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Don't F**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猫不可杀不可辱:网络杀手大搜捕(港),别惹喵皇:肉搜网际杀手(台),别惹猫咪:网络杀手大搜捕,Don't F**k with Cats

主演:Deanna Thompson,John Green,Claudette Hamlin,Antonio Paradiso,Anna Yourkin,Benjamin Xu,Marc Lilge,Mike Nadeau,Joe Panz,Joe Warmington,Henri,Romeo Salta,Kadir Anlayisli,Joel Watts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热门推荐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剧照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剧情介绍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当一段身穿深绿色连帽衫的神秘人物杀死两只小猫的视频被传到网上时,整个互联网都轰动了。一群业余网络侦探开始联手追踪发布者。在一场危险的猫鼠游戏中,每一次点击都会鼓励令人毛骨悚然的作恶者发布更多令人不安的视频,直到最后一段视频被上传。这一次,受害者是人类。这是一个真实的恐怖故事,由《冒充者》和《丝绸之路》的制片人倾情打造,讲述一个杀手迫切地想要成名,因此打破了互联网上的首要规则:别惹猫咪。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圣餐娃娃的诅咒情事缉私档案萌萌侵略者隔窗恋爱童话镇第五季伤不起的女人事物的摆动妄想代理人雪豹坚强岁月加油啊,李先生冰雪大作战2花满佟家峪未来的选择王牌美女特工忠贞测试者菩提巨浪天国的阶梯日常幻想指南裂痕第一季进击的夫人情人节小镇再见的延续斯克鲁奇:圣诞颂歌三恶人金玉良缘消防站的王子银魂:最终篇星屑复仇者街角少年第一季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长篇影评

 1 ) 这是真实事件所以

我真的不能以看电影的心态去看。

因为这不是虚构的故事。

我还记得2012年这件事发生的时候人们的各种揣测和惊诧,还记得他那张诡异的妖艳的照片传遍互联网。

逝者已经离开,只愿观众们心里为他保留一些为人的尊严。

挺难过的。

为这个可怕的世界。

真的也难以以看故事的身份去点评拍摄技术和手法了。

想起了前些天看的章莹颖案纪录片,同样难过。

 2 ) 一些想法

Don’t Fxxk With Cat 网飞原创纪录片 讲述了一群网络爱猫人士 在看到极其残忍的虐猫视频后 通过逐帧分析 试图“人肉”出虐猫者Luka Magnotta 他们坚持追踪了此人两年 终于确定了他现在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 但是时机已晚 Luka逐渐从虐杀动物演变到虐杀人类 他效仿电影Basic Instinct 用冰锥残忍杀害了华裔留学生林俊 将其分尸后把不同的身体部位寄到加国不同政党处 后来这位蒙特利尔屠夫逃到了巴黎 最后于柏林被捕 Luka本人极度自恋 早期从事演员及模特职业 他的每部虐杀视频中都有向经典电影“致敬”的片段 最后被捕后还沉浸在以自己为主角的戏中 假装有人逼迫他做出这类非人类行为 这部纪录片的受访者的身份非常多样 有网络上的爱猫人士 加拿大 法国 德林多国警方 还有Luka本人的妈妈 整体拍摄节奏紧凑 仿佛真的随着他们追踪这位连环杀手了18个月 网飞的纪录片质量一直令人放心 四段虐杀视频的镜头都没有直接放映 也没有刻意营造灵异恐怖的气氛 一共三集 时长都是1h左右 可以直接观看 其实在刚看第一集的时候 站在人肉方的角度上还是有点不舒服 总觉得一旦放松“私刑”的限制 衍生出的后果将无法被控制 今天可以为了你认定的“正义”去辱骂 网暴 甚至人肉别人 明天就可能做出更过激的举动 在没有得到全部信息之前 被情绪牵着走太容易了 更何况和旁人一起行动更容易让人忽略这场“私刑”是否正当 程度又是否合理 所以哪怕是做出分析的是动保人士 哪怕被分析的人是虐猫狂 潜在心理变态 动用“私刑”永远应该是那一条不能迈过的警戒线 话虽然这么说 但资源终究有限 总不能把每一条举报 每一个可疑视频都探查一遍 所以当真正的伤害还没有产生 无法诉诸于正当法律途径时 想要提前降低伤害的人们又应该怎样的边界内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呢 这是我们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Luka Magnotta是极度自恋的表演性人格 他频繁地在社交网络上发布自己的照片 甚至组建自己的粉丝群 总是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 他渴望通过这种非人类 猎奇的方式得到世界的关注 每一个关注或追踪他的人 是不是也在变相地在为满足他这种变态心理添一份力呢 我在看完纪录片后查了一下他现在的动向 无期徒刑 在四年前于监狱中和另一个杀人狂结了婚 日子过得甚至还很滋润 而在这场虐杀后真正记得被害人林俊和他的家庭的又有几个人呢 总之 看完这部影片后感到的悲伤是真切的 因为这背后是一个鲜活真实的人的逝去 希望能有过多的人记得他 RIP 🙏

 3 ) 关于杀人凶手和受害者,借由犯罪心理好吃叔的话引起的思考

看了十四季的CM,尽管里面大部分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是经历过章莹颖案和本案的洗礼,我不禁要以最坏的想法去揣测也许编剧所说的那些都有可能发生,而且现实里也没有了每集最后一个失踪者被拯救的剧情。

