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的 正好翻到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 觉得不是很能同意 所以想自己来评一下(⚠️剧透警告,推荐看完影片食用(而且看过电影之前看这篇应该看不大懂 Serenity,我认为译成“宁静”比“惊涛布局”好。
因为这部片子说的是一个身处在父亲施暴的家庭中的孩子寻找内心宁静的故事。
开头由Patrick的眼睛切入到普利茅斯岛的世界,和影片后面所提到的整个岛只是一个游戏,一个由Patrick想象出来的世界呼应。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父亲(我忘记叫啥了,就是男主)(后文说父亲就是说男主,另外一个会叫他继父)醒来桌上有一滩水,然后用手抹去,和儿子Patrick神同步,这说明父亲是儿子在幻想世界中的化身,父亲就是儿子。
里面的“正义”金枪鱼,我并不认为是很多评论里所说的“想要杀了暴力继父来伸张正义的念头”,恰恰相反,而是压制自己想要杀了他的冲动的东西。
它指的是法律正义,无法满足Patrick惩戒继父的冲动的法律正义。
首先,我记得里面有大意为下的一句台词“如果我不钓鱼,我就会杀了你”(是继父对男主说Patrick的时候,说他孤僻啊,整天看电脑啊的时候,提到继父问Patrick为什么整天钓鱼时Patrick的说法)。
这说明钓鱼让他远离杀人念头,是帮助他逃避这个念头的。
钓鱼和杀人冲动不是一回事。
而且在男主想要杀人之后一直有npc去阻挠男主,是让他“去抓鱼,别杀人”。
其中“规则先生”还给男主一个fish finder,让他能精准定位“正义”金枪鱼,但是男主却觉得能定位到就没意思了,要未知才好。
“规则先生”就是Patrick脑中劝他“向善”的“小天使”,这位“天使先生”是Patrick的道德观,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知道惩戒别人是要靠正义的法律的。
他给的fish finder就是法律程序,遵循正规的法律程序,就能寻求到正义,Patrick就不必杀人了。
而男主拒绝了。
我认为这是因为Patrick(前面说过男主是Patrick在幻想世界里的化身,他们俩是一个人)知道,走正规的“正义”(法律程序)并不会带来他想要的结果,他在逃避。
而且他一直捕捉“正义”金枪鱼,却迟迟捕捉不到,小镇里的人还总说他是在捕捉“脑中的金枪鱼”,说明他既想通过正规渠道去制裁继父,但又不想让他的下场太好。
因为目前现存的法律并不能给继父应有的惩罚(或者说符合Patrick心意的惩罚),但符合Patrick心意的惩罚(应该就是要他死)却无法通过法律正义来实现,可他的道德感让他对不从法律程序走感到愧疚、不安,因此他想找的是能置继父于死地但又不违背法律正义的一种途径(正义金枪鱼)which并不存在,因此叫做“脑中的金枪鱼”。
普利茅斯岛是一个所有人知道所有事的岛屿,也就是说,里面所有人都是Patrick,至少是Patrick的某一部分。
如果说男主是Patrick最主流、最强烈的意识和想法的代表,也是最终付诸行动的那一部分,别的npc就都是Patrick较为支流、较难意识到的、潜意识的想法的化身。
在想到这一点以前,看里面npc的言行想法前后矛盾时感到不能理解,在用这样的视角看以后,他们的前后矛盾其实是Patrick自己潜意识的支流想法在打架,在如何规劝“行动的自己”上纠结、反复。
