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底下幽暗的烟道里怎么会有光。
我没想到我的命运中会有一只拖鞋。
《玛利亚》(节选)我喜欢这首诗,拖鞋欸,横在路上,还是人生路上,真是让人忍不住苦笑着鼓掌。
但是诗名为玛利亚。
多么伟大的存在。
拓儿是突兀出现在达夫人生中的那只拖鞋。
还必须得是人字拖。
达夫无心给出的打火机,谁能想到呢……真有为了个打火机那么认真的家伙。
是比孩子还要孩子气的纯粹,那种毫无防备的笑容和信任甚至让人感到畏惧,同时又没法放下他不管。
在电影里看不见的,但确实写在原作里的心理描写中,达夫就是这样看待拓儿的。
是源于海上不知道哪里的一缕微风,到最后掀起海啸地动山摇,把幽暗的甬道都给震出缝隙,然后抬头,被阳光捕获。
比蝴蝶效应更猛烈一点,因为蝴蝶是在很远的地方扇动翅膀,但是对于这个故事,那阵微风就吹过达夫也吹过拓儿一家……达夫看见他们身上向阳的发光的那一面,“看见”本身将达夫从颓唐与荒谬的空虚中带离,而“被看见”也给了大城一家生命的重量,让他们在这人世间有一个落足之地——这里不得不提,原作中大城一家之所以不搬离沙地上的棚户,仅仅是因为不愿让自己大半生的立足之地消失,他们原本可以顺顺利利地住进整洁体面的高楼,多么不被世人理解的信念!
那些本身自洽但绝不美满的生命啊,像齿轮一样相互咬合。
在故事的最后,从客观来看,大城一家的处境并没有好转,这里绝不存在什么救赎,有的是对社会和人群的疏离,以及对世间伦理和观念的解构,毕竟拓儿要进的可是监狱,他却挥手道别好似一场短途旅行。
分别时情感是已经互通的,或许也能称作一场圆满。
2017-2-15 21:49《只在那里发光》(2014)。
豆瓣7.1。
底层生活的脏乱和卑微,穷困的没有尊严和明天,越看越恼火。
绫野刚永远一副三无人员的颓废气质也真是独此一份了,即便是结尾虚弱的阳光也无法照亮整片昏暗的基调。
只有suda的纯真快乐让人心动又心疼。
2017-5-23 13:48三个月前看《只在那里发光》,受不了它的阴郁和压抑,影片看到一半弃掉。
明媚的初夏转换心情重新好好看了一遍这电影,被这部当年的申奥片惊艳和感动到。
我必须承认,人得在心中满是阳光的时候,才能接受寒冷和黑暗。
自打看了《怒》,对绫野刚也重新审视和改观。
这个卑微家庭的救世主,照进姐弟身边的一道光,最后真是拔地而起的高大并闪耀着光芒。
拓儿,一个被贬到人间的落难天使,另一个世界和时空的航ちゃん,让人心疼如刀绞。
苏打怎么可以演的这么好[泪]。
爱上这个电影了[心]。
片子是一个月前看的,当时只随手留了个短评。
现在翻出来写评,是因为刚好看到《そこのみにて光輝く》在【日曜邦画劇場】播映时一同播出的绫野刚访谈,有些感触。
绫野君我是最近才后知后觉注意到的。
平时日剧和日影都看得不多,今年十月去日本游玩前应景地小补了一批,对《横道世之介》里加藤雄介的篇章印象不错,在日本又碰巧瞄到刚君在《浪客剑心》里令人瞩目的扮相,后来出于好奇挖出了《最高的离婚》补番(神作啊~),就被那位很飘忽的上原谅先生给套牢入坑了。
这部绫野君主演的《そこのみにて光輝く》虽是函馆小制作,本土评价却很高,也曾代表日本出战奥斯卡,可以算是他的银幕代表作。
《そこのみにて光輝く》这个片名,或有不同理解,可以是只在“那里”发光,也可以是只在“底部”发光,这是最初吸引绫野君读剧本的原因。
