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脱离了美军的高级女性军官,躲藏在伊拉克山区之中,一队由驻伊美军总指挥率领的军队,开着航空母舰,来到这个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抢粮食,此等恶行激发了女军官的朴素道德,她为了帮助村民,准备反反抗美帝。
为了击败驻伊美军,军官带着一位拖鞋老乡来到巴士拉,找到一位国际掮客,掮客带着他俩去撒哈拉沙漠解救了柏柏尔壮士,又去韩国首尔找到一位现代侠客,争取到传奇将领洗衣粉侠鲍威尔的帮助后,这群人来到棉兰老岛,获得了一队丛林反美游击队的帮助。
这群豪侠正在豪情万丈准备开始反美大业的时候,突然遭到了掮客的背叛,驻伊美军总指挥开着航母突然来袭,众人经历一番血战,在付出几个游击队员,一位游击队领袖的情况下,击杀总指挥,击沉企业号航母,并勇敢的表示,美帝的末日就要来了。
将以上剧情乘以一千万倍的舞台尺度,就是这部电影的内容了。
首先我要承认,我是一个彻头彻底的Zack Snyder的黑子.这家伙作为导演的能力在我眼里就如同个业余家伙,但这还不是我讨厌他的原因,讨厌的是他那无比自大的信心,这才是最让我恶心的地方.这部电影就像是很多电影,电视剧,动漫凑合在一起的四不像,两个小时里插入了两只手数不过来的角色,但没有一个角色的背景,能力,理由,动机是说得明白的.电影一开始就学的星战给大家铺好看似很宏伟的世界观(但其实很一般),介绍了女主(全程摆着臭脸,难道你是kristen Stewart的粉?)躲在一个偏僻的小星球上和一群和平的村民住在一起,特别好奇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人设是...爱尔兰口音?难道Zack是在映射爱尔兰和英国吗?i dunno.然后星球突然间被坏人造访,来就是杀了村长,说我十个星期后再回来,坏人头头塑造的就像一个2A游戏的最终boss一样,残忍就完事了,你不需要知道我为什么残忍.村民不高兴了,女主也忍不住了,所以她带着另一个村民就去其他星球找人来,找人也就是最基础听说这个人很厉害,我们去问他,他说ok i am in,他还顺便介绍了另一个人,一群人一起出发找他,找到了,他说ok you son of bitch,i am in.然后REPEAT直到所有人都加入,动机不需要,主打的就是个乐于助人.
但如果剧情这样发展下去的话,那电影总归是太简单,那扎导说了,那咱就加入一点背叛的戏,毕竟youtube上类似top 10 anime betrayals的视频观看率老多了,我这背叛的人大家肯定是想不到的(其实大家都想到了).扎导的偶像名单里如果没有Michael Bay的话我绝对不相信,反正咱玩的就是个烧钱,场面之宏大(有钱任性),你根本想象不到.我敢打赌扎导心里觉得自己拍的是星战,其实我看得老觉得这CGI和色调很眼熟...认真想了一会儿,想到了,这特么不就是IRON SKY吗?
我不知道一个正常人需要一天喝多少咖啡抽多少xx才能突破大脑的极限,拥有扎导这个顶级人类的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我只知道....我特么吐了.看完后必须要吐槽一下,完全没有经过大脑,MY BAD.
是想拍一个类似星战的太空歌剧,但在编剧罢工,导演原创剧情的情况下, 真的可以看出扎导贫瘠的想象力,和严重匮乏的人物设定剧情设计能力,剧情推进真的就是硬来。
主角团以真善美伟光正的心态浮游撼树,多少是有点自我毁灭倾向在身上的,虽然知道主角们一定会赢,但是太依赖不合理的主角光环了。
整个电影出处处包含着不合理,与一个正常好电影逻辑自洽的剧情相比而言,这个电影简直是漏洞百出,而且有些漏洞是因为剧情为了画面服务而故意产生的,导演为了拍点好看的镜头连逻辑都不要了,人物的好和坏都非常分明,好人片面化的伟光正,坏人没有一丝下线,还透着几分变态。
女主不但是将军的养女,还是摄政王的亲生女儿,这个血统就一定要讲吗,明明是歌颂底层人民反抗暴政的故事,怎么都和火影忍者海贼王一样全都是王子落难记,怎么着就非要证明这些明明是顶层统治阶层的后代,天生就能不借一丝外力单凭借血统战胜一切呢?