他在最终决定杀人的时候还是不安的,而且并没有完全说服自己。
如果我没有记错,小镇里的npc好像还是不同意他杀人的。
即使同意了,也还有证据说明他的不安。
(看了有一会儿了,有的细节记不清了) 在他要杀人的时候,Lucky(一个小孩)突然跑出来了,男主吓了一跳,还让他回避。
在女主说要给Lucky钱封口的时候说,不能对小孩做这些。
在杀人的时候故意跟Lucky说话,显得很自然的样子,作出“全是继父要这根杆儿,不关我事啊”的样子。
企图让Lucky以为这就是继父想要的,而不是男主想杀人。
这其实显现出他杀人以后还是痛苦的,他并没有全盘接受可以就这样杀人的理念,尽管“规则先生”小天使已经消失了。
(“规则先生”在海边找到男主,跟他谈话,“规则先生”说你内心的渴求就是规则,镜头一切,他就凭空消失了,男主是在对空气说话。
在男主下定决心要杀人以后,“规则先生”就只剩下一只他穿过的鞋被拍在沙滩上、卷到海浪里了。
Patrick对于自己最终的杀人从冒出想法到实施以后都是不安的。
但他杀人的念头从来都没有消退过。
只有愈演愈烈。
这部影片展露出了一个在父亲施虐、母亲懦弱无力反抗的(重组)家庭中成长的儿子的心理。
(重组打括号是因为大部分的心理活动在不是重组家庭的情况下都能成立,只有小部分依赖于此) 他对母亲有责怪(明明你可以离开、可以带着Patrick一起离开,你却不做)、对母亲有着爱也有因责怪她而被压抑的对她的同情、美好化自己死去的父亲、对原父母间美好爱情的幻想、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起“父亲的责任”去保护母亲与自己,以及仇视施虐继父、孤僻、在用无法真正保障自己与母亲安全的法律惩戒继父还是杀了继父间挣扎...... 这部片子用了许多象征、隐喻(可能用词不准确,我不专业的,会个意)来表达内涵。
上述提到的“心理”在影片内都有提到(至少我这么认为)。
我想应该还有别的,有我记不起来的,也有我没看出来的。
已经记不清当时看这部片子的感受了,只记得是冲着海瑟薇看的,没有惊艳也没觉得无聊。
在我写完这篇影评以后好像也没想到什么很想吐槽的,就评四星吧。
——————下为写给自己的话,影评已于上结束。
现在是23年1月,上面的影评是19年5月写的。
影评原文一字未改,但针对最后一段 “不惊艳也不无聊” 的说法,我想在此修正下,同时也把原本评的 4星 改成 5星。
因为其实我当时看完就觉得这部影片很好、很精彩。
因此才搜了影评看评价,没想到评价很低,且评分也低(至今也才6分)。
我知道豆瓣以前对影片的评价是很苛刻的,但它在我心中,就算在那个时候,也该值7分。
因此愤愤不平而写的这篇影评。
但最后写完的时候,因为要公开发表而惧怕别人的评价——别人都给差评,就我觉得它很好,如果我给它满分(我心里想给的分数),岂不是有品位低下的嫌疑?
因此我屈服了,屈服于幻想中的他人评价。
于是我假称自己是“很久以前”看的,于是有了“记不清当初观影感受”的理由。
为什么一定要“记不清感受”?
因为我屈服于内心的幻象,要说这部片子“不惊艳也不无聊”,同时还要给它打四星。
但其实并不发自本心,也觉得这么说亏欠了我心中的这部片子。
于是要在前面加一个“记不清感受”,来隔开此后发表的非自内心的普通评价与我真实的内心想法间的距离,暗指后面的评价不是我的本意、是我“记不清”了的随意发表的评价。
如今又要改回来,是因为我长大些了,认识到舍弃自己而皈依他人实在是没有道理的事。
凭什么对一件事情评价、感受、看法,总要认为别人是对的,而不认可自己?
凭什么不同于别人,就要担心被别人批评,而不认为自己也同样可以拥有评价的权利?
