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成瘾剂量》Dopesick这个美剧,每一集,我都是内心WTF和震惊中看完。。。
从剧作人的社会责任感角度,这是我年度第一美剧——让我非常直观的看到和彻底明白了过去十几年来美国阿片类药物滥用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火车回家就迫不及待,刚好前两天下单的新书《梦瘾》,也是看了介绍就买了,刚好跟这个美剧内容无缝对接,前因后果都说明白了。。。
两年前我凑热闹追看“美国大选”时才知道用药过度死亡已经成了美国第一大意外死亡原因,超过自杀和车祸,2020年美国用药过度死亡就达到98000人。。。
在看这个美剧之前,以上对我一直是数字概念,怎么就阿片用药过度了?
不就是止疼药吗?
上次嗑药太狠的影视角色就是《豪斯医生》里的House。。。
原来赛克勒家族从50年代就是医药推广奇才,80年一个医生不经意不严谨内容很短的信件,刊登在顶级医学期刊,作者自己都忘了。。。
6年后,被另外的医生作为注脚引用发表在《疼痛》杂志上,再到2001年《科学美国人》等顶级期刊都反复引用其实没人看的80年的那个短信,认为阿片类药物在止疼方面不到1%患者会上瘾。。。
赛克勒家族的普渡制药的奥施康定横空出世了,由此引发的后来数百万人的家庭灾难揭开了序幕,过去20多年,普渡制药的奥施康定直接引发的用药过度死亡在20多万,相关类阿片药物过度使用引发死亡超过40万人。。。
关键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戒断反应(就是片名Dopesick的意思)没法治,大脑额叶神经已被破坏,是否能完整恢复现在也未知。。。
第一季美剧只讲到2007年州检察官对普渡制药三个高管刑事诉讼的不完整胜利,但也拉开了后续十几年更艰难斗争的序幕——的确阿片滥用是美国整个社会和政治体系系统性腐败的悲剧。。。
目前Hulu还没有说预订第二季哦,所以第一季最后一集首尾直接跳到2019年-2020年普渡制药的命运,整个赛克勒家族用80多亿美元赔款换来无罪开脱,但罚款其实都不需要家族出钱,太孙子了。。。
但这个家族在各大艺术馆捐赠、大学捐赠的名望也彻底结束了,整个家族穷得只剩下了钱,不知道1987年去世的家族第一代老大亚瑟·赛克勒会怎么想。。。
这个普渡制药在海外开了公司,也进了中国,也在狂推奥施康定,一度也卖得不错,好在中国对这类麻醉剂药品严格监管,并没有引发像美国这样跨世纪的药物滥用悲剧。。。
总之,这个美剧+这本书《梦瘾》应该很好地让你了解美国阿片类药物滥用的这段历史,其实此刻美国依然深陷在这个问题当中,更多的人通过零售价很高的阿片类药物,最终转向了低价格的海洛因,最后大多家破人亡为结局。。。
很多人真的不是瘾君子,只是偶然止疼用了奥施康定,然后一辈子就毁了,所以这种真实的悲剧,也极大地改变了我对美国影视剧传统“瘾君子”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这类瘾君子更多是无奈的受害者。。。
剧中主角医生是个虚构角色,其他大多都是真人真事,很多原型人物直接站出来支持这部限定剧,这部剧的叙事是1996、2002和2006三个时空交替向前推进,医生、患者、医药公司、销售员、检察官、FDA官僚、DEA探员、政客(朱利安尼)一锅炖,非常全面地批判了陷入泥潭的医药领域。。。
每一集看得都很心痛,拍得好,完全没快进,感谢麻绳的朋友圈推荐,差点就错过了。。。
其实最让我思考的是:疼痛到底是什么?
——这是过去十年,因为极限运动,我思考和学习最多的一件事,所以这个剧对我共情的点特别不一样。。。
刚把《梦瘾》也看完了,最后一段,真是振聋发聩啊。。。
1. 阿片类药物的危害及其科学证据1.1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与依赖性阿片类药物(包括处方药如羟考酮、奥施康定、芬太尼等)被广泛用于缓解中度到重度的疼痛,阿片类药物通过与大脑中的阿片受体结合,产生强烈的止痛效果,但这也会引发依赖性和成瘾性。
生理机制:阿片类药物作用于大脑的奖赏系统,尤其是μ-阿片受体,这会增加多巴胺的释放,产生愉悦感。
随着长期使用,身体逐渐适应这些药物,导致对药物的耐受性增加(即需要更高剂量才能达到相同效果),从而增加成瘾风险。
长期滥用时,身体会依赖这些药物,停药后会出现一系列戒断症状,包括焦虑、失眠、肌肉疼痛、呕吐等。
科学证据:根据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NIDA)的研究,阿片类药物的成瘾率较高,特别是在未遵循医疗建议的情况下使用。
一项2006年的研究显示,约4%的患者在使用处方阿片类药物后会发展为依赖,部分患者会发展为长期滥用者。
1.2 阿片类药物与过量死亡阿片类药物的滥用与致命的药物过量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高剂量使用或与其他抑制中枢神经的药物(如酒精、苯二氮平类药物)合用时,风险更大。
科学证据: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显示,阿片类药物(包括处方药和非法药物如海洛因和芬太尼)在过去二十年内是美国药物过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2019年,约有 50,000 名美国人死于阿片类药物过量,其中大多数是由于处方阿片类药物或非法药物滥用。
2018年,芬太尼(一种极强的合成阿片类药物)导致的过量死亡数激增,芬太尼的致死剂量远低于其他阿片类药物,其强度比吗啡高出50至100倍。
阿片类药物过量死亡的趋势:2010年至2019年间,美国阿片类药物相关的死亡人数呈爆炸式增长,尤其是涉及合成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
这一趋势反映了阿片类药物的过度处方、滥用和非法药物市场的扩展。
数据来源:CDC指出,在2019年,美国因阿片类药物过量死亡的总人数超过50,000人。
其中,芬太尼相关的死亡占比超过70%。
1.3 其他危害阿片类药物滥用对公共健康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急诊室、药物滥用治疗和戒毒中心的需求急剧增加。
根据CDC的数据,阿片类药物滥用的经济负担在2017年被估算为约780亿美元,其中包括药物治疗、医疗服务、公共安全、生产力损失等各项费用。
双重成瘾问题:由于阿片类药物具有强烈的快感效应,许多成瘾者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同时依赖其他类型的物质(如酒精、苯二氮平药物),形成所谓的“多重成瘾”。
2. 普渡制药近年来的法律诉讼2.1 2007年联邦刑事案:虚假宣传美国联邦政府起诉普渡制药在推广奥施康定时发布误导性声明,声称其风险较低。
被告主张其宣传基于FDA的研究结果以及监管审批,并未故意引导消费者过度消费。
在产品效果上宣称强调奥施康定作为缓释止痛药的医疗价值,称患者受益大于风险。
最终,公司认罪:承认虚假宣传,支付6.34亿美元罚款。
法院判定三名高管(包括CEO)被控失职,各罚款数百万美元。
尽管普渡制药被罚款,但未对高管施以刑事惩罚。
2. 2 2019年大规模联合诉讼:公共危害由2600多个地方政府、州政府和原住民部落联合提起。
指控普渡制药的营销策略推动了阿片类药物的大规模滥用。
萨克勒家族直接参与公司决策,应承担个人责任。
同时被告主张:公司是合规经营普渡制药强调其产品通过FDA批准,营销策略合法。
萨克勒家族辩称,他们通过向相关项目捐款积极应对危机。
