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反馈,《小小安妮》第二季感想!
角色方面,我能看到女主的成长,用剧情的评价来说,脑子都是imagination,romance,喜欢big words,也喜欢大嘴巴gossip,但这也是普通人的特点之一,我不介意。
ANNE真的是一个有想象力,好奇心,同理心的孩子,爱美,热心肠,期待第三季的成长。
Gillbert,男主在前5集戏份太少了,一直在挖煤,后几集还多一点,为人很正,有宽阔的思想,有坚定的目标,有平等的观念,和anne有几幕cp感很强,希望第三季能修成正果。
Diana,一个美丽端庄女孩子,逐渐走出闭塞的思想,接受不同的爱。
柯尔,一个很有想法的艺术家,可怜一直被霸凌,看得我也气得慌,希望第三季能有成就。
约瑟芬姑妈,原来你真的是les诶,能看出你们彼此相爱。
卡斯伯特姐弟俩,你俩比任何人都好,真好,真诚善良,包容,愿意接受新思想。
普利斯,幸亏你逃婚,远离那个傻逼老师。
这部剧的几个坏人太脸谱化了,看得我气死,想鲨了你们。
新老师特蕾西是个思想开放的女子,穿长裤,骑“自制摩托”,带孩子们上科学课,把较为先进的思想带进校园,也帮助学生们考取大学,真的好老师。
剧情方面,从淘金热到家庭教育,从校园霸凌到同性恋,从黑人的苦难到新思想新教育,其实内容很多,所以能感到很多都处理得很仓促,希望第三季能好一点。
给分还是7.5-8官配cp能不能放点粮吃啊,我渴死[舔屏]
先分享一组图。
第二季虽然不按原著走了,但剧本的质量简直和原著相媲美。
本剧最动人的情节便是约瑟芬太太的故事了,约瑟夫太太不论是在原著中还是剧中都是给人非常印象深刻的一个角色,同时也是安妮的知音。
安妮曾经跟约瑟芬太太提到过,自己想要当新娘,却不想成为一个妻子。
这话要是让林德太太或是玛丽拉听见了怕是免不了各种指责——毕竟她们都是那样墨守成规、保留着各种传统思想的人。
而约瑟芬太太当时的回答实属惊艳:我要是有这样的想法,我就会给自己买一件婚纱,这样便能满足成为新娘的梦想,而又不会真正成为一名妻子。
约瑟芬太太在众人看来是那种选择终身不婚的女性,但她自己跟安妮提过,对于她自己而言,她已经结过婚了。
直到第七集,约瑟芬太太的故事终于浮出水面。
这部剧惊艳的地方在于,通过短短的几句对话,旁敲侧击的方式就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便展现在眼前。
约瑟芬太太的人生本是没有色彩的,直到她——格特鲁德出现在她的生命中。
即使格特鲁德不在这世上了,约瑟芬的太太的仍将自己的房间按她生前喜欢的方式布置,那本自己送给她的《简.爱》就摆放在床头,房间里挂着她们的婚纱照。
她离开了,爱却依旧延续着。
即便是在这个年代,像约瑟芬太太这样的人依旧不被所有人认可,何况是在那个时代。
可她们甩开世人的眼光,度过属于她们自己玫红色的青春。
约瑟芬太太的聚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独特的,有奇奇怪怪的艺术家,有热情奔放的钢琴师,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选择毫不犹豫地追求梦想和自己想要的生活。
聚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那样友好热情,来到聚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交上朋友。
世人可能认为,约瑟芬太太聚会里的人都不正常。
可我看到的是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精彩绝伦的人生,他们抛开了所谓的规则,他们与现实抗争着,逆流而上,追寻着他们玫红色的生活。
真正不正常的人,其实在外面。
戴安娜认为约瑟芬太太这样的选择是错误的,是不正常的。
安妮告诉她,约瑟芬太太并没有毛病。
当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写下如此美丽的句子时,你怎么会认为她们不正常呢?
更应该为她们感到高兴才是。
格特鲁德对于约瑟芬太太而言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存在,她的出现让她黑白的世界充满了色彩,那些她写给她充满爱意的句子,时隔多年却依旧让她落泪。
她仍旧希望她们被认可,被铭记,即使是在另一个时代。
这个世界是充满着各种可能性的,爱也可以有着多样的表现。
人生何来错误。
小小安妮,改自《绿山墙的女孩》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本书,看了很多次,结果被翻拍成电视剧到一半就开始给我魔改。
政治正确改掉男主人设硬加黑人故事线,剧情被改了很多。
我最喜欢的部分,也不拍,还给我乱插入新的故事加配角,还贬低中心人物的品质让人感到女主轻信愚蠢可明明女主很聪明,我真的很恨呐。
近几年的美剧都有这些坏毛病,为了剧情冲突强改,呸!
