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来说,这部里各演员念台词的水准不同以往,不再是咿咿呀呀各种腔一通乱叫,尤其是三成同直江的一场文戏临场感极强,一来一去间单纯明快的语言能让人被他俩的谋略所感染,不自觉的发出“西军必胜”的感慨。
然而武戏坐实了我朝对日本战国战争呼作“村长械斗”的评价。
基本没啥面上的描写,着力于武将对直属部队的指挥。
为了烘托三成的义,居然连小早川“战神”都给洗白了……三成的人物形象是饱满了,其他人就干瘪了:比方我大谷刑部的戏份出奇的少,少到你都看不出他的作用……叙事有些断片,也就无聊打发打发时间罢了。
关原之战,是结束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决战。
电影《关原之战》却没能成为经典,男主角石田三成也不能说是一个完人,甚至算不上一个好人。
我家小宝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问我“哪个是好人?
哪个是坏人”?
我却不知道怎么回答。
成年人或许是只讲利益,不讲好坏对错的。
但政治家以此精算形势,却往往难免行着踏错。
因为在政治家的标准来看,大部分的群众,见识其实与小儿无异。
所以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和价值观还是值得后人深思的,即大义名分并非可以忽略不计。
战斗民族在俄乌冲突中打成这个样子,我认为失去大义名分是主因,为政者不可慎之。
影片以石田三成为正面主角,以“大一大万大吉”为主题,但对义的描写模模糊糊,以致电影通篇看起来只是丰臣政权内部权力斗争,中国人对丰臣尚且没感觉,更何况是丰臣家的狗咬狗,因此更加无法进行角色代入,这是电影《关原之战》评价不高的原因之一。
但是,历史上的三成以及这个人的“大义”,多少总有让人动容之处。
在我看来,是要比“英雄”“黄金甲”之类要好的。
关原之战本来就千头万绪,电影忠实于司马的原著,对其历史背景铺排甚多,却没有重点,平铺直叙,到了真正的战争场面有所不足,关原几十万大军对峙搞得像个村斗,战场排兵布阵交代不清,对于战争片的发烧友来说有点不爽,但对我这种小白,倒是可以借此了解一下日本战国历史。
影片从石田三成的“三献茶”开始。
战国三杰之一的丰臣秀吉打猎路过长滨城一间寺院,打杂的童子献茶,先上一杯冷的,后上一小杯微温的,最后上热茶。
秀吉问缘故,童子答:将军进门后,满头大汗,如果我给你喝热茶,您不仅不解渴,还会因为茶太烫而责怪我,其实,并不是茶太烫,而是因为您一时无法适应。
我便给您了一碗凉水,见您解渴,便应该以身体为重,再喝凉水便会伤身体,我便给您了一点点不算太热的茶,仔细观察您的反映,见您已经逐步适应,才敢把刚起好的上茶奉给您。
秀吉大喜,遂收童子为侍从,他就是石田三成。
从“三献茶”的故事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三成,注重细节,头脑聪明,有条有理,很重礼仪。
三成受到秀吉的恩宠,年纪轻轻就成为19万石身价的大名。
此时的他依旧本性不改,对正直、清廉的人态度良好,当别人都排斥麻风病的大谷吉继、商人出身还信天主教的小西行长时候,石田三成尊重他们并且赢得了信任,这两个人成为了他的死党;石田三成对家臣也很慷慨,家臣大多忠心耿耿,比如把自己收入一半给还是浪人的岛左近,君臣同禄,在其领地内,石田三成的德政也深受居民热爱。
这样一个情商极高的人,为何会和丰臣七将产生矛盾甚至刀剑相向呢(影片中七本剑追杀三成)?
影片详细交待了,石田三成对于罪人、小人或做出让他觉得不齿的行为之人态度就很冷淡。
比如他如实报告了福岛正则、加藤清正在朝鲜杀平民的做法,引起了这些武将的反感。
三成对被武田吓得拉一裤子屎、被迫让儿子自杀的德川家康也没有好感,有一天,家康和三成一起在大佛殿,三成的手杖不小心落地,家康立即拾起来交给三成,三成连一声道谢也没有。
如果只看电影,就不明白小早川为什么叛变,西军为什么不团结,就是因为三成耿直得罪人太多?
