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2020/6/6 凌晨5:20 时间停留在520上 我写完这句话 它变成了5:21我不清楚大家身边是否有同性恋的朋友,准确来讲,我不知道怎么称呼他们会显得更尊重一些。
对于“同性”,我经历了不解到理解,支持再到感同身受。
《断背山》让我理解了这样的感情,而《心向快乐》让我感同身受。
同性题材的电影也看了一些,比如《霸王别姬》,却怎么也没有《断背山》和《心向快乐》让我更有感触。
幼年的我,无法想象两个大男人在一起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如何做爱?
2005年李安导演的《断背山》上映,我是在电脑上下载来看的,只是单纯的因为它的名气。
我没想到的是,我会看到哭。
《断背山》中关于形婚背后的女人,孩子,家庭占着很大的比重,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出当时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态度。
即使,会觉得女人可怜,可是更多程度上会把同情心给男主。
他们似乎,也确实更为艰难一些。
电影名称断背山,这是全片的主旨,象征所在。
Jack在剧中对Ennis说道:我们本可以相伴度过美好的一生,真正的美好人生,有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家园,但你却不想要,恩尼斯,所以我们只剩下断背山!
一切都缘起于断背山,而那确实我们的一切,仅有的一切。
断背山似乎就是他们心中的圣地,在世界上唯一能够做自己,正视自己情感的地方。
他们每次的相聚都需要去断背山,而我希望那里都是断背山。
任何地方都可以让人们做自己。
在他们最后一次的相聚中,jack说:我们认识将近20年,你拴的我好辛苦...... 当我时隔15年再看它的时候,我才发现真的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我们都无法正视自己的情感,在悠悠岁月中,在彼此的生活中进进出出,这样会让脆弱的那一方多么痛苦。
最终如同剧中的人物一样,“打架”,“争吵”,“纠缠”再拥抱着痛哭。
电影的最后一刻,出现了jakc的衣服和断背山的照片,随着Ennis悲伤的眼神,好像那一刻就被融化掉了。
真正的理解他们,真的替他们感到难过,如果你也掉下了眼泪,说明你真的理解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喜欢听其中的插曲《IDon'tWantToSayGoodbye》,当真的去了解一件事物的时候,真的就会自然而然的去理解这样的情感。
有一位“同志”曾经多次找我聊天,他表明身份的时候,我得去向他解释我是直男。
他有一个微信群,我在其中。
我真的有“接触”这群人,一起玩王者荣耀,喜欢玩蔡文姬的小受受,挺可爱的。
这些年间,国外彩虹活动,同性立法等等新闻很多。
我从开始的理解转变为支持。
我和人讨论过关于“同性”的话题,大多人避而不谈或是充满偏见。
我表示出,我很支持的时候,他们问我,你儿子如果是同性恋怎么办?
我当时犹豫了。
原来我的理解,支持,从来没有放在自己身上。
我思考了3分钟,告诉他们,如果他是的,我也会支持。
我会支持他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以上,是我对于“同性”的一段心路历程。
而《心向快乐》,让它变成了我的感同身受。
原来爱情,无关性别。
不管你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那情感是一样的。
梅·马丁是一个有着吸毒史的脱口秀演员,她有着糟糕的过去,包括现在。
乔吉则是一个异性恋。
梅是一个有上瘾型人格的人,精神脆弱,缺乏安全感,任何时候都可能会崩溃。
像是待在暗黑的地牢之中,期待着会照进来一道光。
而乔吉就是她的这一道光。
在乔吉朋友的生日上,乔吉还是称梅为朋友,这不是第一次隐瞒梅的存在了。
之前在一次婚礼上也是。
这对于缺乏安全感的梅来说,对于缺乏安全感的我来说,真正的感同身受。
你是否爱上一个人,你们在一起,你却从不认识她/他的家人,甚至是朋友?
