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三集迷你新剧《三个女孩》不只是三个女孩的故事,其背后牵涉的是上百个女孩和他们的家庭,甚至可以说,三个女孩撼动了整个英国。
第一个出现的女孩是霍莉,她十三、四岁,被控故意损害一家店铺的财产,正在警察局接受盘问。
面对警察的问询,她欲言又止。
画面随即伴着她的思绪闪回到几个月前。
闪回中,另外两个女孩安博和露比出现了,她们与霍莉年龄相仿,与内向的霍莉不同,这姐妹俩言语粗俗,妆容蹩脚,但是素来家里不睦的霍莉与她们倆一拍即合。
安博和露比把霍莉带到相熟的烤肉馆里,经营店铺的巴基斯坦裔英国人对她们热情有加,吃喝免费进出随意。
虽然霍莉对于店主人的好客颇存疑意,但是长期被父亲粗暴对待的她在这里感到了温暖和快乐。
天下哪有免费的吃食,霍莉在与父亲口角之后又来到这里,店主人卸下伪装要求霍莉以身偿还之前的款待。
在强奸了霍莉的第二天,他又胁迫霍莉到停车场实施强奸。
两次受辱的霍莉回到烤肉店里又遭到他人非礼,羞愤之下,她砸坏了店里的玻璃橱柜。
而店主人竟然大喇喇地报了警。
BBC三集迷你新剧《三个女孩》剧集开始就标明:“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根据大量调研采访和媒体报道改编。
”影视作品中很多真实的故事被改编得走了样,有些根本就只剩下一个响亮的名头是真实的。
然而《三个女孩》却几乎是源源本本的真实。
如果用惯常的标题党套路来选择剧集的话,这部英剧平平无奇的名字一定会让很多观众提不起兴致。
但是一旦深入进剧情,就让人撂不开手了。
霍莉拽回思绪之后,眼看警察准备匆匆结案,于是放下矜持和顾虑,勇敢地说出了强奸的事情。
被告人变成了受害人,警方马上拘拿嫌疑人。
然而在进一步的取证中,霍莉混乱的生活方式似乎起到了不良影响。
而嫌疑人在获得保释之后又一次把霍莉拽到了深渊,她彻底沦为跟安博、露比一样的悲惨境地,被犯罪团伙胁迫卖淫。
霍莉报了警竟然不了了之,而且事情变得更加不可收拾,霍莉放弃了抗争。
所幸有萨拉,一位当地性健康机构的工作人员。
萨拉发现了这些女孩子的反常,不仅暗中密切观察,并且敦促警方等相关部门采取措施。
三个女孩怀孕之后,萨拉的同事用世俗的成见把她们所为当做放纵轻浮的自作自受,然而萨拉坚定地认为她们是性虐待的受害者。
萨拉·罗博特姆/剧中的萨拉《三个女孩》的真实案件发生在2008年,地点是英国西北部大曼彻斯特辖下的罗奇代尔(Rochdale)。
真实人物萨拉·罗博特姆(Sara Rowbotham)很早就意识到当地亚裔犯罪团伙对十几岁的少女进行性虐待并胁迫她们卖淫。
作为性健康机构工作者,萨拉从无数来机构求助的少女口中得知,她们所谓的男朋友是上了年纪的亚裔英国人(多数为巴基斯坦裔),并且风闻一些违法犯罪行为。
一些女孩子的身上也常常带有伤痕,还有一些明显是吸毒成瘾。
与电视剧中的情节相同,2004年到2010年期间,萨拉向警方和当局呈送了上百份有关少女被性虐待的报告,并且几百次与有关方面正面交涉。
然而由于涉案少女都是一些问题少女,她们卖身交易虽然是被胁迫的,但是这种所谓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变成了当局推脱办案的口实。
为了掩盖事实,萨拉也被当局苛责为无法相处、难以共事。
霍莉和父母萨拉生活的地区是罗奇代尔的贫困区,人口过剩经济落后。
一些人由于生意失败等原因不得已来到这里苟延残喘,剧中霍莉原型人物的家庭就是这种情况。
“霍莉”曾经备受呵护,接受的是良好的教育,享受的是幸福的生活。
父亲生意失败后,一家人失去了原来优渥的住宅迁来此处,住进了廉租公房。
