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充满温情与思考,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两个边缘化孩子诗牛牛和毛叶之间的友谊与成长,聚焦乡村教育题材,展现了乡村教育面临的各种困难,同时传达了尊重个性、友善待人的美好理念。
电影中,粉提老师的角色尤为亮眼,她用鼓励的话语引导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这种教育方式与校长对两个同学的不信任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深刻感受到教育中鼓励的重要性。
影片故事性很强,民俗民风很真实,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不少观众看完后都感叹“童心真美”,这个形容不光是针对孩子,也针对成年人,因为这部电影能让每个人都回忆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以及教育对自己的影响。
它无疑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好电影,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触动心灵的视听盛宴。
认真的看过这部儿童电影,觉得各方面都不错。
故事叙述很流畅,事件衔接恰到好处。
最吸引人的是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每个人物都是典型却多面的,比如校长,对学生们操心得很,自己的孩子反而扔在学校自生自灭,她虽然喜欢传统好孩子,但是也努力把坏孩子引到正路上。
辅导员则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与大量资源,另外她能真正改变学校风气的原因其实是时代的发展,这种变化让大家逐渐认识到不仅仅是学习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靠着画画、捏泥人,只要能发挥自己价值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教育也终归要适应时代。
影片秉承着《树上有个好地方》与《美术老师的放羊班》的一贯风格,用最真实的叙事方式细致入微的感情,描绘了对于大众眼中的“问题少年”的教育。
这部影片围绕着牛牛和毛叶展开,在班级当中被视为麻烦制造者。
两个孩子被安排在特殊雅座上,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粉提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开始关注两个孩子,探寻他们究竟是如何变成了这个样子。
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两个孩子找回了自己的自信,也展现了他们独特的光芒。
影片通过其真实的故事情节,和乡土化的生活片段,真实的再现了乡村教育的现实面貌。
里面当中的许多情节,它不仅揭示了乡村教育中家长的无奈和迷茫,同时也能够使观众仿佛处于那个充满童真的乡村世界。
片中通过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而不是成年人高高在上的救赎,真实的发现了每一个孩子不同的特点。
而影片通过老师的视角向观众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每一个孩子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的不是批评和指责,而是理解和鼓励。
而通过影片对于教育理念的探索,能够潜移默化地让观众对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会引发对自己目前教育方式的反思。
《河边有个好地方》这部影片它其实展示出了乡村教育最真实的一面,同时呢通过一些很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对于教育的探索,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之深刻中来反思教育的本质。
所以这部影片不仅仅能够触动心灵,同时也可以引发反思的一部影片。
《河边有个好地方》算是这个系列的第三部了,质量一如既往的稳,难得的儿童片是真的以儿童为视角,而不是强加成人习惯让孩子去模仿大人。
整个系列都能看到很多展现小学生心理的情节,比如优帮差,广播站朗读学生投稿,捉虫子吓人,贴红星星和黑星星,打上课铃还有为同学捐款等。
那些小动作,小无奈,小攀比,小骄傲,小炫耀,小悲伤都是孩童时期才会有的。
所谓的“童真”,其实是心理不成熟和对这个世界了解不全面的一种表现。
导演很会抓住孩子的特征,把童年的天真和烦恼都拍得很打动人。
90后看得泪目,尤其是在乡下长大的孩子,真的处处都是戳心的细节。
粉提老师在小时候的我们看来,那就是会发光的女神老师,虽然不真实,但谁没有幻想过有这样一位善解人意又温柔有才的老师呢?
最后,虽然这个系列一直没有在影院上映,但希望导演可以把这个系列继续拍下去。
我不记得我给过几个五星,但是这部电影我给五星好评!
牛牛的那一口临潼腔,就已经吸引了我。
没错,这个故事发生在临潼农村,我不知道各位有多少人上过农村的小学,我上过,并且非常非常巧合的是,在农村上小学的时候,我和牛牛一样,是个敲钟的,不同的是,这活儿也是有技术含量的,上课两声,连续三次;下课两声,连续三次;放学三声,连续三次……每个间隔都要使劲拉紧那根绳才能做到。
我的时间比电影早很多,电影里那个博士已经用刀锋了,我在农村上小学的时候,只有村大队部有一部电话和一台彩色电视机,每天天黑了,大家都拿着小板凳在大队部门前的小广场看电视。
和牛牛不同,小学的我成绩优异,但总是与三好学生失之交臂,班里评三个,我第四;班里评四个,我第五;有一次班里评了七个,而我也非常执着的实第八名!