我不如梅,我没有她的自信,我没有勇气面对对方的家人,朋友。
如果连我的存在,都不知道,我真的会不知所措。
在生日过后,一次意外,由于吗啡的作用,乔吉出柜了。
一个人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乔吉自然也会有着迷茫。
两个人因为取向,性别的原因,分手了。
两个人分开之后,乔吉开始明白一些事情。
她问自己的那些朋友:我们多久没有谈过正经的话题了?
最后说出:“你们算什么朋友?
” 然后清楚自己真正的朋友是谁。
而梅则在互助会,拿着1day的牌子,这意味着她又复吸了。
彼此不喜欢的两个互助会成员开始了“互助”谈话。
像大多数可以让人暂时麻木自己的东西一样,我们似乎永远停不下来。
我们从未想过,我们真正“吸毒”的原因,如果因为某一件事,我们尝试把它做好不就行了。
而不是什么都不做,等它变坏,然后再解除“痛苦”。
梅在经历了一切之后,她对着手机那头的母亲说,我想回家。
原本有些“生分”,赶她离家的母亲说,现在就给她订票,询问她有去机场的钱吗,给她打钱,现在就让梅的父亲给梅煮汤......梅问道:你还生不生我气?
母亲说,我从未生过你的气。
这句话,好熟悉。
我母亲好像就曾这样对我说过,你是我孩子,我怎么会生你的气。
结尾的时候,乔吉对梅说,我不知道没了你 我该怎么办。
结局是两个人相拥,亲吻,是美好的。
我们大多数人在恋爱的时候,都会觉得没了对方,我怎么办?
我怎么活?
生活毕竟是生活,我们把一切交给时间,而时间确实也做到了,我们也放下了。
《心向快乐》是一部女同题材的英剧,可以让你一口气看完,我 也推荐你利用一个周末,午后,一气呵成。
《心向快乐》它关于“瘾”,关于“朋友”,关于“亲人”,关于“爱情”。
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或多或少的有瘾。
吸烟?
看剧?
对某一个人的依赖?
心理学说,成瘾性人格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当然,我们都有缺陷。
对某个事物越是在乎,就越缺少它。
关于朋友,人总会遇到好多好多的朋友。
区分起来可能会简单,谁是能和你讨论正经话题的人。
或者一直在你身边,你都未曾发现。
关于亲人,主要就是父母。
我想着没什么好谈的,因为做子女的,永远不会知道父母对他的爱到底有多么重。
我们可以满不在乎,但是当这个世界开始崩坍瓦解的时候,那个家却永远为你遮风挡雨。
至于爱情,我们分手的原因,我们选择了理性,选择对彼此都好的决定。
明明很在乎,却要不断安慰自己。
实际上我们只是做了“容易”的选择罢了。
想象一下,对方在深渊里,你是否真的愿意做他/她的一道光。
从《断背山》到《心向快乐》,当有天,它们的标签不再是“同性”,而是“爱情”的时候。
人们或许才真正的接受了。
此刻,它们是因为爱情,让我感同身受的。
谢谢!
🥰这里是夏七海 你的点赞 对我来说真的,真的很重要,秋秋啦!
🥺
上个周末,我窝在家里看完了《Feel Good》, 诙谐又真实的剧情点亮了我整个惨淡的三月。
这部剧包含了很多现代人生活的真实细节,而不仅仅是针对LGBT群体,令我惊喜连连。
忍不住写了一篇影评,回归阔别已久的豆瓣。
01这是一个关于小玉米Mae和小松鼠George的故事。
M是来自加拿大的单口喜剧演员,帅气逼人的她在伦敦的一家俱乐部驻场演出。
G是一所中学的英文老师,最近正烦恼着如何摆脱朋友介绍给她的油腻男子。
两人在一场演出后相遇,电光火石间看对了眼。
于是第一集才开始七分钟,就有了以下令人(我)捂嘴尖叫的画面,像是这样的......
又或是,这样的......