真就这么高贵?
虽然中外历史上下层阶级反抗大多是由中高层阶级组织的,可唯一死的就是平民反抗军首领是不是有点过分了,没有光环的剧情杀。
母星为了粮食在星际间到处劫掠,可现在中国就可以用无机物合成淀粉,还有人造肉,无土栽培各种技术,你跑那一趟够燃料费吗?
你都不如说母星战争把土地都污染了,上层阶级的人嫌弃人工合成的食物,就想吃一口那人工种植土生土长的农作物。
可以说是老虎相中了蚂蚁手中的几粒米和蚂蚁洞,几只蚂蚁为了守护蚂蚁洞和拥有一整个森林的老虎对抗,都义无反顾,而且最终还赢了。
整个电影就是由各种现成IP元素拼接而成的大杂烩,看到了很多星战还有基地的影子,看来讲一个由小及大的精致故事真的很难呀。
如果这真的是扎导筹备多年的作品,那做的确实敷衍。
无论场景设计还是世界观构造都挺一般,并没太多新意或吸引人的地方。
打戏估计也没请专业武指,只能用慢镜头延长动作戏时间,多次的镜头切换缝合演员的武打动作。
在招募同盟的剧情也相当随意,一个被俘虏的战士对着一头狮鹫般的猛兽说了几句话就能靠近它,打开了它的锁链并骑上它,溜了几圈突然就被驯服了;对一个堕落的将军嘴遁几句就让将军重燃斗志答应联盟;最离谱的是在劝说一位武士加入自己时,武士为了拯救一位被原住民绑架的女孩,在本来还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偏偏选择了杀掉原住民,杀了以后还搞了套自我反思,说原住民也是因为侵略者占领了自己的地方才选择绑架女孩,原住民也是无辜的,而自己以后也要尽力避免同样的事情再发生…话说得这么好,也不见他们为了反思真的做出什么实际行动,该还的土地不还,资源还在一直掠夺,只会作虚伪的同情;血斧的叛军军团就因女主的几句话,首领就带着在帝国的统治下东躲西藏的军队和帝国决战。
最后一群人在被控制后固定他们的椅子轻而易举的就被解开,几个人几件武器就把对方军队全覆灭(不过敌军也才几十人加几艘飞船)。
女主也并不讨喜,大多数时候就有绷着一张脸,除了苦大仇深基本没其他表情,演技也看不出有。
裴斗娜也如此,特别是戴上头套后全程就一张木讷的大脸,看着就不太舒服。
如果续集剧情还是如此简单敷衍,慢镜头继续随意滥用估计这个ip到第二部就得完了,扎导的口碑往后也难以再接到大制作。
扎克·施奈德,如果评选制造争议的好莱坞导演,扎导的名字绝对能够排进前五席位;每当推出新作时,总是能引发高度的关注热议。
他的作品一贯风格独特,喜欢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但是在叙事上却总是饱受争议。
《月球叛军:火之女》也不例外。
这部在宣发初期被扎到自诩太空歌剧史诗的电影,自发布之初便吸引了大量目光。
作为扎导的首部太空题材作品,《月球叛军》无疑是凝聚了他多年来的构想野心,也集结了众多一线演员和优秀制作团队,奈飞开出两亿美元的预算。
但是吧,看完的第一感觉,好像还是老样子。
电影的演员阵容十分强大,几乎囊括了好莱坞的半个天团:索菲亚·波多拉、艾德·斯克林、查理·汉纳姆、加利·埃尔维斯、裴斗娜、吉娜·马隆等重量级演员悉数登场,甚至连开场的旁白配音都请来了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
从电影开场片段开始,就是扎导惯用的东西,伴随着安东尼·霍普金斯低沉富有力量的旁白,恢弘的帝国战舰开始出现,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瞬间就能够把人拉入这个星际世界。
这个开场确实能让人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等待见证一场波澜壮阔的太空帝国兴衰革命。
