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
Terror – Ihr Urteil,恐怖-您的决断,The Verdict
导演:拉斯·克劳梅
主演:马蒂娜·格德克,弗洛里安·大卫·菲茨,拉斯·艾丁格,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赖纳·博克,耶迪斯·特里贝尔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6
简介:恐怖分子劫持了一架民航客机,逼迫机长将目的地设往一座坐满了观众的运动场。在紧要关头,一名德国战斗机飞行员不顾上级指令,在民航机撞向体育场前先行将其击落。他拯救了数万名无辜的观众,却牺牲了飞机上所有的乘客,因此出庭受审。《审判》是一部新颖的互动式电影,邀请观众参与剧情走向的抉择。在听完飞行员为自己的辩解后,观众们要..详细 >
非常好的互动式电影!你可以从检方学到电车难题及其衍生问题、水手抛人案、连体婴案、器官移植案等经典案例。还能从辩方学到911事件“更小的恶”的论证、“再多杀一个人也无法改变既定事实”的废死理论;紧急避险,层层递进“过度严格遵守宪法原则会使恐怖分子更加肆无忌惮”的推导方式。最终我选了【有罪】,但基于情况危急,应当免除处罚(意味着被告可以继续担任社会工作,但对于有罪事实会被记录在案)。实际上法官对于量刑是有自由裁量权的,而非“有罪,死;无罪,活”的二元论。没有所谓正确的选择,引发思考和自我剖析,避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这就是远比对错更重要的答案。四个云陪审达成2比2的长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854847/?dt_dapp=1
这其实就是现实世界的真实难题。没有谁该被牺牲,但是面对需要有人要牺牲的困境,你是选择164人还是7万人?演员两度直面镜头,把这个难题也丢给了观众。当然,电影给出了自己的选择,也是一直以来,现实生活里大众普遍所践行的一种选择。
这种电影为什么要拍出来?击落客机有什么错?这不是乘客性命和观众性命的取舍,而是乘客性命和乘客+观众性命间的取舍,因为无论是撞上还是击落,乘客都是要死的。
互动式电影,电影试图对政治家和军方遇到危机时能够或应该采取的措施提出反对意见或者相反意见,让观众在生命的价值,道德和人性三方面进行抉择
有罪,但可赦免
👨🏫徐枫 电影理论有罪。个人鄙见:如果客机被击毁了,必然有一个人有罪。要不就是下达命令的长官,要不就是片中这样的主动出击的飞行员。如果客机没有被击毁,那么极大概率会产生更大的伤亡。这件事没法有两全其美的发展方向,恐怖分子都成功劫机了,那必然怎么发展都不会是美好的结局。如果让我去处理这个电车难题,我只能说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我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如果我选择了击毁,我知道我大概率会被判有罪,虽然心里肯定不愿意,但是这不是我能决定的。徐枫说问过导演片子的倾向性,导演说他拍的是倾向有罪。
为什么要要为了让观众选择而拍出两种结局。。。
一部特别适合疫情隔离封控中的民众观看、思考的电影。但是,没人觉得这种案例里,真正应该被追责的应该是那些没有及时疏散所有撞击目标的相关管理人员吗?比如那个中校。如果可以疏散,何必击落呢?不到最后一刻,你都不知道机舱内的驾驶员和乘客是否还有机会,一百六十四人,难道他们的命换不来最后几分钟放手一搏的机会?
好问题
利用虚拟情境设了个“永恒困境”的套,试图通过法庭辩论兜售自己的理念。从角色设置到台词,立场和导向太明显。请乘客遗孀作为控方证人煽了一通,那获救的七万人怎么说呢。控方律师那个医院病人的类比很幼稚,且与案件性质根本不同。辨方律师提到英美法系相比大陆法系,对选择lesser evil持宽容态度。
剧情很紧凑,很多台词挺经典的,引用的很多案例是法学课程必讨论的,机长超帅!
没有现实意义的辩论
比较幸运还是赶上了德国电影节南京站的开幕式及这部开幕影片。观众即陪审团,第一次体验可以自己选择结局的影片。生活中永远都有这样的法与情的争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还可以,就是法庭戏,然后一台还展开了投票和辩论
说看就看,没头没尾的,全部都是文戏,却有那么一点踩中我的审美
又是嘴炮大爆发的片子 和奇葩说的那次炸船的讨论基本完全符合 如果看过那个节目会觉得没什么太多的新鲜论点 这个当成德语学习材料倒是不错
带着学生们看的,女检察官的质问片段,无论是剧本还是表现非常精彩。
感觉每个国家大概都能找到形同的一部作品吧……不过从开始我就赞成无罪的,提出的所有假设双赢的局面都不是被告可以左右的,审判一把枪是否是有意义的,如果意义是做表率或改变更高裁决者,那么可能也失去了你所依赖的dignity principle。
德片蛮容易有上课的感觉,很烧注意力,中途停映由观众投票决定看有罪无罪的结局,然而两版都要看的观众分贝大,也有不少人看完无罪版就撤了(只有我喜欢女检察官嘛感觉会影响判断,再有双方律师对调演员应该效果又不一样
最后控辩双方的陈词赞了。其实电影应在法官面对镜头宣布休庭时结束,留给观众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