在物质滥用与成瘾问题上,指责非法药品市场(如海洛因和芬太尼)才是危机的主要来源。
2019年,普渡制药申请破产,暂停了所有诉讼程序。
提出支付120亿美元的和解协议解决所有诉讼,其中萨克勒家族支付30亿美元。
多个州拒绝接受和解方案,认为金额不足,且未追究家族刑事责任。
2.3 2020年联邦和解案:刑事与民事指控美国司法部指控普渡制药通过虚假广告扩大销售。
公司未能报告可疑订单,助长非法药物流通。
同时公司与医生和分销商串谋,推动不必要的处方。
合规性:普渡制药声称其内控系统符合行业标准。
责任分散:强调医生和药房在处方和分销环节的自主性,试图减少公司的直接责任。
普渡制药认罪:承认三项联邦刑事指控。
同意支付80亿美元罚款(但因公司破产实际支付金额大幅减少)。
萨克勒家族支付和解金:向联邦政府支付2.25亿美元,但未承认个人过错。
2. 4 2021年破产重组案:萨克勒家族免诉包括24个州在内的原告方。
此案核心争议为是否允许萨克勒家族通过破产重组免除个人责任。
和解金额是否足够赔偿阿片危机的受害者。
被告主张:和解必要性:家族辩称,破产重组和和解金是解决危机的最佳方式。
家庭资产有限:声称无法再支付更高金额。
免诉合理性:称破产协议包括未来免诉条款,符合法律程序。
初审裁定:法院批准破产重组协议,允许萨克勒家族支付45亿美元以换取免诉保护。
上诉挑战:多个州对该裁定提出上诉。
2021年12月:联邦法院驳回免诉条款,认为《破产法》不能用于为未申请破产的个人(如萨克勒家族)提供豁免。
5. 其他州级诉讼马萨诸塞州案(2018年)马萨诸塞州成为第一个直接起诉萨克勒家族的州,指控他们个人从奥施康定销售中获利40多亿美元。
被告主张称家族仅是股东,无直接经营决策。
最终,案件与普渡制药破产案合并处理。
3. 案件的法律争议3. 1 关键证据:内部文件的法律效力内部文件作为直接证据,对案件中证明被告的主观意图和客观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些文件通常包括电子邮件、董事会会议记录、财务报告等。
3.1.1文件的真实性和可采内部文件需证明其来源可靠,且未被篡改或伪造。
在普渡案中,公司内部电子邮件显示高管曾明确讨论过如何向“高风险医生”推广奥施康定。
财务记录证实,普渡曾在营销预算上优先支持滥开药品的区域。
可采性规则:根据《联邦证据规则》,证据需具备相关性且不被排除(如基于律师-客户特权)。
萨克勒家族试图以律师特权为由屏蔽部分董事会会议记录,但法院裁定这些记录直接反映营销决策,与案件核心事实相关。
3.1.2 主观意图的证明内部文件常被用于证明公司及高管对问题的预见性(foreseeability)和故意性(intentionality)。
普渡案。
其中关键文件为一封2001年的内部电子邮件提到:“将奥施康定推销给‘痛苦中的人’和‘容易依赖者’,可能是新的增长市场。
”普渡制药的销售团队甚至将这些高处方量医生标记为“重点客户”,以提高销售业绩。
这类记录直接显示公司对药物滥用风险的认识,以及刻意推动销售的策略。
3.1.3 文件的法律效力与责任归属对公司责任的确认:内部文件可直接证明公司行为违反了《消费者保护法》或《反欺诈法》。
在普渡案中,法院引用文件证实公司在推广策略上存在故意误导。
对个人责任的确认:高管是否知晓或参与决策?
如普渡案中,董事会记录显示萨克勒家族定期批准高风险营销策略,增强了他们的个人责任。
3.2 公共危害理论的判例演变公共危害(Public Nuisance)是一种历史悠久但在现代复杂商业行为中应用不断扩展的法律理论。
它在普渡制药案件中成为核心法律依据,用于指控公司对社会健康和安全造成广泛损害。
3.2.1 重要判例回顾Boomer v. Atlantic Cement Co. (1970)主要问题:工厂污染对周边居民造成影响是否构成公共危害。
判决结果:法院认为公共危害需要平衡私人利益与公众利益,对“合法商业行为”可能限制其适用范围。
对公共危害的适用需要证明严重影响公众利益,而非单一个体。
State of Rhode Island v. Lead Industries Association (2006)主要问题:铅涂料制造商是否对铅中毒承担公共危害责任。
判决结果:法院裁定制造商无直接控制权,未承担公共危害责任。
公共危害理论的适用必须明确行为与危害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3.2.2 在普渡案中的适用普渡案开创性地将公共危害理论应用于药品分销行为,法院重点分析以下问题:行为的干扰性:普渡的虚假广告和分销策略是否干扰了公众的健康权?
答案是肯定的。
因果关系的证明:因果证据链是法庭认定普渡制药在阿片类药物危机中责任的关键要素。
这涉及到两个关键问题:事实因果关系(Cause-in-Fact):普渡制药的行为直接导致阿片类药物的过度使用和成瘾。
法律因果关系(Proximate Cause):普渡制药的行为是可预见的,并与危机产生的损害结果存在直接且合理的关联. 因此我们可以将案件的关键因果证据链总结为a. 普渡制药的误导信息 → 医生增加开具处方 → 患者长期服用 → 成瘾风险激增 → 阿片类危机扩散。
b. 普渡制药纵容高风险医生 → 非法处方增加 → 药物滥用和成瘾案例上升 → 公共健康危机恶化。
在本案中原告引用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表明阿片危机的增长曲线与奥施康定的销售增长曲线高度吻合。
并出示证据包括销售代表的培训手册,显示普渡制药鼓励“软化医生对成瘾风险的担忧”。
被告的辩护策略:a. 多重原因论:阿片危机并非单一原因造成,医生的过度开具、患者的成瘾行为、非法药物市场的存在等都是影响因素。
b. 医生的自主决策权:原告指出,普渡制药通过虚假信息误导医生,使他们错误地认为奥施康定是安全的。
证据包括销售代表的培训手册,显示普渡制药鼓励“软化医生对成瘾风险的担忧”。
c. 部分患者滥用药物是个人选择,与普渡制药无直接关联。
最终法院裁定:基于普渡的营销策略和分销数据,认为其行为对危机“具有可预见性和直接贡献”。
4. 保险公司与药企的合作4.1. 合作机制分析(1) 折扣与回扣机制UHG 通过 OptumRx 与制药公司谈判,达成折扣协议以降低药品净价(实际支付价格)。
制药公司支付回扣(rebates)以确保其药物进入保险计划的优先级清单,从而推动销量。
例如,某些慢性病药物(如糖尿病的胰岛素)标价较高,但制药公司通过折扣让保险公司和 PBMs 获益。
保险公司和 PBMs 获得利润,患者却可能因高标价支付更高的共付费用。
这种机制可能推高了整体医疗成本,并对患者造成经济负担。
(2) 药品优先级清单的制定UHG 的子公司 OptumRx 定期更新其处方药优先级清单(Formulary),该清单决定了药物的报销比例和患者共付费用。
制药公司通常会支付费用或提供更大的折扣,以确保其药品获得更高的优先级。
一些胰岛素制造商(如诺和诺德、礼来)通过向 OptumRx 支付巨额回扣,以确保其药品被列为优先药物。
2020年,美国众议院调查发现,某些胰岛素药物的市场准入是制药公司与 PBMs 的复杂合作结果。
高额回扣抑制了更便宜的仿制药进入市场。
患者共付费用基于标价计算,负担沉重,而保险公司与 PBMs 获得利润。
(3) 创新支付模式UHG 与制药公司合作,探索基于治疗效果的药物支付模式(Value-Based Pricing)。
UHG 曾与诺华制药(Novartis)合作,推广基于结果的支付模式:诺华的 CAR-T 疗法(一种昂贵的癌症免疫治疗),如果患者未能在一定时间内获得预期治疗效果,诺华承诺退还部分费用。
4. 2. 具体合作案例分析(1) Humira(阿达木单抗)的案例Humira 是艾伯维(AbbVie)公司生产的生物药,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它是全球销售额最高的药物之一,价格昂贵。