《三个女孩》剧中主要探讨事件背后的社会责任,相对弱化了霍莉的自身问题。
实际上“霍莉”家境的巨变,以及她自身少女的虚荣心和叛逆心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
而使事情恶化的则是她的无知。
“霍莉”后来回忆说,自己以为那种在暗夜里漆黑的巷子中,被摁倒在地才叫做强奸。
最初吃吃喝喝占了店主人很多便宜,被迫补偿人家似乎也能让她接受。
但是第二次她被迫赔偿的对象却不只是一个人,这才激发了她的耻辱心。
店主人要求霍莉补偿孩子们不懂得保护自己,而社会舆论也不偏向她们。
一边是暴徒在蹂躏她们,另一边是当局在漠视她们。
在这种局面下,萨拉和性健康机构在暗地里取证调查这些亚裔人渣,并形成了大量翔实的书面资料。
据英国《卫报》报道,作为一种教育举措,萨拉·罗博特姆曾经带着当地的少女们去附近监狱看望一些比她们稍微年长的罪犯。
在这个过程中,萨拉无意中听到女犯人们跟少女们说及这些巴裔英国人:“他们八成会说避孕套有违他们的教义”,“我打赌他逼着你刮了阴毛”。
由此萨拉意识到,巴裔英国人的犯罪行为已经波及了好多代女性。
事实证明,仅在罗奇代尔一个地区就有上百个女性受害。
“我看到的是孩子们被害得惨不忍睹,你们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群婊子剧中故事集中在萨拉帮助霍莉战胜心魔、劝解家里理解霍莉、斥责当局消极怠工,最终英国皇家监控署(CPS)仍以证据不足为由撤销了案件。
由于涉事少女均为白人女性,而施虐者均为亚裔英国居民,人们由此认为警方的不作为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事涉种族主义的政治正确。
根据2012年BBC拍摄的相关记录片显示,被害者家庭当时每周聚集在当地警署,哀求当局采取措施,但是无论是警方还是社会救助机构无不对这些案件避之唯恐不及。
对此萨拉认为只是其中的部分原因,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深层原因是人们在内心深处对这些女孩充满了歧视:“我看到的是孩子们被害得惨不忍睹,你们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群婊子自找的”。
警官玛姬·奥利弗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剧,已经让人心中冰凉义愤不已,当事人的内心凄惨可想而知。
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样的片汤话来形容事情的转机并不能平复人心,但是好在确实有了转机。
2010年12月,在皇家监控署撤销案件15个月之后, 新上任的巴裔英国人地区检控官纳泽尔·艾夫萨尔(Nazir Afzal)推翻原裁定,启动“跨度行动”(Operation Span)重新进行调查。
然而三个女孩的生活早已支离破碎,霍莉和安博都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只有露比打掉了胎儿。
重揭伤疤对于她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但是如果不出庭作证来给这些人渣定罪,就会导致不明就里的巴裔英国人团体进行种族主义抗议,甚至会引发暴动。
在萨拉和大曼彻斯特警署负责此案的警官玛姬·奥利弗(Maggie Oliver)的循循善诱之下,女孩子们再次直面了曾经的惨淡。
萨拉和三个女孩罪犯最终被绳之于法,迟来的正义总好过不来,可事情却还没有完。
