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边那疯了的芭蕾舞女演员拿着菜刀跳舞大家狂追得那场戏,着实乐疯了我了。
还有王志文演得非常出色,很喜欢王志文。
那个说粤语的姑娘,粤语真的很好听哦。
结局也比较有深意。
分享一篇近10年前看完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如今,万千思绪,只有偷偷感慨了。
今天是2006年10月4号,国庆第四天。
纷繁忙乱了很久,终于,可以静下来阅读自己的内心。
此刻,下午三点二十,太阳西斜。
温暖的阳光透过树叶斑斑点点,落在地上。
我搬个小凳,拿本书,坐在树荫下,一阵风吹过来,清爽、柔软;耳机里放着周杰伦的《千里之外》,撇弃了他喧闹动感的节奏,喜欢那歌词的文采。
一切很安静。
家里此刻只剩我一个人,可爱的小白猫卧在凳边,静静地憨态;窗前的小石榴,缀满枝头,似个个小红灯笼;围墙边一垄白菜,深绿深绿的,很干净的绿;凉衣绳上悬着几件衣服,一动不动。
一直很安静。
想起刚看了一部电影,《谁说我不在乎》。
一直很喜欢看小人物的故事,感受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因为作为芸芸众生中一员的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真实,很充实,这样的生活才是最好的,他们活出的是真正的自我,他们可以卑微到为了五毛钱和你讲半天道理,也可以伟大到为了救助毫不相识的人慷慨解囊而觉得这没什么。
向往浪漫,步着真实。
喜欢《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喜欢《没事偷着乐》、喜欢《求求你表扬我》、喜欢《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因此,也喜欢冯巩、范伟……此剧中,冯巩饰以医生为职的丈夫,吕丽萍饰处在更年期的妻子,以治心理病为专业的丈夫却医治不了妻子的心病。
在一直蜻蜓点水似的换频道时发现这部电影,随即就定了下来。
我是从妻子找结婚证开始看的。
丈夫是很顾家的那种,两人79年结的婚,现在女儿都十几岁了。
一天,妻子吃饭时突然要找结婚证,发现结婚证没了,她惶恐,她怕没了那一纸文书,多年的夫妻也会说散就散,于是,翻箱倒柜,甚至发动丈夫、女儿利用每天在家的时间找,丈夫、女儿都不以为然。
中间经历过很多情节。
一番折腾后,无奈,丈夫被妻子拉着来到婚姻登记处,年轻的女办事员从开始以为二人是各自离异后重新组合到以为二人是重婚最后到弄清二人想办个结婚证,得知,79年的只能找原登记处办理,二人愣了,丈夫被莫名其妙的搞笑了,妻子很无奈,临走时,妻子甩给丈夫一句话,“这回你高兴了?!
……”终于,矛盾升级到两人感情不知道怎么来调和的地步。
(这时,女儿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这是后话。
)女儿终于被折磨病了,确切的说,是被吓病了,她不要两人离婚,一天晚上,病中的她突然跳下床,踉跄着走出来,告诉妈妈,她要找他们的结婚证,(看到这里,流泪了……)二人又一次来到婚姻登记处,这次是离婚。
还是那个办事员,在几秒钟惊讶完两人婚姻经历如此之快之余,告诉离婚必须得出示结婚证,临走时,丈夫对妻子说:“这回你高兴了?
……”当然,后话是女儿出走,夫妻着急,百转千回,最终结局圆满。
其实,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理解、沟通、包容。
抬起头,太阳已经西斜了一大段,小白猫依旧偎依在旁边,很沉醉的睡着……
机缘巧合,晚上和女朋友一起看了这部老电影。
因为“猴皮筋”这一片段,一开始我们以为这该是一部轻松的国产喜剧片,可看到最后才发现在喜剧的内核中居然是一个反映深度现实的小品,看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有一种感伤,也有一种庆幸。
此处,我不想谈论那个天真的想要父母的熊孩子的各种骚操作,我只想说说我对其中呈现出的两个爱情特征的解析。
首先,爱情必须要仪式感吗?
