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早有耳闻,曾心向往之开放式的结尾带给人疑惑更疑惑的就是豆瓣评分,不知道看官有没有发现此电影的节奏太慢了,我是说慢的不正常,很长一段时间都让观众不知所云。
几乎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国外烂片,是一个典型的粗制滥造的垃圾电影啊,为什么在豆瓣上评分能够得到7.0的分数呢,只能揣测猜测妄断:是不是说外国导演演员把脸往那儿一摆,然后配上一定的特效,把电脑的画面颜色调一下,再结合所谓的深沉的配乐,就挠的很多国人心里痒痒呢,让他们大脑进一步进化开发出来,好像自己体会到了宇宙的深邃,然后开始打打分儿,还能够点点头,表明自己看懂了这部很有内涵的电影。
你们真的不是被这个刻意的故事,粗糙的画面和低沉的配乐锤懵了吧,或者有些人觉得开放式的结局更能让自己的智慧得到发挥。
其实不是每一个有开放式结局的电影都是好电影的,这不是评价好坏的标准。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思想家,哲学家,影评家,也同样能够被批量性引导。
《寻求庇护》:遮风挡雨,安身立命影片从第一个镜头就抓住了我,不仅仅主角是我非常喜爱的演员迈克尔•珊农,还有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天地异象的末世气魄。
前半部分,我一直以为是《凯尔怎么了》这样的剧情,没料到后期竟然与《忧郁症》如出一辙,知道最后一个镜头,才发现这竟然是类似于《从今以后》的又一部通灵传奇。
迈克尔•珊农憨滞的脸庞极为适合演这类型神经兮兮但却先知先觉的角色,上一次表演是在《革命之路》中,也正是那一场为数不多的出场中让我永远记住了这个大叔,那一年他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虽然在今年呼声很高的情况下没能入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但是对于珊农粉丝来说,这一次大叔没有让我们失望,配搭着这样一波三折的剧情,算是给大叔一个安慰,最终还是你是对的,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你赢得了桌上的所有筹码。
对于珊农背后的妻子,我觉得她更是推动剧情进展下去的关键,试想,如果妻子在珊农第一次将起重器,挖掘机开到家里时就怒不可遏要和珊农分手,那么珊农寻求庇护所的举动就失去了意义。
如果妻子在获知珊农每晚噩梦连连有点被迫害妄想症的时候,胆怯的带着女儿离他而去,估计珊农该被人绑起来送去精神病院了。
如果妻子在珊农被辞退了优渥工作几近破产而失去了给女儿治病的机会的时候,如果妻子带着防毒面具在存身处防风洞里呆了一夜后结果发现雨过天晴的时候对着珊农嘲笑呵斥威逼离婚,估计珊农也没资格活下去了,该去洗洗破腹自尽算了。
但是,妻子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纵容”了自己的老公“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胡作非为”,这样就可以理解最后一幕中,当妻子面对惊天骇变时用一种极其抱歉的眼神望着珊农的时候,珊农没有任何得意抱怨咆哮的情绪,因为他知道,即使妻子一直误解他,但是她却一直没有离开他,这,也许就是世间最难懂的爱情。
关于最后一幕的意义,实在是庞杂,除了上一段中所说的夫妻深情对望诠释了这世间最难懂的爱情以外,对于全片来说也有了另一纬度的升华,没了最后一幕,本片将沦为二流的精神病片,有了最后一幕末世场景,本片则上升到了一流的末世灾难片。
表现末世灾难的效果分为很多种,最为直观给予人视觉冲击的是罗兰•艾默里奇的片子,还有一种以隐藏的心理灾难意象和狂戾的视觉冲击结合的灾难片类型,比如拉斯的《忧郁症》。
而本片更多是以灾难为噱头来绘制婚恋家庭的图谱。
因此,亦可以理解为何,影片很少会对灾难进行直面强调性特写,即使偶尔对准灾难也是像拍照片一般瞬间闪屏。
片尾,女主角以正面示人,而末日飓风则通过镜面映射效果来呈现,一反一正,并置眼前,反差效果立显,灾难的逼近使人不敢直视。
如此,巨大灾变效果陡增!