什么时候编剧才能明白政治正确,不是万金油啊!
剧情冲突,不是让你乱改原著啊,老老实实照原著拍不好吗?
事业和爱情要拍就好好拍。
不要太偏重感情线,以至于全部放掉事业线。
无语 !
两天刷完了前两季后才发现看这部剧看的太晚了。
这部剧的制作厉害得让人惊叹 ——深度还原及刻画的那个时代下的西方乡村场景和画面;美得如画的选景;符合并突出各个人物性格的各种道具及装饰……看完第二季喜欢剧里的每个人物,除了这一季的安妮。
第一季里,安妮让我从有点烦到渐渐爱上她的天马行空,自信,坚强,善良。
可第二季对安妮的人物刻画把这些都打回了原型。
安妮的乐观开朗变成了无理取闹,怨天尤人。
第一季时她的冲动和急脾气都能被即使改正,又变回那个走路一蹦一跳的小天使。
而这一季呢?
遇到任何挫折和心酸都会冲最爱她的人发脾气,并且从来不会考虑到她身边人的情绪和想法。
为了博得新老师的喜爱,丝毫不顾虑同学和朋友并跟老师说他们的私事;随便冲那么爱她的Matthew 发脾气大吼大叫;意识不到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坏心情,也不听Diana的心事,只顾自己在聚会上玩得开心。
虽然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作者和编剧也许也希望把安妮这个角色塑造得更立体,但是这样的性格真的让人喜欢不起来。
反观其他人呢?
所有人都在成长。
Matthew和Marilla自从收养了安妮后,慢慢懂得如何照顾好一个孩子。
理解她,支持她。
接受新的思想,希望给安妮一个好的未来。
Matthew 为了安妮在话剧表演上也迈出了自己艰难的一步,帮助他们完成了整场话剧。
Diana永远都是一个小天使。
她在安妮难过的时候安慰她,永远都是温柔善良的样子。
在姑妈的舞会上,即使不能接受同性恋这件事,后面也成长了,懂得了更多,并最后和姑妈相互理解,相互拥抱。
Gilbert找到了想要做的事,并在努力实现它。
Sebastian 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圈,开始为了自己的未来尝试做一个farmer…所有人都在成长,除了安妮。
我个人并不认为第二季加入更多现实题材,比如同性恋,种族的平等等等有任何问题。
这些都给这部作品带来了更多价值,也给社会带来了价值。
安妮这个人物我依旧还是喜欢她作为童话人物而存在的一点——浪漫和乐天派的童真。
希望所有人永远都像她一样,保留些许童真,无论遇到了多么糟糕的事。
第二季怎么说呢,有很多好的方面,比如戴安娜,真的是个小天使啊,还有柯尔也很好。
第二季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妮。
越看我越不喜欢她,她的那种对着陌生人也大胆说话、积极表达自己的性格有时候很好,但是过犹不及,而剧里的陌生人对此都很喜欢?
比如她跟戴安娜去小酒馆找那个记者,几句话下来那个记者就给她一本本子让她记录自己的想法之类的,这个还罢了,但是当时手部受伤的柯尔正与一个泥塑家谈话泥塑家交谈,我们的女主角安妮走过去问柯尔戴安娜去哪了,我本来以为他俩会去找戴安娜,但是没有,相反安妮再打断他们的谈话后对着那个泥塑家喋喋不休一通,并且成功获得泥塑家对她的欣赏,然后泥塑家匆匆对着柯尔喊了几句鼓励就离开了,我???还有她对着新来的女老师也一直在积极表现自己,而她表现自己的方式就是不停插话,并且当着众人的面讲女同学逃婚这件事,这一刻我真的是烦死她了,而女主角安妮对老师的批评一副大家都知道我一点错都没有的样子,完全不管女同学尴尬难看的脸色。
我想一下当时要是别人在众人面前对新来的老师讲安妮是被收养来的,她之前是个可怜兮兮的小孤儿还有她还把自己的头发剪了并且还扮成男孩......安妮绝对不会认为她们是对的吧?她真的很自我。
更令人失望的是安妮的脾气。
她发火时候的样子真的很恐怖和丑陋,并且她很习惯在自己难受的时候冲着别人发火。