看了几评影评,心情复杂。

一,如果此片是纯属虚构的伪纪录片电影,我顶多抱着猎奇的心态看完就罢了。

二,如果我没看过CM和中国大案纪实,以及前些日子B站大神科普的资本的逐利和无情,我也不会无端揣测此片制作者的用意。

“给嫌疑人贴上标签和起外号,只会满足嫌疑人的犯罪虚荣心”,原话大意如此。

好吃叔和JJ对地方警局无数次说过这段话。

我觉得说的有道理。

对于基于真实事件的这类影视作品,我觉得今日说法里的犯罪嫌疑人X某的说法足以。

太多关于犯罪分子的描述已经让我有点分不清这是关于如何猎杀好人的手册亦或是本恶人的传记。

资本是逐利的,这点毋庸置疑。

网飞不是开善堂的,这也无需赘言。

然而,如何保持传记的客观公正,考虑仍在世的受害者家属,还原案件脉络,还有最重要的盈利上做到平衡很难。

不过显然就我个人的观感而言,看完之后,我有要吐的感觉,生理上恶心的反应。

一种无言心痛的感觉。

一条线,左侧是犯罪者的视角,右边是我们的视角,镜头在中间。

导演如何分配镜头偏左或偏右的视角,掌握好镜头的节奏,长短和深浅很重要,因为过犹不及。

比如导演由于种种目的或失误,将一些并不适合的镜头和言论放出。

PS.政治正确在西方很重要,包括维护所谓的人权。

因为犯人仍享有各种权利。

然而对于制定此类法律的人,是否这法律本身真的达到或者接近了它应有的作用了么?

我忍不住要思考这件事。

因为作为不同制度下的中国人,我仍认为保留死刑是有必要的,之前作为威慑力存在是有必要的。

 4 ) 人不可杀不可辱

网飞最新出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2019年12月18日登陆网飞的纪录片《猫不可杀不可辱:追踪网络杀手》(Don't F**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

共三集每集约1小时。

讲述了2012年在加拿大的Montreal杀害武汉留学生林俊并最终被抓获的自恋变态杀人犯Luka Magnotta的故事。

Magnotta从在网上发布虐猫视频到犯罪升级,把人当成虐伤对象,录下杀人和侮辱尸体的视频全网传播,把尸体部位寄给渥太华的保守党总部等(寄给自由党的尸体头部在邮局被截停了),逃出加拿大,最终在德国一家网吧上网查看自己被通缉的信息时被警方抓获。

2019年了,更加不知道坐在电脑另一端的是谁了。

想博眼球在网上留下海量信息的凶手,气急败坏的要人肉虐猫狂的网友。

也因为这个案件和网络,社交媒体纠缠在一起的特殊性,网飞这个纪录片的视角更侧重于两位从凶手最初的虐猫视频在网上传播开始就在Facebook小组上积极关注,追踪凶手(manhunt)的网友。

他们在纪录片中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也从始到终,慢慢铺开了这个事件的时间线。

虽然动物保护组织的人(animal activist)经常因为行为过激,本末倒置被嘲讽,本片的中文译名在我个人看来,有趣之余也略有哗众取宠之嫌。

并且在这个纪录片里,追踪凶手的爱猫网友讲述的部分好像是会让一些人觉得这个纪录片重视猫多于人类受害者。

但是,我看到的一个点是,一个人虐待动物的残暴行为,确实透露了这个人潜在的变态人格,以及这种异常行为升级的可能性。

虐猫是一个残害动物的行为,和杀人比起来没有那么严重,但是就算是从非爱动物人士的角度出发,虐杀动物的行为也显示了这个人心理上的异常和残酷,暗示了对人类的威胁,应该得到重视。

家庭不完整,童年被霸凌,虐待动物,serial killer该有的Magnotta基本都有了。

他应该还有一点表演型人格,很多行为受到他看的一些American psycho这样的电影影响,甚至在杀人以及被审讯过程中还有一些对电影情节的模仿。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Magnotta的行为应该属于比较经典的杀人犯那一种,但是我们的社会也没有西比拉,不能在病入膏肓前治好病人。

悲剧有不可避免性。

在纪录片的时候两位网友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给杀人犯带来了他想要的关注,导致他犯罪升级。

在片尾倡导大家离开网络。

确实,我们应该回归现实生活。

但是我倒不认为是网络造就了杀人狂,或者在网上关注犯罪新闻有什么错。

想一想苏联当时的连环杀手安德烈·契卡提洛不被承认,因为当时的苏联政府认为连环杀手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从古至今各种人种不同文化从来都不乏被记录在案和没被发现的杀人罪犯。

人因为环境和性格产生的这种异常是我们永远无法避免的,只能用更好的技术,刑侦手段,更专业的办案人员,更完善的法律来减少伤害,更快捉拿凶手归案。

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多看犯罪新闻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提高防范意识,比如独身女性注意尾随,晚上回家立刻锁门,避免透露个人信息等等。

关于好当侦探玩破案的网友我的态度是,个人做好个人的工作最重要,网上玩当侦探的游戏,其实大多情况下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安乐椅侦探那种程度,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员。

警察在知道凶手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还让凶手从加拿大跑到法国从法国跑到德国好几天抓不到人…办案如同儿戏。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的天眼范围内应该较难发生。

 5 ) 散乱想法

有些想法的,记录一下。

看标题,以为是网友对虐猫者的一次人肉事件,看完才发现这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施虐者原来是加拿大林俊惨案的凶手。

犯罪心理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犯罪者,他们的犯罪动机是寻求社会关注和大众的追捧,所以大众反应越激烈越能刺激犯罪者再次犯罪。

本片在一定程度上想引导观众去反思:当我们热衷于传播,讨论,人肉某些事件的时候,是否在助长犯罪者的虐杀欲望,我们是不是帮凶?

什么样的瓜可吃?

怎么样吃瓜可以吃出技术高度还能助益社会?

人肉可以带来灾难性后果(例如被网暴后有抑郁和自杀的),人肉也可以带来积极后果(例如发现犯罪者,危害着,解救和帮助受害者)。

现在,网络世界已经成了另一个社会空间,不能在用“虚拟"世界去定义它。

当大部分人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在网络空间中活动时,网络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

网络世界中的不是另一个你,”虚拟“的你,它也是真实的你。

有一些人会指责片中的“网络追捕者”,认为他们的网络追踪在刺激施虐者的杀人欲望。

我不能完全认同,这些特定的网络追捕者,实际已经揣摩出了施虐者的犯罪心态,明白在网上大肆公开人肉和追捕并不合适,他们采取了建立私密小组的方式分享信息和继续网络追踪。

更让我触动的是,这些彼此陌生的人,这些不从事犯罪学和网络技术相关专业的素人,他们的分析能力,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极其强大。

几乎所有的关键证据和线索,都是由他们提供给警方的,只可惜警方早期没有在意这些线索。

网络上到底有什么?

