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谁欢快友善地来和我说,哪天我死了TA愿欢歌相送,我会很感动,这比哭我更够交情。
将此文的题目报给王小明,他同意。
我也感动。
拿自己的死说事,久了不过瘾,终于可以说别人了——人家明明还活得好好的,且人家也明白,咱说法里透着欢愉与善意,对贪生的我们而言,这是可贵的缘分。
因此行文前,先谢谢小明。
已故导演王小明已拍摄完成六部影片。
最近完成的一部,是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个电影导演的死亡事件》,拿自己的死说事。
其中首部正式公映的是《周而复死》。
本文首先是我看《周而复死》的观后感。
最早看小明影片是《大城喜事》,十三个人合谋杀了一个人。
作为独立电影在国际上获不少奖,内地未能公映。
老实说,我若是审片官,以屁股指挥脑袋来投票,也未必通过——简直就是控诉社会阴暗面,如果观众看了不想活,谁来负责?
后又看《一路向北》,剧中角色换了一种死法:人性的泯灭与良知的涣散。
如您所知,还是未能公映。
看过这两个片子,知他有天赋,又务实坚忍,是个能成事的实在娃。
同时也觉着,哪天小明把自己活得通透敞亮,片子也就该公映了——这话有点空,以下做个详解。
我看东西,一上来先观其气息。
书法绘画,影视文字之类,要眼睛来看气,音声呢,耳闻知气息——五蕴所摄,入心则自动辨识。
凡此种种,气息不对的,一概不喜欢。
有时得些名家字画,气息不好,都不愿意往家里拿。
也有特别喜欢的,又觉着看过了,入眼印心了,也不必执取其物。
因之除了因缘深具的几件,更多时候落个洒脱。
作品的气息从哪里来?
艺术作品反映的一定是创作者本人的气息。
一个快乐的人懒得呻吟,嗜欲重者难为清逸之文,满肚子算计的人,手下也出不来明亮干净的画作。
而一个在暗夜里挣扎呻吟的人,固然高唱渴望光明的歌,固守准则不愿媚俗,却也较难以其身心状态,示现给别人以勉力前行的力量。
市面上多的是媚俗之作,循市场规则炒作分羹乘势而行,与艺术水准高下无干。
真正恬守高洁的不多,也易受伤,无人喝彩,有时倒是种天赐的护佑。
高洁且有光热内核于黑暗中化生神光的,更少。
最后一种,才是我心仪的作品。
脚踏实地的真,温暖可感的善,与容光焕发的美,一经印心,永不相忘。
多少人不愿上路,多少人迷失在路上,多少人哭倒在路上,多少人悄无声息自己走远,于一隙光阴中应缘行愿的,多是大超脱大自在者。
哎,着实有些奢求了。
我已看过小明的影片中,痛苦,反思,质疑,控诉,都有。
但他并未止步于此——对美与光明的渴望,始终是最强音。
仿佛一个倔强的有着灵魂洁癖的少年,挣扎徘徊,呻吟行吟,在漫长的冲突与整合过程中,不断自我革新,日臻圆融。
小明说《周而复死》其实是他拍的第三部片子,不是第一部获得公映许可的,却是第一个进入影院的。
我看片,倒觉这顺序,也没毛病——此片中仍有对社会各类潜规则与各种虚假手段的揭露批判,但也带着良好愿望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从“已故大师周立言”到连名字都没有的“那谁”,反倒后者真正体会到了生命的存在感。
且,从画家直面现实有力反击开始,他迎来了“第三种活法”——保有“那谁”的赤子之心,发展入世的斗争谋略。
游刃而自如。
这份不失初心积极入世的力量,当然首先是编剧兼导演王小明的。
这比影片公映更让我欣喜,我关注多年的师弟,活开了,张扬了。
我对于可以执着一事沉下心去做的人,都很佩服。
比如小明,这些年一心一意拍电影,把自己都给“拍死”了。
虽已有片公映,以世俗意义论,还不能算成功——名利都还没开始回收。
但恰是这不由名利支持的热爱,注定其大师本质。