艾伯维被指控利用回扣协议建立市场垄断。
尽管法律允许折扣策略,但过度限制市场竞争可能违反反垄断法。
(2) 阿片类药物的市场扩张UHG 在阿片类药物危机阿片类药物报销政策的制定上存在巨大法律争议。
制药公司(如普渡制药)通过折扣和市场准入协议,确保阿片类药物(如奥施康定)在保险计划中的优先地位。
UHG 的 OptumRx 在药物报销中给予阿片类药物更高优先级,而对非阿片类替代药物(如物理治疗)报销较少。
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大幅增加,患者容易过度依赖。
随着滥用问题的加剧,公共医疗系统和患者家庭承受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成本。
公众批评 UHG 和 PBMs 未能充分关注阿片类药物的滥用风险。
一些州政府起诉保险公司和 PBMs 在阿片危机中的角色,要求其承担部分责任。
(3) Hepatitis C(丙型肝炎)药物定价协议治疗丙型肝炎的药物(如吉利德科学的 Sovaldi 和 Harvoni)以高昂的价格著称。
UHG 与制药公司合作,通过大规模折扣协议控制成本。
吉利德科学与 OptumRx 达成协议,将其药物纳入优先报销清单,但要求患者满足严格的临床标准(如严重肝纤维化)才能获得报销。
协议成功降低了 UHG 的支付成本,但一些患者因不符合标准而无法及时获得治疗。
该案例反映了高价药物在保险报销中的伦理争议。
5. 保险公司与成瘾药物相关的诉讼争议--以UHG为例5. 1 Wit v. United Behavioral Health (2014–2023)案件背景: 案件发起:2014 年,患者和雇主联合提起集体诉讼,指控 United Behavioral Health (UBH)(UnitedHealth Group 的子公司,负责精神健康和成瘾治疗保险)系统性拒绝支付必要的精神健康和成瘾治疗费用。
核心问题:UBH 制定了内部覆盖标准,这些标准据称比行业认可的临床治疗指南更为严格,导致许多患者无法获得所需的医疗服务。
这被指违反了 《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ERISA)的受托责任。
原告诉求:1. 不当拒付:UBH 采用了与行业标准不一致的标准,如限制住院治疗和长期门诊治疗的覆盖。
2. 违反信托义务:ERISA 要求受托人(如保险公司)为受益人最佳利益服务,UBH 的行为被指未履行这一义务。
3. 患者权益受损:原告称其未能获得必要治疗,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法律进程1. 2019 年联邦法院裁定: UBH 的内部标准优先考虑成本而非医疗必要性,与公认的行业标准不符(例如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 (APA) 的指南)。
UBH 违反了 ERISA 的受托责任,损害了患者权益。
命令:要求 UBH 修订其覆盖标准,并重新审查某些索赔。
2. 2023 年第九巡回上诉法院裁决:推翻原判:上诉法院认为,患者未能证明 UBH 的行为直接导致其损害,且原告未提供足够证据证明覆盖标准违反了 ERISA 的具体规定。
结果:案件可能继续上诉至更高级别法院,但患者目前未能获得实质性补偿。
原告引用的先例:1. Spokeo, Inc. v. Robins, 136 S.Ct. 1540 (2016):原告引用此案来支持其关于因果关系的主张,强调即使未能证明具体的福利被拒绝,原告仍然可以基于程序性伤害主张其权利。
2. Saffle v. Sierra Pacific Power Co. Bargaining Unit Long Term Disability Income Plan, 85 F.3d 455 (9th Cir. 1996):此案被引用以说明在某些情况下,重审可能是适当的救济措施,尤其是在管理者应用错误标准的情况下。
3. Patterson v. Hughes Aircraft Co., 11 F.3d 948 (9th Cir. 1993):原告可能引用此案来支持其关于重审的必要性,强调在错误标准下拒绝索赔的情况下,重审是合理的。
4. Diaz v. United Agricultural Employees Welfare Benefit Plan & Trust, 50 F.3d 1478 (9th Cir. 1995):原告引用此案来论证其信托责任索赔不应被视为“伪装的福利索赔”,并强调其主张的独立性。
5. Spinedex Physical Therapy USA Inc. v. United Healthcare of Arizona, Inc., 770 F.3d 1282 (9th Cir. 2014):原告引用此案来支持其关于不需要行政救济的论点,强调UBH的行为是系统性的,且不应强制要求原告遵循行政程序。
这些先例共同构成了原告在本案中对UBH的法律论证基础,旨在证明UBH在处理保险索赔时的失误和不当行为,导致原告未能获得应有的治疗和福利。
被告主张1. 程序性伤害的缺乏:UBH主张原告未能证明其因UBH的行为而遭受了具体的程序性伤害,认为原告的“模糊程序伤害”并不构成《员工退休收入保障法》(ERISA)下的合法索赔基础。
2. 指南的合理性:UBH辩称,其内部指南(Guidelines)并未违反ERISA的要求,且其对保险计划的解释是合理的。
UBH认为,法院的判决错误地要求其覆盖所有与“普遍接受的护理标准”(GASC)一致的治疗,而ERISA并不要求计划覆盖所有此类治疗。
3. 未遵循行政救济的要求:UBH主张,原告未能遵循保险计划的行政救济程序,因此其索赔应被驳回。
UBH认为,原告的索赔应在寻求司法救济之前先经过内部审查。
4. 集体诉讼认证的挑战:UBH对法院的类认证决定提出异议,认为原告的类定义过于宽泛,未能满足《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23条的要求。
UBH认为,类成员的索赔应基于个别情况进行审查,而不是通过集体诉讼的方式处理。
5. 对原告主张的反驳:UBH指出,原告在诉讼中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所有类成员都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且原告的索赔未能满足ERISA的要求。
关键争议- 原告提出了关于精神健康和物质使用障碍治疗费用的不当拒绝索赔,并指控UBH未遵循合同和法律规定。
- 法院在之前的审理中确定UBH在信托责任和福利拒绝方面对原告承担责任,并要求进行补救措施。
上诉法院在部分维持原判的同时,推翻了原审对UBH所有补救措施的判决,认为UBH未必能被要求覆盖所有符合通行标准的治疗。
关键的上诉认为,原告的伤害与UBH实施的错误标准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未达到必要的证明标准。
- 九巡回法院指责下级法院的类型认证存在过度宽泛,以及对UBH的管理标准适用不当。
- 法院明确认为,对UBH的补救要求应建立在充分的法理和标准的基础上应予以再审。
- 最终,法院将继续探讨信托责任索赔是否应该遵循行政救济流程的问题。
further discussion:- 如何界定UBH的管理标准与保险计划的合规性?
- 在面对类似的信托责任案件时,原告应如何有效证明损害?
- 在其他相似案件中,法院如何处理信托责任与福利拒绝索赔的关系?
