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是一个宗教大乱斗的蒙昧时代,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终于文艺复兴。
蒙昧的开端源于宗教信仰。
中世纪宗教又以基督教为最。
每个时代的人类都活在焦虑之中,中世纪欧洲人的焦虑主要来源于对周身未知事物的本能恐惧;我们发泄焦虑靠买买买,他们靠祷祷祷;而基督教这一宏大庞杂的宗教系统则解释说明了人类所惶恐的一切未知,将种种未知归结于耶稣的对立面,并名之魔鬼。
女巫则是能与魔鬼沟通的女性,基督教异端向来包庇女巫。
未知的事故发生时,清教徒们首先想到的是遭到了魔鬼的迫害——以女巫之手。
于是女巫审判开始盛行。
在精神上他们审判“巫”,在肉身上他们审判“女”。
足见中世纪女性地位之低下。
1620年,一艘“五月花号”载着102个英国人来到大洋彼岸的美洲,其中有35名清教徒。
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们建立了庄园与教会。
教会驱逐了一家异教徒,共计6人,一对夫妇,4个孩子。
他们被流放到了荒蛮之地。
1.被“荒蛮之地”支配的恐惧
影片开头有一个看着庄园渐渐远离自己的主观镜头,展现了在第二批英国人登陆美洲以前初来美洲的英国人与原住民印第安人一起简单、富足的生活;其后的画面便只剩满目萧然,满眼荒凉。
寂寥的荒地放大了未知事物带来的恐慌和信仰的扭曲。
2.被“黑夜”支配的恐惧怕黑,算是人类的生理本能,不在特定情况下,现在的我们已无法感受到黑暗的可怖。
但导演Robbert为我们重现了这种最原始的恐惧。
全片最恐怖镜头之一黑夜中的细语,往往是原生家庭出现缝隙的开始,黑夜也是牛鬼蛇神藏匿作乱的最佳掩护。
摇曳的烛光只能照亮一方暗夜,那一方光明之外是无尽的悲伤的黑色。
3.被“双胞胎”支配的恐惧双胞胎,是常常出现在早期恐怖片中的意象,最有名的要数库布里克《闪灵》中的那对双胞胎姐妹。
闪灵 (1980)8.31980 / 英国 美国 / 恐怖 / 斯坦利·库布里克 / 杰克·尼科尔森 谢莉·杜瓦尔(笔者的心理阴影遮住了这张图)1692年,臭名昭著的女巫审判案发生,前因后果是三名小孩无端指控三名女性邻居化身女巫折磨自己。
这一事件深深影响了后世的表现主义恐怖电影,也(间接)催生出邪童cult经久不衰的神奇局面。
本片很明显有向这件事中取经,而最好的证据就是片中的双胞胎姐弟。
4.被“树林”支配的恐惧
对于这个树林特写,我仍然记得当时凄厉的BGM其实就是未知事物的一个代表,但在形式上,本片将主角一家对于女巫的恐惧转换为对于树林这个意象的恐惧。
5.被“宗教”支配的恐惧
黑山羊、野兔、乌鸦,非常明显的宗教隐喻
吹爆Anya的演技!
~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角度来解读,本片有许多种解读方式,再加上“中世纪”和“登陆美洲”这两大历史背景的交融,简直可以凑篇论文了,但大抵还是原生家庭关系啊,精神扭曲啊,社会地位啊一类的泛泛而谈。
从女性主义角度来解读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切入点,也很契合影片主旨,而且再明显不过了(大女儿受压迫最终解脱),无需赘言。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从神学角度出发的解读,其中又倾向于反宗教这一说,不论是父亲忠实信教却渐渐不愿面对现实的自我麻木,还是母亲丧子只知祷告还一面怪罪其他家庭成员的软弱无能,抑或是大儿子受到无时不刻的性压迫与警告导致的性早熟,都无疑是对宗教的赤裸裸的批判啊!
全片最诡异镜头之一再见蒙昧时代,且看《灯塔》!
