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九月在西藏,今朝梦回《回西藏》。
上一次藏区电影给我的极大惊喜还是《冈仁波齐》,区别是他更像是纪录片的味道、藏民的视角,而《回西藏》是汉族的视角。
1.不同信仰的碰撞,不同文化的包容和融合。
用两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与信仰的人物进行碰撞,先冲突再到认可然后惺惺相惜,宋洋的山东腔和金巴的藏语碰撞的真的很有味道。
①用金钱补贴藏民因yi情而死的羊,若在内地好像很平常,但是藏民却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
初用这次矛盾,是援藏干部/汉族文化和藏民文化信仰的碰撞。
然后矛盾又很容易的因为曲珍奶奶解决了,就像老孔最后总结的一样“大家目的一样,只是处理方式不同”,需要一些变通,需要一些理解和包容。
如果用自己原本的思维认知和信仰去粗暴处理那就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恶化冲突、加深沟壑,就像是拿金钱力挑战信仰力,就像不明诉求而强行干预。
②久美用寺庙前的角斗、鉴定偷羊贼真假证明了内地人/老孔及过客的我们不懂藏民的信仰。
就如《冈仁波齐》里的酒鬼仁青晋美,不管是蟊贼还是屠夫,藏民心中有着天然的信仰与神性的敬畏,初来乍到的老孔和我们理解不了那些人做错事心中的罪责感和救赎。
久美那句“这就是证据”,是信仰的点睛之笔。
③修水坝事件中老年人和年轻人存在着分歧, 老年人认为破坏自然生态,亵渎信仰, 年轻人则认为一本万利、需适当变通。
这时候的地理勘测、埋宝瓶就是老孔对地方信仰的一次尊重和包容,用理解而融入的真心就能共同解决问题、办好事情,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争吵。
*总结:去冈仁波齐朝圣是一种信仰,为人民服务也是。
2.隐晦表达的情感与信仰 简约风格的电影,用艺术性非常隐晦的表达他所想表达,又很容易被略过的。
①久美对片中一藏女有着不明的情愫,只两次凝视楼梯台阶,藏民的信仰大如天,而情感却很含蓄。
久美抢过她手中的木板帮她削手板,也未进行只言片语。
为什么这位女子一定要去朝圣?
还有救赎?
怎么结尾两人又突然结婚?
就很突兀。
我当时不懂,现在懂了。
②电影临近结尾时火堆旁的两人手心手背的游戏用的恰到好处,既是体现两人不同的性格,也有一层深远的寓意。
可以说是“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民族包容,也是同胞情谊。
③结尾处老孔出发路上做了个梦,是要前往阿里,这是隐喻老孔也用另一种方式在朝圣,他和藏民们并行着信仰,阿里是哪?
冈仁波齐,圣地,也是原型孔繁森二次援藏的地方。
③镜头语言和画面结构的暗喻曲珍奶奶天葬时,为什么老孔是特意站在崖下仰视的角度,这里可以说是有些不理解或文化差异但却保持敬畏的寓意。
而老孔初入拉萨,布达拉宫却没有一个宏伟的甚至正面的画面,这思路在其他平常作品里是无法理解的,影片里的布达拉宫只出现在他们的山路上的远方边缘处。
结合结尾字幕处的小画面,你可以理解为映照的是神秘和开放,包容与进步。
电影里的用镜头里人物视角和一些画面色调细腻的含蓄的表达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愫,有凝视、有仰视、有远眺、有平视等等。
④藏语中“曲”为佛法之义,“珍”为度母之义。
“曲珍”合起来就是法之度母。
曲珍”也被赋予了一些美好的寓意,象征着珍贵和高贵优雅,预示着生活的安宁和吉祥。
久美则是永恒或不变的意思。
3.梦境为何如此真实?
故事到底是真是假?
信仰孰轻孰重?
①电影结尾承接开头, 到底是谁救了老孔?
