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

ディスタンス,这么……远,那么近,Distance

主演:浅野忠信,井浦新,伊势谷友介,寺岛进,夏川结衣,凉,远藤宪一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01

《距离》剧照

距离 剧照 NO.1距离 剧照 NO.2距离 剧照 NO.3距离 剧照 NO.4距离 剧照 NO.5距离 剧照 NO.6距离 剧照 NO.13距离 剧照 NO.14距离 剧照 NO.15距离 剧照 NO.16距离 剧照 NO.17距离 剧照 NO.18距离 剧照 NO.19距离 剧照 NO.20

《距离》剧情介绍

距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名为“真理的箱舟”的邪教集团在东京的自来水源里投放病毒,致使上百人死亡,近万人受到伤害。在此之后,投毒的五名主犯被教众杀害,教主亦自杀身亡。该事件轰动一时。 三年后,当初四名主犯的亲属来到“真理的箱舟”位于山中的遗址,扬撒骨灰,祭奠亲人。然而,他们停在山口小路上的汽车被盗,众人被困在山中。随后他们遇到坂田(浅野忠信 饰),当年投毒小组中临阵逃脱的第五人…… 五人齐聚小屋度过一夜。在这一夜中,他们将不得不直面那些曾刻意回避的记忆,以及不得不面对的自我。我们之中,究竟谁是受害者,谁又是加害者?我们能否找到某种确切的东西? 本片荣获第16届高崎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夏川结衣)和最佳男配角(远藤宪一)三项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狼牙跨国大追捕:千里追逃魔法少女伊莉雅第四季特典名侦探柯南:战栗的乐谱循环初恋杀手劫持正义拥挤的房间Byplayers3:名配角的森林100日真实的北方烈日殊途海云台恋人们废柴兄弟3生命宛如致命恶疾反叛中国刑警803英雄本色人生别气馁维琴河第四季摩玉玄奇墓野魅影血界战线外来媳妇本地郎意外杀手新宿天鹅庭院重重GO!大暴走同居少女诸事卜灵界基友3怖偶细水长流增田康介剧场搞笑漫画日和GO

《距离》长篇影评

 1 ) 有时候,看电影不是一种享受

我很享受看电影这事儿。

对我来说,它既是一种放松娱乐的方式,也是一种观察生活的方式。

不过这部影片显然不在此列。

它很压抑,全片没有任何的插曲来调节气氛,配的都是真实的声音,而且色调偏暗,在山顶的镜头里,很多人脸都模糊不清。

看得出,是枝裕和在这部片中跟侯孝贤拍《聂隐娘》时想法一样,追求写实,尤其片末井浦新烧桥前的镜头,那些雾慢慢地围拢过来,像极了《聂》中隐娘在山崖见其师傅的片段,很美。

然而,除此之外,影片没有更多的亮点,无论从故事性,思想性抑或镜头美感方面来说,都是。

刚看开头,因为看过村上春树的《1Q84》,立马就知道是要讲有关日本著名的奥姆真理教事件了;影片基本就是通过四名主犯亲属的回忆,来部分还原这次的宗教事件,很压抑,不过也仅此而已;镜头比较多晃动,而且正如前面提到的,很多色调偏暗,都看不清画面。

因此,这纯粹就是一部让你看得很压抑的,表达是枝裕和对那次恐怖事件的关注的电影。

 2 ) 《距离》

100大导演 | 是枝裕和《距离》2001:这两个小时很煎熬,先是一头雾水,只好再从头开始播放,缕清它的结构。

它先是让四个主角依次登场,然后他们聚到一起开车上山,在山上偶遇一个陌生人,后来他们的车都丢了。

第30分钟才透露人物关系和行为目的:这个四个人是邪教组织成员的亲属,而那个陌生人就曾是邪教组织成员。

他们留宿在一间林中小屋,故事结构开始夹叙夹忆,在小屋过夜的主线之外,不断插入那几个邪教成员生前忽悠亲属的过往。

这个电影其实回到了处女作的母题,就是活着的人如何挂念死去的人,而浅野忠信演的陌生人则像跨阴阳两间的使者,带着死者的过去,也承担着现在的后果。

电影取材于奥姆真理教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由此开始了是枝裕和关注时事的爱好。

同一个事件,他选了不同的角度,既不是受害者,也不是加害者,而是加害者的家属,这个身份就很尴尬,值得同情吗?

万人唾骂吗?

似乎都不对,所以电影才有看头。

但是太冗长了,太沉闷了,快受不了了。

这张碟收录了一段花絮,是是枝裕和和演员井浦新、伊势谷友介的对谈,蓝光画质说明是时隔多年后的重聚,但是没有中文字幕。

据说当时导演只给了演员人物设定,台词都是他们即兴发挥的,而且他还受卡萨维茨的影响,给演员的信息不对等,以此激发灵感

 3 ) 拉片

本来想写影评的,但是光靠看一遍的记忆写不出来什么,重看一遍,打开记事本,开始拉片。

但已经十点半了,明天还要上班,今天是没空变成影评了,先把拉片的草稿放这里吧。

由arata作引子,三人的片段,按照固定的顺序交错出现,勾画三人当下的生活状态,但此处胜提到,敦是他的高中同学,这与后面敦这一角色的神秘性又盖上一层面纱同时也为三人面对困境时的状态和意外长时间共处的各种应对姿态进行铺垫。

手持镜头为主,伪纪录片形式。

深山的鸟鸣,开头也有出现。

四人陆续抵达,距离开始缩短,开始相遇。

但对他们来说不是第一次。

花的意象!