(暴风期待555)
喜欢,4星。
感觉豆瓣评分太低了。
和《罗斯玛丽的婴儿》很像,同属心理恐怖片。
女主角的母亲凯瑟琳长得很像《美国哥特式》油画中的女人。
捋了一遍剧情。
片中的英国清教徒夫妇带着七八岁的长女和四五岁的长子移居殖民地(没有明说是哪个殖民地,默认为美国),父亲由于对信仰固执(傲慢)与殖民地庄园发生分歧,被放逐到人类社会外,在森林边缘开垦荒地。
长女对父亲执意离开种植园的决定有异议但是只能接受,她不仅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也从此与记忆中的文明分离。
长女不仅要农务还要操持家务,还要照顾在襁褓中的次子,一时疏忽,导致未足月的婴儿被林中女巫盗走并杀害。
从此,长女被母亲记恨(愤怒),在家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幸而父亲和弟弟——长子赖勒布相信她。
父亲为了获取是狼叼走了婴儿的证据,盗取了母亲的银杯,换来粮食和陷阱,他和长子商量好,在抓到狼之前,不把用银杯换取物资的事情告诉母亲。
母亲怀孕后,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出于对次子失踪的恐惧和对双胞胎的溺爱,双胞胎从不帮助干活(懒惰),这引起了长女的不满(嫉妒),出于对幼弟妹的不满,她自己编造了女巫的故事恐吓他们。
这时长子凯勒布已经是十多岁青春萌动的青少年,对成年姐姐的爱中掺杂了情欲(色欲)。
由于年幼时就离开英国,凯勒布对文明世界全无记忆,而是盲目崇拜父亲,笃信宗教。
当母亲发现银杯不见了,再度责怪长女时,父亲与凯勒布都没有维护长女。
母亲认为长女已经成人,提出要将她送到种植园帮佣贴补家用(这很像中国农村剥削长女的传统),同时也是年老的母亲对青春少艾的长女的嫉妒,因为父亲和长子仍然爱着长女并相信她。
凯勒布发现后与姐姐一同去森林寻找狼的踪迹,在林中被女巫诱惑(色欲),长女被受惊的马摔下后昏迷。
父亲在林中找到长女,长女怀疑这些事与家中的黑山羊(女巫的宠物)有关,被母亲责骂后自愿去羊棚照顾羊。
半夜,凯勒布回家,神志不清(被女巫蛊惑,吃了禁果,同时有强烈的罪感),在全家一同为长子祈祷时,凯勒布死去。
长女被双胞胎弟妹指认为女巫,为了自保,长女指责双胞胎才是巫师。
三小被关入羊棚,半夜,双胞胎发现女巫在吸母羊的奶,随后双胞胎被女巫带走(他们与次子一样是未受洗礼的孩子)。
父亲起床后,发现羊棚中母羊被碎尸,双胞胎不见了,黑色公羊将父亲撞死。
长女醒来后,发现父亲已死,被醒来的母亲认为是凶手,母亲想将长女掐死(暴怒),被长女反杀。
长女对发生的一切感到不解,询问黑色公羊(之前她和家人一样,并不相信女巫存在),被魔鬼用食物、华服和文明世界诱惑(贪婪),和魔鬼签下了契约(此处点明,长女不会写自己名字,由魔鬼教她写)。
最后,长女带着山羊进入丛林,参加了林中女巫的聚会。
七宗罪中唯一没有出现的是暴食,也可能用饥饿(即想要暴食的欲望)来指代了。
很喜欢这部电影。
3星,片子直截了当,不难理解。
女主小萝莉实在是太可爱了,长的太美就是作孽,引人犯罪啊。
西方女巫其实跟中国的“红颜祸水”异曲同工,美色就是吸引恶魔的根源。
美就是一种罪, 美就是吸引人们来消费,来争夺的一种资源。
也是人类的最大的欲望。
在宗教里就是原罪之一, 我本人并不讨厌魔鬼,魔鬼原本是天使,坠落的天使。
因为有了坠天使,人类有了智慧,有了欲望,有了自由。
合理的看待美, 管理美这个资源,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走向我们的是我们难以自拔的走向我们的险恶命运——苍白的绝望笼罩死寂的阴云笼子里的每一步都仿佛收紧的绞刑结,直直咬向脖颈骨,执意截断贫穷疑瞥仿佛没有因由的责难嘶嘶低吼,随时要扑向弱者答案必需,悲哀无尽所有的符号一定要沾满血污而信仰,这残酷的刑具在漆黑的惨白里将所有沉闷转化成纯粹的丑恶在狂热的篝火旁,完成飞升的献祭——被掐断的那朵花被淬污的那朵花那朵花被压烂在一片墙垣的夹页里