虽然压力之下,大曼彻斯特警署之后做出检讨,声称吸取教训,并以此为鉴作出整改,但是实际上没有一个警员因2008年霍莉一案的调查失职而遭到惩处。
为此,只有玛姬·奥利弗一人心存愧疚辞去警察职务,并于此后致力于为无助的诱奸案受害者提供帮助。
而前后数年为此事奔波呼号的萨拉在此案结案后被禁止参与处理相关的案件。
次年,她被裁员。
而她与同事们采集到的原始证据依然被采纳使用。
“三个女孩”案件之后,全英类似的性诱奸案件受到重视,包括伦敦牛津布里斯托在内的36个地区开始陆续进行打击此类犯罪行为。
剧集的编剧、导演和主要演员全部都是女性,演员们也极为收敛,毫无舞台腔戏剧腔和常见的影视腔。
同时该剧用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铺陈剧情,既不煽情也不夸张,态度平正,应该说这是BBC为保护女性和伸张正义制作的良心剧集。
鉴于办理案件的相关人员事后的遭遇,BBC出品这部剧集也一定遭受了相似的压力。
然而面对体制的错误过失,BBC的勇敢就在于此。
就仿佛史笔如铁,一切不能尽成飞灰,那就不如惕励面对。
公众号:丁神灯
看的我气炸了,真的想不通就算是问题小孩也不是她们应该遭受性侵的理由,麻烦三观正一点好不好,作为一个年幼弱小的孩子,在面对暴力和威胁都会软弱,更何况有些大人都不一定有处理这些事情的能力,逃避是人的本能,结局并不完美,但是霍拉从哭泣讲诉到逃避,麻木被动接受,最后勇敢站出来再次发声,真的太强大了,犯下错误的人一部分受到了处罚,而在体系内的司法系统确就这样不了了之,作为成年人承认自己做错了真的太难了,不得不说这一波黑了大英的警察系统,不过这种事情我相信哪怕在阳光下也仍然有发生,如果我们不为少数人发声,如果有一天我们成为了少数人,也不会有人为我们发声,这部片子其实可以给家里有女孩的当作教育片,在青春期甚至整个人生过程中,都有发人省醒的意味。
今天经朋友推荐看了BBC拍摄的这部《Three Girls》,与早些时候看过的韩国电影《熔炉》题材类似,同样是根据真实发生的未成年人遭受性暴力犯罪的事件改编。
《熔炉》中的司法腐败不禁让观众不安和痛斥,而这部剧渲染出的一种悲愤的无力感更是引人深思。
剧中三位英国女孩长期遭受不法的性侵害,尽管有位尽责的社工多次反映问题,却因社会对于叛逆少女的刻板印象和犯罪嫌疑人的种族身份敏感没有及时的引起司法机关的重视。
当更多的悲剧重演时,当局才重视问题并将侵害人绳之以法,却从不曾反思过懒政思维导致的惯性不作为给受害人及家属的深远伤害。
近年来各国的未成年人相关保护立法都在不断完善。
今年三月份我国通过的《民法总则》也在诉讼时效方面加强了对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民法层面的保护。
然而法律终归是冰冷的条文,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更需要的是社会的温暖关怀,需要每一位如同剧中那位尽责社工一样的法律践行者去共同关爱与呵护。
这两天买的《局外人》这本书到手刚看完序言,感觉跟此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剑有所指资本主义的体制问题。
短短三集,却交代了一个大案和整个体制的腐朽之处,看罢也才觉得这些仅仅是冰山一角。
受害者曾在被迫害的第一时间求助过警局,但不了了之,后来加上施暴者的威胁,在那个年纪只能抱着对整个体制的失望继续遭受迫害。
当然,什么社会和团体中都会有明眼人,能将案情翻然于天下,替所有受害者在数年之后讨个公道,也实属不易。
不过,好人就一定有好报吗?