但是从开场的宏大铺陈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节奏的急转直下。
扎导似乎把大部分心思放在了特效画面上,故事推进相当的平淡。
一个设定在一个人类文明遍布银河系的未来,但情节过于简单直白,甚至看久了还会感到乏味,整个叙事都没有未来星战该有的紧迫感和张力,很难让人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电影剧情层面,核心故事围绕着一位神秘女子柯拉(索菲亚·波多拉),她原本是帝国军高层的一员,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成为了宇宙流浪者。
而因为她的出现打破了银河系中的权力平衡,进而引发一场帝国和叛军之间的革命战争。
故事设定其实是充满一定潜力的,但是电影剧情真的有点冗长无趣了,反而是叙事上失去了吸引力。
从柯拉仰望帝国战舰的一幕开始,接下来的一切几乎都是可以预料的。
角色的台词、剧情推进都显得过于程式化,很快就能猜到接下来的发展路线,完全毫无惊喜可言。
扎导还是喜欢他标志性的慢镜头,确实能够增加一些影片的视觉美感,但缺乏足够张力的情节支持,反而显得画蛇添足。
在上映之前,扎导曾豪言宣布,称《月球叛军》是一部自己构思多年的原创作品,而最初的灵感来自于他中学时期的构想,以《星球大战》系列为模板。
从电影设定来看,确实有些《星球大战》的影子,但是整体呈现看,离扎导“太空歌剧”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对于剧本,扎导曾在采访中表示,他在入行时就将《月球叛军》的剧本递交给了出品星战系列的乔治·卢卡斯工作室,而卢卡斯本人也对故事颇感兴趣,只不过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尚无法实现这一设想,因此搁置了。
之后随着卢卡斯影业被迪士尼收购,《星战》版权转手,《月球叛军》又回到了扎导手中。
经过多年打磨和修改,扎克-施奈德终于又找到了奈飞。
而奈飞对这部作品也是足够重视,前期投入巨资,但即便如此,影片的完成度还是有些欠缺。
故事情节虽然以太空为背景,但缺乏足够的深度新意,整个设定也没有带来多少未来的沉浸感。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角色设置上也没有摆脱模板化的束缚,虽然演员阵容星光熠熠,但他们在片中的表现大多和剧情一样流于表面,缺乏角色塑造的深刻性。
女主角柯拉作为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动机背景几乎没有得到充分展开,感觉她的所有选择都显得莫名其妙。
至于其他角色,类似艾德·斯克林饰演的帝国将军、查理·汉纳姆饰演的叛军领袖,都是典型的类型化角色,没什么惊喜。
不过还是有优点的,电影在角色美工、服化妆造、以及各类外星种族的剧本设定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还是能够看到一个比较完整的世界观初始设定。
不过这并不新鲜,施奈德的电影一贯以就是视觉效果取胜,《月球叛军》也不例外。
影片中的战舰、外星景观以及各类特效场景都制作精良,绝对的大制作水准。
一些太空战斗场景和帝国战舰的设计也是能够对标《星球大战》系列的,但是吧,再华丽的特效也难以掩盖薄弱的剧情,可惜了!
看之前:世界观好宏大,女主好飒!
看之后:打扰了,拍的很好,下次别拍了。
作为太空歌剧,自然不能太苛求其中的逻辑,但是:1.作为可以星际旅行的母星舰队,居然盯上了粮食这种初级资源?
2.索要资源居然是舰队头领,母星元老院之一元老亲自前往?