也许是神山,也许就是那些藏民的信仰。
最后的寓意,是预示他的死亡(这里应该是原型孔繁森第三次援藏前往阿里),见证久美的婚礼或是他的一场梦境,镜头一转到了久美房间床边墙上的诗词藏诗,诗意是生死观,是天葬台。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
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这里能表达不有同信仰的老孔被藏民信仰感染到的一分,看待生死的启发。
②还有之前和久美夜里徒步惧怕狼,心里有着一份信仰,可以是对大自然的敬畏,自然就没有了恐惧,而多了一分勇敢。
③老孔梦境可真可假,寓意我们前面看到的故事也可能都是一场梦,老孔并未相遇相识久美,但又无比真实的是因为曾相遇相识过某个人,和久美很像,只是没有参加婚礼,只是“久美”因为和他一起修水坝没有和喜爱的女子去朝圣,而错过。
也可能老孔的久美就是梦后的这个司机,是进藏的感受和信仰力孕育了那场梦……4.新鲜的主旋律,以小见大。
①神性和人性当藏民老百姓感受到了县官老孔的平视,为民服务的精神,老孔得到了他们的敬重和喜爱,在百姓的眼中,老孔/官多了一丝神性。
久珍认可务实的老孔是个好人,更是为村民谋福祉、无私利的官。
那是看到了老孔在平视大家、个人随和朴素、工作无私奉献,是这里面的人性。
久美也是有才学和个性的,出身不好的他得到了老孔的尊重和认可,所以能报之以李,两人情谊长存。
所以两人的不同的神性和人性能得到足够的理解包容,才能让久美帮助老孔架上与藏民沟通交流的桥梁,完成自己神性的工作。
②平视的主旋律电影是平视的,导演是平视的,老孔也是平视的,这故事既平视神性,亦平视人性,与之前很多主旋律不同,没有唱高调、眼高于顶、包装大人物等等。
他告诉我们,需平视去看待这样一个“异域文化”,去融入其他民族的同胞。
尊重当地民族信仰、尊重当地文化,有容乃大。
③原型-孔繁森这电影还不去宣发是真实改编,原型是孔繁森, 还故意隐化大人物色彩, 这点属实可贵。
用“老孔”小人物以小见大, 这格局和《我本是高山》截然不同。
如果《高山》也这么拍, 也一定很棒。
《高山》总有脱口而出的一些空洞干瘪的口号和鸡血,而《回西藏》还原于生活中的故事本身, 回归了真实,这种真实不是说1:1还原真实故事,而是真实于本土文化、乡土人情、精神面貌、人性本身。
*你去西藏之前没有信仰, 但去了之后就有了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结尾字幕滚动时的花絮是《回西藏》片名真正的意义和结局,是今非昔比;是蓬勃发展;是日新月异,都来自于老孔那些先们辈的栽树,都来自于汉藏一家、多民族一家共同的耕耘和努力,家和万事兴。
4.我观《回西藏》的收获①音乐 每一首歌曲和配乐都很好听。
有插曲:《白珍姑娘》西藏拉孜民歌,来自日喀则的民歌。
抒发爱意的。
有讲亲情和感恩的插曲:“人生第一顿饭是母亲做的;人生第一件礼服是父亲给的”,虽然听不懂但让坐公车的老孔思念远方家乡的老母亲。
有世界名曲《Danny Boy》/丹尼男孩,稀有的在藏区电影听到英文歌,这首歌本来是抒发父子间的诀别的,然后又像是情人分别,在电影里、深夜的篝火前,让久美唱出了告别之情,像是与老孔告别。
②让我认识了根敦群培和他的诗③我和西藏去岁九月时,我也还在阿里地区的路上。
看电影时让我想起那一晚车子到达日喀则时的印象:焕然一新、眼前一亮、烟火气、祖国建设,是蹦出我脑中第一批的词。
因为到了日喀则,我看到了道路宽阔又清洁,路灯杆上全都挂着国旗,街道两边超市和各种商店鳞次栉比。
和之前路过的荒凉、人烟稀少截然不同,这里显得很繁华、处处是建设。
这让我认识到了我们从拉萨到达日喀则的路、前往阿里的路所承载的非凡寻常的意义。
老孔/孔繁森曾归纳了阿里发展的六大优势:畜产品优势、矿产品优势、旅游优势、边贸优势、政策优势、人口少的优势。
如今,我们可能就只是因为抖音的一个短视频就买上车票直达了西藏,从拉萨到阿里都可以走最新的国道,可以开最好的私家车、也可以包舒适的旅游团,交通住宿餐饮都是如此便捷。