有一些东西深不见底,将人的极恶,极暴,极虐悄悄的汇集起来供人窥视。

或者说为什么有人会有去观看的欲望,没有观众就没有上传者。

难道,真如弗洛伊德所示,人人皆魔鬼,人人皆变态,最终人是本我那些最原始兽欲的傀儡。

但弗洛伊德也示,即使人人都是变态,由变态组成的社会不见得就是坏的社会。

合理的,适应社会变迁的制度设计和文化导向可以将大部分的“恶”限制起来。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我从不关心,我相信的是,人是环境的产物。

即便是有“坏”基因的人,在好的环境,“坏”的基因也许携带终生但并不会表达出来。

如果能“装”一辈子好人,那你也就是好人。

片中的凶手,即便有过任何惨痛的过往,也不是开脱罪名的借口。

研究重刑犯的主要目的不是“洗白”,而是给未来人类生活以线索,不要在任何人身上积累过多的恶性生活经历(特别是成年生活以前),在任何时间点,从国家到家庭,能多早干预就多早干预。

 6 ) 打一星,是我们没看懂吗?

纪录片,在我看来,就是对真实情况的纪录。

有网友说,打一星只是因为你们没看懂这部纪录片的真实主旨。

主要焦点就是:1.片名是don't fuck with cat。

再加上片头的动保主义者的描述,我认为这个就是本片的主旨。

不要惹猫咪,否则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有点避重就轻。

2.缺乏对受害人的尊重。

3.片尾还甩出一个问题:你们大家也是共犯吗?

这个被网友指出有博眼球之嫌。

我提一下我的疑问:纪录片是需要做到那么深奥吗?

如果连主旨都能给人误解,那是制片方本来就想让这部片有争议呢?

还是疏忽呢?

还是网友蠢到不能够看清主旨呢?

 7 ) 别惹冷血精神病人

首先单看名字我是没想到它的内容是这么的细致和深入。

有诸多证据表明连环杀手会对某些事物会极度的迷恋和对动物有虐杀行为,没有加以干预会发展累积成杀人事件。

高中的时候曾经迷过一段时间的连环杀人事件实录,也曾经看过林俊案视频的几张截图,但是当时还小没有深挖案件背后的故事,只是觉得真的过于残忍,只想重金求一双没看过的眼睛和黑衣人里的记忆消除棒。

这个纪录片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他从一堆网民一堆internet nerds的视角出发,和一般的犯罪纪录片不一样,普通的犯罪纪录片都是从受害者家人或者是警方的perspective出发,这从开始就定义了主角的善恶。

而本片在除了警方以外还有看似多余的凶手母亲的各种采访,凶手母亲也一直在给自己的儿子洗白。

我们作为观众作为旁观者,接收到的声音往往不知一种,就像凶手母亲这种洗白言论肯定也层出不穷,这样额外视角的添加不仅仅是为了还原观众的本质,还让观众更深刻地去辨别每一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

回到凶手个人,他拥有再悲惨的过去也不能改变他是一个冷血恶魔的现实。

他所遭受的恶不能成为他施暴的原因。

他极度自恋和渴望得到关注,虐猫杀人只不过是他自导自演的一部超现实电影罢了。

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有些人为了想红什么都干得出来,而那些热衷看热闹的人怎么就不是共犯了呢?

在结尾参与调查的网民也抛出一连串疑问,究竟这种网络文化是不是逐步变成了犯罪者的温床?

 8 ) 代表时代症候的惊悚大案,要从一群“网络爱猫人士”谈起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陀螺电影最初看到这部纪录剧集的豆瓣页面时,它还没被翻译成《别惹猫咪》,而是叫做《猫不可杀不可辱:网络杀手大搜捕》,评分9分(目前降至8.5分),一个更为浮夸的名号。

作为一个容易被各类“都市奇闻”吸引的观众,我自然而然点击了下载。

大家想必和我一样,看着网飞Netflix出品的这部纪录片剧集的名字,必然会认为这是个关于“虐猫狂”,或者是在网上人肉搜捕“虐猫杀猫狂”的纪录剧集。

这种想当然般的天真,让我对接下去所要发生的一切,都完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以至于在看的过程中直接被吓哭了两次。

▲ 最初受到伤害的两只小猫在此事先说明一下,这部作品分为三集、三个小时,而上述内容仅是其首集所展现的,几乎是“口味最轻”的部分。

面对极度恐怖的“十八弯回环究极体过山车反转”,最好事先看片再来读影评。

此外,下文涉及杀人分尸等内容,也许会造成不适,不能接受的朋友请不要往下阅读了,而能接受的朋友也请不要以猎奇的心态来看待严肃的案件。

这个案件里包裹的,不仅仅是一场网络上的较量,更是我们这个“10年代”的“时代症候”。

▲ 犯罪者卢卡·马尼奥塔*再次预警,以下内容需要做好心理准备2012年5月29日,加拿大渥太华的警方接到了来自联邦保守党总部打来的电话,他们收到了一个可疑包裹,里面装有一只冰冷的人脚。

随后,另一边的自由党总部也收到了包裹,里面装有人手。

一瞬间舆论哗然。

四天前,Best Gore上发布了一段名为“1 Lunatic,1 Ice Pick”(《一个疯子,一把冰锥》)的10分钟的视频,在昏黄色的灯光下,一名男子把类似冰锥的凶器反复刺入另一位男子的身体。

继而,他把死者的头颅割下,切肉、放血、肢解、奸尸,之后吃掉了他的部分尸身,并进行自慰。

更具体的内容就不再描述,总之,这个视频在网络上逐步火爆,凶手的行径就是为了给自己博取眼球和流量。

▲ “1 Lunatic,1 Ice Pick”(《一个疯子,一把冰锥》)这段被几十万人观看的视频被证实为真,警方表示,受害者就是上述所言的身体部位的主人——中国留学生林俊。