当她因为偷回马修的信被马修发现,我们的安妮内心很愧疚于是去谷仓找马修但未获原谅,她冲着好心问她的杰瑞大吼一声;当她因为说同学闲话被新老师批评来到林间小屋当着柯尔的面大发脾气;她希望马修把捕狐狸的陷阱去掉马修拒绝了她,于是她干了什么呢?她让杰瑞把陷阱破坏,你为什么不自己去破坏呢?然后她拿鸡蛋的时候摔了一跤(好像是因为陷阱)结果把鸡蛋摔碎了,她冲着马修发了一顿火然后跑了......第二季里的安妮性格真的很不讨喜,我理解她在孤儿院里受了很多霸凌和虐待,但是一遍遍的重复真的很令观众感到疲劳。
还有编剧应该是希望把安妮塑造成一个能很快认识到自己错误积极改正的女孩,她确实是,但是每次安妮在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同时她会对自己产生一股怒气,而她会把这股怒气发到别人身上(例如对杰瑞)当然啦我们的安妮是女主角,所以大家都不在意的啦至于安妮和男主角吉尔伯特,我很难理解在安妮当众讲别人闲话的时候吉尔伯特眼里闪动的是对她的欣赏......还有剧里安妮跟吉尔伯特早成为好朋友了,但是又安排上安妮跟吉尔伯特在学习上的竞争的情节,那可以改得友善一点,比如两人虽然还是竞争但是又兮兮相惜。
但是不,这里又跟原著一样了,安妮表现出一副吉尔伯特跟她有仇的样子,气冲冲地冲上去对吉尔伯特说不会输什么的(具体说什么我忘了),而吉尔伯特当然不会感觉受到冒犯,他只会觉得安妮很可爱......但是第二季还有很多很好的地方,这也是支撑我看下去的动力。
玛丽拉比原著性格更温柔,对安妮也没有原著那么严厉,还有增加的她跟马修年少的戏也不错,并且马修和玛丽拉对安妮爱到骨子里了。
还有最爱的小天使戴安娜!当安妮因为自己长得丑陋时她安慰安妮,说自己宁愿要安妮的聪明和智慧;其他同学嘲笑安妮时维护她;在安妮剪了短发后把自己的蝴蝶结系到安妮头上打扮她......并且戴安娜身上一直有种平和温柔的气质,对待他人也都很温柔。
安妮冲杰瑞发了不止一次火了,但是戴安娜面对杰瑞一次也没有大小姐的高高在上,反而一直和他很温柔的对话,杰瑞直接夸她是自己见过最美的人哈哈哈至于其他的一些配角比如戴安娜的爸妈、柯尔、杰瑞、巴里姑妈、林德太太等也刻画的很好我明白人不是非黑即白,人是复杂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安妮也有好的方面,但是她恶劣的脾气真的很减分,希望第三季她能改好一点(但是第三季貌似她要去找她亲爸妈......好像还跟马修和玛丽拉产生矛盾,我真的很想骂她一句白眼狼,她很多时候只为自己思考,并且想怎样就怎样,不会考虑别人的情感,她就不会想想要是玛丽拉有个亲女儿突然要去找,那她作为玛丽拉的养女她不心慌不害怕吗?但具体什么情况还不清楚 现在去看第三季,如果打脸算我白说)
我非常不希望她俩之间有什么感情纠葛,gillbert在我看来就是非常普通的一个男的,基本盘里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然后标榜自己是女权男的男的而已,她俩没火花,也是真的不合适!!!!
个人感觉很多已经觉醒了媘妹会很希望能有个支持自己的男朋友,这个是正常的生理需求,我不否认,但其实也希望媘妹们能够擦亮眼睛吧,类似于gillbert的男生他们其实有一个大家很容易忽视的点,那就是他们虽然有一些女权方面的言论,但他自己享受的很多特权是他自己都没发觉或者说在装傻没发觉的,真正遇到利益冲突时,他会毫不犹豫选择保自己。
还想说一些关于有色人种这个问题,在sebastian遇见他的妻子之出,明明那个女性是有很浓厚的女性色彩的,我当时就一直在心里祈祷,这俩不要有什么瓜葛,好家伙,最后竟然还给我在一起了,哎,嘈多无口。
还有那个两次都打碎灯泡的男生,我的天哪,怎么可以蠢成这样,无语。
还有一个是比尔,这种蝻,我是很气愤的,我甚至唾弃去谈论这个角色。
看完了Netflix的绿山墙的安妮第二季。
几个印象很深的场景:淘金热骗局时期,巴里一家被骗走了大笔钱,家庭内部也起了很大的冲突和纠纷,满腔怒火而神经质而背后是渴望爱和被认同的巴里夫人,自大、逃避、冷嘲热讽而背后是自卑的巴里先生,战火燃烧到小孩,最小的蜜兰妮哭着说我们都不爱彼此吗?
