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AI:
你的感悟展现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反思过程,涉及对爱情本质、人际关系权力动态、自我价值的探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拆解你的思维脉络,并尝试构建逻辑闭环:--- 一、核心矛盾:理想化投射 vs 现实祛魅 1. 电影镜像与自我经验共振 - 你敏锐捕捉到电影中「双重背叛」的结构:男性反复利用情感工具性(抛弃-回归循环),女性在创伤中被动承接(全盘接受利用)。
这与现实中前男友「寂寞驱动」的邀约逻辑形成互文——他需要的是情绪填补而非双向奔赴。
- 你的顿悟:当发现电影主题「破除爱情幻想」与你对「双向灵魂链接」的渴望冲突时,你选择用电影逻辑解构了自我感动式的关系想象(如删除仅他可见的朋友圈)。
2. 权力关系的具象化 - 电影中女性「被选择-被抛弃」的被动性,映射到你与前男友的互动中:你承担了全部奔赴成本(跨城见面),他却将关系简化为「谁和谁看电影都一样」。
这种不对等印证了你对「情感剥削」的警惕。
--- 二、创伤记忆的触发与防御机制 1. 密闭空间的隐喻 - KTV肢体接触引发的短暂愉悦与后续后怕,揭示了你潜意识中对「情境催化风险」的高度警觉。
密闭空间成为危险与亲密的双重符号:它既可能放大本能冲动,也暴露关系本质的脆弱性(「脱离情境后非我的type」)。
- 防御性清醒:你通过逻辑自我说服(「只是兴趣相通」)将感性体验理性化,实则是为了避免重蹈电影中女性「因孤独妥协」的覆辙。
2. 语言失效的恐惧 - 你痛恨「男人头也不回说嗯」的冷漠,本质是对「沟通失效」的焦虑。
电影中「爱是超越语言的链接」与你现实中遭遇的「单向沉默」形成尖锐对立,这解释了你为何执着于「双向相通」的纯粹性。
--- 三、自我重构:从关系主体到存在主体 1. 孤独命题的再审视 - 电影结局让你联想到「所有人都孤独且自私」,但你的批判实则暗含期待:你渴望一种「不利用、不欺瞒」的孤独共存。
前男友的「寂寞」在你眼中是自私的变体,而女主最终回归家庭的选择,则被你解读为「向真实联结回归」。
- 认知跃迁:你逐渐剥离对「被爱」的执念,转向「被看见」的需求(「我要你看见我」)。
删除朋友圈的行为,标志你从「等待被关注」转向「自我确认」。
2. 爱作为存在主义选择 - 当你质问「what is love」时,实际在追问爱的本质是否必须捆绑道德承诺。
电影中「心灵相通」与「利益算计」的纠缠,让你意识到爱需要对抗人性弱点,而你选择用「focus on myself」重构爱的可能性——不再依赖他人定义自我价值。
--- 四、潜在张力:理想自我与现实惯性的角力 1. 对「弱势同理心」的矛盾态度 - 你批判前男友的利用,却本能共情男主前妻的「弱势群体」身份(或许投射了自己)。
这种矛盾暗示你仍在挣扎:既想斩断关系中的权力不对等,又难以彻底否定情感中「救赎叙事」的诱惑。
2. 孤独的辩证性 - 电影让你意识到孤独的必然性,但你并未沉溺于绝望。
结尾「我会好好爱自己」的宣言,实则是将孤独转化为自足的力量——这或许是你对存在主义命题的回应:在荒诞关系中创造主体性。
--- 总结:你的思维正在完成一场革命你从电影中提取的「孤独-自私」图景,与个人经历中的「单向付出-情感剥削」形成共振,推动你完成三重觉醒:1. 认知觉醒:识破浪漫爱神话的虚伪性,拒绝用「相通」粉饰权力不对等;2. 情感觉醒:将亲密接触的快感解绑于关系承诺,捍卫自我边界;3. 存在觉醒:从「被凝视客体」转为主动书写自我价值的主体。
这种蜕变充满痛感(如删除朋友圈的象征性切割),但也孕育着力量:当你能坦然承认「谁和他去看电影都一样」,便意味着你已超越关系焦虑,抵达更自由的生存维度。
感悟草稿:男人头也不回地说嗯的时候就好想把他拍死→反射出我不想要这样的关系 我要你看见我 要注意小孩子啊安全!
