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少年时》是近期最佳,甚至有可能是年度最佳。
这部短剧的剧情并不复杂,一名小男孩向女同学连捅7刀,警察一夜破案,案情以进展至24小时,36小时,7个月,13个月里泛起涟漪组成四集,第一集是案发24时内的搜证和审讯,第二集是调查作案动机,将镜头对准校园,第三集是7个月时儿童心理学专家的第五次访问,第四集是作案者的家人们在案发后的生活,从案件本身到嫌疑犯的人际关系,心理认知到成长环境,一手捞光这株挂住网的海带。
看之前反复被推荐该片拍摄一镜到底,但长镜头在叙事当中起什么作用?
让观众更有参与感?
就像是你也是围观的一员。
但我觉得一镜到底的镜头语言对于这么优秀的创作来说,只能算大餐的前菜,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创作者这一刀的精准。
大家都上过学,都是从动物丛林中搏斗且幸存下来的幸运儿,我留意到每个人对世界解释的语系不同,导致每个人步入不同的命运,而解释世界的语言是从青春期一砖一瓦积攒起来的,我们的文化总是漠视儿童,以为他们就像路边的一株草一条狗,有点雨水和食物就能长大,明明自己走过那么暗黑的路,却没几个人愿意去那些路上竖几盏灯。
不论是被大人诱骗恋爱发生性关系代孕的小女孩,还是抱起邻居小女孩去偏僻地甚至杀害的小男孩,我们不能将一切归结为过去新闻不够发达所以这些事情没有浮上水面,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现在的环境,小孩确实不容易长成一个身心健康的大人。
《混沌少年时》里两位警察在学校里调查,各自都对充满尿骚味,同时人际暗流涌动的校园满是抵触心理,甚至引发那位女警官的PTSD。
年轻的孩子们在不知道什么是魅力的年纪,把戏虐戏弄暴力当作抵达食物链顶端的路径,嘲弄严肃的大人,他们以为只要让大人出糗羞耻,自己就是比大人更厉害的人,不仅是指电影中对着警官出言嘲讽的小男孩,还有现实里众多学生结党黑进线上课程里辱骂老师。
任何青少年的恶性事件,我们不是在怪学校没管好就是怪家长没教育好,可是年轻的孩子们有另外一片海域,那里正是为了逃避学校和家长监督,他们发明只有同代人才能听懂的代号和语言,在大人鲜少涉足的地方流通药物,建立独有文化,再用这些文化扼住每一个人的颈部。
正如电视里提到的二八法则,80%的女性只会被20%的男性吸引,剩余80%的男性就成了非自愿单身群体,我们先不论这个观点有多荒谬,是否在异性中受欢迎就成了青少年心里验证“我很好,我确实值得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重要证据。
没几个人在青春期尝到了好滋味,只因人迈向陌生之地都在摸索,Emily King悲惨离世后,她之前发INS上的视频和图片几乎成了猥琐男狂欢的小药丸,也成了惯性羞辱他人自我包装的女人的泡泡糖。
一个两个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不分性别。
庄梦涵出国前和出国后的两幅画风,只让人看到一个没能从青春期顺利长大的可怜女孩。
她大概以为那样的她好有魅力,好性感,好迷人,将自己身体的私密位置公开展示,像个色情女星,她是女星,她非要叫人看看自己多么光彩照人,过去不受欢迎是过去那些不欣赏她的人眼光有问题,一个尚且不知魅力由何构成的小女孩,前后变化这么大,只可能是那位年纪可以当她爹的人灌输给她这样的观念。
大概率第一句是:解放天性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不管女孩男孩,无论功课学业多厉害,如果没能在青春期(初中-高中)6-7年的时间里,将“在异性中是否popular不决定自我是否完整是否有魅力”的课题修掉,往后一个小陷阱,其他人一个大跨步就过去,却足以成为他们的深渊。
青春期是型塑一个人的最佳时期,大部分人得到的都是“糟糕”,功课不出色,暗恋的异性对自己毫无兴趣,同级同班同舍的霸凌孤立,没有人懂得自己,身体不足够健康,不漂亮不帅气……拉长到整个人生来看,这称不上多糟糕,但人格不稳定期,尚没有牢固三观抵抗这些天降陨石打砸自我的完整性。
当然,也不是普通的平凡的人就遭遇的坑洞多,长相漂亮的孩子最先被暴击,青春期伸来诸多双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往往被不入流的东西引去偏僻小路。
诱惑始终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或早或晚而已,跨过去才有可能抵达桃花源,才有第二人生的可能性。
不管是庄梦涵,还是付月华,灾难的第一责任人当然是唐毓文以及那位家暴的老男人,第二责任人是他们的父母,带领小孩长成它自己,比400万还艰难还珍贵,因为那要求父母首先成为了自己。
为了解剖家庭环境和杰米的杀人动机之间的关系,《混沌少年时》的第四集用一天时间让我们和他的父亲母亲姐姐相处,那位父亲甚至克服了原生家庭原本要遗传给他的暴力,他从小被打到大,他发誓绝对不要变成父亲那样,他把自己当不会坏的工具使用,就为了得到完整的家庭,他哭着对律师说,害怕自己不小心说错什么话,害儿子被关押,他算得上中规中矩的好父亲了,但人们看到小孩做了什么错事,第一反应是父母先做了错误的示范,有人在他生日那天把“亵童犯”写在他的车上,他们觉得是父亲先对儿子做了什么,儿子才会变成杀人犯。
可是这个时代是,即使在家学会了蛙泳,打开家门是大海。
在此同时推荐波兹曼《童年的消逝》,顶级文艺工作者像预言家,准确预判未来社会哪个关节会得风湿。
书出版于1982年,早在电视年代,社会就注意到了儿童逐步成人化的趋势,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终于一切成真,他以稚嫩的脸烦恼着大人的烦恼,说着大人的话,犯着大人的罪,甚至比大人还更会操弄人心,在不懂得收敛恶的年纪,一群在混沌中到处寻找模仿对象的儿童,互相涂抹。
儿童暴露在跟大人同样的信息中,在不具备逻辑认知经验的年纪,要处理跟大人相同的议题,焦虑抑郁暴力跳楼几乎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我们不能将世界放在一个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小孩面前让他抓周,抓住什么便是什么,父母摆在孩子面前的是钢笔算盘金子的期望,但世界摆在孩子面前的是全部的善和恶,在人不具备抵抗台风洪水的年纪,灾害天气里几乎都被拔根而起,顺流直下。
本人是短视频的反对者,大脑通过一段一段脉冲式的多巴胺,叫我们为它卖命,去寻找食物去求偶去繁衍,注意力只能维持15秒原本就是人这个物种的缺陷,短视频却通过生物实验结果,将人反复训练出的专注重新打碎,我称之为返祖。