你以为接下来就是两人甜甜的恋爱了?
并非如此。
在两人开启同居生活后,M发现过去一直都是“直女”的G,没有对外公布自己有了新女友。
不仅没有在ins分享她们的照片,甚至还和好友们杜撰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男友。
而G也慢慢发现M时常会紧张、焦虑,会因为没有及时接听电话而连发二十多条短信。
更令G感到意外的是,M曾经沉迷于毒品,现在仍需要定期参加戒毒互助小组。
就这样,两人的感情矛盾,与她们的家庭、朋友交织在一起,在观众面前飞快地展开。
《Feel Good》第一季总共六集,每集只有二十五分钟,花上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可以畅快淋漓地享用完。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是根据主演Mae Martin的亲身经历改编。
现实中,Mae是一名加拿大籍的喜剧演员,近两年通过Netflix《全球喜剧人》系列崭露头角。
她经常在脱口秀上调侃自己染上毒品的少年时期,以及讨论“性向流动”等多元话题。
《Feel Good》可以说是她过往人生的精彩混剪。
02艺术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能够让这个社会上不同面向的人生故事被看见、被理解。
因此,我们可以看见主角们的自我探索和挣扎。
G在遇到M之前一直都是异性恋,她需要去重新建构自己作为“女同性恋”的身份认同。
一开始她选择了逃避,拒绝携M出席家人的婚礼,在朋友面前虚构自己的“新男友”。
随着故事的发展,当G好不容易(意外)出柜后,又开始担心M对她只是一时的迷恋。
这让M误认为G总有一天会离她而去,回归异性恋的社会。
于是M努力想要成为G的理想情人,她收起了彩色套头衫,锻炼起了肌肉,好让自己看起来更Man一点。
M暗自将自己和传统男性进行比较,她一方面畏惧着G将自己视为男性的替代,同时却又渴望着自己不曾拥有的男性力量。
当自我认同产生偏差后,M感到困惑、痛苦,“我不是男孩,我甚至都不是女孩,无论男孩女孩我都是失败的”。
在这部剧中,我们也可以看见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多深远。
M的母亲认为她们母女俩不亲近是因为M是个早产儿,一出生就被放入了恒温箱;而M一直对父母耿耿于怀,埋怨他们在她十几岁误入歧途时,将她赶出了家门。
M对于“被抛弃”的恐惧使她在亲密关系中成为了典型的“焦虑型依恋者”。
她想要时刻与G待在一起,她需要获得G的正面回应。
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把一种瘾(对毒品)换成了另一种瘾(对恋人)。
我们甚至还可以看见,即使在所谓的“腐国”,人们对性少数群体仍然充满了偏见和刻板印象。
像是G的那帮损友们对于同性恋的评价,
又或是业界前辈在后台第一次看到M,对她表演内容的猜想。
即便是屏幕前的“我们”,也不断地在给主角们贴标签。
弹幕里最常出现的是“从未见过如此粘人的T”,“永远不要爱上直女”。
这些话语背后隐藏的逻辑是,女同性恋也分“男女”,偏男性化的那方(也就是所谓的T)应该像男性那般阳刚。
而像G这样的“直女”或“双性恋”,最终还是会与异性结婚,是不值得女同浪费时间去爱的。
不难发现,即使是探讨性别认同的作品,我们依旧习惯用传统二元性别的逻辑去评判它。
03在我看来,《Feel Good》的最宝贵之处在于它的“真”。
Mae能够以调侃的方式直面过往,通过喜剧触发更深层次的话题探讨,她的真诚在我看来足够勇敢。
也恰恰是因为这一份“真”,才得以让观众从中窥见似曾相识的回忆、体验、或是感悟。
无论你是否是LGBTQIA+的一员,回想一下在过往的人生里,你是否也被人问过为什么你这么敏感、情绪化?
你是否也为了讨心上人开心,改变了自己的喜好?