当然,本帖下的评论都是认可我的以及也得到了一些点赞也给了我底气。
我是一个畏缩、懦弱的人。
假如只是有了这思想上的转变,但评论却是一片批评我的声音,或许我也未必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公之于众。
当然,这个真实想法的更新对于别人是没有用处的,但对我自己意义重大——我把它看作不为别人妥协的标志,标志着我要开始忠于自己了。
上面的“意义重大”我原本想写作“有些意义”。
后面的解释也用“它可以算作是一个不为别人妥协的标志吧”这样更加舒缓、柔软而不够铿锵、坚定的语气说。
甚至写上句中的“铿锵”时都犹豫着要换成“肯定”,只因为我现在的写法让我觉得有些中二——或者说,我因脑中幻想的别人会嘲笑我中二,而险些顶不住压力想要舍弃自己,去皈依一条没有生机的、更加平顺安稳也因此容不下个人色彩的“他人”之路。
可假如我这么做了,那么我这次的更新就没有意义了。
于是我选择了自己。
我的畏缩与懦弱可见一斑。
但也正因为此,每一个意识到要选择自己的时刻都值得珍视。
谨慎地选择自己要踏出的道路。
选择自己——只有在真实中生活,才能得到自己;只有敢于选择自己,自我才能从中生长出来。
——————原来影评当时打的分会一直跟着影评,不会再更新。
我已经改成五分了。
豆瓣不会显示最新修改时间,只会显示最初发布时间。
看了很多打分较低的评论,感觉现在大家对电影的评判标准越来越均质化了,一定要有出其不意但是精巧简练的剧情,一定要有高深的立意要有完美的逻辑,但电影本身还是一个娱乐产品,对于我个人而言这真是一部让我很好地娱乐到了的电影,这个评分确实有些可怜了哈,所以给个五星。
与其说是嫌疑故事,不如说这是一段非常完整的心理诊疗,如果把主体剧情也就是游戏的部分看作是男孩的一场梦,那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弗洛伊德病例了,而在这个故事里扮演弗洛伊德的正是屏幕外的你我,抽丝剥茧地去给虚幻和现实中的不同意象玩儿连连看,推理虚拟中的每一个细节背后的潜意识,这样的互动性还是很爽的哈。
弗洛伊德式的剖析对于此时此刻的心理学理论而言当然是非常粗浅、非常形而上的,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古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互动的门槛,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一个很好的大众娱乐产品。
甚至可以说这个电影就是一个面向观众的游戏,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也能与本源的剧情设计产生联系,还蛮微妙的。
诚然在电影的观赏角度上看,在叙事节奏、对话设计以及人物互动等的细节上,是有很多不自然、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地方,但是另一种角度上来说,你也可以把这些问题看作是一个涉世未深并且末尾特地说明是孤僻、不善交际的小孩子,在设计剧情时不可避免会产生的小bug。
如果下定论说这是导演编剧故意为之的效果未免显得太过度解读了,但从客观来看,最终的整体表达效果还是能与电影的世界观形成呼应的。
现在的观众总是喜欢抠电影的每一帧有什么意义,但就我个人的审美而言,过于结果导向的剧情未免设计性过强,有一些和谐的无意义的冗杂,反而会觉得自然,觉得舒服。
最终还是希望大家对于电影包括其他文艺作品多一点开放,多一点包容。
ps:看到很多人在质疑激情戏的部分,我觉得大可不必啊,你们不要误解十三岁的小男孩对性的认识和渴望啊,而且还是一个智商超群家庭背景复杂99%有早熟倾向的小孩,至少我十三岁的时候身边的男同学已经有很多展露了色批的本质了……还有觉得道德伦理上有问题的,道德本来是后天习得的价值观,人类绝对是越年幼越无道德观念的。
落魄渔夫联手美艳前妻谋杀求财,一个典型的黑色犯罪片开局,但总有些殊形诡状在隐隐作祟,那些不对劲越来越猖獗,直到乾坤倒转,世界观颠覆。
关于这个电影比较特别的是我阴差阳错看了两遍,第一遍光注意马修·麦康纳和安妮·海瑟薇搞阴谋,看到后面自然吃了一惊,于是第二遍也很自然地去找埋伏的反常线索。
鼠标拖拽般的镜头移动,垂直俯瞰的码头和海景,军舰鸟出没,不属于小岛的画外音,存在好几个形态的捕鱼游戏,让贝克痴念成狂的金枪鱼名叫正义,他跟千里之外的儿子心有灵犀……如果你跟我一样,多半也会狂拍大腿骂当时的自己太蠢:太明显了啊!