不再像老孔和久美那样坐公车会抛锚熄火、只能徒步前行。
那都是很多的他们和很多《回西藏》这样的故事,成就了我们如今幸福的一天。
*不敢想象,没有公路的旧西藏,那时的藏民如何翻山越岭、如何磕长头,前人又是怎样修路和生产的。
如今,天堑变通途,朝圣之地亦是旅游圣地,是我们这代人莫大的幸运与幸福,得来不易,感慨万千。
我走过你走过的路,但没吃过你吃的苦。
真的很羡慕那些一生中有在某处抛洒过热血、挥发出人生价值的人。
*老孔,永垂不朽。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
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 这首藏族诗歌展现了当地人的生死观:身体空是一副躯壳,对躯壳的消灭从不抱憾,但智慧(组建的文化、文明)若随着躯壳一同消失,那才让人倍感惋惜。
西藏是一个有信仰的地方,人走了要天葬,几只秃鹫盘旋在天空就是最好的留白。
老孔找久美要证据,小偷面对寺庙的惶恐与不安就是最完美的证据。
藏民不愿活埋感染瘟疫的羊群,理由是生病是注定的命运,我们应当尊重命运。
满天飞撒的青稞,让人分不清是青稞还是尘土,熟悉的旋律响起,藏民随着《格桑拉》的音乐跳起锅庄舞,久美和妻子微微曲颈,接受老孔献上洁白的哈达,此起彼伏的“扎西德勒”飘荡在婚礼上空。
这是老孔亦真亦幻的梦境,镜头转一圈,热闹的场面转瞬即逝,老孔独自一人游离在久美充满神性的房子中间,镜头再一转,老孔在现实中醒来,即将去向阿里,这也预示着他的死亡命运。
影片像一篇散文,形散神不散。
没有戏剧冲突的张力,只是娓娓道来。
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回西藏》是充满艺术表达的主旋律。
观众看到的只是老孔接触、尊重、逐渐融入藏文化的过程,像一条小河在静静流淌,散落的情节被一个主旨串起来,就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此过程中老孔与久美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影片最后俩人真实的合照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它提示着电影中这些人物、冲突、风光、死亡,都是真实存在的。
终于看了陈国星以孔繁森为题材的的第二部片子,好感动。
镜头语言一如继往的好。
和陈国星九十年代拍的孔繁森可以对比。
西藏的辽阔美丽展现得很细腻。
以前的片子镜头比较粗糙。
这部片子更侧重于孔繁森的情感描写。
描写他记工作日记;他对于死亡和藏族人的不同理解;他和藏族翻译以及小司机的友谊。
在情感表达上比较充分。
宋洋还是生活历练少,演得像个大学生。
没有高明演的版本的成熟老练。
总感觉他洋气有余。
这是我看的第三部金巴,雪豹中的彪悍、本片中的智慧、一个和四个中的傻呆呆。
他真是藏族演员的头牌。
修水坝、买种子也很浪漫。
换票时被问,你背着八部半的包拿着好几张安哲的票根,怎么会来刷这部片子?
嗯,我原本想该问题的底层逻辑是这部片子就提升空间巨大了?
又一想算了……我说我刷过万玛才旦在资料馆放映的所有片子,穿越大半个北京带亲朋好友刷塔洛,羊和气球(排片太少了),我知道藏语片上线难,我努力支持每一部藏族相关电影。
电影开篇,老孔因为高反呼吸困难吸氧。
演员状态很真实,特别像我在纳根拉山口上看到的那些男生高反。
高原反应,当地人有欺男不欺女,欺老不欺少的说法。
可能没太多科学依据,但是我观察到的在海拔3500米以上很多男生高反严重,大多数女生的状态会好很多。
而酥油茶其实对缓解高反有神奇功效,但大多数汉族同胞可能觉得味道古怪喝不下去。
此处可以参照很多人到北京第一次喝豆汁的反应……其实最好喝的酥油茶,不在那些网红店,也不在街边小店,而在藏民家里。
糌粑同理。
看到藏民去拉萨在大巴车上唱歌,我瞬间回到10年前,泪目。
嗯,能歌善舞的藏族同胞啊!
