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er Ailes是一个被低估的媒体天才,碍于他的极右翼政治倾向、由于他的性骚扰污点。
其实,几部片结合起来看,可以拼接一个更真实力的roger ailes。
同时这几部片,或许能让国人更加理解为什么Donald Trump有那么稳固的票仓和沉默的支持者。
片单如下:America’s Great Divide: From Obama to Trump 这部片子对Obama的评价还比较公允,Obama是民主党推出的极具辨识性、演讲能力、新鲜感的牌,比较之下Clinton 和 Biden,实在是too boring。
Obama是拿出来选举的一张好牌,但是他的执政能力,确实平平。
Get Me Roger Stone Roger Stone 跟Roger Ailes一样是个天才,英雄出少年,20几岁,已经是Nixon的核心幕僚。
我还看了Roger Stone的书Stone's Rules,全书很一般,像一本金句集锦,或者Tips大全。
Divide and Conquer: The Story of Roger Ailes 请了一堆对Roger有意见的人,来回顾和评价Roger,可想而知画风。
还有Roger Stone 和 Roger Ailes打造的和Obama一样有辨识性、演讲能力的候选人Trump,这部The Making of Trump 。
可以去看到他们的选举策略,他们的媒介策略,人设策略等等,都是顶级的。
最后就是这部 The Loudest Voice.--一方面,当然佩服Gretchen Carlson和Megyn Kelly的站出来;另一方面,也非常感慨她们离开Fox和Roger Ailes之后的职业生涯。
Gretchen Carlson在职业方面已经完全“Me too化”,没有自己的正经节目了,只为反性骚扰相关的发声存在,包括Bombshell 和 在Ted上的发声(我认同为沉默的受害女性发声是巨大的价值,但是反感它变成了Gretchen唯一的价值)。
而Megyn Kelly作为fox的当红炸子鸡(感叹下她真的好美),转投MSNBC之后,收视率并不理想,没有得到续约,包括自己在podcast上的音频也表现很是一般。
这两位主持人,都是作为成年人,选择了容忍了多年的性骚扰,而不是当即离开的。
Gretchen Carlson是在Roger Ailes让fox没有选择与她续约后,才公开性骚扰事件并打官司;而Megyn Kelly则是选择了加入Gretchen Carlson的me too战争。
她们都可以早早选择主动离开,投靠CNN 或者 MSNBC,离开这个老色鬼,但是都没有,所以她们都不傻,都看到了fox无可取代的流量价值和节目运营能力。
fox成立的时候,CNN已经是第一大有线新闻台,有几千万的订阅。
roger ailes在几年内就干过了CNN,并成为默多克的现金牛,流量能力+流量变现能力一流(题外话:无论在Succession 还是 这部The Loudest Voice里,默多克的两个儿子都显得平庸)。
同时,它还成为了Donald Trump的胜选核心媒介,在腾讯视频、爱奇艺造造偶像艺人的时候,fox在造总统。
这就跟大家都说字节跳动价值观有问题,是个奶头乐经济;美国也说fox价值观有问题,女主持人穿短裙和艳色,喜欢跟嘉宾撕逼——可是人就是这样,喜欢drama、娱乐、美色。
嗯,就是喜欢!
大部分民族和人民,不可能跟日耳曼似的,包豪斯、中性、非消费主义。
纣王喜欢酒池肉林,爱泼斯坦也建了SEX SLAVE ISLAND。
人性就是要survive,白左的绝对字游和闽煮没有未来。
而且白左也不是傻子,不过是为了选票而已,在遏制中国的问题上,从来都是强硬的,不讲什么众生平等。
所以Donal的粗鄙real风,就相当讨喜。
—— 嘿,我不是完美的,但是我不伪善。
人民实在厌倦了政府和政客的伪善。
Biden赢,是Covid19的天之助。
但是,当选之后,并不会 heal 两党的裂痕,人民的分裂不可逆。
期待4年之后的大选,Republicans打算推出谁呢?
---一些有意思的话The viewers Ailes was trying to attract did not want television to tell them what happened in the world. They wanted television to tell them how to think about what happened in the world—the news itself would be secondary.Today television news is watched more often-than people read newspapers-than people read or gather any form of communication. The memo explained why: 'People are lazy. With television you just sit-watch-listen. The thinking is done for you.有线电视台只在乎一件事:细分市场。
我们需要争取的是少数热情的人的忠诚,根据我们的受众对症下药,而这些是更容易买我们账的人。
在政治上,这叫做“挖掘扩大基本数”。
1. It's better to be infamous than never be famous at all.2. Politics is a show business for ugly people.3. A man is not finished when he's defeated. He's only finished when he quits.4. They always return to the scene of the crime.5. The media is two things. They're either evil or the are lazy, or they're both. And if you understand that, you can do whatever you want.6. Hate is a more powerful motivator than love.Attitude is everything. You live in your own mind. If you believe you’re a victim, you're a victim. If you believe you’ll succeed—you will. Negative people make positive people sick. Management relies on positive people for all progress.how valuable and how important being American.this is my responsibility