第一次看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猜出来?
就像贝克问一个老伙计:我在岛上待了多久?
对方一脸懵逼:想不起来了,好像我们一直就在这儿啊。
但即便已经这么诡异,那人最异想天开的脑洞也不会去怀疑哪怕一秒:我是不是活在一块内存里。
这种盲目可以看作一个启示。
事实就在眼前,但就那样被习以为常地忽略。
人总是习惯不假思索地接受存在的一切,所以我们眼里的世界真相也总是脆弱不堪,想想“三观被颠覆”“打开新世界大门”的论调在这个时代有多频繁。
觉醒后的贝克后经历了一段颓废期,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痛楚,跟《楚门的世界》里猛然意识到“众人都在看我醉”几乎难分高下,一种自己前半生的生命意义被瞬间抽离的空虚。
关于虚拟角色的自我发现和实现,在欧美科幻片自成一个小品类,大名鼎鼎的《十三度凶间》,《电子世界争霸战》都有类似桥段。
琳琅满目的科技幻象,最终都用来助攻对人性的讨论。
比如,当一个虚拟人物有了完整的自我意识,他是不是可以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以及,作为观众的我们,是不是压根没法确定,自己不在另一个虚拟时空里。
这样近似杞人忧天的思考难免让人脑袋发胀,后背发凉。
幸运的是贝克没有被这种思考击垮,从崩溃中挣脱出来后,他发现造物主的规则下还是有一展身手的空间,他可以控制故事的走向,追求丧失已久的尊严,甚至拯救造物主的人生。
这个一步步揭开悲剧面目的故事,在结尾出乎意料地迎来了救赎。
饱受惊恐的少年用技术复活了父亲,而虚拟父亲带来的陪伴和慰藉并不止是虚拟的,他也可以像现实中那个疼爱少年的父亲一样,为儿子所渴望的正义奋力一击。
这未尝不是一种另类的励志。
我们是真实还是虚拟的?
一点也不重要。
哪怕身为一个造物,一种临摹,一组代码,只要他愿意,一个人的命运最终还是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故事讲着讲着忽然一切都不对劲了,之后发现这后面还有另一个故事,而且前面的故事是后面这个手里的提线木偶,这种形式在小说家手里已经玩儿得很熟练,一脉相承,电影里这种迷局也见过不少。
以下全是剧透马修是个职业渔夫,打鱼+陪客户出海打鱼为生计,满脑子要抓一只金枪鱼,不惜得罪客户,第一段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但阳光大海凶鲨+邋遢偏执暴躁肌肉男美丽的前妻出现,重金让他杀了现任家暴自己和儿子的丈夫,带出海灌醉扔海里喂鲨鱼,前尘往事呼之欲出,马修徘徊在杀与不杀,爱与不爱等各种困局传统剧情走向这时候应该就各种心理挣扎,戏剧冲突,最后干掉丈夫冰释前嫌一家三口团聚。。。
所以肯定不是传统剧情。
马修忽然发现很多怪异,经常跟自己儿子的神交,那条他执着抓到的叫Justice(正义)的鱼。
几次来找他都错过,最后半夜跑家里劝他不要杀人,好好捕鱼的小眼镜,以及他想干什么,他身边发生了什么事,这个海边小镇上的人也都知道。
最后他铺开地图,看着整个一张大地图上他们那个孤零零在茫茫大海里的小岛,他明白了,自己已经在对伊战争中战死,老婆改嫁,自己是儿子用代码虚构出来的游戏人物,这个岛和岛上的人,还有那条叫Justice的金枪鱼,他的终极任务就是抓到那条鱼,因为儿子对父亲的唯一记忆,就是一起钓鱼而有一天,儿子改了游戏规则,要他杀掉那个来岛上的继父,但十几岁的儿子也在恐惧中犹豫,所以出现了很多人物反复劝说马修安心捕鱼,不要杀人,但最后,现实中的儿子终于拿起刀把继父捅死了,游戏中的马修也洞悉了这一切,故事的最后,儿子幻想着跑进了游戏的虚拟世界,跟爸爸拥抱在一起。
两个人笑得那么开心,幻想那么真实剧透完毕难道不是个有爱的伤心故事么。