本片交织着悬念,让人徘徊游走在珊农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的末世异象中,珊农的三个梦境,梦见被狗咬而疼痛了一天,梦见被人掐住脖子女儿被抢走而在床上垂死挣扎,梦见恶人捶门同时全屋失重磁悬浮而尿失禁,这样真切让人窒息的梦境不知道用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能否给予解读,但是那种磁悬浮的噩梦经历对于家有食梦貘宠物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吧。
在一个瞬间就可能一无所有的年代里,能寻求到一方遮风挡雨,安身立命的庇护所是每一个人为之企盼的愿望,终其一生能否找寻到这一庇护是人们心灵中最脆弱、最缺乏安全感的骨节,延续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这又是一部灾难、心理电影,并带有几丝惊悚和悬疑的气氛。
但它并没有跌入恐怖片的范畴,其实它本可成为一部颇具亮点的恐怖电影。
但是影片并无意于制造愈加令人印象深刻的吓人镜头,而是更着力于对一家三口的遭遇上的刻画。
说到灾难、心理电影,难免让人想到《忧郁症》。
但与《忧郁症》明显的不同是,《忧郁症》里华丽的场景在此片中不复存在。
那种带有几丝贵族气息的冷峻与孤傲,现在变成了平民化的,愈加亲近。
与此同时,《忧郁症》在等待着一场大灾难对自我的救赎,在旷野上用树枝搭起了帐篷,彼此手牵着手,在非常静谧的环境里,等待着一颗行星的降临,这一切更接近于一种诗意。
克尔斯滕•邓斯特饰演的女主角是以一种“幸福的灾难”淡定的接受。
然而,《存身》并不存在如此浪漫的幻想。
迈克尔•珊农饰演的男主角预见了灾难,他并没有以一种泰然自诺的姿态去接受它,而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去避免它,抗拒它。
因此,两者的灾难在本质上有根本性的区别,一种是救赎,那么另一种就是抗争。
拉斯•冯•提尔在拍摄《忧郁症》之前深受抑郁症的困扰,把《忧郁症》看作是一种对自我情感的宣泄也合情合理,属于一种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个人电影或者说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带有一种浪漫情怀的探索。
至于《存身》,则把注意力从个人的幻想转移到了工薪阶级的生存处境,透露出一种不一样的情怀。
《存身》对工薪阶级注意和关怀的表现,在此举例两个方面,一是家庭要为海边的公寓做经济上的准备,二是要筹备女儿的耳部手术。
两者是一种矛盾的存在。
在影片中,男主角的妻子的晚上睡前指着公寓的画册,对公寓表现出格外的喜爱。
这是一种对向上级阶层挪进的渴望,也要像他们一样在每年的夏天外出去度一个假。
然而在男主人公不幸被炒了鱿鱼之后,保险也成了问题,女儿的手术立即将一个家庭打回原形,他们将不得不放弃对海边生活的向往,想法子如何获取更多的钱。
再说到梦境。
三个梦一步一步将男主人公逼向“疯狂”。
而梦里的所出现的角色都是日常生活中最为亲近,或者说一种依靠。
忠实的狗、愿两肋插刀的朋友、甚至是挚爱的妻子也在梦里扮演了险恶的角色,让人战栗。
也许正是这种工薪阶级在经济生活上的异常脆弱,让他们变得额外的敏感。
这些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梦境,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生活会有突如其来的灾难,会夺走一切亲密的东西。
有人也许会觉得电影略显拖沓,但这些无不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导演只是以这种方式,向人们说着,他们的家庭成员还有谁,他们还有什么样的朋友,日常的娱乐又是什么。
最后,灾难真的来了。
海滨,没有任何的准备。
这也正是说明,当工薪阶级离开的自己所固有的“阵地”时,一切风雨也随之而来。
或者说,也许海滨是一场美丽的梦,而梦魇时刻在寻机出动。
电影的可贵之处,也正是挖掘出了在风和日丽与暴雪倾盆间,那令人动容的守护!