一名儿童成人的道路满是艰难险阻,回头看自己的过去,从旁人视角看,不用写作业就是第一名的学霸,父母老师宠爱甚至溺爱,没有遭受任何恶性事件,没有付出落空的半路劫夺,看过太多在青春期在撕咬中成了人的人,他们如今看待世界的视角灰暗的令人心痛,旁人口中的顺遂在我自己的视角来看,曲折混沌,回望来路,那些摸索蹚过的冰河,隐忍消化的陌生世界碎块,有太多新局面需要我用空白的经验颤抖选中正确答案,不是基于学习和经验得到的满分都是幸运使然,我不认为将来我的孩子即使踏上跟我同样的路,它还能从其中安全无虞的走出,骰子落地,不会每次都得到同样的6。
即使媒介已经快要消灭所有人的童年,我们对此仍然保持乐观,此前澳大利亚已颁布法律,禁止16岁以下使用社交媒体,在《混沌少年时》引发热议后,英国政府宣布将在校园推行反厌女教育,来遏制“有毒男子气概”,根除“厌女”,小学生将学习人际边界与知情同意,中学生则将探讨伦理道德、关系权力动态及网络影响。
《混沌少年时》编剧/演员/执行制片斯蒂芬·格拉汉姆(片中父亲的扮演者)表示:“我们创作这部剧就是为了开启讨论”“如果能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或促发更多倾听,我们就算成功了。
”如今未成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不少青少年恶性事件频频登上热搜,我们也真诚的希望出现把视角看向儿童成长的中文作品,这真的不是那个农业社会,家里添把筷子,孩子就能长成人的时代了。
喜欢我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日常烹煮一些艺术家、电影、书籍,欢迎前来做客食用。
在看到男孩父亲之前,我对好父亲的理解还停留在不打骂孩子。
因为小时候受过被打的苦,所以假如有孩子,绝对不能再出现打孩子的情况出现。
但从来没有想过,那之后呢?
父母不打骂孩子是很好,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没有合理表达,家里就仿佛存在着心知肚明但不可说的“房间里的大象”,依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无益。
以剧里父亲时不时爆发情绪来看,即使有些父母不是迫害虐待的父母,也很难说是能成熟处理情绪的父母。
所以重点还是如何“成熟地处理情绪”。
但问题在于,网络上对父母的要求越来越圣人了,绝对不允许原生家庭有一点污渍存在,试想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成熟处理情绪”呢?
要么隐忍不发自我内耗,要么大吵大闹殃及他人。
对父母要求完美,似乎可以把社会的职能抛在脑后了,而这才是最关键的。
如同父亲说的那样,即时社交软件和短视频的危害性在于防不胜防,即使父母做到如同圣人,孩子总归要离开父母,步入校园,进入社会大染缸…越想越多,越觉得如今的社会,谨慎选择生孩子才是最负责任的做法。
最爱的炫技镜头无疑是一镜到底(角色对话、案件推进、场景切换串联镜头),因为它将人物、时间、事件凝聚在了一个框架里,无论是细节、情绪、反应都将被放大而得以提炼。
请多来些技术服务于故事的片子吧。
如果有罪,怎么可能会冷静,但如果是少年;如果被询问是否杀了人,怎么可能会停顿时间、冷静思考后回答“No”,但如果是少年。
第一集,家长的陪同下警察的审问,让家长了解到孩子许多不为人知的事,相反孩子也为事情让亲密的人所知道而不知所措。
按指纹那段真是漫长……第二集,你为什么要打他,你为什么要杀她,我不知道,那不是我。
做错饭后的心理刨离。
孩子们只追求一件事,那就是对自己的自信。
第三集,七个月后,和心理辅导员在一起时的面相都完全变了,或者说一直都是如此。
所接的话都是下半身思考,甚至说出来后都没意识到,有毒的男子气概,主权的不断切换将问题现状引入更深渊的恐惧思考。
每一次心理治疗都是心理师的一次崩溃。
第四集,母亲与父亲的对白发人深省,“我只是想做个更好的父亲,而不是像自己父亲那样只是一味地鞭打,现在我做到了,可是孩子却那样了”、“就像生出善良的人一样生出罪犯”。
这又是多少家庭的缩影,多少现在年轻人的想法,但未来无法确定,我们没有能力能够全方面守护孩子的成长,所以就此打住吧。
漫长的季节过后,重新开始生活吧(继续生活下去吧)。
这注定会是一部无法——对杰米的犯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达成一个统一看法和见解的影片。
这也正是我认为它拍得很好的地方,抓得非常之精微和微妙,精微和微妙到那是无论家长还是之女亦或学校社会,都既避免不了也意识不到的地方。
关注青少年犯罪,是在这个已然互联网化信息时代环境尤为紧急且急迫的事情,而这个重任也必然且必须首先在每个家长和整个社会身上。
不知道应不应该这样说,所有在一个人身上会产生出来的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情感,都可以在一个家庭里自然地发生和被看见,进而得到一个应有的正向反馈或指导指引。
那我先说下我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所看见的以及我的看法:父亲已经在很努力且尽力做到最好了,不让自己承受的家庭暴力延续到自己孩子身上,一定要让自己没能得到的,让自己的子女能够从他那里得到——营造一个融洽包容的家庭氛围环境。
但或许也正是如此的美好氛围营造,让体内都有的那个暴力基因物质,没能得到一个很好的纾解渠道和有效解决它的沟通办法。
如果父亲能承认并认识到自己和孩子身上也会有像他父亲那样的暴力基因,那么就应该提早对这个必然会承继的物质有所意识和认识,进而提早做出干预和纾解,比如遇到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同时还能让这样的情绪得到很好的纾解或逐渐转移,而不是用克制、压抑、回避、逃避的方式来面对。
青少年大脑与成年人大脑最大的差异在额叶,额叶是负责控制多巴胺的活动,它是发育最晚的脑区,直到一个人结束青春期进入成年之后,它才与大脑的其他部分完成连接。
也就是说,额叶直到 20 岁出头才发育完全。
这会造成问题,因为正是额叶赋予了成年人良好的判断力与控制力,它们就像刹车闸,在我们做出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时警告我们其可能的危险与后果。
毕竟孩子得自己去独立历经那个青少年无知冲动懵懂时期,他还没迈过那个变幻巨大的社会环境带给他的考验,他还需要父母帮助他渡过他不懂的那些社交关系应该如何处理和看待的各种事件。
但这前提是家庭有着这样一个氛围指引存在,有这样一个窗口向他随时敞开,而不是只一味的相信、鼓励、包容,而没有批评、责罚、要求、失望。
用回避的方式来掩盖失望,让儿子接收错误的信息,或许带来的是扼杀 孩子原本会因失望激发的斗志。
为啥只提父亲没有提母亲甚至姐姐?