没有结婚证,就没有法律保护,内心就无法安定下来,一念之差,连正常的生活都无法维持。
这种逻辑很奇怪,因为人类的情感要比法律早得多,伏羲发明的婚配习俗,也远比一张结婚证要久远。
2个人相爱了,那就是相爱了,不需要任何他物的认可,不管这个他物是某种制度(法律),某种证明(结婚证),某个人(包括双方单位的领导、居委会、街坊四邻、同事和子女)。
其次,爱情是灵魂层面的志同道合。
本片其实有一条非常隐晦的线索,即这对夫妻真的是相爱的吗?
他们真的合适吗?
冯巩和吕丽萍是下乡时认识的,属于双方都是青春年少,并且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方式很不同,一个是精神病专家,妥妥的理科生。
一个是家庭主妇,喜爱文艺,典型的文科生思维。
冯巩总是保持一颗童心,而吕丽萍则显得意外成熟。
两个人有着巨大的差异,妻子也并不能理解丈夫的事业。
可以看出,电影中并无吕丽萍对其作为一个造福社会的最好的精神科医生的丈夫的任何赞扬。
他们一开始就是不合适的,就是灵魂不契合的,之所以能在一起,完全是因为下乡的时候,强行把青年圈定在一个小范围内,狭隘的生活掩盖了双方的不同,让他们误以为彼此是同类人。
其实冯巩和那个医生才是合适的,彼此同样的专业,女生理解并崇拜男生,同时也欣赏男生的童心和幽默。
人类史从来就不是一部美好的历史,我们父辈的爱情其实是被时代裹挟的产物,大部分人其实都没有找到自己契合的真爱,而是找了一个搭伙过日子的人。
我觉得,这种时代局限性,才是这部电影最深层的主题。
所幸,这样的悲剧现在不会有了,我们都解放了个性,都将彼此性格、秉性、志向的同一作为追求爱情的第一要素,我们永远只会等不到,追不上,不会再将就了。
以前的结婚率高,但是真爱少,现在的结婚率低,但能长时间在一起的,都是真爱。
这个李小萌就是整个作品的最大败笔!
嘟着个肥猪脸 玩什么清纯?
假的很,上课撅老师,回家撅父母!
条件阔绰玩出走是么?
这样的熊孩子也值得搬上荧幕?
绝对败笔!
冯巩演绎的到位 吕丽萍也诠释了一个没工作在家没事找茬的更年期妇女!
其实说实在的,这个李小萌还不如死了好!
结尾虽然愣是凑合了父母,真的开心幸福么?
这种家庭伦理剧本在现代是不可能行得通的,丈夫已经很出色很到位的照顾家里,妻子不仅没给与事业的帮助,还在摧毁丈夫的事业!
有部《错爱2》的电视剧,那剧情才是正常的,这个,真的太假了!
13岁的孩子能做这些?
我也就呵呵呵呵呵。。。。。
结婚证在一场婚姻里算什么呢?
婚姻里有太多的学问,现在很多人因为看多了失败案例或者不自信自己能把握住婚姻就选择不进入婚姻。
一切的开头在于申请劳保时需要结婚证。
这只是一件小事,回家带上就行。
谁知这结婚证就是找不着了。
找不着就补办呗,但女主人犟上了非要找着。
生活有这样的经历,一个你觉得一定在的东西要用的时候忽然找不着了,这个时候买个新的或者暂时不用都行,但你就是要找到。
越是找不到你会越烦躁就非要找到,最好笑的时候你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可能最后发现它在你手边眼底。
妈妈这样除了这种执念,或许还能中年女人的更年期有关。
那时的她们身体激素变化情绪会更不受控。
或者更深层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她对这场婚姻没有安全感所以需要一张结婚证来保障。
但在观众看来好像是因为她对结婚证的疯魔执着反而导致婚姻破裂了。
家都快散了,结婚证已经不重要了。
偏偏这时候结婚证又出现了,它就在眼皮子底下的合照后。
可惜出现的时机不对,早点出现或许这场风波就散了。
现在丈夫的心已经在外边了,妻子也心灰意冷,结婚证只能用来离婚了。
所以孩子找到了也要藏起来。
原本婚姻散了就算了,孩子这个时候用自己威胁他们不准离婚。
这算是中国离婚的老套路了,多少人劝不离都是你想想孩子,可这样的婚姻维持下去有意思吗?
