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楼传来的歌声

Sånger från andra våningen,Sanger fran andra vaningen,Songs from the Second Floor

主演:拉斯·诺德,本基特·卡尔森,Stefan Larsson,Torbjörn Fahlström,Sten Andersson,Rolando Núñez,Lucio Vucina,Per Jörnelius,Peter Roth,Klas-Gösta Olsson,Nils-Åke Eriksson,Hanna Eriksson,Tommy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挪威,瑞典语言:瑞典语年份:2000

《二楼传来的歌声》剧照

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2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3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4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5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6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3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4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5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6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7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8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9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20

《二楼传来的歌声》剧情介绍

二楼传来的歌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或许得开始承认那些令我们无能为力的环境,我们自己也得负上责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们的潜能发展。你看本片,应该明白人类的行为有多愚蠢。紊乱将人蚕食,情况越来越严重」 ─导演 洛伊 安德森(Roy Andersson) 极具野心的挑战性钜作,宗教、经济、世代关系、家庭、情爱,种种议题都经过奇特而荒谬的扭曲,呈现出世人经常视而不见的一面。如弥猴一般在十字架上单手晃荡的耶稣塑像、心智退化的老人在满室各怀鬼胎的贺客面前度过百岁生日、放火诈财的父亲,写诗发疯入院的儿子,独特的视觉语言,在看似连结松散的场景之间,构筑了导演心目中当代世界的深层面貌。 在一个不知名所在的奇特夜晚,怪事接连不断地发生:毫无尊严的公司职员遭到屈辱的裁员;外来移民莫名其妙地被不良份子袭击,整个巴士站的人袖手旁观;玩大锯活人的魔术师真的把志愿上台的观众开膛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怒火英雄逐梦大海阿松SP赛马轶事我的老师长毛狗遗传厄运锁眼花园路上的路花艳遇离婚不分手长城仁医完结篇附加物舞力对决1995穿越时间三亿日元抢劫案亲仇记爱情离间计雾里看花世界大战:袭击梦幻之星Online2EPISODEORACLE故事的故事谋杀第一季布尔萨的夜莺依法相爱我的存在拳霸3之火云盗世外逃劫拿针的女孩標籤的重量

《二楼传来的歌声》长篇影评

 1 ) 短评

罗伊·安德森通过这三部电影建立了比较极端的个人风格,不仅仅在电影语言上,也在电影内容上。

戏剧被消解了,叙事消失了,只剩下一个个若即若离的片段在不停地重复生活的残酷和悲哀(《你还活着》是一个例外;它也成为我觉得三部里最好的一部)。

这样的拍片方式未必能体现一个导演对宏大叙事的掌控,但确实能把一个人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到绝对极致,所以你不能说它不成功。

另外,有些镜头做得很妙;一个镜头里有多层故事。

似有似无的象征性其实颇能抓住观众的。

(巾城)

 2 ) 一部倾斜的喜剧

看了两天,也没想好要留点什么,但影片里的画面却不断浮现,很难忘记。

影片的信息量太大,象征性太强。

有很多很迷惑的地方。

是需要看几遍的电影。

一个没有灵魂的消费社会的衰落,一个极简的环境反映出极简的人性,像是一群被卡住千篇一律的人,一个关于一个人和他周围的社会问题的故事。

几十年从不缺席却被公司辞退的职员;一条通往不知名去处的大道上永远有堵不完的车;不停的被鞭打却始终步调一致方向一致不断行走的一群人;因为是好人而被定在十字架的耶稣;宗教信仰被转化为具象的十字架,因为不能带来利益,而被商人扔在一堆垃圾上,承认“失败的耶稣”并不能作为通往成功的明灯;主角向机构,教会,大学,政府求助,但都没能解惑;剧里唯一挣脱现实的诗人却成了精神病;你不能邀请所有人参加生日派对,那样你就只能分到一小块蛋糕。

老一辈牺牲年轻一代的世界;在机场一群急于挣脱、逃离的人却因为一拉车的行李寸步难行;最后一幕,不断涌出的鬼魂走向卡尔。

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压迫感。

这是不是又象征生处这个世界,总会有源源不断非具象的压迫让你喘不过气。

主角口中不断重复的话“ Beloved be the ones who sit down. ” 我想这群人能想到唯一的出路,是你能坐下来,趁早去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它敦促你去发现价值。