你是否也责怪过朋友不关心你,却被质疑明明是你不善沟通?
你是否也以为父母不够爱你,到头来却发现他们才是你永远的依靠?
04最后,对于剧名《Feel Good》,相较于「迷醉伦敦」,我更喜欢「心向快乐」这个译名。
人生来就有着逃避痛苦、寻求快乐的本能欲望。
快乐可以是很广义的,纯粹是让人感觉很好(Feel Good)的那种状态。
以这个角度来看,剧中那些看似糟心的情节,又何尝不是两位主角在追寻快乐过程中的成长?
在本季的结尾,M终于懂得,相信自己被人爱着有多么可贵;G也领悟到,为LGBTQIA+发声不再是课堂上的政治正确,因为她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获得快乐的方式千千万万,永远绕不过的是“自我”这个课题。
毕竟,爱自己才是通往快乐的永恒入场券。
最近的下饭剧从压抑的纪录片换成了《feel good》(不要被《心向快乐》这个傻白甜译名骗了),大概25分钟一集的时长正好吃个饭能看完。
看第一集尤为畅快欢乐,女主叫Mae,是个T,在酒吧说单口喜剧(脱口秀)。
女二George坐在台下get到了她的每一个笑点,然后主动在表演结束后去找了Mae。
喝酒的时候两个人还玩起了常见的喝酒游戏: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撒谎或者回答慢了就要喝酒,喝完提问角色互换。
(我跟朋友玩的时候规则是这样的剧集里应该也差不多) Mae开始提问,-“你几岁?
”-“when did you lose your virginity?”-“你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
” 然后轮到了George,-“你来英国多久了?
”-“披头士里你最喜欢谁?
”-“Are we on a date?” ——我们在约会吗?
气氛开始诡异起来。
Mae开始结巴,幸好她朋友走过来说了一番话,临走前说,“enjoy your date.” Mae顺着话说,“他说我们算在约会那就应该是吧。
”George说,“我以前从来没有和女孩子约过会。
”Mae问,“那你和女孩子接吻过吗?
”George说,“当然。
”
气氛彻底变得暧昧,以尴尬的形式表现出来,两个人都低头喝了一口酒。
在Mae抬头继续提问“你喜欢电影吗?
”的时候George的一句“你想吻我吗?
”打断了掩饰两人心绪的游戏。
然后她们接吻了,Mae大脑中的盲音响起,背景里酒吧的条状霓虹灯宛如电压不稳忽暗忽明。
看的时候我心里的想法是这不是典型的crush吗?
完全可以投稿到“我今天遇到了一个crush”小组的程度。
然而这只是第一集,甚至在第一集还没结束的时候问题就展露出了残酷的冰山一角。
接下来陆陆续续涉及到LGBT/addict/原生家庭各种细碎不足为外人道的烦扰: George作为侄女不想向朋友公开她和Mae的关系,Mae做为addict(自称已经戒了)却偷偷藏了止痛药,还有Mae十多年被赶出家门和表面看上去和谐无比的原生家庭倒刺般扎在心里的问题。
大家都爱看crush,热烈甜美如烈火烹油,初遇时候对方展露出来的闪闪发光之处令人着迷,而关系变成恋爱之后总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更不要说组成家庭、养育子女等后续缠缠绵绵无绝期的鸡毛蒜皮了。
剧集也不会只有第一集前半部分光鲜漂亮的热恋环节,毕竟是改编Mae的现实经历拍出来的,重点完全放到了烦恼和解决烦恼上。
正如《亲爱的小孩》被批恐婚恐育,而最令人恐惧的地方是这就是真实故事改编的,这就是所有被社会教导毫不知情地轻易踏上婚姻这一条暗藏荆棘之路的女生被一带而过的那部分。
虽然每个人都在经历自己现实的烦扰,喜欢看crush这种拥有完美甜味的故事也情有可原,但正因为如此,这些聚焦现实的剧集才值得一看。
毕竟我们说到底还活在现实里,我想或多或少心思细腻的人都会对此产生一丝共鸣。
我是T。
我想被女孩推倒。
我曾对亲密关系关系成瘾。
我沉迷于女孩们的暗面。
注视着Mae Martin的时候,我感到被看见。
我的初恋来自离异家庭。