反正最后他们说不离了,日子怎么过也是他们的事。
或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在乎的执念。
① 谢雨婷在乎的表面上看是结婚证,但实则是安全感。
她所代表的中年劳苦妇女。
早在2000年伊始人们就开始有家庭婚姻的思考了。
相比于过去的组织安排和凑活过呗,难不成还能离咋的,到中期过渡的隐忍和不堪,再到现在的一刻也别犹豫拿着红的去换绿的。
看似在乎那一纸证明,其实背后隐含的是一个家庭妇女的胡思乱想胡作非为胡搅蛮缠的开始。
别觉得很难看,但这对于她几年如一日的家务生活而言,一个“找结婚证换被子”的石头在她的平静心湖里泛起阵阵涟漪。
顾明在乎的是安稳事儿少和名利,但实际上确实温柔乡和善解人意。
② 他代表的是中年事业有成的男人,精神方面的专家,带了一个美女徒弟。
其实这种男人很好对付。
给他些体谅和温柔就可以,留住中年男人就只需要情绪价值就可以了,因为外貌价值已经拿不出来了,但是,能在这个年纪拿出来的女人都是高手狠人。
请中年女人不要质疑他们,否定他们,甚至是猜忌他们,这三点是婚姻中最最最致命的。
③ 小安在乎的是名分和一个成熟男人的承诺。
当然还有她的博士论文。
(后面穿插在故事中详细分析)④ 小文在乎的是父母双全和温馨家庭下的成长环境,但更多的是在这种健康环境下被关注被爱被理解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意识觉醒。
(后面穿插在故事中详细分析)⑤ 就连疯人都有自己的执念:老王在乎健康出院,可是就属他三番五次重返疯人院。
另一个病人在乎猴皮筋,执意要做弹弓打你们家玻璃。
我相信不少人是从这个片段跳过来看全片的吧。
你说她为啥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找到这张纸?
你看他家住的大房子,虽说是在大连,但是故事背景我感觉更像是北京,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大平层,可以说是中产以上了,甚至是富人也不为过,只不过他们知识分子排斥这个,好面子。!
对!
好面子。
剧里面多次提到面子,从雨婷在跳广场舞的时候问居委会大妈没有结婚证怎么办的那种隐晦和躲闪,甚至搬出了“我有个朋友”来打圆场就能看出。
还有他俩为了补办到了民政局那种尴尬和搞笑,也能看出来。
第一次去民政局,因为要去办证的地方补办而失败告终,离开的时候谢问顾:“你是不是特开心办不了啊?
”颇具讽刺和挑衅,但是其实顾老师并不想这件事,或者说压根不把这件事当回事。
因为他很忙,他除了家庭还要照顾他的病人,除了照顾病人还要带徒弟写论文(单押)。
也只有快退休的较真家庭妇女才会这么在乎这个证。
名分对她来说很重要!
第二次去民政局,是奔着离婚去的,结果因为没找到结婚证而再次失败告终,只不过这次是为了离婚来的。
临走之前,顾问谢:“你是不是特开心办不成啊?
”同样一句话,道出了每个人在乎的点。
当然名分对小三来说也很重要。
有一幕是写论文,徒弟小安说你们家都这情况了,还是我来吧,可要知道看似是帮到时排忧解难,但实则这女的可不简单啊,她想要事业爱情双丰收啊,野心写脸上了都!
还有一幕是她没打任何招呼,直奔导师家里,这不是赤裸裸的挑衅嘛?!
有一个镜头是小安看到顾老师家里的走廊里挂着一副女主人雨婷的照片,撇了撇嘴,这个下意识动嘴仿佛在说:“哦,就这啊,古老师怎么看上她的啊我不比她好看优秀?