而他才读了三行就已经决定出演,只因有所共鸣,很单纯地想要作为达夫这个人活活看。
刚君在访谈里提到了一些拍摄花絮。
比如他为了塑造角色,决定每天都宿醉着去片场,以求更接近达夫的状态。
有一幕和拓儿的对手戏,看起来情绪很饱满互动很自然,没想到居然是他即兴加戏,突然就出手揍了上去,非但揍了,还是真揍⋯⋯所以菅田将晖当时是真的被打懵了。
之后的那一段处理得也很细腻。
两人坐在昏黄的灯光下背靠栏杆谈了几句,拓儿哭了起来,达夫就伸过手去搭住他肩膀,一把揽过来抱住,拓儿倒头恸哭。
达夫本来嘴里叼着烟,于是一手夹起烟飞快地丢掉,然后紧紧环抱住拓儿任他在怀里哭。
甩烟这个很小的细节 ,显得特别温柔,是家人的感觉,联想到拓儿的将来,让人又痛心又感动。
像这样基调平缓压抑的影片,讲的又是蝼蚁般偷生的底层人,是很考验演员演技和观众耐心的。
好在画面和配乐都做得很不错,三位主要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有认真看下去和他们一起努力找寻那一点点“光辉”的动力。
菅田将晖是93年的,演技已经很厉害,而池胁千鹤更是让两位共演者都赞不绝口。
达夫和千夏游泳那段据说拍得非常辛苦——因为北海道六月的海水仍然很冷,另外激情戏尺度还蛮大的,在此感叹一下演员们的敬业。
最后说说自己,跟彷徨了大半部影片的达夫有些不相上下。
他是借酒浇愁日日宿醉,我是整年都好像梦游一样,紧接着鸡血的上半年,便是垮掉的下半年,状态好比飘忽的谅桑所说的俄罗斯方块——对不起串戏了——接二连三地掉下方块来和别的方块进行组合,合上了就消失,和现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没有目的也没有终点的感觉很像。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呢。
そこのみにて光輝く
《只在那里发光》很好看的一部电影。
影片一开始就被男主的气质深深吸引,尽管邋遢不修边幅,昏昏沉沉,颓废,话少的可怜,但异常抓人眼球,就知道他内在的魅力要逐一释放、娓娓道来。
别看他一副漠然,但内在有世俗世界里大家所定义的非常好的男人品质。
在期盼中,女主出现了,虽不惊人,但在那样贫困的家庭里,她还是有自己天生独到的气质,不然怎能被男主一瞥钟情或是钟爱。
女主也是独具魅力,把这样一个世俗里出身卑微和低到尘埃里的工作及那么丰富向上的人性演绎的淋漓尽致,连我都爱,尽管家里已经不堪到极致,但已无关世俗和伦常,就是闪闪发光的人性闪光点部分。
尤其,对父亲性欲的满足,看的我并不难过,而是一种从高处向下看的无为的悲悯心,这种行为不是没有人性、没有人情味儿的人能够突破重重世俗、伦常、人性障碍能做出的选择、成全、超越的举动。
以前的自己,可能无法接受,现在的自己,看到此处,平静之外内心还有几许对女主的赞美。
她已升华,跨越枷锁,灵魂有大美。
女主,生活再难堪,选择活下去,就要面对、接受、解决生存,尽管世俗里那么歧视、蔑视出卖肉体来赚钱,但她的内心除了无奈,已放下耻辱,而非躲藏,她真实、独立,尽其所能养自己的家人,也无怨言,通透无比。
与男主相遇后,她也能自然表达心中爱意,但又清楚自己的角色,不依不靠,而没有因男主的出现而刻意改变什么,这就是自己的生活。