2012年8月底,从拉萨回北京火车上(Z22)偶遇很多藏族学生,过了那曲还没到格尔木,大晚上她们不睡觉,拉歌……我被吵醒,然后反正也睡不着,索性加入他们的行列。
一个女生起头,大伙儿一起唱,随着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同学的加入,他们从藏语歌切换到汉语歌,从beyond到李宗盛……没有技巧,全是感情,纯用嗓子在火车上喊着唱,喊了多半宿,我生命中最疯狂的晚上。
转山,当地人说马年转山,羊年转湖。
可以积更多功德。
我们可以不信,但是请尊重他们的信仰。
刷了3遍《冈仁波齐》后,我冲向了冈仁波齐,嗯,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卓玛拉山口,体力不支加高反,好在有靠谱队友带着氧气和药救了我。
大多数藏民都转山,不登山。
珠峰,冈仁波齐等在她们心中无比神圣,她们希望与神山和平相处,而不是征服……去过冈仁波齐后,才真的理解她们说的。
人在自然面前有时候真的很渺小。
我们总说人定胜天,这句话太绝对了……藏民一路磕长头过来的转山路,我徒步都觉得累。
也许她们物质上并不富有,但她们的精神财富我永远比不上。
曲珍奶奶逝世,画面我感觉是天葬,也是藏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希望灵魂不灭……其实可以感觉到导演有很多想表达的藏地文化和信仰,以及两种文化间的融合,但是为了上线做出很多牺牲和调整,比如那个莫名其妙的结尾,比如很多欲言又止的点……简介上羞答答写着老孔,男主写出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时,我以为接下来就要唱《说句心里话》了,还好还好,导演有他的想法,努力让剧情往藏地文化方向发展但不煽情,嗯这点特别打动我。
反叛统一的境语体系缝合,承认不同族群间的差异,才能让独特标识脱离“奇观”,让真实的生活细节得以在时间长河上缓慢地流淌,抚过心灵。
病羊的争端、盗马的贼、割肉的刀、朝圣的冈仁波齐、汽车上的藏歌合唱、对天鸣枪的巨响、水坝的土、现实和梦境的仪式、墙上的壁画和藏诗……众多的意象汇聚成更贴地的藏地现实,放大的文化差异造就了鲜明的艺术效果,然而主旋律的根基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影片的表意维度。
尤其是主角老孔的人物形象,难以抽离原型的光环,导致人物在饱满度上的欠缺,人物的根本行为动机不明晰,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符号的能指,推动构造影片潜在的寓言体系。
影片大篇幅展现了藏地的信仰文化,但对于老孔这位“闯入者”所代表的另一种信仰文化却几乎未涉及,这固然有现实的种种限制,但创作者对这一方面的认知缺乏可能是根本原因,这一创作缺陷,极大削弱了影片的意义延展功能,不同信仰文化间的碰撞被消解成了“鸣枪”、“吉普车”、“测量仪器”等具象符号。
结尾超自然梦境的内容有些冗杂,以老孔面对壁画或抚摸藏诗作为终场画面或许更佳。
片名《回西藏》也显得有些不契合,或许以老孔回西藏回忆往事结构影片更佳。
同时,对于老孔所代表的信仰文化也应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展现,以跳脱出传统的政治性认知与营造。
在浙青电影周看的,算是主旋律电影里还不错的片子,主旋律色彩不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是主旋律,映后主创说了才知道)。
电影讲的是从山东来的援藏干部老孔与藏地翻译久美,两人从陌生到默契熟悉,成为一生挚友的故事。
片中他俩的一些情节也很好地展现了汉藏两族文化的思维方式的碰撞与融合。