(陡坡上的山百合)四日两两相遇,两人熟络,两人生分的寒暄实 第一个到,注重时间观念的上班族形象。

(每年一次的活动)车内四人的距离拉到最近,车内的谈话时间,四人情感上距离拉近的同时,物理上行进越来越远,但离目的地越来越近。

敦谈话参与度低摩托车(作者导演的电影,处处都是伏笔,前后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很强)敦的黑衣服(身份之谜的线索)两两交错谈话,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笛子开始引入他们各自亲人以及与那场事件的关系。

(胜的哥哥)坂田在湖边出现,是全片的锚点,交错镜头一动一静,四人与坂田的距离也在拉近。

实最先发现坂田。

从林间走向湖边的阳光下,开始(!

)真正接近逝去亲人的心里。

依次在栈桥悼念(时间长短不一样,虔诚度不同,敦带了花,好像是小野菊)四人与坂田互相发现。

聚餐时距离拉远,节奏上开始松弛,横向的距离再次拉近。

但由实开始谈起家的概念。

车被偷!

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四人的戏剧冲突开始出现。

这个设计相当荒诞。

作为车主的敦并不是最慌乱的,反而劝阻想走路回程的实。

坂田与四人正式会面,但坂田显得更在意车子的丢失。

最先与坂田交流的是胜。

四人沟通与坂田同行,实的反应最激烈。

物理上的距离更深入,他们在心理上更接近逝去的亲人。

进入屋子的顺序和对待屋子的态度。

坂田最先坐下,主人的姿态接待四人。

代纪香最先开始回忆。

敦注意到屋外墙角的花。

胜坐下,实嫌恶灰尘,开始回忆。

胜最先与坂田交流,探寻亲人未知的过去,距离各自拉近。

胜向坂田介绍四人身份,对于敦,说的是在这里的应是他姐姐,而坂田也半疑问地回应。

敦摘下眼镜,拿起香包,开始回忆,但没有声音。

胜携长笛出门,代纪香给他手电,代纪香开始继续回忆与前夫的过去,前夫的谈话开始引入邪教的所谓理论和邪教团体的生活,但重点在于对这种邪教对生活的影响的展示,对原初家庭的破坏。