我15岁的crush有抑郁症。
我的前任同时有躁郁症和人格分裂症。
我从未刻意因一个人的过去而选择她们,但somehow,they turned out that way.也许因为那种人格的张力不必隐藏也会隐约浮现吧。
也许是因为我天生喜欢戏剧性,喜欢刺激。
And all didn’t end well.情绪是会传染的。
在高二的时候我曾经那么厌恶自己。
一边大哭一边猛抽着雾化咖啡因的时候,在大雨里奔跑的时候,觉得自己空虚,孤独,一无是处。
虽然我没有真的产生substance addiction,但那段为了控制睡眠而交替大剂量服用褪黑素和咖啡因的日子,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后怕。
...还有对亲密关系的焦虑。
只要觉得无聊就会想找对方。
只要对方不回就会觉得生命被抽干,觉得自己是一无是处的垃圾。
会不安,会百爪挠心。
我在初三毕业的暑假打电话给我的心理老师,告诉她我爱上了一个抑郁症的女孩,我想帮她,我想和她做爱。
老师要我保证我们会在“能闻得到阳光的地方”发生关系,然后告诉我,我救不了任何人,我做不了任何人的英雄。
如果受不了,我必须走。
我必须先爱自己。
《心向快乐》回应了非常非常多有关LGBT社群生活的亚主题:挣扎的自我认同、痛苦的过去、“出柜”对伴侣关系造成的张力,甚至当George眉飞色舞地描述自己对某位理想型男性的痴迷时,Mae的感受对我来说都熟悉得令人痛苦。
但最关键的是,Mae同时存在于剧内剧外。
她同时也是自己的故事有意识的讲述者。
她完全接受了自己的过去,并且知道分享它能为他人带来怎样的理解和慰藉。
这非常了不起。
我感到被看见,被回应。
我感到并不孤独,而这点给了我信心。
所以....谢谢这部剧的存在。
谢谢Mae和我们讲述她的故事。
她本人也是性取向流动性的行走代言人。
油管有很多采访,当然还有她自己的演出里都有提到,她觉得自己不符合LGBT任何一个角色,并且认为这样的标签很无趣。
20岁之前的她,有过小男友,20-30是和女孩子们度过的美好时光,现在30出头又重新开始与男性约会, she really is something else!
本来是听说老友记里的Phoebes监制了一部新剧,朋友推荐【英国神经病爱情喜剧】,以为会甜,一口气看了六集,被梅气得吐血,但Phoebes风采依旧。
主线是一个不典型的女同性恋和直女的恋爱探索过程。
不典型是因为梅本身集被宠爱的小公主、复吸边缘的戒毒者、甜蜜奶狗、自我身份怀疑、笑点怪异的脱口秀演员等很多身份于一身。
冲动,多愁善感,自卑,喜欢直女更追求得到直女的快感,但她总能给自己找到借口,也根本不会为别人考虑。
第一集末 梅决定对乔治坦白她习惯把自己置入受害者的场景,偷吃安定是因为乔治让她对自己的身份感到焦虑,和父母关系不好是因为她们把年少的自己狠心赶了出去,害Maggie和女儿lava关系再次崩盘,却只担心自己晚上住在哪。
即使到最后也还在说,我从一个东西转移到另一个东西,并没有意识到乔治是人,第二季如果乔治恋爱脑的劲儿过去了,目测还要有冲突。
直女乔治则面临着其他困境,她生活规律,要求严格。
真的很严格从小到大幻想中的理想生活都是和有趣的绅士结婚生子,孩子的名字可能叫查理、休之类的。
但是当她空窗五年后遇到梅,确信自己爱上了她的同时也有迷茫,当自己一直以来的生活基准线被动摇,该从哪一步开始更改呢。
即使是在英国,突然出柜也并不是一件对于每个人都非常容易的事情。
最主要的是,她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自己。
很多人相信性向是流动的,但是除了生理取向,乔治更需要的是自己从内心深处接受,多年来理想的生活场景将要有变更。
因为她没有设想过这种可能,所以二十多年的想象此时要转向一个空白的场景,不可能她今天遇到梅,明天就说这辈子我不需要一个男人了,因为此前的理想中,这些异性幻想对象给你带来的心理慰藉,这些感受还是分明的。
这是一个持久而复杂的变更,很难一蹴而就。
乔治有一群婊子朋友,她怪罪朋友们只讲肤浅的笑话不谈深刻的问题,不关心自己,朋友回敬她那你为什么不跟我说呢?
