。

在朝鲜陷入债务危机后,两人都有合理的动机进行接触,通过了复杂且细致的试探后才逐渐建立起了超越政治立场的友谊。

个人观感上,这远比本片中Penkovsky一开始就积极地凑去英美要合理的多。

而在《特工》中两位主角在后来的政治危机中的处理也切实地帮助解决了危机,这与他们的初衷是一致的,也符合观众的情感预期。

反观本片,两人的行为实际上并没有推动导弹危机的解决(毕竟古巴导弹危机的博弈可以算是冷战史上最复杂的外交斡旋了,远不是若干照片和一个间谍就能改变的),也与真实的历史不符。

总的来说,如果不考虑真实历史地看这部片子,它的场面调度、配色和配乐、特别是两位主演的演技都非常值得票价。

但有《特工》珠玉在前,本片的故事线和人物弧光的处理上还是逊色不少。

结论,这电影看完就得忘,真不能细想,越细想越觉得,跨越政治立场的谍战兄弟情还是韩国人拍的好。

 9 ) 很神奇的感觉

如题,以我的立场和匮乏的历史知识外国文化知识,来看这个电影是一个很神奇的感觉标签里有惊悚,我感觉顶多算个谍战吧,还是那种,叙事风格很另类的谍战(直白一点就是我觉得有些地方交代的不太清楚有点懵)(当然也可能是有一些他们觉得不需提醒的我不知道的内容在),我在大概一半的时候就在想结局,男主是死是活,中间的紧张状态铺垫不太够,后半段才开始比较紧张。

对故事的真实与否和意识形态不做评价,只能说,电影还可以,以单个人物来(试图)解释一段历史,还可以。

(虽然……最后二位男主的握手和男主的激动有感动到我)又一次被本尼的演技惊艳到,看上映时间是20年,应该是在犬之力之前吧。

在飞机上意识到情况不对之后的表情和眼神,大特写镜头下格外考验演技,我真实地读出来了他的不安慌乱试图震惊甚至一些“终究还是什么不对的事情发生了”的释然。

还有监狱里几个月后因病的暴瘦,我的天,真真切切地被吓到,脸完全凹进去,手腕之细,骨头分明。

还有最后宛如重生的沐浴。

还有回到家后的那段。

还有在监狱和妻子相见那段。

哇,怎么说呢,时至今日,我永远可以相信本尼。

看有朋友说发现本尼也在制作人staff中,好像他现在有自己的公司,估计有参与吧。

电影看完了,我要去查查古巴导弹危机的历史了,我想(看到后半段关于要不要救人啊啥的的,还以为会有关于人性和人际的讨论,没想到很直白简单。

 10 ) 朋友们,有点正确的历史观好不好?

西方人改变电影,把苏联叛变人员全部描绘成人性觉醒啊为了世界和平啊为了better world啊,真的我呸,都看够了好不好。

潘可夫斯基为啥送情报,就是因为他老子是白俄军官被击毙,影响了他的仕途,他就开始疯狂变态报复国家,5000多份情报分文不取,所以你告诉我这是为了世界大爱?

脱离事实,凭想象胡编,然后配个based on true events就是truth了吗?

剧本0分,演技4分,就这样。

《信使》短评

7.5分,真实的事情总是会充满让人感动的力量,这个世界有太多为了美好而在阴影下行走的英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卷福的演技真好,特别是后面那段瘦脱相的表演简直是完美还原,那种绝望、不屈、坚持的劲头无不让人感到真实和动容。真实的故事往往充满现实的魅力,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正因为有这些真实的故事而将艺术更加震撼的呈现出来。

7分钟前
  • T.D
  • 推荐

卷福跟原型还是颇相像的,看得出他下了不少功夫,剃头、裸体,做了不少牺牲。这类题材黑苏联也是不可避免的,也就看看当时的这段故事吧!潘科夫斯基这种窃取了大量情报的人肯定不会有好下场,搁在哪个国家都一样吧!

10分钟前
  • 天D行者
  • 还行

返回Seattle第一弹。看得我挺入戏的,导演铺陈环境的能力挺强,不管是不是滤镜是不是美化丑化,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可以是上乘之作。只是女FBI的戏份有点跳脱,唉不得以啊我是真的很喜欢Emily的麦瑟尔夫人,但是这里面的感觉确实不太对...