片尾交代了,那个女警察内心过不去觉得背离当时做警察的使命离职了,沙拉后来被裁员。
所以,这才是第一季,这是真实改变的事件,莫非续集要讲体制改革了么。。。
1、带你抽烟喝酒的不代表她们很酷,不要唯命是从,留个心眼。
2、不要在除了家人以外的异性面前喝醉,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
3、不要轻易相信除了家人以外的任何刚认识的朋友(本来这里打的是脏话,删了。
我对诱导她们灌醉她们的朋友说不出什么好话,对带小女孩给强奸犯协助强奸的人也说不出什么好话),时刻有安全意识。
4、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有人给你什么for free的请拉响你的警铃。
5、当有人自称为你的朋友,而朋友要互相帮助,而你意识到他所谓的帮助指的是脱你裤子的时候请果断一秒钟都不要耽搁夺门而出,尤其在门还没锁的绝佳自救情况下,而不是说“yeah but…”6、在你有亲爱的父母亲可以保护你的前提下请立刻回家告诉爸妈你所经历的一切,而不是躲在朋友家的浴缸里哭,当你的朋友也是受害者时她们对你屁帮助都没有。
7、不要上前一天刚强奸了你的强奸犯的车!
不要上前一天刚强奸了你的强奸犯的车!
不要上前一天刚强奸了你的强奸犯的车!
往反方向跑开!
尖叫!
快去引起社区其他人注意!
8、不要跟你的那些朋友来往了!
我求你了宝贝,这些人不是你的朋友,她们不是你的朋友,不要再让她们拉着你把你拖回深渊里面。
是,这很自私,但我希望每个女生遇到这种情况都能变得自私。
9、当你安全之后,不要离开家,不要受任何人诱导,你在家才是最安全的,没有比你家更安全的地方了。
看了第一集就受不了了,我只心疼holly和另一个女生,我不心疼那个amber,比强奸犯更恶心的是明明同为女性,却帮强奸犯找小女生给他们糟蹋的病态。
我会教育我的儿子不要去侵犯别人,但我同时也要教育我的女儿保护自己安全,这个社会充满危险,妈妈不能时时刻刻在你身边保护你,我也深切懂得这个社会太过不公,妈妈也向往居住在一个更安全的社会,但妈妈太过无力对现状毫无办法,我能上街游行呼吁女权,我也能演讲唤起其他人的意识,或许我还会为争取你的权益奋斗一生。
但现在,我最亲爱的宝贝,我首先要保护你在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上的安全。
你要学会保护自己,宝贝
社会治安主要靠警察,警察的态度真的是…自愿与人发生性关系和被强迫是一个概念吗?
一个国家警察能那么冷漠的话,真的搞不好了。
退一万步讲,今天这些女孩就是去卖淫了,然后她们后悔了,就应该被原谅,被救好吗?
不得不说小孩子的世界观是不健全的,看到大人的迫害是会害怕的好吗?
所以后来holly在法庭上讲的真的蛮好的,如果现在在我19岁的年纪发生了这些事情,我一定是会保护好我自己的,说明啥,13、14岁的小女孩保护不了自己,holly 做的很好因为她不管面对的是如何困难的事情,她都在坚持说真话,才沉冤得雪,才是更多的人得救,还有就是holly的爸爸妈妈,没有对她抛弃,反而给她很多的很多的爱,当中她的爸爸说,是的错,一直是爸爸的错,才赢回了holly,爸爸用自尊,换回了女儿的生命,有时候必须想想,到底是自己的自尊重要,还是别的人生命更重要呢?
当父母的真的要好好考虑下啊,并且爱就是让holly能够坚强的走下去的后盾啊!