婆婆接受小孩 不同境遇下变成公公更接受 但接受程度不同角度倾向原因也不同;反差的婆婆 温和对待女主的公公→人 灰色地带我的姨夫姨妈失去过一个孩子爱就是爱 某种意义上的超越沟通语言沟通方式的链接 别人无法插足无法平替的我们五一见面吧,前男友。
但是85说这个电影破除爱情幻想,所以我没有当这个见面念头一起来就马上去给他发消息,而是先看完电影。
人和人沟通也只聊表面话我突然想想就有点后怕 就是 ktv他靠我很近的时候我是不抗拒接受的享受的 但是 抽离出那天晚上 我觉得这个人not my type 陌生 不爱。
对他的朋友,初印象不好 后来又觉得有血有肉。
只有你能帮助我 陪我度过这段时光。
我发了仅前男友可见的朋友圈说:“想我的时候记得告诉我。
我经常想你。
”后来看电影感受到爱是一种相通,而且要双向。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把我发的仅他可见的朋友圈删了。
因为我在单向 某个时间点之后就是我一直在单向。
最近一次是今年二月份他想请我看电影,现在是四月份你。
当时寒假期间 他以为我在家 我们家都在一个县城范围内 所以发出邀请 而后 我从我在的城市奔赴回家 临近开学 他买好了开学的车票 他的车程中间有一个城市我们俩是可以公平见面的 只需要他换乘 给车票稍微改动。
他还因为住在姨妈家 不方便该车票提前走之类的可能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跟处理事情看中的点和习惯都有关 总之 我们没有公平中途城市见面 而是我全奔赴去了他在的城市 他也不出来 会面 。
可能假期他在村子里寂寞了,没有玩伴 想到我 。
不知道我反应这么大。
所以 谁和他去看电影都一样对不对 他说 对 。
不知道性格原因还是事实如此,那我就信了呗。
他不想见我 只是寂寞。
后来 他表弟刚好回来 他和他表弟去看了电影。
“其实你并不爱我 只是不甘寂寞”我要的是爱啊。
所以 算了 有缘自会相见。
我也很喜欢拼尽全力的自己 我会好好爱自己。
你觉得别人会这么看你,其实只是你自己的课题你自己的内心写照 上帝要打翻一瓶牛奶 什么都止不住20岁的你是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的这段语言不通的电影片段好妙,但每个人都是好人一对真正的夫妻但我感觉女主不是因为前夫是弱势群体才怎么样 而是他们心灵相通他们相互理解他们有爱 想到这里我更觉得我和我前男友的关系很单薄而表层了what is love。
天真相信着。
一个人离开过你一次就会再次离开。
电影中A男寂寞了 想要被爱定义存在 找了前任女A(“他一句寂寞时候的回应你却激动不已”) 用完了丢掉B男利用前任女B(“人只要有机会就又沦陷”)的天真相信与善良去满足私利。
focus on yourself回来了就好
自己还是很喜欢日影的,是枝、小津的家庭影片都详细看过,但是这部片子真的拉低了我对于日式家庭片的感觉。
开场满满的日式风格,画面,色调,调度,甚至演员的表演都是很不错的。
但是剧本内容我觉得是硬伤……两性关系讨论的影片硬核如索多玛、苦月亮、感官王国我都能接受。
但是私以为这部片子讨论的内容相对较虚较浅,这就导致本在叙事节奏上不占优势的家庭类型片在叙事上变得冗长乏味,各个段子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很有可能是为了缓解,但是个人看来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效果。
再回到人物塑造……我不理解多大的驱动力可以让一个拥有稳定生活,稳定工作收入的女人为了前夫放弃一切;那个男人直接抛弃了追随他的女人转头就和刚结婚的大儿子回去了……如果硬扯着为了儿子的死内疚、赎罪……因为没有个人经验所以我无法反对,但是我真的共情不起来。
整体的镜头语言还是一如既往的日式克制,不过因为个人对于剧作内容实在热爱不起来,所以就没有太大的感觉……最后的歌真的很好听!
