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童木

Astro Boy,铁臂阿童木,原子小金刚

主演:弗莱迪·海默,克里斯汀·贝尔,尼古拉斯·凯奇,塞缪尔·杰克逊,查理兹·塞隆,比尔·奈伊,唐纳德·萨瑟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美国,日本语言:英语年份:2009

《阿童木》剧照

阿童木 剧照 NO.1阿童木 剧照 NO.2阿童木 剧照 NO.3阿童木 剧照 NO.4阿童木 剧照 NO.5阿童木 剧照 NO.6阿童木 剧照 NO.13阿童木 剧照 NO.14阿童木 剧照 NO.15阿童木 剧照 NO.16阿童木 剧照 NO.17阿童木 剧照 NO.18阿童木 剧照 NO.19阿童木 剧照 NO.20

《阿童木》剧情介绍

阿童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未来世界,由于痛失爱子,天才科学家天马博士(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配音)创造出了机械人阿童木(弗莱迪·海默 Freddie Highmore 配音),想以此来作为儿子的替身,寻找安慰。虽然,阿童木拥有博士儿子的情感和记忆,而且先进的程序还在不断完善其情绪,并让他富有同情心。可是,博士始终无法接受失子之痛,对阿童木也不能正确对待,并认为他不是人类而将其抛弃。阿童木沦落为无家可归的流浪儿,而且还备受军方的四处通缉,并最终被抓住。军方要求天马博士拿掉阿童木的能源,让它变成军方机器人的能源配备。在最后时刻,天马博士突然醒悟,并协助阿童木逃走。面对军方的围追堵截,阿童木奋起反抗,最终一场惊世大战一触即发。在不断的旅行过程中,阿童木也逐渐成长,他也接受了自己这机械与人类结合的设计,并肩负起全人类生死存亡的重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养虎为患第二季狂野飞车西伯利亚和他奇异太郎少年的妖怪绘日记她在梦中跳舞黑幕风云亲子鉴定师手记末世侠盗远隔40万公里的恋爱如果声音有记忆小帮派欲望的火花甜蜜恋人识法代言人大叔之爱:爱情或死亡父子对决真探第一季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美女与野兽惠特妮第一季丧家之女一生一世底特律金属城尤利西斯:黑暗的奥德赛双胞胎乌龙:翻倍的兄弟情独立日2:卷土重来十小福古墓兽影重启之极海听雷第二季左轮手枪莉莉

《阿童木》长篇影评

 1 ) 怎教人为你心动?

看完了《阿童木》,昏昏欲睡,在我的评分系统里,也许这该属于个超级烂片,论画面无画面,论内涵又肤浅,唯一值得肯定的,主题还算是真善美的。。。

可是又有几部宣扬假恶丑呢?

我认为好的电影,可以是这么几种:情节引人入胜的,亲情、友情、爱情刻画得细致入微的,输出了新颖的价值观的,思想启蒙类的,富有感染力的,充满了睿智的笑点的……如果没有这些,我觉得一部电影是绝对失败的。

那么看看这部《阿童木》,宣传倒是大手笔,一直等到了月中,却发现如此惨不忍睹。。。

友情,亲情,描绘起来跟走过场似的。

影片开始没多久杜比就挂了,其父天马博士也没出场几次,突然迸发出的丧子之痛,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生硬的很干脆。。。

额,暂时用普世的原则做背景材料,理解了他们,突然之间,天马博士又觉得阿童木替代不了自己儿子,毫无征兆的不要他了……夫妻那也得过了7年才痒,这个速度太快了点吧……于是乎阿童木被反派坏人大叔打出了大都会,打回了地面。

在地面,他认识了一群搞各项破坏活动的朋克小青年,一次拯救老古董机器人事件,一次中国古装片式的半空飞身扑救,一次星空下对话,居然奠定了深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友谊,原来友谊也可以跟麦家的汉堡包一般,廉价又快捷。

有位同学执着的认为这很有爱,阿童木的被父亲抛弃,对自己机器人身份的纠结,之前人类小盆友对他的排斥……只怪电影太短。

其实不然,举个例子,同样是机器人与人类,《终结者2018》就表现的很不错,马可斯·莱特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把人类暴露给了天网,面对着自己已被改造的残酷现实,已犯下滔天错误,自己是属于人类还是机器的纠结,不断的抉择充盈着全剧,让我觉得如此紧凑、打动人。

差不多的影片长度,为何《终》表达的如此不同?

