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Road to Film

主演:蝉鸣知了,麦考伊,夏永尧,范文俊,徐冠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剧照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2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3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4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5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6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3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4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5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6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7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8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9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20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长篇影评

 1 ) 这部电影的短评让我对电影感到绝望

这部电影来来回回看了几次,也看过2015年的Demo版,我虽然到底是看过一些电影,但我一直不敢写评论或者说长评,感觉一个画画的人评论电影怎么都没法客观且专业,或是不信任自己主观臆断,又或是有些妄自菲薄的担心,害怕自己的断言得罪了未来的自己。

但在这部电影下的短评里,这些我所惧怕的一一出现,连绵不绝。

这部电影没让我对电影有任何绝望,毕竟几乎所有行业现今几乎都有如此相似之处,但今天翻了一圈评论,却绝望的很。

——“这一部电影是一部vlog,不是电影;导演是白痴;导演才华不够;机位不动所以不够专业”。

这些在我看来愚蠢的论调再伴随着跟风的一星二星打分让我这个外行都难免心凉。

不禁疑问,难道现在的网友已经有权利随意辱骂一位导演了?

已经有资格评判一部电影是否专业?

甚至已经能定义什么是电影什么不是电影了?

和电影里的种种一样,都是当惯了上帝做不回人,吃惯了狗屎爱上了粪。

这部电影里有句台词是:“真正的电影不被珍视和尊重。

” 在这些短评里,表现的“何止如此”和“更有甚者”。

看来不止是真正的电影,电影本身,以至于vlog、短视频,所有通过时间与画面作为载体向人们传达思想的,可能都不被珍视和尊重了。

我还看到一条评论,大体意思是导演想写日记干嘛拍成电影,干嘛不用纸和笔?

一星。

还有个用两倍速看电影的自我感觉却出奇的好。

这些东西,呵呵。

而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好像本就知道这些短评里会说什么一样,把所有的回复都写在了电影里了,一一对应,不信你再去看一遍。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不是拍错了,只拍了投资人、网红、富二代等等,说他们的种种问题,可唯独忘记了观众。

忘记了欣然迎接着越来越差的时代,并且在愉快的“自由发声”中被时代同化的那些观众。

看了这些短评,我深感到2020年远不如2015年,却对未来来说又可能是最好的一年的那种绝望。

 2 ) 拍不出牛逼电影的牛逼时代

这世界上还是有人敢干。

昨天无意中注意到一个不知名年轻导演拍的一部艺术片。

片名叫做《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

讲述身在上海的一个年轻艺术片导演如何艰难逐梦的故事——其实拍的就是自己的故事,自导自演。

看这片名,就够艺术气息的。

导演在豆瓣上,名叫蝉鸣知了。

他本人公布了免费网盘资源。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发行无望,无任何商业变现可能之下,导演采取了免费争取观众的策略。

而在片中,我看到一个细节,导演抵押房产,借款30万进行拍摄。

如果这个近乎纪录片的电影中信息完全属实,那么,作者相当于拿了30万,做了一场梦,还是一个注定无法闪耀的梦。

做梦是一回事,抵押房子做一个没有希望的梦,是另一回事。

从此意义上,作者挺敢的。

几个月前,我认识的另一个电影逐梦人、贵州某小镇青年覃康勇,拿了20万拍摄了一部品质相当不错的电影《梦境危机》,全力全心投入、费九牛二虎之力却赶不上政策的变化,导致拍出的片子发行无望,只好拼尽洪荒之力,大开炸裂式脑洞,重新调整了电影的题材范畴,将原来拍摄的80%的素材放进新范畴里,再补拍若干素材,剪成可以发布的《梦境危机》,却又赶上网络大电影平台缩水之下的选片门槛提升,虽是好片,依然无法进入合适的平台面对观众收获合理回馈。

在中国怀有电影梦就是陷入这样的境地。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是另一种形式的梦境艰难。

作者是视频广告从业人士,阅尽天下名导的艺术名片,谈起塔科夫斯基达内兄弟伯格曼戈达尔就如谈论自己的叔叔和兄长。

自奉电影之子,平生愿望是“把电影还给电影”。

他的短片拿到过国际奖项,想为自己筹备了四五年的长片处女作找到合适的投资人和合作团队。

这个《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基本上是把他四处碰壁、不断被圈套被套路的历程给再现了出来。

