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朝云暮雨》内心感受有些复杂,对老秦和常娟既愤怒又同情。
同时又很佩服张国立导演,他选择了这样一个新鲜又尖锐的题材展开表达;也很佩服主演范伟和周冬雨,他们选择了那样矛盾的角色来进行演绎,呈现出来的动人效果,着实不易。
首先想着重赞美影帝范伟和影后周冬雨的细腻表演。
《朝云暮雨》改编自真实故事《穿婚纱的杀人少女》,本身所叙述的故事包含了一种较为复杂的人物关系:它并非预想中的“老少恋”,而是一段互相利用婚姻关系,在各取所需的同时,也因很现实的原因交织出令人唏嘘的命运纠葛——一如海报呈现的那样,“他求子,她求财”,本就存在矛盾冲突,背后却还隐藏着令人心疼的真相……范伟和周冬雨在诠释“老秦”与“常娟”的过程中,赋予了细腻动人的角色塑造,两人的对手戏内敛、深沉且精彩,让人过目难忘。
印象最深的,有范伟在出狱之后的那份紧张、不适与畏缩,手部的颤抖与眼神的游离,将人物的内心刻画得十分真实生动;有周冬雨从活力不羁到决绝痛苦的转变,数次流泪的戏以及最后阶段对人物身心状态的演绎,都足以让人为之触动;特别是“老秦”和“常娟”那场争吵戏,爆发力与感染力极强,带来了冲击心灵的震撼效果。
不得不说,范伟和周冬雨这两位演员能接演这么复杂的角色,真是够勇敢的。
而他们在演绎各自角色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演技,诚如张国立导演评价的那样“特别有突破”。
说实在的,《朝云暮雨》是一部题材尖锐的现实主义电影,它的故事构架、人物设定、角色关系以及剧情走向,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性。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份真实性与争议性,会让我们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剧情当中,会为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的关系发展而予以关心、好奇、紧张、沉重、心疼甚至难过等心理反馈。
两位主人公都曾因罪入狱,在出狱之后,二者在各自特殊的需求下走到一起,共同经历着现实问题的考验以及内心隐藏的痛点折磨。
它并非那种呈现犯罪过程的常规犯罪片,而是重在展现罪犯出狱后的生活、思想与情感,呈现出视角新颖的、非典型性犯罪电影的人文关怀。
它其实有很多可探讨的空间,不同观者大概会有不同的情绪体验,值得期待上映后大家对影片的丰富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摄影指导晁明曾拍摄过《隐秘的角落》和《漫长的季节》。
山、云、雨、花田、夕阳、城市景观、人物镜头,都被呈现得自然而高级。
五味杂陈的一部电影,提供了一个刑满释放人员的现实视角:刑罚和改造束缚了人的开放性,却越发地呼唤着人性中原初的不忍和良善。
与普遍的暗黑心理学理解有所不同: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二十初的年轻生命就此逝去于不顾?
更何况已是法定之妻!
虽然最初都有目的性地选择在一起,可却也成就着最终相互救赎的结果。
老头帮她了了悔罪的愿,她用婚纱为妆陪了老头亏欠的情。
(愿意穿婚纱离去,足以说明愿意承认妻子的身份认定,以及对老头感恩的情感联结)相信怎样的内核就会认同怎样的取向:在一起让彼此感受到安全感和被照顾的温暖感,这些都是如阳光般,若烟火般绚烂的存在。
虽然彼此有亏欠,可却都在用行动证明着:如有可能,多么希望能像被清洗的油烟机一样,褪去铅华,给彼此另一种尽量完满的可能!
电影不正是用着荒诞的语言,剖析着人性的暗黑,之后却仍能让人们更愿意去相信有那么点儿美好的东西还依然存在么?!