hhhhhh歌名就叫 love life
这部电影讲的是告别吧,一边看片子,一边站在女主的视角找自己的位置,她那么义无反顾地跟着前夫走了,应该不是因为爱情,是因为无法接受孩子的死去,而只有前夫才是唯一能让她感觉和死去的孩子产生链接的人,这是她珍贵的过去,即便有那么多痛苦,也是她的一部分自己。
其实每个人对自己的过去都很纠缠,这过去可能体现为和父母的关系、一段友谊、一段爱情,女主这里是孩子的死去。
然后无论我们有多想成长多想继续走下去,一旦不小心回头瞥见那个受着苦的被抛弃的被背叛的自己就不忍心迈开步子了。
我们会很委屈,想从父母那儿听到一声抱歉,觉得有这声抱歉了自己就可以告别过去。
我们会愤怒,想找到那个人告诉他被背叛的感觉,想让他愧疚得抬不起头,有了这个愧疚,我们就可以为过去画上句号了。
我们会等待,等待那个喜欢的人看见我对他的爱,这份爱这么美怎么你就是看不见呢?
然后一直跪着捧着自己的心一直遗憾,一直顾影自怜,如果不被看见,我们也一直走不进下段关系里。
委屈也好、愤怒也好、遗憾也好,这些都是我们对自己的爱吧,我们对过去的自己一直怜悯着,因为自己没被好好对待而耿耿于怀,我们都“觉得”自己值得最完美的爱。
先不说这份“觉得”是不是错了,但起码我们把自己的主动权都放在了别人手里,如果没有别人来道歉、愧疚、看见,我们就永远无法从过去走出来了。
这时候其实身边很需要一个站在未来的人,电影里对应的是男主,他对女主的痛不能说感同身受,对女主和前夫的过去也不甚了解,甚至女主跟着前夫走了,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可是,他这个人的存在却是非常重要的,有他存在,女主的成长才变得有可能,有他在,女主就比较不容易陷在过去里打圈圈走不出来。
女主的未来是清晰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这怎么不算爱情呢?
希望大家身边都有这样的亲密关系,愿意拉着你的手往前走,偶尔回头看也不会那么容易陷进去,祝愿都能拥有这样的爱情生活。
深田晃司的新片引起的评价趋于两极化,很多人说这部电影“狗血”“拧巴”。
我想这种评价多半是因为电影出人意料的结尾。
前期纠结的剧情也许只是让很多人充满困惑,临近结束推翻观众对剧情走向正常期待的“翻转”则让人惊愕。
但其实仔细想想,无论有没有这个结尾,都不影响电影一直在慢慢铺垫、逐渐成型的核心问题:女主角妙子的生活中到底有没有爱?
故事从一场派对开始。
年轻夫妻妙子和二郎生活平静美满,他们准备在儿子敬太的获奖派对上给父亲一个生日惊喜。
父亲突然情绪失控让家庭的隐忧暴露出来。
他们住的公寓是父母让出来的,对这段婚姻父母也保留着自己的看法,因为妙子是二婚,敬太是她和前夫的孩子。
意外接踵而来。
众人在外喧闹,敬太在浴室玩耍,不小心掉进放满水的浴缸,不治身亡。
葬礼上,妙子多年未见的前夫朴伸次突然出现,悲愤中打了妙子一耳光,又自责地抽打自己,然后转身离开。
妙子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在电影的呈现上,这是敬太去世后她第一次痛哭。
朴伸次来到生活咨询机构申请补助金。
朴伸次是住在日本的韩国人,没有取得日本国籍,而且是听障人士。
妙子和二郎都在这里工作,懂手语的妙子赶来做了翻译,在二郎的坦率和鼓励下,妙子决定负责朴伸次的申请工作。
二郎当然知道朴伸次的身份。