大段所谓的邪教宣传。

镜头始终在代纪香这边。

胜在林间吹长笛。

低沉的笛声与林间风声。

开始回忆。

相对于代纪香的抗拒,胜对于哥哥介绍的邪教思想显得并不关心,兄弟俩的关系并不亲密,哥哥也不试图影响弟弟的生活,更没有想拉他入教。

父亲的接入,让家庭又一次出现。

但是过去式父亲的离世推动哥哥奔赴教团。

坂田再次确认敦的身份和工作,敦探问姐姐是怎样的人和教团的关系坂田回忆与敦姐姐的,但有声音。

在湖边栈桥。

坂田探问四人的关系。

实开始回忆,他的回忆是关于前妻婚内和老相识的出轨并加入邪教,解释了他对于邪教成员的抵触和憎恨。

邪教同样破坏了他的家庭,双重的破坏,对他家庭信念的否定。

这场三角戏的表演极为出色。

镜头在两边互相切换,双方互相并不理解但坚持各自的表达。

镜头始终在实一边,导演的立场很清晰。

实与坂田通过借火开始交流,抵触开始慢慢消解。

交流内容看出坂田已没有原初家庭,教团是他的家。

安静的环境,声音很清晰。

敦提起想知道教团的生活,屋外实在探问坂田教团的生活(但敦没有问坂田),实在意前妻是否出轨。

敦拿出找到的姐姐的香包,但代纪香什么都找不到。

(是否屋内找到值得怀疑)代纪香从物品引出另外的回忆并向敦叙述,物品是鞋子,与进屋拖鞋又有一重呼应。

敦开始与姐姐的回忆,在湖边开始有声音。

(但可能是借由坂田的描述虚构的形象和回忆)关于孤独的鸟的讨论,与邪教内容无关,更像是敦给姐姐传输一种观念。

镜头是在姐姐这边。

四人回到屋内,回忆结束互相交流。

在亲人呆过的地方互相交流,教团家庭以临时家庭的重构而重叠。

坂田的在场形成了两种家庭的勾稽。

代纪香开始意外之后的回忆,代纪香家庭破碎开始展现,回忆不起丈夫何时开始异常。

接下来是实,不知道前妻的两次堕胎。

敦的表述是他,喜欢花,似乎不是在说姐姐。

接着是胜,直说虽然住一起但是不知道哥哥的异常。

回忆结束。

入夜下雨了,前一年也下雨了。

敦回忆,关于寂静蓝色,和小野菊,姐姐开始陈述结束与重生。

敦与胜交流神是否存在,二人都不信神,对教团的批判和否定。

(雨声)代纪香开始回忆,介于前两次回忆之间,丈夫离开教团曾回家过一次。

但却更加疯狂,没有回来。

激烈的言语冲突,家庭的完全破碎,却留下一双鞋在自己这边。

脚底的灰尘。

坂田开始介绍教团里的代纪香丈夫。

对教团残害他人的不理解。

坂田开始回忆代纪香丈夫的逃离事件,(湖边与敦的姐姐),与他在代纪香面前的描述完全不同,坂田本人更像是主动作恶,期待作恶计划的顺利,对教团的信念不是最主要的驱动。

坂田更焦虑,更留恋现实世界,强调净化思想但又惧怕计划的实施 。

屋外坂田、敦、胜三人雨后火堆边谈话,坂田回避对计划的谈论和背叛,以及信念。

但明显是说谎。

敦一直保持沉默。

代纪香和胜依次来到屋外。

五人火堆边沉默(很好奇他们点烟为什么不用篝火)湮灭的火堆切换到坂田对计划背叛的回忆,寂静蓝色,是清晨还是黄昏?

坂田林间的奔跑是为数不多的激烈的场景。

面对审问,坂田为了自保开始背叛,否认亲密关系,持续的说谎,教团家庭的破碎。

教主自杀。

实:生活的真实性。

胜:逃避代纪香:逃避不是好办法。

坂田与敦讨论姐姐,(姐姐应该是警官提到的对坂田很好的那个)不相似。

敦问教主,坂田说像父亲,初期的教团像大家庭。

大家庭破碎后,不再想起教主。

窗外男人焚烧什么的镜头一闪而过。

像是某人的回忆。

天亮了,五人离开屋子来到湖边栈桥。

晴天,湖面武器雾气升腾。

五人站位各不相同。

搭上顺风车离开。

敦戴上墨镜,临时家庭即将终结,距离重新拉远,四人与外界的通讯恢复。

只有坂田没有联系,(面看起来真的很好吃,敦吃的好像是荞麦面。

)回程的列车只有敦和坂田没有睡觉。

坂田开始询问敦的真实身份,敦的姐姐说过弟弟已经自杀了,到底是姐姐为了隔绝原初家庭而说谎,还是敦一直在说谎?

但更倾向于敦在说谎。

新宿站的人潮涌动,五人消散其中。

敦又带着一枝花来到医院,老人已经离世,护士发现敦并非儿子,老人应该是教团事件的受害者。

回忆,女人问男人是否后悔结婚,不关心孩子。

回忆窗外烧东西的男人,敦回忆警官审问,是否受影响才喜欢花,敦说喜欢那百合花,但不觉得是受到影响。

敦为自己重构的家庭因为老人的离世又一次破碎。

实去看棒球(对后家庭的逃避)。

胜与女友看照片讨论离奇之旅,问女友是否会游泳,应该是回忆起哥哥不会游泳,决定教女友游泳,他开始认真面对试图组建的新的家庭(不逃避)。

代纪香与儿子通话,(不再逃避),四人在这趟旅途后不再逃避创伤后的生活。

敦又回到湖边栈桥,寂静蓝色的背景。

扔下的是百合花,镜头切到回忆,烧照片的男人背影,关门后屋内的百合花。

不再用伪装角色需要的小野菊。

长时间的敦独自站在湖边栈桥的背影,敦的哭泣,呼唤父亲。

作为教主的儿子,他承受更多的代际罪恶感,相较于其他教团成员的亲人,他更加缺乏正当的理由去为父亲悼念,又缺乏足够勇气去直面父亲是一个罪人,喜欢花也极力回避是受父亲影响。

父亲烧掉合照的镜头后,敦烧掉了湖边栈桥。

字幕背景是持续的水声,是谁在水中行走?

 4 ) 自我服丧

《距离》是在《下一站,天国》完成后的作品,并在五月的戛纳与日本同月上映。

从《下一站,天国》带着温情的亡后天国时光,再到《距离》的伤痛之旅,是枝裕和看似转变了探索的方向,决定将人性的阴暗面呼之而出,但依旧是以实验性的拍摄方式(或者说这是是枝裕和电影生涯中最具实验的一部),来将被摄个体通过“审问”的方式进行探讨,即为外界同内心的“审问”。

而外界便作为了与个体的描绘媒介,通过对奥姆真理教事件的社会反应来构建脉络,重新思考。

所有对于社会事件进行过深层思考的,都会最终孕育出一种非二元对立的观念,更何况是枝裕和早期以现实题材为主的纪录片创作者,更能够客观且内省的态度去解析社会事件。

以奥姆真教事件的社会反应,是枝裕和意识到大部分的媒体与市民的立场过于单一,即将犯罪者“排除”在外,觉得“排除”犯罪者才是正义的表现。

但是枝裕和认为犯罪并不仅仅是关乎犯罪者个人的问题,犯罪对社会来说就像脓疮一般,并非与我们毫不相干。

所以是枝在看到这些新闻报到后,对于“被害和加害二元论”产生了抵触心理,为了摆脱这层简单的模式,他决定把加害者亲属作为电影的主人公。

我们不难在是枝裕和获得金棕榈后的创作生涯里发现,他始终在坚持描述着灰色地带,让人们主动的去思考问题所在,这种二重性的人物性质时常出现在他电影人物的身上,如《距离》中参与真理教的一员坂田,是枝将他塑造的与常人无异,甚至在最后集体离开森林后,与加害者的亲属在同一面馆里,因为森林中没有信号所以大家都纷纷掏出手机联系起自己的亲人时,摄影角度从坂田的视角出发时,同情感难以不打动观众。