若论《朝云暮雨》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倒不认为这是老秦和小常的love story,它更像是在具象一种更宏大的东西——命运的无常。
老秦,在10+17的服刑期后,带着“购房能力”,以半百之身出狱,本想找个凑活的女人生个孩子过着凑活的生活,却遇到了求财赎罪的小常,将老秦领向命运的下一个无常。
两人的情感和婚姻,缘起于骗局,不过在剪辑过的影像中,我们当时难以分辨,只不过心里一直揣着“小常为什么”这样的疑惑,在婚姻落地后,各自的心思都浮了起来。
以欺骗为支点的情感和婚姻,有几分真几分假,爱情是否来过,我们难以辨识,正如同老秦对落水后的小常不离不弃,是出于内疚还是爱的流淌,讲不清、道不明,但镌刻在两人生命中的无常,是真真的、切切的。
老秦,在还是小秦的时候,失手打死了人,在第一次出狱后,又因为急需钱,运了不该运的东西,又是十七年;注定孑然一身、老来搬砖的生活,却因为拆迁款而有了新期待;如果没有钱,肚子吃不饱,他不会顿生结婚求子的念头,可以说,是这些钱把他引向了小常——命运的又一个无常。
对小常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父母的意外,仇恨的难消,偏偏又夺走了错误的生命,命运的印记本已写满一连串的无常,她就像找个人拿到钱,赎罪,然后结束生命。
可她偏偏遇见的是老秦,这个老头儿让她在纵身时披上婚纱,也给了她一个无常。
小常用烟头在手背上烫了一个疤,证明自己的诚意,命运就像小常一样,时不时拿起“烟头”在我们的身上、心上烫一下,以此证明它的存在和我们的无力。
总的来说超出预期。
关于老秦刚出狱后、相亲过程、同常娟发生剧烈冲突和常娟出走后老秦对清扫厨房的那种病态痴迷的部分都不错,甚至看到其中部分会在心中同《绿洲》进行过比较。
相较于范伟拿捏有度一气呵成尚且游刃有余,周冬雨表现较差。
但凭心讲,小黄鸭的演技是在进步的,至少努力突破的态度是端正的。
而常娟的失败塑造,演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大的原因是女主角的人物驱力和行动都困在了自身角色的固有设定里,而不是随故事推进表现。
相较老秦夹在漫长监狱生涯惯性和自我期待中的画地为牢,表现常娟困在悔恨中的情绪太过生硬,中间常娟所表现的对新生的热爱与人物形象有严重断层。
与其完全从老秦的角度去讲这个故事,不如后半段转入常娟的视角,因为常娟比老秦更具有故事感和挖掘性。
老秦在潜意识里执着的将“结婚生子”与“重新做人”联合。
而作为失去父母又夺走了孩子生命的少年犯,心理状态仍困在孩子里的常娟,怎么可能认为自己能有那种资格。
关于是否孕育新生命,其实是二位不同经历的边缘人对未来态度的矛盾差异,也是一种极端环境里社会生活的映射。
二人发生暴力冲突的部分突兀却精彩,两人释放出总是压抑在角落中暴力、血腥、阴险的情绪。
对于最后老秦对常娟的照料,究竟是在批判禁锢,还是一种自我满足,或是情感留存的延续,亦是父女式的同情泛滥,甚至是病态的需求,我认为是都有的。
但表现力不足,是因为张国立导演缺少演绎这种复杂多样剧情与情绪的能力,毕竟他自己就演不出来,最后的呈现应该是范伟自己领悟出来的。
毕竟从女管教打来的电话开始,影片就逐渐失去了克制,而音乐的滥用更加大了这个错误。
打分比较难打,低分不值,高分不配,真的很希望豆瓣能出个半星,或者改为十分制。
这十年,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代;在中国,是电影人的福地 ——周冬雨不加掩饰地讲,我对于这部电影最初的预期和对《燃冬》的差不多,都是好奇这些刻奇的畸形情感关系会怎样被内地作者呈现在大银幕上。
这其中相比于同题材的外片而言有什么文化表意上的差别,有什么“本土化”的处理,以及这些大咖们会如何处理在主流商业电影中少见的角色。
令人失望的是,《朝云暮雨》在以上方面的表现基本都只达到了最低级别的发挥,刻意的忽视现实问题,刻意的将本应充满张力与危险的关系童话化,把具有多义性的角色圣人化,最后在全员恶人重组家庭的壳子下完成了一个“感动中国人物”表彰大会。
范伟这个角色是附带问题最多的。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我们会发现,影片并非中立客观、冷静理性地看待这段故事的,而是完全把叙事权交由范伟视角,范伟就代表了本片的价值倡导和表达方向,他是影片成立的基础。