《女巫》的故事发生在生活艰苦、宗教强势的17世纪,彼时无数欧洲人漂洋过海,千里迢迢来到美洲大陆生活。
在新英格兰,天主教会的力量还十分强大,它们与以《圣经》为唯一准绳、蔑视教会权威的清教徒产生了冲突。
虔诚的清教徒威廉(拉尔夫·尹爱森 Ralph Ineson 饰)便由于与教会不合而遭到种植园的驱逐,被迫带着妻子凯瑟琳(凯特·迪基 Kate Dickie 饰)、长女托马辛、次子凯勒布、双胞胎兄妹乔纳斯和莫西,及尚在襁褓中的小儿子萨缪尔远迁到一处阴森可怖的森林边缘。
起初,他们为摆脱了教会的阴霾而感谢主的恩赐,但很快艰难的生活就令他们愁眉不展。
就在这时,萨缪尔意外失踪,这给一家人的心头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接下来,一系列变故接踵而至,家中人心惶惶,他们相信这些厄运都是林中女巫所致,但他们也相信自己对上帝虔诚的信仰将帮助他们战胜恶魔……但他们真的能吗?
这是一部充满宗教色彩的影片;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彻底的宗教故事。
与一些充满模棱两可、暧昧不明的宗教符号的电影不同,本片的立意可谓相当清楚:它与传统的惩恶扬善的宗教故事不同,它从现代视角出发,不仅探讨了善恶关系,还引入了对宗教本身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的批判。
《女巫》是一部恐怖、惊悚片,但它并不同于我们一般印象中的恐怖片。
它其实更偏向惊悚,而不是恐怖。
它不会用一惊一乍的影像或是音效吓人,而注重给人造成心理压力的氛围的营造。
打个不全面的比方,这二者的差异可能在于,前者是让一个背对着你的长发女子突然转过一张鬼脸来,吓你一跳;而后者是让一个背对着你的长发女子慢慢转头,还没等她转完,可能你已经被自己吓死了。
如果你看过《闪灵》,你就可以想象到《女巫》从头到尾散发出的是怎样一种气质:阴冷、朦胧、诡异,使人从压抑,到歇斯底里的疯狂。
这种气质的养成是多方面的,在这些方面《闪灵》和《女巫》很有相似性。
第一是天气。
如同《闪灵》有很多阴天、雾天、雪天一样,《女巫》大部分时候都是阴天、雨天,即使是有一点阳光的日子,在导演的镜头下也是一副阴沉沉的样子。
《女巫》的立意是非常鲜明的,甚至是非常类型化的。
这一立意类型中的代表包括《闪灵》、《迷雾》、《鬼书》以及这部《女巫》等等。
这些影片都喜欢用压抑的环境或是外化的魔鬼,循序渐进地逼出人们心中内在的恶魔,由此表达出“每个人都有心魔”、“心魔比鬼怪更可怕”、“魔鬼不是来自地狱而是来自人心”之类的命题。
在《女巫》中,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信仰《圣经》,相信自己是有罪的。
大家闲着没事儿就是虔诚地祷告和忏悔。
跳出宗教,从现实的角度来讲,认为自己有“罪”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每个人都有缺点。
父亲外强中干,种不出庄稼打不到猎物,却很要面子。
这对于以他为顶梁柱的整个家庭来说,是致命的。
真可谓娃熊熊一个,爹熊熊一窝。
母亲遇事只会祈祷、哭泣、怀疑和指责。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母亲的扮演者是英国演员凯特·迪基。
莫西当面向托马辛恶言恶语,抱怨弄丢了萨缪尔导致她不能出去玩儿。
大女儿托马辛和次子凯勒布都是懂事的孩子,但也难免有一些缺点。
托马辛常年操持家务,不免心中烦躁。
面对莫西的指责,她直接吓唬莫西。
而凯勒布试图帮父亲分担家庭的重担,调和家人之间的关系,但他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青春期男孩对女性的向往。
他甚至会偷看姐姐托马辛逐渐发育的胸部。
所以,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有轻有重。
