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了,几十年前的东西被翻拍。
几十年前人们的欣赏关就那样了,结果几十年后还拿着这种片子来套钱。
你感受过现在小孩的心吗?
一天说着自己孩子不成长,不懂事,却拍这样幼稚的东西给孩子看,能不成长么?
能不懂事么?
还有药哪里给我个解释,磕了药不一样了,那不一样了?
头更大了?
不要再拿这种东西,通过小孩来圈大人的钱了。
我仁慈给给两星,陪孩子看电影,促进情亲一星,在影院看睡着,吹空调感冒扣两星=一星
孩子看完害怕睡不着觉,里面充斥着暴力、负面情绪、跟父母分离等等让我无法忍受的情节,这样的烂片怎么会上映,真的不建议小孩子看,国内的编剧都不知道怎么宣扬正能量了吗,我也不喜欢各种补习班,但是看完这个动画片孩子什么感受,你们做为编剧做为发行方,有没有切身的考虑过,还是只为了挣钱!!!
其实我想说,这部动画能在国产电影普遍5分以下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得到4.2的高分,说明它一定也有过人之处。
虽然剧情不比皮克斯、迪士尼的动画有看点,但好歹赢在了接地气上,说到了一些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问题。
尽管豆瓣上对这个《一日成才》骂声一片,不过槽点确实多一会我慢慢说,但我和小智看完后,觉着好像拍的也有那么点意思。
其实《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应该是我们这些80、90后们的集体回忆。
但十多二十年过去了,3D版《大头儿子一日成才》的图一出,我乍一看,这一家三口都变了样。
这小头爸爸倒是宝刀未,老越长越帅,大头儿子也开始自带眼线了。
╮(╯▽╰)╭
BUT后来才知发现,原来上图左边这男的是传说中的隔壁老王……而下图右边这个才是我们熟悉的小头爸爸。
隔壁老王在电影中的设定很Feng狂,是个科学怪博士,时常大放阙词。
比如有这么一幕,他对着小头爸爸劈头盖脸就是这么一句,“我比你更适合当大头的父亲”,顿时雷的我外焦里嫩。
 ̄ˍ ̄难道剧组不知道坊间一直流传着,大头儿子不是小头爸爸亲生的流言蜚语?
还搞出这么个隔壁老王的角色,这是要搞事情呐。
除去这一点,电影本身倒是个蛮反应社会现实的好故事,甚至很多台词像是在说给家长听,像是在教育家长。
一开始就渲染了一个和现实非常接近的大环境。
爸爸工作忙得昏天黑地,妈妈和所有其他家长一样,都在为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争分夺秒的”培养“自己的孩子。
各种兴趣班上得就像赶场子,一场接一场,课是一节接一节。
所有一切都要从娃娃抓起,领先起跑,这包括奥数、书法、音乐、舞蹈、跆拳道、围棋甚至MBA。
围裙妈妈的设定就是家里唱红脸的那个,激进地、努力地把孩子推向“成功”,而通向成功的路就是好好学习。
大头儿子于是乎也就没能幸免,深陷在这股兴趣班的漩涡,天天活得像陀螺一样,忙得团团转。
在围裙妈妈送孩子去补习班的路上,还能给孩子端出一碗红烧肉的桥段,我就不吐槽了,但大头这个年纪了还要妈妈喂饭吃?
这就是中国妈宝男的起源么,说好的独立自主呢……默默说一句,我家孩子3岁后都是自己吃饭不用喂的…… ( ̄ˇ ̄)
边喂还边说,只要你好好学习,想吃什么妈妈都给你做。
这句话的潜台词难道是,你不好好学习的话,我就不给你做好吃的了?
果然,在围裙妈妈的心目中: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为啥学习最重要,这是她的推导过程:孩子成绩不好 = 考不上好的大学 = 找不到好的工作 = 会失业 = 被社会淘汰70岁时再暮然回首,人生那就是一个大写的失败loser!
所以别的小朋友会的,大头儿子一定得会。
这样才会有小朋友愿意和他一起玩?
这个逻辑虽然我不太能理解,但大概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吧……有一点我想给围裙妈妈开脱,那就是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处看出她还是很爱孩子的。
孩子在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前,苦口婆心地教育他要听老师话,孩子上课时,围裙妈妈都会坐在外面等,这一形象多像我们今天的父母、长辈。
妈妈逼迫他学习也不过是为了他能有一个更好的人生。
但是方法得不得当呢?