不是为了盈利,也不是做后现代社会的无灵魂的奴隶。

很难描述其中的故事性,它更像是一连串的画作,看过罗伊的纪录片,就知道每个镜头天马行空布置的可贵,每一个镜头都是定格拍摄,只有一个移动镜头,主角大多是长相普通,生活中的路人甲乙丙丁。

导演大部分自己出资,耗时耗力完成的他的巨作。

有时,花点时间看看别人用人生撰写的精华,取片里的画面不断浮现,很难忘记。

信息量太大,象征性太强。

有很多很迷惑的地方。

是需要看几遍的电影。

一个没有灵魂的消费社会的衰落,一个极简的环境反映出极简的人性,像是一群被卡住千篇一律的人,一个关于一个人和他周围的社会问题的故事。

几十年从不缺席却被公司辞退的职员;一条通往不知名去处的大道上永远有堵不完的车;不停的被鞭打却始终步调一致方向一致不断行走的一群人;因为是好人而被定在十字架的耶稣;宗教信仰被转化为具象的十字架,因为不能带来利益,而被商人扔在一堆垃圾上,承认“失败的耶稣”并不能作为通往成功的明灯;主角向机构,教会,大学,政府求助,但都没能解惑;剧里唯一挣脱现实的诗人却成了精神病;你不能邀请所有人参加生日派对,那样你就只能分到一小块蛋糕。

老一辈牺牲年轻一代的世界;在机场一群急于挣脱、逃离的人却因为一拉车的行李寸步难行;最后一幕,不断涌出的鬼魂走向卡尔。

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压迫感。

这是不是又象征生处这个世界,总会有源源不断非具象的压迫让你喘不过气。

主角口中不断重复的话“ Beloved be the ones who sit down. ” 我想这群人能想到唯一的出路,是你能坐下来,趁早去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它敦促你去发现价值。

不是为了盈利,也不是做后现代社会的无灵魂的奴隶。

很难描述其中的故事性,它更像是一连串的画作,看过罗伊的纪录片,就知道每个镜头天马行空布置的可贵,每一个镜头都是定格拍摄,只有一个移动镜头,主角大多是长相普通,生活中的路人甲乙丙丁。

导演大部分自己出资,耗时耗力完成的他的巨作。

有时,花点时间看看别人用人生撰写的精华,取其中你认为对你有所启发的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但同类的剧看一两部即可,毕竟人生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事物。

 3 ) 写不出简介

耶稣被丢进废墟信仰崩塌时十字架只是商品人生就是个市场每个人都成了脸色惨白半死不活的幽灵国会与宗教什么都做不了一群行将就木的人求助于巫术与水晶球献祭年轻的生命手指被夹者是可爱的和二战亡灵与自杀债主在车站相遇一直跟随到荒野我已经有个十字架在背了公交里众人突然唱起了圣歌精神病院里住着因为写诗而疯了的长子事业变成了一袋灰烬凡事有个时间限制终点就在眼前只有几码却永远无法到达安坐者是可爱的被禁锢在床上101岁的将军前来贺寿的士兵突然响起的军号夜晚无助的求救声罢工者在游行每个人成为了被资本鞭挞的奴隶魔术失灵把志愿者开膛破肚护士哭着问医生你准备什么时候离婚精神废土之上人与人永无对话服务生看着自问自答的客人默默退到门后每个长镜头下都是一副超现实主义画作我不知道二楼传来的歌声是什么隐喻如果黑色幽默也算喜剧如果为了餐桌上的食物竞争也算生活【耶稣不是上帝的儿子他只是个好人所有他就被钉死了】

 4 ) 无畏的良知(对四个情节的解释)

片尾,看到那个小女孩蒙着双眼,仍小心翼翼的迈着生前赴死的脚步,她完全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

我差点哭了。

也许她知道一切,只是无所畏惧。

这一幕有N重含义,意味深长;1、小女孩代表人类历史,她是盲目前进的,所有人都不知道下一秒将发生什么,所以一切选择都是荒谬的,人的存在是荒谬的。

人类历史是没有路灯的黑暗,人类无法看清道路。

2、但人类内心保持孩童般的纯真和无知,预留有上帝和诗歌的位置,就是有救的,在历史的盲区中她仍能无畏的前进,死亡也阻止不了天真的脚步。

3、仔细看小女孩细碎的脚步吧,那是一种虔诚,这是人类在不被照亮的黑暗历史中行走必须持有的态度,即保持谨慎虔诚的心,所谓“登山即敬山”“抬头三尺有神明”“慎独”就是这个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走人世,要心怀天地良知。