这本来没什么,例如父母完全可以告诉凯勒布他的欲望是正常的青春期表现(当然那时候还没有“青春期”这个词),帮助这个青春期男孩直面自己成长过程中不能理解、又难以启齿的改变。
但他们没有。
他们眼中只有所谓“信仰”,为了这信仰,要“存天理,灭人欲”。
本该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没有互相施加积极的影响、没有在逆境中相互扶持,而是用虚无代替了实际。
当这片虚无不能缓解他们的困境时,就以弱者为替罪羊、在猜忌中分崩离析。
这,是本片最让人细思恐极的地方。
《女巫》除了挖掘心魔以外,还讨论了信仰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我们惊讶地发现,宗教,或者说信仰,没有拯救这个家庭,反而加速了他们的毁灭。
这是对迷信宗教非常直接的批判和讽刺。
这个虔诚的家庭始终相信信仰可以拯救他们,于是荒废了物质生产,荒废了亲人间的交流。
信仰是向善的手段,结果变成了最终目的,本末倒置。
面对逆境,他们成了鸵鸟,而信仰成了他们得以埋头的沙地。
于是,他们越是狂热而盲目地追求信仰,他们离真正的信仰越是渐行渐远。
最终,他们言圣人语,行魔鬼事。
最终的最终,只有魔鬼。
这个寓言囊括了人类历史很多令人发指的悲剧事件,如与《女巫》故事相关的17世纪美国萨勒姆猎巫事件、二战时期德国对犹太人的系统性屠杀、1966-1976年的中国、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等等。
普通人,怀着“虔诚”的信仰,行魔鬼之事。
回头再看,彼时他们的“虔诚”是多么虚伪,他们的行为又是多么可憎。
很浓的宗教色彩,给我展示了的中世纪世界时新英格兰地区清教徒的悲惨。
影片不是很注重一些吓人的小伎俩,而在氛围的渲染和画面的描绘上下足了功夫。
我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个家庭一步步走向毁灭,撒旦最后利用家里每个人的弱点和家庭内部的矛盾和不公,彻彻底底毁掉了这个家庭,究其根本,还是每个人心中的黑暗面都被环境压迫得不得不显现出来的同时被魔鬼抓住进而利用,只有大女儿是真正无罪,却被全家诬陷走向深渊。
缺点的话,呃,这恐怖片也太不恐怖了吧!!
(第一次写影评)
《女巫》的评分实在偏低了。
全片无尿点,惊悚气氛渲染的很好,情节紧凑,最厉害的是导演在恐怖片中又表达了一些家庭伦理和宗教方面的观点,非常自然。
在观赏一部精彩恐怖片的同时还能收获一些对生活的感悟,难得一见的佳片。
导演在家庭矛盾上着实下了不少笔墨,片中母亲喋喋不休的抱怨,父亲的自负,女孩儿的善良懂事,都像极了很多家庭。
尤其是母亲和女儿的矛盾,看似母亲因为两个儿子的死责怪女儿,矛盾激化后才看出来不止于此,母亲其实嫉妒女儿,嫉妒女儿分走了父亲和儿子的爱,嫉妒女儿的年轻活力,从母亲比片中年纪老迈许多的褶皱皮肤也能看出导演想要表达这一点,而女儿一直到最后都还在哭着对母亲说我爱你。
这就很厉害了,西方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感悟确实比中国要深刻,在中国被孝道束缚下,人们总是看不到父母的错处,更可怕的是,许多对孩子来说很残忍的做法都被视作习以为常的正确,完全意识不到错处。
孩子从一开始对父母就都是纯然的热爱,不掺杂任何其他,那么为什么有些人长大后却不孝顺了呢。
如果总是以儒家的孝道去强行约束子女的行为,而不从根源上考虑原因,一定是事倍功半。
而在片中,导演似乎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英国到新英格兰种植园,再到荒地,母亲利用自己对不断变差的生活环境的抱怨,成功让自己成为家庭中最有话语权的人,父亲总是受她驱使,照顾她的情绪,对女儿更是严厉,而在面临生活不如意时,毫不顾及孩子可能会听到的大声抱怨,甚至于把自己的情绪宣泄在孩子身上,片尾崩溃后要杀死女儿导致被女儿反杀,让人不禁联想到现实中的家庭关系恰似如此。