在我看来,没有什么肮脏,不卑不亢,到是一份贵气和无法抵挡的魅力。
男主和女主的对话很少,更多的是内心的情感流动,比语言更有力,更让人欣赏。
还有,他们生存的世界已让人无语,已没什么可说。
再有,成人、成熟的世界,往往不需要太多言语,内心的交流通过举动来表达,美好而又有诚意。
无声胜有声。
看着女主一家的贫困,我能感同身受的体会,哪里都一样,再发达的国家都有非常贫困、困窘的灰暗地带,这一切都受环境资源的制约,无可奈何。
三维世界的自然平衡,有发达地区,就有对应的落后地带。
男主,同样因内心的悲悯,因伙伴的意外身亡,带着深深的愧疚,消沉、躲藏、疗伤,那份心痛久久不能愈合。
直到女主的出现,见了女主一家所有角落里的不堪,他内心的男人品质一一展现。
看透一切后,没有选择世俗概念上的唾弃、嫌弃、逃避,而是开始振作、担当,用最美好的行动来回馈内心的那份爱,他内心里所有的纯真、勇敢、智慧都化成了一个一个的实际行动。
直至剧终,也是用一份大爱挽救女主的弟弟和女主杀父的举动,世俗里再不堪和黑暗,依然选择用人性的光芒部分来照耀。
男主和女主才是通透、明白之人。
我们的世界,除了金字塔塔尖让人神往,男主和女主的那份闪闪发光的魅力和人性同样令人着迷。
这个世界本就是光明与黑暗并存,尘埃重重。
看多了各种题材的剧和电影,时而审美疲劳,金字塔尖和其他阶层的人群不见得有这份光芒,但这部电影的张力深刻到让人释怀。
丰富差异性的感受和体悟,并不全来自正确美好的事情。
那样一个卑微的角落,只在那里发光。
题外话: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多的释放和突破,打破世俗的枷锁,坚定向前,尽管艰难,但别有洞天,终极又自由。
然后,看完这部电影,知道又迷上了绫野刚。
剧中,几位主要演员也各有千秋,比如:菅田将晖、高桥和也,整体都很好。
2019年6月9日 戌时
第一次被池胁演的千夏打动是在<图片1>她望着傍晚金色的海面,渔船的剪影缓缓游过,绚烂的晚景生动感人,凄苦的生活暗无天日。
正如片名,影片从头至尾始终在黑暗的生活里寻找光亮,自带颓废体质的男主在丧志的生活中认识了一位朋友,却没想到一个人的颓唐变成了一群人的沉沦。
这位朋友打架伤人尚在保释期,初见朋友的姐姐仿若生命里照进一束光,殊不知这光是燃尽的火柴,这光的另一头是用肮脏的交易撑起整个家庭,父亲难以启齿的病状和母亲沉默的逃避,住在海边阴暗破败的木屋里等待耗尽对这生活最后一丝耐心。
所有的悲苦袭来,也无法阻挡年轻的人们相爱,多么不堪的生活,还是抵挡不住甜美的肉体互相吸引。
苦中作乐的乐比歌舞升平的乐更值得珍惜,是包裹在沮丧压抑的心灵里逐渐萌生的幼苗,坚韧而又脆弱,亦如男主。
被这生活磨砺地就要沉入深渊的女主在最后一刻被男主及时拉回,大概此刻她内心的光就是达夫。
结局并不明朗,压抑的氛围如影随形整个影片,但这就是真实吧,是生活,是你,是我。
片尾音乐加分。
文/刘小黛公众号:抛开书本今年日本诞生了许多优秀电影,但是也许未有一部像《只在那里发光》如此安静迷人,一如它的片名闪耀着濯濯的清辉。
影片以悲天悯人的手法描摹出了底层社会的众生相,清冽的镜头,混合出压抑的情绪基调。
它将平凡略带残酷的生活本质剥落开来,探究了关乎性、爱、死亡、失败、暴力之间微妙的人性关系。
苦难后的微光,让人唏嘘又充满希望。
电影改编自佐藤泰志的同名小说。
佐藤泰志是谁?