《最响亮的声音》:媒体传播领域的大腕级人物,年轻时就已赫赫有名,帮助过尼克松、老布什等竞选,共和党战略顾问,在特朗普的竞选之路上也是一路推波助澜。
在他的思维理解,所谓政治竞选不过是真人秀,特朗普的放肆言论让他具有了超高的人气,间接获得了足够选票和认同。
由这位制片人一手创办的福克斯新闻网,仅用半年时间就筹备上线,遥遥领先CNN、SCNC,14年来收视率一直排在美国新闻行业榜首。
由他所打造的福克斯新闻帝国,完全颠覆了新闻领域要保持公平、正义、求取新闻真相的传统新闻价值观。
在他看来“新闻是可以创造的”。
他用商业营销方式做新闻、制造话题热点,引起关注,并且积极参与政治。
他根本不像个新闻人,但坚称自己做的是新闻,他目的也很简单:钱。
他就是罗杰•艾尔斯。
他的老板是邓文迪女士的前夫鲁伯特•默多克,著名传媒大亨。
该剧根据记者加布里埃尔•谢尔曼撰写的艾尔斯传记《房间里最响亮的声音》改编,讲述艾尔斯最后十年的生活。
四星推荐。
在上半年北美电视剧集播出的激烈竞争当中,各大电视平台均有着相当不俗的表现。
其中限定剧/迷你剧甚至达到空前高涨的热度。
HBO的《切尔诺贝利》、Netflix的《有色眼镜》、亚马逊的《好兆头》、Hulu的《恶行》、Showtime的《逃离丹尼莫拉》等等一系列兼具质量和商业性的作品占据了荧幕。
《切尔诺贝利》
《有色眼镜》
《恶行》而下半年伊始,Showtime便顺势推出一部规格、题材都足以吸引眼球的短剧《最响亮的声音》(The Loudest Voice)。
该剧的拍摄水准和演员发挥都相当稳定,很可能是下半年最优秀的短剧,甚至可能是今年演员表演最具质感的荧幕作品。
剧集《最响亮的声音》改编自美国作家Gabriel Sherman编写的人物传记《房间里最响亮的声音》(The Loudest Voice in The Room),该书的副标题则是“声名显赫而又大话连篇的罗杰·艾尔斯是如何建立福克斯新闻网,及如何分裂一个国家的”(How the Brilliant,Bombastic Roger Ailes Built Fox News--and Divided a Country),顾名思义,该剧的核心人物便是罗杰·艾尔斯(Roger Ailes)。
罗杰·艾尔斯1940年出生的罗杰·艾尔斯是美国著名右翼电视新闻网“福克斯新闻”(Fox News)的创始人兼前首席执行官,他在短短数年的时间内,便将福克斯新闻打造为整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网,福克斯电视台的发展之迅速堪称业界的奇迹。
2016年,艾尔斯因性丑闻曝光以及多起性骚扰官司事务缠身,同时受到公共舆论的猛烈抨击,被迫辞去了职务。
第二年被发现在家中惨淡去世,人生落下帷幕。
围绕在这位电视新闻界响当当的“大人物”身上的争议直到现在仍未停止。
该剧《最响亮的声音》总共划分为七集,每一集均以具体年份命名(1995、2001、2008、2009、2012、2015、2016),通过回溯梳理这七个年份里罗杰·艾尔斯的具体事迹,剧集向观众展现了这个位高权重的业界独裁者的隐秘生活和电视新闻圈内的真实生态。
罗素·克劳扮演罗杰·艾尔斯1995年,任职CNBC首席执行官的艾尔斯因遭到重大投诉而被上级解雇,NBC方面同意支付给他一笔不菲的解雇费。
但艾尔斯并不在乎解雇费的多少,他唯一的要求是NBC方面能够解除对他的竞争禁令。
在NBC即将与微软公司合作推出微软全国有线新闻网的前情下,NBC高层担心经验丰富的艾尔斯会跳槽到对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对他的要求有所顾虑。
在艾尔斯保证不会跳槽CNN后,NBC才同意取消对艾尔斯的禁令。
从事电视行业三十余年,艾尔斯早已是行业内公认的能人,退出CNBC之前他早就为自己留了一条退路。
获得职业自由的他和媒体界大亨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计划联手打造一家能与微软有线电视新闻网相竞争的有线电视新闻网“福克斯新闻”,并计划一年后面向全国推出。
鲁伯特·默多克为了能在一众有线电视新闻网中拔得头筹,福克斯新闻必须保证与微软有线新闻网相近的时间开播。
在紧张进行的建台工作中,艾尔斯通过自己的人脉网络和巧言令色,吸纳了自己在NBC时期的优秀下属和业界的著名新闻人,同时在短期内成功地培训、筹备了一批能够运营电视台直播的新人。
这些都足以佐证艾尔斯强大的管理和规划能力。
作为一家豪无观众基础的新台,艾尔斯对福克斯新闻的受众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划。
眼光长远的右翼分子艾尔斯认为,福克斯并不需要覆盖所有的观众群,而是要对症下药地去守住它的观众:保守派。
保守派占了全美近半的人口,只要赢得这部分观众的支持,福克斯新闻就能够稳居全国第一的收视率。
艾尔斯认为,在大多数民众已经对媒体感到消极,甚至不信任的年代,要彻底赢得保守派的支持,就必须播送保守派人士想要看到的“新闻”。
作为本应该持中级态度的新闻媒体,为维护商业利息,福克斯选择了它的政治立场,放弃了新闻报道的理性客观性原则。
2001年是美国遭到挫败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轰动全球的重大恐怖袭击:9.11事件。
数据显示,9.11事件的伤亡人数达到近3000人,财产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
这起事件使得国际形势进入了更严峻的状态,也是恐怖主义全球化的标志。
此时的福克斯新闻早已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有线新闻网。
在9.11事件发生的当天,原本应该如实报道新闻内容的福克斯却在艾尔斯本人全权的控制下煽动舆论。
为了收视率,电视台不惜放出未经证实的消息,播放世贸大厦职员跳楼的惊悚画面。
随后,福克斯新闻便不出所料成为全美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网。
但好景不长,艾尔斯和福克斯新闻在不久的将来便遭受重创: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成功,民主党代表的左翼势力上台。