这就是命!
但是和牛牛一样我也有一颗作死的心以及将作死进行到底的行动力,我和我的几个好伙伴几乎就是村里的“祸害”。
和牛牛不同,我也没遇到人美心善的女老师,更没有事事都想着我的萝莉同桌。
那些年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总的说,这部剧制作还是略显粗糙,其实很多情节可以做的再细致一点。
比如牛牛的家庭背景,毛叶的家庭背景,这些在剧中几乎就没怎么涉及,虽然看到了一张类似牛牛爸爸的遗像,但是剧中对于牛牛的生活和为什么喜欢捏泥人以及他在遇到人美心善老师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几乎就什么都没说。
另外,毛叶的书出版后,毛叶的生活有了什么样的变化也没说,学校的翻新是毛叶还是博士拉的赞助也没交代。
其实把这些交代清楚并不难,也就是几个镜头的事儿,但是导演不知道是不想说还是忘记说,就是给人一种莫名其妙开始了,莫名其妙结束了的感觉。
本剧最大的冲突就是捐款丢失,这个起码该给个校长代替孩子向牛牛道歉的情节吧,不知道是我没注意到还是根本就没有呢?
还有就是美女博士刚来就发现班长有问题,但是自始至终都没见她对班长的行为有干预,这个有点太厚此薄彼了吧?
即便是想给第三部留伏笔,这个也有点刻意了。
虽然是儿童剧,但是剧情也不能这么没头没尾。
开头奶奶带着去看病后在村里给牛牛招魂的情节完全可以替换成牛牛父亲早逝,母亲离异后远走他乡,这样也就将牛牛为什么特立独行,并且别的小孩不愿意和他玩就交代清楚了,毕竟他家只有一个奶奶,这样的小孩在村里就会被边缘化。
还有那个美女博士,既然是心理学,起码起码多少的也该给几个心理疏导的场景,当然你可以说带着大家一起玩就是在做心理疏导,但是这个……我觉得是导演编剧根本不懂心理学所以无法正确展示而只能如此含糊其辞过去。
也就是说编剧在人物背景设定的时候,还有欠考虑了!
问题不少,但是我依然愿意给这部电影五星好评,毕竟牛牛身上看到了儿时我的影子!
电影是部好电影,在晚上吃过饭后看一部这么清爽的片还挺解压的。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长大后忘了自己曾经是小孩的人,另一种就是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孩子时的感受的人。
这部电影的导演显然是后者。
看见他的作品,想起来很多作为孩子时的感受,那种孤立无援,因为自身的个性与ta人不同,或是不符合应试教育下的规范于是被排挤,天性被扼杀。
粉提老师的存在代表着很理想化的教育者,与校长这样有些权威性又有权力的象征形成对比。
刻板、僵化的教育体系需要被注入理想化的热忱和能量,才能真的去激发孩子们的潜能,让不同的个体都能得到关注。
片中班长的存在好像一个假人,那种对权力的崇拜,对于弱势人群的霸凌,过分追求优绩主义的执念,都让小小的孩子身上出现了许多大人身上才有的欲望,变得扭曲、可怖。
最后,很喜欢孩子们身上才有的那种想象力与浪漫。
在你年少时感到自己在世间孑然一人时,如果有一个人,有一个声音可以站在你这一边,对你来说会是莫大的救赎。
天地虽广,有另一个人支持、看见与陪伴你,就能有勇气去实现自己的小小梦想。
看完我只感叹一句:童心真美。
这个形容不光是针对孩子,也针对我们这些成年人,我不知道如果真正的小孩子看到这个电影会有什么感想?我看完很感动,我想这源于我一路以来的成长和教育没有遇见那个粉提老师,我遇见的是每一个老师认真负责,但是他们都有一套教育标准。
我不敢置喙这样的教育方式,因为我已经在这套教育方式下鬼使神差或者说几里拐弯找到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路,尽管这其中我付出了很多代价,但是每个人的路都是独特的,有的需要老师指引,有的需要自己去坚毅得守护。
但我依旧由束羡莫诗牛牛以及乃班上每一个孩子
很久没有看到过如此真实的儿童电影了,影片中的人物生动鲜活,像诗牛牛作为同学眼中的“怪孩子”虽然淘气但心地善良帮助同桌完成心愿;像毛叶,有着自己的故事天地,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撰写出毛毛虫的故事;再比如粉提老师和校长两种教育方式的碰撞,印证了那句“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才是成功的教育”。
整部影片节奏轻快,画面清晰,故事线明了,声画结合,将河边有个好地方展现的淋漓尽致,将儿童教育与成长的重要性传达到每位观众的内心!
