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是米歇尔冈瑞的作品。
其实三部里我最喜欢这个。
很像他的东西,但看的时候并没有想起他的其他作品。
故事和拍摄手法都很喜欢。
比起暖暖内含光好多了。
粪。
carax还能更疯么……虽然我很喜欢很喜欢新桥恋人,但是坦白说这个片段我并不是很喜欢。
但是三个导演里我最喜欢他。
战栗东京。
毕竟都是亚洲人,彼此理解可能容易点吧。
但是故事本身不是特别喜欢。
啊,就这样。
Gondry在小电影里又玩了把“小电影”。
只在最后用了点CGI,而且故意在花絮里卖关子。
MG工作方式:no rehearsal, keep shooting鲜活直取。
改编自小女孩Gabrielle Bell的漫画书,纽约搬来东京。
http://www.drawnandquarterly.com/imagesPreview/a481638e1f27c2.pdf女主演藤谷文子竟是Steven Seagal的女儿。
Carax的开头很棒,一如他和Lavant之前的风格。
米田共被捕后乱语,画面也乱语。
还有政治隐喻,南京bomb、手机拍绞刑(Carax亲自上阵)。
Lavant不再叫Alex,Carax的电影也不再有爱情。
女老外拿个类似HDV的就把Carax给办了。
第一个长镜头的排练有点像Gondry拍star guitar的准备。
幕后花絮的摄影和剪辑是熊切和嘉,估计也是Carax的粉丝。
奉俊昊的画面是最精致的,要求严啊,故事板,等太阳,等情绪。
第一和第三个故事都非常地日式,相比起来第二个故事尤为特别。
那个下水道的怪人梅德拉是一个尼采般的人物,我们曾以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或怪物,但是后来发现他是有理性的,因为他是能说话的。
他说的话是“只有三个人”懂的话,那是一种包含着情绪张力和暴力性的菱角、将身体牵涉进去的语言,与平静圆滑的日语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少数的语言必定和用来沟通交流的语言有着本质性的差异,或许他甚至不需要学习,用这种语言沟通更多地像一种神秘仪式。
这种语言意味着他不必依靠“多数”而活着,不必要被语言驯化成一个庸人。
他背负着上帝的罪,要宣判他在他最讨厌的土地活着,他说:“我母亲是圣人,被你们所有人强奸了,我是你们的儿子。
”然而在着神圣的罪恶中,他每一刻都在肯定自己的生命:“我热爱生命”、“我不想死”、“我的上帝那里没有镜子,但是我知道我是漂亮的,因为我母亲对我这样说过”。
他并不是军国主义的象征符号,他吮吸着王菊的力量(正如吮吸着钱的力量那样)。
在他看来,日本地上的生活是丑陋的,那丑陋不是别的,正是尼采所说的“虚无主义”,让眼睛变成了阴道。
吊诡的是,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都将梅德拉变成了一尊圣像,他们并非没有对生活中的虚无无动于衷,但是他们还是得依靠一个偶像。
正如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后被民众追捧那样。
这无疑是一部尼采主义的短片,我们能够看到一种宗教的激情,迪奥尼索斯的幽灵徘徊在这个发达资本主义城市的上空,这种激情是和世俗意义上激进的恶伴随在一起的,这到底是我们对邻人的恨、对日常生活只恨,还是尼采所说的遗忘了仇恨的先知,还无法得知。
好像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一个触动的电影了。
三个近乎完美的短片,一个统一的反省。
在三个故事中展现了现代性城市的三个侧面——物化、无信仰、孤独。
没有拿到什么奖杯,可我觉得真的登峰造极了。
Michel Gondry把他在《睡眠科学》中亦真亦幻的技巧用在了第一个短片中。
这一部分就好像是《裸体午餐》的日本版,弘子一步一步地脱离人的性格,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存在感;而其超越《裸体午餐》的地方在于,当她化为一个物之后,她才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
爱好、兴趣,一切都被否定;存在的评判标准只在于物化的竞争。
隐喻在片中不断出现,各种机器,片中片里的进化与退化,人就像汽车一样——回收、抽去内容、压碎。
第二个短片开始的一段悠长而紧张的镜头很爽……我们在下水道遗失了什么?