但双方交恶并最终引发关原合战的根本原因并非是个人情感上的私仇,更多的则是价值观上的冲突。
在秀吉统治下,日本即将一统,代表武将的家康与代表文臣的三成也能同心协力。
但是,随着日本侵略朝鲜被我大明打败,发动战争的秀吉连气带病,一命呜呼。
秀吉担心自己的儿子秀赖年幼,去世前立德川家康等五大老和石田三成等五奉行。
要求这10人全力辅佐自己的儿子,于是各个都发了誓。
但石田三成想的是万事以丰臣家的家业为主,德川家康却意图替代丰臣谋求天下。
失去了秀吉的制约,德川家康公然违背秀吉遗言,欺负秀吉留下的孤儿寡母,玩弄权术,频繁与其他大名缔结婚约。
眼见着德川家康一步步蚕食着丰臣政权,秀吉的旧臣们却不能戮力同心对抗德川家康。
石田三成联合三奉行颁布《內府之条条》,细数德川家康罪行,打出讨伐家康的大义名分。
石田三成的家纹或军旗即为“大一大万大吉”,按照后世人的说法,大一大万大吉的意思是:大一即天下,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那么天下太平之日就会降临, 天下就会大吉。
可见三成是有明确的政治理想的。
石田三成以区区奉行之身,不到二十万石,敢于挑战五大老的首席,领地比自己大十几倍的德川家康,这又是一种不畏强权的表现。
影片详细叙述了德川家康如何以高明的手段,拉拢诸大名私下结党进行反叛。
三成则发挥其组织能力,纠集关西诸侯,成立西军,对抗德川家康的东军。
双方在关原合战。
战争初期西军的局面不错,依山布阵把德川军包了起来。
三成长于民政,兵略却非所长,也不像家康那样会拉拢人心。
结果实力最强的队友小早川秀秋背刺,岛津家族作壁上观。
元帅毛利辉元干脆就宅在家中没有出兵。
而家康不愧是枭雄,他在大本营被忍者刺杀,待女阿茶抱住刺客对家康说,别犹豫,连我一起杀了,家康基本是同时拔刀将两人击杀的,没有分毫犹豫。
关原一战,石田三成先胜后败,大谷刑部为友情,明知是死,也毅然前往。
受火枪袭击重伤的岛左近突入地阵壮烈战死,实践了“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小西行长也用自己的生命回报了这份尊重。
石田三成没有自杀,他认为胜败乃兵家之常,失败不可舍命,应全力逃出战场,以图大事,此乃合乎兵法。
不过最后三成下痢倒在山洞里,又无食物,自知命该断绝,力劝收藏他的农夫去出首,于是被捕。
影片结尾,被抬向刑场路上的石田三成与恋人初芽对视,初芽低声轻语“大一大万大吉”以告慰之。
历史上还有一件小事,在刑场上,人们为三成念佛,遭拒绝,他的态度和平常一样镇静,毫无畏惧。
处刑前,三成口渴请卫兵给水喝,卫兵欲给他柿子替代,却被一口回绝:“吃柿子会生痰,对身体不好。
”旁人嘲笑道:“你都死到临头,何必挂念自己身体?
”三成反驳:“欲成大事者,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
”可以说,三成一直到死,都抱定着打倒德川一族的决心,甚至要带着健康的身体去九泉之下侍奉秀吉,其傲骨、气节、理念可见一斑。
有的人说成王败寇才是正义,那么我们可以跟中国的《三国演义》比较一下。
历史上炎汉是亡了国,后人也很难论定汉为正统,但关云长最后率领数十余骑落荒而走,中国民间仍奉之为战神;诸葛亮六出祁山寸功未立,却成为最深入人心的丞相,云长血战汉水襄樊!
孔明星落秋风五丈原!
