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老师演的朱棣最符合历史上的接近历史人物,就是缺少了,历史上一段朱棣,姚广孝,遇见算命奇人袁珙看相的故事,分别给两个人相面,都预言对了,后来成为了明朝第一神相,这段传奇故事不写太可惜了,在游嵩山时见姚广孝时,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容病虎,性必嗜杀,乃元刘秉忠也,见到燕王朱棣后,在人群中一眼便认出,相面以后,说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矣!
历史题材,以古喻今,外表传统,内心时尚。
大是大非,似是而非。
没有绝对的伟人,也没有绝对的小人。
剧中人物皆有可爱之处,玉瑕各异。
观者随想自身,为人上为人下皆有所悟。
居家居野可得重心。
真正一颗四方定心丸
第3回:父皇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之策,燕王*欲除海禁,欲斩押运粮草延误将领张裕。
(燕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著名王爵封号之一,重名号,实权小。
朱棣,朱元璋的儿子,非嫡子,明朝建立时被封为燕王。
)第4回:皇太子朱标*驭天而去,燕王冥思吊唁,皇上密令北平布政使监军。
(朱标:朱元璋长子,嫡长子,为马皇后所生,1355-1392年,病逝。
)【第5回】皇上册立储王嫡长子朱允炆,燕王朱棣痛不欲生。
“你还没有真明白,真明白的人不会这么快答应。
”“燕王与你,一主一奴,但主奴命运却又暗中相通,此乃天道。
一物生一物,一物又克一物,天道无常,万物争荣。
人生有贵贱,但功业高低不在于是主是奴,全在于自个的造化。
”和尚对马河说。
——2020年1月14日记录【第6回】皇太子朱允炆面见诸位皇叔,秦晋二王怒目以对,燕王叩拜求兵权交还,回北平边陲。
——2020年1月14日记录【第7回】1395-1398年间,秦晋二王相继归天。
1398年5月10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葬于南京孝陵,庙号*太祖。
(庙号:始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中追尊的名号,开国皇帝称“太祖”“高祖”,继任皇帝称“宗”。
)——2020年1月14日记录【第9回】燕王二子回京吊唁皇上受阻,燕王为躲削蕃装疯卖傻,莲心欲舍身救王府一家。
(老和尚语录:“凡成大事者,心里一定要有恨,有了恨才有了狠。
经过了大难的煎熬,为了一个最终的目的,必须要跨过凡心常情,无情是为了有情,人情服从于天理,丢了小念是为了最终的大义。
你要把心灵变为净土,俗念化为大志,把自己历练成不败的金刚……疼了就要回手,败了就得翻盘。
以恨报恨,以狠对狠。
要心无杂念,放手一博。
”)【第10回】:燕王装疯骗得朱允炆放二尔臣归国,燕王命人暗造兵器引圣旨面圣,布政使胡为被斩。
【第11回】朱允炆命李景隆*60万大军北上,斗北平燕王3万大军,铁平截烧高炽*马和押运粮草。
(朱高炽:1378-1425,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明朝第四位皇帝。
)(李景隆:生卒年不详,明初武将。
)【第12回】郑坝村燕军决战铁平,张玉*救主身亡,马和及时赶到救主突围,一同回城与儿臣、徐皇后团圆。
(张玉:1343-1401,明朝靖难之役牺牲名将。
)(靖难之役:靖,平息;难,祸乱。
1399-1402年间,朱棣假借祖训清君侧,帮助君王诛奸臣名义,攻下帝都应天。
)【第15回】朱允炆痛烧皇宫,随宦官密道出逃。
燕王破九关直捣京城。
忠臣齐泰*手持皇上玉佩怒斥燕王逆贼,遭燕王儿臣朱高炽当场刺死。
明孝陵方孝孺*怒斥燕王逆天。
【第17回】夏原吉*两大臣均反对朱棣破海禁祖训下西洋。
