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出现了不少亚裔主演的高质量影视作品。
有天马行空解构东亚母女关系的《瞬息全宇宙》。
还有东亚人集体发疯的《怒呛人生》。
亚裔演员们好像突然觉醒了反抗意识,要摆脱好莱坞工具人的宿命。
最近,有人把亚裔演员们的觉醒,拍成了剧集《内景唐人街》。
我搭眼一看,演员表全是熟脸。
男主欧阳万成,靠脱口秀出圈,又凭借《硅谷》和《太空部队》被认可演员身份;
女主是《神盾局特工》的主演,汪可盈;
配角有《漫长的季节》里,饰演王响老婆的林晓杰;
在各种亚裔影视作品中闪现的单口喜剧演员钱信伊;
知名华裔演员马泰;
以及好莱坞专用背景板,周迅的前夫,高圣远。
整这么大阵仗,那剧集质量咋样?
用一字诀概括前两集内容就是:俗。
所有同类题材中出现过的要素,在这里都能见到。
比如废柴弱男与美女警探的奇妙邂逅;小人物想一飞冲天的英雄梦;亚裔家庭特产的夫妻矛盾及父子冲突。
其中还穿插着功夫、民歌这些典中典要素。
可能有朋友看完前两集就弃了。
但要是有忍者能撑到第三集,就会发现,它拍的其实是一部NPC版《楚门的世界》。
那些难绷的俗套剧情,也随着反转的出现,产生了微妙的讽刺效果。
这部剧采用的是戏中戏的嵌套结构。
故事以主角探案开始引入。
小吴是一个相貌平平,身高也平平的移二代。
他从小和父母生活在唐人街,目前是金皇宫中餐厅的服务员。
小吴一天中最兴奋的时刻,是倒厨余垃圾的时候。
他幻想着能在垃圾桶发现尸体,从而和黑哥、白姐这对明星警探联手,开启唐人街探案。
美女警探拉娜的出现,让小吴的英雄梦燃起了希望。
她是黑哥和白姐的副手,眼下正在调查一桩陈年旧案。
涉案人正是小吴失踪十多年的哥哥。
当年哥哥凭借一身功夫,成了唐人街明星。
后来还成了警察的线人,配合打击脸谱帮的犯罪活动。
可突然有一天,哥哥打伤警察后逃走,不见踪迹。
目前拉娜手上的证据只有一盘录音带,记录了哥哥失踪前的片段。
录音中哥哥察觉他周围布满了摄像头。
一直有人在监视他的行踪。
但他也不知道是谁在幕后操纵。
为了寻找更多线索,拉娜建议小吴勇闯警局。
小吴假扮外卖员溜了进去。
用中餐攻略了清洁工、警局前台、档案管理员。
还成功坐上了警局的工位,替技术员当起了牛马。
但凡长了眼睛,就能看出来小吴和原来的技术员长得毫不相干。
(*俩人都不是一个肤色)可为啥每天和技术员打交道的警局工作人员,却视而不见?
小吴一路攻略众人,难道只凭“主角光环”?
大家先别急着骂,答案马上揭晓。
小吴在警局录像档案中发现,哥哥竟然是脸谱帮的老大。
他难以置信,于是顺着线索查到了带有脸谱帮标志的地道。
通道不仅连接金皇宫餐厅,还通往码头。
码头集装箱里,藏着唐人街案件中死去的受害者们,他们竟然还活着。
金皇宫老板每次去码头,都会让这些人换上新衣服,从地下通道回到唐人街。
想必看过《楚门的世界》的朋友已经明白了。
小吴所在的唐人街,就是一个巨大的片场。
他们正在拍摄一部犯罪剧《黑白正义》。
唐人街所有人的命运,都被编剧的笔操控。
小吴是剧里的龙套,他扮演的角色是中餐厅服务员。
《黑白正义》真正的主角也显而易见,是黑哥和白姐。
哥哥察觉到自己被镜头包围,是因为他觉醒了意识。
编剧这才决定将他和脸谱帮一起写成反派。
警方一直打压的脸谱帮,其实也是一批觉醒的群众演员。
哥哥拒绝成为反派,于是乘船入海,因此才失踪多年。
操纵一切的幕后黑手,就是《黑白正义》的出品方HBWC集团。
好在,哥哥并没有彻底消失。
他一直在另一个空间中,通过街霸游戏机的ID,传递信号。
在小吴即将沦为《黑白正义》中的反派时,哥哥给出了摆脱操纵的秘诀:死亡。
于是,小吴在被警方和媒体包围时,从楼上一跃而下。
结局最后一分钟又迎来反转。
小吴和拉娜成功通关。
上述发生的一切,都变成了小说中的内容。
小吴以为自己成功摆脱了操控。
但从小说角度来看,他的“觉醒行为”也是早就被安排好的结局……
《内景唐人街》改编自编剧游朝凯的同名小说。
他上一部担任编剧的作品,是《西游ABC 》。
没错,就是那部吴彦祖演猴子,杨紫琼扮观音的颠覆之作。
《西游ABC》有两条线。
一是吴承恩看了会尸变的西游线。
二是文化冲突下的华裔生存困境。
仅他这一部前作,就能看出好莱坞的创作风潮。
在极其注重政治正确的好莱坞,华裔、亚裔生存困境,成为和性少数议题一样的流量密码。
不管是啥类型的作品,都要沾点亚裔题材的边儿。
和其他作品相比,《内景唐人街》选了一个特别的赛道。
主题聚焦在亚裔演员的困境,以及对好莱坞的讽刺。
视角本身足够新颖 ,演员职业对观众的吸引力也够强。