那个已经死了的爸爸,还在儿子编程的虚拟世界里完成儿子的愿望,父子两人选的这条不归路,虽然生死两隔,但这条路把他们连在了一起。
豆瓣分儿挺低的,大家表示冲着俩巨星去的,你就给我讲了这么个莫名其妙的故事,马修的屁股也值三星,所以本片三星马修确实太好看了,同时可以完成慈父,浪荡子,偏执狂,破落户,性感肌肉男的人设,虽然身材五五开(第一次在魔力麦克里就觉得他腰有点长,这次实锤了,腿真短),但还是那么性感,相比之下小李真的不行,一皱眉就感觉又用力过猛了怎么肥四。
《惊涛迷局》第一天上映我就买好了电影票,马修麦康纳的电影我是非看不可。
电影放映里我心里在默念:太好了,终于又看到修叔钻玉米地了!
我没敢说出来,怕让人当成疯子。。
真的,我看到这一幕恍恍惚惚,眼前晃动的是另一部电影中的画面。
对,就是《星际穿越》。
马修麦康纳,一个戏疯子。
他在电影中、在宇宙里的无双演技,把我的记忆永远钉在14年11月5日——那个我去看imax版《星际穿越》的那时候。
对,许多人说这部电影过誉了,故事中有好几个漏洞没有补全,亲情和科学揉在一起降低了科幻的格调,你可以举出许多可以贬低这个电影的成就,但阻止不了我给它奉上高度的评价。
引用一个网友的评论:一边太空冒险,一边是通俗的情感戏。
无论外表多硬科幻:虫洞、黑洞、太空冒险、多维空间……最核心的仍是亲情与爱。
科学与理论其实都是为感情服务的,用很硬的外壳包裹最柔软的情感。
也因为此,它不会是2001那样严肃伟大的科幻片,但却有更饱满的感情。
我震撼于星际穿越宏大的叙述与精巧的故事,震撼于黑洞与五维空间的神奇的画面,但让我动容的还是那个马修麦康纳所饰演的父亲。
《星际穿越》是我认为大爱与小爱结合的完美模版,这也是商业电影最该有的样子。
修叔所饰演的这个宇航员+父亲的角色,在无数的天体中与人类大义、任性阴谋甚至物理规律搏斗,最终成功的拯救女儿拯救了人类,也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没有人比马修麦康纳更适合这个父亲的角色了,他的表演把整个电影的情感都盘活了。
开车穿越玉米地时你的笑,我能感受到温暖。
在你要与女儿从此天地两隔时最后的拥抱,我能感受到感伤。
在宇宙飞船里你发现地球已过去几十年时候,我能感受到撕裂般的痛苦。
你在五维时空穿梭穿梭时我比他更焦急。
而最终与马上要故去的女儿重新见面时,我泪如泉涌。
这种被时空加厚过的浪漫故事让我沉醉,马修麦康纳的演技把以科幻为剧情基础的亲情故事的真实感夯的结结实实,把我的胸口压的闷闷的,眼中的泪一次次流出。
这时这个五官平平的男人,他变得闪闪发光。
我从此知道了修叔其人,恶补了修叔的《达拉斯的买家俱乐部》《真探》,也才知道《超时空接触》里修叔也曾出现。
这波恶补让我对修叔爱的更加深沉,但这也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看不下去许多浅白的故事与浮夸的表演。
可想而知,《惊涛迷局》这部科幻电影的出现让我兴奋到什么程度。
更令我激动的是电影的女主竟然还是安妮海瑟薇。
修叔在故事中的角色仍是一个父亲,但他的儿子却在前妻(安妮海瑟薇)改嫁后在另一个男人家里生活。
当前妻找到修叔说自己现在的丈夫是个禽兽,他不停虐待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要求与修叔一起,密谋杀自己的现任丈夫。
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的任务却要去杀人。
这种复杂的感情如果这种角色需要多个层次的表演让修叔之外的人去演,我都不敢保证能很好的完成。
但我相信修叔能。
电影的前期修叔和安妮海瑟薇双双奉献了自己的美好肉体给观众,二在电影中期开始,当电影开启的越来越大的脑洞中(先不剧透),修叔的演技一直hold住剧情,并在结尾的情感爆发让我看的畅快淋漓。
喜欢科幻电影的人,怎么对马修麦康纳+安妮海瑟薇的科幻说不?
