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不懂,是因为一开始就假设电影的世界是未来世界,把电影看成了科幻片,不是这样的。
整个电影的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现实世界,电影的每个角色都代表了一个人精神世界中的一个方面。
如果这样看,那么影片中所有的设定就都说的通了。
首先是主角(代表理性)的工作。
交给他的一瓶一瓶的东西,就是从现实中收集的经验材料,可以想到神经递质。
他的工作,就是把方块放到应该放的位置,方块可以理解为整个逻辑链条当中的一环,当逻辑通顺的时候,主角就很高兴,有时候工作很快。
当逻辑不通的时候,整个逻辑大厦崩溃,主角感到无能为力。
其次是马特达蒙扮演的管理者,应该是类似于我们做出最终决定的念头,他常常隐藏于环境当中,其寓意显而易见。
再说主角看到的漩涡和等待的电话。
主角,也就是理性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等待电话就是指希望外部环境能够给予一定的启示。
漩涡是指主角隐隐感到的生命并无特定意义的绝望,最后主角跳入漩涡,其意义不言自明。
主角为什么一直说we,us,其指代意义也就很明显了,因为只有理性知道所有人都是一个人的不同方面,后来说i,是因为他发现理性有它的独立性。
其他的东西,都可以一一找到精神上与之对应的东西,太多了就不说了。
再者每个人都有不同理解,说多了就不美了。
他就是你,你就我,我就是我们。
住在一所废旧的教堂。
长相并不讨人喜欢,孤僻没有朋友。
埋头本体论的工作,在等一个电话的召唤。
拒绝一切模式的享乐。
每日重复寡淡无味的饮食。
害怕公众场合的喧闹,保持与别人的距离。
避免身体间的接触。
想在家里工作。
证明没有意义的定理。
被赋予一个特殊的任务。
妓女是诱惑者。
在等一个电话的召唤。
一切即是虚无。
虚无即是一切。
既然一切都没有意义。
沉溺在虚拟世界的感官刺激。
拒绝的不是爱。
赤身裸体漂浮在黑魆魆的宇宙空间。
结识年轻的虚无主义者。
如果什么都不相信为什么还要相信灵魂。
在人造的永恒夕阳下奔跑投向虚假大海。
人生有什么意义。
打破所有的摄像头、监视器和网络。
领导层阶级的抱歉像嘲笑。
抡起锤子毁灭所看到的一切。
留下废墟后仍然什么都不知道。
身后是黑洞纵身一跃的虚无。
特瑞·吉列姆的“奥威尔三部曲”最后一部,继“妙想天开”“12猴子”之后的最终章就是零点定理。
它延续了“妙想天开”的反乌托邦世界:受监控的 生活,机械的工作,无处不在的人群意识控制。
主角Qohen就是那么一个小棋子式的人物,等着一个电话,追求无法追求的真理。
在这个世界里有遥不可及却四处潜伏的“管理”,用电光纤就能做情色生意的女郎,虚无又反叛的电子神童。
虽然依旧延续着反乌托邦世界的老生常谈,但却不乏一些播撒在片中的各种新哲学思考,并由一种依旧充满吉列姆情调但却崭新的美学尝试--吉列姆式美学新的火花虽然继承了“妙想天开”的精神,但零点定理中描写的世界已经从妙想天开描绘的20世纪近未来移步到了21世纪的近未来。
霓虹色彩的狭窄杂乱街头,奇异的工作装置和主人公所住的古旧却又未来的废弃教堂。
比起刻意做出未来感的新异建筑和太空感的服饰与电子用品,零点定理的世界更像是染上赛博未来色的“油渍+车库”摇滚。
近未来的世界混合着被抛弃的上世纪过去和颇有信服力的未来预想。
那些破旧涂鸦的墙上装满的显示屏广告版,流动着股市情报跟垃圾广告,那异样的好似游戏厅但充满闭塞感的工作空间和派对上老旧被抛售的旧房子。
人们用ipad一般的电子用具照耀着自己的脸,公园的巨幅赞助商及繁多的禁止事项提示板。
反乌托邦的概念非常的明显,却使用了崭新的美学方式来进行表达。
也许是电影受限的成本和短暂的37天拍摄时间,反而造就出了这么一个特别的未来空间。
零点定理虽然在资金上远不如12猴子,但在视觉空间跟科幻新概念上都丝毫不逊色,谁说科幻美学只能存在于大片的前提呢?就像吉列姆自己提到过的,现在的电影跟真实的社会一样,贫富差距悬殊,只有商业市场和极度低成本的草根电影。
对于打破这种现有状况来说,零点定理也迈出了相当的一步。
--奥威尔、人生的意义,爱是否能胜过一切零点定理像一只半熟的鸡蛋,混沌不确定的内核散播满了各种不同的思考,就如电影中尝试证明的混沌世界一样。
其中作为奥威尔三部曲最后一部,反乌托邦的题材自然是 片中不可缺的元素,然而比起主题,反乌托邦只是以自然的生活背景中体现,或有时似有似无的从主人公Qohen的嘴中吐露出。
“理论上说我们都是孤独的,就算是在充满人的环境里”片中也讨论着人类思考的永久话题:我们为什么存在?