最重要的是,剧中npc演员们的集体觉醒,刚好契合亚裔演员的发展现状。
从初代亚裔演员勇闯好莱坞开始,西方文化的傲慢就已经显露无疑。
上世纪30年代,赛珍珠以中国农民为主角的小说《大地》出版。
黄柳霜曾经公开表示想出演小说改编的电影。
但好莱坞从未把她纳入女主角的候选名单。
因为他们想让白人当男主角,而当时的规定是异族不能通婚。
所以女主角也必须是白人女性。
黄柳霜最多只能演男主的小妾。
最后,她拒绝了小妾邀约。
而拿到女主的路易斯·赖纳,顶着一张外国脸演中国女人,最后却拿下了奥斯卡影后。
亚裔演员上世纪遭受的歧视,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内景唐人街》的女主汪可盈也有过相似经历。
她此前用“汪可盈”的名字,根本接不到主流角色。
后来取了父亲的中间姓,改了白人名字,才有了更多工作机会。
亚裔在好莱坞的处境,跟弱势群体没啥两样。
想演戏,就只能接受傲慢的规则。
虽然1993年,华人和亚裔主演的电影《喜福会》为亚裔演员们争取到了部分机会。
但此后的二十多年,亚裔演员们在好莱坞依旧只有两种角色:背景板和反派。
直到2018年,才出现了全亚裔阵容的《摘金奇缘》。
虽然这部电影带着明显的左宗棠鸡式的自嗨。
但确实让亚裔演员获得了更多机会。
从《摘金奇缘》后,亚裔上桌。
到如今《瞬息全宇宙》《怒呛人生》,亚裔坐主桌。
《内景唐人街》用夸张猎奇的手法,呈现了亚裔崛起过程中遭受的歧视。
好莱坞早期所谓的政治正确,只有黑人和白人平起平坐。
亚裔只能当背景板,作用是补全肤色。
所以戏中戏《黑白正义》,主角是黑哥和白姐。
而主角的眼里,从来看不到龙套的存在。
不论小吴怎么在主角面前晃悠,他们都视而不见。
(*根本入不了画)小吴在企图潜入警局时,连门都进不去。
因为身为亚裔的龙套,无论怎么努力,都进不了主角的世界。
门外的清洁工告诉小吴,门后的世界不属于他。
而当小吴回归到龙套,扮成外卖员后,才成功进入了黑哥白姐控场的警局。
如果亚裔演员被加戏,那绝对是反派的待遇。
小吴、哥哥、吴妈的故事走向,完美验证了这一命题。
唐人街案件死者,在集装箱换衣服重回唐人街。
则是在隐喻亚裔演员不断穿梭于各大片场,死了又活,活了再死。
诸如此类的隐喻细节,在剧中比比皆是。
《内景唐人街》的原著采用第二人称叙事。
旁观视角天然带有戏谑感,因此讽刺意味更浓烈。
影视化拿掉了第二人称叙事,削弱了表达力度。
因此导演编剧在画面和光影上,费尽心思搞嵌套结构,以求凸显主题。
为了完成结构搭建,前情铺垫了很多伏笔。
例如通过电视节目介绍黑哥白姐的出场,还给他们特意做了片头。
暗示观众目前观看的是《黑白正义》的故事,而非《内景唐人街》的故事。
每次唐人街发生案件,需要黑白搭档出场时,画面上都会显示一个电视,并用字幕介绍案件的发生地点。
代表此时是《黑白正义》开始的转场节点。
同时,画面的光效也会从正常色调,转换为冷色调。
色调的切换节点,代表的是戏中戏的入点与出点。
此外,黑哥白姐每次出现,都自带BGM和光效。
俩人的破案速度,也如同坐了火箭一般。
但凡发生命案,白姐到现场搂一眼,就能找到关键疑点。
不管再激烈的场面,黑哥的制服都像焊在身上一样,打完没有一处凌乱。
再难的案子,只要走完一套流程,最后都能顺利解决。
这些塑造悬浮人设的细节,也都是戏中戏的提示。
毕竟这种警探只在电视剧中存在。
同时黑白警探人设,也是对好莱坞英雄角色模式化的讽刺。
此外,本剧主打一个以俗套抨击俗套,用魔法打败魔法。
呈现刻板印象的目的,是为了讽刺刻板印象。
这是剧集最特别的地方,也是这部剧最大的败笔!!!!
就好比很多国产电影,通过展现封建思想对人的荼毒,来达成反封建的主题。
展现完成后,会立刻给予更有力的抨击。
而《内景唐人街》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前两集,完全停留在呈现的层面。
不仅俗套无聊,还极其拖沓。
两集内容,我硬是看出了八集的煎熬感。
想反讽可以理解,关键你得先让观众看下去啊。
而这种拖沓感,一直延续到最后一集。
后续所有隐喻都明牌了,编剧还是收不住滋水的心,加了一堆乱七八糟的剧情。
再结合花里胡哨的剪辑,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混乱。
有一说一,如果去掉嵌套结构,这绝对是个烂剧。
强烈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前两集三倍速,后面每集二倍速!
