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之后,不得不说,这一部缺乏诚意矫揉造作的电影,原本以为做音乐出身的高晓松在《那时花开》的电影尝试后会在叙事上更清晰更沉稳,所以对于《那时花开》中所暴露的情节凌乱叙述浮躁等问题还是报以谅解,但很显然,高同学在《我心飞翔》中不但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反而破故事破摔,妄想用几段刻意雕琢的音乐来代替故事的主体性,画虎不成反类犬。
把电影当音乐来做,这种野心富有勇气但注定虚妄。
旭,阳,晟几个演员就像贯穿虹生命中的一首乐曲,旭像前奏一般开启了虹对异性空间的欲望之门,这段生活是舒缓的,安全的,沉积的。
影片对于此段的表现还比较到位,用“废人”这一偷懒行为完成了情感的隐忍。
阳的到来使这段乐曲变的紧张而爆发,在前奏中沉积的欲望在此段中开始宣泄并蔓延,这应该是乐曲中的主歌部分,可是电影却做了相反的处理,两个人在相遇后虽然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眼前分明外来客,心中好似旧相识。
啥也别说了,该偷人偷人,该激情激情,可是高同学依然用闷骚的方式装模作样的拉琴拉琴,非到阳要离开了才让这个世外桃源的纯情MM情欲爆发,主动献身。
就是从音乐的角度说这种安排也不合理啊,一个5分钟的歌你前奏铺了2分钟,BASS,鼓,吉他刚刚噪起来,你主唱刚吼了一嗓子就歇菜了这是怎么回事。
可是歌还是要唱的,阳走后,晟这个不伦不类的家伙开始主动起来,虽说晟不是废人,但也绝对唱不出灰姑娘,顶多就是乐曲里担当和声的那部分,可是高同学让主唱歇菜后演不下去了呀,和声赖好也是个唱歌的,于是很滑稽的场面出现了,主唱阳通过信纸到成了晟的和声,而虹在晟的超现实英雄主义后成功跑调,高同学一看全乱了套了干脆结尾吧。
本来想为高晓松如此编剧找个合理的解释,以为他要走实验路线,可是这么解读下来并非如此,那么,我将更遗憾的质疑这部片子的价值了。
有人说这片子的音乐很好,是,我承认,这里面的每段音乐拿出来听都不错,毕竟从导演高晓松,演员郑钧,配乐老狼都是不凡的音乐人。
但是好的音乐并非就能成为好的电影配乐,电影开头郑钧的金属,中间老狼的校园民谣不但与30年代大的社会背景无关,而且也与影片当时的情感环境也不符,就是那几段古琴的配乐还算相得益彰。
高同学如果真的想把电影做成音乐,或者说具有相当强的音乐性,干脆利用强大的音乐资源做一部音乐剧算了,歌舞青春,妈妈咪呀不也能获得良好的口碑。
隔行如隔山,高同学如果想在电影领域获得音乐上的成就,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
我觉得还是不错的,虽然骂声一片。
我只说我的感受,是冲着高晓松看的,不太了解想要讲什么,反战吗?
也承认这部片子好像并不是那么好。
但是我觉得它没有那么差……不喜欢李小璐,说实话那个时候看着比现在整毁了的样子好,但是还是觉得不太受得了。
郑钧,可能找的资源的问题渣画质导致到他死了我都没看出来是他,不是片尾有演员对照表我还在找:郑钧呢?
很奇怪的是郑钧戏份那么足我没认出来,老狼就打了个小小的酱油还模模糊糊却一下就认出来了。
哈哈。
不评价演技,其实我觉得陈道明和丁勇岱演得还不错吧。
很多人说画面不好看,但是我还挺喜欢的,我就觉得画面挺美的。
虹的阳光从手指间流泻的画面,湘西小城,跳竹竿都挺好的,另外,李小璐身材是真好啊,还有虹跳舞那里脚从红色的水上经过不也挺美的吗?