4、显然,小女孩承担着拯救灵魂的使命,在阴间聚集众生的灵魂,走向救赎的道路,男主角因为软弱,始终回避耶稣、畏惧生活,也畏惧死亡,直到最后上帝走到他的面前,他彻底屈服了。

平静的面对死亡,也能够平静的看待一生的苦难和荣辱。

……再说大儿子诗人,诗人是活人中唯一一个直面惨淡人生的人,他是最后一个良知未泯的人,所以他因人类的无知而痛苦,为人类的天真而感动,在上帝已死的年代,他即是耶稣。

“那安坐栖息的人将得到爱”“安坐者是可爱的”,我常想向世人大喊这样一句诗,真正的诗歌可以唤醒众生麻痹的灵魂,可以驱退鬼神,弘扬人间正义。

……献祭的场面我认为可以这样解释,人类(尤其是官员和教徒)的灵魂已经死去,他们从众生中选取一个最纯洁的女孩去阴间拯救自己的灵魂们,将他们聚集起来,让逝者重逢,重现逝去的耻辱,赋予他们赎罪的机会,像那个苏联男孩,让他的灵魂能够有机会向妹妹求得原谅,这样逝者才能安息,生者才能面对生活。

这就是小女孩的使命。

类似“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故事在《郑伯克段于鄢》中也有过。

……在登机大厅里推行李箱的壮观场面可以解释为,人类曾拥有宝贵的文明财富,但如今却显得臃肿不堪,变成了活下去的累赘,因为人们丧失了天理良知,回避错误,自欺欺人,自取其辱。

压垮他们的不是昔日文明,而是自身积累的罪孽。

他们那么可耻那么虚弱那么可怜巴巴。

纯真和愚蠢只剩一墙之隔,人类啊,真的到了十字路口,挺住啊!

(诗人巴列霍(Cesar Vallejo)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97216/)

 5 ) 对人类苦难痛彻心肺的怜悯

瑞典,这个人口仅900万的斯堪的纳维亚岛国,自20世纪初电影业开创以来,在电影史上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尽管英格玛·伯格曼占据了瑞典电影甚至世界电影中最重要的位置之一,这也丝毫不妨害瑞典电影依然大师林立。

Roy Andersson作为当代瑞典电影导演的代表之一,其作品高度继承了欧洲文艺片以及北欧自然风格的传统。

Andersson拍摄于21世纪初的作品《二楼传来的歌声》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作为情节极其松散的文艺片,该片讲述了数个我们生活中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例如,为骗保单而误烧了自己书店的书商;表演失误而致人受伤的魔术师;辛苦工作却遭解雇的老员工;无辜遭殴的外国移民等等。

在荒诞的情节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之间,Andersson所描绘的是一幅资本主义破败的景象:城市的大堵车、人们精神的空虚、街头的游行、个人的封闭,尽管表现出了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同情,影片中人物对世事掌控的无力感,依旧让我们感到了人类作为整体普遍存在的困境。

瑞典电影自Mauritz Stiller 和Victor Sjostrom 以降再到英格玛·伯格曼,从未停止过思考如何安抚处于困境中的人类灵魂,而《二楼传来的歌声》更是将这一主题赤裸裸的推到了我们的面前。

影片中Andersson反复引用了诗人Cesar Vallejo 的诗句“安坐者是可爱的。

”而影片中的人物却是没有一个甘于安坐的,忙碌于“为自己的银行账户末尾增加一个零”。

于是,我们,我们人类,是可爱的,却又是令人作呕的。

《二楼传来的歌声》一片一如Andersson的其他影片,大量运用了长镜头拍摄,在使影片愈加沉重的同时,给人以现实的恐惧。

十年前的这部作品,在金融危机的当下,却显示出了更贴切的意义和内涵。

在娱乐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很难赋予电影更多反思我们现状的使命,他更多成为一种宣泄表达的工具。

而类型片的大行其道使得我们已经习惯了所谓的叙事节奏,文艺片的松散正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构成了对我们审美的反叛。

于是,我们在自我的救赎中沉沦。

这,构成了人类命运的整体性悲剧。

罗素曾经说,有三种简单而强烈的情感主宰着我的一生:对真爱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痛彻心扉的怜悯。

所以,构成人类的每一个个体我们都是整体的不完整部分,我们不成熟,我们片面理性,我们追求完美却不断失败,但总有一种力量会宽恕我们,会引导我们,会给予我们需要的怜悯,它来自爱,它来自主!