【第18回】谢晋朱棣当堂辩驳禁海祖训。
【第19回】巡洋正使郑河率大明宝船舰队正式出海南洋。
【第24回】皇帝命朱高炽夏原吉二人,会同六部,督率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广布政司,及苏杭松江三府衙门再造海船百余,为郑河备货。
夏原吉捐御赐银两赈灾。
【A- Z】齐泰:1402年卒,明初名臣,兵部尚书。
建文帝时期建议削藩主要人物。
方孝孺:1357-1402,明朝大臣、学者、翰林学士。
终遭朱棣灭十族。
夏原吉:1366-1430,湖南湘阴人。
明太祖洪武年间举人。
建文帝时期,户部右侍郎(副长官,左侍郎较大)。
明清举人为三年一考的乡试(省级考试)中式之人。
因为突然对大航海感兴趣,找来这部剧看,没想到朱棣是这部剧的主角。
首先惊讶于刚开始的剧情居然和《雍正王朝》很像,尤其是姚广孝一出来让我想到乌先生,而且情节非常紧凑又引人入胜。
接着被剧里的台词震撼到,这个编剧太厉害了,能写出这么强的古言台词,虽然不是都能明白,但是真的很棒,每个配角的台词功底都好强。
再后来发现唐国强老师扮演的朱棣真的很有说服力,很符合一个行伍出身,有勇有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内心复杂的皇帝形象,而且有时候又加入了他的个人特色,有点儿可爱:一般是在和大臣们吵完架,看得我精疲力尽的时候,他一吹胡子瞪眼睛我感觉立刻不累了。
看完以后有一些感悟:原来古代的言官大都这么迂腐,读了圣贤书,为了自己死后的名节,可以带着老百姓集体饿死也不自救。
原来中国从明朝开始就已经闭关锁国到这种程度了,以前一直以为是清朝开始的。
原来航海图就这么没了,永乐大典后来也没保存多少,这些让国人骄傲的文化遗产其实对中国的发展影响很小,为什么会这样?
另外太监真不容易,要做回一个男子汉,一个堂堂正在的人,不仅要有姚广孝这样的导师从小努力启发,还要时刻面对同事的言语霸凌,哪怕出海来到国外,也要面临价值观崩塌的挑战,郑和的故事是非常感人又励志的。
带着一些问题,我后来又找来有关的纪录片看,因为一部好剧就是不仅带给人艺术上的享受,还有很多思考,让人想继续去探究答案。
靖难之役的部分可以说是八分好剧靖难之役之后只能得五分这部剧绝对受了《雍正王朝》很大的影响,郑和就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李卫,不过与李卫不同的是他又是一个圣父。。。
其它人物这都能在《雍正王朝》里找到影子。
在剧情设计上,几乎一集之内就能爆发两次甚至三次矛盾冲突,但是编剧功底不到位,导致了很多逻辑上的漏洞,而且出现了很多废戏;幸好台词以及演员的演技极其到位,弥补了这个缺点。
靖难之役的部分拍的真是好,虽然对马皇后、徐达、朱标、明太祖先后去世的剧情的节奏掌握不太好。
但是将朱棣在这一段时间噤若寒蝉的状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不过在姚广孝与朱棣之间的剧情还是出现了一些废戏,本来这里可以更简洁一些。
在方孝孺怒斥朱棣的剧情之后,这部剧出现了大量为了矛盾而矛盾的剧情,这些剧情几乎完全是在看演技支撑。
此剧名为《郑和下西洋》,但实为永乐王朝,但骨子里确实写的是郑和下西洋,从这部剧里我还是能看出导演和编剧是有野心的。
他们想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航海文化的冲突以及政治斗争对历史大势的影响,甚至在讽刺皇权社会任何人都是不被信任的旗子,但是可惜他们的功底还是差了一点。
郑和:为什么你仅仅要为了几句话就跟别人决斗呢?
奇亚:因为对方侮辱了我的祖先和荣誉,我要为了自己的祖先和荣誉而战。
郑和:那你的家人怎么办呢?
奇亚:我的家人会为了我敢用生命捍卫荣誉而高兴。
奇亚:身为大明使者,您的妻子和孩子一定为你感到骄傲吧。
郑和:我是个太监,没有妻子和孩子。
奇亚:是谁把你变成了太监,你为什么不找他决斗呢?