额,只能说是导演功力了。

对比看来,《阿》剧,就如同陈冠希给人讲思想道德课——道理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轻佻的外表却始终不让人信服。

如果说电影让人轻松一下就可以了,那《阿》也没做到,在幽默这方面,如果满分10分,我只给1分。

唯一出彩点,机器人三剑客出场时的那句“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虽然传诵太多致俗,但出现的位置很恰当。

反过来一想,此功也来自于内地的翻译吧,不属原影片制作方,那1分我也取回了。

想幽默,好好学学《冰河世纪》系列吧!

成功的作品很多,譬如《飞屋环游记》,前30分钟的快速镜头,没有任何语言,却把爱情描绘的如此让人回味……虽然只是个动画形象,举手投足间却无不展示着 “ALL FOR LOVE”的精神,堪比老道的奥斯卡影帝。

又如Kevin Spacey在《The Life of David Gale》中与儿子的一段对手戏,短短35分钟,父子之情却如此“醇厚欲滴”,这就是表现力吧(不得不提提《飞屋》中喜欢的段子“我的故事有点沉闷,不过越沉闷的事,记忆越深刻”。

做电影的道理也如此,抓住了观众感动的东西,即使沉闷,亦能深刻)反思为何阿童木的原作在当时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大概是其时的文化也如同物质一样匮乏吧,如今的信息时代,人几个月所看的影片,也许就是过去几年所能接触到的。

套用一句,是时代造就了《阿童木》。

如今,对于类似的价值观,我们耳熟能详,如果你不能很好的表达,那我们只能置若罔闻,麻木不仁了。

或许尴尬的《阿童木》真到了对大家说一声“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的时候了。

 2 ) 俺就是去影院喝罐啤酒的

还可以吧,没啥惊喜也没啥大缺点,反正就是3D动画。

因为是阿童木所以才去看,美国做的总是人物表情过于丰富 = 。

=最让俺感动的时刻是看到大萤幕上出现了手冢治虫的名字。

阿童木嘛,还是2D的漂亮。

另外看到剧中客串路人的手冢治虫以及他作品里常常出现的猪头(是猪没错吧)感觉还是挺亲切。

比较介意的是阿童木的衣服,又在地上擦行竟然都没有破哎,就是沾了点灰,看来是未来的高科技布料。

 3 ) 如果早生十年,五星那是一定的

很显然,我的童年是没有阿童木参与的。

那时候的电视上,已经开始热烈的出现变形金刚和花仙子。

所以,这么多年过去,我才恍然想起,原来著名的阿童木,他的特长是——铁臂!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也不看或是即使觉得太太太一般也要给个五星的原因。

 4 ) 《阿童木》:这个形象到底有没有过时?

从卡通形象的生命周期来看,只有那些被认为已经过气或者即将过气、而又还有希望不过气或者厂商不愿让它们过气的形象,才会被拿来翻拍,以防由于它们彻底过气而带来的损失。

这段话虽然有些拗口,但却是一个定律。

所以我的观点是,阿童木被翻拍成电影,决不是它越来越有市场价值的标志,而是它正逐渐失去市场价值的标志。

请注意,这里我说的是市场价值,而不是艺术价值。

请原谅我这个生于1983年的人说出了一些可能让不少心中对阿童木充满怀旧感的大哥大姐们心痛的话。

这部动画片是1980年进入中国的,那时我还没有出生,我几乎对它在当时热播的巨大反响没有任何印象,我对这个形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

