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Les 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牧羊人之恋(港),爱情誓言(台),男神女神的浪漫史,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爱情,Romance of Astrea and Celadon

主演:安迪·吉雷,斯蒂芬妮·克雷恩考尔,塞西尔·卡塞尔,韦罗妮克·雷蒙,Rosette,若塞林·奎夫林,Mathilde Mosnier,罗多尔·保利,瑟奇·伦科,亚瑟·杜彭,Priscilla Galland,O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语言:法语年份:2007

《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剧照

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剧照 NO.1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剧照 NO.2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剧照 NO.3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剧照 NO.4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剧照 NO.5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剧照 NO.6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剧照 NO.13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剧照 NO.14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剧照 NO.15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剧照 NO.16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剧照 NO.17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剧照 NO.18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剧照 NO.19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剧照 NO.20

《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剧情介绍

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古代,名叫瑟拉多(安迪·吉雷 Andy Gillet 饰)的牧羊人和名叫阿斯特蕾(斯蒂芬妮·克雷恩考尔 Stéphanie Crayencour 饰)的牧羊女相爱了,两人的爱情炙热而真诚,他们都视彼此为今生的唯一。不幸的是,由于听信了谣言,阿斯特蕾误以为瑟拉多另有新欢。伤心欲绝的阿斯特蕾发誓再也不愿见到瑟拉多。 失去了阿斯特蕾的瑟拉多悲痛万分,只想匆匆了却此生,没想到,企图投河自尽的他被仙女救起。求死不成,瑟拉多重新感受到了自己对于阿斯特蕾的爱意,可是永不相见的誓言已经许下,面对这铁一般的桎梏,瑟拉多能够重新见到阿斯特蕾吗?又将有多少艰难险阻在道路上等待着他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小城一梦之臭棋乱飞象我们是幸运儿我和爸爸黑鸟恋风GADDAR-血腥之水第一神拳Rising小小擦鞋匠真相大白妈妈为我嫁完美的救赎巴拉德苍天之拳错位青春第二季从伦敦到布莱顿重生男人还能爱多久篮球兄弟第一季为了谁野武士的美食极客们〜警察局的怪人们〜奇蛋物语特别篇十月围城你好布拉德有求必应日大雨将至881巫蛊人偶恐怖计划借脸

《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长篇影评

 1 ) 剧中关于专一与不专的一段辩论

男主塞拉冬之兄菲利斯与他的配偶女牧羊人

左搂右抱的海拉斯菲利斯:如果你学我,你将只会为一人而哭泣。

海拉斯:如果你学我,你根本不会哭泣菲利斯:此话出于无力恋爱者之口。

海拉斯:何出此言菲利斯:爱情无所求,仅求于自己,爱是自身的中心。

因此,爱情在其自己的领域里,寻求自身的满足。

它处处可始,处处可终,始与斯也终与斯。

海拉斯:漂亮的演讲!

但对我而言,你的话就像寓言,女人用来安抚粗心人的寓言。

你说的“爱情仅求于自己”?

谬论!

其反意却显而易见:我们欲求我们所没有的。

菲利斯:如果你能理解爱情无边的魔力能使两个人合为一,使一个人分为二,你就会知到爱人索取的是知己。

如果你能理解爱与被爱如何相互作用成为一个整体,而其依然保持着爱与被爱的个体。

因此这两个人就能抓住超越各自本体的东西,你将会认同爱他深爱的人并被爱着,这样的爱人同时也在爱其自己。

海拉斯(大笑):你刚刚证明了两个谬误不能凑成一个真理,为了试图说服我,你甚至编出更荒谬的观点。

“爱人变成他人所爱”?

你做到了吗,菲利斯?

菲利斯(深情的看自己的爱人):是的,因为我爱她所以我变成了她。

海拉斯(起哄并大笑):你是菲利斯,你为何不穿她的裙子?

举止优雅的女牧人可不会穿的像个男人。

菲利斯:让我来点醒你吧,当我们相爱时,我们爱的是灵魂不是肉体,我们的灵魂变成了对方的。

海拉斯:但我爱肉体也爱灵魂!灵魂是我最不关心的东西,。

菲利斯:肉体只是工具。

海拉斯(唱歌并舞动):让我们看看谁更快乐,是你还是我。

愚蠢离我千万里,因它只带来悲伤见过太多人为情所困,故我永远无拘无束,就算他们称我用情不专,我也丝毫不介意。

 2 ) 侯麦与爱情道德指南

有两个侯麦,一个是幽默俏皮的,在午后的河岸边、咖啡馆里,面带狡黠的微笑,观看那些整洁苍白的巴黎小中产阶级们,在意欲越轨和保持优雅体面之间小心翼翼地试探、并最终警醒地回归;另一个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是艰难晦涩、令人望而却步的历史文学剧的大胆试验者和先锋。