郑和:是我的“恩人”
标题是吸引人的哈。
本人在B站刷到的,结果发现有两个电视剧名。
根据制片方介绍,《郑和下西洋》本来拍摄95集,原名《大航海》,后来随着剧名的更改,内容也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由95集剪到59集。
全剧一共59集,于我而言也显得有些冗余,如果没有耐心,很难看下去的。
前期剧情紧凑,朱元璋已经登上大位,朱标为太子勤政贫民,举国上下万众一心。
剧中多次提到朱元璋的剧情,杀旧臣锦衣卫立长孙朱允炆等等情节,但是唯独不见朱元璋本人。
全剧主要以郑和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历史的滚滚车轮为辅线,双线并进。
因为郑和下西洋是永乐朝的壮举,所以此剧的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在描绘永乐朝的历史,故而许多网友提议此剧可以改名为《永乐大帝》。
实则不然,因为此剧中下西洋的剧情实在是太多太杂乱,如若不删减部分下西洋的情节,还是原来的剧情比较好。
剧中前期主要是聚焦郑和与朱棣双主角的发家成长史。
一方面朱棣平漠北,战功赫赫,引来朱元璋的怀疑,朱棣不得不隐忍退让、避开锋芒。
而后遇见传奇和尚姚广孝,史称黑衣宰相,野心家与阴谋家的碰撞,两个人cp感满满,开始了传奇的人生,改写中华历史。
皇孙朱允炆登大位,频繁削藩杀王,朱棣见招拆招,与和尚暗中谋划,靠着800勇士,最终登上大位。
另一方面,我们绝对的主角马和,从云南被运往南京(明统一云南),阉割成了太监,后来进入燕王府。
他凭借着机智、勇敢、忠心,并且不断地背黑锅,获取了朱棣夫妇的信任,姚广孝更是收其为徒,随后开启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本剧中期朱棣登帝,年号永乐,他开始大刀阔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下西洋、迁都北京(改北平为北京)、疏通运河、编撰永乐大典。
朝中的大臣皆为儒士,遵循守旧的思想与朱棣的新政不断发生碰撞摩擦,最终大臣们也慢慢接受了朱棣的政策。
而剧情对下西洋这一措施得描绘又是重中之重,必须得点题呀。
另一方面,郑和主持航海大队,于万里汪洋大海中航行,与海盗陈祖义斗智斗勇,期间与几十个国家结交建交贸易通商修筑港口等等,当然期间还与好几个国家发生了流血摩擦事件。
最终郑和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让事情变得美满。
剧中后期,历史这边把主要剧情交给了朱棣的两个儿子,太子和汉王不断地争权夺利,结党营私,而朱棣则是借此敲彼,对汉王不断地容忍宽容。
太子却不断地逼迫汉王露出端倪,从而好赶尽杀绝。
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废除下西洋的国策,修养生息与民。
另一方面,郑和的事业越做越大,大航海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商业贸易做的很好。
最终因朱棣死去,航海计划不得不停止,郑和愤愤不平,隐忍不发,等待机会。
剧末时期,短命的朱高炽积劳成疾又加上肥胖三高亦或是纵欲过度(剧中没有给出朱高炽死亡的任何情节原由),做了10个月的皇帝就走了。
朱瞻基继位,又开始支持郑和下西洋,并且平定了汉王的谋反之路。
另一方面郑和也开始了第七次下西洋……。
反派剧情:郑和这边是吴宣,不断地跟郑和作对,企图夺权。
期间投靠太子又投靠汉王,横跳于权势之中,最后一集被正法。
此人是典型的小人形象,早期贪污成性,被关押。
朱棣起兵时期,建文皇帝委以重任,吴宣又因为钱财背叛了朱允炆。
随郑和下西洋时跟郑和三番五次作对,被感化被流放,痛哭流涕痛改前非,最终还是选择了背叛。
活脱脱一个贪财、不忠的形象。
朱棣那头是徐皇后的妹妹,小姨子徐妙锦,初次见面小姨子就责骂朱棣。
后来朱棣成了皇帝,小姨子还是跟他作对,朱棣虽然生气,也不敢杀她。
因为朱棣和皇后实在是相敬如宾恩恩爱爱,皇后去世,徐妙锦便留在了朱棣身边,侍奉朱棣。
这个时候,徐妙锦才慢慢的对朱棣不反感,并且接受了朱棣的所作所为。
朱棣对她也是信任有佳。
剧情还加了很多她的剧情,每逢危难之际,她在朱高炽、朱高煦、郑和、朱瞻基之间不断地游走劝说,多次挽留事态的严重发展。
史料方面不知真假,迎合剧情才是真的吧。
还有大臣夏元吉、太监黄忠,这两个人也可以说是暗中跟朱棣一直作对。
最后为主角朱棣的人格魅力所感化。
道具:规规矩矩没有大问题,包括宏大的场面,两军交战,城墙喊话的大场面都比较震撼,只是大西洋的场景确实不好搞,合成背景严重。
一些海外小国的建筑,有些过于简略,甚至是搭的草棚,可能真是史料也如此吧。
服装:明朝的服装还是千篇一律,倒是海外藩国小国的服装让人眼前一亮,什么头巾、缠布、羽毛、弓箭、赤身裸体、动物毛皮,啥服装都有。
配乐:背景音乐太多了,每次重要场景、主角讲话、重大事件,背景音乐说来就来,有点强行感化煽情,删减一些会更好。
海外藩国的背景音乐还是不错的,浓浓的异域风情。
演员演技:全员基本在线,没有什么人出戏,比起如今的大部分新生代强了太多太多。
唐国强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牛。
致敬《雍正王朝》:剧中永乐皇帝的大部分剧情与雍正王朝似曾相识哦。
不知道是不是导演致敬雍正王朝呢?