Ps:这部电影播放到十几分钟,电影转换到那个熟悉的场景,我有点恍惚。
修叔,好久不见。
整体看下来,剧情真的太一般,反转也没有意思。
最后的那条新闻播报解释了真相,海岛上的一切不过是幻想罢了。
剧情的真实情况其实就是孩子和母亲受到了继父的家暴,孩子在继父醉酒后捅死了他。
而幻想的世界是母亲求助前夫,帮助她们杀了继父,其实前夫在战争中早已牺牲、这不过是小男孩的大脑神经系统,引导自己有勇气去完成亲生父亲的心愿。
冲着两位主角去看的,说实话,剧情让我没有惊喜,虽然迈着性子看完了。
『惊涛迷局』马修·麦康纳与安妮·海瑟薇的组合还是挺有吸引力,但在杂糅了悬疑、惊悚、科幻、犯罪、伦理等一系列元素后,整个影片的类型相当迷幻,在解开迷局前大部分时间属于云里雾里的状态,一切尽在最后的反转。
【6或7分】
『惊涛迷局』马修·麦康纳与安妮·海瑟薇的组合还是挺有吸引力,但在杂糅了悬疑、惊悚、科幻、犯罪、伦理等一系列元素后,整个影片的类型相当迷幻,在解开迷局前大部分时间属于云里雾里的状态,一切尽在最后的反转。
【6或7分】
又一次被大牌演员蒙蔽了双眼,吾之过也。
看着“马修·麦康纳+安妮·海瑟薇”这样的演员阵容,不假思索点击下载, 原以为“挖了个宝”,不成想“下了个坑”,就这剧情,您两还这么卖力?!
是傻是天真?!
美国电影《宁静》作品类型:剧情主要演员:Matthew McConaughey、Anne Hathaway故事概述:男孩的游戏世界(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一场空)上映时间:2019年1月25日在美国上映
无聊的电影,导演/编剧的想法可以,通过一段“妄想”(游戏设定)来诠释“家暴对于孩子的伤害”,只可惜影片呈现手段过于“小儿科”,再者,剪辑师不够给力,两条故事线索不够精细、严密,结果可想而知,“半成品”,可惜,可叹...
进入影片,先整理一下出场人物。
两个层面(现实vs虚拟)上的两队人物。
其一,现实生活,就是断断续续出现男孩玩游戏身影的那些片段,这就是现实那条线索。
在这条线索中,只有三个主要人物。
1,男孩,沉溺于(自己设计/编程)游戏世界,为了摆脱继父家暴阴影2,Karen,男孩的母亲3,Frank,男孩的继父,最终被男孩所杀至于男孩的父亲(John),战死于伊拉克战争。
其二,虚拟世界(即:游戏世界),整部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这个虚拟框架中转圈,目的就是“故弄玄虚”、“绕晕观众”,在这个世界中,出现了多位主要角色。
1,Dill(现实中,是男孩学校的校长;游戏中,是其父亲),一个执着于捕捉一条名为“正义”的金枪鱼的男人2,Karen,男孩的母亲,来寻求Dill(前夫)帮助,干掉现任Frank
3,Frank,男孩的继父,Karen的现任丈夫,有酗酒/暴力倾向,最终被Dill、Karen设计杀死
4,Mill,卖渔具的男人
5,Constance,Dill的情人
6,Duke,Dill以前的合作伙伴
再来梳理一下剧情。
现实层面,涉及场景很少,内容大致就是男孩怒斩继父
虚拟层面(游戏中),即本作主体。
从篇幅来看,内容不少,但仔细想想,不就是“Karen联手前夫干掉现任,解救男孩”这一简单事件?