这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作家,出生于寒冷的北海道函馆,五度获得过芥川龙之介奖提名,却从未斩获大奖。
41岁时自杀身亡在家中住宅,终生郁郁不得志。
生前未完成遗作《海炭市叙景》经导演熊切和嘉之手搬上银幕,荣获2010年日本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九名,这亦是逝世沉寂二十年后的荣誉,佐藤泰志的名字自此被大众熟识。
佐藤泰志生前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在四年后也赢得走入银幕的机会,这便是《只在那里发光》,本片在日本国内31块银幕上同时公映,首周初登场观众满意度排名第四位。
北海道函馆异国风情的街道和优美的小城风光,人群漫步在每条街道。
镜头没有细致精炼的修饰,仅有贴近实际的自然平淡。
绫野刚饰演的失意青年佐藤达夫,每天沮丧地游走在城市各个角落,某日在小钢珠店结识了假释出狱的小青年大城拓儿。
拓儿的家庭复杂贫困,父亲卧病在床,母亲终日照顾丈夫的起居,拓儿还有一个美丽的姐姐千夏。
莲花气质的女人,却被迫在当地酒吧出卖肉体,还不得不委身于拓儿的老板充当情妇,饱受屈辱。
几次相遇交谈让佐藤发现,她的身上拥有一种和他相似的人格,同样的沮丧压抑,同样的被生活打垮,同样的被剥夺作为正常人的权利。
怜惜之余佐藤心中那份关爱之情愈加醇厚,生活的共鸣让两人找到了心灵的契合。
美妙的邂逅郁结于丑陋的生活之流。
影片是失意作家心血之作邂逅人文关怀导演的联合产物,焕发出别样的失落光辉。
日籍韩裔女性导演吴美保浓郁的文艺气息,又充满温暖的人性关怀,在片中展露无遗,从不回避坚硬的外壳并存柔弱的内心。
绫野刚精湛内敛的演技将佐藤的情感爆裂出妖冶之花,女主角池胁千鹤的表现也是卓尔不凡,对人物的情感处理可谓细致妥帖入木三分。
导演借由片中人物所处的胶着状态反射出现实社会的残酷。
三个青春男女的彷徨、惊慌、压抑,引发了诸多道德寓意的人性问题,女人应该如何为家庭和爱作出牺牲?
千夏自始至终在为身陷囹圄和疾病缠身的父母作出挣扎和付出。
但是试问,何以牺牲?
为何牺牲?
发人深思的生活本质,夹杂澎湃的心绪,最终只得呈现出不同的答案。
整场情感的漩涡为下层阶级的小人物进行了残酷的审判和拷问,却始终保留一丝的希望曙光。
影片就像是一场贯穿底层社会压抑形态通向黑暗深渊的旅行,火山喷发前笼罩在谎言之下的情感爆发,达到极限强度后戛然而止,最后只在断裂边缘徘徊游走,唯剩一束耀眼的阳光。
其实这就是生活的定义,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切却还没好。
稍纵即逝的笑容和缓缓褪落的微光,在所有人心中点燃一簇灼烧的焰火。
全片故事简单情绪平和节奏缓慢,也许它不是适合每个观众的电影,但是可以掀起观众内心孤独抑郁部分的涟漪微澜。
好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尽管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先说题外话,评论区影评看笑了,一些充满了蠢味的评论和被拓儿断子绝孙的人没什么两样。
充满绝望的作品,大面积的黑色布景把偶尔人物轮廓的光亮衬得很突出,美得让人揪心。
叙述和推进都很柔和,而冲突和撕扯又很直给,节奏非常好。
千夏的所有遭遇令人肝肠寸断,作为一切悲剧的受害者,她完全无法斩断这个牢笼,在影片最后也还囿于其中,只能从无尽的轮回里找到一点光亮。