它又带着什么来报复?
我们到底强奸了什么?
这是三个短片中对于主题的表现最含蓄的一个,但在气氛和镜头的把握上,它的主题其实已经和盘托出了。
苍白和冷漠的日本,有活力的仿佛只有这个红胡子的梅德——无论从外形上,还是从内心中。
在看这个短片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导演在把梅德的形象往基督教的故事上拉:打脸,信仰,处刑,重生;而他从天桥上走过扔炸弹的桥段,也许可以从摩西开红海处找到影子。
而遗憾的是,当代的城市已经完全没有可能被救赎了。
奉俊昊的第三个短片相当沉得住气。
就好像在《母亲》中渐渐的爆发一样,看这个短片前半部分的时候我本来还想说这个短片小气了,可是当香川照之走出家门,在东京的街头游荡,慢慢地让观影者发现整个东京空空荡荡的时候,荒凉的悲剧性震撼扑面而来。
每个人都被自己套在一个圈圈里。
这第三个短片仿佛也对这沉重的三部曲给了一个稍显光明的尾巴,毕竟苍井小妹妹最后没有回去是吧。
只是在看到香川和苍井的对手戏的时候,我总看到有种怪叔叔推倒小罗莉的幻觉……
梅尔德似乎有些法西斯的暗示,最后绞刑后的复活及消失也有特殊暗指。
第一个故事中也出现过法西斯的符号,有了呼应。
相比巴黎,我爱你!
这类小段式的,此片靠谱得多。
本片是由三部短片组成的,可以认为是展现了三个外国导演眼中的日本。
第一段《内部设计》来自于Michel Gondry,曾经执导过《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我最喜欢的爱情电影。
故事挺有意思,说的是一个没有工作、寄居在朋友家里、被认为百无一用的女孩,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把椅子,同时也发现了自己作为椅子的价值。
很荒诞,可是表现了一种生活状态——年轻人感觉自己无法适应这个社会,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只能以一种卑微的状态存在。
当然,也可以理解得积极一点,说是年轻人应该放低身段,不妨从低起点开始就业,也许反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后一种理解方式很适合我国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宣传口径,可以引进来作为我国就业工作的宣传片。
第二段《粪》来自于法国导演Leos Carax。
故事有点儿神神道道:一个住在下水道里、只吃花的怪人,不断出来骚扰市民,引起了广泛的恐慌,甚至用当年二战日军的军火伤害市民,抓住他后却发现无法沟通。
最后通过一个外国的律师总算是跟他进行了交流,他的话却让日本人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怪人最终被判处绞刑,可是在执行的时候他却神秘消失。
说实话,这个故事我没太看懂。
一开始我以为导演想说的是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对日本国民造成了伤害。
可是那个跟他交流的律师,他们在法庭上的对话,以及怪人最后的消失又是什么意思呢?
第三段《战栗东京》来自于奉俊昊。
他可以说是最牛逼的韩国导演,他的《杀人回忆》《汉江怪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韩国电影的最高水平。
这一部也是三部短片里我最喜欢的一部,讲的是一个超级宅男的爱情。
为了寻找喜欢的女孩,一个10年没有走出家门的宅男鼓足勇气出了门,却发现街道上空无一人,人们都已经宅在了家里,地震也只不过让人们暂时走出家门,晃动过后,依然各回各家。
艺术工作者总是对一些社会问题比较敏感,也许这种宅文化已经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影响到了人际交往、社会交流、以及爱情。
爱情很伟大,以至于有了惊天动地的力量,可是那种在身上画上按钮、一触即发的爱情,归根结底还是挽救不了日益陌生和冷漠的人们。
Hikikomori(宅)pulliing away, being confinedJapenese term to refer to the phenomenon of inclusive individuals who havechosen to withdraw the social life, ofen seeking to extreme degrees of isolation and confinement.东京部落的一个chapter?