前者更多的出现在《四季》和《六个道德故事》中,后者是《贵妇与公爵》的创作者。

《阿斯特蕾和瑟拉多》大抵要属于后者。

这部根据17世纪田园小说改编的爱情小品很可能是侯麦的封镜之作,影片中,牧羊人、牧羊女、林泽仙女和牧笛声在青草地上轻盈地掠过,羽翼交织的焦点依然是道德戒律:牧羊人瑟拉多和牧羊女阿斯特蕾相爱,一次误会让阿斯特蕾伤心欲绝,发誓永不与可怜的牧羊人相见,瑟拉多决定跳河自尽,被一个林泽仙女救起来,她将这个迷人的年轻人关在金笼子里,宣布他归自己所有。

瑟拉多在牧师的帮助下逃跑,为了不打破誓言,只好男扮女装与阿斯特蕾相见……影片宛若古典田园颂歌的梦幻片断,但无论是其工整优美,还是缠绕其中的道德挣扎大概都是当今的时尚小青年们所无法理解的。

倘若没有那些无休止的精神思辨和讨论,观众们可能还能静下心来观赏一下影片中清爽的田园风光和面容姣好的演员们。

但有什么办法呢,在如此严格的教条之下,他的角色可以放纵的也只有口舌而已。

埃里克•侯麦,这位87岁的老导演的趣味已经无法为现代人所消化,但无论如何,他也许认为,古典之美起码需要坚守一个小小的阵地,而泛滥银幕的露骨情色,也总应该有所管教。

在某个阳光和煦的午后,在塞纳河左岸,或许步履蹒跚的戈达尔会遇见比自己更老迈的侯麦,希望他能够代我问候一句:午安,侯麦先生。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3 ) 死在定理中

你说世界应该有上帝来维持人类的规范,那么你必将要死在上帝的安排下。

你享受与承受着。

这是一条永恒的定理。

中国的中心哲学是没有定理的:不会为了任何“定理”而死去。

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

这样的哲学很适应于当下的社会与时代。

共产主义失去了非你既我是阶级斗争,而转向“和谐社会”。

资本主义更加强大自己的“定理”的观念:想要有钱就去挣,挣得方式你来定,但不要伤害自己的伦理和谐准则与国家不断完善的法律。

综上所述,这个时代看似没有坚固的定理。

需要极端定理的出现,我的预言。

武士道 向死而死纳粹 向优化人类而死中国哲学 和谐而死共产主义 综上所述…

 4 ) 《阿丝特蕾与塞拉东的罗曼史》:冰释前嫌的爱情寓言

神仙啊。

男神和女神实在是不靠谱,牧羊人怎么会是神仙呢?

以讹传讹容易,还是叫《阿丝特蕾与塞拉东的罗曼史》(阿丝特蕾与塞拉东的爱情)靠谱些。

带有人名的电影片名常让人记不牢靠,如同《刺杀神枪侠》(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ie James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的英文原名。

侯麦(Eric Rohmer)的新片在中国被意译为《爱情誓言》,比照剧情内容,听上去也还对头,但总是缺了点什么。

阿丝特蕾与塞拉东,这对牧羊人情侣生活在公元5世纪,是法国小说家奥诺雷·杜尔菲笔下的人物。

塞拉东对阿丝特蕾一往情深,但阿丝特蕾却听信他人,怀疑塞拉东的忠诚。

万念俱灰的塞拉东伤心投河,后被救起。

旁人想帮助他重寻爱情,塞拉东却死守不与阿丝特蕾相见的承诺。

说到这,听者大概要惊呼侯麦对古典爱情的表现跟时代脱节,直近古板。

事实正是如此,去年法国有三部遭致恶评的古装片,《天使》(Angel)、《老情妇》(Une Vieille Maitresse)以及德高望重的侯麦的《阿丝特蕾与塞拉东的罗曼史》(以下简称《阿》片)。

《独立报》影评人呼唤重新审视这三部被误解的影片,不过其实侯麦的《阿》片并不乏真正认可,影片入围了去年《电影手册》评选年度十佳。

《阿》片里的古典爱情并没有经过华丽的人工包装,林间草地上的外景也略显寒碜。

但姜还是老的辣,侯麦开门见山就用字幕说明,原著是在17世纪写的5世纪的事,今天的法国已找不到当年的风貌,你们懂我的心思就可以,所以将就着看吧。

侯麦不在意故事的戏剧性,直接用“几天后”、“同一时间”这样的字幕开始一段段的讲述。

原著的文学味道(或者说是文学腔)在台词里得到了充分保留,让剧中人物对爱人与爱情这一命题展开争论辩解,当然是侯麦的惯用招数。

善良的牧羊人和以往侯麦电影里那些孤独的现代男女一样,为情所扰又个性鲜明。

牧羊人与爱情难题,这不是神话,而是寓言。

在《阿》片结尾,我很满足地获得了《冬天的故事》结局的喜悦,即便这没有悬念可言。

消除误解、冰释前嫌的感觉真好,不信你也可以试试。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125545/

