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这就是我个人2022年度top1的电影。
关于黄继光,这是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结局,但是并没有太多人了解具体细节的故事,按照近些年的风气,这中间有太多可以发挥的空间,然而本片却做到了几乎完全严格依照战史叙述(本人亲自翻书验证),战史中没有部分也做到了尽量符合逻辑,真正的改编不是胡编。
作为战争片,片中的战斗场面自然是重点,但是这里没有此起彼伏的炸点,没有一窝蜂的冲锋,也没有看似炫酷的战术动作,有的是作为地球轻步兵巅峰的疏开队形,处理枪械卡壳的细节,从来没有在任何影视作品中表现过的“波波沙”单连发转换和因为被美军炮火削去几米山头造成大量浮土而被迫选择使用的反坦克手雷非更常见的木柄手榴弹,还有给各种武器标出的准确字幕,都让我这个军迷看到了创作团队的认真与诚意。
光说到这些,国产战争片不论,还有诸如《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黑鹰坠落》、《勇者行动》这样的影视作品能有相同乃至靠着更充裕的预算达到更高的水准,但是这部电影回答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在“英雄”光环的背后的黄继光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又是怎样的经历让他成就这样的壮举。
作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二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不是天生的英雄,相反,因为身材矮小还被部队拒之门外,但是“不怕自己吃苦只怕世代吃苦”的决心让他叩开了部队的大门,也巧妙而形象的凸显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真实含义所在。
后面的训练场景,在这个时代影视作品中消失已久的我军战斗力来源的核心——思想政治工作被细致描绘出来了,也很好的解释了气多钢少的我们到底是靠什么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这不是一介武夫的赳赳之勇,而是深刻理解和认识到解放全人类的使命而爆发出来的无穷力量。
还有在黄继光的身后,那个听闻儿子即将出征消息时短暂沉默后,含着泪连说了两句“参军光荣”,在儿子牺牲又送幼子从军的英雄母亲。
这一切才是最能打动人也区别于各种战争大片的根本所在。
这是一部没有登上院线的网络电影,但是它也超越了很多所谓的大作,希望看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去认真看到最后,当片尾字幕出现摘录自15军战史中的“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碉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时,观影至此的我所积累的全部情绪化作热泪夺眶而出。
还有片尾曲,依稀有《英雄儿女》和《我的祖国》的韵味,值得一听。
后记:看了多遍数易其稿而成的影评完成之时惊觉昨日是黄继光烈士牺牲70周年纪念日,谨以拙文致敬先烈。
特级英雄黄继光。
这个故事并不陌生,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为了掩护战友用身体堵住抢眼壮烈牺牲。
正是因为故事耳熟能详,结局已经注定。
所以拍成电影很容易落入窠臼。
在我的设想里,黄继光可能会被塑造成一个愣头青,刚进部队冒冒失失,后来跟战友插科打诨,干了不少出格事,最后亲历了战火和死亡,经过指导员的殷切教诲,最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
在面临绝境时,他一声怒吼,毅然决然奔赴枪口,用壮烈的方式保护了自己的战友,走进我们的教科书,成为英雄的代名词。
我是这样设想的,可电影不是这么拍的。
电影里的黄继光是个普通的年轻人。
他很平和,身上有着朝气,坚韧,穷人家孩子出身的一切烙印。
可他并不冒失,也不聒噪。
因为个子矮年纪轻参军被拒绝,不会气馁,而是会为自己争取:“我过惯了苦日子,但不想世世代代都过苦日子”。
他的真挚打动了负责人。
他不懂大道理。
进入新兵营让训练就训练,面对爬不上去的柱子也会执拗地说“让我再试一次”。
大晚上加练时会累得气喘吁吁,在排雷测试中获得零分也感到茫然,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踩了线。
他一直在学,在成长,偶尔也对自己只是个通信员不能上前线杀敌而感到失落。