电影色调是我喜欢的风格,漆黑的夜晚,俩人坐在篝火旁取暖,久美清唱Danny Boy的画面很美。
热评说是藏地版call me by your name,我不觉得,我觉得有点像断背山,只不过断背山换成了藏地。
关于两男主的关系,映后交流时有观众隐晦地问了导演,导演说这俩只是朋友,不存在那方面的感情。
fine…不过男主一口蹩脚的山东话,作为观众我也很难嗑到。
1979年,汉族干部老孔到西藏日喀则地区支援当地工作,与懂藏汉英三语的“翻译”久美结下深厚友情。
还好,没有拍成那样那样的。
在海拔5000多米的岗巴县村子里,工作和生活徐徐展开,琐碎而忙碌,真实又细腻,那些自然而然的呈现如同茶与乳的交融。
老孔是真正把自己融入这里了。
没想到这么快就看到拉华加导演的另一部作品(与陈国星导演合作)。
有拉华加,我就知道这部电影会把镜头对准真实的生活,缓缓道来。
更没想到电影中有一个大彩蛋,竟然看到了阿木(优秀藏族演员卓玛木)。
他在其中客串了一位翻译,那种来自拉萨而与岗巴县乡村有所隔阂的感觉,出镜不多却特别传神!
金巴自不必多说,非常好的演员。
每部片子的模样甚至气场都差不多,但就是放在哪儿就是哪儿。
在这里,他就是久美。
还有曲珍奶奶,当她躺在羊毛褥子上,面容含着微笑,什么都没说,就那么安祥慈爱地看着老孔,我却瞬间泪流不止。
他们的身心都在这片山河草原,一直在。
首先感谢有机会能借浙江电影周的机会在杭州看到这部片子,也让我觉得在与其同时段的其他影片中选择这部进行观看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这部片子在主旋律创作的任务下很大限度发挥了电影的艺术性与文学性,让观众在轻叙事的状态下真切感受在藏地发生的一切:远处未完全消融的雪山、尘土飞扬的奔马与旧吉普车、属于海拔四五千米的载歌载舞、让小偷从内心伏法的寺院以及各种发生在援藏建设与老乡们信仰坚持间的冲突……并从冲突中引申出的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和对生死的理解也让本片主旨愈发明晰。
而我更想谈的是本片在美学上给观众(至少是我自己)带来的诸多感受。
首先是一种由“粉尘”带来的朦胧感,不仅体现在老孔最初的梦境中,在各种车马同行的路上、在抓小偷与打架过程中的脚下、在祈祷吉祥后用手抛起的天上、在老孔回西藏梦境的独舞镜头里,时刻弥漫着一种淡淡的烟雾感。
其次,对于人物脸部特写的处理,借助床前的烛光与镜头的虚焦,给了弥留之际的奶奶一种平静的人物弧光;借助漫天星幕下的火堆与侧脸的定格,给了唱着“oh Danny boy oh Danny boy”的久美忽明忽暗的神秘感与对生死的超然理解。
最后,是在全片在临近夜晚的淡蓝色与白日广袤的土黄色交织中,平凡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被问题烦恼着、对生命敬畏着、向故乡依恋着。
在老孔与久美去拉萨的车上,在藏族老人们唱起的那“翻过那一座、两座、三座山”的歌谣声里,我想我们都完成了一次银幕上难忘的生命体验。
再次怀念作为本片艺术指导的万玛才旦导演,愿更多更好的藏地电影表达出现。
《回西藏》像一篇隽永的散文诗。
去过很多次藏区,影片中的很多场景都很熟悉。
比如天葬,比如磕长头,比如挤满了人的小客车……所以看着电影,感觉精神上也随它“回”了一次西藏。
我甚至都能透过银幕闻到屋子里那种混合着藏香的奇怪气味。
老孔和久美,都是有真实人物原型的。
老孔就是孔繁森。
所以宋洋要说着一口我一个山东人都听不出是哪里口音的“山东方言”(导演说是聊城话)。
有点别扭,但问题不大。
久美,一个表面粗犷但内心细腻的藏族汉子,也是唯一一个能在语言和精神上和老孔交流的人。
唱英文歌那段,很反差萌。
片尾字幕说他去世前按照习俗处理了所有的身外物,但却留下了和老孔的唯一一张合照😭看到这脑中某个“雷达”动了一下,但立马又被我掐断了。
是友情!