我们从哪里来又去到哪里?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让人不禁想起吉列姆的巨蟒时代,“布莱恩的一生”“人生七部曲”,尤其在片子的前半,诙谐幽默的对话种掺杂的人生探讨有着巨蟒曾经的影子,而整部片子主角不停尝试证明的“零点定理”就是为了证明一切皆无意义,但电影本身并不全是虚无主义的论调。
还有就是描绘社会中人只痛苦的电影经常会讨论的主题“虽然人生像屎,但有了爱就能活着”。
不无例外的,主角Qohen的苦闷生活中的一丝光明就是与金发女郎的虚拟约会,甚至让他想放弃对一切的执着和忧虑。
爱是否能战胜生活,片中也并没有答案,只是相比"妙想天开"的彻底绝望,零点定理的结局给了个模糊的希望而已,好比宇宙和生命只是黑暗和虚无的一个小错误所产生的一样,爱仿佛也只是规条世界中的一个小误差。
--规列混沌产生利益/混沌的代价片中印象最深刻的几句引人思考的话之中,最记忆尤深的就是马特达蒙饰演的“管理层”所说的话。
Qohen一直在做得程序并非为了证明“一切皆无”,而恰恰相反,是“无中生有”。
就像管理层说的,将无序排列出有序有很大的利益。
在人人追求“多余价值的利益”“事实结果”的世界里,将“无”变成“有”是最大效益方式。
而一直在用系统性的方法去证明混沌的东西本来自身就产生了悖论。
事实上“0”与“1”就是对混沌规列的最大例子。
无法用定理描述的宇宙,才能达到真正的混沌。
最相似的哲学理论恐怕就是道家的“阴阳”,阴与阳就像无和有,有中带无,无而生有,循环相合就是混沌的世界。
虽则喜欢明确答案的人会无法接受“零点定理”不深挖也不下定论的半熟状态,将电影看成一种半成品也不为过,然而这种半成品状态又反而是零点定理的特色,这种无法自理的发散性思考又何尝不像混沌世界的实态。
“人们总顾着追求人生的意义,死后的世界,却忘了过现在的人生”--虽则没有明确的声音,但这句话恐怕是整部片子最意图性的提醒,就如同结尾一样,Qohen毁灭了规律机器,不论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他“灵魂”内部的,在茫茫黑洞中,寻找“爱”这个小失误,也许才能找到当下的快乐。
没文化真可怕之:我意识不到我没文化,所以真可怕在主观上也就不存在了。
如今能够激起我写影评的电影已经不多了,但是此片让我感触良多让我想了很多也有很多想说的。
之前简短的看了一下此片的介绍便弱弱的觉得这应该是一部神片于是去豆瓣上看了一下评分只有6.4分,这让我感到随着豆瓣的普及现在豆瓣的用户质量也在下滑了。
这部电影是当今世界少见的能够反映现实问题的作品与当下好莱坞电影形成显著区别,当今的好莱坞电影包括流行文学主要还是儿童文化产品,是以童话和神话为核心世界观、价值观的少儿文化产品而真正能够反映现实的成人题材确是少之又少,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习惯了流行文化的观众无法理解这部独树一帜电影的主要原因,因为观众的脑子平时用得太少而真正要用的时候已经用不习惯了。
这部电影主要还是反映现代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矛盾关系的一部电影。
其中大量反映现实的场景被导演用天才艺术化了(印象最深的要数聚会场景和主人公在游戏机前玩游戏的场景),本来对现实的反映就不是易事,但导演居然还能够用自己的天才将其艺术化视觉化就更让人拍案叫绝了。