 6 ) 写诗的人是可爱的

今日在电影资料馆看了关于罗伊·安德森导演的纪录片《人生如是》,才发现之前自己一直弄错了,之前以为这部《二楼传来的歌声》是《你还活着》之后的一部。

看来导演是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冷静了,期待周四的《寒枝雀静》。

但相比起《你还活着》,我更喜欢这部,导演对这个荒谬世界的表达添加了更多的情绪,而不只是远远看着。

人物与情节之间的联系也更紧密,虽然还是由于我的脸盲和人物众多分不清谁是谁,但在零散的情节里,还是能看出一条清晰的线索。

烧了店铺想骗取保费的卡勒的大儿子因为写诗而疯掉了,小儿子总在重复哥哥的那句诗“安坐者是可爱的”,卡勒觉得自己境况凄惨,去教堂倾诉,又去商人那里进了些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像来贩卖,想让自己的银行账户里多个零,而自己曾借过钱,如今已不在世的亲戚和一个因为种族歧视被杀的俄国人一直纠缠着他,耶稣像更是卖不出去而被丢进垃圾堆。

穿插在这条线索之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情节,魔术师将上台参与表演的观众的肚皮切开,军官们假惺惺地向困在牢笼般的床里的将军庆祝他的100岁生日,无数人拉扯着笨重的行李想要逃离此地到达自由却被行李压垮。

这一切合乎逻辑的荒诞一步一步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愚蠢,很是绝望。

纪录片里再现了很多电影制作的过程,导演在布景上很下工夫,片子应该基本上都是在棚里拍摄的,很多远景都利用了视觉差来布景(所以才通篇固定镜头吗?

)片中角色也都不是“美”的,跟你跟我跟芸芸众生一样。

演员的化妆也风格明显,包括群众演员在内面部都画得苍白,跟影片本身一样怪诞。

这是一部可以引发思考的电影,让我再多想想。

 7 ) 二楼传来的歌声

这是一部由一系列小品组成的情节松散的电影,充满了黑色幽默。

影片中每个人都变得失去理智,一些无条理的怪异行为发生了。

一个小职员遭到侮辱性的解雇,一个新移民在大街上遭人袭击,一个魔术师在表演中出现了不该有的失误。

在这些怪事中有一件特别引人注目,浑身是灰的Karl为了得到保险金烧毁了自己的家具店。

最后他们体会到世界有多荒谬,做人真难。

 8 ) ——

片段延想每扇门都开一点,每个门缝里都有一双眼睛 事物本身的轰响与事物之外的静默。

中断。

关门的声音就像劈开一根骨头的声音/一切事情将来的变化?

我们为什么不谈谈它们以前的变化/游行片段: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根鞭子或者绳子,半佝偻着行走,每隔一会,他们就会举起手中的鞭子鞭打地面或前面的同行者,然后稍作停顿又继续行走。

他们更像是自己压迫着自己,自己鞭打自己,并向着同一个方向行进。

/两个魔术师因一次失误而断送前程。

观众从此不买他们的账,观众容不得一次失误。

这个世界难道不是一次失误?

/他们看向你,你看向别的地方。

我们用忽略和被忽略来确立自己的位置。

/任何一个行为之后紧接着的行为是否是对上一个行为或之后即将发生的行为的反应?

不论之前之后的行为多么断裂与不同。

仍然有联系 有时它是对当下发生的事件做出反应?

/倒退着走进坟墓

 9 ) 卡夫卡,写不下

很荒诞而怪异,很卡夫卡。

一大堆固定镜头组成的片段零碎电影舞台剧。

每个人妆容都像死尸一样惨白。

要完蛋的公司,半死的合伙人,拖着一大堆东西上诺亚方舟的富人、老板,被解雇的老员工,这一切都是因为股票下跌,经济下行,而委员会也不知道怎么办,看到楼在动全都疯了。

魔术师大变活人真把人锯了,一群成年人把一个小女孩头头是道地献祭进坑里,而一个糊涂的老头却被大家敬仰。

这年头,神父也没钱了,耶稣也赚不了钱,他只是被钉死的失败者,一个普普通通的好人。

上班族不得不互相鞭笞才能上班,莫名其妙的塞车无人问津。

这种情况下,卡勒想烧房子骗保险公司钱捞一把却玩火自焚,大儿子追求诗却变成疯子,二儿子浑浑噩噩度日,儿死去的亡魂也接踵而至,纠缠着人们,影片在绝望的亡魂袭来中结束。