今天就说到这里,我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梅子
前几集的讽刺意味很大,真的看得我哈哈大笑,一些属于华裔的黑色幽默。
黑白男女永远看不到男主,不管怎么样都是背景板。
还有lana开车开得超烂不知道是不是在影射亚裔不会开车。
不过为什么那些白人那么喜欢mean waiter,这个梗真的好好笑,但是我不知道是有什么出处。
后半部分部分有些疲软,剧情不够紧凑,好像没有特别高潮的部分。
而且很多条人物故事线同时进行,让整个故事变得很松散。
结果就是妈妈的故事线也没讲好,fatty和Audrey的故事线也没讲好。
然后广告的那一集说实话让我开得很出戏,感觉不是很有必要。
结尾的剧情都很分散的,男主自己一个人调查,和其他人0交流让我觉得很神奇。
男主变警探以后飞黄腾达,但是感觉和父母都没了交流,导致最后亲情戏感觉有点突兀。
结局男女主跳楼然后去到另一个世界,但是也只是进入了另一部电视剧,还是再被别人凝视和摆布的,有那么一丝让观众反思人生和结构性困境的感觉,但是整体不够深刻。
冲着钱信伊和欧阳万成看的这剧,这两个脱口秀演员现在确实发展越来越好,都能有主演的剧了。
但这部剧只能说是典型的有趣的概念无聊的呈现。
拨开看似复杂的剧中剧设定,首先其实这就是经典的讽刺型喜剧片呈现方式,通过模仿再解构某种成熟类型片来达成讽刺喜剧的效果,比如惊声尖笑。
但遗憾的是这剧第一点就没能做好,解构的前提是把对象给吃透,看完十集,这里面有几个笑点是通过解构“刑侦剧”来呈现的?
“刑侦剧”这个剧中剧完全是功能性的,只是提供了一个模糊的刻板印象的背景板,这无疑是很大的浪费。
第二是靠着高概念吸引观众,但又创作不出能与这个主线概念匹配的支线故事,导致剧情显得无限拖沓,一些剧情都让人恨不得3倍速略过。
因为说白了吸引观众靠的就是主线剧情的这条“楚门的世界”的故事线,其他的什么父母的中年危机、兄弟情友情爱情……咱就说单独剪出来有多少人能看完吧?
第三是高概念,但是高高抬起,轻轻落下。
这几乎是所有类似剧集的通病了,靠着一个吸引人的新鲜概念维持悬念,但最后根本没法自圆其说,只能草草了事,要么就交给下一季,然后拖到剧被砍掉为止。
这剧这点倒还好,因为根本没考虑过怎么把设定落地,比如最后一集角色提出的问题“摄像机在哪里?
没有答案,为什么哥哥能传递信息?
没有答案。
只能勉强靠“寓言故事”糊弄过去。
第四是定位不清导致的节奏拖沓,看完第一集的时候,我想这剧应该有八集,因为八集明显足够了。
然而发现有十集,就感到有些不妙,结果不出所料。
对于对这种嵌套结构有足够了解的观众来说,第一集看完基本都已经摸清设定了,特制的片头、冷暖色调的转换、无法打开的餐厅门,都是明示。
如果要定位这种类型的观众,那么接下来无疑就得推出更多的新点子新设定,或者做反转。
然而没有,接下来还是按照“观众们还没了解这个设定”来推进剧情,对于这部分观众来说自然就会非常拖沓。
而如果说是想定位对这种剧中剧嵌套结构没啥了解的观众……我估计看完前两集都不知道在演啥的大有人在。
这种定位不清还体现现在拿刑侦剧这个类型做剧中剧,却没有什么新鲜的展现。
想要制造悬疑,但是观众对于谜底的理解完全能在角色之前。
同时对于有喜剧期待的观众,这剧的喜剧成分也很低。
到最后值得一提的只剩下“对亚裔生存困境的呈现”“对亚裔演员被忽视的讽刺”“对好莱坞歧视亚裔暗讽”之类让我兴致缺缺的身份政治议题。
毕竟我又不是生活在美国的“亚裔”不是吗?
Interior Chinatown的高明之处——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种族刻板印象的故事,而是彻底打破了“叙事层级”的边界,让观众以为自己在解谜,结果发现自己也在系统里!
你前面猜测他们在电视剧、小说、游戏里,因为故事本身在不断地跳脱出它的框架,让人误以为自己能看穿它。
但最后,作者来了个更高维度的解答:他们在一个系统性的、难以纠正的错误里。
这比简单地说“亚洲人在好莱坞被边缘化”要深刻得多——它直接指出,问题不是某个电影公司、某个编剧,而是整个社会系统的运作方式,甚至连观众的期待和思维方式都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
这个“系统”有几个层次:1.娱乐产业的“系统”•所有人都在按照既定规则扮演自己的角色,就像剧中“主角”和“配角”是默认分配的。
•就算你想反抗,想争取主角位置,但这个系统的规则本身没有改变,所以反抗也只是“剧本里安排的一部分”。
2.社会的“系统”•好莱坞的种族刻板印象不是某个人的错,而是整个产业(甚至整个社会)的惯性。
•你可以试图突破,但即使变成“主角”,你还是得在系统设定的框架里活动。
3.观众思维的“系统”•观众早已习惯了一些叙事模式(比如亚洲角色总是功夫高手、配角、沉默寡言的技术宅)。
•当一个亚洲演员演了主角,甚至当这个故事反抗这些设定时,观众仍然会用既定的方式去解读它——这才是最难打破的东西。
所以,这部剧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仅让角色意识到自己在系统里,还让观众意识到自己也在系统里。
你以为你在解构它,但其实你也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
它让你以为主人公在电视剧里,在小说,最后甚至猜是在游戏里——这些都在暗示系统化的“虚构”,但最后,系统的存在才是真正的现实。
这就让这部剧不仅仅是“揭露问题”,而是让观众亲身体验这个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它不像很多议题剧,一开始就告诉你:“我们要探讨种族歧视”,而是让你先入戏,沉浸在这个世界里,然后再突然告诉你——你一直以为自己在观察,但其实你也在剧本里。
所有最终主角有没有突破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有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在“剧本”里。
这个剧本不是电视剧的剧本,而是整个社会运行的“元剧本”。
真正的“突破”不是主角的,而是观众的认知变化。
如果你看完只是觉得“主角牛逼”“故事很棒”,那你还停留在剧本设定里。
但如果你看完后开始怀疑自己平时接受的“社会默认设定”,那么,你才真正“出戏”。
好看!
