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主角里,为什么落得最好结局的人是徐迎春?
因为他梦想最小,破灭的也最快。
影片中,这少年酷爱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不厌其烦的一遍遍去电影院看重放,平日也模仿着舞动拳脚,对武侠功夫世界十分神往。
赶上分班,被划分到了坏学生行列,以致于再也无法日日见到私慕的女老师,一气之下,理了光头,提着简单行李,赶赴现实中的少林寺。
结果残垣断壁之后,只见到两个放牛晒太阳的老和尚,徐迎春很失落,问方丈主持,电影里的少林寺在哪里呢?
主持和尚说,在电影里。
从此梦想破灭,少年回到了家乡,好好读书,还考上了复旦大学。
所以说受过佛祖点化的人就是有福气,而其他五个主角则没这么好运。
男主角,第一叙述人称的鲁小然,一直过着看似平静安逸的生活,超然于同伴们的残酷青春之外,但在得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人生迎来辉煌的下一秒,却眼睁睁目睹心上人被人拖走轮奸,由此心灵遭受重创,电影结尾时已经是一张苍白死人脸。
男二号应该算是梁国庆,狂霸炫酷吊炸天的不良少年,被分班到坏学生班级,一怒老子不干了,带着女朋友翠翠双双退学,在跳舞厅当起了马仔,终日打架。
一日女友被老大强奸,一怒石油浇上老大产业下的商场,点燃,爆炸,轰!
从此只剩下逃亡躲藏的命。
另一小伙伴唐宋予,是个老实壮实的傻孩子,暗恋鲁小然的女友,在情感失意,分班考试又失败的情况下,干脆选择另一种人生,从军当兵。
终于在小伙伴们高考前夕,成功战死沙场,尸体泡在河水里,瞪着眼睛,身上还携带着一封写在烟盒纸上,永远给小伙伴们寄不出去的信。
两个女主角,先后都是被强奸的下场,小公主方紫云因此疯掉,结局进了精神病院,小太妹翠翠赶上时代潮流,被判了流氓罪,入狱。
就是这样一个四个男生与两个女生的青春故事。
他们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青春期,然后被摧毁、被毁灭,失去了成长的权力。
从电影一开始说要建的大桥,到片尾终于建通了,大桥通往着未来,可主角们已经失去了踏上它的机会。
电影的一开始,充满青春气息、活力、明亮的少男少女,加上荷尔蒙十足的骚乱、打架、挨训的场面,让人会以为又是一部普通的国产青春片,然而影片后半段剧情开始发力,格局高开高走的让人吃惊,才让你意识到,这片子深得很。
从军的唐宋予给全片的宏观角度扩大了一个维度,战争画面与学校无忧无虑生活的穿插,以及后来唐士兵的死亡,都从人性、情感上让影片在艺术层面骤然立体深刻起来。
后半段残酷的东西很多,奏响了一首激昂的生命、命运的交响曲,给人的冲击几乎是一层接一层的。
在这样的人物命运走向下,唯一不变的永远是背景音里有女播音员毫无感情的在放送政治性宣言或者新闻,让人陡然生起一种厌恶。
这里似乎暗含了导演的一种嘲讽心理,无论如何,导演对政体、时代都是失望的,每个主人翁的收场也显示出这位艺术创作者一种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
但在电影技术层面,处理得很细,很好,处处可见功夫和心思。
比如电影一开头,头一个画面是下雨中悲伤的男孩,下一个画面是三年前的男孩在拿着冒着热雾的水壶倒开水。
从冷雨到沸水,完成了从现实到回忆的时空转变,热腾腾、人情味、生活味十足的年代画卷随着一个长镜头缓缓拉开序幕,进入了那个喧嚷、热情、躁动又充满信仰的年代。
(实际那一年正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正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金钱冲击开始滚滚而来,中国人民信仰开始迷失的一年)——充满怀旧气息的画面,让人一下子走回了久违的八〇年代。
片子有些地方发力过猛,有些地方显得刻意,比如开头云里雾里的几句诗句一样的序,最后才发现其实有点文不对题。
其实明白它想表达的意思,类似毛姆著作《刀锋》里面的那种生命残酷感“一把刀的锋刃是很难越过的”,来表达男主角经历了特别残酷的人生。
但它选用或者说是自创的句子是“一个人究竟要藏着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呢?