时代大环境下女性的工作性质、任男人宰割的不对等关系、在家庭里作为“补缝”的垫底者,都使得她的一切剧情展开都充满了阴郁的色彩,不会出现“能够进山”的转折,而是又坠入下一个或是被要挟、或是短暂幸福的深渊。
在呈现这样的境遇时,画面用光影变化和视角的交错进行表达,而不是老生常谈的一味用猎奇的视角对准受害的女性。
这样的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并且也给到观影者更多反思时代的机会,很好地完成了主创的表达。
影片最出彩的人物塑造我认为是拓儿,由借火与搭自行车引题,之后打火机香烟和骑车载人多次作为串起情节的线索。
从姐姐嘴里的“小时候懦弱的保释犯”,到剧情一步一步推进后表现乐天派的本性,(这里也与达夫的阴郁形成和谐的互补);他会懦弱地对上司点头哈腰,但在花火大会上他冲去把黑心的老板捅成重伤。
拓儿是逐渐向着黑暗走去的,在喧闹的游戏厅出场赌输零钱的嬉皮士社会青年,最后却和达夫靠在夜色的走廊里痛哭“自己什么也做不好”。
整条人物线路既充满偶然又是必然,几场转机只不过是闪现的光亮,最终还是回到黑暗。
最后写主角达夫,作为整部电影里唯一不牵扯进庞大情感纠葛与属地纷争的人物,观众与达夫的视角同频,和他一起被卷入这段叙事。
达夫和他完全被遮挡从未出现过的眉毛一样,全程在暗色里,无论是开场结尾妹妹的旁白转换情景与交代故事,还是少得可怜的台词,几乎全靠演员面部特写完成塑造。
达夫是无法从应激障碍里走出的沉默者,但却成了影片里闯入的“光”,将千夏一家死一样的循环打破,自己的心魔也为了感性的“爱”与现实的“钱”打破——而但这一切全然不是救赎,而是将自己也引入局中。
达夫和千夏的相处,海中拥吻、夜色里的交缠,是全片里少有的温情段落,而主创也有意降下节奏,尽可能缓慢地、多视角地、温情地留住这刻瞬间。
《只在那里发光》是一部看后让我失语的影片,我反复地去思考“如果”:如果社会没有那么糟、如果人物的羁绊没有那么深……但一切确实在纠缠不清与重蹈覆辙中奔流向前,光偶尔闪过某人的脸,那是离呼吸最近的时刻。
对于那些迷迷糊糊的人,有一种特别的迷恋啊,在三十岁以前。
怎么说,就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影片甫一开场,主人公趴在公寓的草席上,旁边是满缸的烟蒂,从噩梦中惊醒,平复,然后耷拉着地脑袋出门去。
终其全片,他都是这样的一副游魂相。
他的噩梦,他的肢体语言,都证明他必然负累于往事枷锁。
主梗在这里埋下了。
黑暗中的人寻摸到些许微光,向着那光亮走去。
野草爱野花,相互扶一把。
在看片之前,初看剧本我特别不仔细。
只是瞥见对话中反复提及的工作,比如要不要回到山上工作,要不要介绍这人去山上工作,这份酒吧的工作请不要做了。
在常人看来视若平常的工作,基本是底层人民的首要课题。
收入低微,不稳定,可能还伴有危险性工作。
为什么不聊这个,当然要啊。
犹记得,《李米的猜想》中,爱人之所以消失不过是源于那个听似不经意的诺言,挣到八万块,给女孩开一家超市。
有钱人稍微漏一点指缝的响头,穷人如果不是得非正路,那必定是要拿掬血捧泪甚至拿小命去换的。
这是两个底层主人公特别有魅力之处。
他们都是单纯良善。
这话是有点老套。
男的非主流,因为某种原因做了不朝九晚五,但是要生存,就去做那种很危险的工作。
至少他没有游手好闲,更没有投机致富。
女的因为弟弟保释需要证明人的关系,被地头老大不断占便宜。
即使这样她也没有要依附这个人,没有摇身一变成吸金小三。
她只是默默忍受着,可能只是等待某一天与之决然分手。
他们是卑微尘埃中的自带发光体。
偏是这样,两人都无视自身的光亮,当他们投入水波走向彼此拥抱才发现周身的闪耀。
我特别喜爱弟弟这个人物。
因为年纪小,更让人心疼。