 5 ) 男神和女神的罗曼史|渣男标配

其实故事还蛮“中二”的,现代“渣男”的桥段基本没有,整个故事好像都是在讲爱情的伟大。

故事开始,女神就比较落寞了,其他的牧羊人乘虚而入,火上浇油的故意问女神,为什么不去宴会啊,在那里,男神和其他女孩跳得那么欢,你也不管管。

女神说,管什么管,那未来的公公婆婆对自己不待见,偏偏那家伙又是个妈宝男,老爸老妈说什么是什么。

此时的男神,已经被其他女孩约到了小河边。

虽然男神扭扭捏捏的像个女孩,但女孩采取了攻势。

男神是没来得及招架,就被夺去的“初吻”。

这一幕,被女神看在眼里,爱情的小船说翻就翻。

第二天,男神还若无其事的去找女神,女神也没给他好脸色,该干嘛干嘛去吧,才不想搭理你。

男神这下委屈大了,扬言要跳河自行了断。

看惯了现代故事的,这基本都是渣男标配,一哭二闹三上吊,女神也该服软了。

是的,女神眼看这男神要自我了断,也软了大半截。

可是没想奥,男神此时异常刚烈,说跳河还真的跳了河。

一帮人沿着河边那个找啊,可是找了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其实呢,此时的男神,已经被“富家小姐”给救了。

就看着盛世美颜,让“富家小姐”异常心动,三下五除二,就把男神视为自己的禁脔,旁边这位,摸一下都不行。

旁边这位也不是吃素的,既然得不到,那大家都别得。

男神不是一直挂念着女神吗,这位一直撺掇着男神离开去找女神。

架不住“天长地久”的念叨啊,男神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开。

当然了,这也是“现代宫斗”中的桥段,这位是真心被男神的真爱感动,才帮助男神离开的。

而此时的女神,也备受煎熬。

男神跳了河,才发现了真爱,可惜为时已晚。

最要命的是,身边还有那么多的“诱惑”,为了一棵树,废了整片森林,这也太浪费资源了吧。

这男神和女神,同时在经历爱情的“煎熬”。

故事里头,这位风流的牧羊人,还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大概是代表这现实。

不过,貌似更“代表”着法国人的浪漫,印象里头的法国人,不就是这样吗,浪漫之都的称号,也不是白瞎的。

虽然是故事里头的“反派”,但其实还蛮可爱,至少是一位“真小人”,相较于伪君子,实在好太多。

此时,“逃出来”的男神,却没有去找女神,找了个棚屋就住下了。

理由非常的奇葩,因为女神当时说过,永远不能见他,所以他要替女神保护承诺。

但凡这种桥段出现在现代剧里头,妥妥的渣男配置。

而这个故事,男神就是这么别扭。

故事最后,男神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接近女神。

我去,这不是《风流四大才子》里头的桥段吗,当年的周文宾就这样摸进了人家大小姐的闺房,还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

不知道?

建议去看看呢。

只是,后来的女神差点崩溃,她这是出了轨呢,还是出了轨呢。

 6 ) 戀人絮語

第一次看侯麥的電影,就看了他的封筆之作。

我感動於在他高齡八十七歲之際所拍出的愛情仍保有那份純粹和美好。

攝影鏡頭就像戀人之間存在的每一記溫柔視線,輕輕撫過戀人們的肌膚,留下每一道輕柔的撫觸。

我記不住人物之間絮絮叨叨的長篇大論,卻忘不了鏡頭下帶過的那股溫柔-在和煦的光線映托下,美的令我屏息。

 7 ) 计谋与奇迹

《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是艺术与大自然的结合,凡人可以变成神明,男人可以变成女人,受病痛折磨的侯麦,听到鸟儿鸣唱,指导录音师采集它们的声音。

作品纵然有时间顺序,青春年华却在每个阶段开始。

爱人被多少事物隔开?

电影一开始,阿斯特蕾和瑟拉多,这对主角就被隔开在两个地方。

父母的反对,不信任的作祟,犹如漫长的夜晚,都是对爱情的阻挠,乃至她们(我将以男性为主体的“他们”换做“她们”)各自的身体,也是灵魂无法合二为一的躯壳。

但“爱与被爱成为一体”,这句理论激励着她们向对方运动。

阿斯特蕾和瑟拉多、菲莉司和利西达斯,电影里的这些年轻人,都保持着对对方的忠诚,彼此互补而改变自己,向对方靠近同时变化自身,最极端的就是瑟拉多的女装。

而另一个少年海勒斯,他崇尚肉欲而轻蔑爱情,唱着背德的歌词,又活蹦乱跳地跑开,他的活动演绎着他的理论。

大家对立的爱情观,激发着对立的表演,在这不安的青春世界里,对立也是对自己的考验。

海勒斯的动作越是无规则,其法则越是固定。

而瑟拉多和阿斯特蕾,一个死心眼地不肯复活,一个不相信对方还活着,看似非常顽固,但这种立足点延伸出了无限的变幻。

信仰相同者互助互惠,信仰相反者却也同行于山野之中。

德鲁伊教员提出了高卢的一神论:一个神统领着更多的神。

高卢人认为,过多的主神会使神的形象混淆。

不能说这就是侯麦的主张,或者说绝对不是,正如有些作品遵守统一的主旨,有的则主题多元,但二者总是相互偏离或转换。

于尔菲的原著小说写在17世纪,电影则用到古罗马时期的服装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堡,时代的混乱里就有很多事物的协调。