但是我身上所表现出的这种对阿童木形象的断代感,恰恰是它必须被翻拍的一个原因。

因为阿童木需要新时代的新观众,需要新的小孩子喜欢并且认可、崇拜,而不仅仅是一些已经长大了的、对其充满怀旧感的观众。

不可否认,怀旧群体是本片希望吸引的基本观众群之一,但它更大的目标一定是小孩子,否则阿童木将没有未来。

阿童木的形象1952年首次出现在漫画上;1963年它被改编为电视动画片,并创下了平均收视率超过30%的纪录;1980年彩色的阿童木电视动画第2作问世——虽然当时日本卖给中国的还是1963年的老黑白片;2003年阿童木电视动画采用更加现代化的技术再次被重拍;2009年阿童木的动画电影版问世。

这基本上就是阿童木这一形象被翻拍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每20年左右它就会被大张旗鼓地重拍一次。

为什么呢?

因为每20年,原先的小观众就会长大成人,而又会诞生一批新的没有看过阿童木的小观众。

虽然我并没有掌握2003年阿童木电视动画片的收视率数据,但我想它一定不会很好,不仅与当年创下的纪录无法比拟,甚至可能都达不到当时一般的电视动画片的水平。

因为阿童木的题材、甚至阿童木的形象本身,都具有鲜明的50、60年代的色彩,在它刚问世的时候是新潮的、科幻的,但在今天它已经略显落后——今天,在各种智能化、全能化、高能化机器人辈出的时代里,10万马力算什么呢?

1963年首部阿童木电视动画对这一形象的七大威力的定义是:1、无论怎样复杂的计算都能在1秒内完成2、会说60种语言3、普通人1000倍的听力,能捕捉2000万赫兹的超声波4、眼睛可发出透视光线5、10万马力原子动力6、脚下有喷气动力7、屁股装有发射抢,每秒500连发1980年第2部阿童木电视动画对这一形象的七大威力的定义是:1、胸中装有电子头脑设备,掌握160种语言2、普通人1000倍的听力3、眼睛可发出透视光线4、10万马力,重水素燃料的核动力5、胳膊和脚都装有喷气动力,可在空中飞行6、腰中装有发射枪,1分钟600连发7、手可变为镭射枪2003年的设定与1980年大体相同,2009年电影动画的七大威力是:1、能听懂机器人语言,装有移植了托比全部记忆和DNA的人工脑2、透视眼3、蓝核心脏,比原子里更强力、更安全4、超强的力量5、脚下装有喷气动力,可在空中飞行6、屁股可发射枪7、胳膊可变形为加农炮虽然2009年的影片用三维CG技术拍摄,从视觉观感上似乎比原先的电视动画片要好百倍;虽然影片采用了大量的特效和极具张力的镜头,似乎比60年代的老片在表现方式上更胜一筹;但从这些具有科幻色彩的基本设定来看,今天的阿童木比原先的似乎并没有革命性的变化。

这虽然是为了延续这一形象一贯的设定不得已而为之,但在客观上的确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就是在60年代可能很新的理念、很科幻的设定,在今天看来已经不足为奇,特别是透视眼、脚下喷射器、胳膊加农炮等核心设定。

所以现在的小孩子喜欢、崇拜阿童木的理由大大减弱了,这是这个形象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阿童木不是搞笑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搞笑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搞的,但是科幻是有浓厚的时代背景的。

这部影片试图用视觉盛宴,来弥补60年代科幻在今天看来的某种新意的缺失,但这并不能掩盖这一形象在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除非它能敢于重新设定七大威力,使它们更具有当代的科幻色彩和超前性。

当然,就阿童木文本的深度来说,探索机械主义的一些命题即使在今天看仍然是十分深刻的,但这并不足以构成这一形象吸引小孩子们瞩目的关键动因。

我们在卡通形象的生命周期中看到了三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像名侦探柯南这样,通过持续不断地拍摄而延长其生命周期的,这也使其受众群体没有断代;另一种是定位于短生命周期的形象;还有一种就是通过过几年一次地翻拍来延续生命周期的形象——阿童木就是这第三种。