看完《河边有个好地方》,电影里那俩孩子,一个调皮,一个内向,但都被粉提老师温柔对待。
他们慢慢变得自信,我也跟着开心。
其实想一想,也让人回想起小时候,如果我们小时候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不是一切都会和现在不一样。
从前几年开始,就看到了树上有个好地方第一部到后来第二部,不论是剧情逻辑还是幽默的表现方式,以及画面设计,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也能看出导演也越来越用心,希望这个系列能延续下去,为中国儿童电影做贡献
一路从张导的《树上有个好地方》《树上有个好地方2:美术老》追到这部,电影还是熟悉的将镜头对准陕西关中地区农村中孩童们的成长故事,小主人公也从“坏孩子”巴王超过到另一个“坏孩子”诗牛牛,过去巴王超过的语文老师在这部中也当上了校长,粉提老师也在期待下回归了!
从前作到本片,电影主题还是围绕反思西部乡村教育系统中的诸多问题,以校长和学校领导等为代表的传统教育者们拿“唯成绩论”的刻板思想压制孩子们的天性,而粉提老师则是传统教育模式相反的代表,打破画画、广播、捏泥巴、课外书籍影响学习的偏见,将信任交给孩子们,尊重孩子天性,注重德育教育,逐渐打消了诗牛牛、毛叶这类“差等生”原本所处生活世界中的偏见与不屑,让孩子们感受到尊重,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亮。
另外,方言的使用充满地域特色,配合影片同样充满地域特色的叙事空间,一下就将观众拉回零几年的关中农村当中。
关中方言的使用符合本土演员的日常习惯,全面塑造出诗牛牛这个调皮但本心纯真的儿童形象,可以让观众在轻松、自然、亲切的观影状态下加深对影片的喜爱。
正如影片结尾粉提老师所讲的那样:“对教育管理者来说,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生,肯定会出现许多的问题学生。
但如果回归到人的本性上去看待教育,就会把这个标准变得非常灵活,也能够看到许多鲜活的生命的存在。
”适合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勉,也期待电影市场能创作出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儿童电影。
普普通通,没有爆点,角色脸谱化
额……2.5吧……好刻板……好套路……比起第一部,一点新意都没了……好多地方不合理……为什么执着于塑造很坏的小女班长??
叙事生硬 童趣加分
特别有意义的一部电影,清新脱俗
姊妹篇诗牛牛的成长转向了和同样被边缘的毛叶的友情,但更多是从外部事件的推动,来反映孩子心理变化的,包括以班长为首政治化的氛围笼罩在整间教室里,针锋相对的承认世界、半成人世界多了些刻意。
说真的,这个系列的电影不要再更了,就让第一部树上有个好地方成为记忆中的白月光吧。无论是2还是3,都是味同嚼蜡重复过往,人物刻画两级对立,人设又千篇一律,导演再开新篇吧,教育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别再重复陕北农村九十年代小学故事了。
剧情发展过于理想化了,而且对于教育和孩子的问题都是纸上谈兵,但是几个小孩子都很出彩,也正是几个小演员让电影可看度提高不少。
平平淡淡,没有新意
这是一个平淡清新又娓娓道来的儿童故事,所有的演员都很真实质朴,故事也很接地气。一所农村小学,就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如果静不下心来,可能会看不进去。支持国产乡村电影。
农村儿童题材不容易啊
很难评,虽然有出生地、童年印记加持,但就像王建房歌里唱的:我想飞~电影的确太飞了……还是喜欢以前霸王年代那些作品,就好真实好回忆……现在可能为了拿奖为了商业化就缺失了很早以前那种feel,只让人感觉脱离、不真实
挺好的,儿童电影应该有观众
25年3月13日,看的解说
没有树上第一部好看,不喜欢故意去升华,最后河边那圈荧光棒也不太能理解。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浅浅带过,最后突然认错转变也是很突兀。
童心童真
真不容易,还有导演愿意拍乡村儿童向剧情片
结局不太完美,其他都挺好
还行
电视电影风格小成本现实题材的样板好片
永远没有第一部的灵气和真情实感了,基本沦为了科幻片。人物和情节,基本都是重油重盐重糖调出来的,前90%是社会的缩影,后10%是过审的求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