但这也时常让人误会与曲解了他所位于的立场,如他所说:“电影不是用来审批人的,导演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

设计一个坏蛋可能会令故事(世界)更易于理解,但是不这样做,反而能让观众将电影的问题带入日常生活中思考。

”这是一种对于社会形成的成熟,健全的思考,反观中国社会其实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从皮影戏里好坏分明的人物性格,中国人仿佛已将二元对立的观念刻入了DNA,在社会事件中不经思考的排斥威胁于社会的力量,但从来没有思考过它的根源便来自自己的社会,始终披着一件虚伪的正义。

本片中除了对于真理教的社会思考,还有对于“父性与父权的缺失”这一主题的展开,如果说《步履不停》是为了纪念母亲,那么《距离》便是对于父亲离去的一种服丧。

“我的作品都是在完成某种服丧,有时候是自己的服丧。

”是枝裕和在拍摄完其第一部电视纪录片后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

《距离》的最后一幕,是枝以教主之子的身份完成了他的服丧,大火冉冉从独木桥的尽头升起,是一直隐瞒身份的教主之子口中念叨着父亲,划向自己的那根火柴,毁坏的家庭照,投下的百合花,一切都燃烧殆尽。

从这重身份来看,是枝带入了私人的影子,一种社会与内省的观念完美的集中于一体,即使有碍于演员的“自由度”,但依旧是他个人十分中意的作品,因为能够将那时期的所思所想都真实地反映在了影像上。

这其实是对于习惯了是枝裕和后期影像的观众来说,较为不友好的一部早期之作。

在完成处女作《幻之光》后,他对于电影一味按照分解图的拍摄方式进行反思,便决定将他积累的纪录片经验充分发挥而出。

所以在《下一站,天国》后,他越发实验起来,这是他探索风格之路上的奠基。

镜头的晃动感,有声与无声的结合,空间内部的时空切换,即使不够成熟,但依旧敬佩是枝处理素材的能力。

因为没有准备剧本,只定下了人物设定,同时又让演员自发的内心情感来完成电影,这种即兴实验的尝试,稍一不稳定,便会混乱的无从下手,所以当影片到了中旬时,演员才与电影的基调慢慢渐入佳境。

这种演员的即兴自我表现是具有双刃性,它会妨碍创作者或者创作者妨碍了演员,虽然我认为这不是是枝写不出来的理由,但可以理解为这是他探索时期的一次尝试,甚至不赖。

 5 ) 人心间的距离是最难解的谜

写于2013年在今年的第六十六届戛纳电影节中,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以他的新片《如父如子》拿到了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引起广泛关注。

回顾其近二十年的导演生涯,虽时不长却也不乏许多佳作。

今天挑出是枝2001年的一部作品《距离》,以此片来认识这位导演的世界。

本片大致讲述了邪教组织“真理的箱舟”策划了投毒恐怖事件后,几名主犯被杀害,教主亦自杀。

三年后,当初四名主犯的亲友来到山中邪教的遗址祭奠故人,却发现来时停在山路口的汽车被盗,被困山中,因此遇上了当初临阵脱逃如今故地追思的第五名主犯。

五人回到了当初教徒们住过的小屋,各自陷入对亲人的回忆和悲剧发生的沉思之中。

全片采用交错现实和回忆的叙述方式,多人物多条线叙述,同时不断淡化故事情节,虽在观影上增加一定难度,但依然使情感堆积,对影片内涵的表达恰到好处。

要讨论作品,必须先介绍一下导演。

是枝裕和被人们归为20世纪90年代晚期“新日本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也被评论家们称为“独一无二的导演”和“同辈人中思想最严肃的导演”。

是枝裕和“被记忆、丧失、死亡、人们怎样寻求生路和设法幸存等问题苦苦纠缠”,他的电影总是围绕着关于孤独、记忆、认知等母题展开,试图以一种隔离的姿态来探触人的内心世界。

影片风格大多节奏舒缓平实,叙事极简,靠情感维系单薄的时间线,同时又极力克制感情的表达,极度还原感情的真实困境。

本片中,第一视角镜头加画外音的人物对话是导演九十年代至新世纪初的作品中最爱的拍摄手法,近似于采访,片中表演和故事情节也接近于生活(据说本片并没有正式剧本,演员掌握了大概表演内容后便自由发挥而成)。

比较鲜明的一个特点就在于影片几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和手持摄影,并且不使用任何配乐,单纯的展示淡如生活的故事,有着明显的导演早期的纪录片风格。

事实上,是枝的故事片总是很难与纪录片工作分开。

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是枝最初一直从事着纪录片的拍摄,其影片的内容构架和制作上也大多脱胎于纪录片制作,如《无人知晓》的取材来自于真实的社会案件,《当记忆失去了》和《下一站,天国》也都关注记忆对自身身份构建的重要性等等。

是枝裕和故事片和纪录片的紧密连接事实上模糊了事实与虚构的边界。

这样的态度决定了是枝裕和在其影片中一贯的姿态,即导演以他者的身份站立在一旁,聆听人物的情感。

是枝裕和的影像事实上是其人物的情感的倾听者而非面向观众的讲述者,具有冷静克制的观察感。

导演更试图达到的效果是让观众跟随摄影机去聆听、观察人物以感受到其内心。

在本片中,就是通过山林中影影绰绰的日光以及小屋中的光影来勾画人物情绪,而不是通过捕捉人物的面部或动作的大特写(印象中是枝的电影不曾出现过特写,在这种表现情感手法的克制上颇具日影大师小津安二郎风范)来表现。