(想起了春光乍泄~)关于这个故事。
特别同意有个影评说的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梦,关于命运,关于一个像梦一样的女人和几个男人。
虹把自己当成雨水,等待她的太阳来让她变成虹,可是这里面的三个男人不都是她的太阳吗?
旭、晟、阳,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和太阳有关,我不相信只是巧合。
旭说虹是风筝,需要山外来的风才能飞翔;晟说虹是月亮,只有阴晴圆缺没有垂垂老矣。
这样的对白矫情,却是真的能打动我。
所以,我又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高晓松的才华。
关于艺术,画,风筝,音乐……不懂,哈哈,不过觉得还不错。
最后,好喜欢老狼那首歌!!!
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起了筠子的《春分》。
在船桨起落之间看流水带走两岸的云烟在手指交汇之间看穿过空气的阳光耀眼……以上是迷妹的心理活动,只说个人感受,对电影的理解是很主观的东西,不喜勿喷,不接受批评。
题记:不自量力的高农民高抬贵手吧!
先弄懂表现主义再说,如果这样的东西是电影,那还是让它死了干脆――――卡夫卡·陆(KavkaLu)[img]http://bbs.dvdspring.com/UploadFile/2006-3/200632823513994561.jpg[/img]刻意的文艺腔很傻,不是所有拿腔拿调的华语就是王家卫貌似的左派更傻,搞不清主义瞎嚷嚷就像阿Q一样滑稽。
当我们翻开上一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电影史我们觉得很骄傲,而第五代自《霸王别姬》之后整体的滑坡已成定局,这些并不傻的导演为什么在进入21世纪后连故事都讲不利落了,这种倒退有着资本的因素,可是,我觉得这里有其他猫腻。
没有生活,没有诚意就不会有电影的复兴。
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非常希望中国电影人能够扬长补短拍出一些感人的作品,可惜大多数时候就像是中国足球一样,想说爱你还真不容易。
电影的画面往往可以看到一个导演的修为,《我心飞翔》让我第一反映高某人是不是农民,大红的色调和平光下的中景,我想到的是一个低级、恶俗的广告导演的坏品味。
有人经常指责张艺谋的伪民俗,诸位要是看了高农民的这部作品你们肯定会有着新的想法,这部电影的水准是我历年来看到最造作的中国电影,导演对于色彩和色度的把握还不及那个农民导演。
搞笑的是那只飞起来的断肢,高农民估摸着把自己当成了玛格丽特,以为自己超现实了一把,过度的音乐又将恶心情绪扩张到最大,这位的水准怎么会有人投资?!
高农民这部电影有点像一个初学者看到几幅月历自以为美却只是东施效颦的无趣。
品味有时决定了一个人理解艺术的能力。
民俗不是点缀当你没有能力把控最好别碰。
这还不算,高农民此后还不忘让女主角洗了几回澡,艺术啊!
背裸啊!
爽!
啊!
啊!!
估计高农民喜欢人体油画,望着油画上的裸背不过瘾于是就来三维立体呈现,我纳闷的是这么大的澡盆怎么烧水啊,一个乡下女子也应该知道“床上夫妻,地上君子”的传统“糟粕”吧,这里不是上海刘海粟的美术学校啊!
有时候台词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心态,偷情的戏是农导们喜欢的,在这部电影里一个上一世纪在侗乡大山里的哑巴姑娘竟然被高农民塑造成了一个喜欢十里洋场的女子,偷情还不忘在楼下拉小提琴,这样的农民版莎士比亚比无厘头的香港电影还要牛。
以高农民的美学认知可谓是尽心尽力了,裸体、偷情、风筝、民俗一股脑儿装进澡盆,被称为演技派的陈道明在这部农剧里扮演了一个油画家,还是匪气,一点也没有艺术家的灵性。
一个来侗乡采风的上海学生仔却梳着满清覆灭时革命青年的头,我不知道是这位演员爱惜他的青丝还是高农民在时代把握上的无知,其实,1940年代的人物造型有着大量参照,现在的导演真好当啊!