因为这个很好氛围的家庭营造主心骨是在父亲身上,所有欢声笑语的开始与暂停变化,都是围绕父亲的情绪发生变化的。
父亲已经非常努力了,能将责任归咎于他吗?
不能!
所以才说精微妙和微妙,社会那边的责任,学校糟糕的环境,眼见的存在,可是影片都聚焦在了犯罪孩子家庭这边,受害孩子那边的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几乎没任何交代。
所以才说,这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
一开始看第三集的时候,因为工作了一天的缘故看得半梦半醒。
隐约印象里女心理师的姿态过于condescending,她一直用一种比较强硬的态度对孩子围追堵截,杰米好几次的情绪崩溃似乎都出于心理咨询师在谈话中cornered him. 直到后来第二次打开这集仔细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
因为这场谈话的走向从头到尾是心理咨询师的设计。
从杰米最开始对她的态度,以及她对孩子喜好的了解,不难证明前几次的沟通都是友善常规的。
而本集展现的是他们的第五次谈话,也是他们的最后一次,心理师想拿到一些水面下真正的东西。
为此她准备了两套方案:讨好:加满棉花糖的热巧克力,打开对方的防备。
冲突:三明治里故意没放对方喜欢的生菜和番茄,却有他厌恶的腌黄瓜。
因此在画面构图上,热巧放在桌子的左边,三明治在右边,恰巧是心理师尝试突破的“白脸红脸”两套机制。
一开始,杰米对待心理咨询师是以一种很自然的成年人状态,介于熟人和朋友之间的那种自信与从容不迫,甚至还能调侃戏谑,而不是上位者与下位者的交谈。
“你不吃三明治吗?
”心理咨询第一次尝试突破是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来撕破他们其实并不是朋友的这层微妙的伪装。
小孩拒绝,承认自己讨厌腌黄瓜。
由此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男性话题的引入,给不舒服的下文开场。
咨询师开始从祖父和父亲两个他身边的男性切入点来讨论男子气概,而杰米仍然自鸣得意地反驳对方像个老奶奶一样说废话。
看客们其实都知道,这两人既是孩子与成年人、也是嫌犯与心理评定师的关系,而且后者写的评定报告会直接影响法官对案件的裁决。
此间存在的权力不对等会导致前者对于后者有天然的讨好。
因此杰米在说出冒犯性的发言之后会反复求证“我是不是惹恼你了?
”“我可不可以看你的记录?
”而杰米遭到拒绝后的反应非常挑衅,先是打了一个哈欠然后双手交叉在胸前一脸笑着说:你没有让我觉得无聊啊。
这个哈欠很突兀,明显是刻意表现不满。
即便他是个孩子,并且是谈话中的权力下位,他也要在局势中获取平等的姿态。
在我看来,这个孩子所有的道歉都不出自礼貌,只是聪明人的审时度势。
他内心充斥着男性天然凌驾女性的ego膨胀(性别观念的根深蒂固才让他能对自己的母亲、姐姐侃侃而谈,而触及父亲这些男性角色时,会立马启动防御机制),这也是该案件发生的底层逻辑。
因此他对心理咨询师所表现出的一言一行都在寻求权力对等,会在咨询师提问之后,以重复对方提问或者反问对方问题来寻求谈话中的主导地位,这也是他捍卫“男子气概”的方式之一。
在温和冲突的方案滑铁卢之后,心理师的第二次尝试就是直白地利用权力不对等。
当杰米再次提出看谈话记录的要求时,咨询师笑着说你无权这么没做。
换句话说,就是你不够资格。
这里才开始出现那种孩子处于弱势该有的泄气。
他回答关于父亲的问题,即便他只是一个厕所修理工,但他勤劳刻苦,即便偶尔生气也是人之常情。
这不仅是一个孩子维护父亲,更是不由自主地捍卫一个不完美男人的男子气概。
联想到自己也是长相丑陋的普通男孩,因此伤害贬低自己的女性,逻辑就更为自洽。
在他谈及父亲看到他踢足球没踢好的时候,父亲会移开视线来掩盖失望。
此时心理师没有安慰他,杰米对此反应强烈。
一来这跳出了他习以为常的固有辞令(为什么成年人不安慰小孩),更是刺痛了他的男性ego。
因此在他情绪失控、咨询师严肃要求他坐下时,他打翻了那杯热巧,大声吼道“你叫我坐我就坐吗?