再比如,瑟拉多自杀的上游与下游是不同的两条河流,河水湍急而无法拍摄跳河的画面,所以我们只看到一条白色急流,而他丢下的草帽,似是他生命的碎片,被送还到阿斯特蕾手里。

这部看似空间单一的影片,总是在整理空间,比如牧羊女阿斯特蕾身后,那几只肥滚滚的绵羊,它们并非是简单的“捕捉自然”,而是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的画面。

一如背影与正面,在这部电影中总是有拍摄走路背影的镜头,比如穿着华贵的仙女该拉忒亚和莱奥尼德,并排走在城堡的树廊之间时,分别有正对和背对两个机位,拍她们说着话经过一个个树廊,随着镜头的切换,恍然又来到了一片新的树廊(或者是重复行走),但对话始终是连贯的,镜头是对移动的对话空间的再拼贴。

看似重复的场面却有丰富的层次。

这或许可以阐释电影的外观为何如此“贫乏”,场景就是一片又一片山坡,人们在山上无休无止地信仰爱情。

在电影被信息学劫持的当下,我们需要为这种贫乏辩护,无论是达尼埃尔·于伊耶和让-马里·斯特劳布的贫乏,还是《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的贫乏,前者在场面中保持唯一的位置,后者不戴璀璨的饰物,万物却总是在互补。

河流的一块小流域,就记载着人类创造的秘密。

瑟拉多投河以后,阿斯特蕾来到牧场后的河边,看到他刻在树干上的铭文,跌倒在地,她请求上天赐予力量,让自己与瑟拉多同去,这时太阳光忽然穿透了树荫,继而又阴了下去。

她的身体反映出自然的变幻,自然的运动与演员的表演,有时各自独立,有时相互结合,就像画家观察云的规律而作画,电影人观察一棵树一棵草以组织场面。

又比如莱奥尼德帮助瑟拉多逃出了宫殿,场景里刮着大风,吹乱了大树的枝干,瑟拉多却后退着不肯去见阿斯特蕾,一枝树叶的茂密阴影,有一刻遮住了他的脸,显得他单薄而忧愁。

一如纷杂的声部。

根据《侯麦传》记载,整部影片都采用现场收声,个别镜头添加了鸟叫声。

当该拉忒亚和瑟拉多在灌木廊道间争执,说话声随着离镜头的远近而变化轻重,在回环的树道里仿佛几何。

这些场景都加上了鸟儿啁啾的音轨,后来瑟拉多自我流放莱奥尼德带他来到一个木棚屋,第一次来到时添加了布谷鸟的啼声,后来则是蜂蚊的嗡嗡,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动物,让他们口中的“草莓、树根、豆瓣菜”在树林里变得更加可信。

请注意影片开头的那段音乐,它流转在很多地方。

瑟拉多坐在树枝上,吹奏的一串笛音,就是那段音乐的调子,它标记着爱情的一个节点。

当瑟拉多跳河之后,阿斯特蕾来到牧场后的河边,找到了他刻在树干上的誓言,于是她坐在山坡上,将这段话念诵了多少次成了歌曲,歌声被泪水哽阻却无法停止。

相爱的人被同一个神驱使,他们发乎自身地创作音乐,曲子向对方流去,或者倒流回自己,当中却隔着身体的距离。

后来瑟拉多自我放逐山林,将那串笛音改编成了一首诗。

他唱着此诗沿河径而走,行走的身影叠化出河谷晨曦,太阳的金光叠映出阿斯特蕾的笑容,她轻轻摆动的姿态像是对诗歌的参与,她的笑又叠映出他忧伤的脚步。

在这里,蒙太奇的使用并非是为了将人与大自然对位,而是实现人与大自然的比兴——那种不禁的关联。

看见云层,而想到爱人被遮蔽的面孔;而声音的蒙太奇,歌声和脚踩在青草上的声音,和鸟鸣声,这些发音者互不打扰,也可以是音乐的不禁关联。

瑟拉多独自走过树林,而他对面的草地上,是他们相爱时那些理想的影像,他们在河边漫游,在石头边幽会,这些闪回并非是情境的倒流,只是这片草地和那一片之间的距离,空间的距离也是身体的相距。