我们另说。
小头爸爸,始终是个讨喜的爸爸,电影中一直扮着白脸。
偶尔还趁妈妈不注意带着儿子出去放放风,做做游戏啥的,但期间也不乏灌输,“只有学习好,长大以后才能成功啊”的概念。
但围裙妈妈一直不太同意小头爸爸的教育理念,发现小头带儿子偷偷出去玩后,说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开心能当饭吃吗?
谁家的成功是靠开心来的。
联想到后面,影片借老王之口说出了,本片对快乐的定义:能带来的荣耀、快感和真金白银,才是真实的快乐。
这些台词分分钟让我跳戏,不免觉得,这电影不是给孩子看得,而是在抨击我们现代人物!
质!
主!
义!
至上的追求。
继续回到电影情节,围裙妈妈“培养”孩子的工作似乎是白做了,报了那么多课外班,大头却被班上老师直接贴上了差生,朽木的标签。
这让围裙妈妈深受刺激。
所以当王博士拿着所谓的一日成才的眼药水出现在家长们的视线中后,她才会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孩子推向(王)成功——做试验品。
下图,围裙妈妈这个抱大腿的形象,代表妈妈,代表家长,他们在成功面前低到了尘埃里……
成功,是这部电影里出现最多的词,就连被隔壁博士老王改造后的大头儿子的别称都是,成功之子(邪恶的联想到老王叫王成功……你们get到我的点了吗)。
我们短平快的思维,也反映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天才速成,一日成才,都变成了家长们的追求。
虽然现实生活中,成功是没有捷径可走,但假设可以一日成才,又有多少家长抵制得住诱惑?
被改造的大头儿子智商爆表高达1000,变得六亲不认只想做研究。
他成了最成功的人,诺贝尔奖全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数理化全能,破解宇宙奥秘,造福全人类。
然而他却不要父母了,忘记了他们。
大头认为,和老王博士在一起他的未来会更成功。
当然,电影得是Happy Ending,小头爸爸注意到他很久没有笑过了,他知道儿子不开心,失去了自我,所以他不能让儿子跟着老王就这么走了。
他不顾一切得去救了儿子,最后,成功救回,阖家欢乐……摆动的彩球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电影中只有小头爸爸向孩子诚心诚意地道了歉,他承认他把自己的焦虑强加在儿子的身上。
他说他希望孩子学得越多越好,得到最好的未来。
当他学得不如别的孩子的时候我们开始焦虑,担心他笨,担心他比别人差,担心他失败。
但最后他发现,快乐成长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据说,很多小朋友在电影院里看得又哭又笑。
能戳到孩子们敏感神经的点又是哪些瞬间呢?
他们是不是想到了自己。
我不知。
最后再来说说这个妈妈形象设定,简直就是背锅侠,做错了事却没任何补偿行为,有困难指挥小头爸爸上……这么黑围裙妈妈真的好么,虽然这可能是因为电影情节发展需要。
电影毛病确实挺多,但故事本身也还算发人深省。
5分还是可以有,就看你从什么角度看了。
不过,话说回来,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能快乐长大,但快乐和成功难以平衡,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苦。
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家长们多多少少都有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的担心,找不到好的工作,失败的人生,孩子如何存活在这世界上?