而嫌疑人则锁定为卢卡·马尼奥塔,一个从事援交行业的年轻男子。

▲ 林俊遗照、卢卡·马尼奥塔被捕照而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两年前(也就是2010年),这个残暴的杀人犯卢卡就已经被一群“网络爱猫人士”盯上了。

他们不断对他实施“网络追捕”,并且预言他之后会成为变态杀人狂,没想到一语成谶。

《别惹猫咪》这部纪录剧集就是从2010年的一个“虐猫小视频”开始讲起。

一个名为“1 boy 2 kittens”(《一个男孩两只猫》)的视频被上传到了油管,画面中,两只可爱的猫咪被放在了床上,一个身穿深绿色连帽衫的神秘人轻轻地抚摸着它们,将它们举起并放置入吸尘器的真空密封袋,把里面的空气吸光。

两只小猫一直在挣扎,直至死去。

▲ “1 boy 2 kittens”(《一个男孩两只猫》)这段视频立刻引起了公愤,动物保护者们联合了起来,并且发动了赏金,上万人加入到“人肉”的行列中,但信息大多是无用的。

与此同时,“虐猫狂”的视频并没有完结,而是接二连三地到来,比第一段更加恐怖:第二段是把猫活活淹死;第三段是把猫投喂给一只大蟒蛇,画面血腥,截图就不上了。

随之而来的,还有他的挑衅——他对自己的个人信息做了越来越多的“自爆”,甚至用马甲私信给群组的核心成员们,提醒他们最新的信息和可能的调查方向。

可以看得出来,虐猫者也在这个群组中潜水,“享受”着大家对他的关注,并主导着这场他心目中的“猫鼠游戏”。

群组的核心成员们为了提防“被渗入”,建立起了可靠的“核心群”,开始深度追踪虐猫者的网络痕迹。

一场较量随之展开。

▲ 虐猫者留下的线索,电影《猫鼠游戏》(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2002)《别惹猫咪》这部纪录剧集与传统犯罪人物纪录片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以受害者/加害者群体作为主要的切入视角,而是从一群看似无关的人出发。

尤其是他们组建的这个以“线上群聊”为唯一交流方式的网络社群,无所不用其极地找寻卢卡的痕迹,并在隐约之中与两年后的凶杀案有所联系——这一切的“神展开”,背后暗合的是网络社会的肌理与症候。

随着信息技术渗透进当代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时代生来便以一种快速率计算的方式而存在。

在线搜索、参与社交网络平台等,成为了每个人的日常行为,并由此带来了大量网络上的留存隐私与自我披露。

对于“人肉搜索”,已经有很多的影视作品对其进行批判性的探讨,但在这起案件中,它表现出了更为复杂的维度:刻意引导下的“人肉搜索”。

一方面,这群“爱猫人士”们的确找出了网络信息中的有效信息点,即便这样做有点不顾网络上的隐私与伦理。

在这些段落里,这部纪录剧集和去年的《网络迷踪》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以虚拟界面展开,处理得非常类型片化,情节抽丝剥茧、跌宕起伏,拥有丰富的戏剧张力。

比如在一张商场的镜子映像中找出拍摄当天的时间地点:

又比如在这张日常照中,靠精密搜索加油站,找出卢卡的公寓住址:

但同时,这些“网络侦探”们查得再深入,最终都会“无功而返”。

他们给了媒体消息,媒体最终仍旧不了了之;他们给了警局消息,但仍旧被忽视了;再找上门去,卢卡早已搬走。

凶手引导着这场对自己的“人肉”。

他在网络上刻意布下自己的虚假信息,每次“被人肉”的过程中,他都能获得心理满足,并在被发现前上演逃脱。

最终,他发出了杀人预告:“我会继续拍更多视频,下次你们看到的视频里,主角会是人。

”卢卡的一切信息,包括他的心理画像、过去两年的各类资料,都在“核心群”的成员们每天的网络搜寻中了如指掌,并且给到警方。

然而,以往耸人听闻的东西,现在不过是偶尔划过就很容易忘掉的页面——包含着卢卡的资料邮件,就在这样的心态下,被“遗忘”在警局的电子邮箱里了。

▲ 在命案发生后,警局的负责人加入了“核心群”,向群员索要卢卡的信息警方的视若无睹,让卢卡最终杀人成功。

但我们又不能因为警方的“不作为”而责备他们,毕竟在这个时代,有谁能说这一切不过是一个“网上的玩笑”、一次“网上的发泄”。

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无论是警方还是“核心群”的成员们,都无法做出更多,直到尸块被发现。

“当你望向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望着你”。

从“虐猫”到“杀人”,从“网络搜捕”到“协助警局”,缠斗着的双方在这两年中转变着自己的行为和身份。

他们从未谋面,却在网络上构成了“猫鼠关系”,一方追逐,一方逃窜。

而双方之间的追跑,则类似于一种“喂养”,进一步激发了卢卡的作案心理和过激行为。

两年间,无论是现实发生的种种事件,还是纪录片的呈现,都包含着无数的小反转和阶段性的大反转。

在此层面上,这部纪录片以最“抓马”的方式,展现着各路人马的推理与论调,将案件各个视角的“戏剧性”都挖掘并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观众获得有如“情感过山车”般的观看体验。

▲ 自由党议员的反应但同时,这样的处理也势必造成纪录本身的伦理问题得以凸显:比如在第一集中,有一位患有抑郁症的网友为了让其他网友注意到他,而谎称自己就是那个“虐猫者”。

虽然“核心群”的成员们通过网络数据排查而认定他在说谎,但不在“核心群”的其他网友们却对他进行大肆的网络暴力。

几个月后,那位网友自杀(不能确定是否与网络暴力有直接关系)。

此处是一个值得被大书特书的批判点,但由于它和主线关系不大,为了快节奏的观赏性,创作者直接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导致在表达上不够完整。