然后,带来了全家的和解。
现实生活中,家庭的冲突比这个难修复多了,因为多的不会包容理解和感恩的人。
安妮冒充马修给珍妮写信,马修知道之后很生气,不善言辞的他只能重复你这样做不对。
有一些线是不能跨越的。
柯尔去约瑟芬家参加夏日party,被一群艺术家称为farm boy,柯尔刚开始不知所措以为是嘲讽,其实并非嘲讽。
很多字词,we should use them carefully, but if you don't mean it truly, then people will know it eventually.还有一点。
annie with an e里面,大部分都给人在improving的感觉,所有的事物都在往好的方向变化。
人们开始逐渐接受不一样的人,同性恋、不同颜色的人群、女性独立走入职场等等。
就连非常喜欢gossip、刻薄的林德太太,她也是有些可爱的,她有自己的成见,但并非不可改变,而且会承认错误。
作为一个固执碰到坏心情就拒绝倾听改变的人,希望自己可以有一点点的变化。
《绿山墙的安妮》是我小学三年级看的一本书,当时安妮的活泼热情给我的世界增添了无数色彩,长大了隐隐感觉到不服输的性子也许是安妮在隐隐地推动着。
人生苦短,世界却如此辽阔,约瑟夫姨妈的romance,柯尔毅然去追求理想的身影,还有那一场夏日舞会,似乎与渺小的我说人生就应该为了梦想去奋斗,而不是在过着大家想要你成为的样子,追求内心的平静以及人生的意义才是更应该去做的事情。
卡斯伯特姐弟对安妮的爱,以及黛安娜家庭矛盾的解决,编剧试图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爱是向上托举,爱是彼此互相着想;同时安妮的到来也让卡斯伯特姐弟解开了过去留下的创伤,当马修勇敢地与他人交谈,临危受命做舞台致辞,天知道我有多么感动,一个内向的人迈出一步是无比的困难,更何况马修迈出的是两步🥹。
编剧把安妮的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了,让她成为了一个走在新时代前沿的女性,以及黛安娜和其他女性的形象,展示了女性不止有一寸生存空间,还可以独立地生存、不结婚、不生孩子,无需为了丈夫放弃自己的人生,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成为任何人。
不仅是女性形象塑造上的丰满,包括整个剧的色调也都很清新自然,看完之后内心会变得平静与柔软。
这部剧也探讨了很多历史问题,比如种族歧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城市与乡村的脱节,工业文明对传统社会的入侵等等,世界观非常宏大的剧集,根本想不到从一个小女孩的发展可以看到这么多有意义的事件,可以排到我年度好剧的前三了🥹🥹🥹。
以一种打破偏见的方式生活 文| 刘双阳“在哲学思考过程中,不断变换我的姿势,不在一条腿上站得太久直至变僵,这对我很重要。
就像一路上行的登山人,回过头来走一小段,恢复气力,活动活动别的肌肉。
”—维特根斯坦在上一篇文章里我提到,我还会专门写写【小小安妮】的剧评。
然后我发现它所向我展示的内容太丰富了,以至于一篇剧评可能完全不足以去描绘它多样的内涵和丰盈的纹理,然而我还是不想因为放弃这种描述的尝试,所以未来你可能还会看到我从其他角度写关于安妮的新的剧评。
今天我想切入的视角是偏见。
这个世界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偏见和歧视,我们即是这些偏见和短视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它们的施害者。
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种对于剧中展现的种种偏见的描述,更是对我自己的一个提醒:永远以一种敞开的姿态去拥抱世界的多元,尊重差异和不同,学习欣赏别人的特异性和独特,然后让这个世界成为拥有绚丽多彩的艺术,而缺少独特的没有生命的模具。
1. 固执的偏见为什么会选择偏见这个主题呢?
要先从安妮的“身份”说起。
安妮是一个孤儿,不仅仅是一个孤儿,还是一个从小不断在各个寄养家庭之间周旋的孤儿。
大多数的寄养家庭收养了她一段时间,仅仅是因为他们需要人帮忙做家务和照顾小孩。
所以相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来说,安妮经历了太多。
安妮也因为自己的性格而被孤儿院里的其他孩子霸凌。
拥有惊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她,一直想象着自己是一位落难公主,想象着自己拥有一个秘密的好友等等,而这些东西当她分享给孤儿院里其他孩子的时候,却成了她们取笑和嘲讽的对象。
带头霸凌她的女孩说她是怪胎,辱骂她,打她。
安妮太懂得被孤立和不被接受的滋味了。
来到绿山墙之后,虽然有爱她的养父母,但想要好好地融入学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学校里也充斥着那些说她是孤儿,说她没有教养,没有父母的声音(虽然她还有好朋友黛安娜)。
那个叫比利的男生永远在找茬,还有叫乔西的女孩子,恨不得抓紧一切机会来羞辱她(比如在她剪了短发之后,到处说她是因为长了虱子才把头发剪掉的)。
更要命的是,学校里有一位恨不得时刻拿别人的不同作为羞耻他们武器的老师。
他对着温柔并且充满艺术细胞,正在跟安妮编头发的柯尔说:“既然你有那么强烈的女性倾向,为什么不坐到女生中间去呢?