“安坐者是可爱的”。

只不过人们坐不起来,正如献祭完的女人、迷失方向的人们,被暴打无人问津的外来者,医院里面闹离婚的医生夫妇。

而给我们希望的疯诗人,在二楼传来歌声。

 10 ) 如果生活就是一个市场,那么安坐者是可爱的

——来自秘鲁诗人塞萨尔•巴列霍(18921938)泡上一杯咖啡,先来谈谈打开了两遍的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于2000年上映的“生存三部曲”第一部——《二楼传来的歌声》。

该片制作历时四年之久(1996.3-2000.5),是一部长镜头组合而成的荒诞喜剧,曾荣获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

同时,这也是鬼才导演罗伊·安德森继《瑞典爱情故事》和《旅店怪咖》后暌违25年推出的电影生涯第三部长片。

凭借此片,他成功巩固了其独树一帜个性鲜明的“安德森式”的电影风格。

该片用46个长镜头为观众铺成了安德森在新纪元来临之际对瑞典资本主义社会错综复杂的各种问题的透视和批判。

失业、外来歧视、冷漠的社群、技艺不精的魔术、貌合神离苟延残喘的婚姻、纵火骗保而得不偿失的商人、交通瘫痪的城市、脆弱不堪的爱情、罢工游行的乌合之众、诗意与现实的不合、老龄化、宗教信仰的式微,经济的大萧条。

这一切问题都将人禁锢在云层下的垃圾场中,安德森也用荒诞喜剧那情绪所作的小毯子紧紧捂住了观众,将现实撕碎了给我们看,然后在我们耳边反复呢喃,是的,我方了,世界确是荒谬的,人生真是痛苦的。

将其定义为荒诞喜剧片,实则是其到处泼洒着人性的崩溃。

有人说从中看到了大丧至极和绝望恐惧,还看到了屈服于命运的悲观主义,实在不能视其作喜剧,可安德森多么聪明,片中将黑色幽默发挥超常,极其扭曲地给观众带来尖锐却能忍受的疼痛,却没有造成真正的伤害,同时能继续前路,给悲观失望开出解药,即安坐者是可爱的,一下子这些悲都变成了还有救的启示和思考。

罗伊·安德森出生于1943年的瑞典哥德堡,毕业于瑞典电影学院,师从电影历史上封神的英格玛·伯格曼,时常暗暗对其叫板却不得不说承袭了其哲思方向,即对存在进行思考,对死亡、时间、幻境与梦进行剖析,只不过伯格曼更庄严肃穆,安德森则时常呈现出充满痞气的荒诞感。

电影大师们成为大师,必然都大方涉猎了广泛的艺术,先成为了艺术的全才,这点两者却又是相似的,都以西方各种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为出发点,结合绘画、音乐、文学等经典艺术作品,用电影的手段输出他们的思考。

出片自然有别于爽片,也有别于大部分所谓的商业电影,而正是如此,也使之免沦为只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与无规则游戏的消遣娱乐片,而值得观众像读书般庄重地打开。

本片以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英] surréalisme[法])的风格,将现实观念和生命冲动,潜意识、梦与幻境相融合试图回归到一些理性话题。

所谓超现实主义,便是渴求解决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达到一种绝对的真实,其哲学源头便是平民出身的柏格森提出的“直觉与生命冲动”(直觉是一种直接的意识,是自我的绵延;生命冲动是在绵延的时间里不断努力创造)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意识是孤立的,无意识是本质;梦和精神病是潜意识得不到满足的现象,而潜意识是魔性的),以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是运动的,有和无是同一的,矛盾是推动发展的)。

安德森则将其通通糅杂在这部超现实主义风格影片中,将观众从矛盾冲突荒谬的情节架构中拉回甚至相信这形而上的绝对真实,告诉我们,是的,这些都存在而我们也该顺其思考一下。

同时超现实主义设定也合理化地打破了该片时间的阻隔,模糊了时间的连续性。

安德森也曾提及本片创作受到了彼得·勃鲁盖尔(1525-1569)的绘画美学影响,这位来自文艺复兴时期荷兰的农民画家段子手,除了有时有超脱现实的奇妙幻想,如《伯利恒的普查》中将圣经人物放诸于当代环境,《反叛天使的坠落》中代表善与正义的圣洁天使和代表毁灭与罪恶的反叛天使之间的斗争与矛盾冲突。

(《伯利恒的普查》,作者摄于布鲁塞尔皇家博物馆)