指导员告诉他“上战场不是为了立功,而是为了打赢。
”他听进去了,并且真正认同了。
我不像是在看一部电影,而像是在看一个真实的中国年轻人。
在命运到来那刻,我等待着,这个被炸晕在战壕里的年轻人,爬起来走向枪口,走向那个残酷的结局。
历史注定他的生命会以这样的方式画上句号。
我以为,这时候会响起号角,会有慢镜头,会有生离死别的悲壮烘托。
可没有。
镜头一切,忽然来到黎明。
在某个山村,昏暗的光影里,有个老妇人转过头,忽然看到穿军装的儿子出现在路上。
她颤巍巍向他走去,抬手试图触摸他的脸。
然后摸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人回来了。
她的眼里饱含泪光,嗓音轻微地颤抖着,说了句我的儿啊。
这个人是黄继光的母亲。
她抚摸他的伤口,心疼得不得了,哭声问:“你疼不疼……”然后画面一转,切回战场,年轻的战士从战壕里爬起来,踉踉跄跄,奔向了机关枪枪口。
他的后背炸开五六个血窟窿,人却一动不动。
战友们惊愕地瞪大双眼,枪声停止了。
黄继光卧在那个枪口上,再也没能转身。
子弹打穿了他的身体,也打碎了一个母亲的心。
他甚至没来得及呻吟一声。
千疮百孔化作了血淋淋的实质,在平静而克制的情绪里爆发了。
母亲问他“你疼不疼”。
他不是英雄。
他是普通人,是一个母亲的儿子,怎么会不疼?
当你看到这里,心生惶然,在他的死去的刹那也感受到剧痛。
电影所想要表达的一切,便就淋漓尽致了。
悲壮、平凡、伟大……所有的情绪如同狂潮涌出。
最后屏幕亮出一行字,告诉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无数战士堵过枪口。
黄继光只是其中一个。
你忽然心如刀绞,意识到这不是电影,这是历史。
想带着小若多了解一下这些英雄的事迹,让她从小就爱国 。
只有爱国,路,才永远不会走错看了之后才觉得自己历史知识匮乏,竟然忘了许多背景时局,实在惭愧不说别的,把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演绎出来能及时提醒我们年轻人打起精神,反正我是每看一部就和打了一次鸡血一样,有劲想去学习,想为祖国做点贡献。
演员很可爱,长相也是,演出来的也是,从刚开始呆呆愣愣到历练后勇敢坚毅,都透着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可爱。
感触最深的是结尾,黄继光幻想回到家乡,母亲过来抚摸他的脸庞“儿啊,疼不疼”…战场上他们是军队的钢铁战士,可是他们也是母亲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父亲,哪有不疼的道理,可是他们没有怕,只是想着完成任务,向前战斗,为着世世代代不再挨饿受冻,如黄继光一开始的愿望一样,因为自己受过苦,便希望后代能拥有更好的生活。
朋友们,请珍惜现在的生活。
可惜这部电影是小制作,运镜晃的我头有点晕,后面黑夜里的战斗也很模糊 还是有点失望的。
英雄题材更应多注意这些问题
(原载于《文艺报》)近期,抗美援朝题材网络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取得积极而热烈的社会反响,成为主旋律题材网络文艺中的一匹黑马。
该片以平实细腻的叙事手法,将黄继光从参军入伍到成长为特级英雄的感人历程娓娓道来。
以扎实的成长叙事,塑造了可亲可敬、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展现了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向以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为主要内涵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深情致敬。
以多线叙事塑造立体饱满的英雄形象。
影片采用多线叙事,以上甘岭战役为主线,通过巧妙的过场,穿插黄继光在四川老家参军入伍、在东北行前训练等人物前传。
同时借由主人公的情绪化视点,以闪回的方式串联一段段有关其母亲、指导员和战友的回忆。
这些恰到好处的时空转换与意识流,立体饱满地描绘了英雄的成长之路。
如将紧张的战争过程与黄继光参军入伍、行前训练相穿插,详尽介绍了黄继光的入伍动机,为其之后舍身为国的壮举做了充分铺垫;在黄继光遭遇敌人轰炸的瞬间,以延宕的慢镜头呈现漫天泥沙和炮火,接着代入以黄继光为第一视角的意识流,展开母亲含泪送其参军时的温情记忆场景。
每一个插叙故事都成为黄继光后期冲锋陷阵的情感驱动力,在展现其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英雄品质之余,也展现了一名普通志愿军战士在一次次磨练中成长为特级英雄的环境支持与情感支撑。