我不知道她对你有多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过好今天想好明天就好了,至于很久的以后,没人能说清。
梅需要依赖,没有毒品就靠爱情,没有爱情或许就靠家人,乔治则说不准自己以后会不会喜欢别的女孩。
【你是我唯一喜欢的女孩】听起来是很浪漫的事情。
乔治出柜其实并没有遭遇阻碍,只是她给自己设下了太多限制。
勇敢站出来做此时此刻想做的事情,面对自己,是最简单的选择,省去踌躇焦虑,略作考量就去选择,直接承担结果。
有时候,不需要给自己和事件贴上严格的标签,生活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糟,总要向前走的。
另一边,梅则生活的毫无限制,所以当她进入乔治的生活,乔治的限制都成了她的枷锁,她也要学着成长。
因为在乎所以隐瞒,但也因为在乎所以必须要坦诚相待,共渡难关。
最后一句:乔治手受伤要朋友给梅打电话,手机里存的备注是corn,是本人心里全剧最甜一场戏!!
标题来自于Mae在她现实中的stand up comedy opening中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很可爱也很讽刺。
剧情本身就是女同爱上直女之后的爱恨纠缠,剧情以外有趣的东西可就太多了。
Childhood matters (Google Scholar)Mae在表演中“吐槽”过很多次她的家庭,让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她模仿她妈妈(为什么不能添加视频烦)她和她妈妈聊天说觉得自己成年人生活“flat”,妈妈:“大概因为你很久没吸毒也没对任何人上瘾了。
”然后她开始模仿父母一边开第五瓶酒一边谈论着自己的孩子说不知道孩子怎么长成这样是遗传了谁。
(来源:Netflix Mae Martin专辑)我不知道Mae对自己的童年定义到底是快乐还是不快乐,但我觉得她既然选择用这句话做开场,一定是有所思考的。
We all need a little addiction to get through this fucking miserable life. Her addiction is love relationships and straight women.她本人也是性取向流动性的行走代言人。
油管有很多采访,当然还有她自己的演出里都有提到,她觉得自己不符合LGBT任何一个角色,并且认为这样的标签很无趣。
20岁之前的她,有过小男友,20-30是和女孩子们度过的美好时光,现在30出头又重新开始与男性约会, she really is something else!(我很喜欢的一本相关话题的书: https://www.douban.com/note/718891946/ )能够把自己的生活搬上银幕,让无数观众产生共鸣,不是才华是什么?
Lisa Kudrow 看过《老友记》的人都不会对Phoebe这个角色无印象。
剧中大部分时间Lisa都是在电话视频里出现,就零星几句台词,我仿佛看到了我爱的那个神经质却有原则的Phoebe,也是六个人里我最爱的角色。
In case you never watched Friends, let me tell you what I love about Phoebe Buffay. She had two moms and a dad. One mom killed herself when she was 13, another showed up in her life until she was 26 and dad went to prison. Yet she turned out fine. The society failed her, but she chose not to revenge. She had seen the worst in humanity but still loves the world as it is. This is the true heroism.George.16岁对同性一无所知的我真的就是用互联网自学成才。
12岁可以用网络来自学英文,对于爱情又何尝不可?