其他还有啥?
钓鱼、卖肉、亲热...近是些“添油加醋”的东西,实际意义一点没有,“弃之可惜,食之无味”,鸡肋。
综上所述,本作的内容就是一坑,纯粹靠着演员来吸引观众的眼球(马修·麦康纳的臀部、安妮·海瑟薇的裸背),不明智、不睿智。
恕我直言,导演应该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家暴”这一社会敏感话题,而不是视其为“噱头”或“点缀”,仅在影片末了一言概之,太浪费了。
实际上,如果本作的侧重点可以做些许调整,不要在作品的形式上大做文章,而是依靠最简单的叙事架构(抛弃“科幻”思潮),以最直白的镜头话语(台词、对白、肢体动作)直击“家暴”的危害性(伤人、伤己),或许更能赢得观众的认可。
终!
编剧★☆☆☆☆(故事设计、展开都不成熟,业余感觉)导演★☆☆☆☆(自编自导需量力而行)演员★★★★☆(卖力演了部烂片)剧情★☆☆☆☆(就看个头尾,足矣)视效★★★★☆(帅哥的臀、美女的背,还有那海天一色)音效★★★☆☆(与画面挺合拍)推荐度★☆☆☆☆(挺多看看演员的颜值)
虚实两条线,交织出一个让人心碎的故事,原来在这座《宁静》的钓鱼之岛上的父亲,不过是儿子帕特里克设计的一款逃避现实的虚拟游戏,假装殉职在伊拉克战役里的父亲还在,而那条一而再逃脱,名叫“正义”的金枪鱼,是父与子之间最深的羁绊,在每一次遭受继父殴打,辱骂时,帕特里克都期望船长父亲能来救他,可是,“正义”一而再的从父亲手中逃脱,就像现实里的父亲,永远不能再回来,像游戏中的推销员,永远晚20秒出现,而帕特里克只能继续生活在现实的阴霾里,一直躲在房间里玩着钓鱼游戏。
安妮·海瑟薇饰演的母亲是一个受伤的蛇蝎美人,哭泣的脸和歹毒的心映照出儿子对她的爱与恨,她一而再的乞求马叔帮她杀掉丈夫,用爱,用钱都被拒绝,直到最后用儿子的安全作为请求,才换来马叔的帮助,这也是现实世界里,儿子决定奋起反抗的原因——他虽然恨母亲的懦弱,但是也同情母亲的遭遇,同时,他也需要帮助母亲和她逃离这种糟糕的生活,所以在普利茅斯岛里遇到的种种矛盾,挣扎和决定,都不过是帕特里克决定执行正义时的心理历程。
电影结束,帕特里克给爸爸打去电话,告诉他【我始终相信,在别的地方有一个你和我。
我要去见你,我们可以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然后飞奔而去,投入爸爸的怀抱,而现实生活中的帕特里克却因为谋杀被捕,一切的美好都汇聚成他眼睛里的一块碎片,有多美好,就有多让人心疼。
挺好看的电影,不管是剧情,演员,还是画面都没的说,喜欢安妮,喜欢马叔,喜欢电影中对小男孩的悲惨不过多铺垫,这反而让人能更多脑补他的无助和矛盾,更能让人心疼,推荐。
悬疑,伦理,人性关怀……一部电影能够把其中一点做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实在没必要胃口太大,什么都想讲,但又都是蜻蜓点水式的带一笔,让人感觉混乱又不尽兴。
简简单单的拍成一部悬疑片,要么罗生门式的,要么密室孤岛类的,要么有上帝操控类型的,观看体验应该会比现在好不少吧……小孩的剧情就很多余,而且画面与全片格调也不搭,每次出来脸上一堆代码,科技元素本来就会冲淡惊悚悬疑的氛围,又和自然风的画面冲突。