” 以及后面的侮辱性语言。
但在男性工作人员介入后,他快速为自己的行为道歉。
直到这里,那杯打翻的热巧正好说明咨询师的红脸策略失败,桌上的选择就只剩残酷的冲突和对峙。
因此在后半段的谈话中,心理师的语调明显强硬许多,也从父亲的话题直接转到了直白的两性关系上。
这里大家开始知道:杰米认为抚摸未成年女性的身体部位并无不当,甚至会编出对方也会抚摸自己的谎言给自己的男性身份赋魅。
其次,他认为另一个男生再也收不到女孩发的裸照仅仅因为泄漏受害者裸照的愚蠢行为,而不是因为女孩已死,等等对生命毫无敬畏的评论。
杰米说自己长相丑陋,心理师依然没有通过反驳来安慰,他再次破防。
加上前面谈到父亲对自己的失望,两次杰米袒露自己的缺点不但都没有得到同情,反而变成了回旋刀正中了自己不堪一击的男性ego,所有的不合常理导致他情绪崩溃,进而怪罪心理师构陷自己。
他站起来、摔椅子,想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在气势上扳回一城。
我们可能会想:他怎么敢?
毕竟他是这场谈话中的绝对下位,聪明人好歹也要伪装一下。
可惜他虽然聪明,但立场上不自觉弹出的“男本位”不允许自己处于女性的下峰。
最明显的防御反应是当心理师展示受害者在ins对自己的侮辱性留言时,他一反前面的局促不安,反倒为自己区区13岁男孩就能震慑成年女性而洋洋得意。
他真的喜欢他杀害的那个女孩吗?
不见得。
他想钻受害者被裸照羞辱的空子去追求贬低自己的受害者,本质上仍然是“解铃还需系铃人”,属于捍卫自己ego的曲线救国。
不成想屈尊降贵换来的却是进一步折辱,于是男孩给她了七刀。
得不到的女性资源不如毁掉,不然沦为大字报上人人得以唾弃的小丑。
直到他冷静下来,意识到案件本身中的权力关系,杰米就会打回到下位的原形。
他开始努力寻求心理师的认同,甚至吃了几口自己厌恶的三明治,而这些都是下意识里心理上的求和。
谈到结尾,心理师提醒杰米死亡的定义,那一刻能明显看出她的失望和疲惫。
得知这是最后一次谈话时,杰米才彻底意识到在己方的生死完全决定于对方判词的前提下自己有多被动。
他慌了神,不再从容自得也不再蛮横强硬,他退回到一个孩子的状态胡闹挣扎,男性之于女性的优势一击即碎。
那么,在这场将近一个小时的对峙里,心理师有没有大获全胜?
没有。
在杰米离开后,心理师开始大口喘气,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在整场对话里,我相信她有害怕的时候。
因为那种性别观念构成的暴力是一种变态的扭曲。
它扭曲到孩子不像孩子,却又隐形到当事人无法察觉,更直接把他该有的boyhood 转变成了manhood。
她被这种辐射到各个年龄层的暴力所震慑进而悲哀。
她的观察对象在学校里也曾是受害者,而被杀的女孩也有霸凌的行为迹象。
学校、父母、互联网这一切因素都让施害者与受害者形成闭环。
在没有进入成年人被各种因素加持的世界之前,少年的生活更符合丛林法则,弱者本身就是原罪的符号。
因此通过“暴力”“刻薄”获得挥刀的权力,才是拿到自己不被伤害的万能钥匙,消灭恐惧即要成为恐惧本身。
可世界本就没有绝对的话语权,更没有抹平一切强弱的规则。
那么,恐惧源自心中有鬼。
影视将它呈现出来的目的就是要消弭恐惧。
就像日本神话里阴阳师灭鬼的咒语,首先是要喊出它们的名字。
当我们知道它们是什么的时候,就是我们不再害怕的开始。
陽剛氣質是一種劇毒。
它的毒性作用表現為——用「男子氣概」看似強大的偽裝,忽視、扼殺真誠和本性。
當它成為一種集體共識,甚至成為一種必要氣質,蠶食掉的,不只是個體、家庭、社會⋯⋯還為後世留下無窮盡的後遺症。
INCEL 群體是父權系統和陽剛氣質交媾而來的畸形產物,他們和他們霸凌的、霸凌他們的人一樣,都是父權體系的受害者。
BOYS CLUB 輕視女性,也同樣排擠那些不受女性歡迎的男性;INCEL 結黨自保,卻連彼此都無法真正守護。
這正是陽剛氣質虛無又荒謬的表現——FAKE IT NEVER CANT MAKE IT。
Jamie 與心理學專家的那場對峙,把陽剛氣質呈現得如此可惡、可笑、又可悲。
Jamie 的一生,被男子氣概吞噬;他的家庭,也因男子氣概而破碎。
他承受的,不只是社會對男性的期待,還有這套氣質本身帶來的痛苦與報復性。
Jamie 的「倒下」或許是劇情終點,但真正可怕的,是還有無數個 Jamie,隱匿在我們身邊。
最為悲涼的,是那位女警官說的:「我們都在討論 Jamie,但被傷害的、被殺害的是 Katie。
」這就是父權體系與 INCEL 的共同點:永遠檢討受害者。
他們不問加害者為什麼變成加害者,只是不斷用蕩婦羞辱、標籤與偏見,把責任推向受害者。
就像男子氣概偽裝出的強大,其實是懦弱地逃避真實的自己;而檢討受害者,從來不是力量的展現,而是最徹底的、無能的懦弱。
7/10关于家庭美满13岁incel杀人动机的探讨从略显枯燥的行动等待开始,闯入抓人,带走,检查,进行审讯。
非常无聊。
一个无辜瑟瑟发抖的小男孩被带走,他睁大双眼,拼命向父亲求救。
父亲坚定不移的相信自己的儿子是冤枉,直至看到停车场的那一段录像。
卡在青少年阶段的人类似乎是残忍的代表,剧集每一集都切换视角,似乎在诘问和审视整个世界。
第二集混乱不堪如同养猪场一样的学校,充满暴戾,冲突发生时第一时间是诉诸摄像头上传,试图寻找杀人动机的警探无功而返,直至他的儿子向他透露青少年的社交密码,他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大错特错。
女警探在离开学校的时候不无讽刺地说,一切都将目光聚焦在了施害者,似乎他承认动机一切就可以结案。
而真正的受害者已经彻底隐身(吊诡的是这个剧集依然犯下了同一个毛病)。
第三集被大夸特夸的心理学家谈话戏,充满了张力。
有毒的男子气概如何毒害且让人的思想堕落到毁灭的程度。
整个男性主控的看守所闯入一位女性心理学家,被第一性凝视,甚至被门卫说教性骚扰的黏腻感,很容易让人想起《沉默的羔羊》。