尽管奥巴马成为美国第44届总统已是定局,福克斯新闻还是不留余力地抹黑和打压,甚至拿奥巴马的中间名“侯赛因”大做文章,恶意造谣奥巴马是穆斯林、仇恨白人……奥巴马和白宫对福克斯电视台的行为也作出了相应的反击。
尽管年事已高,艾尔斯对福克斯新闻台的独裁统治却愈加地收紧。
他利用自己职权方便,多次威胁电视台的女性工作者,逼迫她们与自己发生性关系,甚至成为自己的性奴隶,对待周遭的电视台职工总是非常暴戾。
以“美国小姐”身份走红的格蕾琴·卡森(Gretchen Carlson)是福克斯新闻的早间新闻女主播,为了拓展自己的业务,她打算参与其他电视台节目的录制。
但艾尔斯明里暗里地挫伤格蕾琴,甚至将其调到收视率低糜的午间节
面对艾尔斯长期的种种打压和骚扰,格雷琴决定奋起反击,暗中收集各种证据,并最终于2016年7月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在此之后,艾尔斯迅速被爆出多起性丑闻和性侵犯指控,最终被迫辞职。
“美国小姐”出身的格雷琴不但并未屈服于强权,反而以身作则地反驳了大众对美丽女性的刻板印象。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由于2016年艾尔斯事件的轰动效应,给予了在影视行业工作的女性们巨大的信心和勇气。
于是在艾尔斯东窗事发的第二年,彻底轰动全球的哈维·韦恩斯坦丑闻得以曝光于世,这把女性职场平权运动(me too)的火焰才得以从好莱坞燃烧到全球各地各职场中来。
哈维·韦恩斯坦剧集《最响亮的声音》保持着相当高的制作要求,首播集的编剧便请来了拿下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原创剧本的《聚焦》导演兼编剧的汤姆·麦卡锡坐镇。
摄影、剪辑也非常出色,演员配置上本剧更是邀请了一众出色的电影演员。
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出演了罗杰·艾尔斯一角,而为了达到形象上的吻合,罗素·克劳展现出作为好莱坞职业演员的超高素质,增胖到不仔细看根本认不出来是其本人的地步,气质与过去扮演的那些正面角色完全不同。
面对剧中大量的面部特写镜头,表演不过关的演员可能连一分钟都坚持不住,但罗素却在这种高密度的面部情绪捕捉的状态中表现得游刃有余,细腻且到位。
他的表演对整部剧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可以说是今年荧幕上最好的、不输《大小谎言》中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表演。
娜奥米·沃茨、“泰迪熊”塞思·麦克法兰、安娜贝拉·沃利斯等常年亮相大银幕的熟面孔,也在本剧中有着可圈可点的表演。
尽管《最响亮的声音》一剧聚焦的是罗杰·艾尔斯1995年到2017年的事迹,但它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对罗杰·艾尔斯罪行的揭露和讨伐,剧集同时还进行了多方面的现实反思,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对新闻媒体的质疑。
福克斯新闻在奥巴马执政期间是出了名的“反奥巴马派”电视媒体,它致力于从工作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奥巴马本人进行嘲讽和攻击,姿态几近偏执下作。
但其他新闻媒体真的就完全秉持公正、客观和无政治立场的态度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为了收视率而引导性地、断章取义地播报新闻,甚至恶意捏造虚假的新闻,这在各国的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当中实属屡见不鲜的情况。
观众获取新闻资讯的真实性往往需要打上问号,新闻媒体的价值、道德操守正在不断遭受质疑和挑战。
上半年的《切尔诺贝利》向观众还原了苏联核事故发生的始末的同时,告诫了人们要勇于追寻事件背后的真相,明晓真相之于历史的重要意义;而《最响亮的声音》向观众揭露罗杰·艾尔斯这位新闻界的独裁者的恶行时,也在警惕观众切勿盲目信从于新闻和未经证实的所谓“真相”。
只有拥有独立思考、判断的意识,我们才不至于被虚伪的假象牵着鼻子走。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
此剧是个惊喜,除了主角已经挂掉了之外,其他的人几乎全部能对的上名字,包括默多克,邓文迪,川普,摩根凯莉以及一大堆美国媒体,政治的精英。
如果你对政治感兴趣的话,绝对能看到更深的一层,此剧讲的其实不是福克斯,不是ROGER AILES, 也不是性骚扰,而是告诉你美国是如何变成今天的美国的,为什么美国会是今天的美国。
我几年前移民到美国,赶上川普上任,看看所谓的美式民主自由,对照此片,深有感触。
所有人物都是负面的一部剧集题材好 - 主人公本身就是超级有故事的人 出身到成功的大逆袭 权力圈 媒体圈 加上个人强烈的风格 能力 以及Republican信仰 没有性丑闻 也已经有足够猛料的人物再加上各种#metoo的风潮 这剧集特别与时俱进 将#metoo这个话题变得更加持续 非常好 剧中的人物,真是没有一个正面1. 主人公Roger Ailes对女性不尊重 对员工也是一手独大的作法简直不用多提 全盘负面 但是说一点点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他的见识和魄力也很让人震撼他一个人就可以完全决定Fox News的方向 并且完全承担责任 这是多大的勇气 对自己能力的信念 - 真是很少人能够做到他甚至可以不要薪水也让Fox News提前落地 - 这得对自己有多大自信 我都有些佩服他的conviction以及他的洞见(毕竟Fox News在他领导下还是成功的赚钱机器)2. Rupert 大名鼎鼎默多克 在西方人民眼里可没什么光辉形象 在这个剧里面更是彻头彻尾钻到钱眼里面的形象 3. Rupert两个儿子 这形象更负面了 二世祖 没能力没资历缺还是需要一直证明自己 Roger就是再人渣 能力见识都摔他们n条街 他们说到底就是生在默多克家族的普通人 但偏偏不能接受自己的人社4. Gretchen 说实话 我对Naomi Watts这个演员肯定是有偏见 她演的Painted Veil就不讨喜,看到Gypsy各种扭捏干脆弃剧,整个表演就看到她揪着的小嘴唇 没看到任何演技啊?!