本片看着像灾难大片,实际上是渐渐推进的惊悚艺术电影,其主题可以归纳为家庭、信任、社会。
电影一开始就展示了美国中西部的奇异天气:暴风雨前夕的云朵奇观,接着下了一场油状的雨,为电影打下了诡异的气氛基础。
原来这都是梦。
现实中的男主角是美国中西部的传统家庭,有着幸福的生活,男主外女主内,二人还有个女儿,让人羡慕的幸福家庭。
随着剧情推进,男主的焦虑和不安日益加剧,他做的梦一个比一个可怕。
本片的惊悚元素也全来自于他的梦境,得益于那是梦境,导演又可以将惊悚展示得更极端和细腻一点。
现实中的男主被梦境所困扰,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精神病了,是否精神分裂了,是否遗传了母亲的精神问题。
梦境和现实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这种恐惧开始渗透到他的现实生活中。
一次又一次的恐怖梦境让他坚信「大的要来了!
」。
对于未来的担忧和不安充斥着他的内心,他开始不惜一切代价,不管财务压力加强家中的地下室庇护所,导致丢了工作,丢了朋友。
妻子开始觉得他们的婚姻出现了问题,她觉得男主越来越多的隐瞒,也不知道是否该选择相信他。
而男主始终都坚信「大的要来了!
」,但遗憾的是,在社会和妻子的“劝导”下,他选择了回归“正常人”的生活,接受治疗自己的“精神疾病”,并且在最后去了远离家的海边度假。
结局很有趣,耐人寻味,当“大的”真的来临时,他们却已经远离了家中的庇护所。
电影在妻子和男主惊愕的表情、难看的脸色中戛然而止。
电影对于惊悚气氛的营造是慢慢推进和堆积的,让人充满不安,让人一直无法判断大的究竟会不会来,这个悬念持续到电影最后。
男主角内心深处对毁灭的预感最终被证实是正确的,只可惜在外部的质疑和纠正中逐渐开始怀疑起了自己,明明自己已经看到一艘巨轮正在沉没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以及自己爱的人跟着沉没,因为他们不信自己,因为他们没看到和你看到一样的灾难,而相信战胜不了爱,在爱的裹挟下,大家一起被温水煮熟,相当遗憾。
不知道电影倒是说他有病呢还是有特异功能呢?
来看Curtis的恶梦对他生活造成的影响,唯一没变的是家人,因为爱最强烈。
朋友因为猜忌,不信任和误解离他而去,上司也为了保住自己公司的利益而开除Curtis,但是妻子由始至终都在他身旁,家庭才是他真正的避难处。
剧情太冗长,节拍很慢,最后的结局虽然震撼,却也模糊了电影的主题,到底是精神病还是灾难片,抑或两者兼有?
如果看了杰夫·尼克尔斯的新片《存身》的预告片,很可能会给出科幻惊悚等标签,然而影片在大多数时候其实是一部非常“写实”的普通剧情片,片中男主角每天做恶梦,梦中他“预见”到一场末世风暴的来临,他坚信恶梦将成现实,为了保护家人,他付出了生活中的所有来打造一个坚实的地下避难所。
剧情的中心词是风暴,具体到影片中,其实一共有三场风暴,不断席卷男主角内心的心理风暴,以男主角为中心刮起的生活风暴,然后才是字面意义上的男主角自认为“预见”到的末世风暴。
杰夫·尼克尔斯在《存身》中展现的出色能力之一就是心理刻画和暗示,他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心理漩涡,不仅将男主角更是将所有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席卷到漩涡中心。
导演不断给出心理暗示却又不作明确解释,让观众不自觉对男主角的行为作出判断,片中几场恶梦可以说是最明显的例子。
为什么男主角Curtis要做末世风暴的恶梦?
影片开头Curtis和好友Dewart在车中喝酒聊天时,Dewart就羡慕Curtis有一个完美的生活,虽然小女儿患有失语症,但一家人幸福美满过着风平浪静的日子。
这段对话其实就已经对观众构成一个心理暗示:如果风暴是由Curtis想象出来的,那么根据这段对话可以猜测到的原因就是他的生活太平淡,而他又太过在乎自己的家人,担心失去他们,于是一种“风暴前的平静”似的不安和恐惧感便自然会出现。
当然,导演只是给观众提供这条线索,并未作出解答。
类似的线索还有后来Curtis去拜访母亲时,影片才告知观众原来Curtis的母亲在30岁左右就换上了妄想症,而Curtis这时也恰好30多岁...同样的,仍然只是线索,并非最终答案。
但这样的线索越来越多之后,观众自然而然就会在心中作出自己的判断,Curtis神经不正常的可能性在观众心中所占分量便越来越大。
那么几场关于末世风暴的恶梦又怎么解释呢?