(明信片为《伯利恒的普查》,拼图为其《反叛天使的坠落》)多数时候他也画绝了愚昧不堪的小人物们在市井里可笑透顶的挣扎。

此片影调也参考了老彼得《雪中猎人》的构图风格,该画以四只乌鸦的角度看尽了瞎忙的社畜们,用黑白灰色调塑造一切,让人顿觉寒冷透明。

广告出身的安德森也善用了老彼得的艺术手法,用低对比度性冷淡风的黑白灰绿暗色调,让影像更加简明凛冽清冷苍凉。

造型上安德森也承认其采取了日本能剧里面具的灵感,将其所有角色都变成了白面小丑,更能代表普罗大众,同时又像启示录中的身故之人来反映无可救药麻木不仁的浮世众生相。

(《雪中猎人》,藏于维也纳艺术博物馆,图来自网络)本片一大特色技巧还在于其固定长镜头的运用及构图的统一性。

有强迫症的安德森将整部片子的镜头除了一个移动镜头和两个相对移动的镜头,其余都设置为固定深焦广角长镜头,让观众像看舞台剧一样关注其画面场景中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又像打开上帝视角的局外人冷静客观地审视这一些的发生。

他也让画面尽可能的干净简洁,绝不出现无关紧要的人事物,这点来看广告出身的安德森很懂得如何将想传达的传达给观众,让观众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

安德森在影片构图方面统一到即使不断切换场景,视觉上也没有多丰富的刺激新鲜观感,不得不说本片还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得极具耐心反复观看才能体会其中各种象征和隐喻。

其非线性的叙事方法让不断跳跃切换的故事场景得到了合理性的解释,情节也就不必强调其完整性了,只用随心所欲地延伸展开,同时安德森还使用了表现蒙太奇的对列技巧,突出了其反情节的荒诞冷酷之感。

本片语言音乐表现不多,台词简单还多有重复,反复叩击人心灵的同时,还让人不免随时想要拓展其寓意,引发思考。

与此同时,音乐的插入除了交响乐弦乐在必要时候突出其情感的迸发和递进,在信仰沦丧极致荒唐的场景中故意出现的教堂音乐与其对比便更显荒诞之感,如献祭小女孩安娜,以及卡勒在地铁上产生的幻觉中周围人的一路哀歌合唱也都是其情绪表现的叠加,用现在的话来说便是,当你伤心沮丧时,世界都在为你哭泣悲鸣。

反言之,伤心的人别听慢歌,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痛苦表现也夸张化地呈现了出来。

下面涉及严重剧透,谨慎阅读前段都在快闪铺陈各种安德森想要体现的社会议题,影片开头便借想买新高尔夫球场的生意人皮勒的镜头点明整体时间背景和总议题——生存于遍布不幸的地方有何意义,同时引出了接下来的各方思考。

整整干了23年的拉斯精致打扮上班后被辞退,不得不羞辱不堪地抱住上司大腿跪求其留用,而出门前伴侣还在重复“凡是都有个变数的”,这变数于他便是推入深渊的打击。

外来人到大楼找人从楼上到楼下无人回应,直到走到大路上,一群仇外的青年人将其刺伤在地,旁观者却冷漠到无人上前去帮扶。

人际关系的疏离可见一斑。

魔术师表演魔术,魔术烂透到将志愿者当场开膛破肚;到医院,医治志愿者的医生护士婚外情,医生闲暇时冷漠吃着汉堡看着书,小三护士抽泣着质问他什么时候离婚。

不免引人发问,社会到底怎么了,婚姻到底怎么了?

随后戏份最多的卡勒出现,姑且算是一条主线索。

他刚刚纵火烧毁了自家的老家具店只是为了骗保,当时以为有人能看见会来救场,却未曾想到真将其烧成了灰烬惹了一身麻烦。

他还有尽写诗直到人为之狂丢了脑子而进精神病院的大儿子,人们还在认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一切的一切都糟糕透了。

店外主干道上交通在堵塞,人们在毫无休止为了股票下跌糟糕的国家状况罢工游行。

远处街角拾荒老人和丢失爱情的弃儿冷静地对话,再次点出了这呆滞社会的荒谬。

接着镜头又转回卡勒,他去教堂找神父疏导,想问问到底都是怎么了。

深受房地产经济泡沫其害的神父和另外一个炒股破产的神职人员丧气比惨,谁不是这样的呢?