第四集却充斥急转直下的刻奇,彻底把视线聚焦在了施害者的家庭,一个看似平静美满内在却充满摇摇欲坠地崩裂,袍子里美丽的虱子。
打破少年杀人犯的悲剧源于原生家庭是非常好的。
只是剧集甚至不愿意分一点关注给受害者side,而在看施害者家庭的抱头痛哭,有些荒谬。
而结尾对施害者表示同情的年轻男店员的发言、自然是可以看到性别上的分裂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
不完美受害者的设定见仁见智。
很可惜由于不够完美依然看到了很多人对于受害者的嘲讽。
而一个楚楚可怜的小男孩演员都不知道让多少人吻了上去。
(其实就是普通英国小男孩)不是完美但值得一看
前段时间和大女儿斗智斗勇,为了防止她一边做功课一边聊天,我从路由器上屏蔽了所有聊天工具,包括app和网页版,很快她下了个免费的VPN,避过封锁,我只好把VPN也屏蔽了。
之后发现无效,只好坐在她旁边以便她彻底死心,安心做功课。
我自认算是开明的家长,和她说过很多次,完成你每天的任务之后,你可以用电脑或者手机和同学放心的聊天,不需要偷偷摸摸,她的任务并不多,每天学校的一点功课,补习社的一点功课,弹弹琴。
我说一点,真的就是一点,没有夸张。
把这些烦恼分享在社交网络上,我收到许多大明白的冷嘲热讽,一群人现身说法,我不该干涉孩子,孩子聊天是因为她有社交需要。
他们在网上认识的朋友比身边的朋友好 云云。
我不怪这些人的无知,因为他们只做过孩子,没做过父母,做过父母就知道中国那句名言: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你永远都会担心自己的孩子。
人当然会在网上结识同道中人,但在这个年纪,我觉得还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更好一些。
《Adolescence》(懵懂少年时)拍的非常好,英国首相都点名表扬--声称,我们要更多关注公立学校教育的问题。
这个剧比较真实再现了公立学校的现状,简单讲就是一群青春叛逆但无所事事的男女学生,一群对教育毫无热情,在学生面前毫无威信,且收入不高的老师,日复一日跟随教育部规定的程序像公务员一样完成自己的“职责”。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英国一个相对偏僻的小镇,这个镇上可能只有这一个学校,一个警察局,一个水管工,一个五金店,这些小镇通常没什么大的经济体,孩子的父母都只是在家附近做些水电煤网水管营建这样的基本生活所需的工作谋生。
学校里没有什么像样的老师,学生放学也无事可做。
家长仍生活在自己的世代,不知道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们在insta上可以用emoji结党霸凌。
这种格局的地方在英美澳加比比皆是。
最近我去参加了孩子的奖学金补习班讲座,发现补习学校做的事就是本来公立教育要做的,例如,详细的讲解习题,布置练习,批改作业,课后回顾。
这是正常的教学应该做到的,但私校做到了一部分,公校一点也没做,公校的老师忙着教会班上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写自己名字,从一数到十,完成教育部的教学目标:不是文盲,会识数。
仅仅做到这些,加上一堆文书工作已经应接不暇,那微薄的工资真的对不起这些劳动。
我其实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历届政府都不愿意对教育多做一些投入。
任何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做项目最好在早期发现问题,越早发现越少投入,等孩子走上社会,你需要投入更多的钱:心理辅导,失业救济,还得盖吸毒中心。
《懵懂少年时》里我们比较详细的看到三个类型的老师:马利克,印度裔,班主任,对教学毫无热情,经常迟到,上课就是给孩子放录像,在孩子面前也毫无微信。
总务副校长,她带着警察进学校做调查,愁容满面,忧心忡忡,对这些孩子的行为失望,愤怒,伤心,但毫无办法。
心理辅导老师(或者是社工),只会跟随程序说一些非常刻板的话:你的好友死了,我们都知道你很难过,没事,你会交到新朋友的。
(学生:你懂个屁,我不可能有新朋友了,katie是我唯一的朋友,她现在死了。
)。
这部剧完全可以搬上舞台拍成话剧,基本上它是几个舞台场景组成的:1.探长审讯Jamie(初审)2.探长到学校走访。
意外从自己孩子那里发现重大线索。
3.心理评估员和Jamie的对话和评估。
4.Jamie父母姐姐的普通一天。
这些对话非常精彩,主要是因为真实,从这几场对话,我们勾勒出事件的全貌:Jamie学习好,体育弱,在学校里属于被欺负的族群,一开始我其实挺不理解西方教育里对体育的过分推崇,现在渐渐明白了,因为体育是孩子们唯一可以表现自己的机会。
西方教育机制里,从小学到初中是完全没有考试的(只有两年一次的学校评估试),即便是偶有测试成绩也是保密的,体育就成了唯一可以公开展示自己优秀的舞台。
Jamie杀人后警方从老师那里拿到他的学习报告才知道他成绩一流,但他毫无信心,觉得自己抬不起头(因为体育不行,也不喜欢体育)青春期的孩子,荷尔蒙正盛,无处表达。
以这里的师资,也不太可能每年搞搞运动会,嘉年华或者其它各种活动,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光点。
结果就是Jamie,Ryan, Tommy成了最弱三人组。
Jamie其实长得很好,但他自我认知低下,觉得自己长得丑,他们三个都没有女友。
当Katie的半裸照被传遍校园时,他心想,Katie正伤心,他如果去关心一下可能会赢得她芳心。
于是就跑去献殷勤了。
结果换来的却是:哈,不至于。
我就算被男友卖了也不至于做你女朋友。
这迎头暴击是致命的,加上平时的种种,足以让他激情杀人。
(你一个bitch,又flat,也看不起我!!
)Jamie的家庭有问题吗?