导演反浪漫的手法也是独树一帜的,不仅表现在叙事结构上也表现在影片的结尾上(虽然最后还是给我们留下一线生机,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大师与才子的显著区别)影片最终对功力主义的解构也是让人拍案叫绝:老板,我们为什么要去证明零食定律,我们为什么要证明 everthing is nothing。
老板说:because of profit。
一句话把当今世界的功利主义愚蠢价值观批判得体无完肤(我认为当今世界人的主要问题还是缺乏自我反省,无法用人类最伟大的能力:意识,去进行自我认识)整部影片我们都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主人公是一个没有自我没有独立人格的矛盾个体(因为他没有认识到他是一个I,我是我这一基本问题他都认识不到。
一个人连我是我这个问题都不知道,却还偏偏去向外在世界寻求矛盾解除(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人格都还没有独立每天就想着去谈恋爱,以为可以认识女的那就好玩了。
结果两个自我矛盾还没有能力解决的个体结合的结果就是显而易见的制造更大的矛盾了。
所以说这注定是悲剧就像影片中表现的一样。
或者是怎么想法子可以多弄到钱,要不就是想着法子去偷拐抢骗,不劳而获,要么就是害人害己。
因为矛盾一直在那里,你不觉醒发动自我意识去解决那矛盾就永远在那里直到你死你还没有觉醒那你一辈子都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改变,因为一个连自我都无法认识的个人,那他的命运就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了,他只是受并且永远的受就像一头猪,一个动物一样。
)这不仅是可笑愚蠢的也是悲哀的,这个个体的命运因其自我没有觉醒所以注定是悲剧的。
)如主人公邂逅女主人公,那么这两个不健全两个心理都有问题的矛盾体的结合注定是一个悲剧不会像一般好莱坞电影中所展现的那样出现一个happy ending(成人世界和童年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成年个体所要迎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完全不同于儿童期的)。
导演拍这部电影不是为了博我们哈哈一笑,而是要让我们思考。
导演是用一种荒谬感的手法来表现一个十分现实的根本价值观问题。
如此深刻但又精彩的作品怎么让人不赞叹导演的天才?
整篇导演都在讨论后工业时代的信息科技时代的今天的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
看不懂就说不行,这也是没文化的人为什么听不懂古典音乐的主要原因,可悲可泣。
电影中科恩的住所:总是以“我们”代替“我”的科恩生活在一个安静的教堂中。
这个教堂有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
每当它打开时,便会传进来巨大的喧嚣的杂音,刺眼的白光,就好像这个教堂是个避难所。
那扇门似乎是有某种含义的,电影中当管理者的儿子鲍伯让他一起出去时,他说,这扇门他已经好今年没有出过了。
不过电影之前,他是每天都要从这扇门中出去上班的。
而当他和鲍伯一起出来时,外面的情景和之前又是不同的,喧嚣声完全不见,刺眼的亮光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玩耍的孩子和走动的人流。
当鲍伯第一次来到科恩家中时,科恩的门锁竟然没有起作用,那一共有四道锁,而鲍伯直接就开了!