影片以扎实的成长叙事增进了观众对于英雄生平的认知,从其身高未达标准却以机智果敢破格参军,到第一次看到战后尸横遍野场景后的惊慌失措、悲痛万分,再到以沾满战友鲜血的双手用力撕扯自己的衣角请求支援前线,直至最后身负重伤仍纵身一跃“以身躯堵枪眼”壮烈殉国,影片在层层递进、不断累积的情感叙事中将主人公的内心成长历程完整呈现、高度升华,极大地拉近了英雄人物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对人物的处境和心境产生切肤之感,从而深刻体会其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
以英雄小传礼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影片围绕黄继光的身世经历展开,从其报名参军到在朝鲜战场前线“以身躯堵枪眼”壮烈牺牲,完整呈现一名志愿军战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通过一段平实的英雄小传,影片延伸展现千千万万普通志愿军战士身上崇高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礼赞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深切缅怀革命先烈。
如在报名参军时,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黄继光和同乡战友们,均表达出了为了保卫新中国、为了“世世代代不挨饿受冻”加入志愿军的热切愿望;在条件艰苦、强度极高的行前训练中,新兵们站姿笔直,齐声高喊“不书英雄榜,便涂烈士碑”的誓言等,均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们赤诚而深沉的爱国情感。
同时,影片高度还原上甘岭战役宏大而壮烈的战争场面,除在镜头中呈现壕沟、地道等重要作战地点和迫击炮、冲锋枪等重要作战工具以外,还特别以清晰的过场字幕标记战争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和武器装备,以庄重的仪式感带领观众重温抗美援朝峥嵘岁月。
以细腻情感传递家国情怀。
在壮烈的战争场面之外,影片也善于以抒情性的情节打动人心,在含蓄蕴藉的情感中传递家国情怀。
一方面将炮火连天的战斗场面与战士们写家书的画面交错呈现,使战争的残酷与家书的温情形成巨大反差。
没有刻意煽情,却着实催人泪下。
如黄继光家书中一句“不立战功不下战场”,印证了志愿军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庄严承诺;教导员牺牲一幕过后,马上引入他个人家书的念白,随后自然过渡到操着各地口音的志愿军家书的和声念白,虽朴实无华却字字千钧,如黄钟大吕一般回荡在每个观众的耳畔。
另一方面,英雄母亲邓芳芝角色的引入,将忠孝不能两全的家国叙事进一步升华,在其不多的台词中,四两拨千斤地突显出黄继光和家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和爱国血统。
如,在餐桌上听闻黄继光即将参军赴朝的情节中,用一段“无声胜有声”的脸部特写表现英雄母亲的复杂情绪:短暂沉默后,只有眼中噙满的泪水和欲说还休的两句“参军光荣”。
在黄继光以身殉国后,将其离家奔赴战场的回眸画面配以邓芳芝著名的演讲念白“我失掉了一个儿子,现在却有了千千万万个儿子”。
这些情节将目不识丁却胸怀家国大义的英雄母亲形象和盘托出,令人肃然起敬。
当代主旋律题材作品,造神易,写人难。
特别是讲述家喻户晓的英烈故事,易见的是排山倒海、叠床架屋的拔高煽情,难遇的是克己复礼、亢龙有悔的平实克制。
在此意义上,《特级英雄黄继光》对于抗美援朝英雄的人性化描摹令人耳目一新,也为主旋律网络电影树立了标杆。
《特级英雄黄继光》是一部含有剧情、传记和战争等元素的网络电影,在多平台上线20多天,热度不俗。
除了热度,这部电影目前在豆瓣上有超过8000人评价,评分7.9分,推荐和力荐累计超过75%。
可以说,在战争片和传记片当中,《特级英雄黄继光》的口碑是相当不错的。
《特级英雄黄继光》主要讲述了黄继光主动报名参军后不断成长,为了战争的胜利挺身而出完成了英雄的壮举的故事。
要知道,黄继光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因此这部电影一开始导演和编剧都是拒绝的。
首先是成本有限,再加上是战争历史的类型,黄继光的结局更是毫无悬念。
这种片,不能乱拍乱改,难度比想象中要大很多。
不过,当我看完这部网大之后,由衷地感叹一句: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特级英雄黄继光》比想象中拍得要好!