当然是友情!
片尾老孔的梦,导演说是在告别,也是送别。
每绕过一次柱子,就少一个人,最后只剩下他自己。
而那个在片头片尾出现的少年,陈国星导演说来自他的真实经历。
他年轻时在青海出过一次车祸,幻觉中就看到有个拉着马的小孩在看着他,他就觉得有人在救他,等醒过来人就已经在诊所了。
他觉得西藏很多人都是天使,会给予到那片土地的人很多恩情。
所以那个小孩,就是天使的意象。
观影时旁边有位大叔睡了大半部电影的时间,结果见面会结束后陈国星导演过来跟他打招呼。
原来是熟人😂
事实证明,主旋律影片如果可以踩在地上,还是可以做出一些优秀的作品的。
看之前我完全没有注意到这是根据孔繁森的经历改编的,不知道是因为授权的问题,还是创作者为了给观众造成“主旋律”影片而刻意回避。
当剥离开主旋律的标签之后,《回西藏》无疑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两个主人公鲜活生动,尤其是饰演老孔的宋洋,简直就像长在高原泥土中。
高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无与伦比的空间质感,这样的环境真的“怎么拍怎么有”,而故事的落脚点放在老孔初入高原的(身体)不适应和语言不通的矛盾,后期的主要矛盾则是在当地推行建水电站,被本地居民因为信仰而拒绝,不再伪光正地去塑造所谓典型人物,也不是无病呻吟地卖弄悲惨,而是回归人的本体,这才是影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PS:我是看的23:50的场次,没想到竟然还有另一个观众,后来等着下班的工作人员也进来看得津津有味。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或无憾智慧犹如金子惋惜一同逝去万万没想到是主旋律,还是主旋律,意象没有看到,但是有一种说不清的东西似乎还等着我去探究。久美原型唯一遗物便是合影,情真意切
如果所谓的藏族视角就是一段又一段的藏族歌舞嗯。
当汉男遇上藏男,埋病羊,修水坝,参加开耕节仪式,寺庙下见证我们的真情。藏族虔诚传统信仰和现代文明碰撞,居然是改编自真人真事,居然是讲述孔繁森赴西藏工作的故事。平铺直叙,朴实却无奇,丝毫不作情节上的升华,结局梦境的安排意义不明,看西藏迤逦的景色和顺耳的音乐就够了。金巴造型帅爆炸了!!!最近连续在藏地片里听金巴讲汉语,金巴居然还唱了一首英文歌!!!宋洋和金巴几乎毫无化学反应,唯“篝火定真情”触动心肠。原来40多年前西藏的面貌与如今差别不大,居然看得好想去西藏。[三星半][1.14看的]
【3】好难看。文艺的拉满根本无法摆脱它主旋律铁律的底色。拍的非常糟糕和无聊,其电影只是利用了一个原型而展开无意义的电影陈设,而电影表达的细腻是透过《Danny boy》还有那张相片而改变的死亡的“刚毅”的男性力量。宛如《海的尽头是草原》噩梦重现。搭积木建设电影,可惜本片连算计观众情绪和剧情设置陷阱都不会,死板的构造。内蒙和西藏被你们拍的一丝丝想去旅游的想法都没有,作为地域电影本身就是失败的。
感觉导演把藏汉民族情拍出了《断背山》的味道,荒原上篝火旁二人玩打手背游戏时真的觉得蛮好磕的。一个是旧贵族出身的藏民,一个是根红苗正的援藏干部,这俩身份放一起一股晋江原耽高干文的味。
不好看