在是枝的镜头中,人物的情感更多是靠克制而非宣泄来表达的。

对此他曾这样说:“我想尝试限制情感的表现,从而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不依赖特写哭泣的面部去传达角色感受的情感表现方式,我是在实验,想看看通过刻画主人公对于周遭光线、阴影和声音产生的共鸣,究竟能够传达出多少情感来。

”在影片的选材上,导演再一次运用事实报道进行二次创作。

片中“真理的箱舟”原型是曾在1995年制造了东京地铁沙林投毒案的邪教团体奥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

众所周知,奥姆真理教的一系列反人类作为在日本社会引起了二战后的最大社会恐慌,事件发生后也出现许多反映邪教这一社会问题的艺术作品,文学方面有《1Q84》,纪实文学《在约定的地点》以及《地下》(村上春树一直十分关心邪教是如何实现意识渗透和达到控制影响的问题),电影方面还有盐田明彦的《金丝雀》等。

尽管选取的素材相同但不同作品关注的重心不同,《金丝雀》表现少年的成长之路的艰辛和残酷,本片所要表达的是生与死的讨论以及绕不过的终极话题——孤独。

生与死的讨论是导演多年来关注的重点,《幻之光》中丈夫的自杀,《下一站,天国》中的死后纪录片,《距离》中的最终祭奠,都用真诚的态度和平和的手法展现死亡。

探讨死亡和救赎的静止不可避免的带着压抑和沉重,影片以他们在事件三周年的忌日的祭拜活动中的往事回忆为经,以他们不期然邂逅的当年唯一从宗教团体逃出的成员的叙述为纬,试图呈现当年的宗教团体成员的真面目,这种时间上的隔绝感巧妙地呼应了本片片名。

在与当年的教团成员接触后了解到自己亲人全然不知的另一面后,观众与这些家人一样处于震惊中,在回忆与倾听的巨大差距中领悟到死去的人们内心的真实所想还有他们的完整面貌对于看似最亲密的人来说是不认识甚至陌生的,正是社会中状似亲密的人与人存在着这种这么远那么近的距离,才会让内心深处倍感孤独,得不到社会认同的人们渴望在教团的修行下得到内心的宁静,乃至被教主洗脑,走向万劫不复。

这种深深的孤独感和距离产生的心灵的苍白即是片名的寓意。

记得在IMDB上曾看见一网友评论道,“当看到第二天人们终于离开森林搭乘新干线回归城市,重新融入繁忙的都市生活,我好像一下子明白了教团能够在深林中植根发展的原因。

”影片最后的场景,雾气弥漫的湖面上唯一的栈道燃起熊熊大火,画面美得如诗一般,与全片宁静淡泊的的画面风格统一,也为全片留下余韵。

内容上,影片最后的几句台词引起的关于人物身份的巨大悬念如彩蛋一般,让观者获得小小的推理乐趣,也由解密的心理驱使着重新观影,在诸多细节中拼凑出敦这个神秘人物的真正身份,这也算是导演对观众跟随影片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后的小奖励吧。

 6 ) 《距离》

是枝裕和导演的早期作品。

影片讲述的是一群亡故邪教徒的家属遇上前教徒前往教徒聚集地发生的故事。

影片十分平淡,从众人的交谈中,制造惨案的邪教徒们的生前生活被一点一滴地披露在观众面前,给观众一种,在亲密关系中的二人虽在面前却无法交谈的割离感,也契合了它的主题——距离。

妻子、丈夫、姐姐、哥哥,曾经熟稔的、亲密的对方,怎么会变成现在的陌生人?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意义保护了人们的生存”,在这部影片中,也许它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邪教描绘社会的不一样的视角,给予了这些教徒极大的前进下去的意义,例如山本和环一直争论的场景,甲斐和爱人在咖啡馆交谈的画面,无一不提到了“意义”这两个字。

看着教徒们脸上浮现的不合时宜的怪异神情,我想到了两个字“断线”,人与人之间的“断线”,这也正是是枝裕和导演前期作品所表现的主题。

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网络发达的社会下,人更容易陷入到“孤独”的状态。

诚然,网络将我们的联系地更加紧密,发个消息就能与他人取得沟通,一个优质朋友圈,就能到朋友们的点赞,有一个说法是“点赞之交”(笑)。

不过事实上,人与人的深层次交往变得更少,多数人的交流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吃了什么,听说了什么乐子,以及其他一些纷杂的事情。

“无法真实地袒露自己”,是难以开启深层次交往的一个问题。

我们害怕受伤,害怕他人的闲言碎语,害怕展露出自我却被我们所重视的人遗弃,克服这些障碍非常困难,是需要很大的勇气。

但进行这样的尝试绝对值得,人们会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同另一些“原子”共同组建属于大家的“分子”,进而从中获取归属和认同感,我想这就是“交往”的深刻涵义吧。