拍电影,某种角度是小明自我救赎的稻草。
攥久了,继续活着,都有机会变成扬帆起航的金色桅杆。
对于“昨日种种昨日死”的已故导演王小明来说,可以告慰他的,显然是“今日种种今日生”的金色桅杆了。
我题之“已故”,实是庆祝他的新生。
《周而复死》的剧情不复杂,一个生前寂寂无名的画家,在“被死亡”和市场炒作下,作品卖到天价。
产业链之完整,不依存于他也可良性运转。
而他活着归来,竟妨碍了这产业,险些再度“被死亡”……以我对小明前两部作品的了解,此片为获公映权,应剪去了些精彩环节,最终成片的节奏与美感受了些影响。
“话语权”的获得,往往也和名利积累同步派生。
而才情之类,并非得到上述名项的全部条件。
通透如小明者,显然明白这些。
王小明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和小明交流时,他说,哪怕这辈子拍电影拍死了,来生还要当导演。
这执着精神,令人钦佩。
不过,作为师姐兼朋友,我还是希望他这辈子就把电影拍够了。
正在筹备的第七部影片《压轴》是一场大戏,以相声行当来写各种死与活。
有幸看过剧本,我想象此片公映那天王小明老泪纵横的样子,不禁莞尔。
《周而复死》亦可谓是“一元复始”的开端,下一次哪部公映,未知。
无论怎样,在《一个电影导演的死亡事件》之后,该是“一个电影导演的新生宣言”了。
鲜活的电影导演王小明本尊今天的王小明,是新生的他自己。
我依稀听见前方传来新片呱呱坠地的哭与笑,元气充沛,响彻天地。
吴聪灵庚子年冬月十五
小明导演的电影给我一种温暖安静的感觉,虽然平淡但有回味。
戏剧冲突、故事悬念不强烈,但朴实的平铺直叙虽略显缓慢,倒也不乏张力。
影片的后期剪辑在节奏上尚有提升空间。
我假想故事的结尾,图财害命的坏人最终并未受到惩罚、而是被艺术所感染了,被真情感动了,从此痛苦地活在金钱与浪漫之间……期待更多佳作!
—摘自猫眼
近几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迅速发展,不仅是年度票房势如破竹般突破了600亿,也出现了平遥电影节、FIRST影展等,推动了年轻导演们的纷涌,包括《我不是药神》的文牧野、《过春天》的白雪等,而在2018年时携带《浮生一梦》参加平遥电影节的王小明,又陆续的以《周而复死》、《一个电影导演的死亡事件》等,延续着他那不得志者的故事,并融入了一定的人文关怀。
不得志者的寓言:古人常说,郁郁不得志。
其出自于《新唐书》卷八十四:"(李密)岁饥,削木皮以食。
变姓名为刘智远,教授诸生日给,郁郁不得志,哀吟泣下。
"意思主要指的是因自己的抱负志向不能施展而忧郁苦闷,后来则进一步引申。
今年奥斯卡电影节的最大赢家奉俊昊,在接受采访问及如何总结自己的电影创作时,他说,从《绑架斗口狗》到《寄生虫》,他讲的都是不得志者的故事。
而以《一路向北》、《大城喜事》等成名的年轻导演王小明,也是将“不得志者”作为他关注的焦点,讲述他们的喜怒哀乐,又夹杂着丝丝缕缕悲悯的人文关怀。
很多观众第一次接触到王小明导演的作品,是由王锦明主演的公路剧情片《一路向北》。
影片讲述中年油罐车司机阿炳,面临着儿子即将失学、母亲重病需要巨额治疗费等,于是他接受了老板私下委托的重任,开着一辆卡车一路向北……影片的时代背景在新世纪初,一开场时主人公阿炳便已经是中年丧妻,又面临着失业、儿子失学、母亲重病的问题,他虽然有着一颗柔软的、平常的心,但在一路上不得不面对、解决那些突然的、甚至是无理的要求、问题,可以说,他从一开始就是生活里的失志者,尽管最后时稍微成为同流者、懂得了些许的人情世故,但他身上所失去的那种本真,则融入了导演王小明对于人性的关怀。
《周而复死》更是将不得志者的命运指向了“死亡”。