所以吧她这个角色我也不是特别喜欢 如果她是因为性骚扰的原则站出来 那么我还觉得有挺她的理由 但是她在最后一集说到她的理由 其实都是Roger对她的不承认 对她的压制 - 她仿佛得不到爸爸欢心的小女孩 试想如果Roger给她赞誉了呢 那么性骚扰在她那仿佛就没那么难以忍受了 她说到底让Roger道歉的是他伤害了她的自尊心 而不是性骚扰,也就是因问这个让我觉得她的官司缺乏公信力 –她说到底就是三个字 – 功利心!
她不是为了女性伸张正义的初衷,远没有她想代表的勇敢,所以其实我很想知道她那封口费两千万美元花到哪里去了?
5. Beth Ailes – 她作为原配,算是加入了Roger的邪教了,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她还能怎么样呢。
6. 其他Roger的走狗角色就更不用说了,可能最可圈可点的就是Judy, Roger的秘书,原来秘书可以每年挣到两百万美元啊?
真是亮瞎我的眼睛。
她也许真的是特别忠诚吧,你说她不知道Roger的事情,怎么可能呢。
最后,觉得这部剧集为什么没有那么高的分数,我感觉个人感觉人物刻画上面也许还是有一点点小败笔 比如Roger真的会那么偏激么?
关于做当地的报纸,关于他最后觉得克林顿都在背后指使Gretchen的阴谋论?
我觉得有那么一点点脸谱化,有些让人无法全盘相信
已故的福克斯有线新闻电视台前CEO罗杰•艾尔斯打造了两个世界级的新闻机构:C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和福克斯有线新闻网。
现在,这位毁誉参半的新闻/政治超级玩家除了有一部自传外,又增加了一部聚焦他职业生涯和后期性骚扰指控事件的电视剧:《最响亮的声音》。
这部由SHOWTIME有线电视台和影帝罗素•克劳联手推出的7集限定剧不仅是一部完整还原这位新闻界大鳄人生最后十年的佳作,还是一部直击人心、揭露生活真相的暗黑题材,让你一次性看清新闻电视台的所有黑幕!
剧终集将在本周周日播出,这个电视剧从开播起就在美国引起了不小声音,讨论焦点主要有两个: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首次出演电视剧。
这些年来许多影帝影后都先后加入电视圈大军,这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这次罗素为了达到神还原主角罗杰•艾尔斯,自毁形象变成一个超级“大胖子”,光是脸上就涂上了超过5斤的硅胶和化妆品,在衣服下面还穿了装满了涤纶纤维材料的紧身衣。
在镜头里,你已经看不到原来罗素的影子了。
相比起影帝“下海”,剧中人物原型罗杰•艾尔斯可是要劲爆得多。
备受争议的个人生活:在个人生活上,艾尔斯不仅身缠多桩职场性骚扰控诉,还和美国现任总统川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可质疑的商业能力、执行力和眼光为他书写了一张傲人的职场履历:排名第一的制片人,26岁时指导《麦克•道格拉斯秀》,28岁成为尼克松的媒体顾问,担任过三任总统顾问,共和党战略家。
在短短两年内,把C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的新闻机构。
他更重要的战绩是一手打造右翼倾向严重的福克斯新闻网,被称之为右翼势力的避风港,在曾经左翼倾向占统治地位的新闻行业成功打出一片天地,成为共和党竞选造势的重要阵地。
《最响亮的声音》就聚焦于他如何一手筹建、运营福克斯有线新闻网并将其打造成为全美甚至全球最具价值的有线新闻网,中间充满了激烈的行业竞争、市场变化、内部斗争,还经历了美国头号历史事件911恐怖袭击,中间不乏压力和挑战。
将政治思维运用到新闻行业:一语刺穿媒体市场运营的本质在福克斯有线新闻电视网筹备之初,他就曾经说过(电视剧台词):有线电视台只在乎一件事:细分市场。
我们需要争取的是少数热情的人的忠诚,根据我们的受众对症下药,而这些是更容易买我们账的人。
在政治上,这叫做“挖掘扩大基本数”。
这段话,道出了媒体经营的真谛。
说到底,媒体也是一个商业机构,讲求的也是商业利益,这就要求他们要找准自己的受众,定制他们喜欢收看的内容——即使是新闻内容,也是可以被定制的。
每天世界产生的信息那么多,若要稳稳地留住自己的收视率,就需要从纷繁的信息世界里,筛选那些受众认可的新闻内容推送给他们,并按他们的倾向做出一致的内容评论和风格调整,最终收获受众的忠诚度,这和政治竞选是一个道理。
从来都没有一个新闻媒体是绝对公平的,但凡有信息输出,就免不了渗入信息输出者的意识形态,这种倾向可以是政治性的,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商业利益的引导。
最响亮的声音,未必就是真实的声音!
这个政治/新闻界的超级玩家在第一集就已经将游戏的段数拔高好几级。
永远为自己留下退路,即使这条路非常非常之窄虽然带着CNBC一步一步走向辉煌,性丑闻仍然让他面临着被股东“劝退”的困境。
看似虎落平阳被犬欺,苦苦哀求通用电气董事长和CEO杰克•韦尔奇放他一条生路。
通用电气CEO当然也不是吃素的,知道不能轻易地将他放走,如此人才在自己的阵营里当然是好事,但若不能留下,自不能让他站到对手那边来对付自己,拿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竞业禁止条款必须得加。
艾尔斯表现理解,提议说把目前所有的新闻界竞争对手列一个清单,全权由杰克亲自过审批准。
这样一来,他就肯定没有办法去任何现存的竞争对手那边和他打对台。
杰克对这个看似万无一失的提议表示非常满意:一份经由自己审核的竞争对手清单,可以杜绝将来可能存在的任何利益冲突。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时候艾尔斯已经暗下和福克斯集团的鲁伯特•默多克达成协议,一年之后筹建成立福克斯新闻网。
这样一来,艾尔斯是凭空创立了一个MSNBC、CNBC的竞争对手,这个十二个月之后才创立的公司,当然不会出现在当初签订的合同清单中,所以也不会构成违约!