他话唠,大嗓门,总是笑嘻嘻的。
明知姐姐为他牺牲,也只得默认这种事情。
他也想长大,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所以才不断恳求男主把他带到山里去工作。
他被姐姐和男主的真情打动,无奈那地头蛇不是省油灯,对姐姐不断纠缠,甚至动了手。
出于激愤,弟弟把这个地头老大给捅了。
那场节庆的欢乐祥和中拿起串烧铁签慢慢靠近酒杯满斟围坐中的老大的戏特别好。
那张笑脸终于变得肃穆和悲壮。
肇事逃逸后他第一反应是去找男主,俨然当男主是自己家人(成为你的家人是男主向女主的表白),面对他又是笑嘻嘻的一张脸。
谁说的,爱笑的孩子运气不会差。
难道你没看见,他笑的全是眼泪。
即便情节为人诟病狗血,我也想说,来吧,尽管淋我一头。
我不记得是在哪里,是在男的要女的别做那个事了,还是男的知道女的给地头老大做情人,直接去找老大摊牌被揍,然后他们再在一起,到底是哪一处情节,反正我真是掬了一把老泪。
真的暖到我了。
这辈子就像一条死狗一样算了,可是有一个人好像比我还倒霉,可是她一点都不怕。
怎么办就当我是帮她啦,其实是帮我自己。
苟活求存本已悲凉,最怕同类相轻,誰见识到女主那样一个残败的家庭都会躲避。
但是男主没有。
价值取向是有审美的。
有大善就有大美。
这里面可能有一些男人的责任,或者说拯救女性的原始欲望,最终还是女主朴实的本真将他吸引。
是题为,开山工会风尘女,一着不慎成夫君。
这个片子有我想要的东西,比如它的光,一开始介入了转场的BGM,部分低机位,如何将过往渐渐呈现的刚哥,一直貌似辅线但最终将叙事一气推入高潮的菅田将晖。
可我还是不喜欢它。
池胁的娃娃脸与短小身材总在画面里失调。
她身上背负着过于畸形的命运,既让我无法共鸣,又无法同情亦或怜悯她。
真不知拿她如何是好。
这感觉比看了一则残暴的社会新闻还糟糕。
导演也一直仿佛在自己感情能力之上的地方用力,不住地用力,导致该用的都用完了,最后只能用上那么完整的一段床戏。
没有节奏,没有留白,没有猎奇之外的连带感。
一点也没有。
最后我想问,刚哥跟池姐是怎么好上的?
可目测的是,池姐对刚哥稍显主动,刚哥对池姐不过像打量妓女一样,不久他们就在海里热烈地接吻。
明明一直沉溺于过往的幻听里,刚哥却爱上了跟过往一样不堪的池姐。
没有谁救赎谁,也没有让人觉察出爱情端倪的台词。
如上所说,这个片里的池胁完全不美,而且是失调的。
我想说,既然对她的家庭那般的浓墨重彩,要爱上那样一个女孩,难道不该给出一些更为合理的解释吗?
哪怕是一个安东尼奥尼式的构图也好。
以此类推,我倒觉得按常理说,刚哥应该爱上菅田弟弟才对。
性格上至少互补了。
说来说去似乎就是对这里的池胁不满。
即便最后光辉落在了两人身上,那样充分地欲盖弥彰的打光,却还是没打出池胁的美。
那种本该让我动容的美。
冲奥?
只当个精神鼓励吧。
幸福的生活是:有希望,有事做和有人爱。
那么不幸的生活呢?
就是姐姐千夏和弟弟拓二的生活吧。
海边破败的房子里住着一家四口。
无业的母亲、“残废的”父亲、假释期的弟弟和白天鱿鱼加工厂晚上风月场所工作的姐姐。
与以往总带有励志主题的日本影片不同,《只在那里发光》反映了社会底层百姓看不到希望在哪里的日子。
虽然男儿拓二还在假释期,干着一个月只去几天的零工,但他依然保持开朗,因为生活中总有小确幸:拿到工钱可以吃寿司了;肚子饿了吃到好吃的饭;咱们去喝一杯吧;可以拥有一份正经工作了……日子再难也没有看到拓二苦过脸。
姐姐千夏终于找到心爱的人达夫,要摆脱之前的金主,拓二也要跟着准姐夫去山里工作了, 眼看日子有盼头了,有希望了,金主却再次玷污了千夏,为给姐姐报仇的拓二重伤了金主,他面临的是再次入狱。
生活又跌进了谷底。
为什么说贫穷是一种慢性疾病呢?