翻拍,永远是充满商业预谋的一件事,而它的初衷往往不仅仅是吸引怀旧群体的消费,更重要的是建立新一代的消费群体,这对一个形象的继续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阿童木来说,我们不能说它的文本价值过时了,但即使是这个已经永在史册的卡通形象,一样会面临生存危机,这个时候翻拍就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只不过,对于科幻题材的阿童木来说,在没有解决科幻要素的时代局限性问题的时候,对它的翻拍所能达到的效果并不会很明显而已。

 5 ) how can I be so lonely

我一直觉得,相较它是一部happy ending的动画片,它更是一部有关迷失与寻找的剧情片。

不知为什么,从头到尾,都让我看得非常难过。

也许,我始终都无法想象,当我十三岁的时候,我被告知,我不是人类,不是爸爸的小孩,甚至不过是某人的复制品,所拥有的,不过是被抛弃,被摆脱的命运。

那,我是谁,我又该如何自处于世?

幸亏有金刚不坏之身,幸亏在那些灰暗的日子里,仍旧遇到了真诚的伙伴,幸亏虽然迷茫,但到底有坚强的内心,强大的小宇宙,没有被噩运吓到和打败。

this is my destiny.其实,我不喜欢宿命这个词。

因为它代表的是顺从,是妥协,是无奈,甚至,会是一场悲剧。

但,人类是这么渺小。

当所有的改变,你以为尽在掌控者之中,却不知,被上帝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所以,我不希望去知道this is my destiny。

我甚至一直都很想让自己很天真地努力下去,然后坦然接受结果。

只是,事与愿违这个词儿,造的真是好,足可以概括人间一切的不如意。

关于托比。

他是无法被代替的吧。

不论阿童木拥有多少和他一样的东西,但到底,他是他,阿童木是阿童木。

当阿童木有了自己的名字时,他才与托比彻底分开吧。

他不再活在他的阴影之下。

同时让我想到了,桔梗和戈薇。

所以,我知道,替代这个词儿,从来不过是自我安慰的一种手段。

当事人不傻的。

就看自我欺骗的时间有多长。

他成为了人人称赞的救世英雄。

不知为什么,我就是感觉不到他的开心。

更多的,是一种被认同感吧。

我不是托比,不是人类的小孩,不过是个会报废的机器人,我所能做的,能感到我的重要性,能被人需要的,就是成为一个救世英雄。

相对来说,作为人类的小孩真是一种幸福。

因为无需做什么,就会有人来疼,来爱,会因为你的一点点异样而担惊受怕。

所以,即便拥有金刚不坏之身,也敌不过寂寞侵袭吧。

 6 ) 多国混血的美式动画

文/梦见乌鸦关于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风靡一时的《铁臂阿童木》动画,俺这个80后的r人物惭愧一点的说,不是很了解,老版的动画零星的关注过几集,漫画也瞅过几部,但始终是个门外汉。

关于手冢治虫在漫画中所传达的精神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暂且不提,由香港意马公司制作的3D画面也先放其次,这多国合作的《阿童木》从骨子里面还是一个标准的美式动画片。

看看本片的制作阵容就可以发现,这些台前幕后汇集了中美日三方面的工作人员,鉴于电影国际化的趋势潮流,本片算是典型的“合拍片”。

但是关于本片走向可不是这三个国家一块说了算的。

日本人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充其量只扮演了一个提供版权的角色,从导演到编剧清一色的老美决定了本片的精神内核,而香港人参与的动画制作技术说白了也只能听命于导演的安排,没什么主动性。