非常适合影视改编的文本,而且原作本身就是按照剧本格式来写的,简直是一颗让人倍感空气清新的创作大脑。
影视剧集的创作气质上延续了BEEF和妈的多重宇宙,很神奇,在反思叙事和生活本身的荒谬性上,这两年的华人剧集真的还是猜到了很多爽点的。
前两集叙事速度比较慢,从第三第四集开始大胆建立影视化的各种原则:生活剧情化、剧情广告化。
第八集是风格的集大成之作,在哥哥死去的船只浮上水面之后, Willis站在他的故事上进入了主流叙事,虽然最后回归家庭的那一下比较cliche,但是品威士忌的广告插入还是完成度非常高的。
而且在这一集里面在楼下开门的门卫就是原来警察局的门卫扮演的,曾经他在Willis眼中是一个有名有姓需要讨好的人,而当下的他可以对对方完全视而不见了。
这就是小人物真正的生命形态。
最后Sarah能够识别清洁工的名字,也是“you are one of us”的表达。
这些细节都处理得非常的好而且痕迹清晰而不令人讨厌。
如此多“this is not real”的瞬间说的其实是“this is not how i wanted”、“this is not what is supposed to be”。
内景唐人街阐述了华裔美国人作为当下美国主流社会叙事“黑与白”里隐形的存在,个人一开始被其华人版“楚门的世界”的噱头所吸引,设定里每个人其实都只是一场热门剧集的角色,但都不自知,而亚裔总是作为背景板和尸体的身份出现。
看完后,个人觉得其有着深厚的社会寓言底色,因为戏份的分配(aka主流社会的注意力)从来都是极其有限的,黑命贵和trump所代表的反弹的传统美国白人依旧是主流叙事,所以两位警官主角由白女和非裔美籍男担任。
社会寓言的小细节比如:- 小说原文里,在作为龙套的人物小传中提到,你是一个普通亚洲男性或一个美丽亚洲女性。
对于女性,作为一个被倾向于扁平化、客体化和性幻想的对象,只有美丽才能得到哪怕只是龙套的戏份。
- 内景唐人街的主角威利斯吴,一个设定里普通abc男,他的哥哥kungfu guy和最初中国人刻板印象—李小龙 十分神似,仿佛是他的映射。
哥哥和初代双警官小白男和大白男在唐人街的合作,仿佛就是这一印象接纳的映射,所以可以说亚洲人最初给西方世界留下的印象是帅哥给的。
- 在“黑与白”警局里,印度男/亚洲男如果有副眼镜就是tech guy,哪怕是换了人也不会被注意。
给他们一个摩托车就是deliver guy,练的有点肌肉了就是kungfu guy。
他们没有名字、不会被看见,只是在黑白警官需要时贡献一个不突兀的剪影以及自己的工具性。
他们无法做主流社会里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更不会有自己的台词。
- “黑与白”叙事里,非裔美籍的男主角对自己被给予的剧本感到排斥,可能是dei(美国的办公室保证人种“公平”的政策),他被推到了自己不适合/不喜欢的岗位,后来选择从警局离开,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 在剧集里出现了一个美丽聪明的年轻亚女律师奥德丽,她和她做房地产中介的妈妈都很有野心和执行力,哪怕极其有能力也会偶尔对自己缺乏认同感,也算是对现实中很多极其努力亚女精神状态的映射吧。
虽然在美国长大,但往往心里都藏着一个东亚小孩…?- 剧集以及一切的始作俑者是一家私人的HBWC集团,不受管控,剧里点明了是黑白无常的简写,是否就是死亡轮回和时间的代表呢。
社会寓言也只是外衣一层,我也自知“不配”和abc/abi/abk共情,最多能在因缘巧合下替自己的后代超前共情一下,不过也不是我该操心的事情。
最令我感触的地方是,背景人物也能对自己被社会给予的戏份进行反抗。
也许在深夜的某一刻,某个人可能是一个tech guy/家庭主妇…,虽然过得安心且服帖,但是在遥望一眼看得到头的生活时,仍会希望看到一些不同的风景,进而对现有的生活开始提问。
当然,从提出问题到付诸行动的过程中,这就已经筛走了90%的人,就像主角威利斯吴一样,他机关算尽、一路打拼、背弃原先的社会关系从头开始。
靠自掏腰包去给和自己不同族裔的警局工作人员们送免费外卖来建立联系,他走出了舒适圈以走进主流叙事。
慢慢的,他走向高位,成为了白女旁边的主角。
但其实无论是他、原先的第二代双警官非裔美籍男还是白女,从来都只是代言人,真正的话事者还是背后的局长——老白男。
决定这一部戏的主角的是他,对亚男白女的新叙事反弹排斥、对威利斯吴下达逮捕令的是他(起因是因为剧集里犯罪率飙升,他把责任推向威利斯的方式,很像疫情期间trump对于covid和chinese的大放厥词),那批因婴儿潮出生的传统美国人从未放下手上的影响力..最后,威利斯吴通过从当前叙事死亡来走出了”黑与白“这部戏,也是对社会身份死亡的隐喻吧。
他进入了新的世界,却不知自己其实又进入了一部新的剧集,不过这次讲的是他作为小说作者的故事,这次他是主角,由他写下了他自己的故事,以自己的方式向这个黑与白的社会输出。
这一点也与现实无比贴合的点在于,每个人观念里必然有一套自己的叙事,而对于某些的我们来说,社会是听不到我们的声音都。
而内景唐人街这最后的处理,是否有人们从普遍执着于社会的认可到对自我寻求内心的宁静 内化过程的映射呢。
(和ai说话久了,自己打字也变得有点像ai了🆘)
Jimmy O. Yang Was Stuck Playing Asian Stereotypes. Then Everything Changed. - The Atlantic 亚特兰大对欧阳的采访,包括他的移民、好莱坞、脱口秀经历,和父亲的关系,还聊到其他亚裔演员。
读下来确实觉得欧阳和这个角色很适配,欧阳爸爸看起来也很幽默, Jimmy always asks me to be more serious about acting and take some classes,” Ouyang wrote by email. “Yet I think I am too old to learn any new tricks and prefer to be a Nepo Daddy!” 