原名《周而复活》的《周而复死》是一部现代题材的黑色幽默片,影片讲述一名三流画家郁郁不得志,尽管勤于画画但难以找到好金主,于是在一次偶遇少年好友后,两人策划出一起“死后出名”事件想要炒作抬高画价,却又弄巧成拙……影片以残酷中夹杂着温情的方式讲述这个死/生的故事,也涉及到一些现代化社会的丑陋现象,如人为的炒作抬高拔高等,再加上主人公在遇到意外后基本上失忆,这点也意味着不得志者的“忘记自我”。
幸好还有一些小山村的暖暖阳光,及多年的友情,带给他人生、带给观众些许的温暖。
孤独而不孤单:人生而孤独。
在美剧《疑犯追踪》的大结局时,它给予了很多TM的独白,稍微的回顾了女主人公Root的追寻梦想并为之无怨无悔的一生,还带出了“人生而孤独”的主题。
实际上,《疑犯追踪》从第一季第一集开始,TM小组的主要成员们就已经不断的面临着孤独的问题,只是在困难之下,依然能够携手同行。
对于不得志者来说,这种人生的孤独感往往更加的清晰。
在《一路向北》里,主人公阿炳成为了中年丧妻、失业者,他一路开着大卡车从江苏到广东,没有第二个司机轮流开车,更是绝大部分时都是孤独上路,有时想要联系远方的家人时,又会处于联系不上的“失联”状态。
《周而复死》中的主人公是一名三流画家,有妻子有少年伙伴,但车祸事件使得他流落小山村,再加上失忆而处于孤独之中。
手机实验电影《一个电影导演的死亡事件》里的导演王小明,有妻有子,但实际上从影片一开始他们就已经是处于两地分离的状态,偶尔的联系则是通过微信、抖音等现代化方式,难以掩盖他们之间的隔阂。
不过幸好,他们这些不得志者并不孤单。
这不仅仅是因为很多人都郁郁不得志,更是因为他们有时候伸出的援手温暖了那孤独的心灵。
《周而复死》里表现的最为突出。
少年时的小伙伴一直都在旁边支持着这位三流画家,虽然是他出了“死而复活”的主意,但重点也在于“复活”上;后来当他真正的看到“复活”的画家时,尽管在他的一言一行里流露出一些的“希望他真的消失”的情感,但这本身也是寻常的人性,而当他放弃了已得的财富换取画家的人身安全时,他也很淡然的流露出依然继续支持他的决心。
更何况,在画家失忆流落小山村时,他得到了女主人公一家的悉心照料,也才能很快恢复身体,并在女主人公他们的帮助下找回了“自我”。
梦想照亮现实。
王小明导演凭借着自己对于影视的一腔热血,关注了众多芸芸不得志者的郁郁寡欢的日常生活,并融入了淡淡的人性的美好,让很多人看的很有共鸣又得到了温暖。
在粉丝经济时代,没有知名演员支撑的电影难以占据好的电影市场份额,虽然这部电影里都不具备前者的有利因素,但是有幸看到这部电影,自认为与所谓的大导演作品大同小异,在人物情绪的表达和情节的推动上,都让人可以很好的沉浸在这部电影里。
我自认为一部电影的好坏直观来看是观众能否跟着导演的思路一起推进这部电影,也就是我们能否很好的沉浸在这部电影里。
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有时笑着笑着就哭了,有时笑容又会被情节带动而凝固,可以说我跟着电影在感受。
演员的演技和场景的选择我觉得都是很不错滴,个人有点惊艳我的是音乐的转换吧,让自己很舒服的带入了。
这部剧的结局是(不剧透啦)我也希望在这个行业里有更多有实力的电影可以脱颖而出吧,像这个电影结局一样,让这部精心拍摄的电影可以被更多人看到。
大家自己感受一下这部影片吧。
今天去华谊影城望京店看了,剧情不错!
吸引人!
都市焦虑、金钱诱惑、田园梦想、人性拷问、良知回归都有了!
想打四星的,听说是小成本,加一星,为追求梦想的电影人点赞!
今天去华谊影城望京店看了,剧情不错!
吸引人!
都市焦虑、金钱诱惑、田园梦想、人性拷问、良知回归都有了!
想打四星的,听说是小成本,加一星,为追求梦想的电影人点赞!