他解释说,那是魔法。
这个貌似很结实的建筑其实并不坚固,各种人都可以随心所欲的进来。
而教堂内部也布满了摄像头监视器,它们的黑白影像监视着里面人的一举一动。
这个住所更像是虚拟的,并不真实。
电影里面的其他几个人物:乔:他依赖于科恩而生存,苦口婆心的让科恩能够享受现在世界的生活而不去想什么电话和其他的虚拟世界。
离开了科恩这样的人,他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当科恩选择了虚拟的自我想象或者其他人想象的世界的时候,乔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天哪!
科恩其实也挺幸福!
但是乔总是叫错科恩的名字,也许他真的想把科恩当做女王(QUEEN)吧。
班思丽:她是个性感的女孩,但在鲍勃的解释中,她是个工具,目的也是让系统中的人能够放纵和随心所欲因而对系统产生迷恋而不愿离开。
她向科恩提供了一套衣服,用于和她虚拟连接,真正的接触在系统中不可能,科恩的真感情的迸发使他备受苦楚以至于弄坏了和女孩连接的装备,不过这个失误却导致他发现了班思丽的真相,以至于班思丽要离家出走。
鲍伯:他号称管理者的儿子,但他总是处于反叛状态,他是管理者的反面,幽灵似的人物,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到科恩这里上厕所,直接就把科恩的所有锁打开了,并没用钥匙。
他是一个灵魂性的人物,他什么都知道,甚至零点定理他也能够证明,只不过他不愿意深入。
但是他的感情一旦真挚的付出,比如他相信了科恩,他便陷入瘫痪,不能有更多作为了。
高矮人:这两个像牛头马面似的人物,他们像是鲍伯的守护者和监视着以及维护者,他们释放鲍伯,回收鲍伯,修复鲍伯,心理咨询师:似乎他们是专门为证明零点定理的人服务的,他们也是工具,是管理者的程序。
他们的作用是让证明零点定理的人不狂躁,能够继续做在电话前上传数据。
电影中,鲍伯废掉了她,让她出局了。
她的结果大概也不会好。
管理者:所有一切的控制者,混乱的控制者,无处不在并且隐藏的很好。
他的零点定律并非为了消灭混乱,而是维持混乱,并在混乱中获利,维持混乱的方法就是让人们对生活充满欲望。
电影一开始科恩在大街上走,周围的广告体现了混乱的来源,几个口号:欢欣金融带您回归换新愉快的生活;大家都有钱了,除了你;蝙蝠侠救世教会;一起占领商业街吧,秋季促销;还有其他各种诱惑,你不找他,他来找你,比如那个送披萨的对鲍伯颇具诱惑力的女人。
甚至也许那个毁灭一切的锤子也是管理者提供的。
当管理者认为一个人没用,便会开除他,于是这个人就会失去工作,只能离家出走,到一个管理者不能管理的地方去。
科恩:电影的主角,几乎是漩涡的中心,所有上述人物的核心,他一但不存在,其他的角色也不再存在了。
他是一个智力超群的人,能够轻松胜任一般工作,所以管理者让他证明零点定理,这个定理要证明的是零是所有,似乎通过添砖加瓦的形式建立一个城市。
科恩开始的时候还是挺享受这个,但他渐渐发现,一旦有一个错误,之前的一个花了很多功夫搭起来的大厦便会崩塌,一切又要重新开始。
别说身在其中,就是开电影的我也已经受不了了。
崩溃了以后的科恩受到了来自管理者的呵护,一开始是同事乔,接着是心理咨询,然后是美色诱惑,都来了,甚至所谓的管理者的反面,他的儿子,也来了。
但这一切都没能改变科恩。
管理者用了大招,给了他一件只进不出的衣服,一旦进了神经网络系统,科恩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世界了。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管理者开除了科恩,这让科恩十分愤怒,他香脆会这个系统,但十分徒劳。
就在他即将崩溃的时候,神奇的锤子又出现了,来到这里之前,他用这个锤子摧毁了他屋子里所有的摄像头,这个锤子在他砸东西的时候突然心领神会的出现在他的手上,不过他并没在意,不认为这锤子是个正确的工具,在他最终即将崩溃的时候,他看到了锤子,于是拿起来出气一样的敲了一下这个系统,这个系统竟然崩溃了,他也在这个崩溃的系统里获得了想要的一切。
科恩对自己的表述很怪,总是用“我们”而不是“我”,也许是为了和YOU对应,也许是表示精神和肉体或者虚拟和现实中不同的形体,他意识到自己不止一个。
在最终的神经网络中,他改口了,用“我”代替了“我们”,也就是说,有多个这样的神经系统,他只不过摧毁了其中一个,不过这样也就够了,足够容纳他了。
电影里面的道具:摄像头:无处不在,神经网络控制着一切虚拟世界:这个感觉是向盗梦空间致敬,人们可以造梦,然后加入自己喜欢的人。
这部电影也有向骇客帝国致敬,骇客帝国中,人们逃离系统,这部电影中,人们却希望把自己放到系统中,无忧无虑。
锤子:这是一个神奇的工具,向哈利波特致敬了,里面的格兰芬多宝剑也是在魔法师需要的时候会自动出现,这个锤子也是在科恩想要砸掉什么的时候就会出现,心有灵犀吧。
老鼠:鲍伯扔的披萨都会被老鼠找到,没闹清楚它们代表了什么。
另外电影中的食物好像只有披萨,为什么是披萨呢?