部分摘要 It was a small guest role, but he saw it as an opportunity. During his first day on set, although he had only two lines, he asked Mike Judge, one of the show’s creators, whether his character should speak with a Mandarin accent or a Cantonese one. Judge was stumped. “I just said, ‘Oh, well, which one’s more natural to you?’” Judge told me. Yang, who’d grown up in Hong Kong, worried that a Cantonese accent was too generic; American viewers might recognize it from Bruce Lee or Jackie Chan movies. Because Mandarin is more standard for official and professional contexts, it can sound more formal, and Yang thought this made sense for an ambitious immigrant like Jian-Yang. Judge told me that he now doesn’t remember which accent Yang chose; “I was just glad he was paying that much attention,” he said. his own view of what makes for “good” representation seems somewhat different. He doesn’t think there’s anything inherently wrong with an Asian character who has a thick accent, and he doesn’t think breaking down stereotypes requires playing a kind of character audiences have never seen before. He’d be interested in a role that seemed like an Asian cliché—say, a mathematician—if it surprised him. “Is there some more interesting angle about the man?” he said. “Or is it just super one-dimensional: ‘Here’s an Asian guy good at math’?” The question he asks himself about each character now is simple: “Is it human?” Charles Yu’s novel is structured like a screenplay, with stage directions full of character descriptions and lyrical digressions. Yu, who is also an executive producer, told me that he wrote the book in part to untangle his anxieties about the way cultural depictions of Asian people have influenced his perception of himself. “Like, Is this face lovable?” he said. “Do we deserve to be characters, let alone main characters?” He wanted the mechanics of Willis’s world to reflect Hollywood’s narrow logic about race.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今年,可以说是内地“脱口秀”的大年。
《喜剧之王单口季》和《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同期播出,线上互搏。
观众情绪高涨,弹幕互动炸裂。
如今,节目和比赛的尘嚣落定,付航的那一句“passion”(激情)仍余音绕耳。
(《喜剧之王单口季》截影)最近,有一部华裔脱口秀演员主演的新美剧上线。
故事发生地和剧名和他们的身份紧密相关——《内景唐人街》Interior Chinatown
在《瞬息全宇宙》狂揽奥斯卡7项大奖之后,反映华裔生活主题的影片变得炙手可热。
这部犯罪喜剧《内景唐人街》改编自美国华裔作家游朝凯的畅销小说《唐人街内部》,该书在2020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游朝凯被《纽约时报》评选为当年“年度十大小说家”。
美国国家图书奖评委在颁奖词中这样形容该书:“一部明亮、大胆、有力的小说,时而搞笑,时而令人心碎……”知名媒体《纽约客》的总结则更为直接:审视亚裔美国人在美国“永远为异客”“永远无法融入黑与白”的故事。
(作家游朝凯和原著《唐人街内部》)唐人街(Chinatown),又称中国城、中华街,是指华人地区以外国家的城市里华裔人士的聚居区。
它最早在19世纪的美国和加拿大形成,当时由于歧视性的土地法规严禁华人等有色人种介入土地买卖市场,或仅准许华人在特定区域购买土地,从而形成了第一代华人移民的聚居区。
唐人街的形成,彰显着华裔族群在面对新环境时的同舟共济,抱团取暖。
所以,无论是现实历史,还是文学创作,关于唐人街总离不开“底层”“打拼”“挣扎”这些话题。
此次改编为剧集,游朝凯亲自操刀剧本。
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高分反战儿童影片《乔乔的异想世界》的导演、编剧塔伊加·维迪提执导。
既然是唐人街的故事,华人班底必不可少。
卡司方面,邀请到了知名华裔脱口秀演员欧阳万成和钱信伊。
(《内景唐人街》截影)女主是中美混血儿,美剧《神盾局特工》中的“Skye”汪可盈。
(《内景唐人街》截影)看,他正在练功夫。
是不是感觉特别“中国风”?
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
正如他所说,自己的功夫不算上乘,但他一直在努力,因为他要等待一个机会——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内景唐人街》截影)01梦想很美好威利斯(欧阳万成 饰)是生活在唐人街的一名普通华裔青年,在叔叔的中餐馆里打工。
没有出众的外貌,没有显赫的家世。
就像一块背景板一样,毫不起眼,生活浑浑噩噩。
(《内景唐人街》截影)每天的“高潮”就是和同事兼好友小胖(钱信伊 饰)去后巷倒垃圾。
他可以在潮湿、阴暗又肮脏的巷子里,幻想掀开垃圾箱的时候会不会发现某具不知名的尸体。
然后,成为目击证人,参与到案件的侦破中。
当然,最好是自己成为一名侦探,瓦解犯罪。
破案、抓坏人,成为“英雄”“正义的代言人”,就是威利斯的梦想。
这一次,他离梦想很近了。
威利斯来到后巷倒垃圾,不远处突然出现一个女人。
她看上去惊慌不已,连声尖叫。
很快,一辆车驶来,几个彪形大汉把女人强行拖上了车。
(《内景唐人街》截影)一起罪案,就发生在自己的眼前?
这不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吗?