22岁的我在感情中遇到问题时,仍然会向Google求助。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我第一任女友&初恋的影子,在所有人面前我永远都是她的“朋友”。
用我最喜欢的两句台词结尾Love really does make people Feel Good.Now, What's your addiction?
看完推荐大家再去看Netflix去年上的《全球喜剧人》,mae在伦敦选集里面。
半小时讲的内容几乎就是剧里演的。
或许她就是适合做编剧,好奇这是怎么在众多表演里被看中拿出来拍的,也庆幸拍出来了。
想看更细碎又深刻的日常,有很多地方可以拓展,两个人性格的铺垫还有故事的走向是怎么导致的。
可能mae想表达的太多了,但有些不一定是电视剧观众想看的,电视剧和stand up还是有差,希望第二季可以再精进一些。
George的想法其实挺多人也会认同,就是爱情不一定非要分享生活中的全部,应该彼此留点空间,但如何把握之中的平衡点?
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而Mae这段对于流动的性取向的探讨也是很有意思,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对于straight girls,自己的去男性化特征是否是劣势,以及对于自我认同和归属感的问题,自己到底是属于男性还是女性,抑或是两者都不是的一个失败品?
成瘾的不只是毒品,它可以拓展到生活的任一方面,游戏、音乐、兴趣爱好,甚至是一个人,whatever “that you crave, but you can’t give up despite it having negative consequences.”
不被标签定义,活出最真实的自己,心向快乐。
深夜刷完了6集,希望有第二季,分别表达一下我对两个主角的看法(如标题)GeorgeGeorge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不轻易表露自己的心迹,比较内向的一个人。
这一点也导致她在身份认同上不是那么快。
这个女主的直女变弯心路历程很真实,她因为爱而成长,主要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是摔伤后让朋友call corn(也是全剧最甜的点哈哈)然后在医院里表露心迹,其实前面也有伏笔就是她参加完婚礼回家想象着对mae说 love you,marry with her。
而在喝多受伤进医院打了吗啡之后,则第一次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对于一个直女了那么多年的人来说真的很不容易。
第二个转折点我认为是在教室对着喊别人基佬的女生大声呵斥并冲到校长办公室说应该教学生lgbt相关知识,此时她已经逐步认同自己喜欢女生所以才会注意到基佬这个词对gay来说有多么冒犯(这在以前在她潜意识里大约是不会引起强烈反感的现象),她在学着认同自己也在找寻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开始学着表达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六集下来George有很大的成长,她试着去体贴mae,甚至最后坦诚说要一起承担包袱(当然开始出现单方面的包容,这会让对方愈发觉得自己是一个victim,这是一个隐患,如果有第二季这样的心态会出问题)Mae有两条线,一条和父母的,一条和女友。
两条线都体现了mae是一个内心脆弱敏感不肯承担责任且总是以受害者自居的人。
首先是父母线,中间有一段是父亲对mae说在把mae赶出家门后,母亲天天跟着看mae,我看到这个觉得可能是一个母女缓和的关键点,但似乎mae一直一直介意自己被抛弃,依旧没有安全感,道歉也只是为了获得对方的关注与爱,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正如她开头说:这是第十二条中的第九步。
偏偏母亲是个倔强的人,对方越是强调自己的受害者身份,mae妈越是倔,于是在父母线上的和解尝试是非常失败的。
不过最后一集mae哭着说想回家时,母亲还是心软了,毕竟是亲妈,但这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解。