平时不疼不痒,吃不饱也饿不死,但是千夏和拓二需要钱来养活无业的母亲和“残废的”父亲。
钱怎么来呢?
我看有在日本长期居住的网友发抖音说:在日本,中学毕业就能就业,而且工作很好找。
嗯,是啊,工作是很好找,但往往就是零工——便利店、食品加工厂等等。
如果是一个没啥物质欲望的人,自给自足没有问题,但是对于还有家人要养的人来说,就有些困难了吧。
如果不是那个常年躺在地板上,还活着的,还有生理需求的父亲,日子也许不会这么难,也许不会为了金主的一句威胁,千夏又就范了,拓二又伤人了。
绝望的千夏想要杀死父亲,达夫幸好赶到,拉开了她,两个人走到海边。
面朝大海应该是春暖花开,但是千夏和达夫以及这个家,还有啥希望呢?
每个社会都存在二八法则啊。
美丽的绣球花却盛开在破败的家门口。
《只在那里发光》讲的是两颗绝望的心相遇的故事。类似题材不少,但本片有点“为了压抑而压抑”的感觉,怎么看都觉得片中的几个“可怜人”都是活该,早掐死不就完了嘛。作为入选2014电影旬报十佳而且又据说是日本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比较失望。#好吧池胁千鹤太丑也是原因#
微かな 偉い光…
只看了船戏片段.....
BD版标记,太烂了,尤其前中段真的煎熬,男主创伤后遗症变神经病,赶紧去看医生,女主看似好惨,其实大可不必,既然屋里人是寄生虫就应该逃离来我怀里,给多1星池胁千鹤露点,又一次被评分所骗看的片子...
。。。。🤦♀️来看刚子的但是已经看不下去这种日式伤痛
冰冷的一丝阳光照亮了最美的池胁千鹤
一个标准的“在别人看来颓败不堪的我,却是你希望的微光”的故事,讲得很细腻其实也足够温柔。人生已进无可进退无可退,因此不存在什么励志向上但也没到绝望谷底,晨曦微光中还有彼此还要走下去。喜欢的几个片段——英文歌插曲中蜷缩在角落喝酒的达夫,被施暴之后被夕阳照亮脸庞的千夏,达夫找到拓儿到陪他去自首的那一整段,以及从千夏哼着歌切西瓜开始的那段床戏。达夫是全片基调一样的存在,有了他也才有了闪闪发光的千夏。同时这也是个很绫野刚风格的角色,精神上的苦闷和渴求时不时就溢出屏幕。
虽然很不想用这句话:没什么感觉的公认好片
日本电影永远都有讲不完的心事讲不完的情怀讲不完的肝肠寸断 女主一出来我也是醉了!第一次!人生中第一次喜欢那么丑的女猪脚!那感觉太棒了!胸也不错?还是很喜欢 哈哈哈 太有感觉了 世俗与不染都在一身 很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感觉 日本电影的节奏总是很让我舒服
有的地方太拧巴了。但很喜欢刚
底层人的挣扎,那种欲断不能断才是真的苦痛。片子的调调颇像去年《旬报》十佳之一的《相残》,观影中总会联想起想起腐烂掉了不能再生长的叶子的凋敝感。
人性阴暗纠结,生命卑微
压抑绝望,太黑了!什么都看不清!苏打演流氓演得真好。丧,互相救赎。我不明白男主为什么会突然爱上女主,还死心塌地,因为同情她?佩服她?
挺失望的看不下去。给好评的内心是多丧,愿原作不至于如此。
生活中什么不可以选择,两个人撞见又可以选择什么,光不仅照亮希望也清晰了绝望的嘴脸。三星半~
真看哭,就好像你们说的,有的人们,只是活着就很艰难了
破败的房间,变态的老爹,生机的花朵,自由的海水,污秽的人生,我们只在那里发光。PS1:尺度真大,池胁千鹤敢露敢演。PS2:菅田将晖总能抓住我的视线。PS3:就是喜欢看刚哥放浪不羁爱装逼。
不喜欢
这种题材不是我的菜啊。。。
从头散到结尾,醉茫茫的剧本,没有脉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