3.被索要资源的居然只是一个行星卫星上的一个大点的村庄?
4.这个村庄居然只是靠畜力人力耕作,生产出糊口的粮食?
5.留下监视村民的士兵已经明显表现出对村女的不怀好意,她居然还在夜间晃悠到士兵驻扎地去打水?
6.作为统治庞大世界的军队,要表现其坏,居然是军纪涣散,随意开枪射击己方机器人,内部相互争斗,对村民耍流氓?
7.要请裴斗娜帮忙,却在一边看着裴姐姐冒险独斗蜘蛛女?
8.要请佣兵了,居然还在商量或者玩笑以粮食作为报酬?
9.一进酒馆,妈呀,这都开始直接复制《星球大战》了?
光怪陆离的外星种族,对酒馆斗殴反应和星战不能说差不多吧,只能说完全一致。
10.知到导演想拍《星球大战》版的《七武士》,但是能不能稍微改下设定?
比如把粮食换一种稀缺资源?
11.看反派男主死而复生,忍不住,太套路了...12.作为拍超英题材的导演,一拍史诗类的电影,想要拍出宏大的感觉,但是最终仍旧小气了。
捏着鼻子把电影看完了,我大为震惊。
联想到今年好莱坞编剧大罢工,震惊中又酝酿着同情。
好莱坞的编剧确实没落了,人才凋零肉眼可见;当然,编剧的枯竭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个普遍现象。
剧本是电影的灵魂,一个好剧本成就一部好电影,自然,好电影的标准不止剧本这一个范畴,技术、剪辑、表演、音乐,缺一不可。
《月球叛军》整体上表现出的零碎感和拼凑感仿佛尸块一般,让人怀疑扎导这次的剧本莫不是拿着《七武士》《星战》《沙丘》以及一大堆同类电影剧本,先让AI模仿出一份草稿,自己再做修改的。
毕竟编剧都罢工了,手头没人的扎导才出此下策?
天下苦AI久矣,我当身先士卒?
我觉得这其实是个不太好的兆头,一方面解构了编剧的专业性,一方面损害了电影市场的信任度。
退一步讲,若以上都是我胡诌的段子,编剧确实出自扎导团队之手,那我便忍不住思考,编剧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是否已经到了无足轻重的地步?
我和大部分人的观点不同,我认为《月球叛军》是个绝佳的电影案例,不应将它扫进垃圾堆,而要纳入电影史教材,供后世电影创作者和研究者研习,去总结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艺术精神,用后世的眼光为我们的当下赋予新的意义。
扎导是一个非常有艺术追求的导演,我觉得在他的潜意识里,自己首先是个艺术家,其次才是一个导演。
艺术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市场庸俗的电影观保持明确的界限,这从他的电影里可见一斑。
他对自己的电影语言有着异于常人的执着,对电影的镜头有着极致的审美,对史诗感有着极为独到的见解,对动与静的捕捉有着敏锐的感知。
他的电影不是爆米花式的高歌猛进,而是便秘式的来回收缩。
这些特质融入到《月球叛军》后,电影是令人窒息的,因为就连观众的呼吸都会打破电影趋于完美的韵律,那种独特的skr。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扎导其实也不能算是艺术家,而是宗教领袖。
他有着自己忠实的信徒,守护着他的艺术观,也就不难理解了。
网飞这次属实赢麻了。
暗黑星战七武士,只不过把恶代官换成了太空罗马+太空纳粹,甚至有点锤味,开场迅速领盒饭的太空国军,战斗服像星界军。
女主就是个卡莫拉,她那个便宜太空纳粹养父相当于灭霸。
开场镜头就是一个长得像女性下体特殊部位的传送门张开,捅出一搜JB形状的太空纳粹飞船。
其他部分保持了扎导的水准,整个剧情突出一个不说人话,不干人事。