但是这个角色其实又十分悬浮,作为一个老劳改犯,因为阶级、律法、无知而不得不与社会制度相对抗,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的他,身上却看不出任何对于自己的身份、社会阶层以及整个环境本身的重新认识。
这里并不是说要求这样一个可能大字都不识几个的人有什么深刻的、超越性的思考,而是他在27年牢狱之灾后,对于生活一定会有与之前完全相反的认知,不可能仍然保持着一副无知善良、淳朴且充满希望的“钝感”模样。
而且本片是基于性缘关系搭建的,那这段感情的合理性至关重要。
但一个与正常社会生活隔绝了27年的人在出狱后第一件事是为了组建家庭其实就非常不合理,片中用“性需求”和“传宗接代”两个原因解释范伟为何刚刚重获自由就急于成家。
首先脱离社会生活不代表没有与外界同步社会环境信息,利用不需要繁琐的建立合情合法关系,但不违法的手段完成这两件事的办法其实很多,而且在一个前科人士的人设面前明显更合理。
现实中如若真的存在这样的人,恐怕人生轨迹多半会是在“个大会所”中的“顶级项目”里沉醉一段时间后,回到家乡县城找个大龄寡妇随便成婚。
由此,周冬雨再怎么表现得积极主动、不挑不拣,她能吸引范伟和她组建家庭就极不可信。
周和范的关系既和“纯爱战神应声倒地”本后的机理相去甚远,也无法用“为incel群体设下的陷阱”相类比,这就是一个放在简中以外的环境看似合理的题材需要本土化处理的地方。
本片二人的关系其实更接近《隐入尘烟》,是一个农村大龄男急需婚配育子的前提下,“病急乱投医”的故事。
如果换成这个语境,是不是瞬间会发现无论病再怎么急,也不可能投周冬雨这个医(尤其是范伟还明知周冬雨这种类型的很有可能就是诈骗犯)。
其次是范伟对于周冬雨到底有没有感情,有的是什么样的感情也至关重要。
这一点在片中的处理一直很模糊,但并不是因为主创不知道怎么解释和设计,而是因为不论偏向于正面还是负面,其实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观众既不想看一个纯色魔被骗后喊冤,也不想看一个圣人下凡超度恶女。
如果范伟只是见色起意,老牛贪吃嫩草,那么就是对周冬雨只有性欲,小头控制大头,这个人物就会显得非常猥琐龌龊(虽然如果他走进现实一定就是这样的),而且被骗就失去了被同情的可能性,第三幕向义务护工、农夫与蛇的人设转变也将非常不合理。
如果范伟对周冬雨产生的就是一般情侣之间的爱情,那她愤怒中的强奸,以及过于明显的性饥渴又十分违和,急于求子还可以被解释为观念落后,但相处方式的色情感是无论如何也和“纯爱老兵”不符的。
主创“放不下身段”把本片彻底写成两个恶人互害的黑色电影,也不敢歌功颂德式地将拍两个小时表彰大会,既要有要的结果是范伟一场戏一个人设。
和周冬雨同居前又正义又矜持,好似已经被牢狱生活磨平了性能力,对于亲密关系不敢想象也没有高层次的需求;和周冬雨试婚后又屡屡没有动机铺垫地精虫上脑,因为性需求被周冬雨反复拿捏,似乎成了被胡罗卜牵引的驴子;周冬雨两次背叛于他后,又瞬间佛系释怀了,貌似对周冬雨的所为放下了,认清自己就是活该一无所有的真谛;周冬雨自杀后突然又坐着火箭上价值了,秒变全球顶级植物人护工,不离不弃三年,并且准备往后人生都要与周冬雨共度此劫。
但本片的观感最为惊悚的是,虽然主创在每个阶段都极力让情节“偏正”于自己的预设,可是真正生活在现实中的观众都能察觉到这些悬浮情节背后的诡异。
一个结束了27年牢狱生活,急于成家求子的老男人,和一个14岁错杀无辜者的24岁少女组成家庭,没人会觉得浪漫。
反而是其中隐藏的性暴力、身体剥削、精神摧残的可能性令人不寒而栗。
女生流浪自杀后成为植物人,男人的选择让故事表面上成为了凡间童话,可是这种只可能见于课本与绘本中的“人性光辉”忽然发生在两个这样的边缘群体身上实在令人无法找出信服的理由。
周冬雨在本片中戏份不算多,但是人物也更飘渺。
为父母复仇却错杀无辜者,这件事作为反转出现时我都笑出声了,已经决定为了赌上自己的人生完成一件必须血债血偿的复仇了,居然连目标信息都不确认。
以此为基础,后续的情绪崩溃,精神问题,出狱后新的人生目标就更无法代入了。
尤其是如果补上赔偿款是她的人生目标的话,为什么出狱后选择在监狱门口露宿,难道平时还有和范伟一样的人傻钱多的大龄男中年到监狱门口相亲吗?