今天你就跟女生坐一起吧!
” (教室里男女生是分开坐的)。
他对着剪了短发的安妮说:“看来我们今天教室里来了一个新男孩。
”安妮回到家,痛苦地跟养母马瑞拉申诉:“为什么人们那么享受为他人制造痛苦?
”我想这大概就是根深蒂固的偏见之所在吧:因为你跟我不一样,或者跟我知道的一个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不一样,所以你就是不正常的,是怪胎,是异类,是需要被唾弃,鄙夷和排挤的。
我想到上高中的时候发生的一件小事。
事情大概就是有一个女孩子,她原来有点胖,后来减肥了,身材挺好的,会穿紧身牛仔裤,并且会像model一样走路。
这个事情后来被大家传成:她减肥了之后就变得“很骚”,走路各种扭屁股,真让人受不了!
同学们说这些的时候,会发出一阵阵特别奇怪的讥笑声。
现在想来,这难道不是同样的偏见和短视吗?
一个女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展现自己的性感呢?
现在的我大概会为她的勇敢和大胆鼓掌,而那个时候,我只是听到这些话会觉得不舒服。
并且听到这些话我也会害怕,我害怕自己有一天因为“做错了”什么而成为下一个被耻笑的对象。
现在想想,我高中三年一天都没有穿过紧身牛仔裤,大概也跟这件事有一点关联。
偏见无处不在,所以我们才要时刻提防,不让它蒙蔽了我们如实地看到世界的双眼。
2. 换一个视角第二季【小小安妮】里最触动的情节之一,就是安妮和黛安娜,柯尔一起去参加约瑟芬姑妈在冬季举行的夏日主题派对。
导演和编剧在这个派对里,为我们在这个人们因为对彼此的偏见而分崩离析的时代严冬里,建构出的一个如盛夏般灿烂的乌托邦。
在讲派对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柯尔。
柯尔是一个充满艺术天赋,敏感,细腻,温暖,瘦高的男孩。
在其他男孩侃大山,打架或者讨论女孩的时候,他一般都是默不作声地选择在某个角落里画画。
作为班上的“恶霸”,比利自然也是看他不顺眼的,于是有一次,当柯尔站在梯子上为墙面做装饰画的时候,比利故意把梯子弄倒了。
柯尔从梯子上摔下来,并把右手摔成了骨折。
等他骨折好了之后,却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像从前一样拿起画笔画画了,他没办法像从前一样控制自己的手臂了。
柯尔跟安妮说,他再也不是从前的他了,他失去了自己的天赋。
安妮跟他说,或许可以一起去参加约瑟芬姑妈(当然是黛安娜的姑妈)的派对,去“换个视角”。
换个视角这句话在整个三季的剧情中出现了好几次,另一次我印象深刻的当安妮看到自己心爱的男孩吉尔伯特挽着其他姑娘的胳膊,感觉到伤心欲绝时,马瑞拉跟她说:也许你需要换个视角,我本来以为她要教导安妮什么,结果她带着安妮和马修,三个人一起坐上了热气球!