可是,威利斯又“怂”了。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让他选择了沉默,没有报警。
日复一日的生活还在继续,威利斯总忍不住回想这件事,他或许在后悔自己的不够勇敢,也在盼望能再有机会让自己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内景唐人街》截影)直到,他看到电视上报道失踪的华裔女子的新闻。
直到,他看见华裔女探员拉娜(汪可盈 饰)正在着手调查此案件。
(《内景唐人街》截影)直到,拉娜出现在他打工的餐馆内。
(《内景唐人街》截影)不知是看美女看的,还是因为警探上门有点紧张,威利斯完全呆了。
(《内景唐人街》截影)是的,现在“故事”找上我了,我应该做出改变了。
警方的卧底正在餐馆内和卖家进行交易,失踪的女人与这场交易有关,其背后是黑帮势力。
拉娜提出要威利斯帮忙,要他等卖家走后,收起他用过的杯子,以便采集指纹。
眼看就要从“目击者”升级为“参与者”,威利斯乐不得地一口答应下来。
(《内景唐人街》截影)交易结束,威利斯收起了杯子。
可还没容他联系拉娜,餐馆里风云突变。
两伙本地的黑帮狭路相逢,大战一触即发。
嚯!
又是罪案现场,威利斯一边感慨“幸福”来得如此让人应接不暇,一边拉开架势。
作为餐馆员工,他不能让这些人在自己的地盘上撒野。
(《内景唐人街》截影)威利斯的身手相当可以,三拳两脚就揍趴下好几个。
另外一边,小胖表现得也很不错,抽空还能接个外卖电话,潇洒至极。
(《内景唐人街》截影)两个人还在打斗的间隙,互赞一下,鼓励对方。
(《内景唐人街》截影)一边打,威利斯一边想,什么“犯罪克星”“唐人街侦探”这不就要成了吗。
不过,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
没多久,威利斯和小胖就因体力不支被按在地上疯狂摩擦。
(《内景唐人街》截影)最惨的是威利斯,他被踹出了餐馆的窗户,倒地不起。
看来,英雄的确不是那么好当的。
(《内景唐人街》截影)02冒犯的艺术继续介绍剧情之前,小派想先聊一聊欧阳万成和钱信伊这两位华裔脱口秀演员。
都说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那么这种“冒犯”究竟是什么呢?
又为什么会被称为“艺术”呢?
脱口秀的主题常常涉及对社会、文化、Z治等各个方面的讽刺和批评。
演员也会通过自嘲的方式,探讨某个普遍存在且敏感度或者争议性很强的话题。
用幽默且自由的语言,去挑战权威和规则,揭示“令人不舒服的真相”,其实就是脱口秀的精神内核。
在欧阳万成的表演中,对于自身族群的嘲讽和批判多一些。
比如,他讲到口罩时期人人恐慌,就直言自己的妈妈简直就是“恐慌散布者”。
因为,每个华裔妈妈都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干这个会生病”“做那个会生病”。
(欧阳万成脱口秀演出)是不是很共情。
因为我们中国妈妈也会说:“看电视,眼睛会瞎!
”“看书,不会……”比如,他谈到自己的非华裔女友想让他充满爱意地表达“肯定的称赞”。
(欧阳万成脱口秀演出)他表示:这怎么可能,我是在华裔家庭成长起来的啊。
从小就没人跟我说过“你很厉害”“你很棒”“你能做到”。
全都是“别搞砸了!
”(Don't fxxk up)真的是把华裔家庭中的打压式教育狠狠地吐槽了一番。
(欧阳万成脱口秀演出)相对比欧阳“温和”的文化差异笑料和讽刺,钱信伊的表达就更为“直接而猛烈”。
比如,谈到种族问题,“黑白大战”时,他坦言我们亚裔才是最公正的裁判。
因为你们不care我们亚裔,我们也不care你们,黑人白人都一样。
(钱信伊脱口秀演出)原因是我们没空care,我们最关注的是在这片土地上“能成事”,能生活得更好。
(钱信伊脱口秀演出)钱信伊还大胆地提出假设:美国需要一位亚裔总统。
亚裔总统入主白宫,保证把你们那些“烂摊子”解决得明明白白。
(钱信伊脱口秀演出)两人在脱口秀的风格上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有一点是共通的。
那就是,通过表演告诉白人社会,亚裔和华裔都是独特的存在,放下种族的偏见与歧视,收起那些刻板印象,作为平等的人类种族进行交谈。
(欧阳万成&钱信伊脱口秀演出)写以上,似乎有点离题?
并不是。
《内景唐人街》同样把矛头对准了白人社会中华裔人群所遭受的不公正对待。
它的表达,也是一种“冒犯的艺术”,捅的也是白人社会的“肺管子”。
比如,警局的“黑白正义调查组”是由一名黑人男性和一名白人女性组成的精英探员小组。
他们的出场是这样的——
(《内景唐人街》截影)暖光熄灭,冷白高光亮起,明星探员进了门还不忘摆个pose。
如此浮夸,实际上就在讽刺那些只做表面工作的执 法 机构和人员。
甚至是好莱坞或者说美国文化中喜爱塑造英雄的“传统”。
再比如,钱信伊饰演的小胖,保持着一贯的“杵倔横丧”,临时做起服务生,一点好脸不给白人顾客看。
“来中餐馆就点中餐吃不行吗?
”“喝什么冰水,喝热茶!
”
(《内景唐人街》截影)被怼得哑口无言的老外,居然觉得小胖太棒了,“Amazing!
太酷了!