第一集的Holly从鲜活的和家人争吵,到自爆自弃的和朋友鬼混,一直都很动人,然后慢慢开始转变,被性侵的时候的无助,报警时的愤怒,再慢慢变成毫无结果的暮气沉沉,在她只能借酒消愁时的暮气让我觉得这才是最大的伤害,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朝气,没有了生活的意义,到最后那些侵犯者都是guilty,她很平静,甚至在最后一个镜头面前还带着一丝若有似无的笑意,让人感觉到她的成长。
而安波尔,我觉得她很让人同情,她明明知道Holly说的是对的可是她却会在采访时诋毁Holly,因为她很谨慎,因为她害怕,这也是为什么她没有被选为证人后的失望与麻木吧。
但是她就是和Holly Ruby一样的受害者。
看完了BBC的一部致郁短剧 —《Three Girls 》心情down到不行 片头“This is a true story "几个字眼更是增加了全片抑郁值 想到了前不久的林奕含事件… “就是这种态度” 极为可怕 可怕在于不自知和想当然 未成年女孩性侵案后的心理健康重建问题值得关注 这些受害女孩们群体性斯德哥尔摩症的源头又是什么 片中对ethnicity的探讨挺有意思 英国脱欧之下 这部片子还颇有些政治意味。
这部剧触及很多敏感点,儿童性侵、种族冲突、穆斯林、完美受害人、执法及行政机关的傲慢。
对未成年的态度,对于受害人的求全责备,对于证人的不信任,司法系统自身的不完善,让三位女孩迟到四年才等来了正义。
可是英国judicial system 内有反思者,我们有吗?
还是我们也有,如同英国那位体制“叛离者”一般,被驱逐出体制?
我们怎么对待我们的孩子,我们怎么正视儿童性侵并去保护这些尚柔弱的存在。
这是我们整个社会,尤其是体制,要承担的责任。
当初民众将信任交到这里,将权力赋予于你。
你所承诺的,绝不是如现在而言的傲慢。
片子结尾告诉观众一些人物的结局,从多角度引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影片的最后揭示了一种“不完整的正义”、“不完整的胜利”。
三个女孩的案子拖了三年才被放到法庭上讨论,而那时受害的女孩已经在无望的、似乎永远不来的正义里不断破碎,受害的阴影还在Holly脑海中不断闪回——这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但在她心里,这创伤仿佛昨日,如一个幽灵,从未离去。
为什么尽职尽责做出正确事情、孜孜不倦收集加害人信息、帮助受害者和家庭走出心理困境、不断向警方提供证据的Sara最后被禁止调查此类案件、一年后被裁员了?
如果Holly的父母更多体察到青少年的心理变化——恐惧、不安、害怕、麻木、无力、困惑,而不是与孩子们吵架决裂,如果孩子们没有身无分文地离家出走、被强迫、被威胁,她们是不是也能早一点受到保护、避免或者缩短她们受害的时间?
如果社区工作人员对孩子们更尊重些,而不是认为这是一批不知检点、自讨苦吃的妓女、婊子,是否能少一点心碎和割裂?
身为警察,他们的工作决策受到了太多太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那谁来负责正义呢?
为什么有家室的男人们乐于通过金钱和恐吓获得未成年女孩的性,并且团伙作案——这种变态的压制他人的快感让他们意识不到对面的小女孩也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类而非玩偶了?
老油条们的话术面对不喑世事的女孩儿们可真诱惑真可怕啊——“你真美”、“别哭”、“我请你吃饭喝酒这些都要钱,什么时候能跟我做爱?
”、“我们是朋友,朋友要互相帮助不是么”、“你现在是我的婊子了,以后都要听我的话,不听话我立马找到你、弄死你”!
面对巴基斯坦人的失业,把一切归咎于种族主义和女孩子们不该上街的大众声音,换成是我们,如何才能不被不加思考的最大的声音牵着鼻子走——我们要脸谱化地把异族人都当成罪犯么,是否想想提出把女孩们纳入可信证人的检察长本人也是抗议的白人们口中的“巴基佬”?
九个律师的交叉质询里隐含的前提和恶意令人时时后怕。
受害者里是否也有加害者?
人群是不是无限可分?
警惕真正的敌人分化我们,挑拨受害者之间的矛盾——分清“谁是真正的敌人?
谁是真正的朋友?
”而 “加害者”本身是否有可能也是受害者?
Amber的行为也让我反思和后怕,如果是我,我会在从中扮演什么角色?