打戏太差,故意降低了血腥程度,第一场打戏激光枪怼脸乱扫,连个窟窿都没有,还会故意把镜头移开,导致镜头一直切还一堆慢镜头,比BVS里的打戏差太多。
后面几场打戏倒是有窟窿了,但是能打穿脑袋的激光枪会被一张薄木桌子挡住,很抽象。
那韩国女演员妆容弄的跟个鬼似的,那蜘蛛女连吐丝都不会,就会拿个长矛近战。
最抽象的是那个反抗军,造型就是一帮浣熊眼妆的太空安提法,这下太空极左大战太空极右了。
后面黑哥拿根钢管,一个跳劈戳穿宇宙飞船的玻璃,他比阿凡达还牛逼,更牛的是他拉了下炮台的操纵杆,整艘飞船都掉下来了。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没有太多想说的,在流媒体平台,算个及格的作品,毕竟流媒体平台看的是流量,但是要是放在大荧幕,这部电影就很失败。
科幻电影没有IP背书,没有大导演把控,没有流量明星引流,那就只有扑街的份儿,要不就主打性价比,独立+低成本,一二线明星再找一两个,成功的案例有很多,而失败案例就是这部电影。
剧本当年是为了星战写的,所以电影像星战是肯定的,又想做出突破,所以又借鉴了《七武士》,可以看出扎导很想打造一个自己的科幻史诗,科幻电影该有的设定得有,又得加入自己的设定,这样就导致很多内容没有时间进行铺垫和展开,最后让人觉着该有的设定是拙劣的抄袭,个人风格的设定又显得莫名其妙。
以上的现象其实最早《活死人军团》里就已经有体现,设定加的太多,是失败的很大原因,智能丧尸,机械丧尸,丧尸婴儿 ,这些元素在很多游戏和美剧中都有体现,能把这些元素都融合在一部电影里,扎导是第一个做到的,但是做失败了。
我觉着扎导拍 《活死人军团》这个系列是有玩的成分在里面的,他是可以好好拍个有质量的僵尸片的,因为谁也不能否认当年新版《活死人黎明》的质量和僵尸片中的地位。
还有就是老生常谈的滤镜问题和油画风格的画面,这种风格放在人物特写或者特定的场景,可以凸显人物特性,增强画面的故事性。
《斯巴达300勇士》就用对了,但是放在科幻史诗题材的电影里面就有点不太合适,不是不能这么做,但扎导的能力确实不足以将这种风格很好的融合在大场面的设计和拍摄上。
扎导进了网飞,感觉个人化更严重了,这其实是个不好的迹象,类似于当年的B级片,都是烂片进不了院线直接进入DVD市场,只服务自己特定的粉丝群体。
想玩个人化最起码有几部成功的商业片基础来打底,主流题材+个人化趣味或者独立性题材+扎实的班底,这种形式玩玩票也不是不行。
但扎导这路确实是走歪了,而且是拉不回的内种,大家心里都明白,能一直追着扎导的影迷就是之前守望者,DC内三部电影还有斯巴达300勇士的粉丝,而且我也是其中的一员,但是这么玩下去真不行了。
您打开的是《正义联盟:火之女》而非《月球叛军:火之女》影评_哔哩哔哩_bilibili当一位极具才华的创作者面对自己的商业项目时,若他的创意无法顺利实施,转而只能在不那么宏大的低成本项目中实现部分想法,这其中的无奈与失落感,正是我观看《月球叛军:火之女》时反复揣摩的心境。
显然,这部电影承载了扎克·施奈德与其团队长期酝酿却未能如愿实施的诸多构想。
而随后他女儿的离世,更是迫使他在重重困境中做出了诸多妥协。
尽管如此,这个商业项目被迫契合了时代的潮流,观众对其中幽默与讽刺元素的并不是全然喜爱。
然而,本以为华纳DC随后利用这一契机,仅让扎克·施奈德在HBO Max流媒体平台上完成了一个版本的《正义联盟》,之后却终止了与他的合作。
我曾以为,鉴于他对流媒体平台的贡献以及作品的高播放量,他会得到更多延伸创意的机会,但事实并非如此,他最终还是离开了原有的计划。
观看《月球叛军:火之女》时,我深刻感受到导演丰富的创意,这不禁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视频,其中导演为真理皮鞭角色的试镜片段展现了他精湛的镜头调度技巧,这段视频也助力盖尔·加朵成为好莱坞的璀璨明星。
