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体
Corpo Celeste
导演:阿莉切·罗尔瓦赫尔
主演:Yile Yara Vianello,萨尔瓦托雷·坎塔卢波,帕斯夸丽纳·斯昆恰,安妮塔·卡皮奥尼,雷纳托·卡朋特理,Maria Trunfio,葆拉·拉维妮,Giovanni Federico,玛丽亚·克里斯切佐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瑞士,法国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11
简介:2011年意大利最新剧情佳作,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埃松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影片以近乎记录片的手法记录了一位小女孩内心的挣扎 13岁的玛塔生活在意大利南部深处,她在瑞士呆了10年,现在正在努力适应着回到意大利的生活。长着一对明亮大眼睛的她时常感到不安和害怕。她用着自己所有的感官在感受这个城市——她看、她听、她感..详细 >
4.3 少女的追问,在心灰意冷的时刻忽然对着车窗外急速逝去的风景喃喃出那句她不知为何意的话。母亲呵护她,一向排挤她的姐姐其实在人后关心着她,不完美却也正常的生活,而触动她的是人世间总是会从各个缝隙中泄露出的悲伤,大概总是有一些灵魂注定过一种真切而求索的宗教生活。从蓝色的童年开始,从知道耶稣其实是一个被误解的全能却愤怒的人开始,从看到水上漂浮的基督受难像开始。从说出那句Eli, Eli, lema sabachthani”开始。剪短头发,抚摸瘦削的圣像,一次又一次走进那个桥洞。内心期待着本无解的问题会有开放性的回复浮上来,如此观看着世界上所有人事自行发生也可以是一种信仰。虽然那等待总缠绕着发自本源的悲伤。孩子才会有的那种。有那感觉陪伴着也是一种祝福。因你知道它忠诚,不会走。
纪录片手法明显 耶稣不是smiled 是生气的 愤怒的 世界各地无知的人们都在求助耶稣 这种无知也是自私贪欲 算是反教权主义吗 小女孩经历生理变化再踏过那趟水 才是真正的洗礼
非常动人且细腻、深入,自反的成长故事与清白少年对宗教的质疑结合(作为成人礼的Confirmation、愤怒的耶稣、耶稣像的坠河),目睹小奶猫们被虐至死、初潮、老神父爷爷讲解耶稣的孤独与愤怒(抚摸圣像一段的气场太灵了😭)三个事件设计巧妙转承流畅小景别大量视点镜头呈现召唤自反性共情。很可能是导演个人前三,她应该是很爱这类故事,11年后的《在她们眼中》完全就是这部的童年版/前传。
海上的耶穌像那幕太美了。洛爾瓦徹的首部劇情長片就已經頗具靈氣了,很喜歡。
7.0 我觉得是假借一次坚振圣事来描述(纪录)意大利小镇的一种被抛弃,如同玛尔大一直念的那句福音中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话:上主,上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也许就是意大利的《站台》
#76Cannes补片5#少女的精神世界和身体在同步进化,第一次来例假和看到宗教规训原本的样貌一样令人不安。
虽不成熟,但核心观念和影像敏感度都已特别拔尖。看完各影评人评论后觉得,这样一个“神圣”形象,确实放在现实世界里,变成“没有个性”的表现。这恰恰不是缺陷,是导演要表达的,所以后来的拉扎罗借用这样一个超现实故事,才能承载现实中的“神性”。
奇迹之前,认识自身,放低自我,不炫耀不恐惧,自然就好。
太厉害了,作为处女作!!
简直和《奇迹》的开头一模一样(显然是后者继承处女作),叙事弱化,小格局家庭背景变为陪衬,坚振礼的排练与上演,荒芜的山中村与垃圾遍布的小城,跌落大海的基督受难像与女孩心事都随同被割断的尾巴跳动、模糊起来。“上帝啊上帝,为何要遗弃我。”
蒙上双眼触碰神迹,感受到的是外在的冷漠,睁开双眼看陌生的世界,却看到自身肉体的变化和心灵的成长。被遗忘的圣像终于寻到自由,人们的信仰却不知何处寄托,唯有穿过黑暗的泥沼找到生命的神迹。罗瓦赫尔处女作的镜头里就透露着一种现实主义的美好关怀,就像那穿过发丝的逆光。后半程和牧师一段略刻意了。我看到了Dogman!
7/10 小女孩在一次次窥探中觉察到了宗教的虚伪本质 初潮的来临既是她局促不安的具体表现 也是她意识觉醒的抽象体现 最终剪下了自己的头发 宁愿在一摊阴暗的浅水池中受洗 反叛现行宗教体系的表意挺明显的 只需要沉浸去感受 其实真的很有拉扎罗的味道 意大利的复古色调 主角内心的隐去 并且附加有浓厚的宗教气息 可以说是为拉扎罗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架构是很好的,但不知道是我境界没达到还是什么,始终感觉没入戏。
意大利南部小镇,13岁女孩,坚振礼,宗教,信仰,成长,女导演,记录片,拍得很美,很细腻……女导演的处女作,和女孩都在同时成长。
又是一部观感极佳的自然主义美学影片,影像更倾向于纪录片给我一种混淆虚幻真实之感,使圣像坠落的宗教奇观更具魅力。这一部聚焦在单个人物身上,很好地保持了一个恰当的距离,设计的宗教和现代社会一显一隐,最后又都交融在女孩的成长之上。
3.5. 又一个girlhood as method/apparatus, whether being resistant/reparative/subversive.事实上影片前半段节奏真的不错,Rohrwacher在惯常的女孩coming of age巧妙weave into matriarch and religion/faith,用决绝剪掉的头发作“武器”,打破各种不平等建制下的“平衡”。然而电影在丰富的text里却是某种态度上的举棋不定,而这种优柔寡断是New Italian Cinema的某种特点么?无法清晰地看清,却明白我只愿意相信,她最终成了海边归来的Jesus.
成年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就对了,人们学会灵活的使用语言后,就掌握了心机,心如明镜的只有小孩。不要懒惰的用标签去认识一个成年人,他们是复杂而变化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包含宗教在内的一切,都可以被江湖搅和得特别复杂。
小女孩的成人礼,生命的脆弱,残忍,权力和自由。被摔死的小猫,落入海中的圣体,耶稣的愤怒与恸哭,惯性残存的教会,隧道里透出的希望。女孩的成长与耶稣的生命。Alice Rohrwacher的第一部,已经可以看出情节之外逸出的神性,故事细节透露出的情感,很个人的特质,只是还比较碎,一些感觉在酝酿中。
欧洲文艺片的通病,平铺直述简单明了。但是迷人之处就是阿莉切胶片摄影结合的纪录片拍摄手法。小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寻找信仰的故事。
所有以纯真和善意对待他人、以好奇与虔诚看待世界,却被排斥、伤害,更重要的是被误解的灵魂,都是为人类受难也为人类救赎的圣体。无论是宗教意识和身体意识相互交织的主题表达,还是手持影像无限逼近人物的视听语法,都不属于特别吸引我的概念,但洛瓦尔彻呈现人物的角度和分寸以及叙述拿捏上的淡定和成熟,却使我收获了相当不错的观影体验。小女孩的选角和塑造都很成功,风卷碎纸一幕的呈现与取受难像整场的推进皆重要而精彩。处女作就有如此发挥,洛瓦尔彻达到如今的状态就一点不让人惊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