表面看似乎没有。
这也是心理医生一直试图让他父母接受的治疗:你们不要觉得你们有问题。
表面看Jamie的父母是那种从小青梅竹马,结婚生子共同抚养孩子的称职父母。
在Jamie被审讯时,心理医生对Jamie的评估里,Jamie拼出一个父亲的形象:父亲是水管工(其实收入不菲的),不是体面的工作,父亲可能也不喜欢这工作(他怎会喜欢修厕所?
),父亲和自己的交流也不多,带他去踢球,他踢得太差只能做门将,父亲把眼光望向一边,不去看他。
父亲觉得自己尽力了,每天工作养家,孩子不喜欢体育尽量发挥他喜欢的方面(画画),他喜欢上网,给他买了电脑,他于是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
“我觉得房间是最安全的地方了,不是吗?
还能出什么事?
)。
父亲从小被自己的父亲鞭打,决定做个不打孩子的好父亲,但这些童年阴影其实仍在他身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传给他的孩子。
Jamie在心理评估室的表现和父亲如出一辙,易怒,但迅速感到懊悔,接着再发怒,再次懊悔。
最后心理评估师全面评估了Jamie,报告将被呈堂而他也决定认罪。
这部剧能算做英国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吗?
仿佛是的,不同的是他的幻灭并不是对父亲,对朋友的幻灭,而是非常非常浅薄的自己在学校是个弱鸡(甚至这都不是事实),他的杀戮是激情的,冲动的,事后懊悔不已恐惧不已的(警方上门抓捕他时他直接吓得尿裤子了)。
小四捅出去的一刀是深思熟虑的,绝望的,心如死灰的,毫无悔意的,他觉得自己在帮小明。
如果说这个杀人里有什么社会成分,那就是泛滥的社交网络导致的网络霸凌,不负责任的,对此无能为力也无法尽力的公立教育。
当人们为公立教育辩护,为家庭失职辩护时,往往会抬出Lisa做例子,Lisa和Jamie是姐弟,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家庭,为何她长成了个成熟,冷静,理性。
对弟弟也充满了关爱,对父母也充满了理解和关爱的独立女孩儿。
但没人去想她经历了什么,而且这种天赋异禀的女孩儿毕竟是少之又少,更多的父母面对的是容易受社会影响,跟随学校潮流,少不更事,懵懂无知,青春的荷尔蒙无处发泄的普通少男少女罢了。
少年常泡在有毒的网池里,自然会越煲越混沌,但被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所毒并不是他握紧刀片的主因,原生家庭对少年潜移默化的“熏陶”才是诱使他刀尖向人的肯綮。
十三岁一个惹事无能懦弱抽泣的年纪,却已步上了犯罪歪路。
他的童年并非悲惨,他的家庭并非破碎,相反,他有个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温馨家,爸爸很爱大家偶有易怒,妈妈幽默关爱无微不至,还有姐姐善解人意。
但这一切都是表象,他深陷网络泥淖吸收戾气生长,被贴incel标签欺凌咽进肚里,交帮狐朋狗友毫不敬畏生命,家人有意关心却无法鞭辟入里,根斜苗黄已被毒气挟萎,犯罪之后仍PUA自己没错。
他太缺爱了,便要把世间的爱剥夺。
悲剧总在发生,因为毒气平等地送入每个少年的鼻内,而家人作为最亲密的疗毒师却放手纵容或是枉然,结果不是像杰米犯罪,就是像警察儿子被霸凌至自闭。
混沌少年时 第一季 (2025)8.72025 / 英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犯罪 / 菲利普·巴兰蒂尼 / 欧文·库珀 斯蒂芬·格拉汉姆
大人们并不理解青少年。
这一方面出于大人们的无知和自大,另一方面也出于青少年既有了成年人的体格又尚有孩子气的心智,他们在经历成长中所必经的孤独和不适,难以相处,倔强又脆弱。
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的阶段。
青少年时期,人们在身体上逐渐接近成年人,他的身体开始有力量,可以为自己做主,但是大脑和对于这个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尚未形成。
当他发现自己身体足够强壮,拥有从未体验过的破坏力,但是对自我仍然一无所知。
这使他们感到害怕。
这个时期,青少年要在家庭给予他的认识基础上,再探索「我是谁」。
他需要从社会、学校、同伴的眼睛中确认「我是不是被喜爱的」、「我是不是好的」、「我是否被接纳」、「他人如何看待我、又如何对待我」。
尽管青少年的表现张狂,但实际内在如初春小草,虽有无尽成长力量,但敏感脆弱。
剧中的男孩Jamie,以及剧中掠影过他所在的学校——充满了愤怒的、不屑的、讥讽的、无所谓的中学生。
这是我第一次以一个成年人眼光这样直观地看中学生在过怎样的生活,他们对于权威的挑衅、同伴死亡的无所谓、他们像游离的玻璃散沙,各自浑身是刺,又成群结队。
剧中第三集是心理咨询师在监狱中为Jamie做司法评估。
这一集在几十分钟内,Jamie的情绪变化极快,有放松的、渴望信任的、试探的、暴怒的、威胁的、脆弱的、凶狠的。
当咨询师告诉他,我们的工作结束了——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他暴怒之中却问出:“你到底喜不喜欢我?
”也是在这一节,他在和心理咨询师对话的巨大张力中吐露了自己杀害Katie的原因:尽管他并不喜欢Kaite,甚至Kaite在社交网络上讥讽他为incel(非自愿单身者),但是当Kaite的裸照被传播,他以为这是个时机——她落难了,他向她示好,她也许会喜欢上他。
结果当他走上去,Kaite嘲笑和羞辱了他,她表达:你也配?
于是他消灭了她。
就像消灭那些对自我的质疑。
对于Jamie这样年纪的少年来说,「性吸引力」是重要的。
这个年纪比大人们臆测得要早得多。
从校园中流传的incle(非自愿单身者)的逻辑:只有20%的男性能够获得女性的青睐,剩下的都是那些没有「男子气概」的弱者;到咨询师在询问Jamie对于女性看法的时候,他宣称自己和一两个女生有过性接触——随后又否认。
这一集的对话有无尽可以琢磨之处。
包括他说在伤害了Katie之后,他没有去侵犯她——而其他男生会的——他的表达就好像他并不理解死亡为何物,他人生命无关紧要、道德伦理学校社会规则都无关紧要,一切都抵不过他心中这个问题:「你到底喜不喜欢我」?