导演很狡猾的先设置好暗藏线索的剧情,接着再展示由这条线索引发的恶梦,这样一来观众在看到Curtis的恶梦时,就会想起之前的剧情,然后再一次的,作出自己的判断。
例如Curtis被狗咬的那个恶梦,其实是因为前一天早上他看到女儿一直在喂狗吃东西,而自己都没怎么吃;女儿被抢走的那个恶梦,是因为前一天Curtis因为工作差点就错过了女儿的手语课,倍感内疚;妻子站在一把刀旁边的恶梦,是因为前一天妻子私下让Curtis的哥哥来劝他,让他感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于是逐渐的,所有恶梦似乎都有了对应的合理心理解释。
当精神病发作的根源,以及每一次恶梦的心理诱因,都因为导演给出了一连串线索和暗示,而显得答案呼之欲出时,杰夫·尼克尔斯为观众设计的这场心理风暴才终于成形。
不过,惊悚气氛十足的恶梦戏其实只出现了不到5次,而且大多都是集中在影片前半部分,用于暗示观众男主角日渐不稳定的心理状态。
而影片后半部分,则着重刻画了男主角Curtis在他本来平静的生活中刮起一场摧毁其家庭,友情以及事业的毁灭性风暴。
Curtis与妻子的状况,其实很像《美丽心灵》里面的纳什和他妻子,都是男方开始疯疯癫癫,直到威胁到家庭时女方才无法忍受,但最后都因为爱而留下来陪伴在丈夫身边。
在避难地窖里面,妻子Samantha 让Curtis开门的那场对手戏,几乎跟《美丽心灵》里面妻子将纳什的手放在胸口让其感受真实的那场戏如出一辙。
在《存身》中有一场戏非常精彩,Curtis在小镇的一个Club聚会上突然发飙疯言疯语,所有人都惊恐得像看怪物似的,唯有站在一旁的妻子Samantha,并没有觉得难堪反而走上前去保住泣不成声的Curtis。
其实回过头来看Curtis的恶梦对他生活造成的影响,唯一没变的是家人,因为爱最强烈。
朋友因为猜忌,不信任和误解离他而去,上司也为了保住自己公司的利益而开除Curtis,但是妻子由始至终都在他身旁,家庭才是他真正的避难处。
最后本来想再说说末日风暴,但由于这段不剧透不可能,而我又强烈不建议此片的任何剧透,因此就暂时不说了。
《存身》在大多数时候像是一部科幻惊悚版的《美丽心灵》,但它更着重心理层面上的刻画以及对家庭对社会关系的描写。
不过这些都不是它出色的原因。
如同最开始我提到的,导演不仅给男主角也同时给观众精心设置了一场心理风暴,这场风暴在片尾字幕出现时向观众席卷而来,颠覆和震撼让观众大脑陷入对剧情的不断回放,无法自拔。
PS:“存身”是谁翻译出来的,真厉害...
这大概是一个展示如何把生活搞砸的故事。
早早的我就知道他会被炒,这是中年危机的共同特征,我还能想到诸如离婚,酗酒等,不过这些都没有发生,这反而让影片更压抑,情绪没有出口。
除了一场狮子俱乐部聚会冲突戏之外,男主都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或者说是压制住了情绪。
这成了影片的基调,压抑。
男主什么也没有做错,生活也在正轨,借用前同事的话就是,you got a good life。
这是对一个男人最好的赞许。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看着他如何一步一步把生活搞砸了。
遗传性的精神分裂,并不是他的错。
观影中,有两处不解的地方。
第一个是仅仅因为一个梦,就把爱犬关在屋外,这不合常理。
但在知道男主有精神分裂后,这一点便能想通了。
本就不合常理。
第二个是男主对妻子说,我被炒了。
妻子竟然默不作声打了男主一巴掌。
按我的理解,这个时候,家人不是该给予支持吗。
影片结束后,我还在想这个问题,也想通了。
这一巴掌,是他们之间累积的矛盾的爆发。
男主种种异常的举动和行为,不断加剧妻子的压力和不满,这一巴掌表明,你竟然把工作也作掉了,你有考虑过这个家庭吗?