还有人性的表现也很出色,父亲温柔但自负固执,对母亲的刻画没有任何优点,活活一个怨妇,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事态变得糟糕时其他人都在努力补救,而母亲则是努力的展现自己的受害者地位,除了谴责抱怨什么都不做,俩小的双胞胎也展现了作为熊孩子的邪恶。
而所有人共通的特点就是需要给悲剧的发生找一个罪人,一个可以谴责惩罚的人,来给自己一个宣泄口,无疑遭罪的就是大女儿。
原本善良懂事的大女儿在面对全家人的指责敌视后,终于也为自己找了一个宣泄口,指责家里的黑山羊,以及常常与黑山羊耳语的双胞胎。
然而大女儿的指责却是对的,黑山羊确实是魔鬼,双胞胎被蛊惑。
但却没人相信大女儿的话,最后全家惨死,大女儿也真的成为了全家人所指责的女巫。
感觉这个剧情其实也是导演在影射现实生活,许多家庭信奉棍棒出孝子,对孩子打压式批评式教育,但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孩子本是一张白纸,到最后都往往会成为父母口中所描述的样子,越是批评贬低,最后结果越是不如人意。
再说宗教,父亲是虔诚的教徒,全家人都跟着信教。
有信仰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从一开始就给人很不舒服的感觉,因为他们的祷告词里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sin(罪孽),这是典型的恐吓式信仰。
小心翼翼的遵守戒律就能上天堂,一旦犯戒就下地狱。
这种恐吓式信教的方式,到今天依然存在。
田地里玉米收成不好,儿子被女巫偷走,这一切的灾难在把责任推给大女儿之前,母亲都认为是因为他们来到了蛮荒之地违背了上帝的旨意所受的惩罚,把一切幸运和不幸都归为上帝的旨意,其实一种逃避自己人生责任的方式,这样自己就没有任何责任了。
那些宗教的狂信徒何尝不是如此。
还有儿子被女巫下咒,死前露出了自己即将投入主的怀抱的狂喜,大女儿片尾终于被魔鬼诱惑,在火堆前漂浮时脸上也露出了狂喜,无论是信仰的正教还是邪教,这种狂喜都很吓人,那表现出的是对自己人生的完全放弃,转而把所有的一切都寄托在一个不可确知的信仰上,忒吓人。
所以觉得,女巫在豆瓣的评分实在低了。
恐怖片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该片种制作成本普遍较低,作品质量严重参差不齐,内容又大多是怪力乱神,所以在很多语境之下,它都是进不了大雅之堂的东西,除了《闪灵》《魔鬼圣婴》等少数几部重量级杰作之外,恐怖片大多数情况下在一种边缘的境地,目前国内外院线的一些恐怖片大多粗制滥造,几乎和格调不沾边。
恐怖片近来有点青黄不接,这几年除去温子仁的几部恐怖片作品具有可看性之外,很难找到令人满意的作品,即使是去年前年比较有口碑的《鬼书》和《它在身后》对我而言都是差强人意的作品,而我昨晚星夜看完的《女巫》却真的给了我挺大的惊喜,它是一部极有格调的恐怖片,是一部有艺术追求的恐怖片,它让我看到了恐怖片这块艺术荒地上还是拥有希望的,它是一部罕见的佳作。
《女巫》的故事很传统很简单,但是创作者在故事背景、人物设置、布景细节,叙事风格等各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
《女巫》的故事时代很具有说服力,故事背景放在了17世纪的美洲大陆,这个时代仍然在中世纪猎巫运动的尾期,300年前后成千上万女性被迫害为女巫被教廷和民众活活烧死。
影片中的英格兰清教徒移民家庭与殖民当局的教派发生了宗教上的冲突,一家七口人被迫离开原先居住的殖民村落,独自来到远离人群的森林边缘开垦农场,故事设置的时代虽然已经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但是在乡野农民之中,中世纪宗教控制的遗迹依然存在,家庭中的宗教氛围依然极其浓厚,一家七口人虽然远离了村庄,但是依旧虔诚的沐浴在上帝的泽布之下,努力在新大陆上耕作生存,然而撒旦从他们内心里走了出来。