14分钟前
  • 虎子
  • 力荐

冷战时期的线人卧底故事 卷福很努力 但是节奏真的很差。不好看。

15分钟前
  • ReMinD
  • 还行

大家不要再被洗脑了,片中也说了,美国人坏事做尽到处是导弹瞄准苏联,凭什么就不让别人反抗了?就灯塔国是正义?

19分钟前
  • 薛定谔之猫
  • 很差

主角就像甄子丹演什么不像什么看了一半剧情也膈应人,如果换成汤姆克鲁斯来演应该挺有看头

20分钟前
  • 雨中星辰
  • 很差

两个男主角都太棒了

25分钟前
  • Balding
  • 推荐

我真的挺喜欢康伯巴奇的,但电影给他的空间实在是太少了,虽然他为了电影把自己饿的骨瘦如柴的,并且贡献了90%白花花肉体(比例有丢丢奇怪),但不能掩盖这就是个整体成色不咋地间谍片啊,人家韩国的《特工》起码描述了一段一表定情的基情吧!明明是两个男人的戏非要把麦瑟尔夫人拉进来,还给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动作,后期把两个男主全部架空,只用来表现某种状态,前面用了一个小时也没能拍出丝毫的紧张感,也几乎没有经典场面或者重要道具或例证动作,第二段天鹅湖的场景算是全片的高光时刻了,但我觉得也是演员的个人魅力在支撑。片尾有一段本尊出狱后的采访片段,即便是监狱生活也没能磨平格雷维尔那种商人的狡黠和油滑,这样一个商人的动机和抉择是好看的,可惜电影把两个男主身上最有戏剧性且值得探讨的点都用了一种崇高的解释概过了。

29分钟前
  • oneno
  • 较差

很一般,主要原因是说教味太重,浓浓的刻意爱国情结。。。

30分钟前
  • 康斯坦丁
  • 还行

他向在黑暗中的他伸出手 告诉他 Alex 你做到了 你做到了 改变世界 有时就需要两个人来开始

33分钟前
  • 小夹子
  • 推荐

前半部中规中矩,入狱之后才图穷匕见——原来是卷福接这片是为了展现他的毁容式演技。审讯、见亲人、见战友处理得层次分明,淋浴中张开双臂形似耶稣,点赞。不过他还是少年感过盛,驾驭这个人物差点厚重,得换福伯那种年纪轻轻就长了一副大叔脸的来才能演出男人味。相比之下潘科夫斯基要更有味道些。

38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动机不真实,人物立不住。剧本不扎实,演员沦为提线木偶。可惜了这豪华卡司

39分钟前
  • zzz
  • 还行

7.5/10.笼罩在随时爆发核战,全世界都将被毁灭的阴影下的滋味肯定不好受,想想那时候的老百姓活的太难了。

44分钟前
  • 生活在别处
  • 推荐

拍的有動容

49分钟前
  • 阿鳥阿鳥
  • 还行

美国导弹对着全世界就可以?历史≠真实 没有这件事,世界也不见得就毁灭了,说不定比现在更好PS:别怪现在欧美电影大陆上映少了,这就是赤裸裸的意识形态地入侵。。。

52分钟前
  • wewe
  • 较差

这也是欺负苏联死掉了,当年英美可也不是啥正义的

56分钟前
  • 码字工
  • 较差

男主角多少有些被骗的成分,英美两国各有自己的想法也是被霍霍的重要原因,但是先不论美国在土耳其放导弹,策反对象的行为动机在类似的谍战片听过无数遍,毫无新意,中间的情节稀碎不连贯。简单来说这片全靠卷福。

60分钟前
  • Uchiha_Sasuke
  • 较差

难得一部英语片里的俄国人讲俄语而不是俄式英语,不过剩下的一些细节上明显的纰漏就很遗憾了:且不说妻子的角色在影片里相当尴尬,潘科夫斯基的动机还被符合当下话术地从对苏联失望变成了“世界和平”,他的情报也并非缓和了古巴导弹危机而是让美国看穿了苏联的底牌

1小时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看了几十分钟,感觉没啥意思,弃片了。这种美化自己,把苏联批的啥都不是,其实才是抗苏神剧,非常无聊。

1小时前
  • 云端上的风景
  • 较差

销售员是很勇敢的

1小时前
  • 半斤豆芽菜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