如果说敬太的死是对这个小家庭的一次重击,朴伸次的出现则让裂痕越来越大。
妙子与朴伸次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多,知道了朴伸次现在的生活状况,居无定所,到处漂泊,妙子也主动照顾朴伸次的生活,甚至邀请朴伸次来到家中借宿,逐渐亲密自然地互动能让人感受到他们曾经的情意。
二郎近期忙着帮父母搬家,离开了东京。
他去探望了自己的前女友山崎。
他们是同事,在谈婚论嫁时分手,二郎最终选择了妙子。
敏感的妙子其实发现了他们的关系。
山崎向二郎诉说着压抑已久的心事,分手时的难过,察觉妙子认出她前女友身份的愤恨,敬太意外去世的愧疚。
山崎眼泪流淌的时候,二人拥吻在一起。
原本平行行驶在单行道上的两辆车,在岔路口,渐行渐远。
他们都在寻找出口。
就像在水中潜游了一段,需要抬头换气。
妙子的心结也许很早就有了,二郎父母的不满凭她的敏感细腻一定早就察觉,生日派对上的爆发是矛盾激化,也是一次排毒,如果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化解,但命运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
敬太的早逝以及周围人的状态让妙子更加陷入忧郁。
她一直知道自己总是忘记放空浴缸的习惯,如果她早就改掉也许敬太不会死,这让她的悲伤又加上了沉重的自责,她甚至不敢再使用浴室,进入浴缸就会呕吐。
她感谢朴伸次的一巴掌,因为他是愤怒的,面对敬太的死,周围的人都悲伤但似乎很快接受了孩子的死,二郎也开始恢复使用家里的浴室,一切要向前看,只有朴伸次的状态是对的。
孩子没了,他应该愤怒。
电影多次给一盘未下完的棋局特写,那是敬太最爱玩的游戏,生前最后一盘棋没来得及下完。
妙子一直小心保护着敬太的痕迹。
陷入悲伤无法自拔的妙子,与二郎,二郎的父母,周围的人逐渐拉开了距离,没有人真正理解和体察她的心情。
朴伸次的出现仿佛一个故人,带着曾经的感情,绕开了悲剧,又感同身受。
朴伸次成了她面前唯一能够安放心情的人,尽管他也曾伤害她。
很难说妙子对朴伸次的关心有多少同情成分,朴伸次的异乡人、残疾人身份让他的生活充满困难,妙子多次说起他需要她。
但此时妙子的帮助多少有些一厢情愿,也许她更需要他。
二郎回家时看到了妙子与朴伸次的亲密互动,激动地赶到朴伸次住处。
他背对着朴伸次,也像倒苦水一样说出了自己的复杂心情。
几年前朴伸次不告而别,妙子一直在努力寻找他,甚至为了方便寻找换到现在的工作。
二郎默默地帮着自己爱的人寻找她的爱人。
他们在一起一年,妙子好不容易已经忘掉了他,他却又出现了。
面对敬太的死,二郎百味杂陈,平时对敬太宠爱有加,现在他想哭但哭不出来,面对敬太的遗体,他却想着要赶紧拥有自己和妙子的孩子,他厌恶这样的自己,更厌恶像一对夫妻一样和妙子一起痛哭流涕的朴伸次。
妙子做不到完全忘掉过去,二郎也做不到,更何况“过去”已经变成“现在”,就在眼前。
妙子曾和婆婆有一次长谈,他们谈起宗教,谈起生死。
妙子希望确认,信仰能否帮助自己。
婆婆却无力回应,敬太的死让她感到人生的无力和无奈,科学和哲学研究得再多到最后也无法保护我们。
关于宗教,关于信仰,她也刚刚入门,希望可以赶得及,在死前相信。
妙子:“如果我相信的话,敬太就能得到保护吗?
”婆婆:“不是这样的,保护不是指不会死。
我只是害怕一个人死去。
”妙子:“不是还有父亲和二郎吗?