通用和微软都拿他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曾经帮自己建功立业的超级制片人带着新团队新电视台转过头来杀自己一个措手不及。
但危机远远没有结束。
临场应变,以快打慢正当艾尔斯紧锣密鼓地招兵买马组建团队的时候,迪士尼公布将会在八个月之后推出ABC新闻有线电视网!
这就意味着,新闻市场将在短时间内新增包括福克斯新闻网在内的三个竞争者!
艾尔斯当机立断决定将福克斯新闻网提前到六个月后开播,筹备周期整整缩短了半年!
一年筹备期,对于一个新电视网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紧迫的时间,现在突然缩短到半年,可能做到吗?
在说出这句的一瞬间,艾尔斯就已经把整个形势分析清楚了:1.时不待人原本CNN和MSNBC两家有线新闻网,美国有线新闻市场就已经将近饱和,现在再加上迪士尼的ABC新闻电视网(后取消),整个新闻市场将会过度拥挤。
如果他们按计划,也即是ABC新闻电视网推出四个月之后才推出福克斯新闻网,最后入场的福克斯就会失去抢占观众的最佳时机。
2.个人影响力的时间递减法则当时正在职业声誉高峰的艾尔斯,越早有大动作,这个噱头就越能为新电视台带来流量、背书和人才进驻,时间拖得越长,艾尔斯的影响力就会越少,其性丑闻的负面影响将会反攻带来更多的不利。
而艾尔斯的影响力正是当时福克斯新闻集团董事长兼CEO鲁伯特•默多克向他伸出橄榄枝的主要原因:利用他的影响力来为新闻电视网带来流量和人才。
3.噱头先行,造势要紧新闻网在开播之时能不能做到100%的充分准备,这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要抢在对手成熟之前,制造出足够多的噱头,狂刷存在感,为电视台积累第一批观众。
敢于对传统优秀人选SAY NO!
要想在这么多新闻同业者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要足够先锋的观点,而要有夺得观众眼球的观点,从业者本身就必须要非常大胆和创新。
正如他对请来的主持人所说的:这就是我请你来的原因:响亮、固执,有点惹人讨厌的硬汉。
别担心对错,把那些交给我吧!
这种噱头先行的运营哲学体现在他的雇人标准上,候选人的的出身、种族、宗教信仰都将成为考核因素之一。
一个印度裔、曾经服务过英国BBC的职业女性被他拒之门外,只是因为她没有办法美国中西部(保守州)的收视率。
对不认同自己运营理念的员工,即使是高层高价请来的记者,一样照炒不误。
新闻集团从ABC高价挖来的记者斯蒂芬妮•雷恩斯就因为不同意艾尔斯操纵对话内容而被挤走。
伊恩:我们的职责是向观众传达信息,这是我们的工作。
艾尔斯:人们并不想了解信息,伊恩,他们只想觉得自己“了解实情”。
兵行险着:与政府结盟2001年911事件为福克斯新闻网的进一步收拢右派、尤其是以前处于中立态度的美国民众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时机。
为了煽动民众情绪,它播出逃难者跳楼等令人不安的画面。
为了强化福克斯新闻网的右派倾向,借这个关键时机吸纳和转化更多的中立观众,他亲自下场为总统写下战书,甘当政府的宣传机器。
当美国政府胜利时,福克斯新闻就胜利了。
为了留住观众,强行建立起基地组织和萨达姆之间的关系,在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的情况下,抢先发表了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道。
以退为进,收拢人心与默多克儿子拉克伦的冲突,第一次让艾尔斯在福克斯新闻网里有了地位被撼动的危机感。
一个装有白色粉末、极有可能是生化武器的包裹被送到十楼《纽约时报》的办公室,同工作大楼的福克斯有线电视台员工却毫不知情。
作为集团副首席运营官的拉克伦按照程序先行考核了情况,确认没有危险之后才告知福克斯新闻网员工。
艾尔斯则质疑拉克伦不及时通知团队,是罔顾他的下属生命安全的行为,是对他权威的挑战。
作为福克斯新闻网的执掌人,他不能容忍这种行为,即使对方是集团总裁的亲生儿子。
这一番现场斥责,成功让艾尔斯收拢新闻网员工的人心。
但与之到来的,是可能来自集团总裁的打压。
艾尔斯决定先下手为强,声称如果太子要执掌福克斯新闻网,他可以马上退居二线。
当时福克斯即将超越CNN成为全球最好的有线新闻电视网络,节骨点上,艾尔斯的退出,将会严重影响到这个超级利好消息的实现,艾尔斯找到了非常好的时机来要挟自己的老板。
默多克还没有开始发威,那一翻家族生意的讲辞还没有说完,就已经败下阵来了,答应说要让自己的儿子退步。
福克斯有线新闻网的一把手地位,再次稳了!