首先雍正和朱棣都是唐国强主演。
哈哈,这个不算哈。
其次,雍正和朱棣都是两个儿子在争夺皇权,雍正王朝里边是宏时和宏历,郑和下西洋里边是朱高炽和朱高煦。
最后,雍正和朱棣身边的贴身服侍者曾经都不服从于主子,最后都被唐国强老师饰演的主角给感动,最后誓死追随。
乔引娣被雍正抢过来当贴身仆人,黄忠曾力求一死以追随建文帝,也是被朱棣给强行安排在身边。
哈哈哈哈哈。
关键是主仆之间还加了很多戏,谈心、交心、甚至是一起用餐等等。
那我们就来查一查吧。
雍正王朝马骁是联合导演
郑和下西洋导演是马骁好家伙,原来郑和下西洋的导演,早些年就是雍正王朝的联合导演呀,怪不得,疑惑已经解开。
很小的时候爱看《西游记》,其中有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玉皇大帝和唐太宗怎么由一个演员扮演?
难不成是经费有限,实在没法再多请一个演员了?
后来不记得从哪里听到一种说法:按照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玉帝和人间的皇帝永远保持着一个模样。
知道这个后,我便开始感叹,玉帝果然是神仙之王,因为按照另一种传说,天上一日等于地上一年,这样算来,玉帝至少每两个月就要变一下身,要是碰到命短的皇帝,说不准要一天换上两三次,跟我们平常人换衣服似的,这种艰苦卓绝的工作一度让我对他老人家肃然起敬,全然忘记了他在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的怂样。
时光荏苒,一转眼好多年过去了,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版的《西游记》还在电视机里翻来倒过去不厌其烦的播放,但我已经不愿再多看一眼。
另外,其他的几部电视剧也让我开始对玉帝重新的鄙视起来……这几部电视剧包括:《贞观之治》《大唐歌飞》《郑和下西洋》《江山风雨情》《雍正王朝》等等,因为从中我发现一件事:原来古代的皇帝长得都是一个模样!
不同的仅仅是他们的发型和着装而已。
这也就是说,玉帝根本就没有如孙悟空一样72变的能耐,甚至连当代的G奶天后、范BB、韩国棒子都比不上。
且看这位冒牌天神是怎样应付我们的:唐太宗时他留的是山羊胡子,轮到唐玄宗当政,他的山羊胡子依然,你甚至找不到一丁点他爷孙俩长得不一样的地方;到了明成祖时就弄了个闹腮胡,皇太极时扎个辫子,再把下巴上的胡须剪短点;最后登基的是雍正,这回轮到曾祖父和曾孙成双胞胎了。
这就是我们河蟹的影视剧呈现给我们的河蟹无比的景象,你还可以继续往下联想——我是说六七十年前的那位,别以为你在嘴角边贴颗痣,我们就认不出你,你的眼神已经出卖了你,瞧你那贼眉鼠眼、从不拿正眼瞧人的表情。
今天我要说的是这部《郑和下西洋》,毕竟是刚上映的,凡事图个新鲜。
当初之所以看了这么一部电视剧,盖因那段时间央视少儿频道每晚九点二十都会准时播出我的大爱《海绵宝宝》,为了熬时间,我便没轻没重的看了一下这部电视剧,值得一说的是,等《海绵宝宝》播完,我就没再怎么完整的往下看它。
先不说具体的细节,这部作品本身的立意就有问题,歌功颂德也就罢了,关键是歌颂的对象实在太不靠谱。
朱棣力挺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真的如电视剧里所说的那样,是为了继往开来、沟通世界吗?