又如在第二集中,虽然已经花了笔墨去树立林俊较为正面的、作为无辜受害者的形象,但还是出现了一些失误之处。

创作者错误地把林俊当天出门进卢卡房间的行为,倾向于描述成“looking for sex”,这是一种很严重的、没有拿捏好尺度的错误。

而且由于纪录剧集本身采用了过多的视听技巧和情节反转,给人过于“强类型化”的刺激观感,反而显得喧宾夺主、不够稳重,导致受害者这条线索的心路历程被刻画得浅薄空洞。

显然,这部纪录剧集还是有许多值得商榷的细节,但我又的确很欣赏它这种剧集之间产生巨大落差的架构方式。

这种架构必然会导致过火,却又非常有效,让每一集探讨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

受益于前两集的层层递进,到第三集中,整部剧集的尖锐锋利之处展露了出来。

▲ 林俊生前爱猫如命开头时我曾提到,在观看这部纪录剧集时,短短三集却被吓哭两次。

但直到此刻,其实我仍旧未写到这两个把我吓起一身鸡皮疙瘩的段落,它们分别来自第二集的末尾和第三集,关乎于——卢卡为什么要犯下虐猫与杀人的案件来引发轰动效应?

他在追求什么?

他的成长历程中究竟充满了些什么,他的爱好又是什么,让他变得如此变态乃至人格分裂?

他又是如何在普通的生活中获得大量关于杀戮与逃亡的知识储备,并一点点规划,从而完成一起又一起的犯罪?

为了保证各位影迷朋友们能有更好的观感,我决定不详写下去,同时也是因为我实在是不忍回顾了。

一个小小的提示是:最近上映了一部华语片《误杀》,里面的男主角靠一年观看八百部电影的观影量救了家人。

而这部纪录剧集的第三集,几乎就是《误杀》的反向操作。

▲ 电影《卡萨布兰卡》(迈克尔·柯蒂兹导演,1942) 从此再也不敢正视所有在第三集中提到过的电影....“每一次点击,都会鼓励作恶者发布更多视频,直到最后的杀人视频被上传。

”《别惹猫咪》中,沉迷于电影与虚拟世界、企求获得关注的凶犯卢卡,为了搜捕卢卡而聚集起的网络社群,都是这个时代的最新产物。

这样的故事在每个时代中都不罕见,就算是在古早年间的“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也有脑袋发热的青年人会因为“电影和流行娱乐制造了我们这一代,教会了我们杀人,所以我们要反杀”。

不过,在最新的媒介环境下,这一切显得更加荒诞。

正如纪录片最后的终极拷问——

“核心群”的群友们发现,自己在这两年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去制止卢卡的行动,最终却又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他的“共犯”,被他所利用。

除了这些群友外,吃瓜的路人、施加网络暴力的不明真相网友、收到资料后没有及时作为的警员们……是否整个社会,都被卷入了这场犯罪,承担其中的某个角色?

陈浩基的小说《网内人》、去年的《网络迷踪》和今年的《别惹猫咪》,其实都发出了这样的质问——网络催生了新的犯罪形式,也催生了新时代的杀人狂,形成上述的闭环,并不断恶性循环下去。

▲ 《网络谜踪》无论叫什么名字,《别惹猫咪》亦或《猫不可杀不可辱》,在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你都会明白,这种命名是导演刻意为之的一种误导。

创作者们把犯罪者们及关于案件的前后发展,制作成一部“类型化”倾向浓重的、所谓的“纪录片中的爽片”以供我们观看——甚至有不少观众可能会如我一般,起初点开的心态就是猎奇的,因为名字好玩、题材有噱头,有着“都市奇闻”的吸引力。

但这其实是很荒唐,很悲哀的一件事。

我们的情感表达,已经彻底被“网络媒介”化。

而这又是另一个闭环,它从你打开这篇文章开始。

10年代就要过去了,但这个世代的社会症候并不会被遗留,它会跟着时代继续往前蔓延,与我们继续如影随形。

 9 ) 我们为消费真实的人的痛苦而感到更加痛苦

非影评,本文仅试图从纪录片伦理的角度来为自己消费完这部纪录片之后的无限痛苦进行开脱。

Don‘t F**k With My Ethical Boarder!!!每年都要为Netflix的内容来批判这一下这个给观众带来无限guilty pleasure的流媒体巨头。

“Don't Fxx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触及了许多纪录片伦理问题,才会令人看完之后抑郁难抒,但是仅限于ethical issue 而不是ethical problem。

为什么说是issue而非problem呢?

因为纪录片毕竟不是新闻报道,并不被所谓的“客观”/“公正”所严格地规范与要求。

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归根结底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向来崇尚框架之外的东西,作者有对于其艺术内容的无限创作空间与阐释的权利。

但观众为什么要选择看纪录片而不是电影,恰恰就是基于对纪录片里的“真实”的期待。

“Audiences value the truthfulness of factual programming. The more fictionalised factual programming becomes, the less the viewers value it.”(Hill 2005)但是我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Netflix的内容,并且对称其内容为“艺术”表示相当的膈应。

尽管Netflix支持了众多诸如《罗马》《爱尔兰人》这样的好电影,但是无可避免其更多的考量还是对于一个作品的商业价值而非艺术价值。

纪录片,作为影视市场供应链里相对“低端”与”弱势“的产品,较之大部分的电影与电视剧来说,其制作周期较长,可控性较低,戏剧冲突较弱,因此商业回报率低。

普通观众对于纪录片的理解也大多落在公益性/猎奇性两个极端里——要么是跟着BBC或者Discovery走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要么跟着众多独立纪录片制作者们孜孜不倦挖掘的一些小偷妓女毒贩子们的“生猛故事”。

但有制片人就致力于挖掘纪录片的商业价值与商业模式,努力的在拍摄上精致唯美,在内容上九曲回环,所以True Crime Documentary成为了纪录片市场里的一朵奇葩。

Netflix在2019年仅自制的真实犯罪记录片都不少于20部,在过去的几年里,《Making a Murder 制作杀人犯》,《伊卡洛斯》这些拍的比悬疑片还要精彩的纪录片,有了“真实的生活比电影还要曲折离奇”的加持,制片人们都觉得用真实犯罪故事做纪录片用来成为大众娱乐的新消遣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毕竟人人都爱看“《今日说法》和《走近科学》”,并且大家还能一边得奥斯卡奖,一边试探纪录片与真实犯罪与大众娱乐的边界。