从剧情来讲,其实是没有太多的变化,导演和编剧是踏踏实实把这位平民英雄的故事写好,并拍了出来,没有加太多的戏剧化,更加注重于真实与细节。
不论是大场面,还是演员的妆容,以及演员们的表演,都做得非常细节,让观众容易沉浸到剧情里面。
大家如果仔细看这个演员阵容,会发现其实整部电影的演员没有几位是熟悉的。
基本都是比较陌生的面孔,但他们却真实真诚地演绎了每个角色,灵动且感人。
女演员迟蓬的加盟,是我在《特级英雄黄继光》中看到相对熟悉的一位演员了。
之前有看过她饰演的林桂枝,所以印象颇为深刻。
这一次她在《特级英雄黄继光》里面饰演的也是一位母亲,她是黄妈妈。
迟蓬台词虽然不多,但不管是造型还是表演,她在短短几分钟里面表现出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颇为惊艳。
连导演都称赞她敬业和低调,让人敬佩。
《特级英雄黄继光》片长96分钟,看到结尾,大家可以认真听一下片尾曲,还有让人回忆连连的老照片。
不少照片我们都没有见过,但颇为真实,也让人感动。
一边听着片尾曲,一边看着老照片,年代感满满。
感谢《特级英雄黄继光》,踏踏实实拍出了一位平民英雄的故事,也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
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和平,向英雄们致敬!
《特级英雄黄继光》成本不过千万上下的投资,在成本有限的情况下,能够克服万难,尽量去还原历史,做到真诚真实,并且获得观众们的好口碑,是不容易的。
连导演周润泽自己也发文说了:不为了教育谁,也不为了糊弄谁,这是一部真诚的片子。
是啊,难怪看了《特级英雄黄继光》的网友会纷纷评价这是一部良心的网大作品。
希望大家不会因为片名而错过了这部质量过硬的电影,因为我相信:网络电影这么拍,是不愁没有观众的!
敬爱的毛主席:我叫邓芳芝,今年六十一岁,家住四川省中江县通山区石马乡第三村。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就是我的三儿。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受苦受难的农民。
解放前,地主剥削我们,乡、保、甲长骑在我们的头上,祖传的几亩田地也被迫典当了,一家人少吃无穿,实在苦啊!
一九四二年旱灾,我的几个儿子,都俄困在床上动也动不得。
一九四九年二月,家里没有吃的东西,继光到河沟里捞虾子,碰着伪甲长的一条毛狗被人打死在河沟里。
伪甲长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口咬定是继光打死的,叫他背死狗游街,还要我家给狗买棺材、做道场。
那时,简直是没有我们穷人的活路啊!
伟大的毛主席:感谢您领导我们得到了解放、我们才翻了身,分了土地安了家,过起好日子来。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懂得怎样来保卫我们的好日子。
继光在离家那天,就曾经告诉我说,他要到朝鲜去打万恶的美国鬼子,不消灭美国鬼子决不回家。
他叫我在后方把生产搞好,多打粮食支援前线。
听光儿说话这样有志气,我心里真是高兴。
但我更明白这是您和共产党把他教育好的。
现在,继光虽然光荣牺牲了,但千千万万的青年都愿作我的儿女。
他们都表示要学习继光的精神,为保卫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把站斗、工作和学习搞好,这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我一定要鼓励他们为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继续英勇杀敌和努力生产,早日打垮美国鬼子,为继光报仇。
同时,我还要把我的小儿继恕教育好,教他学哥哥的样子,争取当国家的英雄和模范。
祝您健康!