这是监狱还是王婆大舞台呢?
其次,我必须收回此前在周冬雨老师的畸恋系列力作《燃冬》和《鹦鹉杀》中对其演技以及选本能力的恶评,和本片相比,她此前的表现堪称完美。
她在《朝云暮雨》中到底有多坚持地在演自己就不多分析了,后来成为植物人之后的表演实在是堪称喜剧,尤其是那双转速极快,走位还无比丝滑的眼珠子,这种对于残障人士生活表现的片面化认识导致的猎奇模仿秀让本就荒唐的剧情更让人扶额。
最后,关于本片被旧事重提的两个“谣言”,其一是本片曾在拍摄期间封路导致市民抗议,看完之后基本是连具体封的是哪条路都知道了。
其二是“传说”本片被广泛认为其导演的真实身份是张国立的儿子而非他自己,从前因为“陈怀皑拍《霸王别姬》”这样的笑话甚嚣尘上让我对这种讨论不屑一顾,但看完之后我的确动摇了不少,本作的笔触和镜头语言的确非常像年轻导演的风格。
但可惜本片在票房毒药周老师的加持下恐怕很快就要被江湖所遗忘,导演的中之人究竟是谁估计也会石沉大海。
这部有关人性的影片将视角对准了两位刚出狱的劳改犯,能够引发观众们对于服刑结束后的犯人们生活的思考,他们出狱后的生活依旧煎熬处处受限。
两位主角中范伟饰演的老秦年过五十,依然没有结过婚,但他拥有巨额的父母迁坟款;而周冬雨饰演的常娟也遭遇了父母双亡,还欠下了一大笔债。
就这样“一人求子,一人求财”,两人逐渐奔着各自的目的走在了一起。
老秦给人的感觉一直都既是老实善良的,又是坚守原则的,他不愿意接受只爱财不爱人的女方,也不想耽误年纪轻轻的常娟。
在和常娟在一起后,也依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极富责任感。
相比之下,最开始感觉常娟非常蛮横无理,经常是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
直到后来剧情出现了反转,才知道常娟真的是心地善良。
影片结尾处是全片最感人的地方,同时也能看出周冬雨演技的足够精湛,她将演起来难度极大的植物人演绎得极为传神和形象,而且几乎看不出表演的痕迹。
而老秦最终也心甘情愿愿意接受这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陪着她继续度过余生,并且始终坚信奇迹会在常娟身上发生。
一个人在监狱里呆了几十年,出来已经56岁了,他就想传宗接代,说是给父母一个交代。
正好遇上一个女骗子,开始他是拒绝的,他自己也看出来但这个比自己二小20岁的人他们不般配了。
最终还是没有抵御诱惑,相信了她。
这个骗他的女孩是因为错杀了一个人,要给对方补救,所以才骗了他的钱。
我觉得即便不是错杀,这女孩的行为也是有问题的。
女孩也没有钱还给这个老人,就跳河自杀了,老人把她救活了。
女孩植物人了,老人就推着她。
就这么生活着。
毕竟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这女孩又没有什么反抗能力,老头养活他,就跟徐童三部曲里的一部作品一样,一个农村老人买来一个疯婆子,为什么?