而卡勒居然用深恶痛绝的大儿子洗脑念叨的“安坐者是可爱的”反过来安慰神职人员们。

懵逼扯淡之至。

扯到主干道上拥堵社群中的一幕:一海军下属在乘坐卡勒二儿子帮忙开的出租车上前往百岁老司令的养老院为其庆生,事实上他只是在其位写演讲稿,工作简单重复却将其哲学神圣化,自欺欺人,但借由两人之口,却是在点明我们社会守旧摸瞎前进,却十分缓慢。

画面切到养老院,这位百岁老将军老司令被关在一个四面围上的婴儿床上,部下们来献祝词却像是在对着牌位祭祀。

老将军的手势显现出他很可能是当年的纳粹,无论如何就算如此残暴的人,老了也像是挂在拐杖上的破衣裳,夜深时,只能喊出帮帮我这样的绝望求救信号,这也不得不说是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经济烂透了,刺激政策有没有呢?

有呀,世博会召开了,有刺激到吗?

反正故事中的人物经济状况还是一样烂。

卡勒的老友开始做卖十字架的生意,以为人们肯定在糟糕的当下能依托于信仰,可谁曾料想,新的纪元信仰出走了丢失了,他终究还是失败了。

故事讲到此,后半段就大量地加入了幻境,开始了极致荒诞之旅。

车站,卡勒真的碰到了之前还在笑话怎么可能遇到的手指被夹者,随后便产生幻觉出现了已经自杀死亡的前债主,被纳粹用绞刑未来得及在生前对自己同样被绞刑的姐姐道歉的执念未了的俄国小哥。

经济理事会上,因为对面会移动的房子而引发骚乱的滑稽无厘头场面。

不知何时何地,人们选择圣女小女孩安娜去荒唐献祭。

当一切荒谬上升到了极致,生活变成了一团乱麻。

安德森便随即借由皮勒、卡勒大儿子来安抚人心。

Calm down! Calm down! 凡事都有时间限制,包括痛苦。

努力有什么错呢?

所以继续努力;写诗有什么错呢?

所以继续诗意地活着;信仰有什么错呢?

所以继续相信,当个好人。

最后的场景定格在了丢弃十字架的垃圾场,原始谋生之念还是战胜了信仰,所有的牺牲者蜂拥而至,卡勒还在强调,人生在世不过是为了一箪食一瓢饮,或者说更加好一些。

那这个好又是什么沟壑难填的欲望呢?

安德森再次将问题抛给了观众。

纵观整部影片,表现了一个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的社畜群像,到处是荒唐四下皆痛苦,人心作古麻木不仁,人性在这些一幕幕场景中,梦与幻境的交织下,正如尼采所言,显得太人性。

一切的荒谬体现出了极大的无力感,而唯一清醒的居然是精神病院的病友们,或者说算是二楼传来的歌声,告诉一楼浮沉的芸芸众生,有信仰是好的,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是好的。

映射至今,生活也常常是一地鸡毛。

说回是电影上映20年后的现下,这场全球性的疫情,晃动危及了各行各业,人们对未来开始出现极深的恐惧。

前段时间,不仅一位朋友问我,你说接下来经济该怎么办呀,就业市场怎么办呀,教育怎么办呀,社会怎么办呀,生活怎么办呀……我们承受着内心和外界的双重折磨,那能怎么办?

我想似乎安德森找到了一部分答案:安坐者是可爱的。

(作者公众号:關耳慢慢記)

《二楼传来的歌声》短评

这是西方导演递给小粉红的刀。尽管一幕幕幻灯片式的沉闷场景、僵硬的表演、神经质的台词、延时过度的定格并不讨喜,固定机位让做爱都变为静止画面,但它是大师级作品,借助人物间细若游丝的关系,构织出一幅老态龙钟走向衰败的欧陆图景。人口老龄、治理低效、思想保守僵化、观念落后、政经宗教人文全面崩坏……这些发生在世纪末,似乎能用宗教国度的末世情结来解释,但归根结底是社会体制走上了穷途末路,这从百岁将军所拥有的土地面积便可管窥,人们除了在绝望中挣扎,毫无办法——他们连交通堵塞的原因都找不出。直到献祭儿童的一幕,其荒诞程度也并未超出设定。当然欧洲从未惨到如此夸张的程度,却能让你认同现实的残酷与那种颓丧感。这已经不是隔靴搔痒的讽刺了,而是硬揭、活扒。坐着的人是可爱的,歌声总是从二楼传来,人们拼命逃离云层下的垃圾场