”临走前,她还特意跟顾老师和小文到了别。。。。
再说说这孩子,人小鬼大机灵得很,无论是小三登门时饭局上的替母解围,还是帮爸妈排忧解难结果凭一己之力的办假证弄巧成拙,再到为了挽回父母婚姻而装病做大餐,还有最后的大病一场离家出走放个炸弹来稳住局面。
这孩子早熟,不仅是性早熟(听广播的内容,和对发小小丁的爱慕,更多的是心早熟。
她太不容易了,为了这个家操碎了心,还得是有个不省心的妈,俗话说姑娘省心是因为妈让人操心,妈爱费心是因为姑娘让人伤心。
当他俩真的要离婚的那个时刻,小文也发自内心的大喊:“谁说我不在乎?!
”因为她之前跟爸妈分别说过不怕他俩离,因为嚷嚷的狗不要人,老把离婚挂嘴边儿,实际上离不了。
但现实和理论,总是有差距。
题外话:你说为啥京派导演都讲究个老理儿啊?
因为他们在乎,在乎传统,在乎理数,在乎面子。
你看冯小刚虽插科打诨样样精通,但是真到真格上他还真较真儿(还有管虎的老炮儿)。
再看黄建新,他的作品很能反应北京地区百姓平常家里的人情世故。
特别善于以小见大,反应社会及家庭现状(背对背脸对脸等)小时候看啊,真是看热闹,以为有动画就是给孩子看的。
殊不知,那是因为现实场景下拍不出来只能以动画形式展现,但实则还是在给那些有经历有阅历的大人看的,因为只有那样才能有共鸣。
【3.5星】1、女孩喝的奶还是“光明”牌的。
吃的面包也是不错的2、红卫兵进精神病院了,荼毒够深的3、多么乐观一姑娘,就因为父母离婚,就离家出走开始独立生活了。
这后面的剧情有点魔幻。
4、强行缝补的家庭还是原来的家庭吗?
如果不互相磨掉自己的棱角,那就是无休止的摩擦和痛苦吧?
5、女孩那个男同学应该是喜欢女孩的,但是最后他还是没能为女孩保守秘密6、当时虽然没有包办婚姻,但是还有党组织包办让女孩爸爸直接回家去住。
既然没有结婚证,是非法同居,那直接不住一起,不就屁事没有了?
7、有点讽刺了那个红卫兵和一些行政办事流程的反人性
8、经典场面:抽出窗外两个女人的裤腰带做成弹弓打男主家玻璃
9、女主虽然打扮成家庭主妇,但也挺好看,而且即使更年期,其实也没有很烦人,只是男主不爱了。
黄建新在一部电影里总是能尽可能面面俱到地描写出那个时代的群体形象。
这部片子里着重突出的是中年危机,老夫老妻过了大半辈子,已经失去了热情与爱,结婚证成为了唯一能够证明婚姻关系的凭证,是维系夫妻情感的最后一根稻草们。
影片前半部分以寻找结婚证作为主线,几次打破第四面墙闪回刚领证时的快乐,别出心裁地把“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描绘地淋漓尽致;同时女孩嘴上说无所谓父母离婚,我以为后面剧情真的会成功离异,各过各的开心日子,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女孩其实并不希望父母离婚——这反映出了不管是多么开放的年代,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打击都是很大的,借女孩之口,“如果你们现在这样,那你们当初为什么要结婚,要生我?
”这个新时代和旧时代思想交替下不同婚姻观冲撞出的问题,确实很值得深思。
影片中后段因为找不到当初办结婚证的地方,没法补办结婚证,导致离婚手续也办不了,这很明显是在调侃那个年代的政府部门,办事手续多步骤杂效率低。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点也非常有趣,比如精神病院里那几个患者的故事,尤其是借神经病之口,说出了“现在这个年代讲究送礼好办事”等等颇为真实的话,产生很大反差;去给医生送礼,医生老婆口头推辞不收,神经病说“你肯定是共产党员!
”这是真敢说!
通过这些精神病患者,可以看出那个光怪陆离的年代里不同年龄的人不同阶级的人的可笑可悲可叹可怜的故事,而我们又何尝不是活在故事里的人呢。
冯巩演戏确实出色,小演员也很自然,本片的故事虽然刚开始有些抽离现实,表现夸张,但越看越觉得真实;包括那几个精神病身上处处都有自己的影子。
一个字,实在是“高”!