瑟拉多跳河以后,被三位山泽仙女——该拉忒亚、莱奥尼德和希吕维——所救,他在她们的宫殿里醒来,眼前有两幅画,都是法国古典主义画家西蒙·乌埃的作品。

一幅从下往上被观看,是《农神萨图努斯受扼于爱神、维纳斯和希望》,源于杀父的农神萨图努斯,后来死于他的第六个孩子朱庇特的故事,画中上方的女神吹响了号角,众神向农神发起进攻,一位女神和丘比特在拉扯他的翅膀,而头戴花环的维纳斯拖拽着他的头发;另一幅则被固定机位观看,是普绪克向睡梦中的丘比特滴下滚烫的油,三位仙女走到瑟拉多面前,背后就是这幅画,她们向他展示自己的身份。

该拉忒亚还在这幅画前向他表白,而莱奥尼德在这幅画前为瑟拉多换上女子的装束。

就像丘比特被自己的箭刺到,爱上了美丽的普绪克,该拉忒亚也是以德鲁伊的指引为名,爱上了瑟拉多,命运确实可以作为一个“名义”。

画作,作为文明的遗迹,它们标志着现世的所在,画作中男神女神凝固的姿态,和电影角色们形成了流动的对照。

在希腊神话里,爱神厄洛斯是个美少年,英语词根erot-来源于此,意为性欲和爱欲;而普绪克是词根psycho-的来源,意为精神的或灵魂的。

但是经过人们的改编,爱神顽皮的特点被凸显,后来到罗马神话,就把爱神丘比特想象为一个小孩。

电影里有三幅关于丘比特的画作,普绪克执灯的那幅画里,他示现少年模样,另两幅则是小孩子,其中一幅是两个小丘比特紧挨着拉弓。

而原著里瑟拉多扮演帕里斯的故事,由于过于奇观化没有拍摄,而是德鲁伊教员和莱奥尼德对着一幅画问答,图画画的是“帕里斯的判决”,是被牧羊人抚养长大的帕里斯王子,将金苹果判给三女神之中的维纳斯的故事。

对着这幅画,德鲁伊讲解着瑟拉多和阿斯特蕾的相遇,瑟拉多曾男扮女装化作帕里斯,以看到扮演维纳斯的阿斯特蕾。

美术作品是一个想象的范本,德鲁伊的解说则对应着绘画的各部分及其整体,我们观看静止的画中形象,能同时想象他所说的民间故事,所以瑟拉多早已成为过女孩,而阿斯特蕾早已成为过女神,这或许就是神像与凡人的关联。

而且电影里也有三个女神,但这幅画恰恰不会放在她们的宫殿里。

角色或许以神话为原型,但个体之间千变万化,相似而差异。

人们走进一片片森林,探讨世间奥秘,树立旧的和新的神像。

如何在无数生灵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人们如何在许多树木中找到唯一的一棵树?

德鲁伊教员将一株参天大树比作他们“唯一的神”。

在城堡窗口,阿斯特蕾从一片树林里指出一株最高的树,那里就是神祠的位置。

或许这部电影的时代错乱,其最鲜明的例子,是那张阿斯特蕾的照片,这个二十世纪的造物,被放在五世纪时代背景里,挂在瑟拉多脖子上。

但是,一位爱人想要最忠诚地保存所爱的容颜,哪怕这只是“一个虚假的你”,又有什么错呢?

照片在这里,是奇迹的存在,一种凝固的奇迹。

正是这凝固的形象,使阿斯特蕾女神的画像诞生,那张怀抱绵羊的牧羊女像,现在怎么也查不出作者,电影藏起了关于它来源的秘密,为它虚构了一个民间神话。

又如淡出淡入的绿色间幕,写着原著的话语,转换着电影的场景,这是一种遵从,但是从侯麦电影的特征来看,未免也显得像一个个小圈套,一种对命运的巧妙模仿。

一个镜头淡入,瑟拉多与工匠们把长长的枝条压弯,搭成神祠的圆顶,一个建筑正在被完成,一幅画像也正在绘成,这些工作都将带来作品。

两个丘比特的弓相互缠结,奇迹与计谋总是相伴而生。

阿斯特雷的画像,如计谋般在等待前来的牧羊人们,当大家认出画像上的她,这就是一种奇迹的诞生。

白色石板上的神谕,它超自然地成为了一个间幕。

因此,即将成为阿丽克西的瑟拉多,也在等待计谋对他的改造。

牧羊人们穿着各色的衣服,睡在草地上,如画作一般,而瑟拉多走走停停路过此处,看到了熟睡的阿斯特蕾。

他在一个全景镜头里走到她跟前,然后有个从上往下的镜头,观赏阿斯特蕾的睡态,我个人不是很喜欢男导演这样拍摄。

但重要的是,当瑟拉多试图亲吻阿斯特蕾,近景镜头随着他挪动,菲莉司则睡在阿斯特蕾的旁边,由于人物姿态的优美,这很像一幅画的局部,或者说我们一开始看到的那幅画始终在变化着,它是下一幅画的前提,画家仍然在等待着时机。