7分钟前
  • 三盅
  • 推荐

固定机位也不是万能

8分钟前
  • Wizard Jack
  • 很差

相当驳杂。视觉线索反复成为景别置换的条件,崇高的音调也往往是在附和荒诞,线条分明的置景裹挟着分明不同却同属于“现代”这一名词下的众生不由分说地间离了观众与影像,却相当程度地把创作者意图展现的集体的喧哗和冷漠,宗教工具化后人的异化,诗人的“安坐者是可爱的”在此处背道而驰的嘲弄。无法被理解,同时无时不在表达,职业、法律、神、金钱、家庭、美,一同倾倒在失魂者伫立的荒原。<4.5>

9分钟前
  • 零余者i
  • 推荐

1.最后一幕有点震撼,这才是实验影像的标杆2.悬崖那部分是不是意味着老一派欲意扼杀千禧年新生儿

12分钟前
  • Ajisai
  • 还行

不太象电影更象是话剧或是小品的串联。各种人物的各种荒谬的行为和夸张后的表演,配上真实的故事,感觉很怪的一部片子。#还有G多##电影#意识

15分钟前
  • BUO
  • 较差

仅有一个移动镜头和两个相对移动镜头,Roy Anderson全凭构图和导演调度完成了一部惊世之作。

20分钟前
  • 陈乱乱
  • 力荐

我被这片子击败了

22分钟前
  • 落水狗
  • 较差

Thousands of way to deliver the same message, but he chose a poem.

25分钟前
  • V_Lachesis
  • 较差

罗伊安德森的片子,刚开始看的时候很艰难,阴暗晦涩冰冷,不到一百分钟的片子是断断续续好几天才挺下来,结尾开始感动了,最少要把三部曲撸完

26分钟前
  • 大熊星座
  • 推荐

超现实主义佳作,隐喻世界的荒诞。

30分钟前
  • Zola
  • 还行

55/100,清冷甚至惨白的色调传递出了这部电影的诡异,而这种固定视点的空间与行尸走肉般的人物运动,彻底使其处于一种极端。而这种比机械更机械的设计,在我看来摧毁了作者所想表达的社会讽刺,于是看起来是空有风格,是挺好笑的,但再无灵魂,一种“僵尸电影”。

34分钟前
  • 德卡的羊
  • 较差

其實不到很喜歡,但可以接受。世界是慘澹的白色,而荒謬且找不到出口的社會中,活著比死了更難、死了比活著痛快

39分钟前
  • 🍸
  • 还行

镜头很有特点,但叙事实在太过文艺不吸引人,14分钟弃剧。

42分钟前
  • Ben笨熊
  • 还行

没想到这样风格的电影居然是北欧拍出来,不在这精神病世界生活多年绝对没法拍出这个世界的真相的。就是有点太风格化了,而且毫无美感,当然这是导演的创作表达方式,不算缺点,只是我不喜欢。

44分钟前
  • 冰淇淋的滋味
  • 很差

连着看了安德森两部片,非常喜欢这种表达方式,疏离,荒诞,但却的的确确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黑暗的一面。不点穿,你却心有戚戚,艺术的回味感,就是不说穿,不点明,但却一直在你边上晃,安德森把这种感觉做到了极致。

48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局部重看;并非毫无价值

51分钟前
  • 唯唯
  • 较差

依旧是人与人无法沟通交流的世界,包含着各种极端的情绪以及对我们整个文明的批判,交通大堵塞场景绝赞..

55分钟前
  • Suito
  • 力荐

经济萧条的城市里,交通动弹不得,一个个面目苍白的小人物,在平凡生活中展现出各种难以言喻的无奈与悲凉。看似冷酷无解,却又渗透出苦中作乐般的迷人幽默,刻意松散的情节结构,细火慢熬出警世寓言的滋味。罗伊安德森展现当今世上难得一见的独特美学,运用固定镜位、长镜头,呼应他精雕细琢的场面调度。

58分钟前
  • 隐德来希
  • 推荐

【2.5】清冷甚至惨白的色调传递出诡异感,而这种固定视点的空间与行尸走肉般的运动,使其处于极端。而这样比机械更机械的设计,在我看来摧毁了作者所想表达的社会讽刺,于是空有风格,再无灵魂,一种“僵尸电影”。

59分钟前
  • DeckardYang
  • 较差

荒诞黑色喜剧 大师对于场景、空间、人物关系和语言艺术把握都很棒 长镜头完美衬托了一幕幕戏剧感十足的荒诞生活图景

1小时前
  • lyinker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