我觉得换个视角的奥义在于,你不仅仅是在认识上,而是在整个身心上,站在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和高度,正如马瑞拉带着安妮做的那样。
如果原来你在坐井观天,管中窥豹,你以为世界就是你看到的那个样子,那么现在你知道了,原来人们还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还可以这样思考和生活,还可以以那样的方式活着……我觉得这场派对,对于安妮,柯尔和黛安娜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转折。
先来说说柯尔。
他大概早就知道自己是gay了,但谁也没有告诉,这当然很好理解,毕竟在那样一个保守封建的村子里,有那么喜欢羞辱他人的老师(后来发现老师也是gay)和恶霸同学,换做是我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
在派对上,柯尔才第一次知道,原来约瑟芬姑妈终身未婚,但却一直有一个非常相爱的女友和爱人,这场派对也是为了纪念她的爱人格特鲁德而举办的。
在派对上,有人举杯,说致敬约瑟芬和格特鲁德,她们是她心中最美好的爱情典范。
看到这些的柯尔,大概人生中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可以不是异类,可以完全被接纳吧。
柯尔后来跟约瑟芬姑妈“出柜”时,约瑟芬说到:我觉得能在某些人面前做真实的自己是一种幸福,一旦这种信任建立了,你们的连接会更加紧密,我也感谢你能选择我作为其中的一员。
柯尔还在派对上遇到了一位粘土雕塑家,她告诉他说:“人生或艺术都不存在笔直大道。
有时候甚至根本没有途径,只能打破墙围,于重围之中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抵达他们必须到达的目的地。
”然后她告诉柯尔,可以试试粘土创作,它会强壮他的手腕,说不定他还会爱上它,他的艺术天赋没有丧失,并且永远不会。
柯尔后来打破了自己对于“丧失艺术天分”的偏见,重新用粘土开始创作,并做出了很多艺术品。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偏见不仅仅是局限他人的可能性,它们也在局限我们自己。
觉得自己不正常,自己有问题,自己没有天赋,或者自己只能过某一种样貌的人生,都是一种作茧自缚的偏见。
如果说这场派对对于安妮和柯尔来说是一种解放,是一种终于融入和被接纳的愉悦感受,那么对于一直受到保守教育的黛安娜来说更像是一种冲击,甚至还伴随着很多不适的感受。
在派对上有一位技艺高超的职业钢琴演奏家,因为黛安娜也一直特别喜欢钢琴演奏,约瑟芬姑妈就迫不及待地把她介绍给这位演奏家,并且邀请她说说自己的演奏生活,她是这样告诉黛安娜的:“我走遍世界,到处演奏,分享我的乐曲。
这样的生活美妙极了,只要你不在意辛苦的工作与旅行。
这是你所向往的吗,黛安娜?
”黛安娜:“我所向往的?
”演奏家:“以音乐为生。
”黛安娜:“我…..不是的。
我想我能继续弹钢琴作为消遣娱乐,如果我丈夫同意的话。
”约瑟芬姑妈听到这句,有点无奈地说:“看看你的周围,黛安娜。
虽然你被这样教育,但你的人生并非一定要完全仿照你的父母。
”我感觉那一刻可怜的黛安娜是举足无措的。
她大概从来都没有想过,除了相夫教子,她竟然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自己的事业。
更冲击她的,大概还是约瑟芬姑妈的爱情故事,因为她从来都没有想过,原来格特鲁德和约瑟芬之间,是爱情!
有趣的是,当所有人都敞开心扉,把彼此的不同,差异和多样当成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时,一个处处恪守主流的人,却可能觉得无所适从,甚至反过来第一次发现自己无法融入。
这派对上发生的一切,都让我想到2019年去美国休斯敦访学的经历。
那个时候我和好友们一起去贺林在休斯顿的机构HGI参观,然后一起参加每年夏天都会举行的后现代合作对话盛宴。
在5天的会议里,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清爽自在,虽然在我面前的,是一大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同行的友人中也有我的gay蜜,虽然我们没有刻意在会议上谈及性取向,但听到有与会的一个可爱的大叔讲到他和自己老公的故事时,还是觉得能这样毫不介怀地讲出这些,真让人轻松。
会议上有墨西哥人,巴西人,芬兰人,瑞典人,加拿大人,挪威人,美国人,中国人……,这种多样性反而让我有种“回家”的感觉,丝毫没有觉得自己是个“外国人”。
可能更重要的是,我也从来没有被任何人仅仅当成“一个中国人”对待。
所有人都是那么坦诚,开放,没有芥蒂。
当一整个墨西哥团队拉着我们几个中国人跳舞的时候,我感觉他们就是我的家人。
我还被一个八九十岁的修女奶奶“缠住”,非拉着我探讨中国哲学(汗颜的是中国哲学我自己学的也不多)。
那段经历让我看到了世界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当我们所有人都放下成见,可以去全然尊重每个人的特异性,独特和不同时,当我们敞开心扉去拥抱差异,去好奇,聆听和尊重他人时,国籍,文化背景,甚至语言都不会成为障碍。
那时一场我至今仍旧心怀感激的聚会,大概就像安妮参加约瑟芬姑妈的派对一样。
并且这样的聚会并不是仅仅从认识上改变我的,虽然那些工作坊和分享都引人入胜。