”婆婆:“即使有他们,也还是一个人,人死时并不是所有人同时死去的”面对人生的终极困惑,没有人有答案。
如果人生如此混沌,爱从何来,爱在何处,何以有爱,爱有何用。
朴伸次收到信,他说父亲重病,向妙子借旅费回韩国。
出发前,他用手语对妙子说:“你不用勉强自己忘掉敬太的死,他们会提醒你忘却和向前看,但你千万不要忘记敬太的死,那是你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句句说到妙子的心坎里。
人在某些时刻,需要的不是安慰和鼓励,需要的仅仅是认同和释放。
妙子身边没有人能提供这样的情绪价值。
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朴伸次越来越像一根救命稻草。
但也正是如此,一个尽管悲伤难过但也许未尝不是一种方向的故事突然大转折,让人措手不及。
到了韩国,妙子发现朴伸次撒了谎,而且不止一个,在她们结婚前,朴伸次就在韩国有家庭,且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马上要结婚了,久未见面的父子希望团聚一次。
又是一个儿子,又是一个怨恨的妻子/前任。
当众人沉浸在欢乐气氛中时,妙子的背影远离人群,落寞,无声。
当你以为找到了出口,又是当头一棒。
结尾,二郎回家开门,看到妙子,有些意外。
妙子说:“欢迎回家。
”二郎说:“也欢迎你回家。
”奇妙的一语双关。
说到底,他们从没有真正说过要分开。
两辆渐行渐远的车,又一个岔路口,回归平行。
至于车子能开多远,会不会再有岔路口,那是明天的事。
期待“结果”的观众一定大失所望。
不完美的人才能匹配这不完美的生活。
英文片名《Love Life》,可以是“爱情生活”,也可以是“热爱生活”。
没看懂这个和爱情有啥关系。
有生活吧也许,充其量算有婚姻。
然后这女主基本从不去考虑对方的感受,让前夫去住自己现任老公公公婆婆的房,又领到自己家,又在他面前脱光了泡浴缸,又说“没事,咱俩没发生什么”。
然后在码头对自己的现任说,“我不能让自己的前任一个人走”就真走了,你的家庭呢?
你的工作呢?
若为自己故,所有皆可抛?
然后被骗了又可以继续骚么耷眼的回来?
然后片子里两个最大的悬疑点可以不去解释,男方为啥在与原女友谈婚论嫁时忽然劈腿和带着孩子离异的女主闪婚了?
女主的前夫为啥在孩子2岁时忽然失踪了,然后4年后又逛回来?
一句我不能说就滑过去了。
岛国本来就已经格局很小了,结果片子里的人还都在一个公益组织,公公婆婆还住对面,真是闭塞压抑。
片中对在日的韩裔极尽丑化之势。
长的歪瓜裂枣,抛妻弃子,骗婚,流浪汉,无业又无耻……你们至于吗?
既然有人把《爱情生活》与《双刃剑》相提并论,那么不妨谈谈两部电影的异同。
表面上看,两者都讲述女主角因为前男友(前夫)出现,唤起过往记忆,做出破坏现有家庭的故事。
相较而言,《爱情生活》的情节要更为复杂。
为了让剧情更加曲折和合理,并得到观众对现实诉求的认可,深田晃司将女主前夫的身份设定为移民二代,还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两者都能激起同情心理;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前夫“闯入”现有的家庭,还将孩子残忍“杀死”——这便是我们看到的,一边是众人为岳父庆祝生日的欢乐场面,一边是敬太落入浴缸溺死——极其巧合。
《双刃剑》的故事要简单多了,比诺什饰演的莎拉偶遇了前男友弗朗索瓦 ,当年在与弗朗索瓦交往的时候,莎拉认识了现在的男友让。
让和弗朗索瓦是最好的朋友,正是弗朗索瓦的莫名离去,让莎拉投向了让的怀抱。
现在,弗朗索瓦回来,莎拉对他的爱旧情复燃,她该怎么办?