(前戏的铺垫竟然有点太长了)总之,真实犯罪纪录片是纪录片产业中的商业精英,观众可以获得持续强烈的快感,又不需要像正儿八经的新闻一样面面俱到的还原真相,但容易出现一些伦理问题,会让玻璃心的观众(比如我)感到非常强烈的不适。

好了,接下来讲讲这部片子,“Don't Fxx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讲的是加拿大最近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犯罪故事之一,也是网上冲浪时代犯罪的代表故事,凶手卢卡·马格诺塔(Luka Magnotta)极度渴望关注,于是在网上上传了一个极为残忍的虐猫视频,Facebook上的爱猫人士于是成立了一个小组试图人肉出这个杀猫凶手,但这反而给了Luka更多的热情,他先后再次上传两个虐猫视频,并私信小组管理员,借此来进行他们的“猫鼠游戏”。

形势逐渐升级,小组成员担心他会从虐猫上升到杀人,结果也的确如此。

纪录片创作伦理的第一要义就是MINIMISING RISK OF HARM而本片没有做到(在我看来)。

以下几点是我认为为什么圣母+玻璃心如我“被消费完”这个片子之后痛苦了的一些ethical issues(欢迎探讨,求异存同):1.凶手是用来赞颂的VS.观众是用来背锅的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打造这个行凶者的。

从影片的塑造里,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从小被校园霸凌的可怜儿,一个忠实的影迷,热爱电影,醉心于经典电影桥段,并且梦想成为演员。

然而尽管有着姣好的面容,演员梦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在为了自己的理想孜孜不倦北漂好多年之后迫于生计走上了一条不归路...Luka的背景这么一还原竟然有些楚楚可怜并且情有可原了起来,谁不怜惜一个情感脆弱逐梦失败的大男孩?

而对于所有的真实犯罪纪录片,尤其是连环变态杀人狂来说,如何准确的讲述这个故事并且描绘这个人格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因为如果在智商情商或者任何一项人类指标上没有一点天赋秉异的地方是很难成为一个series killer的,那如何不被Luka的“迷人的魅力”所催眠,如何不将他打造成一个“汉尼拔式”的犯罪精英从而进一步满足了他的极度自恋呢?

本片的作者似乎没有经过太多的挣扎就直接放弃了。

作者为Luka量身打造的这一部影片,无论从运镜,打光还是调色配乐,都是一部精致到几乎无可挑剔的献礼片。

无数次将他与一些经典电影互文,《Basic Instinct》《American Psycho》,再将他与里面的经典角色做比较,无一不是冷酷无情的天才杀手。

再通过包括警察,他的其他的情人的话语来表达“他的行为举止彬彬有礼,并不像是一个杀人犯。

”(呵呵,看到这里都差一点要忘了之前他虐猫和杀人的时候有多么的残忍了呢。

)而这不就恰恰是他所梦寐以求的东西吗,他渴望获得关注,渴望人们对他的恶心且令人愤怒的罪行(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进行偷窥。

这部片子里Luka Magnotta是绝对第一位的男主角。

而每一个观众都在给他他想要的东西,聚光灯目光,更多的的目光,无数的目光,无论这种注视是正面还是负面他都不在乎,他只渴望更多的关注。

而真实的罪犯并不是像明星一般闪耀的存在的,链接是英文,里面有讲更多关于这个所谓的犯罪天才的其他故事,退却电影滤镜光环的这个人,并没有那么的“神”化。

https://screenrant.com/dont-f-with-cats-true-story-magnotta-case-missing/应该如何处理这个人物的描绘而不将其打造成为凶手自己会满意的梦幻人设从而进一步的feed his ego,是本片完全没有处理好的问题,然而更惊人的是,导演甚至将这个锅甩给了观众。

在影片的最后,导演打破了第四面墙,迫使观众直接与影片对话,并从根本上归咎观众对Luka的犯罪行为给予了如此多的观众,作为共犯之一帮他赢得了他梦寐以求的名声。

导演在试图撕开真实犯罪纪录片内在的窥探,迫使观众审视自己的窥探欲望。

但这个问题是,谁该承担这个伦理负担?

到底是影片的制作者还是影片的观看者?

为什么要在影片的最后将这个无法承受之重转嫁给观众?

我非常怀疑导演和剪辑在这个ending的逻辑,作为创作者你要做的是帮助观众梳理混乱,minimising the harm,而不是将叙事责任推脱给观众,将观众带入一个更大的错误的混乱中。

导演似乎真的相信它做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我甚至都能看见他兴奋的击掌并沾沾自喜于天才的结尾的表情,仿佛已经看见了电脑屏幕的另一头有多少人在奋笔疾书对于这种“看”与“被看”的希区柯克后窗式的社会心理进行剖析并大呼高明。

但我们真正应该要反思的是这个吗?

是我们何以至此吗?

难道不应该是他何以至此吗?

Luka Magnotta何以至此?

病态的媒介生态,互联网文化的发展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digital media与流行文化的环境如何催生出了这样的惨案?

2.对于消费真实的痛苦的痛苦血腥暴力镜头(真实的)是剥削观众的恐惧感与创伤感作为普世的情感,博取观众的眼球,抓住观众的呼吸,一种guilty pleasure.观看这一场真实的犯罪会带给观众一种参与感,而这个犯罪越残暴,参与感越强烈,为观众带来道德上的困惑也就越多。

任何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一部纪录片的时候都要面临着多重挑战,其中不仅包括一系列过程中固有的道德问题, 如何描绘电影的主题?

拍摄什么,不拍摄什么?

如何进行编辑以使影片忠实于主题,同时又能为观众带来引人入胜的故事?

如果在国外或文化(或亚文化)工作,那么如何表现出对那个地方的经历与文化一种尊重与理解?