那些想要怀旧的漫画fans恐怕对穿着日式外衣的美国货怨声载道,也可以理解本片在日本上映票房不理想的原因,谁都不想看到本国的国宝级漫画在美国人的手中变成宣扬美国文化的模型,就像上半年那部大烂作《七龙珠》在中国观众群中那罕见的一边倒鄙视一样,这部在中国人和小日本当中影响了一代人的漫画在一帮外来的厨子的掌勺下变成了一个东西方的混血产品,吃起来自然味道不对。

不过比起《七龙珠》来说,本片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这个美国产品起码交出一份尚算精彩的的答卷。

如果单单拿出电影剧本来说,宽容一点的话,基本上可以给出一个及格分数。

鉴于好莱坞近期电影的剧本先天性营养不良,本片的故事老套,情节平庸只能算是自然灾害。

一个一个机器人的冒险故事,里面充满了大量美式的故事情节,连场的动作场面和搞笑细节,并且汇集了亲情和友情段落。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能与本片对上号的故事模板能从百老汇一直排的柯达剧院。

但是为什么要说这个老套的故事依然能有如此多的观众照样买账呢,因为电影发展的今日这个时代,想要在一个故事方面变出什么花样来实在太难了,于是大家都学过了“穿新鞋,走老路”的办法。

路还是原来的那条路,鞋不知道换了多少双了,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只是不知道这条路究竟能走多远。

本片在一个老套故事的环境下塑造了那个众人皆知的人物形象——阿童木。

对于那些不了解原著的观众们,本片更多是介绍了阿童木如何诞生,如何成为一个保卫家园的战士的过程。

用一句应景的话来说,阿童木这个角色在热爱和平、珍惜生命、努力搭建机器人与人类之间友谊的特点在美国人手中还原的还是比较原汁原味,火箭引擎、探照灯眼睛、屁股上的机关枪也得以保留,但是阿童木更像是一个少年版的超人,伸张正义、惩恶扬善。

相比于主角人物立体化,周边包括天马博士、茶水博士在片中的亮相更多的是照顾剧情需要,情感塑造和人物刻画显得很空,就像一张皮一样毫无生气。

反倒是大量的原创小配角以五花八门的机器人形象面世,给人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而且本片的笑料和出彩的细节也都是小配角们一手带动起来,成为电影的亮点。

至于强大反派也是脸谱化的典型代表,成为主人公一战成名的又一堆炮灰。

来自香港的意马公司为电影创造出了精美的3D画面,虽说比起好莱坞同类型动画片来说本片的画面尚有不小的距离。

但这部历时4年,耗资6500美元的动画片却让我们看到了完全国产3D动画的希望。

卡通化的人物,鲜亮的背景,虽线简陋但不失生动。

在此还要感叹一下中国本土的编剧,美国人笔下的故事虽然老套,但其中立体化的人物,有趣的情节,亲情与友情的描写,大量商业片的卖点都在片中得到或多或少的体现。

同样是一个理智的故事,在人家手中能变得绘声绘色,但到了我们手中却变得那般说教与死板?

特别赞一下公映版的配音,徐娇、张铁林、王刚、董浩等几位元老辅佐一个小童星的配音阵容相当成功,还有潘粤明、羽泉等人友情献声,这些熟悉的声音借助了大量当下时髦的网络流行语使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而又有趣。

不过还是想看一下原音版,听听尼古拉斯凯奇、比尔·奈依等人在片中的发挥。

其实《阿童木》只是借助了一个日本漫画中的经典角色,与原著的内核关系不大。

这部五光十色的动画片在娱乐方面做到了尽职尽责,算是一部好看的动画电影。

不过特别提醒那些冲着电影的名字怀旧的朋友们,电影能提供给你们的只有那片中人物的外表。

 7 ) 我肯定带着孩子来看,太正义了。

MD,去影院看的,没想到看到这片儿我有好几处有想流泪的冲动,自己捏了自己几下,警告自己别丢人。

大概又是感概人与机器的差异带来的孤独感。

我觉得真不是因为电影,而是看着落寞的阿童木折射了现实生活中的自我。

孤独的小孩。

缺乏认可。

大概想起了中学追看手冢治虫的其他作品,有感于里面的灰暗与对人性深入的探讨。

然后继而想起中学时正义的自己,上课开小差看漫画,却又被史铁生的文章打动的那个矛盾的自我。

大概想起自己曾钟爱正义战胜邪恶的大团圆式结局,每每看到相似的场景就热血沸腾。

大概……只是,现在。

生活在一汪深水中妄想投入颗石子听到回音,却依旧石沉大海的当下。

你何去何从?