几周前,我看了一本书,《幸福的孩子会成功》,或许家长们可以从中找到既能让孩子幸福成长,孩子又能取得成功的平衡点。
最后,父母们不要太焦虑,儿孙自有儿孙福,适当放手才能成就他们的美好人生。
此文发表在下面的公众号上
在中国荧屏动画片的历史上,《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和早期讲究古典美学,传递传统人文精神的动画片相比,这部作品在1995年伴随着计算机时代一起到来,开始注重在新的经济与商业模式下,以一个平凡的三口之家形象,成为中国现代家庭的典型缩影。
像许许多多的三口之家一样,小头爸爸温和、善良,在外辛勤工作,努力为家人营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围裙妈妈主内,下得厨房上得厅堂,家里的大事小情一把抓,这在当时看来还稍有点前卫,但是当下看来基本上算是都市家庭的普遍分工了,可以说是在二十年前就预演了“虎妈、猫爸、熊孩子”这一最具代表性的家庭结构。
不仅如此,《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还对当时的亲子、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注解,特别是对爸爸、妈妈这两个角色的演绎,非常接近现实的真现,这也是这部动画长盛不衰,深得无数家长和孩子喜爱的成功之处,而事隔二十年之后,在大银幕上看到电影版《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简称“新大头”大电影2),越发能体会到其独到的现实意义。
影片以“成才”为主题,通过一家三口人的情感转变,针对当下的家庭教育理念,进行了犀利而又生动的演绎。
故事一开始,影片就展现了当下儿童的教育问题,大头儿子这个熊孩子正在经历着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快乐是和爸爸玩小笨鹰的游戏,烦恼是被妈妈盯着奔走在各个培训班之间,后来更是被成功博士当作试验品,经历了一次关于“成功”的大冒险。
而在这个富有童趣和想象力、结合了当下儿童成长现状,科技时代对传统情感冲击的故事中,影片再一次深入解构了中国式家庭的基本构架,特别是在育子观念上,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的分歧,展现了当下所有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
围裙妈妈无疑是望子成才的典型心态,为了让儿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不惜工本,拉着大头儿子在五花八门上百种培训班的育才街里疲于奔命,而面对“成功”的诱惑时,她也无条件的支持给孩子使用神秘试验品,虽然在大头儿子的成长道路上,她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但也不得不否认,她的努力和急功近利,也一度使一家三口陷入到危机之中,即便大头儿子真的成为天才,成为杰出的人,失去了童年与亲情,他的人生还能算是“成功”的吗?
再看小头爸爸,虽然他是围裙妈妈口中的“不成功人士”,可是他的教育理念无疑是正确的,他性格温和,总是带着孩子游戏,从不强迫孩子学习,不仅是孩子们心目中的理想父亲,其实也是所有家长应该效仿的榜样,在这个盲目追求成功的时代里,小头爸爸身体力行的继承了中国文化中谦和、自然,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从围裙妈妈和小头爸爸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在当下家庭教育环境下,妈妈总是扮演着打基础的监督作用,而爸爸往往会成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正是这部电影,让我们认清了“虎妈”和“猫爸”的真实状态。
就现代家庭来说,家长总是会潜移默化的把成人世界的竞争压力加载给孩子,试图通过各种培训班和更高的教育标准来提升孩子的竞争力,以免输在起跑线上,如果大家都能静下心来想一想,给孩子一个快乐而又纯真的童年,顺其自然,释放天性,也许,一切都不会那么紧张而又紧崩,希望所有的虎妈、猫爸都能像“新大头”大电影2的结局一样,意识到这一点,所有的熊孩子都能像大头儿子一样拥有童年的阳光与蓝天,而不是被揠苗助长累倒在“成功”的压力下,这样该有多好。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么多烂片能够上映还有票房。
因为底层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太多太多了。
我眼睁睁看着很多的买了这场电影。
他们中一大部分是为了哄孩子!
“粑粑麻麻爷爷奶奶我想看电影。
”“好。
”到了电影院。
“有什么孩子可以看的动画片。
”“我们推荐您看冰川时代。
”“不行不行外国的看不懂。
不要高深的。
孩子太小。
”“那只有大头儿子...”“那个好那个好。
从小就看啊。
就买那个吧”这就是电影院很常见的现象。
电影开场后。
年轻的爸妈们不爱看都在玩手机。
小孩子都在打闹。
老人们都在伺候小孩。
谁在看电影?
nobody!
什么时候底层的吃瓜群众去真正的“看”电影的时候、烂片就好了吧
千万别掏钱买票!
上当了,上当了!!
本来和女儿可以过一个愉快的周末,结果被这个王婆裹脚布似的说教电影给坑了。
记忆中,《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动画片给自己的童年带来过欢笑,以为电影版一样让人欢乐,可是,没有看清楚电影标题中的“新”字。
我不想剧透,也不屑于剧透,只是劝告还没有来得及掏钱看电影的家长朋友们,哪怕是在排队的时候看到这个影评,也能重新考虑一下自己的钱是不是来得太容易。
全程说教,主题是不要拔苗助长、不要妄想一日成才,让小孩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慢慢享受成长的过程。
可以,讲道理的时候能不能考虑孩子的感受?