最触动我的,大概是我具身地感受到了一个人可以活成什么样子,当你周围所有人都在活生生地演绎着各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并且把自己的禀赋发挥到极致时,那一刻你是无畏的,你只是简简单单地知道,你也可以这么做。
3. 以一种打破偏见的方式生活【小小安妮】里还有诸多这样的打破偏见的故事:吉尔伯特外出打工时遇到的黑人朋友巴什,新来学校里任教的首位女教师史蒂斯,第三季里出现的印第安原住民等等。
借着剧集,我可以窥见导演和编剧,在改编这部写于1904年的文学作品时,所展现出的对于当代平权议题探讨的野心。
我觉得偏见更像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汲取到的各种关于“人应该是怎样”,“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正确或唯一正确的”,“什么是可以被接纳的”种种条条框框。
我们在文化和自身经历的土壤里汲取这些东西,并深信那些不符合这些框架的人,是奇怪的,是异类,是不可理喻的,他们过着某种“愚蠢”,“罪恶”,“不道德”的生活,或者至少,他们“不正常”。
这种偏见无处不在,并且不是只发生在“别人”身上:我看到妈妈去菜市场买那些已经不新鲜甚至有溃烂的打折水果时所表现出的厌恶,我听到别人的普通话“不标准”时的不耐烦,或者我看到别人做出了与我期待相反的选择或者言行时所感觉到的对方的“奇怪”,大概都可以算作是某种形式的偏见。
要描述出偏见似乎并不难,甚至现在,基于种族的,民族的,性取向和性别的偏见,正在一点点在世界文化的土壤里溶解,或者至少有了新的可能性。
但一个人如果真的想敞开胸襟,不带有偏见地对待周围每一个人,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因为偏见在更多时候,是微妙的,是不显著的,是不易觉察的。
举个例子,就算你读了很多关于平权的人文著作或者哲学,你觉得自己对于黑人或者少数群体没有任何偏见,但当一个黑人真正站在你面前,跟你打招呼的时候,你能像对待任何一个陌生的中国人那样对待他吗?
那些关于黑人的偏见,比如他们很危险,他们有暴力倾向之类的想法,会出现在你脑子里吗?
偏见并不在脑子里,而是在我们对待一个人的行动和态度里。
如果说偏见是一座复杂的大厦,它一定不是一天建造成的。
所以要拆除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座大厦,需要我们一砖一瓦地解构,需要我们在每一次面对自我设限,或者是评判别人的是非对错时,不断检视自己是否只有某个单一的视角,是否在打压,贬损他人的不同和独特,是对别人的生活方式感觉到好奇,还是对那些跟自己不同的人不屑一顾?
打破偏见就是当一个人跟我说,她想要跟父母断绝关系时,我不会觉得她不应该,或者她怎么不知感恩,而是好奇发生了什么让她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去好奇她故事的脉络,去好奇她的选择背后对她重要的价值,去好奇那些我全都不知道的事情。
打破偏见就是当一个人告诉我她出轨了,我不会觉得她没有道德底线,或者她“不检点”,而是好奇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她跟我讲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什么,好奇她需要我做些什么,或者我怎样才能听到,她最想让我听到的。
打破偏见就是当一个人拿着精神科医生的诊断书来找我,上面写着“精神分裂症”或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时,我不会看到一个“患者”,并且不会让这些诊断阻碍我看到这个人本身。
如果她表现出某种“症状”,我会好奇这些“症状”是如何帮助到她的,或者它们是怎样协助她面临生活的困境的。
我会好奇她想要怎样的生活,我们还做些什么,有什么是她觉得我需要知道的。
打破偏见就是当我听到自己说“我讨厌他”,或者“这件事情我做不了”,再或者“大家一定对我很失望”的时候,再问问自己没有看到什么,漏掉了什么,或者事情真的是我想的那样吗……最后我想到合作对话创始人贺林·安德森,和反思团队创始人玛格丽特的两个故事。
一次在贺琳的工作坊上,有人站起来表达了工作坊的某个设置让很不舒服,贺琳没有为自己做哪怕是一句辩护,她立刻说了对不起,她犯了3个错误(分别列举了一下),然后说她以后要如何做。
全程你看不到她有一丝丝不满。
而另一位我的老师说,如果换做是他,就很想告诉那个人说:你不满意就给你退钱,别参加了。
另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次我们在跟玛格丽特做督导的时候,有人问她:学了合作对话之后,反而对那些评判他人的人有很多不满怎么办,她说(我的转述):我们学习后现代不是为了让它成为一种新的权威和标准,而是让自己可以对于他人的评判和视角更加好奇和开放,并且我们不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而是可以对他人不同的观点敞开。
换句话说,我觉得打破偏见,也意味着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偏见保持好奇和开放。
今日份祈祷:愿我们都能以持续打破偏见的方式,活出生命的多元和多彩!
愿我们都能像安妮一样,勇敢无畏地做自己,同时也为别人可以做自己打气加油!