尽管胡说八道,文艺电影这个名字就是被这些农导搞坏的。
其实,中国人在49以前男女有别,有着相当大的道德禁忌,这类一有闹腾就扎入男人怀中的女子够解放的。
估摸着是高农民在圈子里耳濡目染,以为中国女子一贯如此轻薄,其实只要比照《湘女潇潇》就明白,如此大胆,沉潭是免不了的,而对于这样的农导至少也该让他搁到粪坑里让他知道啥叫“臭”。
偷情还理直气壮说我们是上天的缘分,就是现在第三者插足也不会这样的豪气吧?
朗朗乾坤、潇潇风雨,光天化日两个偷情男女揉揉抱抱也编得太离谱了吧?!
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和它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湘西过去是何等闭塞,这些被臆测的事件我看到的是一位前流行歌手的文化见识还不及农人,人贵在自知和知耻。
在战乱的年代偷情者准备每周从上海寄信到湘西够浪漫的,还要叫人朗读,不要说导演象征什么,观众的第一反映非常重要,那些把电影拍成猜谜的导演往往是无法自圆其说的主。
还有在山里卖艺术风筝,高农民以为是民俗旅游啊!
ly884问我此片有好的地方吗?
我立刻回答:农民式的文艺腔,就像一个山里孩子到了上海找不到北,像广告一年级的作品,过度铺展视觉却无法让视觉本身为电影服务。
为了给胡编乱造制造借口,高农民竟然最后以一条此片虚构的字幕轻描淡写结束了本片,这样的方式只是说明了他内心的不确定,一只自以为高明的鸵鸟。
这部漏洞百出的电影的是观众的时间,糟蹋的是美工和摄影的的智慧,本子是一切的基础,高农民还是去玩玩CS游戏吧,不是会写字就能搞电影的。
本人郑重说明。
此文里涉及农民一词和勤劳的中国农人无关,因为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所以此处仅仅指代精神贫困者高农民。
【附录:影片资料】《我心飞翔》2004中国出品:东方实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华谊兄弟太合影视公司编导:高晓松出品人:乔东方 王中军 陈梓秋总制片:于天宏主演:陈道明 李小璐 郑钧 丁勇岱片长:90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0,欣赏性0(垃圾电影)2006年3月28日 星期二 下午23时51分 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用拍MTV的手法来拍电影,导演很幼稚,表演很装蒜,戏服是个大笑话,情节完全是浆糊,寓意更是典型的无病呻吟。
除了强烈的对比色系创造出了一种可以在任何一个装蒜MTV中找到的精致画面之外,此片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题外话:“你落下了,像在飞翔一天火花,一地星光心去天涯,眼睛回家有一霎那,想起他风那么大,扑面的乌鸦门口有马,空气可怕雨快下吧,快熄灭烟花淋湿头发,停止挣扎雨落下了,流水飞翔一夜无话,一身惊慌……”不知道是怎么找到的这首郑钧的歌曲,用千千静听播放器听歌的好处就是可以查看到歌词,第一次听的时候就爱上了这首歌,自然,就像郑钧所有音乐的风格一样,这首歌这么明显地让我们感受到郑钧的风格,激烈中透着温暖。
提这么大一段并不是旧话重提要讲郑钧和他的音乐。
只是那天饶有兴致看这歌词的时候,前面的注释有留意,是某首电影的主题曲,某首,说明我已经记不清楚电影的名字了,当时只是想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这电影的介绍,什么样的电影能配合这样的音乐呢?