突然阿斯特蕾醒来,瑟拉多赶忙逃走,那个全景镜头里的某一瞬,完全是一幅美术作品,它凝结了角色们的动势,勾住阿斯特蕾头发的藤蔓是其中的细节,当然我们没有那么清晰的目光可以辨认它是否被摄影机拍到。

然后,切到菲莉司帮她摘掉藤蔓的特写,像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画作里的重要一员,它就像调皮的命运,是大地葳蕤的结构。

其实那画一般的瞬间只保持了一秒,之后都是记忆的延伸,这让人想起巴赞对雷诺阿的《法国康康舞》的描写。

而且无论是雷诺阿的电影,还是侯麦,镜头都不是为了变成美术而设计的,我们确实欣赏到稍纵即逝的绘画,而那些恰恰不是画作的场面,才证明了电影已经理解美术,而它要维持自己的奇迹——那些无穷无尽的互补。

一个新神生成,而一个新的女性也降临了,那就是阿丽克西。

瑟拉多穿着德鲁伊之女洁白的衣服走来,他华美的下巴被包住了,计谋与奇迹的融合,转化出了这个形象,一种承载着灵魂奥秘的形式。

通过阿丽克西和阿斯特蕾的对视,我们观察着她们的面孔,比之前更仔细地看她们瞳孔的色彩,她们被对方的脚步带动,前进或后退。

演员与角色稍有偏移,阿丽克西的脸庞上,时而浮现瑟拉多那粗拙的妩媚,这也令我们感到有趣。

男神像和女神像,都寄托了人们的理想,人们希望能选择自己的性别,能把男孩变成女孩,女性的身体既是瑟拉多的囚笼,也是形式对演员的扩宽,我们甚至希望她永远保持这个样子。

信奉爱情的人,都站在阿斯特蕾的寺祠前,唱出木牌上的字句,上面写着瑟拉多对阿斯特蕾的忠贞,这也是大家的爱情守则。

凡躯与神灵形成了互补,作为牧羊女的阿斯特蕾,将她的形象献给了同名的女神,而女神则给予她圣洁的力量,就像人们站立在罗马神像的周围,通过歌颂他们的爱情来强壮自己的信心。

夜晚城堡,阿丽克西穿着女性的睡衣,和衣衫不整的女孩们不分彼此,更是和阿斯特蕾互相亲吻。

莱奥尼德面带不满,她态度的转变,让人想起《秋天的故事》结尾时,伊莎贝拉的表情,她们有时候自相矛盾,维持着自己与别人的差异。

清晨到来,鸟儿们发出各种鸣叫。

阿丽克西穿上了阿斯特蕾的衣服,变成了一个牧羊女,蹲在她床前。

那句”相爱之人成为对方“的设想,在这时达到极致的实践,如果我们信任奇迹,就会觉得她们的确很相像。

她们来到窗边拼命拥吻,无论从男女还是女女角度来看,都是在突破肉体的阻隔,二人几乎成为一个整体,可异装者平坦的胸部,仍然显示出身体的有限。

但那一刻,阿斯特蕾得到爱情的准许,令瑟拉多复活了。

影片结束,瑟拉多的那首诗又成了一支吉他曲,计谋与奇迹仍在交融,绿色的春天流淌。

 8 ) 惭愧:歪人歪想……

我有一张侯麦的早期电影《假眼》,买了至少有两年,到现在也没看。

首先看到的是电影的名字,觉得有点兴趣(当然把题目翻译成阿斯特雷和塞拉东的罗曼史,我估计也不怎么会盯住这个片子,没办法,脑子不好使),然后才发现,天啊,是侯麦的电影也,我都不知道他现在还在拍电影。

打开来看,从片首的音乐,到绿色的幕布,到字幕,和牧羊女坐着苦恼的样子,我顿时觉得有点儿——时空错乱。

我觉得这样的感觉很像帕索里尼的《一千零一夜》,《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只是意大利语听起来更热闹一些。

相似的表演方式,念台词方式,情节安排……这种活生生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风格啊!

你知道帕索里尼……,所以这种时空错落的感觉,让低俗一点的人,比如说我,在看侯导演的罗曼史时都会不怀好意,同时有点尴尬的希望下个镜头跳出来两条白花花的裸体(excuse moi.....!)当罗马白裙的女神以及最后的阿斯特雷坐在塞拉东身边露出乳晕,交错的眼神,真的很含蓄的turn somebody on…… 惭愧惭愧。

还有塞拉东回忆他与阿斯特雷亲吻的画面,倒让人脸红,不忍直接盯着看。

于是,整个电影就在某些人的臆想中不明不白的结束了。

我总有中了圈套的不祥之感,并且深深的感觉到,这个电影,应该要告诉我们一个更深的道理,至于道理是什么,这个,我也越来越不清楚了,也许是,女人——真的很美。

 9 ) 爱情誓言

这周看了“爱情誓言” 第一次看侯麦的电影。

据说这本片子是封刀之作?