就像当人类有朝一日开始屠杀机器人时,阿童木你怎么办。

好在这部干净的让人没有任何杂念,突然觉得小孩子应该多看这种简单世界观的东西,让他们的童年没有复杂只有正义战胜邪恶。

想这样,只因,现在的我,回忆起过去单纯的美好,只能感慨,却回不去。

 8 ) 童年记忆的组装品,吃不吃,反正都是一块批萨饼。

10月19日下午4点多,深圳试片会结束后,我没有去贵宾厅参加媒体问答时间。

一来我不是媒体,二来我怕听完创作团队的告白后我会不忍心写点什么。

出了放映厅朋友问我,按照我美食+电影的概念,“《阿童木》可以做成一道什么菜?

”,我说机器人吃机油的吃什么菜啊。

其实整个影片出现过一样食物,那就是批萨,中国小孩和外国小孩团坐在一起边看电视节目边吃的已经软掉的批萨饼。

见到了朋友多次提到的他尊敬的老总,老总笑着问怎么样?

我避重就轻的说了一句,很精致。

餐桌前摆着标准化生产出的批萨和汽水,而不是机油不是电池更不是量子蓝核,所以品尝的人是阿童木还是阿拉蕾或许都不是那么重要了吧。

其实早在放映前,看不看预告片都已经能想象得到这将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关于搜刮着80后残存的记忆碎片并用它们复刻出更庞大更完整的产品甚至是产品体系来重新对我们倾销,这种商业行为,我们也早已习惯、接受、并懒于反抗。

被疲劳轰炸过的视听期待值基本可以小到不用考虑。

同时这或许多少也和阿童木原始版本的出现年代有关,1980年由日本富士电视台再版并通过中央电视台引进到内地的彩色重绘本阿童木,对于83年的我来说远不及《花仙子》和《忍者神龟》甚至是六神合一的《雷霆王》来得记忆深刻,对于阿童木,我记得的只有“铁臂”和可以做火箭喷射状的“雨鞋”( ̄  ̄!

),连主题曲都没哼过。

真正说来对阿童木有记忆的应该是70后吧?

今天试片会的现场我看大部分人都不像奔四的人,那么关于记忆重合还是游离的部分,静待大叔们的评论……但又不的不说,也是这一原因,让《阿童木》2009剧场版变得不那么被抗拒,更不会像《忍者神龟》那样让我的心七上八下之后接着七零八落。

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撑起场面的重要依托,细节就像桥梁的一块块砖土,扎实的铺陈才能将创作者的意念直直的传达至观众的内心,作为动画片,除了CG制作的细节需要雕琢以外,故事、情感线的细节也同样是重中之重,要让观众的感同身受理所当然的有迹可循。

《阿童木》和很多还不够优秀的作品一样,正缺少这一点。

天马博士丧子前和托比之间到底是疏离还是亲密的父子感情、丧子后的悲痛直接导致他决定要复制一个儿子的心理变化、甚至是父子间那怕一点点的过往回忆,都完全。。

没有说明。

据说当年阿童木之所以让孩子们欢欣鼓舞着追着看,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天马博士和机器阿童木之间那种可以迎合那一时期父与子辈关于“代沟”问题的情感诉求。

甚至新一代的影片主题还直白的指向了“寻找自我”甚至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又一重复。

所以既缺少了引起共鸣的情感表达,又缺少了“重温”感动的经典重现,那他们和我们又为什么要看阿童木,而不是再看一遍钢铁侠?

