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片子了,一直以来看的都是做了太多宣传的影片,除了一阵喧嚣什么也没有留下,但是刚才竟然把我看哭了。
梁家辉果然不是盖的,演什么像什么。
虽然秦海璐的演出稍微逊色一点,却只是白璧微瑕。
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每天不知有多少人在平平淡淡中耗尽了自己的一生,影片没有告诉你应该奉献什么,没有让你去崇拜人民教师,没有让你甘于清贫,只是告诉你一个普通教师的一生时光是怎样度过的。
有人说影片像流水账,主要是因为时间跨度太长,但是这帐确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你看下去,只要你是一个乐于静静仰望天空或者默默凝视小桥流水的人。
我喜欢边看电影边想下面的剧情,一直想着老教师的学生应该回来看望他,带着成就来安慰他,但是最终我也没有看到。
后来就释然了,看不看有什么关系呢?
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已经足够了。
看完影片,感觉心中有点堵。
可能是因为职业的原因。
一位人民教师的一生就这样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结束了。
结尾相机拍摄想留住最后的身影,但是最终镜头落下的那一分钟,还是没能留住主人翁的身影。
就这样平凡的来又这样平凡的离去,留下的是为社会培养的各种各样的人才!
人民教师在完成了历史的使命后,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印记呢?
最后空空的镜头也就是留给我们的思考!
题材还是这个题材,镜头还是这个镜头,角度还是这个角度,片子还是这个片子。
先声明,没别的意思啊……我不是小看这部片子,只是觉得为什么大多数的片子还是这个样子。
一成不变的受苦、一成不变的付出、一成不变的误解、一成不变的感动。
梁家辉的演技值得肯定,比较欣赏这样上得了黑帮,下得了田地的演员。
不过秦海璐倒是不敢恭维,前面对白部分竟然透着京味儿,而且生硬的理解使得她无法将对白真正的含义表达出来,表演也是非常的别扭。
另外,战线拉得太长,一直和陈玉通信的小兰居然一路跟到了片尾,仍是没有任何发展,而且她说话的声音怎么听怎么像八十年代的译制片,倒是给陈玉配音的男声令人觉得挺舒服。
还有!
导演请了个垃圾的化妆师,还有个不错的服装师。
当然,也许是因为我没有办法理解那个年代人的思想,所以不能够理解导演的深意。
最后,对于导演的结尾处理非常满意!
赞一下!
我觉得看他的片子应该这么看 :《情人》——《苹果》——《我的教师生涯》,情人里面光滑的屁股,苹果里天台讨价还价的侧面,教师生涯里苍凉的正面,不禁感叹,这个男人,真是越老越戏骨阿
中国电影现在的宣传总是什么好莱坞特效,惊险剧情,大明星,实际上如何呢?
观众喜欢的是一个好的故事,不是那些机器做出来的假的不行的特技,不要总是浮于皮毛,这种老式的情节虽然很俗套,但是足够真实,有着贴近生活的一面。
本人就是师范生,虽然对于专业谈不上热爱,但是看完了也有想要去学校当老师的念头。
可能有些人就是不喜欢这种情节,他们就喜欢什么好莱坞五毛特效,什么阿凡达十年构思,什么几亿美元大成本,以此来唱反调说这垃圾电影,我都是边玩手机边看的,剧情无聊。
我只想说,不爱看那就别看了,这种名字的电影是个人都知道没有你爱的大场面大制作,请百度一下鬼吹灯之流,都符合你们的要求,肯定看着过瘾。
香港影坛有一座殿堂,几十年来,能够走进这座殿堂的演员实在屈指可数。
周润发、梁朝伟、周星驰、张国荣都已经在里面有了自己的席位,梁家辉却还只像是一个串门的,左脚进去了,右脚还在门外边。
平心而论,梁家辉的演技比上面四位其实更出色。
我们无法想象周润发像山村教师陈玉一样推着破自行车在田塍上走,无法想象周星驰像咸丰皇帝一样落寞地坐在后宫里听钟声,无法想象梁朝伟像棋王王一生一样双目无神地坐在车轮大战的阵仗前。
但是,周润发的豪爽、周星驰的喜感、梁朝伟的深沉、张国荣的细腻,梁家辉都能演得来。
(在香港金像奖上,梁家辉拿过三个影帝,分别是1984年的历史片《垂帘听政》,1993年的喜剧片《黑玫瑰对黑玫瑰》,2006年的黑帮片《黑社会》。
横跨三个时代,纵横三种题材,梁家辉都能做到顶尖。
)而且,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梁家辉都拿得起放得下,而且都能奉献出一流的表演。
不过,殿堂级的演员必须有殿堂级的作品。
周润发有《英雄本色》(英雄片NO.1),周星驰有《大话西游》(搞笑片NO.1),梁朝伟有《花样年华》(文艺片NO.1),张国荣有《霸王别姬》(中国电影在西方口碑NO.1)。
梁家辉有什么呢?