对此,我心怀好奇。
多么有趣的歌词,极其跳跃的场景,星星点点的片段,有点像蒙太奇电影,恍惑,不真实,却勾人心弦。
那天在租碟片的小店里,对于能租一部好的碟子没有抱什么希望。
所谓的大片们,因为要盈利的原因,一律起用了当红的影星,一律是大制作的班底,一律是古装和功夫的结合,一律是不知所谓的情节,最最郁闷的是不知所谓的情节。
就如最近在杂志上看到周杰伦的《黄金甲》的海报,我已经彻底死心了,决计是不会再花时间和金钱在这样的电影上。
有人说了一句话,对生活没有希望,所以没有期待,我是对大片没有希望,所以不会再有期待了。
总之,再毫无期待之中,挑了一张碟子,从名字想来和碟子的封面看来,应该不会比所谓的大片更让人呕吐,主演的陈道明还算儒雅兼内敛,此外我是冲了郑钧的名字要了这片子——《我心飞翔》,由高晓松导演。
真是够奇怪的,不知道这样一个校园民谣歌手会导出一出什么样的故事。
把窗帘拉上,关掉灯,关上门,在寂静与昏暗中,跟随背景音乐一起进入到恍惚的上世纪。
关于电影故事情节:影片故事挺简单的,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一个她爱的人,一个爱她的人,一个与她生活但没有给她幸福的人。
她爱的人由郑钧扮演,音乐是钮带,当然没有音乐的话,年轻英俊也称得上是一个钮带,女人,喜欢王子是天生的,没有任何不合适,即便是在一个号称世外桃源,民风朴素的地方。
但郑钧走了,好男儿要为国捐躯,于是女人病倒了,她的梦破灭了。
乡村教师是爱她的人,是她的守护神,为她寻了老公,当然有私心的,毕竟那老公已经是太监了,为她去报仇,但当要带她走的时候,这个教师也死了,死在日本鬼子的手里。
女人的梦又破灭了。
其实那个与她生活却没能力给她幸福的人也是爱她的,将她看做是一种命运,是一件艺术品,无法亵渎也无法占有的艺术品。
陈道明扮演的这个角色是将梦建立起来了,宿命的梦还有理想的梦。
至于女人,梦中那个穿着军装,泣血死在自己怀里的男人到底是谁,她也许并不知道,当陈道明放风筝时,她对这个外乡人充满了梦想,当郑钧用琴声述说心事的时候,她对这个学生也充满了梦想,当教师为她报仇杀了许多鬼子的时候,她也对教师充满了梦想。
梦,如高晓松的音乐一样成为了影片的主题。
每一个人都有梦,每一个人的梦都不同,但最终每一个人的梦都破灭了。
陈道明的艺术之梦破灭了,李小璐的王子梦破灭了,郑钧的情人梦破灭了,教师的英雄梦破灭了,还有陈道明那些学生的报国梦,村长乡绅的安宁梦等等都破灭了。
甚至高晓松在影片最后还要强调一下,所有的故事,所有的人物都只是一场梦,活着的陈道明与死去的陈道明,都是梦,宿命的梦。
细看下来,有些悲凉,但细看下来,也有些冲动。
影片关于梦的主题在许多影视手法上也有出现了,教师莫名的神枪功夫,陈道明手印的情结等等,看起来都很不现实但很有意味。
一个很阳春白雪的音乐人,讲述一个关于梦的故事应该是在情理之中,这点并不令我惊奇,但更重要的却是,这个导演对影视手法的谙熟。
没有故作姿态的长镜头,没有张扬的构图,许多画面极为朴实随和,而另一方面,CS式的镜头调度,红色适时的充斥镜头,写意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两者虽然结合得并非完美,但令人看起来绝不突兀,可以说这是相当有功底的了。
也许,跳出影视,高晓松的漫不经心反而成全了影片的镜头语言,这绝对是好事,很值得赞赏的。
其他:当然值得一提的影片的音乐,很多时候,我更关注地听里面的音乐,以至于不得不后退了几次才看清故事的情节。
仅仅凭借我们对高晓松的音乐的理解,仅仅凭借我们对陈道明的演技风格的理解,我们就可以窥见一斑,这样的风格的电影,我们很明白是一部电影,不真实,但极其艺术,人格的魅力,音乐的魅力。
很巧合的是整个影片的拍摄地点是在湖南的湘西,或多或少地勾起了些关于凤凰一行的印记。
虽然影片中出来的效果和真实的湘西相比,更多了一些浪漫和美丽,尤其是在雨天,时光真的能回溯到好几十年前!