如果这部电影的指定消费群是80后、70后,那么我想说,我们奔三奔四的人对于“主张和平,反对杀人机器”、“我在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是我们的使命”、“这就是命运”“天伦之乐”“父爱”这些个命题,真的不需要影片人物就这么直接的张口对着我们说出来,我想我们是有那个理解能力可以从人物、情节、场景中自己提取的。

而如果面对的消费群是90后甚至是刚上学的娃娃兵,那么,当他们读到这些台词时心里会产生的感觉我都不敢直说。

就这样平平淡淡的看完,平平淡淡的离开。

尽量不让自己想起《UP》和《WALL-E》,要是把PIXAR搬出来,那……显然是跟自己过不去,那是不对的,更加是没有必要的。

听老总的话来理解,《阿童木》算是半个“国产片”,但说真的虽然除了几个主角以外的人物尤其是机器人龙套们的设计相对过于简单,但要是国内的CG制作技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那或许都是可喜可贺甚至是举国欢庆的事。

(BTW,就目前出现过的动画作品来说,作为观众我们赶紧别挑剔了多看看吧,等12月份《阿凡达》一出来,说不定CG世界就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变革时代。

那时候不管是阿童木还是变形金刚,都…………………………只能是历史档案了。

或许。

)关于剧情,我想连剧透的必要都没有,那些搞笑台词到底是词雷人还是人自雷当然也是各花入各眼了,至少我没有笑。

在影片里我看到了《特种部队》、《钢铁侠》、《变形金刚》、《星际迷航》、《天空之城》、《WALL-E》、《角斗士》、《大战外星人》甚至是《八月迷情》、《雾都孤儿》……就是没看出童年的铁臂阿童木。

就像吃过的批萨是海鲜味还是海盗船,四季鲜蔬还是田园风情,吃过再多遍我也记不得,反正,就是一块批萨饼。

快到21世纪的第十个年头了,针对80后的的倾销重点是不是也该转变转变突破突破了?

北京南锣鼓巷、798里的搪瓷杯也好,黄书包也好,卷笔刀也好,丽江和阳朔街边小铺里的牛皮纸笔记本也好,印着时代口号的T恤也好,一再重复供应就将终成廉价、滞销。

像1980年版阿童木动画的配音演员李真惠阿姨所说的,“隔壁小孩知道我是阿童木的配音以后,走过来戳着我的胳膊问,这是铁的吗?

”这种事情,不会再在任何人的童年发生了。

记忆只是记忆,碎片只是碎片,再拼凑再组装也复刻不出我们的童年。

最后,善待《花仙子》,别让记忆里好吃的批萨饼变凉变软掉,好吗?

 9 ) 在新时代补上童年

可是童年去了哪里。

这是我一直以来对动画片的疑问。

原以为是给小孩子的礼物,结果还是大孩子的游戏。

所以,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应该接受大人的游戏规则和玩笑方式对吗?

我们一直是这样被迫成长的。

动画片的好处就是,他牛逼的时候,你可以说他是做给所有观众的,他傻逼的时候,你可以说,他是仅供儿童观众的。

所以我的四星是打给:以国内电影公司为首、以国际化故事结构编制的、带有中国元素的、在中国目前还尚难出现的、大人认为可以教育到小孩子的、标准的励志电影。

所以中国观众是多么纠结的一群啊,以一颗老年人的头脑,看着自己年幼的躯体慢慢成长,边长边喊加油。

 10 ) 阿童木只是個傳說

關于阿童木的記憶,幾乎就跟商場里的ASTRO BOY牌T恤衫一樣,不那么厚實,也不算太薄。

至于當年的主題歌,遠不如因神獸羊駝而風光再起的藍精靈一樣熟悉,甚至想不起一個音符。

就這樣走進長虹影院,在忽大忽小的聲音里發現自己竟然買了張中文配音的票——回豆瓣寫影評的時候才發現根本就沒有什么英文版,中國大佬太有錢了,不讓我們看原聲的,或者說,就把中文版當成是原聲也無所謂,因為也就是那么個水平了。

就這么在徐嬌干巴巴缺乏童真的聲音里一直聽到“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才徹底放松地笑了出來。

花錢去電影院看商業電影啊,圖的不就是一個放松麼,什么影片背后的所謂身份認同感、青春期的blablabla這種沉重話題還是少扯點為好,看完隨便蛋逼幾個八卦才是銀民從事娛樂活動的正經事。

萬,那倆擦玻璃的機器人是羽泉配音的吧?