千古之下我们仍不禁为之落泪。
可见民心自有忠义二字,这不是愚忠二字所能解释的。
在后世两三百年里,德川家族统治了整个日本,因此把与其作对过的三成描写为傲慢的小人、误事的佞臣。
三百年后的明治维新之战,当年石田三成的猪队友毛利、岛津家族最终推了德川幕府,日本从此进入世界强国之列。
无论片方打出多少噱头,例如服化道的精美、战争场景的宏大、对民间演义的颠覆等等,都不能掩盖一个问题——作为电影最失败的一个问题——拍得烂。
第一:石田三成的“义”战国时代的义不是像现在所谓的情义,更不是片中渲染的“反对战争”——三成殿虽然是“战下手”,但好歹在九州岛负责过十四万侵朝日军的后勤调度,还亲临前线督军,关原合战前夕领着西军打爆了德川在近畿的所有据点——这样一个男人大谈和平,未免过于违和。
(论“平成废物”对“天正男儿”的想象)石田三成的形象塑造也有问题。
冈田准一五大三粗的身材,怎么看怎么像武力值爆表的黑田官兵卫,而非被岛左近吐槽“这个男人的小东西挺别致的”的治部少辅。
实际上,战国时代的“义”,更多指的是一种“恪尽职责”。
上杉谦信打甲斐,因为他要尽“关东管领”的义;织田信长火烧天台宗比睿山,凭借的是他身为净土宗信徒的义;羽柴秀吉挟三法师以令织田家臣,同样为了昭示自己的大义名分(“不是我要侵吞织田家,而是三法师钦点了我”)——由此才能明白为什么大家都说“义在西军”——身为丰臣家老、羽柴江户大纳言的德川家康,最终把主君逼死在大坂城。
所以石田三成到底“义”不“义”,还是要考虑同行衬托的。
第二,呆板的画面我不是电影工作者,但是我见得太多了,有必要怒斥一下。
我告诉你们我是身经百战了,见得多了!
NHK的哪一部大河剧我没看过?
拍电影的黑泽明,那比你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啦。
啊,我跟他****!
(振声)不知从何时起,中日韩电影电视剧都流行一种不知道怎么形容的风格,大概就是低饱和度、高暗度、所有画面都呈现性冷淡风格的样子——实际上效果很不错,至少看起来也很舒服,但用在一部战国电影里,就非常违和。
看看黑泽明的电影,通过阴暗的服装背景与明亮的旗指物两者的强烈对比,营造出非常热血的战国气氛。
还有武田士兵在夕阳下行军的画面,真是大师手笔——你再看看整部《关原之战》,除了忠义无双撕心裂肺地喊着讨伐家康外,还有哪个画面能让人记住的吗?
第三,人物形象问题石田三成不再赘述。
松山健一那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你敢信他演的是小爱直江兼续??
至于泷藤贤一……他演得很像猴子,但不像秀吉。
唯二可圈可点的,只有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了。
从细节来看,编剧和导演显然都是熟读原著了的。
但司马辽太郎有个毛病,他把许多彩蛋都分散在好几本书里。
你看过《国盗物语•织田信长》,再去看《新史太阁记》,才能get到一些笑点;看过《新史太阁记》,再去看《丰臣家的人们》、《关原之战》、《霸王之家》,也能时常露出会心一笑。
但编剧只是老老实实地照抄了《关原之战》,却没有从更高的角度把握住人物的塑造,导致要么流水账、要么没有出色的人物,而平平无奇的演员与平平无奇的演技(点名冈田准一和东出昌大,看冈田准一和役所广司出现在同一个画面时,你甚至仍然感觉不到他们在演同一部电影),又完全毁了本就不甚出色的剧本。
就这个角度而言,这部《关原之战》给我的感觉甚至没有三谷幸喜的喜剧《清须会议》来得好。
三谷幸喜对“历史感”与人物性格的把握惊人的好,而这部电影却把战国诸英雄的落幕拍成了高中生群殴。
1,场面调度太差了,两军接近18万人的大会战,拍的和乡村械斗一样。
2,剧情跳太快,没有铺垫,人物交代不清晰。
3,同样是改自司马辽太郎的小说,却被老版完爆。
4,实际上连大河剧《葵三代》的关原之战的水平都没有。
5,导演之前在《最后的武士》里扮演过配角,但这部戏的战争场面反而不如《最后的武士》
整体来说还是挺好的,人物塑造都十分的饱满,而且都是大演员。
役所广司演的德川家康真的是很传神。
因为看够很多他演别的角色,所以觉得非常的好。
影片的主角还是一直停留在冈田准一演的石田三成。
片中完善的诠释了一条作死之路,在战争和政治博弈中都很幼稚,突然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张丰毅和吕良伟主演的《西楚霸王》但那个影片的篇幅还是相对平分的,项羽一半,刘邦一半。
项羽持续作死失败,对比刘邦不择手段的胜利。
而这部电影的主视角集中在石田三成这个失败方多些。
因为这个设置,所以左岛进的戏份也被强化了很多。
影片还是完整的呈现了从政治博弈逐步升级到战争的过程。
至于后面其实石田三成的人设是有很大的崩坏的,在政治博弈中都打得有来有往的人,在战争中却非常脑残,不同意左岛近的奇袭策略你费那么大劲顾他干啥呢?