有条不紊的整齐与一丝不苟的寂寞。
不敢暴露在阳光下的阴霾。
苍白的肤色。
这是所谓宅的一种状态。
来来往往于城市中间的落寞。
不敢面对生活,剥离于社会的转变,不想用固步自封来形容,这是一种无奈。
很喜欢女主角。
摩托帽代表现代社会,吊带裤代表小小的心思,浅浅的欲望。
瘦弱,年轻,很漫画,很自然。
不矫情的话,普通。
我喜欢会骄傲的嘴唇,会翘的。
其实,冗长的独白本身就是建立起了宅这种行为对于孤单的深深的矛盾。
渴望倾诉,只有自己。
Shaking。
shaking。
男,不知所措,久年没有眼神的交流,让他遇见她时,由内而外的动摇。
孤单战胜的是恐惧。
我不喜欢,总有人把宅挂在嘴边,宅个毛,某某人说“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孤单”,赞同,学来的不过是跟风似的吵闹。
原题。
男,跑出去里世界,到外世界,却发现,空无一人。
大家都开始将自己藏在屋子里,长长短短的进度,深深浅浅的海洋。
喜欢,最后男按住了女身上关于爱的按钮。
那是一个所有孤单的人美好的期待。
她将概念画在了肌肤表面,其实也是在孤单中提醒,这些概念的存在。
外化,这是一种记录的外化。
我喜欢这个故事,是个童话,男让我想起来的村上春树,这个男的好像是拉贝日记里的那个最坏的日本军官。
这是一个很多人,一直在期待的故事,有人沉浸在自己编织里的孤单,其实是觉得这种感觉才是与童话般的邂逅的完美的前奏。
很多人在期待,有你有我,有曾经你的我,有曾经我的你,有没有过的,有反复来过的。
我们不曾失去希望。
宅是一种固若金汤的回避,也是一种漫不经心的等待。
最后提一句哈,我是五号。
三段(大导) 极具风格化的故事和影像,缤纷而天马行空。
无所事事的女孩发现自己的心脏被蛀成空心囚笼,变成椅子姑娘后感觉到“自己从未如此有用”。
第二个故事切实看到新浪潮激进政治片的先锋怪诞气质(卡拉克斯不愧,应该也看了很多日本新浪潮吧!
)以“粪”为名的怪物藐视一切、藐视民族与人类、以钱和花为饲,却热爱生命,双生的镜像设计——以追求美善与正义为己任的法国律师,丑陋的下水道怪人是后现代的钟楼怪人、歌剧魅影,是日本文化传统、现代文明和战争工业媾和的产物,帝国主义与战争的畸形婴儿,与植物共生,也象征了杀不死的自然与原始力量。
第三个故事失真、美好而动人,奉俊昊的摄影(苍井优)太美了,大光圈、曝光、颤抖的影像具象化人物心理感受。
宅男宅家十几年为了一见倾心的女孩踏出家门(喜欢这一段挣扎的镜头),发现Tokyo已经变成空城,所有人都退回了自己的世界。
女孩身上的按钮,可以操纵沉睡、清醒和爱,她是否是真实的人类呢?