小孩子怎么可能理解爱迪生、爱因斯坦、李白和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意味着什么?
怎么可能理解为什么家长要逼着她们成就这样的“成功人生”?
如果小孩子不能理解,那么这个片子就是放给成年人看的了。
请问制作方,稍微有理智和审美情趣的成年人,会欣赏(忍受)90分钟的长篇2D粗制滥造画面的动画片,却讲述了一个可怕的说教主题的电影吗?
拜托,有点诚意好吗??
毁童年之作,我说你们除了弄水军和圈钱外还能干点什么?
你去看看隔壁宋导的《精灵王座》,再看大头,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就算你们圈钱,那也别毁了孩子的童年啊!!
孩子们还小,别在他们的童年里留下污点!!
起初看过秘密计划,觉得可以算得上是好国漫。
当我听说出了2时,也没有多想什么也去看了,开场不到30分钟就觉得来是个错误,但侄子在旁边(是我侄子告诉我出2的)也不好意思走,就勉强留下了,我以为他会兴致勃勃看这个,但过了一会他就睡着了,我朝四周看了看,当家长的几乎都在睡觉!
坐在第一二排的不知是睡不着还是不好意思睡,也就小孩子看着玩。
当我听说大头儿子2票房过亿时,我都惊呆了。
当天下午又去看了一部,看了《精灵王座》等我进场时发现没几个人,而且好多都是小孩,我以为又是一部烂片,打算再熬一部。
但结果让我目瞪口呆,影片画质,人物特写等简直是神作!
(要不是提前知道是国产的话我还以为是国外的)再回想一下看过的大头2,结果可想而知,轻松虐杀大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高潮部分感人心肺。
绝对是一部真正的好电影!
真正的良心国漫!
但为什么票房却差得要命,连成本都没收回来。
为什么?
暑假的最后一个周末,儿子幼儿园的同学妈妈们组织了这一场集体活动。
看电影,吃披萨。
三男两女一共五个宝宝,八个家长,浩浩荡荡占据了影院的最后一排。
我对这部动画片没什么特别的印象,小时候只是零星的看过几集。
网上介绍这部动画片是从1995年开始的,还深扒了很多动画片背后的故事,比如他们一家住在哪个城市、家庭条件如何、爸妈工作如何。
网友总是很有才的,分析出了这是发生在上海富人区的故事,住闹市区附近独栋别墅、邻居家有游泳池,生活条件优渥,可以说,这部动画的人设和我们普罗大众相去甚远,可还要写出就发生在小老百姓身上的故事,的确是有些牵强。
本来担心儿子不知道这部动画片,看的云里雾里,可是小家伙说他是知道的,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放过这部动画片,好吧,老师的教学内容还真是很丰富。
看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个个都很认真,还有两位宝宝在影片的结尾感动落泪。
回家的路上我问儿子,好看不?
他很诚实地回答我,不好看。
不好看你看的那么认真,我跟你说话都反应慢半拍?
嗯,就是不好看。
孩子喜欢看的是狮子王、阿凡达……故事的情节是有点引人深思的,在这个望子成龙的时代,几乎大部分家长都被不输在起跑线的思想牵引着,孩子们被家长拖着在各种补习班之间奔波,数学、英语、写作、围棋、小提琴、甚至是少年MBA班。
有句台词是,怎么这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还要难。
确实,应试教育,培养的是做题的机器,会做题就可以了。
而,素质教育,我们培养的是人才,在成材之前,很多家长的模式是报许多培训班,找到孩子最喜欢、最有特长的一两个,然后再深入培养,这其中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是无法计算的。
所以,会滋生一些所谓能一日成材的科学家片子,利用反自然的手段,提升智力。
大头儿子后来变成了一个天才的机器,没有笑容、没有亲情、没有快乐。
若是我儿子成为这样的天才,那我也宁可不要。
我希望孩子成为善良、坚定、快乐的人,有自己的爱好,在一方面有所长就好。
影片最后坏科学家逃走的飞机,分明就是神盾局那架能上天、能下水的超级飞机啊,妮妮还差点在那个机翼里丧命。
还有那些磁力球,那是大白里的吧,无所不能、上天入地。
我是应该说国产动画片的创意有限呢,还是应该说我们只是在批判美帝?