厌女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让Jamie深深挫败的是他认为他没有「男气概」。
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的incel文化里,只有20%的男性能够追到女性,剩下的80%男性都是失败者。
前者被抽象为名叫「Chad」的理想男性形象,自信、成功,轻易获得女性青睐。
那些同样自信、成功,并且极具吸引力的女性,被叫做「Stacy」。
有位学者叫劳拉·贝茨,她认为,Incel文化教会年轻人怎样厌女,「这是一个积极招募脆弱者的社群。
这些人可能在现实中可能面临问题,但他们认为,女性是所有困扰的根源」。
我也经常听到朋友无意中开类似的玩笑,比如「某个院校门口,停的都是豪车」等等。
我猜想,如果男性在现实中笃信这套价值观,很难不感受到挫败,甚至是恨意。
「二八」定律中的80%男性认为「这个女孩不爱我,一定是因为他们喜欢更有钱的男性」,他们恨自己不是强者、恨只爱强者的女性。
在这个叙事中的弱者无法憎恨规则中的上位者。
父权制文化是成王败寇的文化——那我的失败归咎于谁呢?
全部归咎于这些「拜金的女性」。
你看,这样「厌女文化」就形成了。
一切都是弱者、和被物化的弱者的错。
当然当我们说「厌女」的时候,「女」可以换成任何一个弱势群体。
这其中必然有的因素是:权力、绝对的好与坏、强与弱。
让我举个例子:我上中学时候有一年有个新的班主任。
她将全班同学分为三六九等,有绝对的优等生和绝对的差等生。
优等生有全部的优待,比如不必值日;差等生有全部的嘲讽和孤立。
班主任权力最大,她能够决定班中每个人被如何对待,感受如何。
成年后我再回忆那段时间,更理解什么是「系统性的霸凌」。
事实上我们班上的「优等生」和「差等生」都生活在惴惴不安之中,尤其在年少时期,我们对于自我的评价、世界的认识都陷入泥沼,我们彼此嫉妒彼此憎恶。
除了班主任的自恋获得了变态的满足感,我们都如同草芥。
无论是「优等」还是「差等」,我们都在日后的成长中花费时间和代价,来重新修复与自我和他人的关系。
大人做错了什么?
我们惯常认为「问题」青少年的家庭大概也非常糟糕——这事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混沌少年时》这部剧给了我们撕开了一个更难以忍受的真相:这是个如此普通平常的家庭。
父亲少言寡语,努力赚钱。
他承诺不做自己父亲那样「把孩子往死里打」的父亲,他做到了。
他对孩子有期待,有失望,不善表达,但敏感有爱意。
母亲如我们每天见到的妈妈,紧张、操持。
为家庭中的一切担忧。
她围绕丈夫的情绪生活,凡事退让。
姐姐就像每个刻板印象中的姐姐:懂事、听话、坚韧。
剧中的最后,在一个激烈的时刻后,父亲向母亲感叹:“我们是怎么养出这样好的一个女儿的?
”母亲说,“我们也是这样养出的我们的儿子”。
如同这对迷惘又心碎的父母一样,我们也想知道,为什么儿子每日上学放学、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却忽然成为了杀人犯?
我们漏做了什么?
导演用整个第四集描述了这对父母的煎熬与苦痛。
然而在其中导演给了另一个线索:一切都是围绕父亲旋转的。
父亲的痛苦、父亲的暴怒、父亲的失控、父亲的努力、父亲的哀伤。
母亲和女性都自然地沦为背景,她们小声抽泣、安抚和配合。
这是Jamie生活的家庭中「男性力量」的榜样和展现。
Jamie和父亲分别提到父亲带Jamie去踢足球的场景。
Jamie踢得不好,在球场上看向父亲,父亲将目光转向别处。
从Jamie的眼中,他无法成为像父亲一样的「男性」,甚至连向父亲寻求确认的时候,他得到的回应是(对于他男性气概不足的)失望。
Jamie的叙事中,他丑、没有女性喜欢他,他不擅体能,不能成为那20%的赢家。
他无法成为(像父亲那样的)「男性」。
在青春期的迷惘之中,他紧要去证明的,是他可以成为有权力的、可以控制他人、有「性吸引力」的男性。
看看这有毒的男性气概是怎样影响青少年的!