但是绿色,生命,爱情真美啊。
卡拉克斯每次聚焦于深刻的话题上时就会给我一种用力过猛的生硬感,当背景置于东京时更仿佛水土不服。
下水道作为城市的阴暗面这个视角很精巧,而后便昙花一现。
很不起眼的“居所(问题)”在我看来成为了 《室内设计》(一) 和 《震动东京》(三) 的共性。
城市是人类利用社会职能构建的产物,而居所作为个人职能的栖居地,它的压缩和扩张可以是客观的面积,也可以是主观评价。
在固定的时空中完成二者的“黄金分割”,总有种薛定谔的猫的意味。
好像所有展现人与东京这座城市的关系的文学作品都喜欢上来就强调蜗居的概念,但我很少在中国文学中看到类似的描述。
就算日常听到人们对房价和个人空间的抱怨,但在国人的普遍观念中这好像也不是特别重要的概念。
当然这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
从古至今的人生意义探讨在我看来本质都是职能困境。
社会性作为无数种个人性的总和和提炼,在个人性中追求社会性,在社会性中追求个人性,我还是认为终究无解。
一在主体职能和社会职能之间讨论人的存在意义时说我做喜欢的事情就是我存在的意义(主体职能),但要超越其他人才算真正的意义(社会职能),否则最终只能是“在水泥的罅隙间游荡的鬼魂”。
椅子叠加鬼魂的概念精巧地融合了两种职能,但这种叠加仍然是表里关系。
我觉得一实在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只差放进哲学教材。
三把传统意义上御宅族的形象进行了修订,选择用更柔和的眼光看待这种社会现象。
人物设定上颇具个人风格的整洁和收集癖好,温暖的午后柔光——这种弱化隔阂的换位思考才是真正的普适化——阳光投下的影子一定要有导演本人。
其实在第一次地震前还有一次真正的“震动”,就是男主内心独白道自己可以感受到阳光和钟表的运动。
在明确感受着时间的流逝的同时,东京的居所是唯一可能让自我不再流逝,至少也要减缓这个进程的存在。
房间中十年的收集品也呼应了储存时间的概念。
所以宅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抵抗方式。
角色手心里手纸卷的圆形印痕(日本国旗)可以理解为导演的黑色幽默,在轻飘飘地和观众聊这样的国家多久会完蛋,也可以作为这种困境对个人的影响究竟多久才能消失的疑问。
虽然三在讽刺现象,但我觉得无意间已经赞同了一:无论哪个在社会中游荡的鬼魂都在称赞那间用来储存的居所是个好地方。
-最后,有点好笑,三不就是人形电脑天使心吗。
幸福是什么?
幸福就是结婚。
生小孩。
上下班朝九晚五点坐一天的办公室?
这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幸福。
如今有多少人关心自己精神上的充足与幸福感。
中国人现在很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了。
那你的精神信仰又是什么呢。
你恋爱了。
你快乐吗。
你工作每天坐办公室困不困呢?
脑袋一片空白吧。
下班了看电视你快乐吗。
节目无聊有聊都会看到半夜才睡觉的吧。
很多人离开电脑都觉得不习惯了。
那电脑带给你幸福了吗。
每天吃饱喝足你幸福吗。
当然有些人吃饱喝足就觉得幸福了。
可是如果你有条件可以做些什么你会去做去改变自己吗。
是不是不动脑思考已经变成了大部人的习惯?
上一次特别开心的微笑是什么时候。
什么感觉会让你特别的觉得:突然世界都美好了。
我一直心怀理想。
一直。
一直。
想要做有趣的事情就是我的理想与幸福感的来源。
恋爱和结婚都并不能一直让人有幸福感。
反而变得小心翼翼或者是时而快乐时而忧愁。
时而痛苦。
我喜欢想东西喜欢动脑袋。
这个时候会发觉就是幸福。
每个人来到世界都在找自己存在的理由吧。
亦或更本不考虑?
那生与死究竟有什么区别。
贡德里5星,卡拉克斯10星,奉俊昊3星半。卡拉克斯永远不只是在拍摄一部电影,而是同时在拍他上一部作品的续集,和下一部作品的预告。
三个导演,三个故事。喜欢第一个Michel Gondry的interior design。边吃边看Leos Carax的Merde…睡醒后看香川照之和苍井优的“宅人shaking tokyo” by奉俊昊;觉得比他的雪国列车拍得好(果然漫画改编就觉得唯一好的地方创意原来也不是他的) 5年后更新…让我难忘的这部电影竟然还是第一个故事,特别是其中故事中的故事,亮叔编的连续降雨下变异人的故事!!!