”
(《内景唐人街》截影)此处台词还没忘顺便嘲笑了一把老外“这不能吃那不能吃”过敏原太多。
这种“逆来顺受”不就是白人社会的写照吗,你越低三下四,他们越瞧不起你。
你强硬起来,他们反而觉得你很酷,应该尊重你。
很快,小胖出名了,成了著名的“臭脸服务生”。
餐厅一下子也火了,就餐的人络绎不绝,生意好到爆。
小胖不明所以,依然一副臭脸,食客们啧啧称奇,纷纷要求合影留念。
用现在的话讲,小胖成网红了,餐厅变网红餐厅了。
尽管故事背景设定并不是当今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但又确实是对当下的一些现象进行了犀利的讽刺。
同样,剧情也没放过对小胖爱“贪小便宜”又爱“躺平”的嘲弄。
(《内景唐人街》截影)威利斯在剧中,同样吐槽着父亲对自己的打压。
回忆童年,威利斯的爸爸有成为唐人街明星的梦想。
也可以说,威利斯的哥哥就是那个梦想。
他是一个“功夫小子”,想走出唐人街,“学功夫”对于华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内景唐人街》截影)威利斯就是那个不被看好的“小透明”。
父亲不肯好好教他功夫,这让威利斯的梦想频频折戟。
其实,父亲是有苦衷的。
因为那个全家的希望——威利斯的哥哥,已经失踪了很久。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内景唐人街》截影)而现在威利斯接过了拉娜递过来的一叠剪报和资料,是关于哥哥的信息。
拉娜也在寻找威利斯的哥哥。
更加离奇的事情发生了,那个在新闻中已经被宣告死亡的失踪华裔女人,竟然又出现了。
(《内景唐人街》截影)03故事的主角《内景唐人街》目前烂番茄新鲜度88%,爆米花指数93%,口碑尚佳。
在IMDb上,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
「一部挑战刻板印象,引发自我反思的尖锐讽刺作品」威利斯答应拉娜协助调查近期发生在唐人街的多起罪案,同时要把哥哥的失踪案查清楚。
但,他却连警局的大门都进不去。
威利斯想到了一个方法,他返回餐馆,打包了一些食物,穿上外卖员的衣服,再次回到警局,竟然畅通无阻。
“华裔身份”,NO!
“服务身份”,OK!
不得不说,本剧仿佛就在大声疾呼:摘掉你们的有色眼镜,我们华裔不是所有人都会“功夫”,我们需要更公平地对待。
(《内景唐人街》截影)在犯罪喜剧的表层之下,本剧还加入了大量的暗喻手法,让整部剧的气质又多出了一丝“奇幻”色彩。
比如,前面提到的“死而复生”的华裔女子。
在整部剧中,死亡案件接二连三地发生,离奇的是所有的人都在后面“复活”了。
乍一看,一脸懵。
可是细想一下,似乎流露出两层意思。
一是在揶揄这些华裔“龙套演员”不被重视,在好莱坞的作品中“死了活,活了死”。
二是,“罪案故事”的主导者是谁?
是谁一直在把唐人街妖魔化?
说这里“犯罪高发”?
是当地警方,是媒体,是整个白人社会。
或者,我们可以把剧中两组灯光的色调理解为“虚拟”与“现实”。
冷光,即“剧中剧”,是虚拟出来的,所谓的“神勇警探”都是表演出来的。
正常偏暖的光线,才是现实。
(《内景唐人街》两组光线对比)自然的,第四堵墙被打破,现实与虚拟对接。
颇有些《楚门的世界》的味道。
不失为对于华裔社群在美国社会生活境遇的一种全新解读和解构。
(《内景唐人街》截影)因此,想看“咸鱼大翻身”,边“搞笑”边“打击犯罪”爽剧情的观众,可能会略感失望,但本剧中的诸多细节很值得玩味。
它不仅在痛刺现实,为华裔乃至亚裔人群自身的权益做抗争,同时也包含“自我觉醒”与“身份认同”的议题。
威利斯渴望走进“故事”,成为“主角”。
可是他能真正地走进去吗?
走进去之后呢,会不会像自己的哥哥一样,陷入无尽的“深渊”而无法自拔?
这“故事”,是小说,是电影,是剧集。
同样是现实,是社会,是自己的人生。
我们,又如何做它们的“主角”呢?
(《内景唐人街》截影)
图源于网络/ 图片Bishop / 作者
年龄越大,我开始理解为什么美国富贵的白人妇女,都有灵修瑜伽天然有机的需求。
而这个风气,这几年也随着佛音钵,刮进大众点评的城市SPA热门榜。
虽然说,这样的心灵探求是商业行为。
但一开始,这种去物质化,反体制化的行为,就带着人,对于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螺丝的迷茫和反抗。
这个电视剧,已经开始从亚裔在美国的困境开始,到最后反思所有人,白人,黑人,印度人,男人女人都被体制化的整个“生产”过程。
在我国,更单一化的种族,现在也开始有了种种,对筛选做题家,敬酒大师,育儿模范的反思。
但,跳出五行外,还是天兵天将。
不过,出家念佛,打坐修道,虽然是在重复一代一代厌世者的普通故事,可当人具备了另一种视角,就会知道,这都不是事。
开开朗朗,独具慧眼的过一天,是多珍贵。
存在困境之下的自我投射…最近几年,好莱坞中,亚裔含量颇高的剧集,越来越多,但是犹如亚裔在西方移民世界的尴尬境地一样,类似剧集也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一方面,西方文化仍然大部分抱着猎奇或者"义务"的特质去关注,而一旦感受与自己的"预期"不一致,就算嘴上不说什么,心里面却也不会赞同太多;另一方面,亚洲市场中,观众们又会觉得"香蕉人们有什么文化底蕴,既然都出去了就不要掏老祖宗的衣兜了"…自己毕竟不是西方观众,所以自己看到的更多的是类似剧集在亚洲市场上面的处境,也许不是代表大部分或者绝大多数,但是至少有这样的想法和论点存在,这也是自己这样说的依据。