 7 ) 嗯

是枝裕和少有的带有悬疑色彩的电影。

《距离》讲述了真理教投毒事件三年后,真理教的家属们在祭拜时被困山上,和一名教徒住在真理教旧址,重温各自和亲人的记忆。

故事和表达实际上是剥离的,导演任性的通过这种方式讲述亲人间也存在的无法互相理解的距离。

这就是导演在早期创作上还不能做到更好的取舍。

但强项依旧明显,作为拍纪录片出身的人,导演对人物的把握非常擅长,简单的几场戏就能把人物立住在且特点鲜明。

例如最难立的主角,喜欢花代表他的感性,所以后面揭示他扮演别人儿子在医院照顾老人的举动,就完全可以接受。

 8 ) 距离

凡事過了界線, 只會累己累人, 修行是宗教的必修課, 過分積極, 過分宣揚教真善美的教條, 親人只會感到煩厭: 女教師丈夫深宵人靜時在房間讀宮澤賢治的詩, 他把真理教的教義套在文學詩作, 扭曲了原有意思, 自以為從中獲得了宗教的奧秘, 不顧獨守空閨的妻子, 不顧年幼兒子, 得道昇天是他目前最重要的修行, 朝聞道, 夕可死矣! 入迷甚深的信徒捨棄了人類應有的情緒反應, 縱使男人不住叫和妻子同坐的男子滾開, 甚至把飲料倒翻其身, 然而, 他沒有情緒激動, 以笑容及驚人的好脾氣應對, 活在天上人間信眾看著迷失在罪孽深重的人世孽海, 只有微笑回答, 那種看透世情的淡然、 得到神眷顧的超然及憐憫迷途羔羊透視, 可以捨棄肉身, 一走了之, 回到所謂的天家, 留在世上的親人要背負的是心靈創痛, 表面過著和普通人沒有兩樣的生活模式, 但在自我救贖的深山旅程, 接觸人類還沒有污染的湖泊, 是受傷害家人潔淨靈魂, 交託憂鬱給天地的祭禮。

cr:陳柏祥

 9 ) 《距离》

这是是枝裕和导演的第三部电影,于2001年上映。

他的前两部作品,我已经写了观后感,也许一些朋友只看到我写的一篇,其实算这篇已经写了三篇了,写了之后,放在知乎上,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不知道这篇观后感的下场如何。

故事的背景是日本的一个邪教组织在东京的水源里投放毒品,致使128人死亡,几千人受到伤害。

投毒的五人被一帮教众杀死,教主在警察追捕中自杀身亡。

三年后,人们在纪念逝去的亡灵。

而在另一边,那几个凶手的亲属也在同一天祭奠自己的亲人。

影片的视角便是对向了这几个边缘人。

几个人在邪教组织经常活动的丛林中小河边的一个栈桥上,献花、合掌,简单的祭拜仪式后,返回时发现他们的座驾被偷走了,幸好遇见了同来祭拜的原邪教组织成员坂田,带他们到了该组织曾经住过的小屋里度过了一夜。

影片所描述的就是在这个不眠之夜里,他们几个人的言谈和行止。

是枝裕和一向关注生与死的主题和社会边缘人的生活。

他的风格也尽量接近纪录片,似乎在刻意强调这是用最简单的手段表现最真实的事件和人物。

与他的风格相似的有咱们的贾科长。

不过到了他们导演事业的后期,不约而同的逐渐注意了影片的情节和戏剧性的发展,这样一来,便满足了观众的欣赏习惯,也变得更加耐看。

不过《距离》这部影片还是属于他早期的作品,看起来无比沉闷,情节晦涩且单调,绝少戏剧冲突。

也许是由于我反映比较迟钝吧,一直到看了第二遍才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稍微理清楚了些。

在剧中人物的构建上,是枝裕和也有他自己的特点。

有的人物是通过互相的对话,以最简洁的语言就把人物立起来了。

如纪代香的身世,阿胜与他哥哥的关系等,一目了然。

而对另一个人物阿敦的介绍,却始终闪烁其词。

观众只能从影片的片言只语中去揣摩。

阿敦喜欢花,尤其喜欢百合花,而在邪教的会徽上,就是百合花的图案;在祭奠仪式上,阿敦是几个人中最严肃庄重的;在小屋中,阿敦特别询问坂田对教主的看法;在影片最后,阿敦又一次到了小河边,一点点的烧了全家的照片,照片中隐约可见父母和姐弟四人。

他站在栈桥上,轻声的呼唤:“爸爸!

”由此是否可以推测,阿敦就是教主的儿子呢?

这些在影片中并没有给出明晰的答案。

而是任由观众去猜想、思考,才能让人物更加立体,更加丰满。

也使得影片更加耐人寻味。

影片的重点在人们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尤其是这几位曾经是凶手的亲属,他们怎样看待邪教?

这样看待邪教所犯下的罪行?

影片中参加邪教的这几位看起来并不是那种一无所知的群氓。

阿胜的哥哥弃医入教,是为了“在教会中学会本质的治疗。

想利用我的一生,去研究怎样治疗人的灵魂。

”纪代香的丈夫山本是个教师,一门心思去“释放自己,明白真理。

去寻求真正的教育。

”他们中的所有人,都是因为看到了许多的不公正,看到了许多的丑恶,因此对现在社会彻底失望,轻易的相信那伪善的神和虚假的神祗。

以为自己能够通过入教去普度众生。

泰戈尔早就说过:“我把世界看错了,反倒怪世界骗了我。

”他们对社会一知半解,对人性毫无了解,无限的放大世界的邪恶,无限的放大自己的感知和责任,他们从一个普通的公民,却去寻求去脱离这个社会,拉大与世界的“距离”。

是造成他们走火入魔的根源。

而他们的亲人从一开始就不赞成他们的做法,甲斐实早就告诉痴迷邪教妻子:“你们是在犯罪。

”可一旦罪行昭显,他们又从本能上去同情自己的亲属。

甲斐实这样说:“我的事,时常被提及,我也问自己,阿实,现在的生活是真的吗?