抓起一块咬一口,好吃!
然后呢?
综上所述,电影体现了管理者代表的控制,他的手段,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和欲望的甚至是叛逆的,大部分人都会屈服,毕竟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对于一小部分像科恩这样的人,会把他们困在一个自己的世界里与世隔绝,控制着会想方设法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他想让他们关注的焦点上。
电影中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由各种不允许标志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红叉又很有哈利波特系列中凤凰社那一部新的黑魔法老师里的各种不可以的规矩挂满了的墙壁有相似之处。
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禁不住诱惑,信仰会将诱惑压制而让人清醒,对真理的追求,那一通科恩苦苦等待的电话,是通向信仰的路径。
这样的漏洞是管理者要时不时修补的,感觉那个心理咨询师似乎也感受到了,但她没机会说出来的。
然而结局恐怕也是悲观的,那个锤子只是摧毁了虚拟系统中的神经网络,其他的呢,似乎也并没有,但是聊胜于无吧,毕竟总是有人在追求真理,在追求信仰,这个是挡不住的。
克里斯托夫·瓦尔茨的表演里面还是有太多的狡诈,虽然他扮演的是一个执着而木讷的人,但他的目光中流露出来了太多的精明,无耻混蛋里的那个军官,拯救姜戈里面那个勇敢的人,还有很多其他的角色,都太聪明并且太精明了,对于表演一个外表木讷的人,恐怕克里斯托夫·瓦尔茨还要努力一下。
挺好的一部电影,可以多看几遍的。
特里·吉列姆“奥威尔三部曲”的前两部《妙想天开》和《十二猴子》,均以深刻的寓意、个人化的表现手法著称,在叙述上把握住了大众的兴趣,不会太通俗,也不至手太艰涩,刚刚好叩动心扉。
到了收官篇《零点定理》,他却一反常态推出了一通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自说自话,而且不像硬科幻,多看几遍也无法豁然开朗或若有所悟,更辜负了大批影迷对吉列姆的期盼。
在认真欣赏了一遍《零点定理》后,几乎放弃了追索其涵义的努力。
在对量子力学、哲学和混沌理论一窍不通的前提下,试图进入主创的思维层次只能是一种不自量力。
而且,互联网上的一些评论已经基本涵盖了影片的表达企图,足够令人获益匪浅。
这并不意味着作为门外汉,观看本片就是浪费时间,至少吉列姆招牌美学没有令人失望。
他以一种崭新的风格呈现了他历来热衷描写的反乌托邦世界。
《零点定理》不是注重视觉享受的特效大片,但毫无疑问是一部适合用来“看”的电影。
如果人人都抱着这样的期待,而不被那些没头没脑的情节、云遮雾罩的对白所困扰,这部影片在口碑一定会有提高。
曾经有影评人将吉列姆电影归为“脏科幻”,个人觉得更合适的称呼应该是“廉价科幻”。
就是说:不管花了多少钱,片中那些场景、道具、衣着服饰,总透着一股子地摊货的味道,当然,这正是吉列姆想达到的效果。
不像《妙想天开》《12猴子》的暗色调,《零点定理》一眼看去五光十色,但精心营造的庸俗廉价的品味仍闪烁在每一个场景。
游戏厅一样的工作房凌乱而闭塞,主角居住的旧教堂仿佛随时会漏雨而散架;街景也是一样迷幻,天空蓝的不真实,街道像是舞台搭景,走到哪里都会被广告和涂鸦包围;到了虚拟实境越发显出人工痕迹,水底景观犹如巨大水族箱,远景像是古旧的科幻片采用的风景画,海浪几近CGl,阳光灿烂到无法直视(后来果然能拿在手中玩),而云朵仿佛油画家的手笔;男人披着材质反光的风衣,套着透明雨衣般的工作服,女人身着丑陋的裙子,头顶艳俗的假发,打扮的像三流座召女郎。