在《梦瘾:美国阿片类药物泛滥的真相》一书中,对于剧集的引子-亚瑟.萨克勒所做的开创性事业,有了具体的描述。
他为查尔斯.辉瑞公司的一款药品—土霉素做密集的广告营销,此次活动标志着现代医药广告的诞生。
他的公司获得了名为安定的新型镇定剂许可,策划的安定广告敦促医生开更多安定的药方,并将身体的疼痛与压力联系起来。
女性是安定药物的首要顾客。
这些成就是不是让人感觉似曾相识,理查德.萨克勒承继他叔叔的功绩,并把这一套把戏发扬光大。
不仅如此,文中请马里兰大学的专家对成瘾药物中的吗啡分子进行详细阐述:“吗啡分子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效力,是因为它通过某种方式演化以适应所有的哺乳动物,尤其是人类大脑和脊椎中的受体,就像钥匙与锁一样。
所谓的Mu-阿片受体,其作用是在它们接受人体自然产生的内咖啡肽时产生愉悦感,尤其欢迎吗啡分子的到来。
”“吗啡分子就像个被宠坏的情人,离开就会乱发脾气。
事实上,和我交谈过的吸毒者都说过,他们在戒断期结束时,排尿会伴有一种便秘似的刺痛感,就好像藏在肾脏里的最后一个吗啡分子在拼命挣扎,不想被排出体外。
像情人一样,自然界没有哪个分子能提供吗啡分子这般仁慈的止痛,然后如此彻底地套牢人类,在人类想要摆脱它时如此无情地施以惩罚。
” 奥施康定被怀疑有缺陷时,理查德.萨克勒所提出的主要辩驳观点是:该被谴责的是滥用药物的人,而不是药物本身,如果限制医生开奥施康定,对于那些处于中度疼痛,按照医生处方合理使用药物的其他患者是不公平的,因为剥夺了她们从病痛的折磨中得到些许安慰的权利。
这是一个非常有技巧且容易混淆视听的论点,如果没有缉毒局的警官布里姬塔,借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揭示出即使是按照医生的处方,合理用药的普罗大众同样存在高成瘾率,关于药物的缺陷问题就无法被证实。
个人意志被无限放大,供上神坛,一个人似乎处在无限自由的状态,她的背后有无数道路可选择,她偏偏发疯似地执意要走紧邻悬崖峭壁的那一条,如果不小心坠落,怪不得旁人。
疼痛被美国疼痛学会主席列入第五大生命体征,在千禧年的交界点,舒适扩张成为主流,一个完整的人必须装载敏捷的头脑、健壮的身体,掺杂一丁点疼痛也不行,它是安魂曲的杂音。
自由意志与疼痛有罪论本身就是矛盾,如果个人选择苦修作为基本生活方式,那么阿片类药物就不是救赎,而是沉沦。
现代的奴役方式已与过去的农奴制迥乎不同。
不仅有福柯《惩罚与规训》全景敞视建筑的微观管理,还有如韩炳哲《倦怠社会》所宣扬过度狂热的自我竞争,二者交替、互为补充,药物上瘾的剥削则更为赤裸,吸毒者的眼病变为苍蝇的复眼,四千个小眼透过药物扭曲着捕捉世界。
现代社会下的个人建立在极其脆弱的平衡之上,无孔不入的资讯打碎了人所拥有的完整价值,每个人都捧着空杯晃荡,人和人撞在一起,清脆地碰个杯,拼命吸食对方的酒水,对于获得感上瘾,也就不足为奇。
社会的风尚从信奉“义人多有苦难”(诗篇34:19)的清教徒转变为享乐消费拒绝痛苦的温床,铺天盖地密集的营销生动地描绘药物带来的天堂,阿片药物成为酷炫一族的社交货币,吗啡分子进化成带有倒钩的蝎子,在人体内紧紧夹住不肯退却,人是个意志薄弱到连阴雨天气都能深刻影响出行的动物,药物成瘾的原罪苛加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只是资本操纵的又一个把戏。
永远不要依赖自由意志,那不过是一片霎时令人感觉良好的安慰剂。
“隐君子”指的本指的是隐居的高人,近代却成为戏指毒虫的“瘾君子”。
瘾君子,怕是所有“君子”当中最不君子的一群人:他们往往神情涣散,身上布满烂疮和针眼,瘦得脱形,行尸走肉,毒瘾发作时犹如丧尸吃人。
“瘾君子”确实是“隐君子”,若非刻意,很难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现他们的踪迹,他们的家人更是隐藏在耻辱之中。
有的家庭难堪这羞耻的重负,主动或被动地与他们断绝了关系,任由他们被放逐到更黑的角落中,直到惨死街头。
他们的死往往被认为是堕落的咎由自取,难以唤起怜悯与同情。
然而,《成瘾剂量》向世人展现的成瘾者群像颠覆了我们的一切想象。
他们本是对药物滥用“绝缘”的人:勤恳工作于矿山的安静女孩、兢兢业业行医治病,且拥有很高道德底线的乡村医生、在顶级药业集团中做法务秘书的职业女性、宝妈、 全优生……他们并不是因为寻欢作乐染上毒瘾,而是经历意外或疾病合法服用止痛药的人。
本该医治他们的药物,最后却成了毒药,夺取了他们的尊严,缓慢将推向Dopesick的深渊。
Dopesick,与Homesick构词相似,若是后者译为“思乡病”,那前者则可以译为“渴药症”。
意指阿片类药物(此处特指1996年普渡制药推出的麻醉类药物奥施康定)成瘾后,病人为了缓解戒断反应的极端痛苦,付出一切代价去寻找药物续命的状态。
《成瘾剂量》的主创Danny Strong分享过,奥施康定不像其他同类止痛药,除了阿片类物质之外还含有如阿斯匹林等成分,奥施康定那层薄薄的“缓释药膜”下几乎是纯的,能让人快速上瘾的羟考酮(Oxycodone) 。
在三天内,它就能改变大脑的化学物质分泌,使人被动成瘾。
要靠意志克服这种被动成瘾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一旦大脑的化学物质被这种药物改变,它就要花上至少两年的时间才能重新回归正常,这还是在完全停药之后。
在成瘾后几个月,前额叶很可能因为这种物质造成无法逆转的损伤。
只不过因为受伤吃了一片药的人,就药瘾缠身荒废了六年。
这些人已经算是幸运,更多的人也许就走上了一条更糟的不归路,不是在复吸与入住戒毒所/监狱中来回挣扎,就是为了摆脱这种药物转向更危险的毒品,最后命丧黄泉。
2017年,这场全国性的阿片成瘾危机被认定为全国性的公共卫生危机,日后越演越烈,单是2020年,死于药物滥用的人数就达到了93000人,达到史上最高值。
而阿片类药物滥用占到了其中的75%,首当其冲。
《成瘾剂量》第八集拍摄了一场快闪抗议活动,在里面你可以看到两个数字:每天有200人死去,而从奥施康定上市以来,已经有40万人死去,更不要提那些尚且困于药瘾中艰难为生的人。
《Overdose》的原书作者Beth Macy说:“比起责怪那些失职于监管的机构,人们更倾向于责怪那些成瘾者。
但正是在机构的默许下,大公司才能干出如此勾当,并在大发一笔后关掉工厂,抛下被他们蹂躏和压榨过的社区,转向更廉价的劳动力,和更高利益的地方。
”《成瘾剂量》却试图站在这些被动成瘾者的立场上向这场谎言的源头发起挑战。
虽然很多影迷是冲着凭《雨人》晓喻全球的巴瑞·莱文森(Barry Levinson)和Micheal Keaton来看这部迷你剧,但以演员为主业的编剧Danny Strong和原书作者Beth Macy才是这部作品背后真正的英雄。
在《成瘾剂量》的伦敦首映上,谈及《成瘾剂量》的公众意义,Danny说希望能够借着这部片子,“给赛克勒家族来一场他们应得却从未临到他们的审判”,让整个世界知晓他们犯下的罪行。
然而《成瘾剂量》并不像是Danny笔下的其他政治剧只是乐于揭黑幕或者瞄准于政坛的鸡飞狗跳所带来的戏剧性,更重要的是他确确实实在这部作品中用上了他所有的资源去为被动成瘾者正名,并且与原书作者Beth Macy一起,为“以药戒药”的方案正名。
《成瘾剂量》非常有趣地展现了现在对于成瘾的四种治疗方式:互助会(AA)、常规“禁欲系”康复治疗(封闭式戒毒中心rehab)、宗教戒断(用祷告借“相信更高的力量”的戒断)以及药物戒断(利用更温和的替代麻醉类药物缓慢戒断)。
我在《Chasing the dragon》中读到过Jackie Pullinger在九龙城中带领的纯以祷告帮助大量街友戒断毒瘾的故事,但看到在JH和家人的坚定支持下,Betsy尝试戒断,但后面陷入更严重的复吸且因此丧命时,不禁感叹奥施康定真是可怕到好像能从上帝手里抢人一般。
虽然《成瘾剂量》中呈现的“以药戒药”看似是条光明的出路,但长期服药,甚至得终身服药的情况是否算是真正的戒断,而高昂的费用是否也会慢慢拖垮一个家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人还是有些迟疑。