所以,家庭不光是温暖和支持,也有不断的付出和索取。
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默契地保持某种平衡。
家庭就像一个手表,外面看来就是名贵华丽,拆开一看,里面是无数个精密的齿轮,螺丝,链条。
太麻烦了。
生活,就更麻烦,像一场风暴,充满了新生和毁灭,互相影响且无序。
最后,我想说,虽然能够理解片尾的处理,但是我还是觉得,他们从地洞中出来就结束是最好的。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带有一种美丽和微妙的阴阳反差,而这种反差来自于主角自身的特性和主导整部电影的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情绪。
电影里的男主角Curtis是一个生活在美国中西部的建筑工人,他的工作属性带有强烈的阳刚之气,而他生活的地理和城镇环境也带有粗旷的美式特质。
在开始做噩梦之前,生活家庭、工作社交就是他的整个宇宙,而他所有的喜怒哀乐全都是围绕着他生活中具象的人和事。
情绪的抽象性,这种复杂的体验,在他的内心就像是沉落在海底的石头一样不见天日。
但这些噩梦宛如从深海中浮上岸来,让Curtis窥探到了自己内在情绪的冰山一角。
这种对未知的恐慌,彻底瓦解了他情绪的稳定。
在他之前的生活里,对于情绪的表达,他不需要一种成熟和完整的沟通体系,但当内在危机来临时,在没有词汇和知识帮助他理解和抵御这种恐慌时,强撑着生活工作的他变得异常脆弱,他无法完整和清晰表达出自己的经历,内心的末世威胁在他这里成为了一种独自承受的无言体验。
再加上由于经济的局限,他从外界只能获得差强人意的帮助。
镇上图书馆里的心理学手册和免费的公共心理指导都无法让他感到满足,最后他只能通过在自家后院修风暴避难所来舒缓和排解自己面对暴风将至的莫大焦虑。
但在电影后半段,在家人的支持下,昂贵和专业的心理咨询也未能扫除他内心的焦灼。
医生建议Curtis去医院进一步观察治疗,但一种近乎于信仰般的本能(“我不能离开家人”)以及依旧未被解除的神秘恐慌让他无法信任这种学究的诊断。
飞鸟、悬空的家具、以及被苍蝇围绕的苍白妻子,全都是潜意识带来的神秘体验,这种体验超越了文字和逻辑,它们来无影去无踪,但是男主角却是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梦境结束但挥之不去的厄运感,就是这样不善言辞粗旷木纳的男人,赤手空拳在和这些阴郁的幻影独自抗争,他是为了救自己,也是为了免于家人遭到伤害。
《存身》看似是一部心理悬疑片,但我认为导演是通过这种悬疑感来调动起观众的感官,让这个中西部不善言辞的蓝领工人作为情绪的载体,通过层层交叠的对比和悬念,凸显出这场心理活动的微妙性和紧迫感。
电影的最后,那场风暴是真是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个瞬间,Curtis内心预测的风暴和现实的天气交融在了一起,在那个瞬间,他最爱的人,也终于看见了。
最后的暴风雨绝对是真实的。
看了有一段时间了,可能细节没记住。
导演应该是事先做了些功课的。
为什么会下油?
关于世界末日的主因,x星,根据齐塔人的说法这颗行星拖着一条油腻又带有电荷的尘埃云尾巴。
当x星从地球旁边经过引起极移是,其尾巴会扫过地球。
片中的机油雨可能是这一点导致的。
也就是说这场风暴是全世界范围的灾难。
那么锁住动物是应该的。
其它细节想不起来了但看电影我从头到尾都没怀疑暴风雨的真实性。
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结局了,太闹心了!!!
为什么闹心?
在大家齐心协力努力下男主恢复正常了,可以度假了,碰上暴风了,女主鼓励他,你能行的,别害怕,进屋躲雨就行了,男的说,我知道了,我已经正常了,进屋吧。
然后,女主角愣住了,真的下机油雨了!