这些影像拍摄于2016、2017年,正是中国影院扩张、资本进入电影业的高峰期,作者想拿到200万拍摄资金,在各种朋友穿针引线下,会见着各种大大小小的电影投资人、企业老板。

差一点就敲定了首笔投资100万,合同签了后对方又变卦了。

最终,作者只得对自己与奶奶为共同产权人的房子动念,拿它做抵押去借款30万,采取自己的PLAN B,拍一个“经济版”的电影。

这部《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看起来就是这个PLAN B的实现版本了。

放在网盘上免费观看已经揭示了它的命运。

而豆瓣上看过的观众们,风言风语打低分的还不少。

我打了四星。

这倒并不是出于同情或什么的,而是它确有触动人心弦的地方。

我昨晚躺在床上看完了这部2个小时的片。

起初半小时也许可以用失落二字来形容。

没看出饱览大师作品后鲜明的影像风格,更像是平实的日常视觉流水账,加上作者亲自出镜演绎的男主角,毫无动作和言语上的张力甚至亲和力,而时不时的画外旁白显示出作者像是一个活在电影幻梦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二逼青年。

不过大约半个小时过后,我觉得这部片子变得好看起来。

一个心怀电影梦想的现代堂吉诃德,在电影的大时代里一次次荒诞碰壁的悲情感,逐渐突显出来。

起初我觉得作者有点二,不切实际,似乎是心胸大才具小,但随着更多旁白的展示,和画面里的导演在争取投资、反驳朋友的怀疑时的种种表达,我开始相信,他其实对电影是真的懂得很多,理解得很深,也怀着无比热切的梦想。

只是他苦于没有将理想影像付诸实现的机会和条件。

相比之下,电影越来越让人感觉到与他打交道的那些投资方,那些大时代里拿着钱满世界找好电影项目的人,是真的浮躁,不懂电影,甚至心术不正。

我的立场悄悄向作者/导演靠拢了。

我期待他最终能成功。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他落败到底,最后拿自己的房屋抵押款拍了个电影。

多少心怀电影梦想、对电影是真正热爱和懂得的人,没有见光之日。

那些喧嚣于显耀之处,并拿他们的垃圾影像塞满荧幕的,本质上都是些不懂电影只想拿电影变现、圈钱的商人。

似乎人人都围着电影,搞电影,谈电影,但电影一定很寂寞。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价值,就在于揭示了大时代之下的荒诞。

以及,真正热爱电影懂得电影的人,在这个世道上多么不合时宜。

作者那刚开始看起来有些二逼的旁白,最后就真的让人觉得悲壮了。

中国出不了塔科夫斯基出不了伯格曼出不了费里尼出不了安哲罗普洛斯出不了达内兄弟出不了贝拉塔尔出不了洪尚秀甚至出不了是枝裕滨口龙介出不了曼多萨,看了这部电影后,更加不难理解了。

目前唯二也许能往这个名单上靠近的电影人一个叫贾樟柯,已在悄然中发生着嬗变,一个叫娄烨,更是在各种良莠不齐以及各种上映不了的浮沉中打转……希望这样的日子赶紧过去。

这么“伟大”的时代岂能没有相应的影像来呈现它?

 3 ) 导演的自述

浅评《擦》昨天群里的一个朋友推荐的这部电影,也看了导演的自述,是相当佩服导演对于艺术追求的决心的。

于是乎决定从打游戏的时间中抽出两个小时来看这部某个人的呕心沥血之作。

总而言之电影还是相当让我意外的。

在这里我得声明一下自己的评判思路,看一部作品,往往不需要去了解作者说他要表达什么,而是通过作品去真正了解作者的思路。

经常的,作品中会流露出作者想极力掩饰的东西。

电影从故事上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想拍艺术片的导演到处去筹集那300万的投资,但是无法忍受为求经济效益而对自己作品进行修改,始终没有拿到投资。