不就是为了军事用吗?
也不同意岛津家夜袭的策略等等失误。
这整体来说是不太合理的。
亮点还是有的,像柳生家两面下注的圆滑等等。
影片的美术还是很好的,日本的古装影片美术一向很好。
让人羡慕。
话说当时初出茅庐的宫本武藏在石田方还只是个小兵,没有给个彩蛋很是可惜。
如果不熟悉日本的这段历史,恐怕很难能看得明白这场战役对当时的影响吧。
影片中对人物的设定跟山冈庄八写的《德川家康》里面完全不一样,可以说对两派人的描写完全相反。
书中石田三成发动战争的目的和德川家康的目的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前者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私欲,后者是为了天下大义。
果然德川家康在日本人心中的形象还是奸诈些。
凡是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影片很难不让人对应到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去,我看的时候都在努力的把影片中的人物情节和书里面的描写拼凑对应。
但是人物设定的巨大反差还是让我有些意外。
当大和民族在历史传承中作为核心价值观固化下来的信条和乱世谋略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有些地方总感觉有些不伦不类。
三成作为彻底的近江派,一边不遗余力的打击秀次、秀秋等外戚派,一边在决定性的合战中把秀秋置于极为重要的预备队位置,直接导致在战斗呈焦灼之势时,家康几声四两拨千斤的铁炮响竟然就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十万人级别的合战拍成村长械斗并不意外,文戏的精彩细致之处还是值得国内历史剧好好学习的。
当然最惊艳的还属役所广司,从清须会议中一介莽夫的柴田胜家,再到本剧中隐忍善谋的乱世枭雄德川家康,都拿捏的十分到位。
这电影应该改名叫石田三成——关原之战。
完全是以石田为核心写的本子,其他战场、众多人物很多都忽略了。
对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一定看的很迷糊,怎么打输的?
只看电影,只能看出小早川叛变导致失败,其实还有太多因素没拍出来,西军为什么不团结,就是因为石田耿直得罪人太多?当然了,那样一部电影也拍不完。
对一部商业片也不用要求太多。
看到这个电影,第一反应是关原之战都拍电影了?
按这个拍法日本战国时代能拍100年吧。
看得出导演努力想展示出石田失败的原因,性格易冲动,刚直而不善于回旋,近江派和尾张派的矛盾啊,可惜有点功力不足的感觉,整个故事有些流水账,感觉就是讲述石田如何一步步调入老乌龟的陷阱的故事。
插入了三上茶、和大谷吉继的友谊、和茶茶的绯闻,两万石招募岛左近的典故,大一大万大吉?