不管怎样,一丁点的希望对于身处险境的人来说都极为宝贵。
在一次公共论坛上,Beth分享过,药物医治至今仍未成为主流,有88%-90%的人未能得到妥善的治疗。
在COVID-19的影响下,不能及时得到药物治疗的人,也会再度陷入复吸的恶性循环中。
再回到这个谎言的诞生。
“是时候重新定义疼痛的本质了,美国医学界长期一直忽视了慢性疼痛的存在,造成了一场疼痛的大流行,当我们活在痛苦中时,我们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不是最好的自己,我们根本就没在活着。
”《成瘾剂量》的开头,是Richard Sackler的“疼痛宣言”,“疼痛是第五大生命体征”也成为了奥施康定营销的杀手锏。
虽然不知道这是否出于虚构,但我们可以在另一本响誉心理学界的非虚构纪实《像我们一样疯狂》中看到制造公司如何利用前沿科学打入集体无意识,让他们的观点成为文化中的“常识”,甚至是“传统智慧”,操控着我们对“软性疾病”的看法。
《成瘾剂量》中,为了卖出更多的药片,Richard 居然能够三番五次地找到“尖端”科研者为他们背书——药效无法持续12小时,他们提出了“突破性疼痛”,人们需要的剂量越来越多,这叫“假性成瘾”,为了让人一照就中,他们有“个性化剂量”……只要更多,还要更多,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这让人头皮发麻,我们的疾病可以被重新定义,对治疗的理解重新被定义,我们伦理、感知都可以被重新定义。
明白这点并不是说我们得成为彻底的怀疑论者、或是持守传统的保守派才能活得安全一点,其实活着就没有什么安全的,幸而存也。
但意识到真的有人试图对我们的认识动手动脚,总能让人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决定中慢一些,多一分思考,从而更好地判断自己的状况,做出不后悔的选择。
补充一个剧中没有提到的站在Purdue Pharma背后的另一推手——麦肯锡。
假如一个人从来没有接触过战略/管理咨询,那在业界所有公司当中,ta最有可能听说过的就是麦肯锡了。
成立于1926年,全球有超过三万名员工,麦肯锡一直稳坐MBB (Mckinsey, Bain, BCG; 至于Bain和BCG谁前谁后就没有定论了) 的第一把交椅。
这是一张很好用的通行证,各大公司高层都充斥着ex-Mckinsey的身影,而许多ex-Mckinsey在离职以后也常常让人觉得他们总有一天会把这个标签刻在墓志铭上。
咨询公司的一大业务板块是帮助企业进行战略规划和转型。
一部分咨询公司只负责制定计划,也就是大家常说的pure strategy;而另一些公司会在制定完计划后跟进卖出二期项目来帮助将计划落地。
由于咨询公司按时长收费,很多企业往往会在制定战略期间(通常为期1-3个月)找收费较贵的战略咨询公司,而落地期间(一般一年以上)找相对更便宜的管理咨询公司。
而在和Purdue Pharma的合作当中,麦肯锡就参与到了战略规划以及后期执行当中(一定程度上解释了Richard Sackler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在目前揭露出来的报告细节当中,麦肯锡曾建议管理层多销高剂量药片来增加利润(在剧集中一次会议里就有人提到了20mg和40mg的药片成本与10mg药片几乎一样,但是价格却会翻倍);销售人员应该对高频开麻醉药物的医生进行定点销售(剧集里也提到了这一点,但是时借Richard Sackler的嘴说出来的);并且Purdue应当与其他售卖鸦片类药物的药厂(例如大家熟知的强生,以及也许不那么熟知的Endo 远藤制药、Mallinckrodt 万灵科制药。
无独有偶,这三家药厂也是麦肯锡的客户)合作来转移美国药监局更为严格的监管注意。
证据显示,麦肯锡与Purdue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04年,并一直延续到2019年。
换句话说,在Purdue 2007年认罪(也就是本片的故事结尾)以后,麦肯锡依然与他们保持了12年的合作,直到他们自己被各州提起诉讼。
最令人震惊的一个细节是,2017年他们的presentation中计算出,到2019年,大约会有2484名CVS(一家连锁药店)顾客过度吸食或对Oxy成瘾。
2018年麻州的诉讼文件中提到,为了提高销量,麦肯锡建议同管理层一同寻求方法来反驳那些滥用Oxy的青少年们的母亲的情绪化发言。
虽然很难想象,但事实就是有一些人最终会视人如草芥。
经过了两年的刑事诉讼以后,麦肯锡在2021年与多个州达成协议,总计赔偿近六亿美元。
但是官方口径依然是说:所有与Purdue的合作都是为了有正当医学需求的病人能够合法的到药物,他们的赔偿只是出于对没有及时意识到这场全国性的药物滥用浪潮、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合法工作产生的负面连带效应的抱歉。
你很难相信一个计算出仅一家连锁药房就会有约2500人滥用药物或成瘾的公司,没有意识到这种药物正在被滥用。
("As we look back at our client service during the opioid crisis, we recognize that we did not adequately acknowledge the epidemic unfolding in our communities or the terrible impact of opioid misuse and addiction on millions of families across the country. That is why last year we stopped doing any work on opioid-specific business, anywhere in the world.Our work with Purdue was designed to support the legal prescription and use of opioids for patients with legitimate medical needs, and any suggestion that our work sought to increase overdoses or misuse and worsen a public health crisis is wrong. That said, we recognize that we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broader context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work that we do. Our work for Purdue fell short of that standard.")这次赔偿除了金额巨大以外,另一重要性在于,战略咨询公司通常所讲的“我们只提供建议,客户的最终行动与我们没有直接联系“这一保护性的论点开始瓦解。
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越来越多的战略咨询公司宁愿降价也要介入到落地阶段的项目。
这样一来可以长期维持和战略客户的关系,二来合伙人也更能够保证手上一直有项目。
而这也同时使得咨询公司和客户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它不仅使得咨询公司有着丧失独立性、成为客户管理层喉舌的风险,同时也意味着咨询公司将为自己的建议承担起前所未有的真正责任。
在这个行业里工作的人,还是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并不是把Profit = Revenue - cost拆解成各个drivers就大功告成,因为等号的两边都是实实在在的、本可以拥有大好人生的人。
好看到是年度最佳的程度了。