我将扎克·施奈德与中国的徐克导演相提并论,因为徐克同样拥有深厚的绘画功底,其手绘稿的艺术价值甚至可媲美漫画出版级别,这种对视觉的极致追求在扎克·施奈德的作品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正是通过这些努力,才说服公司推进项目。
1. 护腕变刺客神器在扎克·施奈德早期制作的demo级短片中,就已能窥见他对细节的极致把控。
比如神奇女侠如何利用手腕护腕进行战斗的设计,虽然最终这一设定被赋予了裴斗娜饰演的刺客角色,但从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对武器运用的独特见解。
在短片中,鞭子被赋予了多种用途,从巧妙地将敌人武器藏匿于栏杆,到精准地将敌人拽倒在地,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创意与想象力。
最终版的《正义联盟》中,闪电侠的戏份似乎更多地集中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对话上,而未能充分展现其在《神奇女侠》中那种震撼人心的战斗升级,这确实令人感到一丝遗憾。
至于《月球叛军:火之女》,我强烈推荐观看,因为你能在其中捕捉到诸多《正义联盟》的影子,无论是画面构图、镜头运用,还是角色设定与人物性格,都展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
这部电影无疑属于超级英雄题材中值得一看的佳作,它巧妙地通过引入角色来构建故事框架。
许多超级英雄电影之所以首部作品最为吸引人,正是因为它们深入挖掘了角色的背景故事,为观众带来新鲜感。
相比之下,续集往往因角色背景已知而难以再创新意。
《月球叛军:火之女》同样遵循了这一模式,它汇聚了五位各具特色的角色,并在紧凑的剧情中展现了他们各自的出场方式、战斗风格及实力,令人目不暇接,有效避免了观影疲劳。
2. 低成本高审美然而,这部电影也延续了导演以往的一个问题——篇幅过长。
在某些段落中,观众可能会感到节奏拖沓,例如角色集结准备对抗反派时,导演选择了冗长的铺垫而非直接切入高潮。
这种处理方式无疑考验着观众的耐心。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守望者》中,我当时观看时便因影片过长而难以持续集中注意力,部分原因在于我的社会经验尚浅,但更主要的是影片本身的节奏把控不够紧凑。
《月球叛军:火之女》的制作成本显然较为有限,这在多个场景的制作和特效运用上都有所体现。
尽管缺乏宏大的特效和设定,但导演巧妙地利用有限的资金打造出了几场令人印象深刻的场面。
作为油画出身的导演,他在色彩搭配和整体色调上展现出了极高的审美水平,这与我最近观看的电视剧《繁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繁花》虽然成本有限,但其特效场面的调色却极为精准,尤其是对外滩金色水面的描绘,既富有视觉冲击力又寓意深刻。
此外,导演还擅长运用高对比度的画面元素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社会现象,这正是美术功底深厚的导演所独有的特质。
尽管影片时长稍长,且画面存在进一步优化空间,但其潜力足以支撑其成为一个系列。
一旦制作精良,势必吸引更多投资人和观众。
值得一提的是,该电影同样能为游戏类场景的设计提供宝贵参考。
游戏场景在光影设计与情绪渲染上需具备强烈的主题性,而电影中丰富的星球与主题设定,其色调极具情感表现力。