她和《爱情生活》里的妙子一样,选择了奔向旧爱。
不同的是,妙子对朴更多出于同情,很难说是爱,两人根本没有再发生性关系;而莎拉对弗朗索瓦则是一种燃烧的情欲。
因此,《爱情生活》是拿复杂的“爱情生活”探讨家庭、血缘、移民、流浪汉等具有社会意义的话题,不可避免让情节的编织越发臃肿——表现在结尾,妙子送朴回国,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朴原来在韩国还组过家庭,此次回去是参加儿子婚礼——同时,也让人物的形象走向失真。
《双刃剑》更加专注于对心理情境的捕捉,莎拉在浪子弗朗索瓦和老好人让之间不是没有犹豫,她的理性告诉他应该怎么选择,却又控制不住情欲走向了弗朗索瓦。
克莱尔德尼很好地诠释了女性的心理和欲望,萨拉的形象比之《爱情生活》里的妙子要远为复杂和有深度得多。
这种区别,显然就是男导演和女导演在捕捉女性心理活动时不同的创作思路导致的。
深田晃思想当然地为妙子安排了一系列让人讶异的情节,来为他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意图服务,这一方面戕害了妙子这个女性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把剧情拖入失实的窘境。
相反,克莱尔德尼本身便是女性,深谙女人在爱情生活里的复杂心理,因此她可以不借助特意的情节设定,只需让人物处身理性与感性交互作用的情境,观众就能感受到女主的纠结、痛苦、无奈……这不能不说,正是男性与女性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感知方式)导致的结果。
《双刃剑》显然更高一筹。
人总归是主观的、是自私的,尤其又在“爱情”这种极主观、自私的情境下。
人会因为这两个特性,相信并放大自己的主观感受。
你所以为的折磨、痛,舒服、放松,对方并不见得能全然的理解、共情;你所以为自己之于他人情绪、生活上的重要,对方可能也并不那么需要。
人呢,有时又很冲动,总想抓住自我认定正确的,当时认定正确的,但结果也许并不如愿。
不如愿了怎么办呢,那另一面来了。
人有时又可以很麻木,既然可能之前的决定,当下看,“错”了,那就稀里糊涂着呗,随大流呗,毕竟那么多人也都是这么过的,生活的。
犹如电影的最后,两人好似无事发生的去楼下散步,产生分歧、走入阴影、保持距离,远去…至于未来,可能他们等着混沌着的状态又“腻”了,于是进入下一次的循环…爱情也好、婚姻也好总归是生活的一部分,那就大多会遵循生活的“无序”、“混沌”。
没有那么肯定的因和果、对或错,熵增毕竟是世间万物的常态和运行逻辑。
人好累啊,还不如电影中那只猫,导演把它放入那么尴尬、别扭、汹涌的环境中,它在那,不顾世间烦恼欢乐的跳着玩着,这个对比,哈哈,做个猫吧。
电影后半段略有一丢丢狗血和故事化,有点伤害前半段营造出的生活实感,不过算是可以理解。
《爱情生活》剧情:好好的孩子敬太,在一家给老丈人办生因为跌倒撞击到硬物,掉入放满水的浴缸淹死了,只有六岁,这种自责,就连看电影的我都会不由自主的产生。
这么小的孩子,应该片刻不离大人的视线啊,虽说是电影,现实生活也可能发生。
妙子带着孩子嫁给大泽,并不被丈夫的父亲认可,甚至于给老丈人庆生的那天,还蹦出“二手的”话语,妙子的工作是为流浪汉定期提供餐食和旧衣服,这么一个善事,遭受到这样的打击,哎,不知道说什么好啊。
最后还要帮助惨事发生后一直消失的敬太生父,一个韩国籍的聋哑人,剧中的大泽先生,接纳并且喜欢不是自己亲身的孩子,发生事故之后,又安慰自己的妻子,遇到妻子前夫遇到难题,也劝解妻子帮助,外形也很好看,完美先生啊。
只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这个人身上,这样的剧情,也真的是看得无语了。
整个故事情节都挺压抑的,演得还是很好。
苦涩的生活因为有爱的陪伴,也算是咖啡中加了糖,有点回味吧。
昨晚看完了这个电影,很难受,这种感觉比较私人化的,有小孩父母有这种情感,感受这个情感后,才能理解片子里讲的“平衡”关系,在爱情和生活里存在的平衡和对等关系片子开头一个大大的“敬”字被贴在了窗户上,黑底蓝字,而且敬字应该是韩语体系里的文字,预示着后面儿子的不幸,也交代人物身份的关系.