一切都显得那么廉价,而这种廉价与缤纷斑斓的色彩并置,显得越加突出。
另一对被并置的是来自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科技产物,互相杂拌制造出一种强烈的不协调感,兼具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的美学特征。
片中处处充满了跨时代的对比,老旧破财的教堂,无处不暗藏摄像头;电脑机箱外观简陋臃肿但工作起来又挺炫酷;电话的提醒功能前卫,但没有来电显示,连铃声都那么传统,还需要拨动古老的操作杆;最显著的莫过于虚拟实境功能,不亚于 《黑客帝国》和《盗梦空间》的逼真梦境,但进入时却必须穿着一什可笑的戏服,一下了格调滑坡,制造不人发噱的效果。
通过种种比对,吉列姆手法轻灵地揭开反乌托邦世界的面纱,在美学上的造诣,比早年更鲜明纯熟。
反乌托邦电影为了打造可信的世界面貌,通常耗资不菲,《零点定理》的成本并不高,但由于场景非常局限(其中三分之一都在教堂里打转),因而能把每一处细节都打造得精益求精。
读过的几篇影评中,有一篇指出片中最点题的台词,“理论上说我们都是孤独的,就算是在充满人的环境里〞,这句台词让我想起另一部科幻悬疑片《地铁迷宫》“我们生活在一个无人肯聆听的时代”,两部非主流的高智商电影,分享了同一个“摆脱红尘,遁入虚无”的主题,甚至结尾也不无相似,作为一个伪影迷,能见证这样从主题到趣味的握手,也是难得而幸福的体验。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DBD蓝光补标
《零点定理》从2012年10月开始拍摄,总共只用了37天(只比吉列姆预期的时间长了一天),之后就送去伦敦做后期,据导演说从开始筹备到结束也不过一年的时间,而他的大部分影片制作周期都在三年。
“我很喜欢这个剧本,觉得把它拍出来会是很好玩的一件事,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要比我拍过的任何一部电影都来得简单。
影片的三分之二都发生在一个破败的小教堂里,所以让这个片子拍起来更容易。
现在做这个片子的预算要比我们四年前跟投资商谈的时候少了一半左右——所以说它作为开创当代电影制作的新风气的一部作品是极为合适的。
”而且导演和剧组在罗马尼亚的首都布加勒斯特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说到当代电影制作风气,这个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的导演也吐槽了两句:“相比我制作的那些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影片,《零点定理》的预算比较适中,但是在大荧幕上看起来却丝毫不逊色。
现在电影产业已经变得非常像一个小社会——这里有富人(大成本影片),也有穷人(小成本影片),而一些中等预算的影片却被挤得无法生存。
你只有变得更聪明,在那些不错的地方跟不错的剧组合作,这样才能让你的影片打得更响。
”这也是特里大大第一次导亲热镜头,因为原著小说中有一些很裸露的部分,但是吉列姆说自己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
不管社会发展到科技多么先进,物质多么丰腴,我们仍然会被物质所束缚,科技的便利与发达让人越来越没有了隐私,看似文明的社会却带给人们越来越空虚的精神世界!