当然,《最响亮的声音》并没有忘记让这位新闻业大鳄退位的那些性丑闻和控诉,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也进一步看到更多细节。
在本周日的剧终集,他和川普之间的交情也将成为主剧情之一。
艾尔斯是一个复杂的人,但却是一个始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立场坚定、并不畏惧为自己立场抗争、不怕争议的一个人,正如剧集一开始所说的:我知道人们在我死后会如何讨论,甚至具体的用词我都可以替他们想到了:右翼分子、偏执狂、胖子。
我是保守派,我确实喜欢吃东西,而且我相信电视的力量,给人们他们想要的,即使他们不知道那是自己想要的。
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
刚看过贾樟柯王小帅,我感念他们检索、观照、反思中国社会变迁的艺术理想,但无法避免一个巨大的遗憾:他们或许有最好的泥巴,但最终仍然没办法捏成人形。
相比之下,美国Showtime电影频道最新的七集系列剧《最响亮的声音》(The Loudest Voice, 2019)的确可以作为他们参考的教材。
系列剧的主角、福克斯新闻频道的创办人Roger Ailes繁荣昌盛于一个貌似简单的美国社会,但其性格构成高度复杂。
仅从刚播出过的前两集看,他凝聚的特点就已经包括霸凌者、性骚扰者、血友病患者、妄想症患者、厌女症患者、种族歧视者、劳工阶层的子弟、保守派的斗犬、政治密室的智囊、倡导欢度圣诞节等在内的基督教理念的卫士,同时他慧眼识才,特别容易亲近,个人魅力十足,对部属极为忠诚和关爱。
Roger Ailes对1990年代的美国媒体市场具备非凡的洞察力,他处理复杂局面的手腕也让人惊叹,这些在第一集中就得以表现,细致严谨。
Ailes为默多克打工,而老板身边围绕着一群说澳大利亚口音英语、深得信任的宠臣,应对他们的难度超过攀爬蜀道,稍有不慎就会坠入万丈。
他以媒体经理人和表演艺术家的双重才华琢磨出一系列招法,每一次艰难险阻都能过关。
当然最终还是因为默多克大资本家的判断力和事业心给了Ailes取胜的机会,即使这意味着砍掉自己的左膀右臂。
默多克相信Ailes的能力,压力之下的毫不动摇最终促成福克斯新闻频道成为旗下的媒体帝国里最挣钱、影响最大的板块。
澳大利亚演员Russel Crowe出演美国人Roger Ailes给这部剧提供了额外的趣味。
* * * * * * * * * * * * * * * * * * * *到目前为止,邓文迪仍然是第一代华人中打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佼佼者。
其他人或许有可能进入超级跨国集团董事会的会议室,但怎么也不可能进入董事长的卧室。
电影频道Showtime的7集系列剧《最响亮的声音》(The Loudest Voice)目前播到了第4集,邓文迪第3集中的戏份比较多,她喜欢刚刚出现在全国政治舞台上的米歇尔·奥巴马、视之为“非洲裔杰奎琳”。
邓文迪的新移民身份、全球化倡导者的思路和略偏左的政治理念与福克斯新闻网总裁Roger Ailes格格不入,他在这一集中早于特朗普好几年喊出了“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
Roger Ailes担心邓文迪的枕头风左右老板默多克的思路,从而影响到福克斯毫不动摇地坚持右倾的发展方向,他开始全力削弱对方,就跟他此前阻止默多克身边包括长子Lachlan在内的亲信干扰日常运作一样。
他如果能够成功地抵制新闻集团的太子,他也能限制妻子。
Ailes双拳出击,一方面寻找邓文迪出轨的证据,另一方面设法传播她与中国情报部门的联系。
前者比较成功,后者则引起比较多的争议。
稍后,Ailes再进一步,直接从默多克处获得承诺,他负责的事情无需老板操心。
Ailes维护个人尊严、政治理念和管理权限的抗争相继取得成功,默多克从亲信、儿子到妻子一让再让,老一辈资产阶级企业家的智慧得以彰显。
Ailes打拼下的事业终究还是姓默多克。
今年口碑最好的华语剧,非《我们与恶的距离》莫属。
豆瓣评分9.5,IMDb评分9.3,基本锁定“年度最佳华语剧”。
除了关于善与恶边界的探讨,《与恶》的一个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向身处镜头前的观众,真实展现了镜头后面新闻媒介的真实运作。
最近,有一部口碑新剧也瞄准了这个题材。
它不去评判究竟何为新闻专业,而是试图告诉你,一家媒体是如何变成了你所看到的样子——最响亮的声音
这是《聚焦》导演汤姆·麦肯锡联合showtime推出的7集限定剧。
从海报就可以看出,又是一部难拍又难演的人物传记片。
讲的是谁?
罗杰爱尔斯。
美国福克斯前新闻董事长,美国保守派的重要政治力量,曾多次利用电视活动成功帮助尼克松、里根、老布什竞选总统。
他在传媒界叱诧风云二十多年,直到2016年因卷入性骚扰案件负面新闻缠身,最终离职。
这部剧则是根据布里埃尔·谢尔曼撰写的同名传记《最响亮的声音》和《纽约》杂志的报道来进行改编,讲述爱尔斯2017年5月去世前最后十年的生活。
谁来演?
奥斯卡和金球奖双料得主罗素·克劳。
为了演活这个传媒大亨,罗素·克劳以近乎“自毁”的方式,增肥、秃顶,完全看不出本来的样貌。
却十足贴近罗杰·爱尔斯的样貌。
以假乱真的程度,堪比加里奥德曼饰演的丘吉尔。
这也是罗素·克劳首次出演电视剧。
能吸引他参演,首先故事一定要足够精彩。
要讲述这样一个传媒大亨,不可避免地要对美国电视新闻行业的整体样貌做一番勾勒:1995年,美国新闻界突然宣布重磅消息:微软公司(MSN)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两家巨头企业要强强联合,打造全新的新闻品牌MSNBC。
此前,NBC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90年代,电视发展的黄金阶段,两家电视新闻网络就已足够让这个激烈的竞争赛道拥挤不堪。
而这时,原本供职于NBC,且已经是当时的王牌第一制片人的罗杰·爱尔斯,因为一系列性丑闻惨遭辞退。
那么,他会以怎样的方式回到赛道继续竞争?