我可能是在逃避。

”逃避也是他们中的多数所选择的无奈之举。

但一年一年的过去,尽管他们仍然不愿谈及此事,可心中总要不停的面对,总要不停的追问,总要忍受心灵的煎熬。

这种痛苦甚至会伴随你的一生。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彼此之间都是一样的人,都需要衣食住行,都需要思考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任何人之间实际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距离”。

我们可以有不同的信仰,对事物有自己的解释和认知。

这样才构成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但无论怎样,这其中都有一条界限,就是不能去损害社会,不能去伤害他人。

无论你信仰什么宗教,上帝也好,基督也好,安拉也好,佛祖也好,都是劝人向善的。

一旦你遇到的“神”是让你去作恶,那么你遇到的一定不是“神”,而是魔鬼。

相信魔鬼,就远离了这个正常的世界。

丧失了天理人伦道德的人,和正常人的“距离”就更加遥不可及了。

阿敦这样说:“神这东西或者是被人当作神,其实是心魔。

被当作神的,首先应该是正义的东西。

如果因为我相信他,而要我去伤人,这样我宁可选择什么也不相信。

”对此,坂田尚有认真的思考。

他说:“我不是存心想背叛他们,但我不得不这样做。

直到现在,若可以的话,我仍想成为他们的一分子。

我和他们有同样的想法,但是我想应采取不同的行动。

”那些加入邪教的人,说的好听一点,是些天真的理想主义者,难听点是鬼迷心窍的糊涂虫。

而那些心怀邪恶参与罪行的人,则是为虎作伥的凶犯。

头脑误入歧途尚可回头,行动伤害别人则是不可饶恕的罪行,想回头也很难了。

不知道他们在祭奠这几个凶手和亲人的时候,是否想起了被他们害死的那128个亡灵?

影片中的演员表演都不错,听说好几个人还拿了大奖。

引起我注意的并非是主要人物,而是饰演甲斐实的寺岛进。

在《下一站,天国》里他饰演的是一个颇具幽默感的车站工作人员。

而现在这部片子里他却一改风格,甲斐实是个阴郁寡言,有时还有点暴躁的人。

寺岛进演的非常到位。

本人评分:6.5。

 10 ) 距离

是枝裕和曾说过,对死有了更深的了解,才对生有加倍的热爱。

相较于后来蜚声国内外的系列家庭剧情大片,早期的《下一站天国》和《距离》更显示是枝裕和惊人的剧本构思功力和独特的记录拍摄手法。

敢于大段平静地展现长镜头,于无声处里的惊雷,不动声色地奔涌。

这种笃定自信,是一种心灵的力量,强大,自持。

对于曾经的恐怖事件,全片除了开头两分钟的提及再无叙述。

家人与亲人之间的距离,曾经近在咫尺,如今只从别人的只言片语中拼凑,遥远得已无从企及。

孤独的鸟,比别人飞得要高;不给别人造成困扰;嘴要望向天空。

影片从犯人家属切入角度,是是枝裕和最伟大的地方。

《距离》短评

在资料馆被创得最狠的一次,难以想象这是前一部《下一站,天国》的是枝裕和作品。1.拙劣模仿帕索里尼《定理》,关乎小空间内有神性的闯入者对他者家庭、人际关系的侵入和三观的冲击,但却全无章法,没有明确的阶级指涉、类型意味,只是对意外事件的再审视。2.被毁坏的邪教题材:对其所展现的精神控制表达混乱不堪,可能只有丈夫念诗妻子痛苦呻吟一段有点味道(低配《着魔》地下通道戏),其余看不出任何表达或态度,暧昧如同一会认同一会批判,终成四不像。3.莫名其妙的留白,成为孤独鸟的五条件不知何意。4.声音实验的意味远逊于阿彼察邦和《鸟类变形记》。5.长镜头似《都灵之马》,却毫无韵味。6.唯一值得第二颗星的只有开头的蓝和结尾的燃火大桥,倒是真有几分老塔的意味。7.蓝色寂静时刻是一天的终结将至和开始之时。(3.0/10)

6分钟前
  • 无名客
  • 较差

切入角度独特,叙事结构合适,摄影风格贴切,又不失是枝裕和一贯的人文关怀和诗意。一次关于极端人士精神世界的探寻,一切起点基于人,让我们试着了解他们。

8分钟前
  • Rocky
  • 推荐

@小西天。如果困在小屋的那夜,他们百无聊赖排演一个戏剧,几乎就是部滨口电影(bushi。但文本精细度、深度和趣味性都离滨口差得太远。演员临场组织台词这种写作方式,本片使用得过于粗放。是枝曾告诫西川美和:如果是创作者从一开始就知道结论的纪录片,做出来也没意思。我觉得关于人与人的距离,关于谁受害谁加害,是枝并没有真的随拍摄一起思索。他只是实现了既有的答案。伪纪录的效果,是加倍的虚假。连看三部好看的西川美和,再看这部实在有落差。是枝裕和的几部杰作是几次偶然的成见又加深了。