第一次看就看了封刀了@ @ 几个星期前忽然通过链接的链接道听途说了这个大导演,并且只冲了这个名字就加入小组,想看他的片子。

对他不了解,对他的电影不了解,但就是感兴趣,是不是我对名字也有第六感或者偏好?

直到昨天才看了侯老爷的第一个片子。

片名爱情誓言也有翻译为阿丝特蕾与塞拉东的爱情或者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剧情简单得很,没有跌宕起伏没有细节心理表现,甚至没有配乐 取材自17世纪的一个作家杜尔菲写下的五世纪一群高卢牧羊人的故事。

他们置外于罗马文明快乐的生活。

在充满野趣诗情和牧歌风光的乡村,阿丝特雷与塞拉东彼此相爱,却出现误会。

因为爱人的怀疑与呵斥,塞拉东投河自杀了。

阿丝特蕾之后才发现自己错怪了塞拉东并悲痛欲绝地以为他已经死去。

事实上塞拉东投河后被女神救起并被女神爱上,软禁。

幸而在某个女神的帮助下塞拉东逃脱了出来。

但是由于被爱人抛弃,心灰意冷,塞拉东只是整日游荡茶饭不思。

晚春的时候牧羊人们赶赴祭司城堡祭拜,于是两个相爱的人再次见面了塞拉东假装祭司的女儿以不同的身份与阿丝特蕾相处。。。

这样听上去这个故事貌似有点情节。

但事实上,整部片子里只有空旷的田园,简单的建筑还有并不华丽的服装,加上并不夸张的表演。

镜头简单极了。

没有细节的捕捉。

色彩饱满但不丰富。

但是镜头里阳光很充沛。

乍看来真的是有舞台剧的错觉。

只是这个舞台搬到了大自然里。

角色之间很多对白。

间或悲伤,快乐地唱歌。

对白都是一本正经地被角色们说出来。

没有含糊也没有其他元素干扰。。

所以我听得特别清楚。

没有看之前的某些晦涩电影时候出现的头大症状。

角色们还要唱歌。

哀歌或者行吟。

这令我联想起前几日看“王贵与安娜”,王贵的老娘因媳妇太厉害,心里一难过就大哭起来,哭着哭着她开始唱歌。。

这是一首即兴作词的哀歌。。

直接将我雷倒了。

后来我又想了想,有到雷人的程度么歌由心生,难道不对?

歌曲是用来表达感情的,在感情每一个曲折的时刻直接涌到心上的,而不是用来集中在KTV发泄和表演的。。。

有道理么 - -!! 现代人某些方面越来越开放某些方面越来越拘谨了。

当然这个开放和拘谨是泛意的。

是除去文明和高雅随身携带的标准尺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感觉,一群浪漫的牧羊人,一群穿着柔软白衣的女神,大片的绿色。

蛮好的一个童话故事被简洁地拍得和日常生活一样平淡。

平淡得我没有为面容姣好的演员们心动。

我就直接在他们身上感到强烈的平凡生活。

但是这种平凡生活并不琐碎。

我不想出一个形容来就痛苦。

这是这样一部电影。。

在一个没有太多变化和干扰的空间里,用舞台剧对白, 通过, 普通人生活里的表情以及视角, 讲述, 一段纯粹的古典爱情。

这不像一个故事,因为每个人的来龙去脉都未交代。

但是它是个事儿。。。

因为里面有让你咋舌的。。

纯粹到投河还有不能打破一个我们可以认为不是誓言的誓言的。。

爱情。。

这种爱情也和我们的有限体验以及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类似的古典爱情应该也包含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类的冲破世仇却阴错阳差地错过,最后两个人都入了天堂这两个故事比较一下是什么感觉?

啊。。。

侯老爷你给我说了一个这么平淡的故事!

“爱情誓言”就是一群现代人在导演地有效控制下平淡地演绎了一场古人的爱情。。

巴洛克原来这样不华丽。

古典爱情原来这样别扭。

但是我为什么还是一本正经饶有兴致地看了下来。

最后还费力地寻找动机。

我就是莫名喜欢你。

 10 ) 古典与现代的交织之美

《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不仅是一部爱情片,更是一部融合了古典美与现代拍摄手法的艺术佳作。

导演埃里克·侯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唯美与浪漫的世界。

影片的古典气息扑面而来。

无论是优美的画面构图,还是古典油画风格的运用,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时代。

与此同时,影片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得古典与现代在电影中得以完美交融。

这种独特的风格,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更让人对导演的艺术造诣佩服不已。

影片中的爱情故事同样引人入胜。

男主角与女主角之间的情感纠葛,既有甜蜜的浪漫,又有深刻的思考。

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更是一种对人性、对道德的探索。

影片通过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是道德底线。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拍摄手法也十分独特。