”还说“我曾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都是莫名其妙,故弄玄虚的,实际和后面剧情完全不搭边。
这几句在最初让人误以为这是一个青春爱情片,但实际全片关于爱情的部分很少,只有几个暧昧眼神的来回互动,或者几个缺少激情的吻和拥抱而已。
倒是着重描写了一下文革时期男主角父母受到的迫害,给临别前母亲的镜头十分深刻,让人恍然都觉得她才是真正的女主角。
(开玩笑)但也有可圈可点的人物,比如范主任这个老师角色就塑造的十分出彩。
这是一个看起来有些娘炮、恨不得终日翘着兰花指的丑角形象,但实际在阴柔外面下,可见人物内心一种很坚硬、智慧的东西。
范老师要优等生鲁小然与其他几人划清界限,说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一起读书、一起追求理想的才是朋友!
后来又骂其他几个打架的学生,说“自古以来,能让男子汉大丈夫不顾一切出手战斗的理由只有三个,夺妻之耻,杀父之仇,亡国之恨!
你们呢,就为了包子!
”还有后来因为分班被学生们报复,套上麻袋打了一顿吊在操场整宿,被解救的时候奄奄一息还强撑着的说“变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转而哭丧着脸:“我就是这代价——”演技之生动,不禁要拍手点赞。
白 2016/9/8
总的来说,《不朽的时光》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还是贩卖青春岁月。
从商业片角度看雕琢痕迹略重,以文艺片来评价又过于平庸。
大概给高分的都经常看商业片或者泡沫剧,给低分的是文艺片粉丝吧。
其实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已经很多了,对比下来《不朽的时光》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大概剧情依然是老套路,导致一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尾。
所以坦白说,结尾我确实看明白了,讲的很清楚,也契合了电影的中心思想……但是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是怎样走到最后结局的,这个过程我基本看的一团糟。
看得出来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但似乎他并没有在一个多小时时间里讲述六个人物的故事的能力,几个主角人物的形象也过于单薄。
大构架和小细节都用力过猛,反而过犹不及……好吧,好在结局比较清楚,导演用心地把故事讲完了,在泡沫横飞的电影市场能静下心来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就是胜利。
鲁小然,应该算是男主角了吧(戏份最多光环笼罩),一个在文革中受迫害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同样遭遇的伙伴还有三个,可这四兄弟最没有血性的就是鲁小然了。
从第一次遇到流氓开始,他就“可悲”地被女人给救了,本应该激发男性内在斗志的一次遭遇,结果被自己的好兄弟和爱慕的女人挡在了身后,片中清晰传来女孩的喊声: “鲁小然!
你站在我后面!
” 。。。。。。
在片中为数不多的群架戏份里,他都默默地躲在兄弟和女人的身后了。
我记得台湾电影《艋舺》里的赵又廷和鲁小然状况差不太多,都是一个老实的孩子,可不同的是赵又廷在艋舺中被激发出了男人的血性和斗志,虽然结局是悲惨的,他虽然混迹黑道,可一直还保有善良与童真。
鲁小然的悲剧就在于身边的人对他过分保护,完全压抑了他雄性物种应该具有的侵略性,使他成为了一个缩头乌龟,可悲可叹因为习惯了被保护,所以更加自私,这种人已经没有一个男人的担当和义气了。
最后的轮奸戏是出乎意料,本以为这两个天之骄子会朝好的方向发展,在我看到俩人在胡同里被堵住的时候,就有一丝预感,当时还指望着鲁小然能在爱情的驱使下爆发一次,却也是无尽的失望,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女人被流氓抱走。
作为一个故事外的男人,即使当时有把刀抵住了我,我心爱的女人也绝对不能被别人抱走,除非我死!