《黑社会》?
《东邪西毒》?
《新龙门客栈》?
当然,这些都是经典的作品,梁家辉在其中也有不俗表现,但是它们都是群戏精彩的电影,梁家辉基本上被导演的风格化掩盖了。
因为缺少一锤定音的作品,所以梁家辉至今仍在各种水平起伏不定的电影里游走。
不过话说回来,正因为梁家辉还未步入殿堂,所以我们能看到他更多的作品,其实这也是一种幸运。
你看看其他几位殿堂级的演员,冲到事业巅峰之后,电影是不是越拍越少?
P.S.当年贝托鲁奇拍《末代皇帝》,曾邀请梁家辉出演男主角,结果梁家辉因为尊重恩师李翰祥而辞演。
现在想来,如果当初梁家辉能出演《末代皇帝》,将是他进入殿堂级的一个绝佳机会。
真是可惜。
大学时候帮谁谁写的影评作业,没有最矫情,只有更矫情。
一直在矫情,从未被超越。
(2011年3月)那时的时间。
温吞不急进。
不是大爱大恨,恩怨情仇,当看到这样的电影,会恍然觉得时间也慢了下来。
商业大片看多了,难得再看这样的片子。
就会渐渐的生起一种温情的感觉。
这是普通人的生活,是一个普通教师的一生。
记得一个细节,陈玉初到乡下学校的时候,校长正拿着棍子体罚学生,当时陈玉眼里的那种不理解,深深刻印在我记忆中。
但是时光飞逝,当某一天,一个不听话的学生拿弹弓打到陈玉时,他暴躁的冲进教室,拿起木条,想要打那学生。
我不知道当时他想到了什么,是否想到了最初的自己,手臂略显无力的放下了。
其实我们都这样慢慢的被时间改变着,那些不理解的事情渐渐的也成为我们的顺手而来。
但他始终还是有一些诗人的浪漫气质,还是不愿意被这世界改变,挣扎着不愿妥协。
他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在那个时代的一个小角色。
喜欢音乐,愿意给学生们更广阔的一片天地,时常显露出一些艺术家的热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来。
梁家辉始终是有味道的演员,在这样的传统文艺的电影中,那么自然又不突兀。
一片黑色的背景一过,也许时间就是10年在这里消失掉,其中的故事没有提及但总是让我们念念不忘。
这个朴实的教师的一生,没有什么大的事件,也没多少豪情壮志。
但放在岁月长河中,你才知道他做的有多么的多,坚持下来的这些年,为一拨又一拨的学生所做的,虽小却也足以令他们一直铭记在心了。
感动的是,他在教室里教孩子们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孩子们的声音清脆动人,仿佛一直飘到现在。
他所相信的,想让孩子们见识另一个世界,相信音乐会让孩子们走得更远。
他的坚持虽小却动人。
所以我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大人怀恋那个动荡但是单纯的年代了。
那时他们能信仰的不多,但却很坚持。
时间与情感都特别美好,不带这些多余的东西。
我又想起陈玉和周敏在河边的那个亲吻,隐含着热烈的情感。
我想那个没有粉底唇膏味道的亲吻,是已经难得再见的美好。
情节像时间一样缓缓流淌,一年又一年,水涨了又退,草黄了又绿,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在不断重复和坚持着这平凡简单而又琐碎的点滴,腰弯了,发白了,而这还没有变。
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和道德,只是为了心中那一点想法:不能可惜了孩子,不能对不起孩子!