一声呵呵吧!
陪孩子看的,今天影院居然满场。
个人而言实在不喜欢这种主题,对于天才来讲,学习/工作和玩本来就是一回事,应该是乐在其中才对,干嘛搞得像吃药一样难受,没人逼他去做那些天才的发明创造,他应该是自己喜欢才会那么投入,要是不喜欢做的话智商再高也可以天天在家睡觉或者继续以前那种玩啊!
作为天才的父母应该接受孩子眼界变高视野开阔的事实,干嘛非要把孩子拉回懵懂的状态试图找回只应属于低幼时期的快乐,难道天才是种罪?
不要把天才妖魔化。
另一方面,如果王博士的发明成功了,这个社会人人无需要通过努力就能成为天才,那社会生产力一定大大提高,离咱的共产主义理想实现就不远了,这是一件大好事才对,家长们犯得着如此惊恐?
今天带着小侄子,还有我的嫂子和她的朋友们,以及朋友们的小孩子,一起去看了《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一日成才》,结果出乎意料得好,它既没有矫情地抒情怀,也不是幼稚的说教片。
看之前我心里一直打鼓,想着跟小孩子一起看电影,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而且还担心这又将是一部辣眼睛、毁童年的动画骗。
可是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全影院的小孩子们都没吵没闹,而是跟着剧情一起,有搞笑的情节让孩子和大人都哈哈地笑,有动人的地方会惹得小孩子默默地哭。
为什么呢?
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吧。
首先,电影画风可爱至极。
小时候我就是个《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动画片迷,到现在都还记得里面有句歌谣“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有雨伞,我有大头”。
当时的动画风格跟现在还是相差很大,以前更偏二维,现在的动画形象更立体生动,画面颜色也绚丽丰富。
大头儿子一出场我就被萌到,没有毁童年的心灵打击,只有更温暖的童年回忆。
其次,情节生动同时具有教育意义。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既不是故弄玄虚的情怀动画片,也不是单纯地说教动画片;它能让小孩子从中获取快乐,同时让大人获得启发;它能抓住小孩子的注意力,也会唤醒大人们心中的童真。
它从很多方向和角度告诉我们:或许孩子不会一日就可成才,但孩子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贴近现实,靠近生活。
很多已经成为家长们会担心,自己的孩子看完这部动画片的内容会不会有逆反心理。
我嫂子给了我一个既明确又肯定的答案:不会。
之所以这么相信我嫂子,因为她是幼教老师。
尽管已经是个有经验的幼教老师,当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她仍然在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依旧在探索如何与孩子更好地相处。
嫂子跟我说,她看了这部动画片后给了她很多启发,也让她更加明白她该怎样伴随孩子成长。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对好朋友,快乐父子俩……”出电影院之后,我牵着小侄子我俩一起在哼唱这首同样陪伴过我童年的歌曲。
这部动画片不止能给小孩子带来那么多的快乐,它同时也在告诉大人该如何跟小孩子愉快、和谐地成长。
技术人员辛苦了
小时候感觉很好看
还是挺讽刺的
坦白讲我都不知道这部电影最后讲了什么,但这注定是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电影。3岁10个月的果果,正襟危坐在茶几上,一动不动看了一个多小时,哭的稀里哗啦,眼泪不断流下来。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儿子真正长大了,因为他有了饱满的感情。5岁4个月,果果再一次大哭😭
望子成龙,不愿输在起跑线的中国现状,一“日”成才
陪孩子看的
现在这年头连隔壁王叔叔(王宝强)的孩子都不是亲生的,试问还有谁家的孩子可靠
烂到没朋友,谁花钱看谁脑仁疼。
陪小朋友看我觉得还行吧?_?虽然没什么教育意味,但小孩子看得快乐就行了吧
中国制造我还以为是日本的呢
……
不可拔苗助长
很现实的题材,可是具有时代感的东西不复存在,找不到当初看的感觉
没有感情的理性不会有共鸣
太幼稚,还有水军僵尸粉刷分。
滚滚滚
我觉得挺好看的😊看过很多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带孩子在电影院看的,小孩特别多,而且一直在笑。所以大家没必要从大人的角度评分,如果小孩可以投票的话,这片子搞不好要8分以上,呵呵。
鸡娃可使不得
孩子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