為啥不趁機在他們身上弄個植入廣告?

比如國產藍月亮啊,或者貌似美帝的威猛先生。

這倆角色讓我想起了BURN-E,而天馬家的老媽子機器人一口一個“托比少爺”的架勢讓我想起了哈利波特里的家養小精靈克利切或者多比。

兔,是不是在設計哈馬這個形象的時候就確定王剛配音了?

不然怎么那么音、容、笑、貌都宛然在哇?斯瑞,藍色代表正義,紅色代表邪惡。

這種設定太陰險了!

要知道,我天朝的軍演里,挨打的都是藍軍哇!

就算某些人想花錢拍我天朝的馬腚,這點實在是忽略啦。

這被小朋友看見,對紅色教育可不太好的喲!

最后,外星大章魚來了,很荷里活的開放式結局呀!

相信不遠的將來就可以看到續集了,到時可別忘了給擦玻璃的貼上植入廣告呀!

還有,不要一口一個“我從中國來”了,太生硬了,而且記得隱型眼鏡要帶的是強生美瞳,至少是黑色的,我們中國人沒有藍眼睛。

PS,只好等著買碟了,想聽凱奇大叔的聲音,看一下英文版的機器狗到底寫不寫中文-。

-

《阿童木》短评

有人说不能接受阿童木从2D变成3D了 但其实还是挺可爱的

9分钟前
  • 星期天
  • 推荐

“我既然是个机器人 就应该有机器人的样子”那么。。我们是人类 却有人类的样子吗?

10分钟前
  • Miss桃樂絲
  • 较差

放在47寸的电视上看的,我想效果应该不错。。没啥特大感觉,还是童年的阿童木好看。

12分钟前
  • Zoe
  • 还行

不好看、国产片一样的套路。。。

16分钟前
  • 薇克
  • 很差

还不错喔.有点感人..

21分钟前
  • lllling
  • 推荐

幼稚 有画面没内容

26分钟前
  • Cappuccino
  • 较差

for a typical American story

30分钟前
  • nora
  • 推荐

搞不懂,这部片子还可以啊,票房为什么那么差,让一个几百人的公司为此就地解散?

34分钟前
  • 乌云上的银边
  • 推荐

09.11.9 金逸~期望值偏高了~

37分钟前
  • 逗闷子
  • 还行

哪TM辱华了?谁TM辱华呢?

40分钟前
  • 老六
  • 还行

弱智

42分钟前
  • HALO未来
  • 较差

最最最最最最喜爱的动画片!!!!

43分钟前
  • 花夜
  • 力荐

太喜欢了,感动的哭了。阿童木,我的童年。

46分钟前
  • 远行的猫
  • 力荐

要喝就喝蓝瓶的。 片中反派是不是料理鼠王里的美食家?

50分钟前
  • 尼克
  • 推荐

其实,超人才是阿童木他爹。

55分钟前
  • Invoker
  • 较差

中规中矩,看了有点失望

56分钟前
  • 夜夜读毛选
  • 还行

不要迷恋哥 哥只是个传说

1小时前
  • 大力麦
  • 还行

比我预计的要好很多

1小时前
  • 繁介
  • 推荐

這個偷了阿童木名字的人是誰!!!。

1小时前
  • 齊楊森
  • 很差

太和谐了这也。。。。还想看一遍中文和日文配音版。

1小时前
  • 狼大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