故事分三条主要的时间线进行:1.Oxy药物问世、推广,市场出现药物滥用 2.缉毒署Bridget发现Oxy药物上瘾问题,死磕制药公司,失败告终 3.检察官三剑客抽丝剥茧重新启动调查,最终对制药公司处巨额罚款,但赛克勒家族无人收到指控。
制药公司推广药物手段:1.顶层布局:推出药物后找各路专家背书,引用“权威”数据旁证(最后被证实为毫无统计学意义的零散数据),打造“疼痛体征”这一热门医学概念 。
2.网络构建:通过赞助各种医学学会,举办技术研讨会,渗透医学院、医疗机构,全方位传播疼痛体征概念,提高全社会对疼痛管理的接受程度;通过篡改数据图表,伪造药物的安全性指标,骗取医生等专业人士对Oxy作为阿片类止疼片的认可 。
3.末端强大的市场营销渠道:直接翻倍药代等销售人数,传销式洗脑话术培训+突破性疼痛/个人化处方/假性成瘾等激进的产品推广策略,加上公司董事长直接打电话给一线销售抓药物销量的决心,这由上至下的体系和推进就像一张网让患者无处可逃。
如果说以上都还是术,真正的杀手锏还属搞定药监局,获得特批的安全标签,这可是一路绿灯的终极pass卡。
因为行业惯例,药监局政府官员离职后通常会到制药公司高薪就职,这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潜规则让药监局人员面对大型制药公司时都会像对待未来潜在老板一样持友善甚至讨好的态度。
底层规则的崩坏最终造成整个体系崩塌的例子也并不少见。
Bridget的困境:作为缉毒署里职位最高的女性(部门副主任),性格火爆,做事亲力亲为,但仍逃不过职场女性的困境,“作为一个女性,如果你性格温和,别人就会说你太软弱难以胜任工作职责;但如果你性格强势,别人就会说你情绪化控制不住脾气”,缉毒署开新闻发布会时,虽然是Bridget主导的案子,但上级以她脾气差为由要求她把发言人的角色让给她“漂亮的白人”男下属,辛辣地讽刺一把种族+性别问题。
最后,Bridget全力追查的案子无疾而终,自己还被离了婚。
这里有意思的对比是,她和后来同样查这个案子的男检察官Rick都是黑白配婚姻,两人都全身心投入工作而忽视了家庭(男检察官家还有两个小孩),男检察官的妻子相当体谅丈夫,而且还提出陪他一起参加调查药物的某项公开活动,而女缉毒官的丈夫数次指责她只顾工作不顾生活,觉得自己不如她的工作重要,最终要求离婚。
男女在职场、家庭中的处境差别一目了然。
药物的始作俑者Richard Sackler:富家公子出身,但内心极其敏感自卑,把对父亲和家族的憎恶转为不断谋求成就的动力。
他对妻子说非常讨厌挂在房间的一副中国画,觉得ugly非常ugly,但每天早上醒来又必须看到它。
这幅中国画是类似清朝大家族的族谱画,从高至低几代同堂,画里这种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森严阶级感就是Sackler家族的映射,厌恶这幅画又不愿舍弃的心情正是他对家族的拧巴情感。
从他堂妹的寥寥数语中可以得知老Sackler对他的控制是他性格自卑又扭曲的根源,在药物大获成功后,终于敢联系自己年轻时被父母拆散的女朋友,在对方婉拒自己的午餐邀约后立马挂断电话,却几近垂泪(都分开二十年了正常人早该干嘛干嘛了),敏感脆弱的性格可见一斑。
Sackler家族和中国很有渊源,北大的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就是该家族捐赠建成,剧中也非常多中国元素。
Sam医生和Betsy小妹:两个人都是Oxy药物的牺牲品。
专业履历漂亮、跟随妻子来到山区小镇奉献了一生的Sam医生;一心想摆脱保守的矿区小镇、计划和女友开始新生活的Betsy小妹,都因为受伤止疼而药物上瘾。
医生给小妹打电话推荐新疗法时,小妹脱口而出我以为你已经死了,看得我那个感慨啊,但谁知造化弄人的还在后面。
所幸医生最终走出阴霾,开着一辆破校车帮助大家去接受治疗的一幕真是令人感动。
这是表现药物失控最完整最细致的一条故事线,有很多泪点。
陆军部长儿子带队的检察官团队都撬不动Sackler家族,可见正义打不败魔法,打败魔法的一定是更大的魔法。
最后女缉毒官带着起泡酒找两位男检察官庆祝那算不上胜利的胜利,相当有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气概。
整部剧看下来竟然没有吹哨人死于非命或受惩戒的情节,可见剧情还是没有现实来的黑暗。
想写这篇总结的最初原因是,看剧过程中忽然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Giuliani (朱利亚尼)”,相信不管大家熟不熟悉美国政治,这位 鲁迪·朱利安尼 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可谓是频繁的出现在大众视野。
于是用爱发电,整理一下本剧中的各方势力和关系mountweazel。
目录1. 守序善良 :三位联邦检察官 (✓)2. 守序邪恶 : 美国司法部(DOJ), 美国药监局(FDA) (✓)3. 守序中立/中立邪恶 :美国缉毒局(DEA) 女探员 / 鸟人医生 Dr. Finnix (男主角) (✓)4. 混乱邪恶 : 反派男主 from the Sackler Family5. 中立善良:没有公职但是在对抗 OxyContin的“小人物”......持续更新中,欢迎大家提出您的意见和建议!
【补充新闻】: 目前Hulu没有宣布续订下一季,但是导演Danny Strong表示第一季的内容到2007年,希望第二季能讲述接下来2007-2021的故事。
不仅感慨导演非常勇,这部剧不仅得罪富豪家族,还直接展示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美国司法部(DOJ)的各种问题。
说到导演Danny Strong,感觉他非常面熟,结果是亿万里的老朋友。
亿万 第一季 (2016)8.92016 / 美国 / 剧情 / 尼尔·博格 詹姆斯·弗雷 尼尔·拉布特 斯考特·霍恩巴契 史蒂芬·吉伦哈尔 苏珊娜·怀特 安娜·波顿 瑞安·弗雷克 迈克尔·科斯塔 约翰·达尔 卡瑞恩·库萨马 / 玛姬·丝弗 戴米恩·路易斯
相信看过亿万的朋友,都认识没胡子的这张脸第一部分: 三位联邦检察官
本片的三位勇士来自United States Attorney's Office, Western District of Virginia,我从左边这位开始介绍查到的一些信息。
Rick Mountcastle这位大佬80年从GWU的法学院毕业,然后一直从事在军队/政府部门工作。
现实世界里,这位老哥仍然奋战在一线岗位,在维吉尼亚这个片区,已经工作了26年。
神奇的一点是,这位大佬有领英(Linkedin),你可以看到他的人生履历。
而且他的活动里,也在给这部剧宣传,评论区里充满了感恩的群众,也算是感动VA年度人物了。
评论区里感谢的话太多,就不一一摘录了。
Randy Ramseyer是合影里中间的这位演员饰演,片中我们都知道这位勇士跟病魔抗争,手术做完直接回来继续调查,而且差点在病床上被Oxy团灭,可谓是生死一线。
根据查到的消息,他没有活跃在任何社交平台,所以他的资料不是很多。
但是我找到了一张他和扮演自己的演员的合影,看起来Randy的精神状态很好。
John L. Brownlee剧中作为前面两位勇士的上司,非常的开明和支持两人的工作。
查了一下发现这位大佬竟然是“军二代”,他的父亲是2001-2004时期的美国陆军部长( 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the Army ) Les Brownlee,拥有紫心勋章。
所以我们在片中看到这位年轻帅气的大佬是另外两位的顶头上司。
不过如剧里说的,John后来开始了律师执业,可以在网上看到他所在公司的网页 https://www.hklaw.com/en/professionals/b/brownlee-john-l 。
颇为唏嘘,感觉他真的是因为这个案子赌上了政治生涯(不过也有可能有别的隐情)。
因为我在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集中在2007年与Purdue Pharma的和解,很多人坚持应该让Purdue高层去坐牢。