但不可否认的是,没有人是天生的瘾君子,小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mae会这样未可知。
但25岁的成年人真的不要一直强调说对方的抛弃,如果真的不要了怎么可能随时同意和你打视频电话(狗头)。
女友线,看了有点生气,在一起这段感情中很明显George其实有更多的付出,mae一直都没想过要改变自己重塑自己,让自己忙起来独立起来,一开始的粘人和急着寻求对方在朋友面前介绍自己以获得安全感并一次次以爱之名半胁迫,完全不顾对方也只是一个刚被掰弯自己心理建设都没有做全的自己的爱人,后来身份被承认之后又被迫害妄想症觉得对方理想的是男生并自己逼迫自己往那边靠拢,却始终不敢坦诚地与对方就这一方面进行交流,可能一开始看了会觉得mae很可怜,焦虑得睡不着觉,自卑不自信,但自信是自己给的,交了那么多女朋友首先要对自己有身份认同,我是女生我喜欢女生,对方喜欢我是我这个人不管男女,不是因为男性特质也不是因为女性特质,自己就是自己。
然后就去爱对方,如果对方最后真的选择男性了,那就是对方的问题,而我(mae)有真诚地去爱你,展露真实的自我,那你不喜欢我我难过但也没办法,恋爱中忌讳的就是很多过度的焦虑破坏了爱情本身的美好,然后分手后又陷入自卑之中无法自拔。
恶性循环。
和男性相比之后的自卑其实在很多t的心里都会有,但请相信如果你的爱人是真的爱你,你不要被这个所桎梏,你就是真诚地去照顾对方表达自己的爱,这样才是一个良性循环。
而且在剧中很明显的一点是,mae因为自己的自卑其实把对方也带入了消极,正如最后George把这形容为包袱就可以体现。
自己的自卑自己无法处理还要对方的包容理解来哄着你,自己被分手消极还和别人make love。
真的幼稚!
爱得真诚坦荡,不要伤害自己深爱的人。
每只puppy都像你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 我立即想到了Gia 从9年前 我的豆瓣签名就是Gia里的台词 直到今天都没变
最爱的一句“我到底要多优秀才能改变你的性取向” 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分析的十分透彻,剧中脱口秀节目只不过是让处于现实的我们感到不要太难过罢了,或许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光明正大的牵着手,不是以同性的身份爱上你,而是因为你是你,所以我爱你。
好看啊,不错哦,希望还有第二部。
可以吐槽的点当然很多,但是很多情节、台词和细节上来说又是每一个lesbian可以以个人经历共情到的
轻松略带幽默的氛围萦绕着一个姬姥种种沉重的故事。
诶我还以为是个甜剧,Mae真的长得好可爱,其他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地方,看来还是you're the worst这种激萌沙雕奇葩rom-com比较适合我
little puppy Mae
so funny,so touching,so real,and it hurts. Charlotte Ritchie真的是天使!!
时间有限想讲的又太多导致剧情有些跳跃…George是个好直女,是Mae还需要长大,不过如果有人愿意包容你幼稚敏感的一面,长不长大又有什么所谓呢。
bad ritmo
Mae和她妈妈相处的模式简直就是我和我妈的真实写照,互相不认同但又在爱着对方。比起和George在一起,感觉Lava会是一个更好的女朋友。
就很一般吧,理解不了女主T的的想法…人生很糟糕无度…或许不到那种境地也不会做出那种荒唐事
英剧语速太快了,一集展现比美剧还要快,英国人思维都这么快速的嘛……剧本还不错,其他好像一般般,
"you are loved"
真的除了女主的颜值一无是处不知所云,跑出来欺负我们拉拉的智商吗?!
太好看了
啧啧啧,小甜剧,还是伍迪艾伦式样的。PS:lava真可怜,作为一个垫背,她....哎,可怜啊!
对于弯的来说 lava的颜值和性格也更招人喜欢吧细节戳
一星给前十分钟和,后面的情节来源难道不是豆瓣劝分小组吗…全程在想这tm都不分?看了一集果断弃。
剧本写得很好 一贯的英国喜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