**交叉的手指与交叉的阳光**交叠的手影之间阳光刺入双眼,没有眼泪的天空还有没有泪水的眼眶。
电影开始,虹从镜头深处跑出,脸上的颜色和阳光交织,纯白得很耀眼,就像这指缝间的灿烂。
电影的开场在画室内的旭有这样的台词,十秒钟内,如果他们拥抱,那么,天就是红的,如果,不拥抱,天就是蓝的。
后来还有这样一句,如果,他们真的割腕,我就跟他们走。
**一个人的和平或者一个国家的和平**旭对晟说,我有一个不情之请,能不能别教孩子打仗了。
旭经历了残酷的互相残杀,他找不到战争的理由和真实的正义,他失去了他的学生以及他的艺术,在雷雷鼓声之间,他的画架早已轰然倒塌。
**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婚礼**旭娶了虹。
全片最出彩的一段就是出自0:29:00开始的蒙太奇式的剪辑。
在不长的一段时间里揉入了好几段不同地点发生的同一主题的事件。
晟说要帮旭找个老婆。
这一段精彩的剪辑完全不用多余的注释或者拖沓的时间轴,轻而易举地把晟游说的漫长过程表述了出来。
为后文埋下隐晦的伏笔。
可惜录音师以及后期音效剪辑表现水准没有在同一步调,致使事件的分割只取决于画面而无法成功从音效上有更精彩的表达。
旭没有性能力,他对虹的身体表达迷恋的唯一途径就是在一些夜晚勾勒虹的胴体。
这一幕是旭与虹之间最完美的一幕,水气弥散,颜色流转,一支画笔,一杆烟,一个女人,一个男人,另一个男人。
晟在这个晚上心情复杂。
**为了自由或者是为了性**阳(郑钧饰)来到了这个村落,带着他的提琴和他的年轻。
在我看来,虹爱上阳几乎是不可避免甚至是可以预见的。
阳年轻帅气,欣赏她的音乐,他来自山外的世界。
最初,我以为虹对阳的爱恋来自于她伴随左右的音乐或者是她所从未见到的山外的城市。
可是当我想起深夜虹伸向旭被窝的那只手,以及后来虹引导阳抚摸自己身体,我开始对虹的出发点产生了动摇,直至最后彻底推翻观点。
在我看来,虹对阳的爱慕最直接是来自于压抑已久的性的本能,而漂亮的音乐以及山外的世界这两点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得不提到的是阳的戏份之中,画面的处理都显得颜色丰富,这段时间的虹应该是最幸福的。
阳的出现,给虹带来了飞翔离开的希望,尽管后来希望落空。
**为爱离开或者为离开而离开**晟骑着高头大马,身穿红色军服,头顶白翎,高举着左轮手枪,以孤胆英雄的姿态冲进城去。
此时响起的旋律不是通常手法中在这样气氛下惯用的悲壮色调的交响乐或者锋利破空的中国民乐,而是中国当代摇滚,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配合走了很实验的路线。
音乐的地位在此刻跃于事件本身之上,更多地吸引了观众的关注焦点。
刻意孤胆英雄化的一段拍摄也令人无法真正与剧情发展契合,晟略带戏谑的表演也令这一段事件略显肤浅。
必须承认这段总的来说并不令人满意,但是在独特的音乐手法上留下了一些可探索的余味。
晟对虹说,已经帮她父亲报仇了,说要逃走。
逃到青海,西藏,新疆,或随便什么地方去。
虹在那个清晨飞身上马。
对虹来说,她不会爱上晟,她对他只有感激,以及离开这里的憧憬。
虹对环境自由的渴望以及对自身人性自由的渴望在片中糅合过渡得天衣无缝,在旭身上,她只有短暂地对新鲜的风筝的迷恋,这承托她最初对自由的奢望。
在阳身上,两种自由完美融合。
在晟身上,她只有对离开的渴望,为了离开而离开。
如果喜欢中国摇滚,如果喜欢陈道明,如果喜欢爱情,那么,此片值得一看,事实上大多数人看完此片或许会评为不及格。
亲爱的,我将要死去,我爱你。
陈道明对虹说,你不会离开,我看过你的手相在娶你之前,你是终老故乡我是客死他乡,我们注定在一起。
[看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不知道命运会是怎样,每个人的指纹真的能透露出命运的秘密来吗?