因为和解之后,问题仍然在继续,Purdue Pharma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mountweazel。
律所合伙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 politico的这篇文章: https://www.politico.com/magazine/story/2018/08/05/oxycontin-purdue-pharma-federal-investigation-dopesick-excerpt-219158/ 标题为‘They Were All Lawyered Up and Rudy Giuliani’d Up’, 当时普度医药公司,找了10几位律师,包括著名的鲁迪·朱利安尼。
你找了个前美国国民英雄+ 前纽约市长来帮你辩护,我只能说这应该也是那种王牌律师团。
个人感觉John在这种阵容面前已经很尽力了。
美国政府关于the Sackler Family案件的卷宗:https://www.govinfo.gov/content/pkg/CHRG-116hhrg43010/html/CHRG-116hhrg43010.htm THE ROLE OF PURDUE PHARMA AND THE SACKLER FAMILY IN THE OPIOID EPIDEMIC第二部分: 美国药监局/司法部这部分在剧里有一些具象化的人物和一些模糊的描写。
具体的人物,比如批准了 OxyContin 药物的FDA官员,后来又加入了Purdue Pharma的Curtis Wright。
他纵容/帮助Purdue Pharma拿到药品许可,之后立刻从FDA离职,并以40w美金的年薪加入了Purdue Pharma。
根据我的查询,比较相关的人物还有Janet Woodcock, 现任的FDA负责人。
其他的FDA操作流程,也是有官方的文献可以查询。
https://www.fda.gov/drugs/information-drug-class/timeline-selected-fda-activities-and-significant-events-addressing-opioid-misuse-and-abuse
非常具体的公开 第三部分: DEA女探员/ 芬尼克斯医生(男主)这两位角色都是剧中的重要人物,比如女探员不仅出现在真实的检察官主线中,也因为个人的情感生活丰富了剧情的活力。
另外一位芬尼克斯医生更是本剧的最大卖点,毕竟是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演技功力毋庸置疑。
然而本剧的主创团队表示,这两个角色都是fictional(虚构的),关于这位医生男主,则是小说原作者基于自己在当地的生活和调查总结,汇总成的一个人物。
第五部分: 没有公职但是在对抗 OxyContin的“小人物”这部分想介绍3个民间的抗OxyContin的斗争人士,他们没有前面我们讲的主要角色戏份那么足,但是却是真实的在试图修复人们受到的OxyContin的荼毒。
1. 修女贝丝·戴维斯(Sister Beth Davies)2. 医生 阿特·范钱 和他的夫人 苏·艾拉·卡巴克(Dr. Art Van Zee and his wife Sue Ella Kobak)ps: 阿特·范钱是我根据van这种似乎是荷兰裔的特点翻译的,新加坡拼法Zee对应中文姓氏“钱”。
我觉得好听点的说法比如“钱艺范”,“范钱艺”。
欢迎纠正。
剧中:三人合影而在现实中,他们都是真实存在的人。
下面是一张小说原作者 贝丝-梅西(Beth Macy)与夫妇二人的合影,来源于作者的推特。
中间是作者Beth Macy,两边是夫妻关于Dr. Art Van Zee的工作,我觉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这两篇文章。
第一篇是他的一片论文《关于OxyContin的推广和宣传:商业的胜利,公共卫生的悲剧》。
这篇文章已经获得了近千次的引用,发表与2009年。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622774/另外一篇是媒体ABC news对他的报道,《小镇医生对抗引发美国阿片药物危机的亿万富豪家族》。
虽然标题有点UC震惊部的感觉,但是文章的内容还是值得一读。
而贝丝修女的经历则更让人唏嘘。
剧中的角色刻画的是一位真实的天主教修女,她来自维吉尼亚州。
19年的时候,纽约时报做了一个报道,88岁高龄的贝丝修女,仍然在照顾着戒瘾中心的运营。
贝丝修女也讲到,近些年来更多的病人是海洛因和芬太尼上瘾,比起OxyContin这些东西更加便宜却更加致命。
“It never ends, the whole cycle,” Sister Beth told the outlet. “We are still losing people to it.” 2021年9月25日,本剧的导演之一Danny Strong发起了一个Go Fund Me网页为贝丝修女募捐。
截止目前,6万美金的募捐总额完成了3w7000。
她88岁了还在为人们奉献,非常值得尊敬。
原来的捐赠人死于癌症,令戒瘾中心的经济更成为问题。
https://www.gofundme.com/f/nf4wch-helping-the-helpers
故事结构很清晰:一个为“赚钱而生”没有良心的家族-sackler,通过资本运作,让“致瘾性”很强的止痛药——Oxycotin面向市场,为了销量,竟然让销售代表唆使医生给病人提供越来越高的剂量,最终导致死亡率上升、犯罪率上升。
几方力量在于上市大企业普渡制药抗衡——检察官三人组、DEA(美国毒品管制局)飒飒的女警察、矿工女孩家庭为代表的受害者群体...在其中,你可以看到,普渡制药为了提高销售额,做了些什么:1)使用非论文性质的观点,作为权威数据,来宣传药物。
2)偷梁换柱形式的邀请病人来做广告宣传3)数据弄虚作假,明明和其它阿片类药物一样,呈现波动较强的曲线,但是普渡制药只截取一部分数据并拉长时间轴,来呈现出缓和的曲线。
4)有钱能使鬼推磨。
花重金游说政府和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要多管闲事。
5)给销售们洗脑和更高的激励机制,让销售尽可能提高药物销量。
6)过度宣传药的疗效维持12小时的止痛时间,以及声称该药成瘾性只有1%。
但是这些数据是经过系统测验得来的么?
并不是,12小时和1%都仅仅在部分小群体中得出的数据,并不具有权威性、规律性和普适性。
普渡药业为了赚钱,迫使人们使用越来越高剂量的药,“成瘾”的民众此时已经无法自拔,甚至升级进阶吸食海洛因等毒品。
关于结局,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真实事件,都不是大家期待的那样:坏人终将被惩罚。
sackler赚的盆满钵满,尽管最后企业破产了,但家族财富早早的转移了,家族人员也搬迁到欧洲,看到了一句这样的话:尽管企业最终倒下了,但你没有看到一个sackler家族的人卖掉一艘游艇、卖掉一件艺术品...他们仍然是世界最富有的群体之一。
普渡药业只是映射了“资本力量”的一部分,这世界上还有无数个富豪家族,他们做的错事有的不那么明显,有的没有欺负到老百姓头上,有的用金钱和谎言进行了完美的粉饰,有的让我们深受其害然鹅我们却不自知。
共享单车、社区买菜、网络约车、课外补课,先让我们用补贴尝到甜头,然后垄断市场后,操纵价格,深深“上瘾”的我们无法自拔。
本质上,和普渡药业无区别,先让我们成瘾,再对我们收割。
比如社区买菜,这些巨头的玩法就是先给买家小恩小惠。
商场榴莲30一斤,好,在我买菜平台上买就是10元一斤,流血大放送。
谁不薅羊毛?
来了一个A买菜平台,就会有BCDEF平台,家家玩的一样的套路,靠资本输血,打烧钱之战,来吸引忠实的用户。
之所以“垄断”一词可怕,就在于一家独大的定价权,等A靠烧钱打赢了其他平台,也打赢了菜市场,老百姓也习惯了A,这时候丑恶的嘴脸就要展现出来了,榴莲10元一斤?