探索未来文明世界的科幻电影都为我们展现着一种消极的悲观色彩,越来越发达的科技,越来越充裕的物质,却越来越难以填补人们内心世界的荒芜!
特瑞吉列姆用他近乎癫狂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看似自由却有着永远无法挣脱束缚的世界!
他尽情的讨论着自由,宿命的不可抗拒,用阴暗的画面与倾斜的镜头展现着人们虚无的精神与潮水般的孤独!
看着色彩斑斓的世界却感受不到一丝的和平与宁静,哪怕躲在阴暗的角落里也找不到一丝属于自己的空间与世界!
电影几乎在一个阴暗幽闭的空间里为我们展述所有的剧情,看似简单重复的画面却给人一种脊背发凉的感觉,无时无刻全方位的监控几乎让人处在一个极度白色恐怖的环境之下,哪怕有一丁点自己的选择都会有人跳出来指责!
人类的精神世界几乎是一片空白,唯有不停的工作才能让精神得以解脱,可是不断的催促与追赶几乎把人逼迫到崩溃的边缘,如何打破这样的生活成为导演为我们埋在电影里的一个冷峻的思考!
电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科技公司雇员的机械人生,每天重复枯燥乏味的工作让他几乎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每天围绕着工作几近把自己逼迫到了崩溃的边缘,直到有个女人走进了自己的生活进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未来文明世界的走向,科技不断的发展却造成了精神文明的缺失,物质文明的发达却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日渐变得荒芜!
人们开始疑惑人类存在的意义,可是早已习惯了的生活方式难以让人得到改变,习惯用发达的科技来进行交流的人们反而不能应对真实生活中存在的感情!
为了改变这种生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的生活困境而开始寻求打破这种可怕的魔咒!
可是荒芜的精神世界里连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都没有!
而自己的人生似乎只能这样不停的沉沦下去!
导演似乎用一个孤独症患者的遭遇来剖析整个社会的黑暗与残酷,他将整个社会背后的事实隐藏在电影创造的阴暗空间里,他尽情的嘲讽与戏虐着看似文明的未来科技的发展,却不断的沦为统治阶级进行白色恐怖统治的工具!
电影给人感觉很难以理解,我们无法揣测与定位导演具体想要表达的意思。
生涩难懂的寓意总让我们摸不着头脑,我们尽可能的去理解也只能找到导演想要表达的部分答案!
导演在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迷幻世界,他尽情的施展与戏虐着自己的那份黑色幽默,虽然只有短短37天就完成了电影的拍摄,可是如果想要我们真正的去理解这部电影的寓意,还是需要花上一段时间!
导演就是习惯在自己的电影里创造各式各样的疯子,也许是因为疯子才能更好的去展现我们普通人所发现不了的丑陋与罪恶!
电影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一个黑暗脏乱的空间里,幻想的暖色调与现实的冷色调折射出导演对真实社会表样的反差,看似美好绚丽的梦境里充满的都是空洞虚无的黑暗,越来越发达的科技文明却掩盖不了虚弱空洞的精神世界!
拥有超高演技的实力派演员,嘎纳影帝克里斯托夫瓦尔兹并没有在电影里有很高的突出表现,他那惊艳的光头照型与神经质表演虽然是电影的亮点但没有突出精湛的演技着实是一种遗憾!
马特达蒙的一头白发很是颠覆,却总让人误以为是菲力普霍夫曼的再现!
电影寓意深刻但生涩难懂,平淡无奇的叙事着实让人感觉无聊!
电影彻头彻尾让人摸不清头脑,最后的结局也让人满生狐疑,不明用意!
导演就是喜欢拍这种大众理解不了的电影,有兴趣的可以看来研究研究!
在信仰崩灭之后,人类所要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虚无主义。
在尼采喊出上帝已死之后整个20世纪的100年里几乎所有的学者思想家都在回答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上帝是不存在的,天堂是不存在的,轮回转世是不存在的,他要等得那个电话也是不存在的,那么人应该怎么办?