寡淡如水。我只看到了一个村官来此地做任务,至于影片强调的他与西藏的生命联结一点也没体现出来,他与久美之间的关系也刻画的太单薄了。因为前面过于寡淡,就像是一个下乡宣传片,以至于后面的抒情部分就变得虚情假意了。本以为最后还会有升华的部分,在我渴望看到惊喜的时候就草草收场了。这………
没点出主角有原型前觉得还行,点出之后就感觉拍得不好了……前面挺平淡的,电影里更多的是久美对老孔向下兼容的付出。老孔虽然也有用枪吓退强盗但是下一秒就让久美跟他出去办事,我还担心了好久强盗会不会趁机偷羊。电影里中心人物一开始对话画面就切色温,不理解这个处理的意图,表达老孔高反下说话脑瓜子嗡嗡的?发帖问是不是放映机问题,网友说没注意到这个效果……久美人设很好啊,但是导演给老孔的设计太gay了,还刻意回避了老孔的爱人,还设计老孔梦见鲜花盛开的地上钻出来一个黑马大汉……导演你想拍断背山能不能不要用我们两位共产主义兄弟……还有运镜好晕,看得头痛。宋洋一出场我就想喊你们这些不赚钱导演把宋洋都祸祸成啥样了!啥时候给他一个赚钱电影行不! 电影里老孔给老师灌酒修成水坝,现实中导演在追思会上捧臭脚拿下金鸡,真讽刺
矛盾设置严重不足啊,40分钟了还在风土人情,平淡如水,节奏极慢,像是三十年前的作品。只要染上金鸡百花的是不是都这个调性…看到曲珍奶奶就要睡着了,到80分钟喝酒的桥段才有点找到感觉。估计前半段陈国星后半段拉华加?找老师喝酒到拍照到星夜游戏,这么好的两个演员才不算是浪费了。想讲藏版绿皮书的故事吧?可惜主旋律太严重,两人必须在一起的动机不足,事件安排没有让人物感情逐渐加深,dannyboy唱出来的时候应该让观众看到很多画面的,实际观感却是丝毫走不进人物内心。ps我是没看出腐味儿
没看之前我以为就是普通的文艺片,观后才发现这是孔繁森先生的故事改编的。刚从西藏回来对景色和人感触很深,特别喜欢每一次久美对老孔说,你不懂的时候。信仰的力量是无法想象的,它带给人们对生老病死的理解也是深刻且久远的,不管是顺其自然自生自灭的瘟疫羊,还是知道自己的生命要走到尽头拒绝医治的曲珍奶奶,亦或者是那三位偷马贼在寺庙前畏畏缩缩不敢面对自己信仰的表现。不禁回想起在布达拉宫旁边磕长头,手舞足蹈的大叔,还有在大昭寺门前用自己的身体丈量这片土地的男男女女,那片土地是真的很美好,也希望它可以一直美好下去。
失望极了,万玛才旦的电影志愿谁来传承?
前半段不错,后半段累赘了,都是煽情
别样主旋律
異色藏地刻板印象大雜燴 漢人筆下的劇本不免俗地充斥著居高臨下的天龍人心態 矛盾衝突刻意被掩埋 某男真是當之無愧的院線藏地片毒瘤
这下,我也想去孔繁森去过的冈仁波齐了
《回西藏》,音乐1星,画面1星,台词稀烂,除了故作玄虚之外没有任何艺术意义。以为是公路片风格的万玛才旦遗作,顺便想欣赏一下日喀则风貌,结果是call me by your name之党委书记老孔,这谁受得了,我也是会心碎的!导演,我谢谢你,好久没有过如此酣畅淋漓的生气了。
流水账的叙事和拼凑的剧情。一星是加给“西藏”,与电影无关。
藏地文化奇观化,汉人中心的思想在这个援疆干部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作呕…语言障碍为代表背后的文化差异在片子里轻易地被两人的结交而消解,看似汉人理解了藏地文化,但骨子里还是傲慢的改造论。桑巴这个藏人也被浪漫化了,一个干部,一个被民主改革而被迫害的藏人,明显两人有更深刻的矛盾和戏剧性,当然一切都被浅薄地掩埋。
陈词滥调 腻味
拿着讨巧的题材拍最无聊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