本季关键词:探索、改变、自由、包容、成长。
相较第一季改编原著的地方更多,有趣且有教育意义。
太多的金句印象深刻,“Adversity can be a blessing.” “Life is short the world is wide.”“Change is the only way to grow and learn.”“Difference is not bad and it's just not the same. ”人生苦短但世界广大。
活着的意义不在于世界给予你什么,而是你能带来什么。
这一季新人物丰富了剧情也更有教育内涵。
Cole从画画到雕塑从自闭到自省最后悦纳自我自由生活;Bash具有强烈的自我身份认同感最终获得真爱;新老师自由前卫的思想给墨守成规的小镇带来活力和生机。
马瑞拉斥责多嘴邻居好友、学姐悬崖勒马逃婚重获自由、个性自由的异服派对、新老师留任的投票大会、最后Bash和玛丽的婚礼,太多泪目的瞬间了,非常感动。
小小安妮 第二季 (2018)9.22018 / 加拿大 美国 / 剧情 / 海伦·谢费 阿曼达·泰平 / 艾米贝丝·麦克纳尔蒂 杰拉丁妮·詹姆斯
要不说是孤儿,我还以为是哪国的流浪公主呢…世界恨不得都得围着她转,整天大吼大叫,说别人闲话给别人惹麻烦,然后她先哭了?这么烦人的小孩,喜欢的各位,我在这里祝你们人人都喜得贵女。
Gilbert, my romantic fantasy
安妮和绿屋的故事就很好,特别加入的同性元素、种族元素、童年阴影真的是duck不必。基尔伯特酱油了6集才回归,故事讲的也是七零八落,爱说闲话的安妮真是爱不起来了。
太温暖的故事,太童话了,如果生活真的美好多棒
六、七两集高光
同性恋、女性主义、种族问题,编剧想表达的内容太多,但是没有讲好,呈现出来就是又乱又矫情…… 明明按原著拍出来就很简单、很治愈……另外,老师的未婚妻逃婚的那个慢镜头,太小时代了……
如果政治诉求没有那么明显的话…会更好的
说实在的,这部剧它被过誉了。第二季比第一季烂很多,尤其是在女主的刻画上。成长剧就必须先抑后扬让安妮干出一大堆让观众“这是安妮吗”的蠢事,才能叫做成长剧吗?她随便地对家里的帮工Jerry呼来喝去,随便地进别人房间没有得到同意就拿别人东西,随便地拿走偷看还假装别人写信,随便地拿走别人的头纱戴在自己头上最后还给弄坏了…这些失误最后都被编剧用剧情合理化了,确实,安妮是一个想象力丰富本质善良的孩子。但是这些事情反复发生,就变成了“干出蠢事——哭说对不起我意识到错误了——用其他方法弥补或者圆过去——然后继续做出类似的错误”,这已经变成了一种模板化的写作套路,非常非常无聊。除此之外还要硬塞各种LGBTQ、女权主义、种族歧视等等,网飞你要不要脸啊,什么都想吃胃有这么大吗?
好好的田园生活非得倒腾成这副模样?不是不接受改编,但能不能好好构思,不要一锅乱炖,不要拔苗助长。
女主角虽然正能量爆棚但也太闹腾了。她的善良有些时候在我看来其实是自以为是。
这季加入的元素太多,已经忽略原著本来的温馨美好了
第二季就差了不知道多少了,安妮闯祸的本事太多了,而且好多也不合逻辑,在马修姐弟接纳她并提供给她家的感觉之后,安妮的家仍然是剧中所有家庭里面看起来最冷的,光光的客厅,可能厨房多了些菜,但是真的就很冷,一点家的温暖都没有。而安妮似乎像是一个被宠坏的小孩,和杰瑞的交流处在高高在上的公主气态;擅作主张去看别人信件;一言不合就哭。这不是我要的小小安妮,也许是文化的不同,也许是我没读原著,安妮失去了我认为她第一季最重要的品格—真诚的善良
我跨时空的孪生姐妹
比第一季更好看,优美的古典田园片,加入了女权、种族歧视、校园霸凌、同性恋等元素,好像有点过于政治正确,看起来有些刻意了。
看不下去了真的
毁了…
Life is complicated but it’s also simple, love who you love and to be with them.
Anne中间短发的时候帅气满分,和Gilbert的眼神交流也是蜜汁甜蜜,开始期待第三季了
说实话我好讨厌Anne,虽说这片子要宣传女权,但是Anne实在是太讨人厌了,第一季熊孩子,第二季疯狂想成为万众焦点。喜欢Diana
太治愈了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