最可悲的事却莫过于懦夫不幸有了机会做大胆的决定(蒙森):报警抓国庆。
好兄弟国庆为他报了大仇,当时那种情况国庆知道自己回不了头了,只打算搞到一笔钱最后再尽一次孝道,然后就亡命天涯,万万没想到被自己最信任的朋友给出卖,得知儿子落网后,国庆母亲也气绝身亡了。。。
导致这对母女结局的始作俑者都是那个从开始就倍受保护的——鲁小然!
(如果他不通知公安,拿着钱交给国庆母亲,并且说国庆搭上了一辆汽车完好无缺的离开此地,此母估计还尚存一丝希望,想活着再见到儿子)所以,一个自私自利胆怯的懦夫就这样形成了。
不知道这位演员将来星途如何,接演了这样一个恶心怯懦的角色
5.5。
加lomo 滤镜的画面,营造复古的感觉。
画面好看全靠复古感滤镜,摄影很青春片,尤其是各种特写和斜的角度,没有特别高级。
配音不太好。
人物出场就像是走马灯,非常像公益广告一个挨着一个出现在一个场景里。
场景就像全景摄影,人物出现又很快把每个人的标签贴上,每个人的故事都比较类型化,铺垫不够细致,非常直给。
一整个时代的东西全部表达有点难度,结尾也是急转直下,走马灯似的又快速收尾,价值观不谈,类型化大概给了一个时代的人的选择做了总结。
概括得跟完全。
时代的烙印是是卸不掉,它像一块儿刺青,刺上去的时候,要忍受巨大的痛苦。
如果想要将这块刺青洗掉,则需要忍受更大的痛苦。
小然的父亲经历了完整的文革,对于小然,文革在这一代人心中埋下了种子,植根于不同的土壤,会长出不一样的果实。
看这部电影时,一直在思考怎样的经历造就了师公现在的性格。
师公是二零年生人,今年96岁高龄,被称为中医届的活辞典,师公一直是一个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人。
师公是文革的经历者,受害者。
文革对于他们是不愿提起的伤痛。
即使到了80年代,万象更新的时代。
他们的内心也不愿在对谁敞开了。
要想治愈他们内心的伤痛,势必要重新揭开那块伤疤。
文学家与历史学家为我还原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从文学与电影作品中,我们感受着不同的大背景下,不同人物的人生历程。
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相对宽容的大背景下。
无论说爱情,或者青春有内心的挣扎,有家庭环境的影响,有时代的洪流抱歉,这故事太苍白,做成PPT看看那个破时代或许合适太多标签和符号了,一股脑堆一起出来真的好吗似乎就怕大家智商低看不出那个时代有多烂但对剧情没毛用啊就一定要少林寺出走么,对剧情没任何作用,就想让你知道那时候大家看了少林寺就出走?
学校杂皮多,好吧,是比现在多不少,可对剧情对人物的青春有什影响?
真没看出来。
拍马屁的走后门的哪个年代都有,但整得夸张不好,跟剧情无关更不好。
反正乱糟糟的让女主被杂皮强奸男主懊悔我刚看10分钟就在想,遭!
导演这个手法,估计女主要被奸,奸了还得疯。
这样才能控诉时代不是?
把那些时代的破事抽出来做个PPT把,叫狗屎年代!
不朽?