1、小安阿姨去顾大夫家吃饭“好靓的鱼啊!
”(鱼看起来很可口哦)2、女芭蕾舞病人发病跳上桌子跳舞,小安告诉顾明她的真实病因,大意是(团里人跟我说,她的病是因为一个男孩。
这个男孩和她从小一起长大,后来一起学过芭蕾舞,同在一个舞剧团。
从同学到同事,从搭档到恋人,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后来这个男孩要去美国念书,两个人约定一年之后在纽约相见,男孩要走的那一天,女孩去机场送行,她就站在窗边看着那架飞机带着自己的梦想起飞,消失在云里...但是五分钟之后,这架飞机从空中跌落下来,无一人生还...我刚才放的那段音乐,是舞剧团的人给的,是他们两个在一起时跳过的一支舞)3、因为顾明因为老婆在其病人老王面前提起结婚证使得老王的病情反复的事与老婆大吵一场后夜不归宿,第二天醒在小安的卧室。
顾:我昨天晚上干什么了?。。。
唉,我喝得太多了,我真的没干什么?
安:你昨晚喝多了之后呢,好像一个孩子,好小好小的孩子。
PS:大概就这三处吧,片中还有冯晓刚的身影哦(做假证的),大导演的友情客串很具有喜剧效果,另外,还发现了江珊
看这个片子,感觉非常好,看到了民主的家庭氛围。
整个影片以结婚证为线索,真的是结婚证没了的问题吗?
当然不是,是女主人公对家庭产生了不信任感,我没有看到女主人公下岗的一幕,影片介绍上写了,也许是女主人公脆弱的时候,她深深的自卑出现了,她对自己的家庭产生了不信任,她感到了危机。
而结婚证只不过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物品罢了,找到了结婚证,还会有其他的东西出现。
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两个人一同回忆过去的幸福生活一样,重新努力找到那互相体贴,互相关心的夫妻的感觉,让妻子感受到她的家庭是稳定的,那么她就不会感到婚姻的危机,就不再在乎那个结婚证了。
生活中往往会有类似的事情,表面上看是这个,可实际上却是另外的原因,为表面的原因花费再多的功夫也没用,因为原因还存在,还是要找到真正的原因,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也许这就叫做钻牛角尖,可是当事人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所以才有了心理医生,帮助你解答为什么。
成长的烦恼 做父母的都看一下,演的还不错
看的过程觉得很无聊,好在看完还是觉得很好。片子的设定不错,视角也不错,看得出来黄建新更加追求镜头感了,看的过程觉得不适是因为女主角太能作了,看完觉得其实结婚证只是一个由头,还是两个人之间没有感情了,再要死要活,也难以创造出感情,也难以挽回什么了,可是神奇的中国人就是有办法弥合裂缝,精神病院的设定也很好,很多讽刺的成分都经由精神病人演出出来,谁敢说自己就不是精神病,而我们努力挽回的正常究竟算一种什么正常?
如果孩子的角色给一个男孩就更成功了。
说实话,我看的时候真是不喜欢。很多地方感觉特别做作,编剧编的做作,这种片子在电影院放吧,没票房,只能是在电视上卖版权放放,仅供消遣!不过这种结合动画的片子国内倒是少见。看在这份上,2.5星。
看了就忘,冯巩演的片怎么都一个路子
短视频中流传的脱掉裤衩抽出皮筋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出自此片,甚至演职员表里就叫做弹弓手。
叙事简洁有力,画面有设计有风格,剧情还有趣好笑,女人唠叨烦躁男人精神出轨,婚姻危机随着找不到结婚证而爆发了,当中矛盾的一步步推进都是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的。表演也有意思,最突出的当然是灵动自然的小女儿,以她的第一视角放大了整个故事的情感,但我最喜欢的表演还是夫妻俩的表演,每次他们的对话都性格鲜明饱含着各自的情绪,主要都发生在睡前的床上,还有那场美女同事来家里吃饭的戏,他们仨人的对话和冯巩藏不住的笑容,太生动了,冯巩的笑真是能打动人,还包括民政局里听江珊说他们初婚的那一笑、吃完药却没挽救婚姻之后给王志文讲后他们俩的笑。在此之前这部电影是出众的佳作,直到他俩要离婚孩子喊出“谁说我不在乎”之后画风突变,感觉这个结尾像是国家为了降低离婚率安排的任务,我是觉得挺奇怪的,看评论才知道竟然是政治隐喻。
看了这种电影更加不想结婚了。李小萌真是美萝莉啊
... ...
