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Andrew Graham Dixon presents the 3 x 60 Art of France for BBC Four, taking viewers on a stunning visual journey through French Art history; from French gothi..详细 >
研究艺术的安大叔懂拉丁语,会讲西班牙语法语,本来他的英语解说词已经用词丰富多样,到了法国又开始随口飙法语,这一系列看起来很花时间,好处是顺便学几句法语,plus ça change, tous c'est moi et moi c'est tous.. 艺术到了现代,欧洲南北方的发展路径各自不同,北方将艺术中的审美原则构成法则运用到日常生活住宅家具日用品纺织品的工业化生产中,比如瑞典较少参与现代艺术运动,南方的法国则延续和放大了艺术对难以捉摸之物的探索,拓展对外在世界观看的方式和表现方法以及对内在感受的视觉呈现,古典绘画以宁静和均衡带来永恒,莫奈们以瞬间和连续变化同样触动永恒,直到杜尚丢了一只马桶给博物馆。设计的方向是环保可持续,艺术呢。法国人的幽默,安大叔刚把拿破仑的帽子放下,博物馆小哥酸酸的说,如果拿破仑知道一个英国人动了他的帽子..
英国拍的哈哈
就当是上了一堂历史美术课
第一集略显陈闷,第二集英国人和法国人相爱相杀,第三集追问:在爆发之后,法国艺术怎么了?答案:小法国心态无法再支撑强大的cultural energy,充满了英国人的怜悯。。。。总之要多读波德莱尔~
飞机影片 | 政治视角为主的流水账解读 怎么说呢这位批评家先生 反正之前看他的俄罗斯艺术就 将信将疑 不过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艺术的国度以及文艺批评工作真的好酷。
第1、2集有个潜主题是如何做一名御用艺术家。。第3集的主题才是艺术家如何描绘时代。主持人太棒了,想追所有他做的BBC艺术系列纪录片。
tut tut
这片打五星我也不解释了,有些地方去过,有些地方没去过,圣德尼神殿过了一把干瘾,我先贤祠拍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看到了后印象派,应该是高更,橘园我不喜欢,我感觉莫奈那几幅没那么好看,应该多拍奥赛,毕加索和达利确实值得说一说。
叙事视角很独特
上周末在家观影任务。总体镜头不错,但是几次昏昏欲睡。太阳王、拿破仑、印象派,不再记得什么了。
在名作面前,迪克森总是有话说。那种现场感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妙,并且带你到巴黎的灯光秀中去体验一把。说实话,油画解说能够推陈出新,这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事儿。第2集讲到拿破仑遗物时很激动。
从政治社会的大背景解读艺术,就算有过度诠释之嫌,也比就艺术谈艺术精彩多了
从文艺复兴至当代,曲折的大革命为艺术创作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更让人佩服的其实是欧洲人对于艺术作品的尊重。
基于时间线来以私人观点串联叙述,安德鲁有好几个艺术系列,准备都看看
最后一集从印象派谈到存在主义那一段确实是太精彩了。当然,也可能仅仅是出自个人的偏爱罢了。
bbc镜头下的法国实在太美了,有生之年能看完BBC的纪录片嘛?
入门级必看吧
以艺术为线索讲述法国历史。文学价值非常高,比喻用得简直恰到好处,例如说毕加索的画是“打碎了镜子之后呈现的画面”以及“在万花筒里将早已呈现好的画面扭曲变形”。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果然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艺评人的宣传与包装,他们的口舌太精妙了,什么样的作品大概都能说得天花烂坠吧。
感觉内容一般
研究艺术的安大叔懂拉丁语,会讲西班牙语法语,本来他的英语解说词已经用词丰富多样,到了法国又开始随口飙法语,这一系列看起来很花时间,好处是顺便学几句法语,plus ça change, tous c'est moi et moi c'est tous.. 艺术到了现代,欧洲南北方的发展路径各自不同,北方将艺术中的审美原则构成法则运用到日常生活住宅家具日用品纺织品的工业化生产中,比如瑞典较少参与现代艺术运动,南方的法国则延续和放大了艺术对难以捉摸之物的探索,拓展对外在世界观看的方式和表现方法以及对内在感受的视觉呈现,古典绘画以宁静和均衡带来永恒,莫奈们以瞬间和连续变化同样触动永恒,直到杜尚丢了一只马桶给博物馆。设计的方向是环保可持续,艺术呢。法国人的幽默,安大叔刚把拿破仑的帽子放下,博物馆小哥酸酸的说,如果拿破仑知道一个英国人动了他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