然而剧中另一个细节泄露了Jamie不知的真相:当父亲描述他带Jamie去踢足球,儿子表现不好,他不忍心看他被他人瞧不起。
他不知如何反应,将自己的目光转移他处之后;父亲继续说:Jamie不擅长踢足球,可是回来他坐在楼下客厅中画画,一幅一幅地画,他画得多好啊。
可惜这样的爱意和赞赏不存在于Jamie们所沉浸在的社交媒体上、他们所处的中学文化中、不存在于他们所接受的Incle文化中。
在青少年们所处的世界中,向大人们关起门来的屋子里,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体好奇,对于性好奇,渴望知晓自己是谁,渴望被接纳。
当大人不能给他们足够的耐心、示范和沟通,他们自己从如同黑洞般的互联网和同学间的传言中寻找答案,为自己捏造答案。
我认为这部剧在表达:事实上Jamie们是被忽略的。
父母赚钱生计,辛劳之中以为这样够了;学校中满是耗竭的、面对青少年潮水般的愤怒无能为力的老师,但我们以为孩子们每天去上学就足够了;我们以为只要孩子们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就没事,哪怕他们在面对泛滥的、未加控制的互联网;我们不了解孩子们间的暗语、流行的文化、大人们看不懂的语言究竟在表达什么,渴望什么。
这部剧没有将悲剧落脚在个体的崩溃之上、也没有将它落脚在单个家庭之上、也并未将悲剧归因于学校教育上。
就像其中一个很长很长的镜头:它从混乱的学校之中抽离出来,少年们散学之后迷惘不知去处,警察父亲终于意识到太久没有了解儿子的生活,镜头(被无人机带起)飞过少年们,飞过一排一排安静的房屋、教堂、田野、森林、来到少女逝去的停车场,满地的鲜花,落脚在哀伤和困惑的父亲的脸庞。
For all those born beneath an angry starLeast we forget how fragile we are.On and on the rain will fallLike tears from a starOn and on the rain will sayHow Fragile we are——Sting【Fragile】结尾我并不想把它看作是一个青少年霸凌的主题剧。
因为我们成年人一向生活在社会达尔文主义之中,而尤其今日看来,世界文明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强者拥有绝对的权力。
我们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们构建的流行文化正是成年人世界的映射。
如果我们不厌女不厌弱、我们不施虐不受虐、如果我们彼此表达爱意和善意——当孩子们感到安全,这些人生中所必然经历的发展性困扰、混乱感,至少大部分都能够在家庭、学校、社会所给予的容器中一一消化。
世界也就消停一些。
祈祷世界消停一点吧。
1-4。女心理医师那段评估戏很好。未成年女孩被霸凌很少有捅了同学很多刀的,甚至被互联网洗脑去当菜或者被迫当菜(突然想起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和韩公主)。谋杀那个剧集聚焦于被害死的女孩和其家属,而这部……。恶的代际传递。把孩子带这种荒凉世界是不负责任的,别合理化了。"现在,我于 2023 年写作时,有更多研究——包括实验性和相关性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对青少年有害,尤其是正在经历青春期的女孩。"《焦虑的一代:童年的大变革如何引发了一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 》
又是一部企图用主题去掩盖主体的超级烂片,关键还真特么收获清一色的好评了,真是可悲又可笑。剧情基本为零,节奏碎成齑粉,通篇都充斥着极其怪异违和的致命无聊与缓慢,已经不是冗长无趣能形容得了的,毫无疑问会是我25年看过的最烂的一部剧,一颗星都不配。
伪装得很有深度实则无趣到极点的作品,对话和动力都停留在最表面的一层,第三集咨询师那种诱导性极强的对话让我不适,有些只有口供物证不强的案子都是这么定出来的,当带着预设立场去询问问题的时候就已经失去客观性了
没有想象中的惊艳,而且发现我自己忍受不了在影视作品里高密度的对话,看得很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一旦作品中过多地呈现一个正面的男人就会让我不适。一镜到底确实牛但没必要
大量长镜头施加了强烈的临场感,却反而让我越看越茫然——剧集试图利用一场过程模糊的少年犯罪,来映射学校及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社会环境及社交网络的荼毒,一集一个聚焦点看似做到了面面俱到,可每一面探讨得又并不是很深入。比如主角所经历的校园生活(以及同学圈子)应该是构成杀戮结果的最要害原因,但并没有做到直观的展现与深挖,创作者却总是惦记着将议题做无限制地扩充、延伸与拔高,这样的叙事方式丢掉了一些很基本的东西,就像写作文时只顾着去做最后一段的升华。大量的关键人物仍然藏在水下,四集显然也没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却又能被单独归成一季,照这样发展下去,今后电视剧怕是一季就只有三集、两集甚至一集,然后无限做续集,好迷惑的路径。
题材可以,但不好看
一镜到底与真实的“发生”等时长,仿佛在邀请你在场。该怪谁呢?“有毒的雄性气概”通过父系传承,如病毒般自我复制。会吓尿裤子的小屁孩,在还未学懂“做人”的年纪,就已被迫进入丛林(学校可不是什么花园乐土),依照性别角色所规训的方式去成为“男人”,内化弱肉强食的法则,信奉男儿有泪不轻弹,无法正视和处理情绪,拙于进行愤怒管理,个个患有述情障碍,将哭泣与倾诉等正常的情绪表达视为懦弱无能,甚至阉割了“谈心”这项功能,习得了物化女性,建立和维护所谓“男性自尊”的方式就是攻击+征服,将自尊受挫的屈辱化为暴力来宣泄。一个“坏孩子”的生产过程中,请父母不要假装无责,仿佛怪胎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可惜可叹现实中,大多数父亲都不会讲出片末那句“对不起”。就如那位警探,对儿子遭受集体霸凌从而厌学逃学的处境,如此的无知无觉。
演Jamie的天才小演员到底是怎么揣摩角色心理的?第三集看得我脊背发凉,眼神,动作,神态,细微的肌肉牵动,暴戾的歇斯底里,最后又带着哭腔说’do you like me?’他到底是怎么演出这么复杂的层次的!
1、2集的长镜头似乎有种莫名奇妙的感觉,但铺垫后到3、4集就是演员飙戏。整体节奏和道格拉斯被删除了相似,第三集都令人窒息。(以及两部剧都使用三星 s 系列手机...)四集内探讨了校园霸凌的普遍存在性和少年罪犯的形成原因--是父母自身行为带给子女的影响、还是现代科技的垃圾信息、或是犯罪者本身的性格如此?结果也如女警官所说: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加害者展开,受害者则像不存在。
拍这种题材居然没有女性视角
看得一肚子气
一集不如一集,长镜头从加分炫技到唯一支撑
All kids really need is one thing that makes them feel okay about themselves. “他一直待在房间里,我们觉得他不可能学坏的。在房间里怎么学坏呢?”一想到未来的孩子从小就步入现在这样复杂的网络世界,就觉得窒息。
内容为形式牺牲太多了,限于一镜到底的空间限制缺失很多细节,表达也不够深入,全靠观众脑补了。第一集算是这个长镜头形式发挥最大化了,第三集突出表演还行吧,二四集整个水过去了…
成熟的女性治疗师也会对一个13岁的incel感到恐惧,而这份恐惧能越过屏幕。
女儿懂事得让人心疼,很难理解她居然没有表现出厌男行为
到底要多自信,才能拍出四个一小时的一镜到底啊,无论内容还是演技还是制作,和国内已经不是一个level了,太强了
低成本废话连篇
不仅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男凶手和家庭上,还要给被害女性泼脏水,弱化女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导演的意图表达很明显——男人怎么可能有错呢?全都是社会和女人的问题能洗白到这种地步,编剧和导演真是爱男爱到了骨子里
一镜到底实属没太大必要,最喜欢第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