就是为了用来泻火。
真是苦逼的人生苦逼的结果。
老秦最后为什么一定要救常娟?
直接放弃治疗是不是更好的选择?
很多人都说老秦救常娟是自私的,是为了感动或满足自己传宗接代的心愿。
但是我觉得不是的。
其实常娟始终是个没长大的小孩,她的心智一直停留在了父母死去的那天。
而在碰到老秦后,老秦给她买名牌球鞋,洋娃娃,假发套,新衣服等等,都让常娟重新找到了当孩子的感觉。
可有一天老秦告诉她———你是我媳妇,你要给我生孩子。
她慌了。
此时在老秦眼里,常娟的确只是一个完成传宗接代的工具。
常娟不同意,老秦便开始强迫她。
直到老秦看到常娟自杀,他才感受到常娟内心的脆弱,恐惧,忐忑,犹豫。
常娟那一句:“我们这样的人,怎么配当父母?
”点醒了老秦。
老秦也第一次通过常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漏洞和缺失。
于是老秦妥协了,说你不想生咱就先不生。
但最后所有人都说他被骗了。
后来老秦知道常娟要十八万四千四真正原因时,才发现,原来常娟一直活在亏欠里。
她觉得自己欠了别人一条命,她带着这样或那样的亏欠想结束掉自己,觉得这就是她给所有事情做出的“交代”。
很多人说老秦把常娟救回来是多此一举,但我觉得老秦这么做,是因为他不愿看到常娟死在过去里。
是的,常娟是被过去杀死的。
就像老秦出狱时,李教官说的那句话:走出这个门,你就不再是犯人了,你是一个人了。
他也想告诉常娟,你已经不是一个罪人了。
常娟可以像正常的女孩一样穿好看的衣服,做漂亮的发型,吃好吃的东西,拥有很多亮眼的首饰,可以继续网购,打扮,吃吃吃,买买买。
这才是常娟该有的人生。
所以老秦说,只要在我活着的时候,你能醒过来就行。
因为他知道常娟并没有真正的重新开始过,她一直在被过去束缚。
所以老秦想给她一个真正意义上“重新开始”的机会。
就像那个“赛车手”的家人也在一直坚持治疗是一样的,他们的坚持并不是为了满足或感动自己,而是为了让对方活下来,能继续好好感受生活,去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一切。
因为这是每个人,生而为人的权利。
所以他愿意用自己剩下的时间,去给常娟换来一个“真正为自己而活”的开始。
看完电影,我心里五味杂陈,电影改编自真实故事《穿婚纱的杀人少女》。
他们的人生都被打上了“罪犯”这样的标签,但真正的“罪人”是他们吗?
他们也想重新开始,踏踏实实的做人,可现实真的给他们机会吗?
电影其实讲了很多,但又高明的什么都没有戳破。
它只是默默地呈现,绵长又细微地带你看到世界的漏洞,人生的荒诞,命运的无常。
很喜欢故事结尾的留白,没有升华出什么道理,也没有给大家一个固定的结局。
只是朴实地传达出一种“未完待续”的质感,他们平淡又细碎的生活还在继续,那些潮起潮落,朝云暮雨的瞬间,组成了或你或我的人生。
谁又不是在这样琐碎又无常的生活中、寻觅着一丝生机、一些希望、一个奇迹呢。
最后一直是一种很“温馨”的音乐。
所以导演是真的想表达:“温馨”?
所以很疑惑。
她想死,她不爱这个老男人。
最后强行被这个老男人救下来,动不了,不光是囚禁在这一具躯壳中,更是被这个老男人囚禁啊。
他不算坏。
但是他的认知,他的执念都是很扭曲的。
所以真的很疑惑到底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是一个温馨的结局,但是这温馨背后的恐怖呢?