导演坚持使用中低成本的拍摄团队,使用两架16毫米摄影机进行拍摄,绝大部分镜头都在室外取景,坚持使用自然光拍摄。

这种看似“老派”的拍摄方法,却为影片赋予了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影片中的画面,无论是阳光明媚的午后,还是月色朦胧的夜晚,都美得令人窒息。

然而,影片并非完全沉浸在唯美的世界中。

它也有着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影片中的某些情节,如男主角偷窥女主角的裸露睡姿,扮成女人和女主角亲吻爱抚等,都让人对爱情与道德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这些情节并非简单的情色描写,而是对爱情与道德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探讨。

总的来说,《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是一部集古典与现代、唯美与深刻于一体的佳作。

它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思考了爱情与道德的关系。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导演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对艺术的无限追求。

这部电影不仅值得我们反复品味,更值得我们深思其中的内涵。

《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短评

外焦里嫩了我

8分钟前
  • 飯团君。
  • 较差

属于怀旧古典作品,叙述方式走复古路线,果然是大师,但感觉形式大于内容,故事平淡无奇。

11分钟前
  • le petit chat
  • 还行

爱情如信仰,直到你说出愿意再见到我之前,我都可以隐姓埋名。感谢优秀的翻译,台词太好了。

15分钟前
  • ibelieve
  • 推荐

侯麦的电影总是让我舒服、平静。

20分钟前
  • 梧桐更兼细雨
  • 推荐

相对于这部片子时87岁的侯麦,我过于年幼无知。

22分钟前
  • 李萌lena
  • 较差

恰好是今天看到的“戒禁取见”

25分钟前
  • 一度的微苏
  • 较差

遗作气韵。拍了一辈子世俗男女爱情的侯麦,在遗作中将探讨的爱情定义到了更久远的时间,在神话与传说的边界处,展现了某种更纯粹更抽象的爱情,这种爱情超脱了肉身性别的限定,指向了无性别的神性,可看成是对爱情起源的探讨。

29分钟前
  • 微分流形
  • 推荐

格林童话比这好玩多了。

32分钟前
  • 老泰瑞
  • 较差

既是「神話」也是「誓言」。最後一部終於可以百無禁忌地「討論」愛情,愛情的靈與慾。最後的「命令」,是要好好活著

33分钟前
  • 阿树
  • 推荐

大师的烂尾,找不出里面有什么高深的东西,只觉得低幼而简陋,似乎是陈嘉上《画壁》一类的烂俗电影。

36分钟前
  • 山有林
  • 很差

安迪•吉雷

40分钟前
  • Franz_kafka
  • 很差

令人迷惑

43分钟前
  • 鸡鸭纳欧豆豆
  • 很差

“最终”的侯麦。

46分钟前
  • bloom
  • 力荐

看看神的爱情,纯洁、纯粹和充满诗意,爱侣是一体的。神的爱不在人间,食了人间烟火,爱情也就有了柴米油盐的味道。

48分钟前
  • susanlovesmile
  • 还行

侯麦终其一生以修行的毅力一部又一部拍着爱情——只说爱情未免肤浅,围绕爱情展开的所有情愫在大半个世纪以来打动了多少人心,在侯麦的镜头里看不到一处肮脏和腌臜,整整二十部电影,剔除了胶质的生活淤积,只留下明亮的徐来清风,一面不遗余力阐释爱情的复杂多义,一面信徒般对爱情有着纯真信仰;本片像是魔改了一部古希腊寓言,配以莎翁舞台剧般的念白,还莫名有些十日谈既视,虽然是非常简单执拗的情节,但在演员的投入演出中又非常吸引,镜头里唯美的风光,古典的服装,好看的脸庞,再夹带一点点半遮半掩的肉体撩拨,视听体验没有一丝游离——侯麦太懂坐在银幕前的各有所需的"期待"了;这是侯麦执导的最后一部长片,风格上又给人以惊喜,至此补完侯麦所有主要作品,再度感慨他是真正看破红尘却能悠哉其中的智者,与光影作伴的一生可谓圆满。

50分钟前
  • GIVIND
  • 推荐

侯麦真是越老越天真,可可爱爱

54分钟前
  • 浮生若梦
  • 推荐

候麦的片子好像就是道德先于爱情 这片就是过分的道德 全程无语的看完了 这俩人一个比一个墨迹 绝了

58分钟前
  • 万岁
  • 较差

我睡了啊... 印象中劇情好像很婆媽的

60分钟前
  • Jay
  • 较差

这么老了,仍然这么浪漫。带着洁净的善意。古典专一的爱情确实成了神话。 08-02 17:26 时分秒成为重要的事。

1小时前
  • 时以星
  • 推荐

看这部电影一定要进入古典审美的思维,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制造的是一种巨大的审美距离(Aesthetic Distance):哲思的台词、神话般的优美意境、比女人还美的男子、忠贞不渝的爱....侯麦一贯的隐喻和哲学。

1小时前
  • 零度倾斜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