最后换了剧本,把300万的预算降成30万。

那些说电影没有好好讲故事的可以去死了。

但是电影中为何那么多的独白,毕竟仅仅是通过画面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独立导演的形象以及昭然若揭了。

那只能理解为导演想在平凡的叙事下讲更多的东西,其实导演也是这么做的,导演在电影中提到过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有这样一段台词:“主角在念独白的时候,他肯定是一种很超我的状态,什么电影之子、上海电影之光、电影囚徒,其实他狗屁都不是。

然后,和一个个投资人说和表达自己电影的美学和艺术上的一些观点的时候又进入一种非常自我的一个状态。

在现实中受挫,自己生活上,比如说那种负债啊,信用卡还款时,又是一个比较本我的状态。

所以我想电影要怎么体现这个超我,自我和一个本我呢”,因此我觉得那些喷导演自夸为电影之子的人可以去死了,你们压根就没有认真的看电影,你们也不配去评论电影。

导演在电影中讲得很清楚,其实电影中的这个导演狗屁都不是。

我甚至认为这是导演在挖坑,那些因此而喷他的人或许就是他眼中那些满腹经纶而道貌岸然之人。

本片其实有相当多的亮点,导演在电影中将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元素混合起来了,这种形式的确给人一种奇怪的观感,同时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虽然从头到尾主角只有导演一个人,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他扮演了“我”中不同的“我”,就像独白的他与谈投资的他与面临负债的他与跟摄影师聊剧本的他并不是同一个他一样。

而这似乎也是降低了电影的理解难度,大量的独白解释了导演矛盾而复杂的创作情绪和思路,而不像塔可夫斯基《乡愁》那种玄之又玄的画面表达,导演倒也确实做到了易于理解,不过代价就是让电影显得絮絮叨叨,老太婆守着念经似的。

导演在电影里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作者,就应当敢于真挚的撕裂袒露自己的残缺,并将其投放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完成他的圆满和救赎。

”所以他将他的那些情绪,和平庸展示出来,而这在这个往往对他人用圣人标准来要求的时代里是不可多得的勇气。

导演并不是一个愤青和五毛党,这些人不可能将投资方的如此真实的展现出来。

我认为导演是知道他与投资方不可调和的矛盾的。

毕竟他追求的是艺术,而投资方不过是商人。

在他那电影是真理,而对于投资人来说电影不过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评估的商品而已。

电影中的导演不是导演,是他的一部分。

这整部电影就是他本人。

身边有一些朋友似乎也抱着导演一样的思路,我有时觉得这种坚持是一种顽固。

何谓电影呢?

难道真正属于艺术的电影就不能有些改变吗?

这个是见仁见智的,不过至少在我看来,现在许多所谓的艺术片导演,他们其实是在展示一种已经没落的哲学,那种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现代性的伤痛,或者说是“现代性的铁笼”。

我们貌似已经身处后现代了,科技给世界带来越来越多更加颠覆性的改变,带着一种腐朽的气息去创作,或许终将成为一介时代的遗民。

 4 ) 活儿都没练好,还要提着个臭架子求大款来包养

Documentary的呈现和情绪内核是照抄豆导的情非得已,梦遗部分现抄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也就是电影里他唯一承认的干爷爷。

魔都自古也不是个出艺术品而是个赚洋人小费的城市,艺术在绝大多数你家爷爷看的到的地方,是有市场价值的,您卖不出去,真是您活儿不行。

 5 ) 思考就是无限捆绑压抑重复跌宕,到最后终于透一口气

用漫长的一个多小时苦闷换一个瞬间的明亮结局,给人眼前一亮。

像溺水很久的人,呼吸到救命的那一口空气。

别沉迷那些复杂统一的商业流水线包装,也别离经叛道的妄图对抗,那样始终被困在其中。

享受自己就好。

就算统一天时地利人和,电影是电影,导演是导演,成功是成功,你还是你。

虽然什么也没有,你也是一个热爱电影的人。

 6 ) 中国有这样的导演是可悲的

中国产出这样的导演是可悲的,完全是被文理分科毒害的存在,不懂逻辑不懂技术更不愿懂数理化。

要是让他们去拍拍老炮儿,拍拍红高粱之类的人文电影那还可以,流浪地球那是不可能,有这样一群自命清高的家伙在中国电影界,哪来电影工业化的希望,一上来就想塔可夫斯基,不如先从卡梅隆,斯皮尔伯格谈起。