邓芳芝敬上
这是一部近几年来最好的抗美援朝电影,比《金刚川》《长津湖》好一百倍,一千倍。
因为看过了这部电影,我们才知道志愿军战士为何不畏生死,为何能顶着敌人的机枪冲锋。
电影里黄继光告诉我们答案:如果美国鬼子来了,我们的世世代代都要挨饿受冻,我怕的是这个。
最朴素,最朴素的语言,每一个志愿军战士都是抱着这样的信念,走上战场,冲向敌人。
这短短一句话,比什么“我是第XXX个兵”,比什么口号都要深入人心。
只这一句,这部电影就高于此前拍摄的《金刚川》《长津湖》《狙击手》,因为这才是主旋律电影的真谛,让观众了解英雄,明白英雄为何而战。
他们不是为了立功,不是为了杀人,不是为了荣誉,为的是我们这些后辈,能坐在温暖光明的屋子里,能喝着可乐,吃着饼干,在电脑上骂战。
没有大场面,没有高级的电脑特效,没有小鲜肉,没有老戏骨,有的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他们眼里都有光,他们都有信念。
当战友牺牲了,他们也流泪,但很快就擦干眼泪,继续战斗。
他们没有迷茫,面对敌人没有怜悯,因为敌人就是敌人,为了新中国,他们必须战斗。
没有多余的文戏,更没有多余的武戏。
面对战争,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参加过淮海战役的教导员李旭,瞬间就没了。
正高兴的收集着敌人弹药,准备返回战壕的赵克春,瞬间就没了。
小梁为了让战友能发射无后座力炮,开枪吸引敌人火力,当战友高兴的看过来时,他满脸是血,已经停止了呼吸。
吴三羊前一刻还在把手榴弹挂到身后,才起身就被打倒,没了。
中弹后,没有鹞子翻身,没有空中转体,每一个牺牲的战士都只像是脚下一滑,倒下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黄继光最后扑向敌人枪口时,身体歪斜着,踉跄着,机枪子弹打穿了他的身体,为后继战友换取了关键的几秒,让他们能冲上阵地,夺取最后的胜利。
这一切都非常真实,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我们不是在看戏,而是亲身体现那场战争。
不用那些大导演,不用那些大明星,不是漂亮的脸蛋,不是钢铁超人,不是准确的走位,不是华丽的是武打动作,我们看的是英雄,是真实的英雄,是他们为何而战。
《特级英雄黄继光》满分。
一句话先放前面 —— 这是中国近二十年来最好的战争片。
这个最好,靠得不是场面有多大,演员有多出名,导演有多大牌,资金有多充足。
靠得是细节考究,质感丰富,还原真实,情感动人。
战争电影的原始属性就是:不需要大鸣大放的表现手法,你只要尽全力还原真实,就一定能把观众拉入你所构造的世界中。
沉下心来收着拍,钻研细节,就一定没有错。
还有战争质感,一定要落实在每时每刻,咱们有多久没看见国产电影里表现枪械故障排除、重机短点压制、真实的曳光弹轨迹、有力的枪机运动和抛壳、爆炸激起的是尘土而不是大火球、三三制交替掩护而不是无脑冲锋、更别说有年代特征的标准地持枪动作了?