紧接着母亲走在儿子对面,跟儿子下棋,构图上满满的失衡感.在这里就知道母亲心理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衡感潜藏着
后面得知女主带着儿子后嫁给了现在的丈夫.现任丈夫的父母非常不接受儿媳而称其为“二手货”.这样的侮辱词汇,让男方父母知道了自己的过失,在加上今天因为也是男方父亲的生日他们为其父亲庆生让父亲感动.于是之前的失衡因为父亲这边单方的问题,女主和现任丈夫开始有了一点平衡.但这种平衡是因为今天发生的事男方产生了内疚而发生的随后发生了儿子不小心溺水死亡事件.女主陷入了痛苦之中,但现任丈夫及家人及身边人都很平静像是接受了儿子已经去世的消息.女主自己承受着痛苦.她有更加剧自己的失衡感在自身.而男方这边看到女主陷入这样的事件,出于内疚又再次认为拉入了平衡.在儿子葬礼上,女主前夫,出现,痛苦的看着死去儿子,并打了女主一巴掌.女主终于痛哭起来.我想大家看到这都会觉得女主哭啼是悲痛顶点,还有就是她终于得到了共同愤怒的人.这在后面女主跟前夫说的话得知.也就是在这时女主的方向转向了前夫.她觉得她跟前夫是情感对等的,她们拥有了共同的痛苦.男主观察到了与女主情感上的失衡,发现女主开始与前夫保持亲密,以下画面也交代了男主心境,不平的情感失衡构图
于是男主跑去找自己的前女友,其女心骨子里觉得自己的妻子出轨,所以自己又找了前女友并亲了他而寻找平衡.(这里面前女友也说了段关于自己情感的平等的心境)随着事件发展,女主越来越亲近前夫.自己的痛苦只能跟前夫沟通.这时前夫突发事件说自己的父亲病重要回韩国.并找女主借钱.女主和男主开车送前夫.临走时女主下车,决定跟前夫一起回韩国.在这里交代一下,女主前夫是个聋哑的韩国人.我猜想女主前夫跟女主一起来到日本女主家乡,前夫出现了很大的失衡感,所以逃离了女主.女主跟前夫回韩国路上才得知,前夫不是父亲重病回去,而是因为和自己的前妻有个儿子想回去看看.女主在车上打了前夫.因为他们之前又出现了失衡.前夫虽然死了自己的儿子难过但通过还有个儿子找了平衡点,现在女主又独自陷入痛苦.女主一个人站在雨里跳舞.我个人觉得这里的拍摄方式有一些普通,可以在升华一下最后女主回到了自己的日本的现任丈夫的家.两人平静的坐在了一起.经过一圈的事件,男主因为失去女主的痛苦和女主现在痛苦,终于对等了起来.两人一起慢慢的散步了.关于两人下楼散步导演也给出很对位的拍摄,一前一后、女主走过又回追,到后来平行散步等.片子里充斥着平衡,这也传达了导演想表达的,所谓爱情就是一场博弈,所谓构成爱情的元素就是生活里方方面面的平衡,金钱、情感、身份等也是所谓的“门当户对”两个人最终能走下去,还是在生活里找到了一条共同的路
深田晃司用一个并不幸福的故事阐述了他对人生的看法,混乱却真实。
生活并不是总充满阳光,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也并不是在大团圆的结局后就不食人间烟火。
正如妙子和二郎的婚姻生活一样,看似平静的小两口的日子总会在不经意间向观众透露出一点不幸的消息:公婆不满意儿媳带个“拖油瓶”进家门,儿子在庆祝宴上不慎溺水而亡,丈夫的前女友突然找上了门,消失很久的哑巴前夫也卷了进来,······
这大概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事情来了,他们的应对策略看上去让人迷惑:公婆选择远离麻烦,搬到了外地居住;丈夫去送老人,回来的半路上又去见了前女友;前夫与妙子在一起似乎才更加快乐,没成想,他还有一个马上要结婚的儿子,······人们的做法与想法看似不可理喻,实则却是最真实的反应。
它或许不那么美好与道德,但是人生也从来不都是按照完全正确与错误的标准在按部就班的。
导演的想法或许表达得太彻底和冷静了,难怪不少观众假装自己看不懂。
北影节英嘉
3.5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0421北影
3.5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