10分钟前
  • 奥兰少
  • 较差

比宇宙xx部高级,但也仅此而已。整体是向外部的,不奏效的延伸

12分钟前
  • dama
  • 较差

卡斯太强又为了十年前苍白唯美的arata去看了说是全片用手持摄像机录下自然光拍摄 那些粗粒子诉说的不是技术而是手段台词和场景走琐碎路线 显得相当深邃 结果偶看到最后成了悬疑片 其他几人的背景都很明显 唯独arata的敦 花店 百合 弟弟 一切无异他人却又更接近于真实原来那句爸爸揭示了谜底

15分钟前
  • 炎さま
  • 推荐

3.5。2:12:46。生肉。光线镜头河川声,台词。这部配乐不算多,但最后的声音也是很出彩的还有那个火的镜头。设备和技术落后的时代才最考验一个导演的水平。较早的是枝裕和。年轻时都是美男子。是枝裕和宇宙常出现的元素,隧道,植物,蝴蝶,庭院,老房子,很平常的食物,海,波子汽水。看完这些电影又想喝波子汽水了。服装最爱的是海街和空气人偶里的服装。年轻的伊势谷友介和年轻的小洼身上都有一种说不上的味道,形成了独特的吸引力。一直觉得寺岛进很帅,就是老了也有的那种帅气,一开始就是看的他年纪稍老的时候演的电影。

17分钟前
  • 冥王星(Ojas)
  • 还行

还在探索期的是枝裕和,用纪录片的形式拍剧情片。视角极好,从罪犯的家属、罪犯的“背叛者”的角度切入那桩巨大的社会悲剧,这种人物关系也形成了某种镜像关系。对悲剧的成因和复杂的人性有着非常深度的挖掘。ps:从中也能看出,本片也是他后期作品的雏形,被迫在某个夜晚相处(《比海更深》)、群体出行(《奇迹》)。

20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就是看不进去一直在快进感觉只有最后一幕烧桥很绝很好看

24分钟前
  • 辞有(隐身版)
  • 较差

#是枝裕和电影展# 大光明1厅,以家庭关系入手,深刻反思真理教事件这种反社会犯罪行为的成因,夫妻之间、兄弟之间、父子之间…都是别说理解,实际上连基本的了解都谈不上,三人在餐厅砸掉辣椒酱瓶的段落最绝,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可怖可憎的“微笑”(也许更接近对你们这些低等俗人的嘲笑),回想起来在我们身边其实也曾见到过;也许将“距离”作为唯一答案可能不算理由充分,然而同样身处同样的儒文化背景下的现实社会——无论何种关系,任何两人之间在根本上是不存在最平等、最彻底透明、最交心交肺的沟通与交流的,很难不认同是枝裕和的观点;电影文本性强,接近纯白描,是小有点小悬疑,但稍微有些晦涩,总体略挑战睡眠不足的观众

28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没必要拍的这么装 伪纪录片模式让人很不适 很出戏 不太喜欢这种类型 全程不知道在干什么 很猎奇的视角 面对邪教亲属和与之有关的事情 用这种手法 有种造神的谄媚 挺自恋的

29分钟前
  • 乐透
  • 较差

@2024-06-04 12:43:59

32分钟前
  • 虾仁🐷心
  • 很差

邪教的家人朋友凑在一起也好像邪教啊是枝裕和太热衷于探讨生死主题了啊虽然沉重但不压抑,气氛把握的刚好能一次看下来的都是勇士,真丶大闷片

37分钟前
  • 温柔的暴击
  • 较差

#🍋观影# 与《下一站,天国》应和,形成生人与死者的别样对话~

40分钟前
  • Shirleysays
  • 还行

感受到巨大的困惑如雾一般笼罩在影片中和是枝裕和的内心,在沟通这件事上透出一种精疲力尽的无力感、无望感。对他人的不理解被内化为对自我的怀疑,咫尺天涯的距离感蚕食了对话的欲望,只剩下彼此长久的沉默,和沉默中清晰的各种细碎声音。人和人,真的可以彼此理解吗?3.5

42分钟前
  • 宇文少横
  • 还行

两个小时愣是连谁是谁都没分清楚…

44分钟前
  • 山顶公仔波板糖
  • 较差

第一部让我感到有距离感的是枝裕和~

46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还行

48分钟前
  • 未名卡卡
  • 较差

这片子不适合我,emmmm,装逼神片~

50分钟前
  • 寄宿于右手之神
  • 较差

节奏真的很累,内容表达方式让我很反感,一切像导演要死要活的布偶戏

51分钟前
  • ^^
  • 很差

非常抱歉,尽管我是如此的喜欢导演,但是面对这部他早期的作品,实在是看不下去。 过于纪录片一样的寡淡了,还有着电视一样的画质,虽然能依稀看到将来作品的标志性冷淡色彩,不动声色的观察。另一个角度来说,导演后来的进步和改变简直是天翻地覆,难以想象起点于如此难解的的风格。

52分钟前
  • 冰淇淋的滋味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