那就坏了!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唯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乐园,唯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
”——题记 人的卑微在于生不知死,只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来到世界,却预料不到什么时候离开;人的伟大在于向死而生,明明知道会有死亡的一天,依然选择坚强地活着。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段时光无关生死忧虑,朝气蓬勃,活力充沛,那就是青春。
同样的时光刀,刻出不一样的人生路。
小然的青春是完美的,完美的不太真实,我内心是抵制的,所以他走上悲剧,应该是可以预料的。
文弱,怕死,无能为力救自己心仪的女孩子紫云,被强暴而成精神病,从此一生被毁。
即使紫云的伤害也是可以预料的,因为她的父母就是在文革时期,给施暴主谋的父母带来过伤害。
但小然的心,也会一辈子痛苦。
国庆与翠翠的一对,国庆这样的性格,自然知道了,如果不改正,肯定没什么好结果,可惜了翠翠,当翠翠在门外看着考上大学的同学们欢聚,我心里很难受。
美好的友谊,因为某些事情,相互之间的距离会变得越来越遥远。
如我们现在的同学友谊,因为在社会后,发展的不同,高中、大学的友谊,最终都可能变成陌路人,只留下青春时的美好回忆,但是很苦涩。
因为有的人幽居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里,可以翻出来看看,有的人却不可以。
因为那些伤疤一直会痛,说成全说遗忘都是假的。
这才是成长。
童话是用来骗人。
这场时光不朽,是因为他足够真实。
我想起来时路上的心慌,可能是那些雨滴,没有敲在挡风玻璃上,而是敲在了心上。
青春如若有張不老的臉,它一定會想方設法留下一道去不掉的疤。
其實每一道疤都有一段驚人的故事,只是有人的疤留在身上,有人的疤留在心裏,但總有機會提醒你不能遺忘。
年少總輕狂,青春總叛逆,人各有志,人各有命。
即便是曾經一起在青春歲月裏撒野的小夥伴,回頭看看留在案頭的合影,剩下的多半是唏噓和感慨,還有淚水。
6个人物,仿佛6首诗,刻画在青春的诗篇里,谱写在梦想的五线谱上,动听,悦耳。
直到那一天通往省城的大桥终于开通,那个期盼着的新的时代到来,包括任何人的青春终将被告别,但留下来的却是感动。
虽然时代的悲剧,捉弄了个人的命运,男女主的性格情感,在一次一次的起伏的漩涡中,凸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里,他们却活出了不一样的任性,走出不一样的自己。
这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看完这个故事我想起了叶蓓的一首歌《白衣飘飘的年代》。
歌词里是这样唱的“在这夜凉如水的路口,那唱歌的少年,已不在风里面你,还在怀念,那一片白衣飘飘的年代。
”我觉得,这也是这部电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隽永里有怀念,感动中存着美好而疼痛,却真实的青春。
先说一下缺点,可能是后期配音和一些主演的演技稍显出戏,但是其它的大毛病很难找到。
电影讲的是80年代第一批恢复高考的高中生的故事,他们因为孩童时期的XX大革命,而走上了完全不用的人生道路。
而在他们的青春成长路上,历史和命运仿佛就是在和他们开着一个又一个的玩笑。
电影的布景实在是太考究了,服化道和音乐也都非常到位。
喜欢的情节太多了,比如说开头一段社会混乱下校园里因为抢肉包子造成的几方不同背景的学生的校园斗殴长镜头,这段长镜头直指物质匮乏的现实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又比如其中一个主角因为迷上少林寺,但是在逃学出去却发现真正的少林寺里仅仅是放牛的生活,唏嘘感油然而生。
再比如校园里烧小书“焚书坑儒”和之后书店里恢复了很多文革中断版的书籍形成对照,还有结尾一连串情节让主角的人生从极度高光瞬间刺痛地坠入谷底,虽然戏剧但完全不失真。
电影非常突出地融合了80年代的各种特征,新旧交替,社会治安混乱,文化思潮复兴,集体主义和机械化教育盛行,同时又用非常巧妙的细节展现了历史走向,比如用第一部引进片出现和收音机产业兴起表现改革开放进程,又比如将高考场面和对越自卫反击战进行平行剪辑,既叙事又表意。
电影让我不由得反思,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年代,那个“高考决定命运”的口号到底意义何在?
曾经的通过学习逆天改命,到了今天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它让我看到时代的阵痛的余震是怎么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人们在历史的浪潮下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
在本片面前,像《一秒钟》那样的浅尝辄止就显得相形见绌。
最牛逼的是结尾。
在刚竣工的大桥上,乡村的人们第一次走向外部世界,一辆是送状元去大学的车,一辆是送囚犯去监狱的囚车,两车上的人曾经是最要好的朋友。
状元和囚犯都面无表情,他们似乎也并没有为自己的现状或喜或悲。
他们到底是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呢?