]最后,不得不再加上一句,郑钧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舞台上演话剧,有点生硬,不够自然。
也或者说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有点像是一场舞台话剧。
对于一个故事,如果想表达得很多,但是才华却支撑不起来,那就像虹一样,别说话小虹说:珍贵的东西越少越好。
如果每天我都看到太阳和风筝,我就不喜欢了不过女人到底是月亮还是风筝?
是你追着跑还是线在你手里飞得高?
题外话:高晓松又离婚了,这次对象是小二十岁的娇妻我特别高兴有些人不应该被世俗的婚姻绑住比如写得出“我只能给你开一扇朝北的窗,让你看见满天星斗”的人来说自由最好
片子文艺气息很浓,杀鬼子的镜头有点搞,以镜头为眼睛的拍摄手法,用手枪扫射,镜头很是搞笑,忍不住笑出声来,即使情节本身是严肃的。
觉得英译名更好,Rainbow(彩虹),李小璐演的正是这个“虹”。
素来对高晓松没太多好感,但他的音乐还是不错的。
他拍的电影也是一样,比如这部我心飞翔,音乐——还是不错的,更关键是,除了婚礼那场戏,他采用的都是现代音乐,特别是开头郑钧怒吼的“一霎那”,在贝司震颤的一霎那,我也基本找到了这部电影的基调,将时代虚化,注入那个陈年往事的背景中的,基本上是后现代的感情和含义,音乐如此,那巨难看也巨华丽的军装如此,但问题就在于,它与历史分离,但分离得又不彻底,结果本来可以成就一部中国难得的cult片,结果是有点不伦不类,甚至还有点古典浪漫的气息。
提到北平(注意,不是北京),人们会想起那个动荡的年代,忧虑而博学的知识分子和热情的学生,提到湘西(其实就是凤凰啦,出产了沈从文和黄永玉的地方),人们又会想到淳朴的人民,未开化的文明,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
虽然这些只是陈辞,但影片还是按照人们的刻板印象走了下去,至少在这两点上,它和人们有点意淫的想象并无太大区别。
与前面两点多少有点具体的影象相比,日军就几乎完全成了恶的符号,一种打破原有格局的闯入力量,其实你换个背景,换成晚清,日军变英军,区别不会太大。
再加上那滥俗的故事,看的时候我都在想,会不会片子拍成这样,是高吸取以前的教训,为了不让广电总局又找麻烦而想出的权宜之策,连同“我心飞翔”这大标题都是蒙骗人的,真正的意思在哪儿?
呵呵,你看英文片名——Rainbow,虹,对这才是意思所在。
影片看起来很混乱,但如果你稍微将人物和情节设置用符号代换一下,就会发现,不仅不乱,而且很归整。
其实,整体上来看,就是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女人——虹,完全代表一个与外界封闭的社会,这个社会是阴性的,对外界的进入,带有本能的抗拒,但最终又为外界所征服(怎么感觉像后殖民的理论了?