加入NBC的对家CNN?
另起炉灶?
还是选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种种谜团,都将在剧中一一解开。
其次,人物一定要足够有挑战。
故事一开始,罗杰艾尔斯出场。
一个臃肿肥胖的中年男人,不紧不慢吃着午餐。
会礼貌回应服务员一句“圣诞快乐”的祝福,拿出钱包给小费,
然后独自开车去赴约,因为身体过于肥胖,几次艰难调整才成功下车。
他要去见的,是通用电气公司CEO,而对方宣布的,是他从NBC解聘的消息。
不仅如此,NBC还制定了“竞业禁止条款”,要求罗杰离开NBC后不得去任何现有电视新闻机构任职,尤其是CNN。
以免罗杰这个强大的制片人去到竞争对手那里,成为新成立MSNBC的绊脚石。
说到最后,还要损他一顿。
说他是优秀的制片人,公关人才,有无限潜能,但可惜,“不是搞新闻的”。
在一个干了这么多年新闻事业的人面前说他“不是搞新闻的”,可以说是相当不留情面的羞辱。
而罗杰呢?
听了这话他只是顿了顿,耸耸肩,回应了一句:可能吧。
面对这样的霸王辞退条款,罗杰没有认真反抗,他只是向对方提出,希望能给他“多留一些余地”。
到这里,罗杰都是一个老实、本分,甚至有些“任人拿捏”的正面形象。
然而,等他结束会面,回到车里,接了一通电话。
却立刻变了一副面孔:“他(通用CEO)根本不知道,他马上就要被我玩死了。
”
怎么玩?
切入点就在“余地”二字。
他只答应了老东家不加入任何现有的电视新闻机构,却没说不能加入现在还没有的电视新闻机构——和NBC老部下一番状似深情的告别之后,
罗杰几乎是立刻就转向了另一位传媒大亨默多克麾下,协助他创办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新频道福克斯新闻。
发布会上,台下立刻就有人质问,新成立的福克斯,要如何在强强联手的MSNBC和老牌CNN的现有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罗杰只用一个玩笑,轻描淡写地回应了过去:MSNBC,听起来像个募捐项目的名字。
玩笑背后,是他对离开了他的NBC的轻蔑、不在意、被抛弃的愤怒,和最重要的,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他怎么可能是“不会搞新闻”的人?
他是这样一个自信到自负的人。
初来乍到,福克斯新闻原本的执行副总裁递给他福克斯现有的商业规划,并提出友善的帮助,
他只是把这本规划丢进了废纸篓;福克斯高层第一次会议上,当旁人在对福克斯的未来规划夸夸其谈时,
罗杰的反应是这样的:沉默,一句话不说,偶尔皱一皱眉,仿佛在说,你们在说什么?
而当默多克问到他头上的时候。
他只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是你的观众?
福克斯高层,或者说当时普遍的电视新闻人的答案都会是这一句:“每个人”。
毕竟谁不想争取到更多的观众呢?
而罗杰爱尔斯,却作出了以下跨越时代的回答:你说的不对,我们不需要所有人,需要的是特定的受众群体,需要赢得他们的绝对忠诚。
有忠诚的受众,才会有无限的商机。
是的,观众,“人们”,在他眼中不过是商机而已。
他真的会为所谓的少数派、丧失话语权的群体发声吗?
不存在的。
他选择这些人,只是因为这些人还没有被竞争对手看到。
这些人是谁?
是被MSNBC、CNN等一系列媒体放弃的保守派群体。
现有媒体都或多或少有左倾倾向,迎合自由派精英。
那就让他们争去,福克斯需要的是剩下的一半观众。
看似退出了战争,其实是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战场。
定了方向,就开始铲除杂草,搭建班底。
下雨天的街头,拉拢NBC公关人才布莱恩;
在节目录播厅拉拢编排导演切特;
在酒吧拉拢美丽的女主播劳恩;
看似随意其实别有用心的场地,三言两语实则一针见血戳中了这些人才的内心渴望。
罗杰以极高的效率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旧船”上拥有了自己的心腹。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好奇,什么样的人才是罗杰眼中的人才呢?
一场面试戏交代得清楚。
一个优秀的BBC前员工前来应聘。
罗杰关注到的只是她流利的英语,
和美丽的双腿。
而她只能被淘汰。
因为她是个印度女孩,她的种族和性别,注定了她得不到中西部的收视率。
罗杰是怎样选人的呢?
他要求静音播放面试者的节目录像片段。
因为他不在意他们说了什么内容,在意的是他们的性别、样貌、说话的神态和手势。
自信的,看似极有见解喜欢夸夸其谈的,给人强有力说服感的,才是适合电视新闻的主播,用现在的话说,是会“有观众缘”的主持人。
罗杰能一眼看到人的特质,适合电视新闻的特质,并把这种特质强化,变为商机。
他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找到了人才,但他并不会因此就像一个好好上司一样尊重他们。
福克斯首席政治记者当面对他提出质疑时,他半点面子不给直接让她看不惯就离职。
人都走了,还要背着她骂几句脏话。
福克斯正式开播前演播厅排演一团乱麻,他也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把犯了错误的员工骂得人都懵了。
注意这个发火前的酝酿,先看对方一眼,再看一眼屏幕,表情平静,语调平缓,根本看不出他的真实情绪,
但下一秒,他就能音量抬高十倍,对着你的脸大吼大叫。
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这位导播小哥的颤抖。
也感受到了罗杰的霸权,独裁和令人生畏。
距离福克斯正式上线的日期越近,所有人压力就越大,但压力最大的是罗杰。
他自小患血友病,最忌辛劳和情绪激动。
明知如此,他还一边擦鼻血擦了一纸篓,一边彻夜工作。
凌晨四点,他把所有员工叫到办公室。
劈头盖脸就是一段点名道姓的辱骂:
毫不讲究措辞地用粗俗的语言把他们说得一文不值。
可是骂完之后,他又转换语气,突然来了一番洗脑式的,却足够振奋人心的演说。
“重拾公平和公正”?