不要觉得他们俗,他们至少是工业化。

 7 ) 电影已经是很多东西,但最好是玩具

没忍心看到结局,这是他心爱的玩具。

我看见他把这一切从他的身体里撕裂抽离,这并不容易,他脱下一层衣服,又撕下一层皮肤,还不够,从体内抽出心脏,觉得似乎可以了,最后又郑重摆上两只眼睛——然后,他将一切推到所有人面前。

就这个电影名字而言,他成功了,他让“他”被看见被讨论,肮脏的庸俗的被凌虐的被束缚的腐臭的,他告诉众人电影已经沦落为下水沟里的美人鱼,无论众人褒贬如何,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无法忽视他的定义。

有意思,他的电影命运也有点像《下水道的美人鱼》,被讨论被评价,但就在那里,就是不知道以后能否引人慕名前来,青眼相加或者吐一口唾沫都有意义。

我羡慕他,在某种意义上他占有了那条美人鱼,对电影从业人来说,这近乎是捞起了水里的月亮啊,电影终于成了他私人的玩具。

 8 ) 谢谢你,蝉鸣知了。

从转到这个号开始,每一部看过的电影我都会给一个评价,但对于给分这个环节往往会让我犯迷糊,我没有一个很周全的评分体系,比如跟某影评人讨论评分标准时他说他的满分标准是《牯岭街》其他的依次往下降,那这片按那标准无论哪方面都摸不到人家一根脚指头,但当我滑到四星的时候旁边会出现“推荐”的字样,我却真心实意想把它推荐给别人,希望周糟人能看到它。

我认为好的作品是能激发人的创作欲望的,特别是近年华语作品,它激起了一种类似攀比的心态,同样在这片土地上搞创作为什么你能表达出这种东西?

上一部让我有这种感觉的是《女他》,那一部让我感觉我做不成电影之子了,这里又来一个跟我争这个称号的,当他把我想表达的那些牢骚铺开呈现在镜头面前时,我甚至觉得这有可能是一种浪潮,觉醒的浪潮。

它的功效并不是赢得三大荣耀之类的傻事,而是激励下一批电影工作者的教育意义,这只是个引子,我们需要这个引子。

导演在临片末的那场戏给了神奈川冲浪里两三秒的镜头,那是我一直关心的一个群体的标志,曾经也有这么个贴吧聚落着这么一群人,前段时间给封禁了,不知道导演是否混迹其中。

这片藏了很多有趣的小细节,懒得拉回去重温这些迷影情节,我更喜欢打火机梗之类更贴近生活的东西,这才是你个人的表达,这是区分你和戈达尔、洪尚秀、塔可夫斯基的,那些观影带来的惯性的模仿或者说致敬,没法让你真正成为大师中的一员。

这些你有领悟,有思考,还是踏上了,或许你已经成为被它囚禁的一员了,说不准,祈求你能不再提及吴迪艾伦,很多地方你已经做得比他有趣了,我能感受到。

青年导演的创作困境而言,我有发言权,但我不想提,低成本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耻辱,就像毕赣不愿意把《老虎》公之于众一样。

电影无论如何是会留存遗憾的,当这个遗憾因为资金原因放大到一个当下自我妥协的程度时,希望并衷心期望坐在剪辑室的你不会后悔。

你要拍的是上海,不是贾樟柯的山西县城,也不是达内的街角贫民窟,你想把最繁华的一面铺在电影中,从这片子里我感受到这是你最想表达的,但我并没想到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能完成这个表达欲,希望你的资金问题困扰不到你,如果到时候需要众筹的话请发出链接,至少我会力所能及的提供帮助。