当然,郑和下西洋的积极历史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但同样的,它的消极历史意义、或者说它的局限性,也是不言自明的,而在这么一部号称巨制的作品中却丝毫没有显现出来,这种一味的拔高,让朱棣摇身一变俨然成了一位改革开放、眼光深远、孑然独立的历史伟人。
据我所知,朱棣当时力挺郑和下西洋主要还是为了给自己长脸,满足所谓“天朝上国”盛世明君的虚荣心。
总之,我宁愿相信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名正言顺,他这个皇上当得一点问题都没有,也不会相信朱棣是个力推对外开放的急先锋。
我们的导演历来喜欢舔屁沟,只是没想到这回他们连古代人都不放过。
郑和下西洋,终究只是一种官方行为,折腾了七次后,给当时中国带来的唯有“万国来朝”的假象,还有巨大的贸易逆差。
我说错了,这根本就不能称为贸易。
电视剧里说,郑和下西洋最后的偃旗息鼓,是因为朱詹基、也就是朱棣的孙子魄力不够,但这和之前交代的剧情完全矛盾,在此之前,朱詹基一直都被描写成一个雄才大略的少主,完全称得上是小朱棣,忍辱负重的能力甚至比他爷爷还要强,但直到最后,郑和一等人简单潦草的一句话便把之前那个一直都很高大的形象突兀的压低了,这种处理方法不啻于自己扇自己的嘴巴,更严重的是,这使得大家最后不是在为下西洋大业的功败垂成惋惜,而是开始无限的怀念起朱棣,性质完全的变了味。
朱棣虽然死了,但所有人都在张口闭口的先帝,跟招魂似的,朱棣阴魂的影响力倒是比生前还要大了。
可是历史上的朱棣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还是作为现代人的导演刻意编造起来的?
我们都应该知道,闭关锁国的政策由来已久,随着历史的发展,持有破除海禁想法的人也开始出现。
朱棣是个人物,干了很多大事,但绝不会是这种人,他自始至终也没有让民间的老百姓下海。
唐朝除外,中国几千年里没有任何一个君主可以开明到破除海禁的程度。
据说唐朝事实上是少数民族政权,执政集团思想开放,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女皇的原因。
如此这般,一个想法在我脑子里蹦了出来:也许我们民族的骨子里历来就没有对外开放的因子,朱棣只是被后人立起来的一个牌坊,于是乎,清末的落后挨打便是我们根本无法绕过去的一道坎,是命中注定的劫数。
这部电视剧的导演似乎很想表达这么一种观点:如果朱棣之后的君主都有他那样的魄力,咱们中国就不会走这么多弯路了。
但我要说,如果真要那样,恰恰相反,结果会更加惨,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情如果一直做下去,不等外国人来敲开我们的门,我们自己就已经垮掉了。
前几天看到这么一句话:“专制阶级引入先进科学的技术,只为专制服务,结果是更加的专制”,庚子之后清朝推行的新政便是实证。
所以我认为,这部电视剧拍错了,我们不应该赞扬这个所谓的壮举,我们更不能再来一次这样的“对外开放”。
王道不应该在我们影视剧里如此的大行其道,更不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王道,因为王道不是“旺”道,而是“亡道”。
至于细节部分,可以挑剔的着实不少,我随便说几个:1、朱棣说话根本不高昂,惶惶大义很是糊弄人,实则干瘪得要命,再加上雄浑的背景音乐冷不丁的响起,我就浑身起鸡皮疙瘩。
2、国外使节一看就是留学生,或者干脆就是新疆人,当然,这是个硬件问题,说让他们改进有些强人所难了。
3、姚广孝是从雍正时期穿越时空而来的的乌先生,没办法,谁让朱棣长的和雍正一模一样呢?
我很厌烦电视剧里安排这样一个点石成金的世外高人,不就是个狗头军师嘛,拽个屁呀。
夏元吉、解缙等抵制下西洋的保守派,表现的太过无能,像赈灾这样的事情,我就不相信这些名臣做不下来。
导演这样拙劣的处理,也只是为了人为地形成一种莫须有的对比罢了。
说了这么多坏话,再说几句好话,这也是我为什么没把它打成一星的原因:1、随着历史的发展,持有破除海禁想法的人也开始出现。
这种人只可能出现在民间,而且势力相当微弱。
带着美好的幻想,我愿意假设郑和就是这种人,他能在一个庞大的船队挂帅,并且直到现在,他在外国人的影响力仍然很大,这应该不仅仅是狐假虎威的结果,郑和理应有着不俗的人格魅力、能力和胸襟。
否则郑和的形象就太过不堪了,我还是不愿把他当作一个奴颜卑膝、一心讨好主子的奴才。
虽然剧中对朱棣的着墨太多,都可以改名为《永乐大帝》了,但好赖还是以郑和为中心的。
2、罗嘉良的表演中规中矩,曾经看到他还在一部大陆军旅题材的电视剧里出演过。
作为一个过气明星,作为一个在十年前本人很喜欢的明星,人家也要生活,混口饭吃不容易,所以我就不多说什么了。
3、剧中朱詹基和朱棣长的不一样,这一点值得表扬,玉帝这回要忙活一阵子了。
我现在最想知道的是,如今的玉帝长的是什么样子?