纪录片制作的核心是导演与拍摄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是导演占上风。

纪录片观赏的核心是观众与被拍摄主体之间的关系了,而在这种关系里,往往观众是被动的那一个。

仅仅给观众一些心惊肉跳的感官刺激,却在最应该讲清楚的真相上潦草带过。

一方面你可以在片子里反复的看见死去的小猫,小猫逐渐死去的声音,包括一系列将猫帮在扫帚上淹死在浴缸中的画面,导演可能觉得他必须放出这些画面,否则观众无法感同身受Luka做的有多过分。

对于虐猫视频以及Jun Lin残忍遇害的视频的展示,尽管这些镜头给予了本片更多的credibility,同时也给予了观众伦理的困惑。

另一方面在犯罪的手法上运用各种天花乱坠的剪辑手法,反而掩盖了最基本的一些事实包括,Luka究竟是怎样将Jun Lin骗到家中杀害的,使用的是何种手法?

我很能理解纪录片创作者的dilemma, 纪录片伦理需要满足尊重主体和观看者的尊严和需求,并承认争夺权力和代表不同观点的权利正在受到争议。

Alice Bolin 认为我们应该停止包装与装扮这些真实犯罪故事了,"I’m not saying I’m proud of it, but in its obvious failures, I enjoy this brand of true crime more straightforwardly than its voyeuristic, documentary counterpart, which, in its dignified guise, has maybe only perfected a method of making us feel less gross about consuming real people’s pain for fun."人人都爱犯罪小说和侦探故事,我们从中获得愉悦的感觉因为我们知道这不过是故事而已,但如果将一个真实的事件打扮成一个故事,那么观众是不是能够继续没有负担的获得愉悦的感觉呢?

3.对于受害者的剥削剥削这段杀人故事的同时是对于受害者的再度伤害。

Lin Jun是来自武汉的中国学生,从影片里我们能得到的信息大致是:一个安静好看的同性恋男子,在加拿大留学学习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因为约炮惨遭不测。

Lin是同性恋,他移居加拿大,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

他被Luka杀死, 肢解, 一部分肢体被寄送到保守党,一部分被寄送到自由党。

这大概就是本片对于Jun Lin的所有了,关于他的信息我们是从他的朋友口中极短的篇幅了解的,但完全没有时间讨论林先生在蒙特利尔的爱好,个性,友谊等,他对于观众并没有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

但此时我们对于杀人犯却已经了如指掌了,他最喜欢的电影他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我们仿佛在最短的时间里已经成为了“朋友”,而被害者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一些残忍而冰冷的尸块。

有报道称,“玛格诺塔(Magnotta)宣判后,林的家人在通过CBC的一份声明中承认,该罪行‘不仅剥夺了林军,而且使我们能够思考和谈论他而又不感到痛苦和耻辱。

’ 直到今天,要找到与Jun Lin的死亡无关的信息,或者使Magnotta不在叙述中的信息,都非常困难。

”这是纪录片创作伦理的第二要义 Protect The Vulnerable,保护弱者。

到这里我并不是在否定这部片子的做法,正如我在开头提到的如果我们只将其看作一种“艺术”或者一个夺人眼球的商业手段好了,看过就算了。

但是看过之后内心深处的不安实在是想要拿出纪录片伦理来反复论证。

在纪录片里到底什么更加重要,是A.运用奇淫巧技来讲一个故事,将真实犯罪(用视听语言)打扮的漂漂亮亮,让观众一步一步地被“催眠”并对这个故事深信不疑?

还是B.捍卫真实,保护弱者?

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在制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阅历来作为参照标准。

-怎么样是违反了道德标准?

(这就牵扯到每个人对于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在哪里,阈值有多高)-谁可以执行呢?

(导演?

制片?

剪辑师?

观众?

市场?

审查部门?

)-制作者有什么义务在伦理上作出完美的选择?

(这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制作者又有什么义务(或许有责任)不扭曲事实不隐藏真实(无论是公开的还是极其微妙的),即使这些行为似乎具有更高的目标,例如“讲故事”或“揭露不公正”?

关于纪录片伦理,上课的时候老师是这么一条一条教我的People are often being interviewed/filmed during times of crisisPower differentials are not absolute (who can sue? who can construct their own mediated image?)Cable companies and other distributors frequently ask for “drama” for the sake of ratingsThere’s a value in relationships, but also a need for boundaries within those relationshipsSituations where filmmakers witnessed something that they deemed unethical on the part of the subjects. (who do we protect? When does a need to intervene outweigh the need to document?)“Don't Fxx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无论从拍摄,剪辑,叙事节奏的把握,音乐,对于桌面电影的把玩,各种风格与形式的杂糅,房间的那几个空镜甚至还品出了些《细细的蓝线》的味道,里面多视角反复论证的描摹,场景再现里梦魇般的镜头运动(走廊那一颗低角度的镜头慢慢往前推气氛简直不能更闪灵了。

)都可以说是纪录片中的优中之优。

可...说了这么多,可我还是有种说不上来的难受...唉...感觉要Panic Attack了。

我讨厌这种消费与剥削的感觉。

idk...R.I.P. Jun Lin & Jamsey

 10 ) 见相非相

我看完后首先深深感到愧疚,当时在国内疯传的版本让我们深信不疑,我们没有功夫考虑真相更乐意吃瓜,更谈不上去想死者家属的心情。

因为国情和文化,当时大家会把他的死归罪与他的取向,认为没有这个就不会步入魔鬼之门。

但是这种有罪论现在看来就是二次伤害。

网络的恶与善到底带来了什么?

卢卡的演绎人格贯穿始终,他蓄谋已久的一套谎言毋庸置疑经不起推敲,他的母亲为什么对受害者家属的没有丝毫愧疚情绪?

是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了卢卡?

卢卡和林俊之间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什么让林俊迈进了地狱之门?

而影片最后,她母亲说卢卡告诉了她,林俊和卢卡只是YP,林俊不介意拍摄下ML全过程,这根本不符合东亚人的性格特征,这种文化差异,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我相信所有看过纪录片的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思考,善恶终有归宿,希望林俊来生是个平安幸福男孩吧。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短评

那个因为失误而被网暴死的詹姆斯那些人没有一句道歉,就一直把过全部甩给虐猫者。观众也一直洗白那些人说詹姆斯活该。仔细想一下那些爱猫人士和虐猫者有什么区别?