本来我想看完这片睡觉的,现在彻底睡不着了,这片催促我重新打开了我的剧本。

创作者想表达的欲望是压抑不住的,你把它勾出来了,如果电影之子只有一个的话,我得到这个称号的时候感谢名单会有你的名字,因为这一次,你教育到我了。

 9 ) 可敬

晨风是个极致纯粹的晨风,感觉他的眼中只有两条路可选:或者卖笑只投其所好,或者坚守只投己所好。

世俗世界里,他就是个不谙世事的傻子,但在他内心的世界里,他把自己活成了电影之子。

用一己之力来拨正盛世乱象,如此这般固执自信,天真善良,怼天怼地,真让人羡慕又感到无助。

人仅有的一生,希望能勇敢做自己,不伤害,也不被伤害。

 10 ) 想做姜文,先拍《让子弹飞》

看完了《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名字很长,有点导演执着的艺术电影的意思。

片中一直出现小津,侯孝贤,塔可夫斯基,王家卫,太多次了,可以理解导演把自己的电影理想对标他们的成就,但是这部片子表达出的导演的电影艺术理想也就仅限于此了,和导演想要体现出的自我高尚思想相比,这种表达,有点啰嗦,或者,有点low。

除此之外就是“王家卫的《摄影娘》”,不懂电影却想分一杯羹的土老板,如果想接受他们的投资,和他们聊《霸王别姬》的滚滚车轮体现的感情是必然的,这是妥协,不需要走下神坛的无奈、自我伤感转而愤恨这种自作多情。

过分偏执对一个能力没有得到大众认可的导演来说不是一件好事,想做姜文,先拍《让子弹飞》。

但对我来说这是部好电影,抛开自我磨平棱角的我对主人公,或者说对导演的投射式看法,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执着,热忱,充满真诚的电影人,值得尊重。

期待《马斯托纳的旅行》。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短评

就应该放到电影圣殿里让塔可夫斯基、伯格曼、费里尼三圣给你颁奖

8分钟前
  • 港督
  • 力荐

一,梦那段剔除了,或许能加一星;二,旁白读得有点傻;三,看得出来导演看了不少电影,不过,看了不少电影和能拍出好电影并不能划等号;四,抵押房子拍电影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牛逼事了,台湾的魏德圣、钮承泽都干了不知多少遍了。

9分钟前
  • 张翔森
  • 还行

“老死太长,所以我们必须自掘一条看似救赎实则自我牺牲的道路”

11分钟前
  • 无何有
  • 力荐

不知道有什么勇气称自己为“电影之子”?谁不喜欢电影?这跟那些在导演艺考说自己很喜欢“电影”渴求被录取的考生有什么区别?表达欲望太强的东西只适合给自己和身边的朋友看,为什么又要表达出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梦想一定要是达成某种目标的,仿佛不是“电影之子”就不能拍电影,就天生要被鄙视?别人不看老塔,看霸王别姬就活该被鄙视?就"电影之子"懂艺术?别人所认为的都是错的?都是活该被鄙视的?就“电影之子”懂真正的电影?是爱“艺术”吗?是爱“电影”吗?不过是爱渴求别人给自己的认同罢了。不过是渴求自己看起来比别人逼格高一些,显得自己很牛。

14分钟前
  • shankar
  • 较差

剛看了十分鐘就想,咦,這不就是一個《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式的故事嘛,然後不久就看到了導演看《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的鏡頭,導演你為什麼要偷窺我的想法,哈哈哈。整體來說,劇本、分鏡、節奏都是OK的,荒誕感逐漸出來後,我其實越看越喜歡,but,台詞和表演真的太sorry惹,讓人有些入戲困難,喪失了電影本該有的為紀錄片感,如果全片用滬語會不會更好呢?

17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一头拍电影的大象最终(不肯)席地而坐。

19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纠正导演几个错误读音:沧海一粟(音素),不是粒。句读(音逗),不是毒。嘈嘈(音曹)切切,不是造。有点黑色幽默,有点荒诞,这是既是盛世,又是“盛世”。一个人不应该想太多,拍电影就拍电影。道不同本来就不相为谋,做了妓女就不要想着立贞节牌坊。破釜沉舟,置于死地而后生。

23分钟前
  • 梅花野老
  • 还行

拍拍电影挺难的。因为要注入导演很多的思考性的内容。还要有很强的个人坚持。

27分钟前
  • 宇宙未曷
  • 还行

当个普通影迷还是很幸福的。可要自认是“电影之子“那就难免要受点诅咒了。塔可夫斯基浓度过高。大师语录搭出来的“电影”。但是挺有趣的,总比那些无脑烂片好多了。

28分钟前
  • Strawberry Ju
  • 还行

看完想唱:“心痛比快乐更真实....”