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玉帝他老人家寿终正寝的一幕。
我的公众号
感觉郑和(马和)的心胸像海一样大,他说不杀亚烈是为后世子孙积福,不想让两国的后人都活在仇恨和战乱中,杀了他两国会变成仇敌,为后人着想,我觉得就凭这件事这句话这部剧应该得个奖才对吧!
不过错误的一方也要意识到错误改正过来,不然一味地宽容没什么说服力(凑够140个字!!!!!!!!!!!!!!!!!!!!!!!!!!!!!!!!!!
)
这个剧当年我在看的时候,就被唐国强这个造型吓到,他竟然跟画像里的朱棣一毛一样。
这应该是我看过的影视剧中最符合原型的一位朱棣了。
唐老师在这部剧里的表演也看不出诸葛亮雍正的影子,属于是一己之力拉高了本剧的水准。
看了片头他还是艺术指导,果然是起到了指导的作用。
另外,本剧立意很好,台词文笔写得很好,去看了一下编剧竟然是朱苏进,这让我深刻怀疑朱苏进是找人代笔写的。
从洪武末年,到建文,到永乐,短暂的洪熙,最后以宣德朝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收尾。主要讲了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到登基后的永乐新政,聚焦于郑和的大航海,以及迁都北京,编撰《永乐大典》,汉王争权等永乐朝的几件大事。可以看完胡军版《朱元璋》后看此剧,接得上。
朱棣也是不容易 当皇帝难度太大了 还不如开局一个碗 毕竟拖家带口 约束敌人太多
补
罗嘉良太恶心了
唐国强才是第一男主
台词太主旋律了,有些人物一点自己的性格都没有,刻画的太假,就连BGM都一股浓浓的抗战片的感觉。
judy超棒的
跟《施琅大将军》一样,强行洗白朱老四,把老朱家自相残杀拍的跟解放人类似的,不过没《施》剧那么献媚,至少没有丑化建文朝忠臣,7分吧
制作精良的好剧,罗嘉良演得很好
前20集还可以,最后几集已经感觉不是很真实,删减太多,很多情节都不连贯了
应该叫《朱棣与郑和》貌似更恰当,看完前30集放弃了。原来没有注意过此剧,后来是看抖音才知道,奔着唐国强演的朱棣来的,这是一部男二无论从演技还是气势上都碾压男一的剧,罗嘉良感觉一直被压在一个自己毫不熟悉的频道内,演技得不到丝毫展示,这也是前30集和后30集可以分开成两个故事的剧。也许是为了控制成本,也许是为了增加集数,于是看朱棣的看完30集就可以弃了。此外,明显看得出导演对于拍宫廷剧还算可以,对于航海尤其是600年前的航海这样一个专业性极高的题材就捉襟见肘了,各种BUG比比皆是,让向来极少弃剧的我都万般无奈。鉴于后面30集没看,只能打个及格分吧。
很良心的历史剧,唐国强老师的朱棣完全符合我对永乐大帝的想象,其实用永乐大帝的名号更适合这部剧
很精彩的历史剧,永乐王朝强大。
其实还不错,但制作上确实不够精良
成祖被纪念,核心为开放! 海上贸易的开放,对外之交的宏大,盛世之态。但,也正因如此,财政增速如何支撑,就是问题。尤其,国内人口保持高速增长,粮食产量保持匹配供给,就不是朱棣的脑袋能想透的了
跟历史差太多,逻辑漏洞有点多。郑和一直被压着打。到最后也没看到下西洋给大明带来的真正实惠。
本来想给五星,因为吴宣又谋反了导致损失了一颗星
个人拙见,只能说损失了一部讲朱棣的剧
发现好多剧都是前面好看后面拉垮,另外连着看了三部唐国强演皇帝的电视剧真是麻了
这个不错,就是这个朱棣戏份有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