6分钟前
  • sbnsnsnnsnns
  • 很差

So everyone is so proud of themselves being a hero huh?

7分钟前
  • annivers
  • 较差

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悬疑感塑造得还挺好的,但整体还是一次猎奇的呈现,和营销号没差啊,网络暴力这趴一笔带过也是最让人遗憾的地方

12分钟前
  • Lu
  • 还行

史密斯的那首歌是suffer little children(。所以最开始给Deanna说他们要找的人是Luka的那个人就是Luka本人吧,这样说脸书组那群人什么都没找到,就是被凶手推着走,最后凶手看不下去了才告诉他们自己的名字。

15分钟前
  • Sweet-Hooligan
  • 还行

完全没想到内容是这样的一部纪录片,动物保护者心肠太好,还会自责和自省,但变态的不会,作恶是迟早的事。

17分钟前
  • bohegao
  • 力荐

很好看 netflix最近拍的true crime类series都不错 不过片名非常misleading 原以为是恶搞或是可爱的内容所以边吃饭边看 结果看得我饭都吃不下了... 当年发生这个案件的时候一个视频也没敢看 光听内容就够disturbing了 今天算是被迫全都补齐了lol

22分钟前
  • dw
  • 推荐

罪犯和整个事件的发展、追踪、结束都非常当代、非常网络时代、非常流行文化时代了。或许根本没有结束。

24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力荐

Luka的母亲才是个disgrace 养了这么个儿子 还好意思发布memoir来capitalize自己的murderer son. Truly DISGUSTING both mother and son 拒绝洗白!!!

29分钟前
  • 吐泡泡的金鱼
  • 力荐

单纯从纪录片的拍摄角度,是一部好纪录片。But it's the most disturbing documentary i ever watched. 建议不要看。想了解犯罪,可以去直接搜 Luka Magnotta

30分钟前
  • 龟醬
  • 较差

垃圾

35分钟前
  • 剪影
  • 较差

如果是作为一部悬疑电影,那其实是很不错的。对于人肉在案件中推波助澜的思考也有点意思。但就像林先生的朋友所说,大家总是提起Luka Magnotta,而却很少提起林俊。花了大量篇幅和镜头去塑造一个彬彬有礼、高明(纪录片原话)的凶手形象,甚至放了那么多凶手母亲毫无根据的为自己的儿子开脱的话,给我恶心坏了,真是给足了凶手他想要的关注。对于受害者的人文关怀呢?为了猎奇而选择性忽略事实。指责观众的同时导演自己也没能保持理性客观。这对林俊公平吗

40分钟前
  • 酸甜辣不要香菜
  • 较差

Fair吧,沒想到後面牽連這麼大,關鍵是整個紀錄片沒有深挖案件本身,流水線式帶出整個案件追查過程,搞得很獵奇似的。

41分钟前
  • 陳小明
  • 还行

真心气炸,这人就是psycho有什么好洗白的

43分钟前
  • 洛萧潋|我是喵咪老师(≧▽≦)
  • 还行

两个小时可以讲完的内容被各种断头线索和冗余信息用卖关子的方法撑成三集连续剧,直到最后一集才勉强以一种“意思意思”的伪善姿态表达了对网络暴力和“围观者心态”的反思。然而口嫌体正直,全片99%的时间都在用配乐、剪辑等各种手段牵着观众鼻子走,只顾耸人听闻,鼓励观众以猎奇心态接受所谓“真相”,而丝毫没有引导观众自己去思考的意思。事件中两位直接受害者被选择性无视(却直接披露了自杀者的照片、真名,以及林俊的隐私和被害细节),采访和网络素材选取纯粹是来自自我感动者的一面之词,片名噱头也明显哗众取宠,制作思路仅限于剥削案件本身,不存在任何对clickbait标题的自我反省,创作者对受害者和“真相”一词都缺乏最基本的尊重。

47分钟前
  • 字母君
  • 很差

毛骨悚然

49分钟前
  • 何宇轩
  • 力荐

弹幕里大家都在骂警察 对此我真的想哗众取宠地表现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 然而我做不到 因为我也实在觉得加拿大这些警察太尼玛傻逼无能了,警察专注于现实就可以完全脱离网络了?要是能早点看到网友们给你发的东西是不是整个框架就清晰多了呢?特别是那个女警官 毫无过人之处 到最后都没有给受害人家里一个明确的解释 真无语。三集看下来其实我内心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惊恐害怕又恶心 我更多是庆幸自己生活在了中国 一个网友力量毫不逊色于剧里 警察办事效率办事能力远远碾压于加拿大的国家里。当然 并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发生这样的事情 也希望林俊一个可以安息。

54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没想到走向会发展到与当年造成极大轰动的林俊案牵扯在一起,导演这个扣做的非常好。网民在线追捕凶手的剧情,任谁看了都大呼过瘾。attention whore 一旦把这个角色变成犯罪者,值得探讨的东西一下子就多了起来。互联网的反馈机制(也就是数据)不止能让普通人迷失自我,也能让有犯罪倾向的人逐渐走向具体和疯狂

58分钟前
  • 草我没有派对
  • 力荐

中肯评价三星半,大量事件和线索没有囊括,观感像是爆米花娱乐片(sry not sry that I’ve watched “1 boy 2 kittens” + “1 lunatic 1 ice pick” + “Python Christmas” + “Bathtime LOL” in full and miss the golden age of 4chan, bestgore and rotten.com

1小时前
  • Nin
  • 力荐

我相信任何体会过深刻苦痛,且对他人饱含同情的观众都不会给这片子高分。

1小时前
  • 散柴人
  • 很差

人生如戏 演太过了就物极必反了 做自己的主角也要有个度 但过度了之后居然还能成为高级玩家 直接在奢华监狱找到老公也是牛逼!

1小时前
  • 左边开门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