性格刻画也不深入,总之,就很多余。
光看这主演就知道片子啥水准;故弄玄虚的电影倒是很配做作的表演风格
不敢相信2019年了还有人这样拍科幻悬疑片......马修钓鱼的戏份倒是挺好看的
不清楚为何翻印为宁静,反正与宁静无关。这是一个很悲伤的故事,重在探讨一个人在遭遇创伤后心理的变化与挣扎。只是展现方式很特别,表达的三观可能会存在争议性,但总体来说是一次独特的对儿时心理创伤的细微观察。
裸而不露。惊而不迷。
Knight还是有他独特的地方,而且Matthew演技真的很不错,值得一看。
比痛苦更沉重的是无奈吧,就像我可以写一个故事,他可以设计一场游戏,让爱的人在其中复活
“游戏的规则是你的设定,你的设定也是游戏的规则”,在游戏里执迷的人疯狂的人,被游戏和规则控制的人,以及被迫躲进游戏被游戏俘获的人……
属于软科幻的神棍片。开始还以为是一个渔夫与鱼(怪物)的争斗,结果演变成了奇幻的父子心灵感应,我以为父亲要和儿子做出什么事情的时候,又变成了一个买前夫杀家暴现夫的犯罪故事,接着又出现了AI揭秘,楚门的世界桥段,结果这些就是儿子的游戏,而男主只是在做儿子游戏里的任务。整个影片让我想起树上骑个猴,树下一个猴的段子。我是没想到故事的走向,但是也太蠢了,感觉被侮辱了。
人鬼情未了不只会发生在恋人之间,父子之间更有可能啊!沉迷在马修磁性的声音里,是游戏还是异次元都无有关系。
It's a sad story. Matthew McConaughey's performance, bravo!
暴力家庭的孩子用游戏建立的一个虚拟家园马修麦康纳身上这股能量就不是东方人能有的
脑洞可以,小男孩在游戏里想象出来的一切也是很浪漫了。马修绝对的B王,优秀!
开头是剧情片,然后是悬疑片,又变成犯罪片,再变成科幻片,最后是家庭片。
谷阿莫
下层维度比上层维度幸福,上层永远只能从上面看着自己的投影代替自己做一切
一个good idea配上一个not good story,生硬晦涩。大海拍得好看。内地版删减了的四分钟,大概是床戏吧……
家暴版《楚门的世界》。我是因为“5分钟看电影”推荐而知道的这部电影,以为是一部很黄很暴力的电影,以为是女主角安妮海瑟薇被现任丈夫性虐待,于是花钱请前夫把现任丈夫“意外自杀”了呢,那我想肯定有不少安妮海瑟薇的福利看啊。没想到后边还反转了,原来这是儿子打造的游戏世界,各NPC还有意识了,确实没想到,但是却没有看《楚门的世界》那样震撼,这是影片失败的地方。
(5.0/10)官方简介都看到了,是个常规惊悚片的套路,实际上它隐藏了另外一层目的。无法说这两者结合得怎么样,因为这个结合的策略极为罕见。反正看过全片,说它提供了令人心潮澎湃的新视野那肯定没有,但说拍得多么崩塌也不合适。可以看看,不同寻常的一部电影。
与几位大咖的阵容相比,故事太没有吸引力了,就是因为家暴,妻子便想将丈夫送去喂鲨鱼,并开出1000万美元的报酬,有这钱,为毛不起诉?不离婚?要干这种最low的事?马修和安妮的床戏也够尴的,马修与戴安的床戏则是哼哼几声了事,感觉都是敷衍塞责啊,还不如不拍!小男孩的戏也太单了,没有什么看头。
我是认真的看困了 怎么可以如此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