我靠我老公说的都是真的!
这下死定了!
导演。。。
我恨你!!!!
推荐大家关注齐塔人之声,如果世界末日来了,也好有个心理准备。。。
8.5分。
男主角细节捕捉过得去,查斯坦引人入胜。
铺垫非常足。
想知道什么是贤妻良母的气质?
看杰西卡·查斯坦如何挥洒吧。
从《生命之树》到《罪孽》,杰西卡·查斯坦在去年堪比卫星升空,不得不感叹,好莱坞的影星都是突然闪出,从无前兆;有前兆的基本都没落了,比如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可谓成也剧本,败也剧本。
但是有好剧本也要有基本功底,不能像迈克尔·珊农那样,看过全片只能记得他苦大仇深的脸。
贯穿来看,前期很好,中后期略有沉闷,结果还算令人满意。
毕竟谁也不指望看两个小时就看到一部现代版的《美丽心灵》。
虽然观赏中谁也不知道之后会出现什么,想想当年约翰·纳什先生在大学校园的某花台旁骑着自行车一圈圈的旋转,如果《寻求庇护》走这条路线,预后不容乐观。
还好,经过前中期的强大抓力的挽留,坚持过中后期也不能说很难。
猜测是自寻死路的一种方式,尤其是思考此片意欲何为的时候。
先看看精神疾患与第六感的区别?
其实就是败寇与成王的区别。
再回望本片是否有更深层的东西?
所谓“庇护”是那个庇护所还是家人?
如果说仅仅是庇护所,也许过于简单,不免有菲薄该片的嫌疑,这一点从萨曼莎陪同柯蒂斯进入庇护所即能看出;如果说“庇护”是家人,那就不得不说信任和爱的问题。
信任和爱应该是相生的,彼此促进。
事实上,在家庭的角色扮演中,是女人给男人信任,男人给女人爱。
否则为什么柯蒂斯如此的爱萨曼莎,而在家庭陷入经济危机的时刻,萨曼莎的反应和举措都如此现实呢。
这又引申出到底什么是爱的问题了——男人处理好现实,女人为之歆慕,信任他能带来的庇护;如果男人处理不好,那就到时候该说“对不起,再见”了。
而如上所述又是不对的,毕竟萨曼莎还是没走,并且帮助柯蒂斯度过了难关,尤其是在俱乐部中柯蒂斯发狂之后,萨曼莎十分令人感动。
到底什么是信任与爱?
难道只有风暴能够证明?
如果结局相反,又会如何?
观看电影本不应如此之疲惫,而应当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视觉的享受。
只当这是一部普通的惊悚片就好,也确实很好。
再怎么着,《寻求庇护》的整体气氛还是相当黏人。
Fadeoc KhaosFeb.11st,2012
还行吧,权当是读剧本玩儿了。
鸟群来了,不知道把孩子护在怀里,让孩子的头冲着鸟群冲撞。差评。
愚弄观众的智商
挺压抑挺冗长但片子拍的确实不错。
手册在退步。片子也不差,就觉得少个性。结尾给力
无聊到弊!
有点像忧郁症,但没那么强烈有力,男女主角演技都不错,虽然前面铺垫比较长而平淡,但结尾从男猪爆发后的几场精彩戏还是救了回来,每次以为这就是结局了结果后面都有转折
节奏缓慢,氛围压抑,开放式的结局很诡异,俩演员的表演不错。
看sb发疯一个半小时最后告诉你sb是对的
患精神病/情緒病的其一原因—是因為人們太過著眼於未來;終日擔憂惶恐,壓力轉化成負面情緒。與其擔憂那未來的風暴,不如活在當下,珍惜風光明媚的好時光。。。。。
我表示很不喜欢这样故弄玄虚的电影
最后一段真心没看懂 谁给解释一下
人都觉得他是傻子
真实下的扭曲,梦幻里的真实,悲壮的精神分裂
大闷片。
导演力图通过细腻的叙事引导观众一步步进入剧情,但铺垫稍显冗长,好在结局还算强大,方能力挽狂澜
三星半。
深井冰预言家。
尼玛,坑爹的~
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