在医院长长的楼道里,阳光把两个相互搀扶的影子拖得老长;在绿树笼罩的小院子里,躺椅上,老伴讲起了多年前的故事,眼角的泪水随着悠扬的琴声一起飞扬;电视里,当昔日的学生在舞台上放声歌唱,电视机前,老两口激动而欣慰。
一个20多岁的知青到一个年迈的老者。
从月亮湾小学到月亮湾小学,从一个老师到一个老师。
故事在变和不变的2条线里交融。
电影很多细节都因为真实而显得尤其动人。
陈玉在教室里面在给孩子们上生理课,面红耳赤的学生们竟然不敢再来上学。
这些羞涩,缘于中国人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又尤其以封闭的农村更为严重。
整个影片,最喜欢那种宁静的感觉。
我想很多看这部电影的人,都会和我一样,会生起一种出回到了那个年代的错觉。
唯一的信仰就是毛主席。
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照着他们前进。
照着他们的思想,行为。
也承认那样的盲目崇拜并不是正确的,但不知为何就是有一种令人羡慕的单纯。
连爱恋都是那么的温吞。
周敏等了他一辈子,默默的支持他,为了给学生办好演出服,把家里的年猪都卖掉。
也许不是农村孩子的人根本不知道,年猪在农村人家庭中的地位,那是一年的幸福的寄托与保障。
要到最后的时候才终于等到了为自己演奏的手风琴。
而小兰,通篇只有她的信出现,但其实,我们都知道,那是陈玉的最初的爱恋。
美好的,热烈的,又同时是浪漫的。
但其实最后也只能成为一种不能忘的牵挂而已。
小情小爱不是主旋律。
其实影片总还是在表现着这样一个平凡的老师对学生的坚持。
很多细节,不能一一诉来。
总只有自己去看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感动。
而最后,还是整个影片所重复的那首歌,是永远的让这些平凡的老师所坚持下去的动力。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的 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们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作为学生,陈玉想的是不给老师丢脸;作为老师,他想的是让每个学生除了做一个有用的人外,就是努力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
作为父亲,希望儿子能长大。
作为丈夫,希望妻子能健康幸福。
梁家辉有血有肉的丰满人物形象,将近两个小时的影片,如渐渐漂浮的满城风絮,弥漫身心,放开心眼,满川如烟草色,给人淡淡的忧思
在中央台的电影频道看了《我的教师生涯》这部电影,因为我也是教师。
他两次照像时的情景让我难以释怀,心情沉重。
1963年夏天,他站在河滩上,背着手风琴,照片上的他风华正茂。
影片的开始。
这时他从北京来到了一所名叫月亮湾的乡村小学任教。
2000年夏天,他再次站在河滩上,两手空空,白发苍苍,照片上没有他,只是风景。
影片的结尾。
他退休后回到了月亮湾小学建立了活动中心。
中间是一个乡村教师漫长的教师生涯,经历了不同时期的风风雨雨,却始终平淡而清贫。
他有事业,有一位老师所有优秀品质,责任感,良知,对学生无私的爱。
他的学生寄托着他理想,他为此不顾一切。
有点艰难的事业。
他有思念,一直在给一位叫小兰的姑娘写信,一直在修她送的手风琴,河水一直在带走他的思念,直到他不知道她在哪里。
有点残酷的思念。
他有爱情,他和周敏。
他们年少是在河边深深的亲吻,他们年老时搀扶着走在医院的过道上。
他为她拉起了悠扬的手风琴,她说她等了一辈子;他说等她病好了带她去看他家的祖坟,她说只有等来生了。
有点心酸的爱情。
只是,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很悲伤,或许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都很悲伤。