不可能的,他会加到40.50一斤,反正你只能在我这买,要不你没地儿可买。
虽没有普渡药业那样直观,能立马要了你的命.。
但吃、住、行却是民生的根基,资本的目的就是让你“上瘾”,最后养肥了都是要割韭菜的。
后果往小了说,每次买菜贵几块钱,往大了说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
目前,国内行业增速是6%的水平,毫不夸张的说,鼎盛时期这些大资本的估值是这一数值的10倍都有余。
所以中国为什么今年打击垄断,打击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垄断,抵制加班现象、打击楼市、打击学区房、打击教育行业...都在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
动啥也不能动老百姓的根基!
人患寡而患不均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逐渐体现了出来。
看完这部剧的朋友们,强烈推荐你们去看这本《Empire of Pain》!豆瓣9.4分,美国豆瓣Goodreads 4.59/5分。
它登顶今年Goodreads年度推荐榜Nonfiction的榜首,我毫不意外。
被它吸引是源于Hulu的《Dopesick》中文名《成瘾剂量》,讲的是同样的真实事件,豆瓣9.3分,我看完深受震撼,没想到美国制药业的水这么深。
于是找来这本更全面的英文巨著《Empire of Pain》,6天废寝忘食读完,感觉看穿了半个多世纪的这个巨富家族的兴衰,惊叹于一个家族对整个美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深远影响。
直到现在,还有无数的人挣扎于阿片类止痛片上瘾的泥沼,Oxycontin还在世界范围内发行,滥用上瘾还在继续,这场危机暂时还是无解。
这本书分为3部分:Patriarch(家族族长)主讲了老大Authur带着两个弟弟发家的故事。
Authur给这个家族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不仅有medical学位,更是个市场营销的天才,把Sackler这个家族推向巨富,赢得“好名声”。
他捐赠各大大学研究机构(哈佛,纽约大学等等),大都会博物馆,我们最熟悉的亚洲馆,和丹铎神庙都刻着这个家族的名字Dynasty(帝国的建立)主讲老三Raymond一支,由儿子Richard用各种肮脏手段通过Oxycontin为普渡制药Purdue Pharma打下江山Legacy(遗产):普渡的虚假宣传,腐化FDA和医生的丑闻曝光,并不意味着Oxycotin退下历史舞台。
故事才刚刚开始——尽管深陷于长达数十年的诉讼和扯皮,普渡继续保持着Oxycotin的高销量。
换了身皮进军国际市场,故伎重演,在中国也风生水起。
合办了《中国医学论坛报》来主导业内舆论等等。
我最大的感触有两点:作为一个商科人,我不得不承认,塞克勒真是一家营销天才。
正如Dopesick第一集里Authur对Raymond说的那样“You don't chase a market. You create it”。
尤其是如何找准定位,如何扭转人们对“止痛片容易上瘾“的固有印象,硬讲出”Oxycontin不会上瘾”的故事,真是我永远也不想学会的绝活。
在美国,钱是万能的。
到了他们这个层次,钱能买通政府FDA官员,能雇佣把黑的说成白的律师,能让整个家族在财务上从这场危机中全身而退。
最后虽然好名声没了,但钱还在这本书的局限性,作者在最后的后记中也说的很明白。
本书没有探讨“阿片类止痛片上瘾”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因为这是个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宏大命题。
对我而言,美国社会血淋淋的黑幕让我作呕,但讲真话敢于自揭伤疤的美国人让我没有绝望。
看到大都会,我的母校纽约大学这两年都相继摘掉了塞克勒的招牌,私以为这已经是对这个家族最深重的打击。
第一代塞克勒引以为傲的“good name”覆灭,塞克勒家族穷的只剩钱了。
这里有一个整理的非常好的现实中的时间线:https://www.elle.com/culture/movies-tv/a37885480/dopesick-on-hulu-timeline/最重要可能就是看看2021年的了:Sackler的公司申请破产,其个人只pay了一丁点(相对于他的money而言)。
不太喜欢
把FDA,EDA,检方当傻逼,建议改名为The country of Purdue。 update:看到有人说这是真实事件改编,我还蛮诧异😱,难不成这些玩意真是傻逼?? 一味大增大剂量真的好荒诞.
属于社会意义远超艺术水平,然而对于资本家的最大处罚也仅限于“换一个赚钱姿势”
剧构精良,多人物视角,多时间线,层层剥开资本家为了逐利制造“黑药”,任虚假宣传横行,任无辜生命惨遭谋害,无助的正义,嚣张的黑暗,难得的掷地有声的现实主义佳作。
编排的很,很一般
不加思考只会被人利用。
新闻故事可以,资本家的无耻行为让我震惊,但是这个剧我要快进看,而且时间线我看得稀里糊涂
成瘾的不是剂量,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妄念和贪欲。难以置信的荒诞与同样难以置信的个体坚持并列,这就是人间。
花开好几朵各表一枝
叙事很无聊,支线过多,人物出场混乱,没有美感,尤其非要生拉硬扯一些同性恋的东西……这类题材如果不能很好的改编,作为电影更合适,美剧就很冗长了!
202112★★★☆
只看了一集,准备弃剧了,感觉各方人物形象很扁平,狡猾的药厂,悬壶济世的好医生,认真负责的检察官,普通的LGBT姑娘,故事讲得太四平八稳,不抓人。时间线又跳来跳去,生怕你有一丝误解,太无趣了。
看不下去,好平淡
“德国人和美国人对疾病的认识不同,前者认为痛苦是治疗的一部分”
相当差劲但政治正确。惩恶扬善的作品是灾年的安慰剂,hulu把握的一手好天时。
你们是认真的吗?
整个叙事写得非常标准化,让人昏昏欲睡,甚至不自觉地怀疑片子是胡编乱造的。最终我被迫查了很多相关资料,来证明这不是科幻小说。但主题确实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演员演得也不错。我可能是现实中最能抗疼痛的前 1% 的人,比如光智齿导致的炎症,我就扛着牙疼到头疼的疼痛,忍了将近两年,终于等智齿完全长好,一口气拔了四颗。拔牙之后的止疼片一片没吃。做包茎粘连手术没用麻药,脑袋缝针也没用麻药,头皮打封闭哼都没哼一声,身上常年带着因喝多了酒摔倒在路边摔出来的淤血。关于疼痛是被创造出来的『病症』,还是贯穿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顽疾』,可能有争议,但我想,今天人们对生理、心理两重意义上的疼痛的辨识阈值,一定是在不断降低的。有太多琐碎的事,都变成了疼痛,而被全社会地强调,全社会地治疗。我有点害怕自己会被迫接受这些治疗。
(看完之后不敢再磕头疼粉)剧情cliche,还有美国式虚伪!我真的看到就浑身不舒服!看这个唯一的收获就是学了点知识,比如大型制药公司的运作,FDA如何和企业勾结,还有大家族企业到底可以有多只手遮天(很吓人,连国家都拿他们没办法吗?)还有一些疑问,就是奥士康定这种药在中国现在也在用,为什么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引起那么严重的成瘾事件?还有那种美国很常见的各种互助团体,在中国也似乎很少见到。是不是中国人比较能忍受疼痛,天生对西药有戒备心,“是药三分毒”。至少,我爸他们一辈的人都觉得疼痛能忍则忍,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吃药,以至于我有一次疼到呕吐了他才同意让我吃。这次得新冠也是让我能扛就扛,别吃头疼粉和布洛芬了。仿佛就是片子里那些疼痛患者的另一个极端了。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看了三集不想看了 节奏太慢了 支线时间线又多
其实整个看剧过程还是挺闷的,而且前后几年的时间线来回跳,确实也不是我喜欢的叙事风格,在我这儿算是严重过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