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上的煎熬
Pacifiction,天堂幻影(台),太平洋危险人物(港),Pacifiction - Tourment sur les îles,Bora Bora,岛屿上的折磨
导演:阿尔伯特·塞拉
主演:伯努瓦·马吉梅尔,帕霍·玛哈戈法努,马克·苏西尼,玛塔赫·帕姆布伦,亚历山大·麦罗,塞尔希·洛佩斯,蒙特塞·特里奥拉,迈克尔·瓦特尔,塞西尔·吉尔伯特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西班牙,德国,葡萄牙语言:法语,英语,波利尼西亚语,葡萄牙语年份:2022
简介:共和国高级专员De Roller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大溪地岛工作,他是一个举止完美、极有心计的人,能通过官方招待会之类的场合,精准地把握怒气可能随时爆发的当地民众的脉搏。此时,人群中流传着一个谣言:有人曾经看到一座潜水艇幽灵般的身影,这很可能预示着法国即将重启核试验。详细 >
感觉人生浪费了两个半小时。塞拉本质上是个窥视者,他为了满足窥视而调整自己的位置(镜头调度),并害怕被发现(剪接随机发生)。当他拍摄日常影像时,镜头平庸得抓不住重点,毫无审美可言,转场的发生也毫无预兆。岛屿上的故事是煎熬的,不代表技巧也需要让观众煎熬,否则影像的叙事就失焦了。他适合拍一些特定题材,也只在这部电影的一些窥视镜头里体现出了能力。他让这部电影成了双倍的煎熬、平庸的二次方。
电影院里的煎熬
第一次看没有中文字幕的法语电影,最后一部分出故障只能回归中文字幕资源。Auré的推荐,美真的是很美,海岛上的黄昏,昏暗的酒吧蓝色的灯光,音乐,热带的燥热,内心的揣测,真的是煎熬。一个haut commissaire 吐槽政治,他也看不懂国家的政策策略
在那场关键的转折戏之前,观众跟随人物巡游、探访、观看,局部构建起岛屿的图景,这一种认识流恰是以人物为主体点亮整个背景性秩序的,其间有一种内化的权力感,它使得人类利用快艇凌驾海浪之上的奇观图像显露出“征服”的本义。而望远事件则轻易使人物意识迅速跌入难以名状的癔症当中,也使得电影的形态发生了透明的倒转:“观看的居所”土崩瓦解,岛屿上的“物”开始凝视主体,人物被流放“荒野”,岛屿的昼夜、晴雨、他者重新变得危机四伏、不再受控。恐怖的精神失序与日常秩序的无变构成了巨大的张力,癔症亦是清醒,人物重新意识到自身的无所依赖与无可聊赖,注定只能存身在“煎熬”之中。
对核试验的恐惧氛围营造,有些像《现代启示录》,在异域渐渐凝聚未知危险来临前的不安。深陷妄想四处游走的男主也有点像马斯楚安尼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里。“暴风雨前的暗涌”创作策略很新,看到最后也就到此为止了。摄影美景不代表电影语言之妙,交叉剪辑斗鸡和人模仿斗鸡,笨拙得不明所以,对话戏拍得也沉庸,主题又都显像在话里了。
+++似乎回到了唐吉诃德,但又丰富得多,像是融入了这十多年来看到的,感受到的。
名为煎熬,实际并不煎熬。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抵达了我内心一个极其舒适的观影位置。我一直都很喜欢隐隐的不安,胜过于大起大落。这部电影用无数个悬而未决的疑问,形成一种紧张空气,笼罩着塔希提岛。核试验是否被重启?海洋深处是否有潜艇出没?丢了护照的葡萄牙外交官,有何企图?法国海军上将的讪笑里,隐藏下什么阴谋?原住民抵抗组织的行动是自发的,还是境外势力煽动?那个总是站在一旁窥视一切的颧骨高耸的美国人,又在盘算什么?隐隐地,你能看到大国博弈、政治角力的暗影,但也可能,其实什么也没发生,不过是一些欲望的碎片或蠢蠢欲动的人心。最终,这一切压力落在主角身上。这个傀儡官僚,自被搅动的波澜大作的海水中,再次从王的幻觉中苏醒,体认了傀儡的命运。这份岛屿上的煎熬,又何尝不是变动莫测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煎熬。
电影院里的煎熬!!!
一部热带黑色电影。专员德霍勒活成了侦探,陷入到对自造噩梦的衔尾追逐中。结尾脱下白色西装,失去“代表”身份。唯有海军白帽耀眼,最后溶于法兰西之红。
人物游荡后消失的电影,类似《记忆》的行进方式,但和阿彼察邦追求敞开不同,塞拉追求回到原点,人物经历的一切在抽象的灯光下变得无关紧要,他消失在自己建构的现实中。
好像听到了流动的、凉爽的、颤动的,且随时都会停歇的风声,很悦耳。所以…可以允许摄影机去捕捉光线了吗?透过原野、街区铺展的色彩,想用手去触摸,留住这些不同时段的天空。渴望得到几个动人的词语,只是不小心坠落到浪潮里,感到疲乏,连咽下最后一口酒的力气都没有了。
除了小岛风光和整体氛围营造,其他对我是多重煎熬:不明所以的剧情,近乎全程的近景和特写,冗长的台词,莫名的镜头衔接,和小西天能冻死人的冷气。
A porn for intellectuals. The opium for cinephiles.
第12届北影节第23部。也是今年戛纳主竞赛看的第四部,喜欢,前面大量对话密集,跟住到后面半小时豁然开朗。
怪异,骚动,情色,无所事事与百无聊赖,却与政治舞台背景暗合。非常散乱,明争暗斗,几无冲突,却又在突兀的电子音乐中滑向危险边缘。看的真是如坐针毡,但不失为一场另类电影赏析,打破观影边界。政治黑色电影。三星半
【3.0】
#NYFF60# 导演并没有找到新颖的调度来展现Tahiti; 人物特写、剪影用得过多,这些镜头信息量很少,层次也比较单一;海上搜索的夜戏,人物拿着应急灯照向黑漆漆的海面,可人物自己身上亮得跟个LED灯似的,你的光源是哪来的?加上雨中车里男主对着代表观众昏睡的胖子大段独白朗诵主题,彻底舞台化了。比较好的段落是冲浪和某次club里的调度,还有后半段的EDM也不错。当然最煎熬的还是放映厅如经济舱一般狭窄的座椅,囚禁着我每一个姿势都在痛苦读秒的肉体,给我一个AMC的电动躺平座椅吧,我还能再来一部阿彼察邦!
22年最后一部,虽然确实是很牛的片子但不理解为什么拍这么长,有一说一塔希提风光实在是美到无话可说,还有那些迷幻戏份,每次都把走神的我拉回来,不过160分钟里大部分时间还是会处于what am i watching?的状态。感谢翻译大佬这么快出译本
一部可以一直被拍下去的电影,但即便它不是理想中的电影,即便塞拉注定要将我们带入深渊之中,影片也会因为其清晰度和话语的密度而变得滋味丰富,它从未被景观诱惑,镜头牢牢抓住人物与自然,因为在表象风平浪静时,人们讨论政治,而当浪涛真正兴起时,只会有浪与风。
岛民煎熬,zz煎熬,都不如我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