怎么可能。
但他是这样一位能言善辩的超级演说家,能让人被骂都心甘情愿,似乎是为着某件神圣的事业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到这里,《最响亮的声音》写人和叙事无疑都是成功的。
一集的篇幅,交待完了从罗杰离职到筹办福克斯新闻整整一年发生的所有事。
得益于罗素·克劳精湛的演技,和干脆简练的叙事节奏。
看到最后你会发现无法用一个具体的词去评价罗杰·爱尔斯。
他聪明,有远见;他贪婪,他务实。
他油腻,他好色;他心思深沉,狡诈狠辣。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或者说这部剧确实说服了我们——这样一个人,是注定会成功的。
就像这部剧的剧名,为什么是“最响亮的声音”?
因为他根本不在乎这声音到底是什么内容,不在乎观众觉得它悦耳还是刺耳。
只要它响亮到足够让你听到,就够了。
*本文作者:cqq
剧本身中规中矩,满足了所有对事件本身的想象但是并没有一个更深层的角度 It is time we move on from simply stories of white powerful man abusing women and investigate the system that propagates the behavior. Ailes’ could have been a great, complex story to tell. The success of Fox News reflects a population not content w the liberal media and their voice is lost in this series. Ailes is portrayed as a megalomaniac, paranoid, sexist, xenophobic MAGA piece of shit, but how and why did this particular shit so precisely grasped the need of so many Americans. 回到这个剧!
里面演的最有趣的角色是老婆,她又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但是也啥都不是!
she’s also just a player in the system and the rules are simple. A dick is better than no dick, and the more power and wealth the more you can get away with.总之这剧就是规规矩矩讲个metoo故事,但是这种故事一个两个可以,多了是不是得想的更深一点儿呢
电影版改编地更戏剧化,而这部剧版则更细致、详尽。
剧版按时间线了解Roger的职业生涯,看他如何一手打造了Fox News,又如何在期利用自己的职位权利自己制造了一个24小时监控、唯他是从、神经质的职场环境,特别是在其中工作的、无时无刻被性别歧视和性侵的女性。
看过剧版,会对Roger对女性员工的性侵犯瞠目结舌,会对袒护、帮助掩藏甚至参与的人感到吃惊,会对整个职场环境对这种恶行数年的纵容感到恶心。
在剧版,有一个人物非常重要,就是Roger的妻子Elizabeth,数十年的共同工作和生活难道真的对Roger的行为一无所知?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她从头至尾宣称Roger的无辜?
这个人物的一生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角度来了解一个传媒巨大亨的不平凡的职业生涯和声名狼藉的职场性侵。
当然,本剧原著《The Loudest Voice in The Room》的作者Gabriel Sherman(角色而非本人)也屡次出境和被提及,包括展现了采访的不易,甚至遭到Roger团队的暗中诋毁。
也需要向这些揭露社会丑恶、权贵阶层丑闻的记者、作家们致以敬佩。
原著可以看起来了。
这么多腕儿居然这点热度???
这个美国,才是那个号称要“再次强大”起来的美国。
簡直是紙牌屋+Newsroom
算是最近美剧里面比较有内容的,但是叙事不是很好,不太能带动人,对这个事情感兴趣的人接受度还好,路人很难跟。
剪切凌厉、对白充满机锋,非常性感,年度最佳美剧,没有之一
liberal的能耐就这点了吧,有抹黑fox news的工夫,看看自己可怜的cnn吧
在工作上,他无疑真的很有远见,但人品真的糟糕。这部剧还原得不错,细节上很能突出人物的特性,最重要是,男主太神似了……
美国右翼的崛起
牛逼的人生背后往往有一些垃圾的人格
看懂美国
在美国总统竞选史中扮有重要角色的人物,甚至间接影响美国近代史的小丑,是一部比较有发挥空间的题材,压缩在六集之类,六个阶段的个人传记编年史,是为浪费。沦为毫无悬念的个人话痨,侵权,但又无权势野心的糟老头子。差点认不不出来男主角,也许因为艾美奖男主角提名才是让大部分人知道这部剧的存在。
左派思维有时候觉得好不可思议,理解无能..
想象trump看的时候该有多开心。
老罗最油腻的银幕形象,但很贴合现实
Very, very interesting… 作为女性对许多镜头深感obnoxious,但仍克制不住一路看完。当《新闻编辑室》给你灌了浓浓一碗理想主义鸡汤,它告诉你沉默的大多数用脚投票的结果可不一定是最会做新闻的那个。This is a divided world. 哦对了Russel Crowe太好了!
这种对戏剧化的处理太老套也太直白了,倒也颇有了几分福克斯新闻的神韵。
相当精彩啊!侧面印证邓姐确实厉害 找了个大鳄中的大鳄
看了第一集,感觉导演功力不是很强,没有拍出该有的危机感
The.Loudest.Voice.讲述传媒大佬Roger Ailes开创FOX新闻网,于垂暮之年在性骚扰丑闻下黯然谢幕。可叹一片好江山,难逃“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三部曲。敬业用功的Russell Crowe奉献了影帝级表演,摘得金球绝不仅靠肥胖臃肿的自毁形象,传媒枭雄的野心、手腕与眼光,演绎得细腻而具气魄,并由此展现了观察米国新世纪以来新闻与政治的一个角度。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