若能在影院观看,那种星球悬于头顶的震撼感定将更加深切。
3. 星际农民的悲壮此外,电影中的打斗场景及其打击感设计,也极为符合游戏场景制作的逻辑。
裴斗娜的双剑初看类似星球大战的激光剑,但细观之下,其电拖影效果与众多游戏细节不谋而合。
导演在运用慢镜头时极为克制,不仅增强了打击感,还巧妙地在某些场景中,如小女孩复活小鸟的场景,用慢镜头渲染出神圣氛围。
这表明慢镜头在不同场景下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而非仅限于提升打斗效果。
导演在慢镜头运用上,继续展现了他一贯的风格,尤其是在打斗核心场景中拉出的广角镜头,将对立双方的张力瞬间凝固,如同临门一脚前的暂停,让人心弦紧绷。
这种手法在他执导的猫头鹰题材动画片中也同样显著,即使面对子供向作品,也能保持高度的视觉张力。
观看此片时,我深感其镜头设定中蕴含着《正义联盟》时期的想法与创意。
而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恰似一部视觉版的《三体》。
在宏大的世界观构建下,母亲拥有摧毁星球的力量,而人类则如同农民般渺小。
面对母亲,不同人物展现出各异的立场与选择,尤其是赏金猎人的角色设定,其家族受母星摧毁却加入赏金猎人行列,这种复杂性与《三体》中的降临派或灭亡派颇为相似,体现了不同派别间的观念冲突与碰撞。
尽管它没有《三体》那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最终展现的仍是光波交织与热兵器时代枪械的碰撞,核心镜头仍聚焦于拳脚与冷兵器的激烈对决。
然而,每一次打斗都充满了戏剧张力,让人目不转睛。
若将这部电影置于《三体》宇宙观的框架下解读,你或许能发现其独特的魅力与不同凡响之处。
综合而言,我会给予这部电影三星至四星的评分,因为若能在时间与成本上更为充裕,它定能更加尽善尽美。
4. 再造江湖梦我对这部电影的后续剧集充满期待,并认为它完全有潜力改编成一款精彩的游戏。
以《光环》美剧为例,其成功借鉴了游戏内的人物设定,展现了影视与游戏融合的无限可能。
本电影中的打斗桥段及那位以真善美之名拯救世界的外星人形象,与《光环》中的Cortana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完全有资格成为游戏情节的一部分。
通过将电影的各个部分作为游戏过场动画,串联起一系列令人热血沸腾的打斗场景,无疑将为玩家带来前所未有的游戏体验。
扎克·施奈德导演似乎总能精准捕捉当代年轻人的兴趣点。
他的台词虽略带夸张,却不同于王家卫式的诗意吟唱,而是充满了江湖气息与侠客风范,让年轻观众感受到一种快意恩仇的豪情。
如今,《正义联盟》的接力棒已交到了另一位擅长融合流行元素与客制化风格的导演手中,未来如何,着实令人期待。
我很好奇,当代年轻人究竟更偏爱于充满江湖英雄气息的作品,还是那些轻松幽默、略带恶搞色彩的短视频内容?
这将是未来娱乐趋势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以上便是我对《月球叛军:火之女》的观影感受与看法。
还行啊,除了渣导式慢镜头太多之外基本上还算能看,不过这动作设计有点拉胯
编挺好下次别让扎导编剧了,仿佛消费降级版星战肉鸽小队前半段,姐姐还是美的打戏也很卖力,但是也太滥用慢镜头了,最后的结尾简直是现阶段扎粉写照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电击🤣
我想告诉楼上楼下那些打低分的,知足吧!这年头有这么部片子已经很满足了!
好看啊,为什么给低分?