回到类似剧集中,前几年乃至如今,有色人种尤其是黑人在好莱坞的产业中遍地开花,很多有特色的剧集让很多人"接受不能",而亚洲力量的崛起比之只晚不早,想要闯出一番成绩,任重而道远。
首先,创作者的文化认同十分重要。
到底是全方位的入乡随俗,去紧靠移民的新国家的文化,尽可能的加入当地特色,还是向自己的祖辈文化寻根,不忘自己的文化底色,还是结合两者,让移民文化脱胎于过去与现实,冒着有些人"改编不是胡编,戏说不是瞎说""完全就是拙劣的模仿"的言语,去创造出新的文化呢,三条路,自己很欣慰的看到,每条道路上都有在尝试的人,而这个行为,无可厚非…其次,创作者大多数还是选择了家庭,成长,亲情等内核进行阐释,这其中也许用了神话的外衣,也许用了超级英雄的包装,但是折射出来的依旧是成长的印记或者奋斗的心酸,至于典型的原生地文化和移民国文化的拉扯,更是让探讨的深度只多不少…这样的前提之下,再去看这部剧集,成熟的制作班底,犹如自己看英剧的时候,看过十部你就会发现英剧的演员好像就是那几十个一样,循环利用一般,总会在新的剧集中看到熟悉的老面孔,而好莱坞的美剧中,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一直在其中作为边角料,龙套的亚裔角色,越来越多的在制作剧集中挑起了大梁,这部剧集基本上网罗了近几年数得上号的亚裔演员,可以说是群英荟萃,而他们只要一出现,哪怕没有台词,那种移民的拉扯和撕裂感已经迸发了出来…故事本身,讲述的是"楚门的世界""意识的觉醒",这样的论题并不新鲜,确实不新鲜,但是比之将这个论题置于不同种族之间,放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之中,冲击力其实更加强烈,当然你要说,西部世界之类的讨论深度更加到位,无可辩驳,但是你能因为一百层蛋糕好吃就说饭后甜点的存在没有意义么…总的来说,叙事流畅悬念迭起也可以被说成是套路化俗套不堪,自嘲自黑的勇气也可以被说成是没有自信过度讨好看客,但是个人觉得这个故事也许叙事架构很熟悉或者似曾相识,但是置于"唐人街"这样一个亚裔移民的文化标签之下,一切的一切有了新的讨论价值,至于故事本身,也许不完美,但也没有难看到哪里去,个人评分9.0分,推荐指数五星。
开始有点闷,但往下看真的是好厉害的一部剧!
想看看塔导能玩出什么花,结果是一坨
很艰苦看到五集是在看下去了,五集了都不知道女生在演什么咋咋唬唬的,主线一直没出来的感觉,本来期待是更深层次的内容后面乱七八糟又感情线什么的节奏太慢表达不好
千万别看,浪费时间
設定有意思,但中間劇情太拖太水
欧阳万成有句台词是,假装太久了,人开始忘记自己,哈哈,这真是亚洲人才能念的台词。黑哥拆弹,啥都没做,大家都鼓掌了,哈哈,心里的苦可是说不出来。叔叔这个演员感觉演技很细腻,我以为是日韩裔idol,忍不住搜了下,结果是多年龙套。然后很多只出镜那么一会儿的细腻演员,也不知道这些年都忙啥去了。我并不喜欢漫威的那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是我想说,如果你能影响周围的人,而你没有以一种默默温柔的方式去看他们,那么人生过的,会很可惜。
很妙的片子啊!奔着两位搞笑脱口秀谐星去的,果然笑点都很好,特别是Fatty那条线!竟然悬疑也还不错,以为是糊弄的部分最后都会被填上。最重要的是,没有因为其他人种的片子里刻板黄种人,就在我们的片子里也刻板他们,主要角色和情节反转得都很出乎意料。一星给最后对hulu的官方吐槽~
虽然看到最后之前看出来大概是什么模式什么意思,但是中间几集的观看过程真的有点三如,全靠钱信伊制造的笑料支撑。
unpopular opinion:剧本可能很天才但是观感真不行 尤其是后半 白瞎了 cast 的潜力
看上去是一部剧中剧,说了华裔NPC在剧中不停的死亡和重复使用,所有人在剧本里按照特定的方式活着。实际上述说了华裔在国外的体制内被看不见的天花板所限制,他们的辛苦生活与奋斗就是想要突破这个天花板,可是当你以为你千辛万苦的突破了,但也只是到了另一个天花板下面。“你是个混血,你理解不了。”说出了华裔的心酸和苦难,向着白人极尽嘲讽,可惜这就是现实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吐槽的,这根本就是很出色的剧作啊。层层套嵌,小人物的意识觉醒,还不是几个人的意识觉醒。是很多人的觉醒。更深层的指向是咱华人从来不被人注意,永远在影视剧中做个配角,还能被反复利用,因为根本就没人会记得,挣扎着想做主角,想不按安排走,结局就是被抹杀,这不高明不深刻吗?那些故意出戏的植入广告、讽刺美国侦探剧的片头,不幽默吗?fancy and deep!我喜欢!
概念真的挺好的 不过整体制作确实有点廉价所以观感一般 多一星给这么多年在白人世界里跑龙套的所有亚裔演员们
前面有点晦涩,后面进入状态了之后就好很多,几个配角都塑造的不错neta真探那集拍的真好啊
半集弃。
无法言说。有些文字是注定拍不成电影的
也许是很好的故事,但是演技真的,不行。
3.5 华人版《楚门的世界》但稍微有点乱…
好像无病呻吟。无聊且混乱。估计还是ABC专属?
里唐人街
感觉应该是有深度的,但我get不到那种境遇,之前听平淡无奇的,但从第八集开始牛逼了,我想现在升到四星了。设定好魔幻现实,已分不清戏里戏外了,死后会在码头复活?女主很好看啊,卧槽结局是在暗示逃出这一个体制还会进入下一个体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