《周而复死》之王小明导演,他借剧中的画家之名说当下“人类无底线危机”,危机导致的现实荒诞、现实魔幻早已超出诗人、作家、画家的想象力。
在“冥币”、钢筋水泥、“铁包肉”统领下,人们被掌控“冥币”的“死人”左右着生存指南。
在《周而复死》中,王小明导演将黑色幽默植入日常中,却不显其突兀与失真,这说明,“黑幽”与无明现实是非常匹配的,与现实相比甚至黑的不够、幽的不渊。
电影不仅是导演在银幕上用光和音谱写的诗,更是一个从立项、融资、组队、计划、执行的商业项目,所以执导就是导演与自己、与世界的一个妥协和坚持博弈过程,中外皆是如此。
所以电影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周而复死》故事的立意还是有意思的,画家死了作品才值钱,比如梵高,这似乎已是常识的认知,虽然这一认知荒谬且残忍,但就是常识——其实所有文字和视觉艺术创作者,都会对这个话题心有戚戚。
于是画家周立言死去活来,矛盾冲突一下子就立起来了。
可惜,本片最大的问题就在剧本,情节立而不坚,如同油腻的中年人,抠抠索索地将一手牌打得滋味寡淡。
剧本是投拍一部电影时,最容易忽视也最不应该忽视的一项投入。
很遗憾的是,这部电影也忽视了剧本,而且给人的感觉是,拍摄过程中剧本或许还经历了几次更改。
逻辑塌方,是很让观众出戏甚至出离愤怒的灾害现场。
醉鬼莫名车祸,警察草草结案,妻子不识丈夫体征就轻率相信男主死了;男二占巢养凤,还起心谋算男主,两口子居然还能若无其事幸福收官;夏伯说住我家的也要折算拆迁面积——我信你个鬼啊。
除了理应交代清楚的关键被很敷衍的一带而过,本片的剧本在角色人设上也塌了。
女主看不出职业背景,男主失忆的症状有点失智,夏伯更像个城市副教授而不是村干部,胖墩就一呆砸,孔总即无表情也无眼神,杀手更适合要债真没法干活埋人的业务,女二就一笑起来真好看的傻白甜。
男主这个角色,怀才不遇和中年危机,着墨不够。
男二的贪、怯和良知底线没能充分表现。
女主对男主的婚后嫌弃,以及对婚姻利益的严防死守,可以更明白一些;女二的三观塑造可以更现实一点……好的故事,每个人物都要对故事有价值,人设画像需要逻辑自洽,而不是信手拈来的标签。
拍电影不是小朋友过家家,吼一嗓子我是奥特曼就可以打怪兽了。
人物扁平化,对白自然就有点崩了。
“有什么权利这么对我?
”“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周立波”这样的傻话,就不一一赘述了。
能够理解,为了拿龙标,剧组不得不压抑冲突矛盾,但收敛不代表锋锐全无,更不代表放弃对演员的调教,更不代表逻辑拧巴、人物扁平、台词崩溃。
对吧?
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色调切换、节奏变化,可以更果断利落一些,而不要让观众觉着导演还在探索尝试表达手法。
后期剪辑,开篇啰嗦了,让男女主吵一架,然后男主晚上坐车里三小时不上楼,三下五除二就能交代妥当。
《周而复死》并不算绝佳之作,而是一部小成本、有诚意的作品。
导演创作态度的认真,反而是本片最打动我的所在,足以把我摁在座位上耐心看完全片,并啰啰嗦嗦的写了以上。
只要有心气,强弱只是一时问题。
最后,片名不喜欢,俗了。
再,一直在回想《有话好好说》。
所谓强弱,真的只是心气。
又再,王小明同学加油。
倪小明|文
一部把文化圈炒作写穿了的好影片,太多的手艺人就跟周立言一样,默默无闻坚持自己的手艺,结果却是换来生活都困难的现状,而市场上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包装的工业文化品充斥市场,让幕后老板赚的盘满钵满。
越是真实简单,越是默默无闻,越是会讲故事,越是被人追捧。
把自己的喜好变成事业,往往逃不脱现实的残酷,有人并不欣赏你所做的,而只是想不择手段榨干你的所有,跟文化圈里玩了那么多年的我从电影看到了现实。
有些人活着,却是台别人的机器,有些人死了,却过的更自由自在了,选择生还是死,确实是个问题[偷笑][偷笑]部影片确实拍的太过真实了。
影片开头第一句:我挖了个坑,是用来埋自己的,就吸引住了我。
确实一开头就引起了我的悬念。