膈应、违和、拧巴。
《朝云暮雨》才是那个刚出狱,彷徨无依的劳改犯,陷入创作与表达失衡的泥沼,硬是找不到准确的语调,在凄美晦暗的影像中自怨自艾。
两个可悲的人,因罪坠入同一个入口,却在追寻截然相反的两个出口。
老秦想要安稳地走完后半生,而常娟却想要用后半生赎罪,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烂剧本仿佛是注定的,破碎如烟花一般的结局也似乎早已写进了命里。
重刑释放的妙龄少女与中年大叔搭伙,片中两人初识前后的处理很灾难。
常娟和老秦的肢体互动,无论温柔,还是粗鲁,除了直观的生理性不适,还有不忍直视的尴尬,令人很不舒服。
从性格到造型,由内而外,常娟就像一只男性幼态审美下待宰的羔羊,绵软无力,只有倔的劲在那撑着。
原型《穿婚纱的杀人少女》对常娟缥缈宿命的阐述几乎被抹得一干二净,只顾着墨老秦,而忽视常娟的人物弧就是最大的败笔,埋个彩礼和一双破鞋的伏笔简直是敷衍至极。
可怜的丫头在缺乏铺垫的情形下被不断曲解、亵渎,仿佛一块遮羞布挡住了老男人所有的不堪,粉饰他罪恶之下所谓的施舍与爱。
这不叫可悲,这简直可笑。
从头至尾,常娟只有在最后做回自我的时候才真正有了灵魂,其他时刻就是老秦手边的空壳,是可有可无的饰品,甚至都不算沉沦命运的同路人。
等到高潮的核心反转来袭,揭秘常娟设局背后的隐情时只觉得一头雾水,苦难和无力的冲击感荡然无存,仅有的只剩对常娟成为植物人后的惋惜。
“有”病呻吟就一定值得同情吗?
回顾二人之前犯的错,用罪有应得来形容应该最为贴切。
误杀也好,被逼无奈也罢,咎由自取的罪责被掩盖,那么真正的受害者又该由谁去抚平伤痛呢?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北影节映后张国立老师又复述了一遍。
究竟警示作用重要,还是对平面化的悲剧表象共情更重要,我想创作者如此举棋不定、左右为难的态度是值得反思的。
是美化重新做人的“好”,还是讽刺回归社会的“藏”,老秦的自我审视似乎没有放大到电影的调性中。
纵使你拍得多么花里胡哨,单纯地擦好厨房可不能洗刷罪恶,那扇隐形的铁窗依然存在着。
居高临下的怜悯是不会被接受的,尤其是在牵强的剧情推进下,更难实现。
一星给范伟老师,教科书级的塑造,记忆犹新的表演,毋庸置疑是本片最佳。
半星给周冬雨,后程毁容式的塑造非常震撼,对常娟心理的解读也很到位。
剩下的给美术和摄影,包括一场上帝视角下的雨夜戏:老秦推着常娟,同时在尽力去捞身后掉落的伞,那也是常娟尊严的遮挡物,仿佛在与命运拉扯。
无法两者兼顾的难堪与常娟被雨水冲刷且扭曲的脸是上天的惩罚。
没有任何台词,一场戏就讲清了很多,高级。
片名是,《穿婚纱的杀人少女》,很难对这个故事说什么。少女愿意活着吗?希望和烟花不比死亡高贵。
没有人问过她为什么想死,也没有人问过她还想不想活,更糟糕的是,没有人问过老秦,她是不是被你杀死的。全片用两句话可以全部概括:常娟是我遇到过悔罪情绪和心理问题最严重的犯人;你把她照顾得真不错,比我们医院的专业护工照顾得还要好。用向阳而生打败生不如死,导演就差颁锦旗了。
善的堕入歧途是恶吗?重复与单调也可以精彩吗?人生不能重来,但可以重启吗?电影结束,镜头拉远,只剩一尘不染的厨房,和两个长情的人。我沉浸在他们的浪漫中,不忍打扰。那是救赎的等候,等候幸福的拐点。好演员,好故事,心底一股酸涩的暖流。
电影最好的地方是老秦出狱时,李管教一番客套后,转身拿着伞走了,留老秦一个人在雨里。假如导演能一直保持这种冷静与克制,这片也能到及格线。
21.9,买一赠一,withCC。题材表演不错,两位一如既往在擅长的戏路上,导演水平不行,两个孤独的人互相救赎,选角上周冬雨如此年幼瘦弱外形配范伟,忒像恋童,且女主犯罪缘由无法令人共情,最后结局变成恐怖片,真生不如死,此外植入广告出戏,是植入广告吧,