我们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存在主义想要回答这个题,问题是没有多少人相信。
事实是人生就是没有意义的,连我们的存在都只是偶然,所有的东西都终结,就像影片里的末日,那个大黑洞。
存在是没有意义的,人生本就没有意义,把自己的脑袋插上电脑吧!
像主人公那样,我想怎么样都行了,爽歪歪啊,你想要什么都能有,比看A片还真实,比大餐还要爽,未来的世界就是这样,前提是你要努力的工作。
问题是既然无意义,那为什么又要努力工作。
这就是发生在男主角身上的事情。
我讲的够清楚了吗?
影片名:零点定理主题:探讨人生的意义内容:讲述在近未来的人类生活——高度监控和无隐私状态下、机械化的工作(犹如游戏机式的工作)、精神上的高度空虚。
主人公Q一直在等待那个能告诉他人生意义的电话,而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
他渴望得到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却在紧凑而压迫的对“零点定理”的论证中濒临奔溃,随后在与应招女郎和管理者儿子的接触下,慢慢重新追寻人生的意义。
探讨的问题:1、人生的意义?
管理者一直在试图论证的“零点定理”,即宇宙的产生和灭亡是一个一次性的过程,由一个奇点而产生的空间时间,最终也将被一个超级黑洞吞噬,一切的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即是一切归零,0=1。
那么人生又有何的意义呢?
一切都将消失殆尽。
2、宗教/信仰的作用?影片中提到的有佛教、基督及各种新兴的宗教,都试图给人生的意义下一个定义,而这些对死后的信仰,是否使得我们如影片中所说一般,忽略了眼前的美好,而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
3、反乌托邦的社会科技的发展、物质的极度丰富,是否能填满空虚而寂寞的精神?
alone和lonely又是如何区分的,在满是人的氛围中,是否更让人感觉孤单呢?
4、爱的作用?
对应影片中,即是应招女郎的作用?
给Q的人生带来如何的意义?
5、英剧的情景设置与《黑镜》中某个故事的设定及其相似:近未来每人居住在一个盒子中,上班内容是对着各种电视节目踩着健身单车,极致的娱乐化社会。
其各自的同异在哪?
挺牛逼的样子 不懂。有人创造了我们的宇宙?我们也在试图构建一个虚拟的宇宙给虚拟的人?
太他妈的酷了!牛逼!
我只能猜测他想表达什么,但是我看不出他在表达什么。
什么样的傻B会拍出这样的电影。
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
还缺一点背景知识,就画面而言,又绚丽又肮脏的未来世界还是能让人耳目一新的。
没太看明白 光顾着欣赏Lucas Hedges的脸了 出落得这么帅!!小伙子前途大大滴好啊!!(速速搬砖砌墙头)卡司强大到Rupert Friend和Lily Cole只在广告牌里打了酱油 Tilda女神的龅牙牙套我看也是拿不下来了 另外贯穿全片的唯一一首歌是Creep 你们感受一下
什么乱七八糟
7.5分
人性
www 庆祝无意义
这么大的卡司阵容到底在给我讲什么?
我不管我不管我不管情节多有诟病,整个影片的颜色我好喜欢啊啊啊啊啊(中途有种在看洛基秀的错觉…
虎头蛇尾。开头那种荒诞和虚无披上特瑞·吉列姆的奇异外衣很是不错。
段位太低看不来
比《妙想天开》更奥威尔,海滩戏和《1984》里的野合场景太类似了。圆角画框,砍头的耶稣像,圣象,鸽子,寓意丰富。大量的室内戏,估计是资金太少了,很多内容拍不了,吉列姆也是个命苦导演,总觉得要是给他一大笔钱,这个人指不定拍出什么神作
#观影手记# 1719 好高深,看不懂。住在教堂里倒是真的爽~。
Very "I'm 14 and this is deep" but great aesthetic
各种色彩,让人印象深刻的每帧画面都可以当寓意深刻的背景图,一直证明无序是为了金钱?女主美的不像话
没办法标签,吃了药的人可能会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