我觉得影片里的周立言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追逐梦想的纯粹,虽然在前期并没有赚到多少钱,但是他仍能继续拼搏奋斗,这就给了很多心中有梦的人一个最好的榜样。
这是导演的心声,想为梦想拼搏的单纯。
还有立言与大牛的对话,说自己就算回忆起之前的事也不想回去,而想留在小雨大牛身边,我相信这是所有心中纯粹、美好的人的选择,没有世俗与繁杂,只有真诚与纯粹,我们都想有这样的世界,也在努力创造这样的环境。
这部片反映了导演和许多有梦想有纯真追求的人的心声,相信会引起你们的共鸣的。
交作业了[让我看看]:集中观影的几年来也是一路看着小明导演的作品长大的,从早些年小众而又大胆的独立电影如一路向北到前两年颓废无奈的浮生一梦再到现在渐渐有黑色幽默交织温情流露的独特风格,导演也在折腾着变化着。
唯一不变的是一直在关注着那些不得志的或被生活挤压的无能为力的小人物(包括女性)。
故事情节都很精妙,这部周而复死画面变干净漂亮了,节奏流畅了,拍摄手法也更成熟了。
不得志而又弄巧成拙的失意画家劫后余生,但他选择不醒来。
当被周围人发现被炒作后和“生前”不一样的那个自己,他也默默的配合去寻找具备着社会属性的自己,只是那样的日子似乎也回不去了。
即便他愿意放弃一切回到那个有一汪清潭的桃花源,可另一边世界的人不肯放过他,甚至不肯放过他真爱的人和狗。
于是他借力以人性以金钱来博弈,最终保护了所有人,包括良知未泯的前妻两公婆。
是周而复死,向死而生。
也是庄生晓梦,也是人间值得。
历时数年,影院里一部非黄金档海报如狗血网剧的一部“小影片”,却是王导倾尽所有,熬过疫情,历经层层磨难的诚意之作。
和前几年的心迷宫有共通之处,可慢慢观赏。
8.5分,长评!
整部电影非常紧凑好看,用黑色幽默倒映出人性的思考,演员集体都演技在线,看出来导演的一片真诚之心!小成本电影用心也能让人感到精彩和深思!希望导演能继续拍出这样的电影!推荐大家!
感觉有点跳,但是细思可以发现前后有铺垫。
整部片子的环节紧扣人心,感觉到时代的无奈,触动地我哭了好几回,哭过之后很轻松,似乎将身体的一些毒素都排出去了。值得推荐!
演技捉急,逻辑混乱。这是电影吗?看来网剧水平提高还得再等等。
徐闻是个好地方,不仅是盛产菠萝香蕉,还出了这样一个相声演员、导演王小明。影片里虽然不再有《一路向北》中穿插的雷州方言,而淡化了具体的城市色彩,但依然夹杂着淳朴、浓郁的乡土情怀、人情世故。
这部影片是一个成年人的童话呀!影片开始于一般的童话结束之时(从此,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讲述了人到中年后的生活、情感的“不幸福”,但也终于童话:善良的好人通过不断的努力过上了好日子。看到最后时,冬日被这个童话给温暖了。
王小明导演的院线处女作,这部电影里的一镜到底很厉害。
3⭐,加一⭐给小成本吧,挺好的
电影真的是用心在做,从整个剧情和镜头的变化都让人印象深刻。影片中的周立言因为“假死”反而找到了真正想过的生活,他最后关门作画、再次假死、自认以前的画是假画,通过自己的方式报复炒热度的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也告诉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一定要牢记本心,王导的留白式结局更让观众回味无穷。
非常有诚意的一部作品,其中纯美小山村的宁静和温暖让人久久难忘
大牛演得最好。喜剧喜剧。村长普通话太好了!!!感觉前面可以更拓展一些。
太棒啦~剧情紧凑!情感表达丰富!寓意深刻!
烂到无话可说。。
今年疫情时曾看过一个关于徐闻的视频,感觉那里是那么的美丽、漂亮,想要在有生之年去那里看一看。而这部由徐闻籍导演王小明创作的《周而复死》,虽然没有展示徐闻的乡土生活,但也洋溢着淳朴的乡土情怀,及兄弟情义。
剧本有很大抄袭嫌疑 演技时而跟趟时而不在线 镜头较为紊乱 有些演员调度其实还行
年度感人之作
挺好的故事,烂透的演技
小成本电影的典范,演员选的不错且演技在线,但有些剧情痕迹太重了,四星鼓励下
非常黑色幽默的一部国产喜剧,剧情走向给人意外之喜。幽默中寓意着社会现实和人情冷暖,点赞!很值得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