)。
而影片又更加极端地将她设计为一个哑女,这就让她失去了对外表达的功能,那把酷似大提琴的琴成为了她唯一的表述工具,起到了嘴的功能,当她和阳琴瑟合一最后两张嘴唇又合到一起后,心中之嘴和表象之嘴就彻底成为一体了。
虹,被太阳照射后的雨点,这其实不就是说被现代文明征服后的古老文明?
男人一——旭,北京的艺术家,因为学生的撺掇而革命了一把,因为受伤而客死他乡。
他代表的是想融入古文明中的现代人,原因?
现代文明在战争状态下造成人的残缺——性残缺。
对他来说,看着妻子的身体,再看着自己那张让自己断根的倒毙照片,性的残缺让他本身已经趋于死亡,因为失去了繁衍的意义,到异乡的他就像是寻找圣杯的骑士,只为找到能让自己再产生繁衍的力量。
旭这个名字,意思是初生的太阳,他给虹带来第一抹文明的阳光,但他的光明无以为继。
男人二——阳,上海的音乐学生。
单纯热情而跳动,现代文明中最富侵略性和活力的一部分,他给乡村带来的冲击最大,也最深,但他的角色也最模糊,在几乎是惊鸿一瞥之后迅速消失,就和湘西本身的太阳一样,但这一瞬间,雨变成虹。
男人三——晟。
这个有点委琐的乡村教师,是被古文明同化的闯入者,或者吸收了现代文明的古村落人。
他身上混合了原始的无知和现代的启蒙。
旭在身体上断根,他在精神上断根,只有通过借来的枪和衣装才能给自己的幻想一点维系的可能。
晟的意思也是光明,他其实给虹的光明最持久,因为本来就不是很亮。
最后的一次奋起,带来的结果是全部耗尽。
枪,男性的象征;手印,命运的象征;风筝,自由,同时也是通往开化的路途(在无极中也可以看见一点)。
当将这些全部说穿后,我心飞翔就没什么了,只能讲如果作为大的MV,还是不错的。
为了看郑钧 特地看了下这个片子只能用囧来形容来了。
唯一的亮点是老狼那手 《穿过流水》和郑钧黑色学生装的帅气范儿
写2句话吧。
事情是这样的,我跟我妈一起看的这个电影,当时我妈问我,这电影获过奖吧?
我问我妈,您为什么这么问啊?
我妈说,因为这破电影根本看不懂啊。。。。
但总的来说还是不能妨碍我喜欢陈道明的。
郑钧的配音还真他妈恶心.不过片子具美感.
道明哥
画面虽然还算美,但确实没有讲好故事
就喜欢陈道明老师所有的表演。
拍的还是很文艺化的,虽然还是很写意,但比高晓松的第一部片子强不少。老狼的插曲很好听。郑钧真的不适合演电影,电影里他整个一面瘫,虽然我很喜欢他的歌。。。。
为了看郑钧,电影超过预想。虽然前半部分太过文艺,阳阵亡之后电影变得不伦不类。导演适合写书,电影表现力很差。但还是喜欢中间诗一样的旁白和湘西美丽原生的风景。
连短评都没有,懂得都懂
我喜欢!!!钧哥好帅好帅的!!!
虽然看不太懂,但是我喜欢陈道明
美却过于粗糙 牵强
在看高晓松的《如丧》,里面有剧本《纹》,我就找了据此拍摄的电影《我心飞翔》来看,感觉很奇妙,剧本文艺,风景秀丽,演员青涩,但一切引人入胜
主要是看郑钧
大概就是一个文艺片,景色还不错。
虽然不值四星 但是我绝对认为比大武生好 从剪辑 节奏来看 把握得很差 音乐比电影好 却搭配不好 但是我也绝不认为高是在ZB。。。
穿过流水,好听。老郑,帅。
装逼嫌疑
很文艺
故事没讲好,但气场在那儿呢
不太懂
明叔你帅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