毫无Cp感!感情无根,情绪无源。浪费周和范的演技。
这片,范伟能拿影帝当之无愧,不愧是从小看到大的老戏骨
看完电影,没感觉到弱者之间相互抚慰的温暖,只想起了那句“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又坏又蠢的女主:年少时替父母报仇,结果错杀了别人家的女儿。出狱后女主为了还债,又去骗一个无依无靠的可怜老头。最后债还清了,女主也把自己变大树了。电影剧情基于纪实文学《穿婚纱的杀人少女》,原作的主题是底层互害,改编有意赋予人文关怀意味(包括结局的改动),反倒令影片的主题表达趋于模糊暧昧。主创在发展段落的后半段,即女主不告而别前夕加了一段男女主的冲突戏,结果却令主角老秦的转变显得尤为生硬。整部影片没有周冬雨的部分还是不错的。若把本片拧巴的主线去除,只需展现老秦出狱后的谋职生活的话,会是一部令人称道的短片。可惜没有如果。影片剧情呈现与主题表达的别扭抽象,导致其票房与口碑皆折戟沉沙。
一个实至名归的影帝一个名副其实的影后组合起来像鱼和熊掌而这是真实故事改编当代中国的罪与罚么范老师的第二十一部
好爺們的電影,是只有男人才能拍出來的感覺👍結尾更是令人作嘔🤢毫無邏輯,自我感動
用传宗接代粉饰性压抑的人物动机,主创揣着明白装糊涂,硬往温情上靠,第三幕瘫痪的女主仿佛《万能钥匙》里被夺舍的老头,年度恐怖片。
四星都给范影帝,他总能绽开千帆过尽的笑容
想接过周冬雨手里的每一根烟,跟她说,别抽了,我都愁死了,还是我抽吧。节奏慢得很中国版《完美的日子》。净是些范伟打扫卫生的细节,刷碗、放水、擦柜子,事无巨细,擦油烟机喷水还升格!升得老子想爆炸啊!这拍出来美吗?好看吗?周冬雨演戏不管别人死活,范伟就当人都死了这么演。你俩真是欠钱了还是拿错剧本了啊!难看得又哭又笑的,实属没想到。
没看懂现在豆瓣的分数是啥情况,感觉绝对不止6.3分。周冬雨和范伟的演技都是顶级。影片总共没有几个人物,主要内容都在两个主演身上,两个影帝互飙演技,看的很过瘾。进去过得人,再出来还真是挺矛盾的啊。每个人心理都比较扭曲,才能走到一块。老秦想要孩子,就算知道可能会受骗,还是选择尽量相信,常娟到底是不是想骗钱不清楚,但是最开始他的目的确实如此。打架那里,拿起来玻璃我还以为他要杀老秦,直接扎自己脖子,扎完了直接往前割,真的牛皮。周冬雨演这种狠角色也很厉害啊。常娟费劲杀了个人居然还杀错了,内心的良心让他想搞到钱还人家,就钓上了老秦这个人。最后的结局不是大圆满结局,两个人这回永远分不开了。一个老头,一个植物人,盼望着奇迹的出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希望那位常娟可以出现奇迹吧。加油。
故事还原度高
以为是爱情片,后来又以为是惊悚片,再后来是亲情片(´◉_◉`)编剧你玩我呢?
两个绝望的生命互相拯救,最后哭死我了!周冬雨和范伟老师CP感莫名强烈!周冬雨演技真的绝了!!上映后会再去贡献票房!
男女主角的人物背景是合理的,但他们的相遇、在一起的情节又是荒唐到充满魔幻色彩,无法令人信服,以至于整个故事失去了最开始的支撑点,后面的一切也就哪怕演员再努力也无法打动人,甚至有点可笑。
看得很沉重,结局很郁闷,老范又演了个苦命的老好人。
镜头很不错,范伟老师的演技很好,周冬雨后半部分演技比前半部分好,故事挺一般。最有意思的一个点是老秦失去方向时,选择免费给别人清理厨房,因为人必须要做点什么事才能避免自己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