人物上设置,故事中七个角色的六种角色属性设置非常明显,父亲这个角色是最复杂的,他看似以父权强力的控制着家庭不四分五裂,但是骨子里却仍然隐藏着怯懦,容易动摇;母亲这个角色则是偏见和猜忌的主要力量;大儿子刚进入青春期,对性的欲望刚开始萌芽,开始对姐姐产生欲望;大女儿则是影片中最纯洁的存在,但是在所处时代的父权时代之下,她是最无助的宗教迫害靶子,拥有少女曼妙的躯壳就是她的原罪(在这个男权时代里,女性被当作不能控制自己本性的低劣存在,女人对男人的诱惑导致了死亡与堕落,而女性的自恋和反复无常让她们成为撒旦天然的盟友),中世纪猎巫运动对女性的摧残本质上男权宗教对弱势女性的邪恶迫害。
另外是影片中的双胞胎,虽然是孩子,但设定里的他们是传声筒一样的存在,是谣言“无辜”的传播者;最后是影片中没有受洗的婴儿,他是故事的起点,没有受洗让他带着宗教信仰上的天然缺陷。
这六个角色属性各自带着自己的宗教标签,看似是虔诚的一家人,但是各自人性上的弱点最终让这个家庭在顷刻间土崩瓦解。
蛮荒森林在影片之中是个禁忌,它可以看成是未知带来的恐惧,而黑山羊、红眼兔子、乌鸦都是传统经典的撒旦化身,当这些暗示性的撒旦隐喻反复出现在镜头细节当中时,家庭的内部矛盾开始潜移默化的投射到对外部象征性符号的恐惧之中。
撒旦住在森林里,也住在这家人的内心里。
这个小成本的恐怖故事没有桎梏于“血浆”、“一惊一乍”和“怪力乱神”的小成本恐怖片标配之中,而是巧妙的将这个极具宗教内涵设定精准的融汇进了社会、家庭伦理的内核之中,让电影拥有了独特的思考深度。
此外本片在布景、服装等细节下的功夫和对时代背景深度的写实性考量让故事经得起反复咀嚼,而导演在叙事上的沉稳、简练和对气氛的精准把握竟然给故事带来了让人不寒而栗的诗意,一步一步的将这家看似坚不可摧的虔诚基督徒家庭带入无底的深渊。
这个简单的故事隐含着对中世纪宗教男权主义的批判、对家庭伦理的精准剖析,各种象征元素熟稔于手,看上去波澜不惊,实则充满艺术雄心。
《女巫》是一部相当具有格调的恐怖片佳作,是一部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恐怖佳作,是一部上得了大雅之堂的恐怖片。
影片最后一幕很有趣,裸体女巫们腾在半空之中,极具画面感,让人想起十八世纪末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的画《空中的女巫》,也莫名其妙让我想起宗教黑暗时代结束之后女权主义者歌德所作《浮士德》中的不朽的诗篇: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吧。
虽然看完此片这句话听上去像个黑色的笑话。
很乱,感觉导演抓不清重点,什么也都想要一点,导致电影变成了一锅粥乱炖,故事整体倒是不差,但感觉看完了就是看完了,搞不清想表达什么,总不会就是花大钱拍个电影讲个大家都听过的民俗故事吧?
本以为片名女巫,是讲中世纪的猎巫故事,讲对女性的压迫啥的。
但就这整体下来,感觉就是个普通的民俗故事。
要说宗教吧,电影里一直在论及上帝的存在,但只是迷信而没有信仰可言。
再者,也算是这类恐怖电影常见的问题,就是只有恶魔的存在,却没有天使。
也没《驱魔人》那种感觉出来。
要说传统诗歌吧,措辞上是有那股文绉绉的味儿了,但完全没那种美感。
要说民俗故事吧。
民俗故事都是有强烈的目的性的,河边有水鬼,所以别去河边玩,林子里有女巫会抓小孩吃,所以别去林子里玩。
如果说是女巫花了一部电影的时间把小男孩引诱到林子里了,最后全家出动都找不到,电影结束一家人只能忍着伤痛继续活下去的话那还算个传统民俗故事。
但她这全家死光光了,也没啥教训可言啊。
区别于台湾省地区和东南亚的精神式恐怖,《女巫》可算是展现了西方宗教式的恐怖,黑山羊出来的时间就有点可怕了,女主一家因为受不了区域里的信仰追求而离开了!