这个场景让我觉得光头家族那个著名的分道扬镳的场景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这部影片期待已久,尽管各类评分并不高,但依然掩盖不住其浓浓的时代特点与人文情怀,故事并非好故事,甚至根本不能称之为故事,只是两代人在那段历史洪流里的漂泊、沉沦、抗争与破灭,只是生命个体在社会不断巨变中的随波逐流、逆来顺受与奋起挣扎,这是一部典型的年代电影,更是一部探索人类与社会的史诗,那样的时光再不会有,时代的创伤,社会的转折,新鲜的冲击,迷茫的追求,凶暴前的无力以及向前活着的动力,这就是那时的时光,独属于每个人生命过往的不朽时光…
一对另类、特别的恩爱情侣,最后呢?
一个对少林寺怀着拯救梦想的他,看到真正的少林寺后,才发现少林只是个梦,是一个信仰。
他在她被欺负时没能不顾一切的拯救,结果女孩失身后精神错乱,而他被大家认为是个胆小怕事无责任感的人。
一个仗着父亲的关系投机倒把,过的一个少爷别有滋味,最后因为父亲的失势自己就这样玩完了。
总算是一部比较真实的反应了那个时代,青春总是相似的,时代总是不同的
我说命运啊
看过
海报质感就很好,也很精致,能成为经典,远远好于那些只是为了应付而随之做出的海报,当然影片也很经典,把80年代的青春展现给了我们,力荐。
3.5开始的长镜头为什么要剪断摄影机是自由的,空气是自由的但却都被人为剪断了正如同剧情一样从刚开始的分快慢班好友之间便开始分流每个人踏上了他们不自知的阶级分化之路于是乎历史的幽灵与当下的气候开始了互动直至结尾在大桥上几个同学不同命运的相交之后的永不相交状元车与高考车,刑车并置奔赴北大,奔赴精神病院与奔赴死亡
闫然继续与欧阳黔森合作。后者依旧是本片的总制片人,同时担任本片的艺术总监。看完以后有种闫然也就这样了的感觉。本片总体没有突破题材限制,也看不到自我突破,庸常,乏善可陈。王紫逸的戏像是王小帅《我11》里的拓展与前传。其他人物的故事则与《青红》异曲同工。
女主很赞....良心选角
有点散,浮光掠影吧
大概我只是为了云贵的好山水和那一点点悲怆的调子
破破碎碎,太過刻意,不必要的文藝。看得火滾。
有回忆才是完美人生,唯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乐园,唯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
录取名单里有个“六盘水医学院”。
演的还算可以接受,年代感拍的也不错,镜头很多时候处理的很好。但是,故事本身有点过于为剧情发展而发展,人物刻画过于匆忙,主角性格不够有吸引力
如果说,少年们的年少青春只能以女同学们被强暴来表现,时代的残忍程度。可见,自喻文学的导演与AV导演在本质上兴趣,并无不同。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3星+半星私心。拍摄的形式感营造出了美好的画面感,可惜刻意感的抒情,平补秩序的剧情和无张力感的表演搞出了如此轻佻感的电影。私心留给拍出的80年代以及当时青春的质朴感,怀旧调子的细节虽略显硬插和刻意,但营造的还算成功,使人浸泡在回忆里
滚滚滚
不知所然
从反派影评过来的,少见的能在近些年的电影中看到对于文/革时代的反思,看着像是一个少年成长的青春伤痛散文诗,其实也是一个国家在回溯那样一个时代的历史阵痛。故事的背景是八十年代出的劫后重振,而年少成长于这剧烈的思想变动之中,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从保守固化到新潮冲击,高考变成一道门槛,改变了那群少年们各自的命运,就如同那个疯狂的时代一样,也改变了一个国家、一代人、一个社会的命运。影片开始于一个时代的结束(八十年代初),同样也结束于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八十年代末),命运的齿轮转动,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国家,某种宿命的悲剧一直在重演。
主角太娘,一味的讲情怀,哪个年代的情怀真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看过血色浪漫后,对这样的片子基本无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