不过按导演的演绎,岛左近两面下注最后是害了石田三成吧,这个桥段不知道是不是来源于真田昌幸下注关原之战,昌幸和次子幸村加入西军,长子信幸加入东军,但是昌幸虽然失败了却依靠信幸保全下来。
要不是岛左近让柳生宗章(五郎右卫门)加入了德川家,最后进了小早川阵营,也不会在关键时刻让柳生宗章杀了岛左近儿子,坑了小早川,也坑了石田,啧啧,导演究竟想表达什么。
气氛和场面都还不错,不过战争场景有点像农村宗族之间争夺水源,乱,可能是为了写实吧。
关原之战,日本这一版本,把石田三成的野望给演绎出来了,这是一大进步。
毕竟往日的那种忠义形象实在是太古板化,令人喜欢不起来。
这一版本家康也变的很有特色。
说他是反派,他还并不让人讨厌,说他是奸雄,他还很有人格的魅力。
这应该是家康在关原之战的所有版本里演的最好的一版了。
其实关原之战,不论石田三成也好,德川家康也好,本身没有忠奸之分,石田三成赢了我想丰臣家的政权也不会稳固。
因为丰臣秀赖根本不该被立。
主少国疑这是大忌。
死秀吉不如活家康。
日本各大家主的现实表现让人心寒,同样让人觉得真实。
丰臣秀吉一介布衣登上天下之位本身就不会有多少人心服口服。
而晚年的秀吉又废了年长的秀次,立童子为继承人更是一大失误。
后来家康明知儿子秀中不是俊杰却依然不动其地位,这也是吸取了丰臣政权的教训。
关原之战的胜负可以说打一百次也会是同一个结局。
石田三成有岛左近为辅,大谷刑部为智囊。
对内不能团结西军诸侯,对外又不听劝谏刚愎自用。
最后兵败身死自取灭亡,怨不得人,怨不得命。
这部电影我给他8.0分,作为比较朴素的大河剧风格电影,这部应该是可以说不错的了。
又臭又长
作为战国题材影片,最精彩的部分依然是文戏。末尾的大战乱糟糟,明明是万人合战,依然拍成了村长械斗,战场的一片血红倒是很写实,悲凉的配乐也很有代入感。
故事发生在《影子武士》之后,历史爱好者应该对本片快心遂意。本片在剧情上主要聚焦三成这里,对三成、岛左近、初芽的义士形象塑造非常到位,最后初芽道大一大万大吉似乎在昭示着时代的更替是社会的进步。片子着重体现了文戏,在战争戏方面表现力完全不符合现代水平,当然了,关原之战的战斗本身就很吊诡,双方共二十万兵力,竟在一个白天之内分胜负。
非常出色的历史大戏,严肃、严谨、节奏完美,前半部分的铺垫绝赞,役所广司的表演真是惊艳全场。
前面铺垫太长,决战不够精彩,忍者的作用被夸大了。
抱着看Basara的期望看完,没那么燃,但也还行吧,挺认真的一部戏
真的是村长打架啊
大战场面如同儿戏,实在难副关原盛名。
即使搭配了旁白依然没把司马辽太郎的原著说明白。支线盖过了主线,“太阁之恩”不是比“正义”更有说服性吗?这是爱情片?
这场面和文戏还不如葵德川三代啊…
虽然是人生败犬,但是一直很喜欢石田。可能自身和石田三成很像的原因吧,都是即使被现实世界撞得头破血流,也不愿放弃浪漫理想主义的那种人。
也就那么回事儿
两个半小时对人物性格内心的刻画太差了 这可是影响的他们命运的关键啊
20万人日本历史上本土参战人数最多的战斗,没拍出来宏大的效果。围绕石田三成描写比如围绕小早川秀秋,小早川身上的故事更迷乱。小早川是怎么在朝鲜战场表现的,是怎么拥有1.5万人军队(按照他的封地是无法养这么多兵力),是怎么在关原之战里左右摇摆最后被挟持加入德川集团的,最后是怎么族灭的,等等。也许是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很多谜团,包括石田三成,到底是不是他造成丰臣集团的破碎,在没有团结所有丰臣的藩主的前提下,为什么跳入陷阱,直接和德川家康开战,这些似乎都拍摄的糊里糊涂。
看过原著或者了解这段历史才能理解剧情。关原战神也洗得太白了。。。。。选角非常棒,看到了最好的一版左近。看到最后那种无力感非常真切。三成脑残粉五星没跑了。
演员阵容强大,前半叙事不错,后半节奏太赶,整体观感像是个流水账,作战场面还挺真实惨烈的。
根據司馬遼太郎作品改編,風格較為嚴肅。想起《亂》。前半段鋪墊極有必要,政治謀術見招拆招。戰爭戲則差強人意。虛構的感情戲沒有喧賓奪主,而是豐富了人物形象。演員都很不錯,岡田準一的演技已能和老戲骨役所廣司同台飚戲,實在厲害!有村架純也不錯。配樂雄渾空靈但頻繁使用削弱了力度。三星半
看开头以为是个关原版的最漫长的一天,结果节奏整的好奇怪。。
音乐赞;伊贺忍者有点还原感,妇孺老人鼠窜檐梁刺探机密的死忠贱民
拍成了“丰臣家的好书记”——石田三成烈士的光辉一生。#结果乱七八糟这种事,我还会在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