源文本来自叶广芩的短篇小说《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 原句出自京剧《平原作战》中的一节“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他打你神兵天降难提防。鱼在水鸟在林自由来往,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赵勇刚!”此句亦在《我爱我家》(1993)中被强调。为黄建新“心理三部曲”(《说出你的秘密》《求求你,表扬我》)之一,饰演精神病人的牛振华为导演御用演员,作为主演和前另一精神病人王劲松参与了“都市三部曲”演出;王志文和江珊是《说出你的秘密》男女一号;冯巩在《站直啰,别趴下》担任男主。影片中举牌求助、奖状证书也出现在导演其他作品中。顾小文认出了办假证的(冯小刚饰演)“他长得像那《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的导演”,对方回答“全都这么说”。
小文:好像一切都回到了从前,但真的能回到从前么?话落,镜头如鬼魅般游走在家中,搜寻着“证据”,最终定格在一张裱了新框子的结婚证上,影片的核出来了——婚姻关系没有变,但框住它的东西变了,不是爱而是责任,《谁说我不在乎》由此变得普世…
可能我是真的欣赏不了吧忍着看完了,就想给个一星,想想还有很多更烂的电影,还是给个二星吧
我当时很喜欢李小萌~
与《夏日暖洋洋》同年出生的《谁说我不在乎》同样是一部以都市男女情感为切入点来探讨中国式婚姻制度的作品。不像宁瀛电影那样尖锐直接,正话反说——这是黄建新电影的特色。一张普通的结婚证放在平民家庭里那是幸福收据,但放在国家体制中就是行为准则和道德操守,关键时刻还是安身立命的生存指南。显然,总在挖官僚主义墙角的黄建新已经感受到了这一体系向他发出的某种信号。这种隐而不显的「潜规则」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解约抑或补办,统统不得而知。为此,他借着知识分子的敏感和女人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讲述了自己对于在这个「光荣集体」里的自我价值的不确定性。讽刺的是,这群红色艺术家的身份认知障碍、对于自由或者名誉的执念以及广泛而普遍的委屈和焦虑,通过精神病院里的文艺汇演体现得淋漓尽致。至于后来的事情,我们看后来的电影就知道了。
再看的时候发现很多温情的地方。
家庭内部纠纷。
疲软的城市里,契约的索取证明一种契约精神的消失,夕阳红在精神病院狂舞,旧日风采颓废为睡前无谓的追忆。新的生存方式崛起,我们找错了方式证明自己的真心。孩子的口是心非,重磅炸弹在西安落跑。隐喻太强,时代标志太多,用反常的行为老生常谈时代变换的主题,不喜欢所有元素只是隐喻的壳,所有元素都有自己的生命,不可用之替代,是一种不溯源的轻浮。
小时候没看懂,那天电视台放的看了个大概,依然没看懂,为了找结婚证发现了婚姻的裂痕,彼此没有了信任,所以说结婚多年真的别作,有时候就一瞬间婚姻就崩了,可到最后结婚证是从哪找到的呢?还挂起来了,孩子离家出走这么久啥都找到了?而且爸爸妈妈是为了孩子凑合过还是真的和好了?李小萌小时候还挺好看的,长大了就放弃了,结婚生子退圈了哎,白瞎了好资源,还有那个小三女学生貌似代言过旭日升吧,也没火起来。这个可以说是一张毯子引发的婚变还有还有,冯裤子还是老老实实当冯裤子吧,市井流氓根本就不用演,本色!
最近看了这个片子,在家里出现了这么多变故之后。心里。。
2022.7.22看完。等结了婚,人过中年再看这部电影。一张结婚证引发的中年危机。婚姻就是契约,可以签约,可以解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