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由己
De Ofrivilliga,不由自主,Involuntary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
主演:Villmar Björkman,Lola Ewerlund,玛丽亚·朗德奎斯特,Henrik Vikman,Linnea Cart-Lamy,Sara Eriksson,Cecilia Milocco,Ulf Lundstedt,利夫·埃德伦德,Olle Liljas,Mia Eriksson,汉娜·莱坎德,Si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法国语言:瑞典语,英语年份:2008
简介:奥斯陆继他的处女作《蒙古吉他手》(Guitar Mongoloid)在2005年斯德哥尔摩电影节获影评人奖后,在他的新片《不由自主》中寻找电影手法上的突破。《不由自主》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群体与个人息息相通,紧紧相连,却又对个人巨大影响的悲剧故事。这部片子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奥斯陆和他的合伙人艾瑞克·翰摩道夫一同..详细 >
固定机位的全方位使用,让视角处于客观点上。讽刺人类行为的强迫性和虚伪。无关者和正义一方被干坏事的人无辜连累,社会让好人从无选择,因为做错事的人却会站在另外事件的角度上来审判你,而不是承认自己的错误。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确是很喜欢批判+讽刺,这力度和直接视角要比《方形》好很多啊。2024-11-29重看。在不想丢脸这件事上,瑞典国也不比你朝好多少就是了呗。我们在客观视角上观察人类扭曲的意识和行为,只觉得可笑。
有点意思
比较闷的电影,其实拍得还挺细腻的
电影首尾呼应,大巴在行驶在路上。印象最深刻的是“个人VS群体”,个体利益与群体发生冲突,如何解决?导演克制冷静,并未给出答案。在结尾,只能说暂时阶段的问题揭过,女孩被教育,男子忆起朋友欢聚的往昔,老年者进了医院,所谓的损坏窗帘的“凶手”找到,但是生活中这种问题层出不穷。。。。。。
【2.5分】用简单的方式极其精准捕捉到某些时刻,冷静呈现的片段在之后几乎立刻成为讽刺的材料,形成一种可能是由言不由衷所达成的身不由己 事后回想,好像过于简单了
get不到,对我来说完全无感。
个体行为与群体反应的探索,部分身体与全景呈现的对照,人性考验与尴尬时刻并置,从叙事内容上看比之前的《吉他》丰富,但这种碎片化的拆分并不能催生观众观影欲。
blew each other
随波逐流
与《Guitar Mongoloid》一样,一场一镜,但丝毫不枯燥,镜头外的内容同样吸引人;校园部分,女老师的发言明明是最正确的说法,但令其空间气氛尴尬到屏幕外,我很佩服这位女老师;女演员弄坏大巴的厕所窗帘,却没有勇气承认,哪怕看着一个小孩在大人的引导下认着没有犯的错,也无动于衷,而这或许也是很多成熟大人会做出的事;强硬扑倒并口同事的鸡鸡、倒立拉鸡鸡、屁眼插国旗,这些段落也令人印象深刻......
这部完全是<The Square>的前身习作,依旧是围绕道德的人性实验,后者显然丰富许多。
有点意思但不多、鲁本制造和描述“混乱”的能力其实很有趣
生肉
鲁本对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尴尬的展示喜好确实从创作初期就开始了,本片中五个没有联系还有点没头没尾的小段都是一些偶然和琐碎,个体意识在群体环境裹挟下发生何种变化,镜头一直放置在事件中心之外,仿佛也因为尴尬而想要避开焦点。整体太过于琐碎平淡,容易让人失去耐心,女演员和女教师两段明显优于其他三段。
跟[吉他蒙古人]一样的结构(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这个结构指向的是奥特曼的[人生交叉点]),但是要好看多了。固定镜头画外空间,人性考验和尴尬时刻。另外奥斯特伦德真是喜欢探讨道德问题啊。
RÖ补完。反向观看了目前RÖ的整个作品序列,可以看到20年来其作品日臻成熟,形式也从前2部的类RA固定场景多故事并行(装置艺术、画外音)到后4部调度高超的单主线叙事演进,但RÖ从未将目光移离瑞典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的电影便是希望通过镜头对组成社会问题的每个人进行审视,进而表现出一种“不言自明”的底层逻辑。带入本片最重要的且存在联结的两个场景,旅行大巴和小学职场,海报图来自于后者的第一个场景,它较早地点题,指出那个孩子做出错误选择的“身不由己”;大巴司机坚持自己较真的厕所窗帘损坏问题不愿开车,却丝毫不在意除此以外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最后由一个孩子背了黑锅,全车人包括真正的“肇事者”和孩子父母都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观众很难搞清谁对谁错,社会也看似正常地运转着,没有人在意。
7.5,这不比悲情三角好看多了,构图色调剧作都蛮有意思,但少了点力量。
看不懂,也许就是划分文艺片的理由。
早期作品没那么有意思
很妙的单元叙事,不同于常见的一个单元完成后进入下一个,这部电影在几个单元中来回切换,情节紧凑与完整,这样的叙事下也看得很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