没看懂杀害孩童女巫的设定,女主的家人被兔子山羊蛊惑,家人怀疑女主是可怕的女巫,喊冤被诬陷,小男孩被女巫抓到后进行诅咒,也没太看懂,肚子里有个苹果,也好可怕!
导演说想用胶片结果太穷,我倒觉得这个的数字摄影正合了以前迈克曼period电影用数字的想法,凸显时代片的现实感;1.66这个画幅比感觉是太迷库布里克
黑山羊,吃了不就行了
Wouldst thou like to live deliciously
观影过程≈调低声音……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不信——不是把音效弄得吵死人就叫恐怖片的。
没看出个所以然来,没意思
并不是恐怖片 应该算是剧情片 整体的设定+摄影为影片增添许多亮点 剧情平淡缓慢一步步走入恐怖之中 真正所谓的恐惧 是对信仰的缺失 和对挚爱人的怀疑与不信吧 不过这些年来最喜欢的这类片还是它在身后
好看???????
文艺惊悚片,片子中所指的“女巫”作祟不过是指主角一家不同特性的人所折射出的各种人性弱点,加入宗教色彩,更多象征性符号,让故事看起来更加鬼魅邪狂,导演把延伸和意寓这种概念玩出花样,给了这个故事能以更宽阔和更深入的思想解读,因而它会让你有这样或那样的细思极恐的主观臆想,很不得了的手法
有些小地方还是很心里惊悚的。那个小男孩回家后的夸张表演……不过不怪他,怪导演和编剧这样设计,只能这么演吧。乔伊很不错,垂发那刘海,垂泪那神情。讨厌这样主题先行的,宗教质疑和社会背景讨论喧宾夺主,让恐怖片沦为附庸,黑山羊苹果龙凤胎等等都变成了象征元素,一副等着被观众指认和解读的姿态,让我神烦。好好拍电影不好吗,好了好了,知道你导演大人有好多思考,思考有好多深度了,求你放过电影去写论文吧。男孩偷窥姐姐(导演还三番五次地去表现),和深林多苹果女巫,本来可以串起来成为一个很好支线,没想到就这么白驹过隙地废掉了。小男孩对姐姐偷窥行为和忠诚保护行为貌似冲突实在又完美互政的一体两面,是影片最有意思的地方。
WTF我都看了什么?完全无法理解这都是些什么神鬼神怪的东西,也不是很懂想要表达什么,看了影评发现通篇都是宗教隐喻,古英语听不懂看了英文字幕还是不懂,唯一就觉得Anya Taylor-Joy很漂亮。
比起北欧人的传说,艾格斯的意象恐怖和震荡声效更适合在荒芜幽闭之地发挥出更大的效果,比如幽暗森林和静默的海洋,消没了世俗生活与怪谈传说的边际,吞噬了残存的理性和伦理,于是荒寂和暗夜滋养了恐怖又令人兴奋的疯狂想象
2020.01.23拍得挺有味道,但可看性不强。
不是传统的恐怖片,清晰得告诉了观众女巫是怎么诞生的。
VVTF
女巫迫害史就是资本主义形成时让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工人,让女手工艺者/知识传播者失去劳动资格成为无偿劳动者的历史。这片里说明女人真的成为女巫并找到组织才能活下来,真让人高兴。
当整个世界都抛弃你的时候,与撒旦make a contract 变成了唯一的选项。
这家人有病…女主妹子挺可爱的。
故事所处时代的特性很诱人,“女巫”有多种化身,不祥的动物、也是对人(信徒)的罪的指控,最浅显的即是女性地位失落的体现。配乐做得最出色,进阶地渲染着角色心底的紧张不安,最后女巫的群舞则近乎释放。聆听你祷词的不只是上帝,不成人就成魔。演惯疯魔角色的Kate Dickie阿姨这回明显还没过足瘾
不吓人的家庭伦理剧。
能猜到结局的都不算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