等完整版。。。
扎导自编自导,这就是他的真实水平吧
3.5。这片尴尬之处在于,如果是按照最早设想作为迪士尼星战宇宙的一部分那么这绝对是一部让人满意的作品,但现在作为一部独立存在的原创太空歌剧就显得太过derivative(实际上星战本身同样非常derivative)。剧场版PG-13的分级下的动作戏实在不够过瘾,也就二刀流裴斗娜大战蜘蛛精吉娜·马隆让人印象深刻,还是等R级的导演剪辑版吧
啊啊啊白期待了那么久。原本以为是《星球大战》,没想到看了一阵后串戏到《哈利波特》《异形》以及《疾速追杀》……科幻背景纯属添头,本质其实是一部动作戏。Part 1 虽然是收集同伴,但收集过程毫无难度毫无羁绊感,你真的不懂为什么这群人就这样一起行动了……最终幕的决战居然就是两个人软绵绵的打斗,非常掉观感。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真让人失望。
原来是扎导啊,过瘾
1/10,我相信扎克施耐德这次又被被扎克施耐德迫害了。欢乐吐槽一下:1.拥有星际飞船的能力的时代,女主扛着锄头跟个老黄牛一样犁地。咋的?买不起兰翔挖掘机还是发明不出来?2.女主遇到危险,第一时间跑回去敲钟,不说我还以为是中世纪欧洲传递信息,星际时代了微信还没有普及?3.宇宙帝国军队征收粮食,星际时代了穿着德国二战服装军官第一时间把村里最听话的代理人干掉,然后留下最不听话的男一,说你们不交粮食这就是下场,我想问问老大,给个挖掘机可以吗?
槽多无口,为啥战斗机器人这么像人?为啥炮手面前的面板上会有控制整艘飞船的控制杆?
本来以为是荡气回肠的太空七武士,结果,就这?主要问题是主线没有灵魂,以至于只能展现各种枪战与动作戏。懒的结果,就是粗制滥造。这不是场景宏大或者招式华丽就可以解决的,又不是300。
接近四星。星战的套路,科幻外衣,压迫与反抗的内核。部分段落挺热血,动作场面挺绚丽火爆。
虽然电影啥也不是,但人家的星际传送门确实是牛逼。
这。。。我嗅到了烂片的味道(2021.12.30) 然后 果然烂 浪费演员 可怜我家娜娜
指挥官有多复古,开星际飞船了还要穿衬衣打领带,还有那个球型炮塔,那驾驶员多忙,瞄准要射击还兼顾驾驶员,驾驶舱还不是防弹玻璃
整体基调还是末日废土风,古老文明与科技文明的碰撞冲突,有点原创版《星战》的味道。扎导太迷恋升格镜头了,动作戏就该凌厉粗糙拳拳到肉才好看,后半部分又有点像《活死人军团》这种组队刷图的感觉,期待过高,扎导这次的确失手。
扎导出品的电影,视觉效果上总体属于上乘,但本片的故事,属于严重的拿不出手水平,动作戏也很尴尬,比如裴斗娜大姐砍杀蜘蛛精的那场戏,废话多动作硬。波多拉年届40,但导演依然以她的身材为着眼点安排镜头,像极了20出头为了冲关的那种小女生,导演是想干啥嘛?总之,故事的脉络不出以下判断:坏蛋牛逼哄哄、杀人如麻,碰到了硬货立马吃瘪,甚至威武的穿梭战舰还要靠现场版人工手操加上一戳就破的太空级挡风玻璃。科技如此发达,叛军也不知道高等级人没那么容易死,以后势必狭路相逢,坏人再死一次。不能有爱情,但是可以有暧昧,这种量子纠缠将持续到结束而不会产生任何定性终局。叛军的小胜是战术上的,接下来势必有一场战略上的大败,真正做到人仰马翻不可终日,但神秘力量最终被赐予叛军,从生理和精神上把坏人碾成不能拼凑的微粒子。
不难看但无新意。这类题材最叫我不明白的就是:为什么有了巨型飞船、神经传输技术、无限能源、激光武器等等高科技,却依然需要靠农民种地才有粮食?并且堂堂一个帝国,还得派出上将大老远飞去偏远山区掠夺农民的粮食?这其中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导剪版标注——你想表达的未必是我能接收的,但是镜头语言让我穿越回少时在夕阳西下的湄公河上自酌自醉的时光。你的美学表达摄人心魄,像贝多芬的音乐一样,投石入渊而不闻回声。美是客观存在的,有人重现了美,有人感受了美,交互中完成了对美的见证,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