以上这些,都属于质感的一部分,普通观众即使不懂也能感受得到,懂行观众看了一定会拍手叫好。
《特级英雄黄继光》当然不是完美的,但所有的不完美,从成片的态度上看,我相信都不是剧组的问题,而是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所以那些不完美都不重要。
这是一部好战争片;是一部让中国观众等了太久的好战争片;是一部标标准准,有着中国军人属性的好战争片。
必须冠以最美好的赞词,给予鼓励。
让那些动辄花大量资金,请大牌演员,所谓的大制作战争巨制能够好好学习一下:战争片,到底应该怎么拍。
影片以中、朝两国授予的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为原型,展示了黄继光如何参军并在军队中得到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和战场技巧,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战士。
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为了整个部队的胜利,面对着地堡中敌人的机枪,黄继光牺牲自己,英勇堵枪眼,为战友争取到了短暂的时间,从而消灭了敌人。
影片以中、朝两国授予的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为原型,展示了黄继光如何参军并在军队中得到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和战场技巧,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战士。
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为了整个部队的胜利,面对着地堡中敌人的机枪,黄继光牺牲自己,英勇堵枪眼,为战友争取到了短暂的时间,从而消灭了敌人。
无意中看到《特级英雄黄继光》这部影片,说实话一看片名,以为是类似那种官方宣传片,是本能地抗拒的,但我还是会看预告结合评论再做判断,评论里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字“真实”,让我决定周五晚上好好看这部电影。
看完以后,我纳闷的是这样制作优秀,认真讲故事的片子,为什么当年,我竟一点不知道,我有看完优秀片子再回味的习惯,第二天爬上豆瓣再看看大家的讨论,当我看完导演的一篇创作心路历程,那一刻我觉得比电影本身更感动我,因为是他,是他们这个团队串起了两个时空的连接,是他们努力的去探寻那个历史时刻的真实,去探索“伟大”一刻背后的一个普通通信员真实的成长过程,挖掘并呈现出一个个微小而又如此重要的光点。
从导演的两句话,我也感受他对整个世界以及人的认知是通透的“最难的,是平衡。
历史和创作之间,表达和审查之间,商业和艺术之间,也在宏大构思和渺小预算之间。
更难的,是让这个名字,从“黄继光堵抢眼”这过于熟悉的文字概念中走出来,重新变成一个可以置信的人。
”自然万物就是一个阴阳相对的世界,没有固定不变的平衡,平衡一定是相对的,是两者之间博弈下的动态平衡。
能明白这个本质,首先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才能更有全局观和动态视角,以及面对困难的时候,心态也会相对平和;其次在表达输出的时候,能把握好事物的两面性,会明白好是用坏来比较,“伟大”是用无数的微小来衬托。
一部在战争场景和武器装备以及人物心路历程极尽还原历史真实的影片,一段不同时空的对话,一段无法忘却的记忆...
1颗半给英雄,电影只值半颗
1
网大的制作规格,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场面简陋,但是最终效果还可以,剧组还是很有诚意的,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了最好。不过整部影片还是有传统主旋律电影的老毛病,人物太过于样板了,对于情感的表达也比较套路,导致故事比较过时。另外网大是不是怕观众看不懂啊,疯狂加字幕解释剧情和人物……
致敬!
三星+
好看,小学课本的故事还是很感动,挺用心的。推荐
很认真的作品啊。
6分。电影本身不想说太多,反正就是上世纪电视剧的水准。这样伟大的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我还是选择听故事或者看书才能表达对他最大的敬意!
剧情无聊,后面战场部分拍的还可以,
看过
为了多数人的幸福。拍得很好,名字起得比较山寨,叫《英雄黄继光》不行吗?
我无语了,这网大能评分8.0,评分是电影评分啊,不是给历史人物评分
多点投资就更好了
战场一个瞬间的事儿,硬生生抻了10几分钟,反而失去了残酷与严肃,评论环境更是恶劣,对历史的不尊重才是亵渎英烈。
金家现在真幸福,代代相传
一看这个名字还以为是什么主旋律爱国片,出乎意料,没有过度煽情,剧本真的不错,没有乱七八糟的情节,人物形象也比较正常。主演的演技说不上好,但起码不出戏。
每看一分钟电影,黄继光的生命就流失一分钟,直到最后牺牲,唉,英雄该被铭记,我们也要记住为什么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看电影
可以鼓励打满分!战术动作和逻辑合理还原,这就很给力了!!
用心拍电影,认真讲故事。
5分。第一次看网络电影,即使评分高达7.9但也不得不说肉眼可见的低劣,整体演员的演技出戏,听说枪械这些道具的还原很到位,可惜我不是军迷我不懂枪;听说主创们查了很多资料,但架不住老套的剧情让我难以提起兴趣。7.9分怕是控分控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