是否在作为受害者的同时终有一天反被判有罪,从而失去本来的人生?
Margaret Oliver 作为职场人的经历同样令人沉思——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我希望我站在正确的一边。
面对上级的指令和对受害者信任的辜负,她作为一个职场人是否太过投入、共情过度、用情过深?
重启一个案件调查时碰满鼻子灰,在证人和家属都不配合、有强烈抵抗情绪的时候继续推进她的工作,这点我是真心佩服的,攻心计跟Margaret大姐学着。
观剧后内心久久不平,如果我是剧中的某一个人,出于自己的内心,我会怎样做?
从结果论分析,我需要考虑和避免的什么呢?
单纯稚嫩如我,只听从内心的声音是不是欠考虑?
只观照他人而忽视了自己的基本需求,是不完整的慈悲啊,切记切记!
太真实,太无奈
当下关头做这种题材,BBC太TM有态度了!!ps.第二集里,案子已经被上头重视了起来,看来这次的3集片还是把重点放在了“曝光后的解决”上……也好,第一集已如此压抑,如果重点放在事件本身,再来个升级版《田园下的罪恶》,那实在太难过,太难过了……
前两天看到一个新闻,学校的职工搞大了一个14岁孩子的肚子,国内的相关新闻永远都追踪不下去,也推动改变不了什么,心痛。别给女孩tag,她们需要在面对坏人时的保护
你会发现语言的无力,但你也会发现坚持去维护权益和去爱别人的结果。(看最后一集的时候正好推送一个小学十二个女童被性侵而官员说自己上面有人的新闻。国内什么时候能真正地教会女性关于保护自己和维护自己。)
4.5。太难过
还是更喜欢难以置信,即使这部剧多了女权和种族
还是很程序化的叙事和表演。看完这些暗地里鼓吹司法进步,受害者又成了旗帜的剧有种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作故乡的荒谬感。做中间人的老鸨女孩惹人心疼。
粗粝的制作与表达,BBC指向性明显的国际大环境下的产物。
虽然是真实事件,但电影没把关键冲突点展现出来,轻轻带过,略显平淡
中日韩此类影视剧和 BBC 精品三集片差的还是有点儿远
我爸妈从小就教育我外面坏人很多,不能拿陌生人给你的东西,少和陌生人说话
所以UK还是亲印度人。
一流的真实故事,二流的改编剧本。剧集野心勃勃,想触及的议题数不胜数,每个议题单独都可以开个新剧,看完后我发现我对“非完美受害者”的包容度远不及我想象得高,因为我在边看边骂女孩们,我对迷途羔羊坏孩子没啥同理心,可能因为我从小就是标准三好学生。PS,剧集致郁能力爆表,看完至少要缓个三天,只能往好了想,至少定罪成功,至少得到曝光,至少拍成剧集,至少引发讨论,阿门。
小吐槽一下,不怎么看英剧,印象中看过的几部英国喜剧电影总是忍不住掉线..电视剧也总觉得拍的太工整流程了点,也有可能是只习惯在一堆美式口音中偏爱听唯独一两位说着英国口音的,突然一下全都说着英音,而且还是味超级重的那种,有点不消化。先不讲主题宏大与否总觉得拍的故事手法挺一般。
這種事情始終都無法拔根
都不容易。
青春期的叛逆要好好重视。而且受了侵犯怎么还能有第二次呢,少女内心我实在想不太明白。但后面大家对于警察局的态度是理解的,sara是社会和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那一类人
“根据现实改编”注定不能以影视剧评判标准来评价它。它尽量委婉地展现真相,但由于影视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特殊性,故事显得不够戏剧化,受制于现实素材。“作为电视剧,挖的不够鲜血淋漓不够精彩。作为现实,使更多人了解到在他们不知道的地方,充满了黑暗和绝望。”
拍得并不好,节奏奇怪,欲言又止,堵得慌。不过想想现实也许就是如此,并不都是罪有应得,大快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