29分钟前
  • 司徒雷登不要走
  • 推荐

加油!

32分钟前
  • 三树
  • 还行

对我个人而言最感动的瞬间是影片中短暂出现了两次的空镜头 那个被挂在晾衣绳上的戛纳帆布包 想起每年戛纳过去之后 同学们都会有意无意地背着最新的戛纳包去学校 或者在地铁上看到有人背着 就知道这个人是做电影的 这是每一个做电影 想做电影的人的那一点小小的傲娇

33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我笑伤了 类型上不加喜剧吗 有理解但惊讶导演怎么会把内心想法这样和盘托出 完全是“擦一擦我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还有什么影评能抵上这样躺平任嘲的自我解剖//赤诚 愚蠢 一根筋 不专业 自视甚高 顾影自怜 蔑视他人 嘲笑艺术电影之外的一切 沉重的金棕榈包袱 和永远筹不到的资金 这些都眼熟得不行//拍电影太难了且满腹光影视听经论百无一用 确实好气又好笑可怜又可悲 太难过了导演//观影太多看书太少//其实是我能活下去我的电影才能活下去 也总觉得我会陷落到这样没有出路的终极迷宫里 并且对此刻的自己毫无信心//只是迷影也挺好的//说是作者属性的《逐梦演艺圈》挺对的

34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电影之子。自命不凡,从漩涡里升起,闯进由无数傻逼组成的600亿宇宙,躯体半入尘土,灵魂不灭,通往十二里霞飞路,通往电影之路。幻觉里回望自我,直到醒来,擦一擦金棕榈的帆布袋,嬉笑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37分钟前
  • EnnnWaffle
  • 还行

搞文艺的人很容易把自己陷入一种孤芳自赏的绝境,觉得作品不被认同就是先锋,觉得审查不予通过就是中国电影发展畸形,觉得自己就是再世梵高,即使现状再落寞依旧坚信百年之后会被世人发现才华。熟不知,他们所谓“电影”不过就是蜗牛躲避外界的躯壳,谁不想天天不工作躲在房里看电影看窗外的小姑娘?那多轻松自在。可是如此的远离地面远离生活,拿什么来谈创作故事呢?所以创作素材只能是自己拍电影的一点故事了。。。这位导演所理解的电影,真的,远不如那些拒绝他的投资方对电影认识的深刻。。。

40分钟前
  • xixi梦龙
  • 很差

我其实毫不介意作者对现状的批判,但是缺乏了最基本的尊重真的不行。

45分钟前
  • ____anybody
  • 较差

上海真的是文化沙漠,看了40分钟实在是蛋疼看不下去了,明明很肤浅却故作深沉偏要去批判...又有点顾影自怜,不知所云,特别是那个旁白自述,整体感觉也就大学生课堂作业的水准...

46分钟前
  • james
  • 很差

电影感太差了,导演一直在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和执着,表现圈里的种种不堪。不同的人表现自己对电影本质的看法,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事情。主演执念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清高的态度在外人看是一种不可理喻的行为,表演上的欠缺让人物更有一种装b的感觉。艺术不是骂两句脏话,拍几个空境就可以的!

51分钟前
  • 等待戈多
  • 还行

实际给个五星,心中给了两星。片中有大量引文,我也引一个:“你误以为阻碍你的唯一因素就是钱,如果有人给你一笔钱你就能拍出好电影,就算有人真的给了你,拿去拍吧,最后这笔钱仅仅会证明你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而给你钱的那个人会因此诅咒你一辈子”。——理查德·林克莱特

56分钟前
  • 希尼莫
  • 力荐

拍的很自由,也很简单,主要是细结构简单,但整体结构还是有趣的。加强喜剧冲突效果会更好。金棕榈包袱逗得好!

1小时前
  • 阿尔法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