【6】卡拉克斯>米歇尔·贡德里>奉俊昊。每个故事单拎出来都是及格的水准,但拼凑在一起似乎不怎么协调。第一个故事是本全1.0的东京一角的拍法,怪异,浪漫,有趣。第二个故事只能说卡拉克斯和德旺成就了奇怪夸张化的东京城市,这是拼盘电影拍地域城市中出现的法式-日式的怪诞,将电影拔高至1.5水准。第三个故事已经用上了2.0的末日坍塌,可还是不够有趣,只是宅男的故事归根到底奉俊昊依旧死气沉沉的。依旧认为本片叫《东京狂想曲》比《东京!》有意义和精准。
很惊喜的短片合集。第一段,我的生命平淡无奇,一个人,没有抱负,变成一把椅子,通过物化自己感受到价值,啧啧...配乐很有趣味;第二段,下水道怪物依赖花和钱存活,挥之不去的乌鸦之声,他讨厌人,但热爱生命,法庭镜头的增减剪辑,来势汹汹的卡拉克斯,得去补神圣车行;第三段,当与外面的世界相遇,宅男的世界崩塌了...我比你还内向啊,八嘎呀啰!哈哈哈
太憋屈了。。。不过优的那一段,配乐超赞的,光影也运用的很好
奉俊昊还行
原来幻想中的这天会比幻想更唯美.
我也想在我宅进洞里封闭内心时你能拉住我。
啥玩意儿,又是大牌导演哈,又没看懂哈 @ Jarsmin
用这种变态和神经质的片子来表现日本还真生动形象的说。= =
只是来看小优的...严重路过...第二个比较看不懂...另外两个故事都还好吧各有特色...
一人半小时果然比五分钟要靠谱得多,给三位导演足够的空间来展示风格,这样的集锦算不错了。第一段最平易近人道出广大文艺青年心声,小超现实也挺有意思;第二段彻底根据理念来建构,隐喻太多;第三段充满日式温暖清冽的气质,用光尤其赞。
中间那一段,让我看了实在恶习,把另两段带来的稍许好感完全冲淡了
3部小电影及其荒诞,反正我是看不出有什么寓意的了
我没准备过这是实验片儿.... 嘛 然后又意料之外地慑人 意料之外地迷人 异化 无政府 疏离 其实都是已经被塑造过无数遍然后又还是很有可塑性的题材 另 日本的电气ambient作bgm真是绝对正点的 于是 这是一片光怪陆离的城市 一片拥挤血腥 空白耀眼的城市
第二段故事 不管是从想表达的内容 还是从视觉层面来说 都太突兀了 破坏了整体 另外两段都不错的。
4.5。直到这部,才后知后觉城市的立体性确实应合了拼盘电影的根本潜能。贡德里是横向的(找房→地理性)、卡拉克斯是纵向的(下寻→历史性)、奉俊昊是个体的(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叙述,寻找一种“一叶知秋”的当下性),一应俱全,不知是天造地设的创作默契,还是极为成功的制片把控。看过最好的拼盘电影,所有重要城市都值得一部这样的作品。
不得不说这里每一个故事都让我目瞪口呆。空洞而没有梦想的人变成一把“人間椅子”,只为别人而活。城市的下水道永远暗藏着秘密和堆积的问题最终化成哥斯拉般的野蛮猛兽侵袭现代文明。居然地震成了城市人走出家门的契机,交流就差那么一步。
确认了一下 德尼·拉旺,之前看过他的<神圣车行>,真尼玛被恶心到了.第一个故事你在说什么啊?!最后一个故事苍井优很漂亮但故事年不懂,两星,不能再多
就是为了看看步。 剧情纯装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