我想,或者我们什么也不要留下,或者让一个人记住另一个人,这样都可以永恒。
就像影片最后那处没有人物的风景,它是永恒的。
可我担心的还是,我的一生也很悲伤。
昨天晚上看的,原以为慢慢看会睡着,却越看越感动,直到凌晨还是这样。
这部片子相信导演主要不是拍给80和90后看的,但是80后的我同样可以理解那个年代的无奈和淡淡的忧伤。
被阿甘感动多少都有点附会,因为你没有经历老美的那段历史,没办法真正理解当时他们的心理,而这部片子只要你还不是太嫩,你在农村成长,应该都能找到共鸣。
虽然不了解被批斗、下牛棚、高声朗读毛的诗词的那个阶段,但是我看得懂大型的三脚架自行车、手写的信件、象征教师的白色衬衫、黑色的手提包、上不起学的孩子、落后又禁锢的思想、老师到家里做思想工作和每每无奈的表情、没钱又想买的校服,还有那首永远记在心底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向来很怕看这种浓缩了某人一生的电影,因为哪怕是最没有情节和内容,也会被时间的流逝感动。
当年迈的陈玉携着妻子从医院走廊颤巍巍走出时,我的情感输给了岁月。
片尾最后那张空白的照片,仿佛在问,你用一生改变了什么,你用一生留下了什么?
★★★☆
和同时期的《芳香之旅》如出一辙。教师这个职业经历了太多变化,从高高在上的铁饭碗到“臭老九”,经历了动荡后,即便是没有优厚待遇,而陈玉将这个职业作为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坚守,这也是教师这个职业存在的意义。从63年—00年的纯线性叙事其实很简单,但是梁家辉饰演的陈玉的第一人称自述却将这段人生经历的心路历程讲的很生动。秦海璐那个时候年龄并不大却能够搭配梁家辉,在演技上的确很有造诣,而她的角色周敏也将一个由乡村支教到勤俭持家的形象演的深得人心,而夫妻俩对陈有困难的学生的支持帮助、挖掘培养的教育模式将学生培养成材清却没有将唯独不了解自己的儿子,更是中国万千教育工作者的矛盾缩影。总之影片的故事线索虽单一却丰富,搭配上梁家辉的影帝演技,也算是00年代内地故事片的“文艺复兴”一员。
梁家辉就是男神。
很温馨淳朴的一部电影
前部分好于后部分,选景太美了,这样的小山村简直是世外桃源,摄影也不错,但故事处理略显平庸,梁家辉不愧是影帝,演内地角色毫无违和感,演技太好了,秦海璐也很不错。
缓缓的旁白像在心头钝钝的敲击,不管是他的一生还是那个时代
在我家这边拍的,切肤。
演员的表演很假,尤其是梁家辉,但是故事有些许真挚,那种老式的歌颂显得有点腻味。典型的主旋律片。
梁家辉的演技真牛。秦海璐的老年妆挺假。
梁家辉和秦海璐的表演也电影增色不少。
国家不能亏待教师,教师也应该尽职尽责
高二刚开学不久,教师节左右班主任放得电影,平常我想我不会看的,挺感人的
大D哥真是演啥像啥……演员当如此
演员发挥很不错,但其实故事确实很老套落伍,放2000年后这样肯定是没啥影响的片
庆幸拥有那些年代。
一首歌 一个夏季 一把琴 一个相机 几封信……一部电影
就因为是梁家辉主演,就能把小人物融入到时代中,竟然能让人忽略这明明就是一部主旋律电影。罕见的演技派。
哎... ... 浓重的湖北口音 呵呵
两星半;题材很好,拍照的桥段前后呼应,算是不错,但是电影技法上不成熟,电影质感不足也是事实
原型是宜昌当阳教师郑琦。设定变成海外归国,他相对于农村比较前卫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合理,包括坚持到今天的美育。有几个地方转换略生硬,但我看不出它比被捧那么高的《桃姐》差多少。妻子病重开始,完全进入文艺片状态,最后一个空镜头,赞爆。外景地长阳清江画廊,你值得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