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欧美国家开始大量涌现女性题材的电影,它们从不同维度探讨了女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状态和所面临的问题。
去年,主打感官体验的《钛》技惊四座,一举夺得象征戛纳电影节最高荣誉的金棕榈。
影片大量采用变形和隐喻手法,用后现代主义视角解构了女人的身体归属、性别二元之外的可能性等话题,带有非常强烈的女性视角。
几个月后,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得主《正发生》则“含蓄”很多。
电影围绕堕胎展开,叙事框架和《四月三周两天》相差无几,不过在一些细节展示上,影片冷峻的旁观叙述风格,还是看得人坐立不安,甚至感到一些毛骨悚然。
>>>堕胎戏尺度大到犯规影片根据法国作家安妮·艾诺的自传改编,女主Anne几乎就是作者的虚构化再现。
故事讲述成绩优异的文学系大学生Anne因意外怀孕,不得不在压力中努力维持学业。
随着孕期的不断增长和怀孕带来的副作用,她发现自己正慢慢丧失生活主导权。
为此,Anne果断选择堕胎,然而等待她的却是血淋淋的噩梦……上世纪60-70年代,嬉皮士文化和性解放运动席卷全球。
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欧洲女性也终于摒弃保守观念,积极投入到对女性性自由的公共讨论中。
1975年,法国终结了堕胎违法的历史,成为欧洲最早宣布堕胎合法化的国家。
推动堕胎合法化的Simone Veil,则被视为这场改革运动的重要领袖。
不过,法案的通过并没有让一切变得顺理成章,围绕堕胎的争论从来就没消停过。
支持者认为,该项法案保护了那些因意外和不法分子侵害的女性权益;反对者则指出,法案存在本身即是对生命的藐视和挑战。
虽然民间各执一词,官方却依旧在为女性谋取最大自由空间而努力。
法国议会甚至专门通过一条“加强堕胎权法案“,旨在增加堕胎法定期限,将此前的12周提升为14周。
倒退40年前,这对当时同样怀胎12周的Anne而言是无法想象的。
怀孕前,她与同龄人一样,曾对激情有过天真而浪漫的幻想;怀孕后,身体和精神切实承受的压力,才让她头次感受到生活不能承受之重。
片中用寥寥数笔勾勒出Anne周边的男性形象,他们轻浮、冲动、自私,且总是不自觉将女性物化。
更可悲的是,流传于女生之间的不雅照,也从侧面描绘出女生间有关风流韵事的态度。
对于类似Anne这类聪明伶俐的女孩,嫉妒使她们总是在攻击同类中显得刻薄而毒舌。
新旧观念更迭的时代,女性即便表现出对身体主导权的强烈诉求,可一旦让未婚先孕的消息传播开来,“荡妇”的标签依旧会给一个女人的名誉带来可怕的灾难。
有鉴于此,Anne被迫隐瞒了怀孕事实,并独自接受来自周边人的猜忌和道德审判。
搞大她肚子的人大部分时间处于隐匿状态,即便偶有出现,知晓真相后也选择了置身事外。
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让Anne最终选择了独自承担堕胎风险。
相比时下流行的拱火对立,影片更侧重于对社会有关堕胎问题的环境刻画。
在得知怀孕后不久,Anne曾先后尝试过向周边人求救。
当中既有闺蜜和直接责任人,也有为其检查身体的医生。
遗憾的是,当时的观念及法律还没有进步到让女人自主决定胎儿去留。
于是,闺蜜知情后,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男伴知情后,一夜情的温存说断就断;医生知晓Anne的目的后更是敬而远之,因为协助就意味牢狱之灾。
绝望的Anne最终只能自行解决问题,讽刺的是,帮她解决问题的人,到头来终究还是女人。
而在此以前,Anne私下尝试堕胎的过程无疑是令人心碎而揪心的。
伴随金属签在体内的危险动作,女性在生育自由中经历的至暗时刻,已经通过她痛苦而扭曲的面孔表露无疑。
好在,Anne是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独立思想和对自由的追求,让她拒绝了被生育改变命运轨迹这件对当时女性而言再普通不过的事。
Anne曾将怀孕形容为一种病毒,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毒,一种染上后会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毒。
曾几何时,婚嫁、哺育后代、做不完的家务,被视为是女人的全部人生意义和社会行为规范。
先天的生理结构和后天的制度制约了女性的自由,可无数类似Anne的女性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她们的作用远比社会期望的更大、更多元。
片名用时态重叠了过去和现在,它一方面代表了作者曾经的真实经历,另一方面也指涉了那些被繁重家务和婚姻拖累的当代女性。
对她们而言,意外怀孕这件事依然没有得到妥善处置。
2017年的数据显示,法国10个新生儿中,无婚生育的比例就多达6成,引领欧洲之最。
而全球每年因意外怀孕而选择非法堕胎的女性就有4400万,其中一半是在“风险性人工流产”中执行。
如果妇女的家庭与社会地位无法得到进一步解放,社会对女性的观念依旧停留在本能的生殖层面,类似片中这样自戕式的悲剧,将永远是现在进行式。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在【The Tactile Eye: Touch and the Cinematic Experience】一书中,Jennifer Barker阐述了 “具身观影”(embodied spectatorship) 这一现象学理论。
Barker聚焦于“皮肤”这一概念,将其运用在电影和观众体验的文本内,从而探究电影的触觉特质如何影响观众的身体和情感反应。
这一理论可以运用于进一步理解《正发生》及其相关的观影体验。
The Tactile Eye6.6Jennifer M. Barker / 2009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影片将社会政治对女性的压迫转化为Anne的触觉感知,围绕着“疼痛”这一体验,刻画了她的皮肤从功能失效到被彻底侵入的过程。
与此同时,通过电影的“皮肤”(the film's skin),影片将Anne的感官和知觉投射于观众的感知中,让观众直接体验女性所面临的痛苦。
通过将Anne和观众的皮肤同时置于疼痛的状态,影片以触觉的方式,为女性书写塑造了尖锐而有力的表达。
《正发生》将 20 世纪 60 年代法国社会环境对女性身心的束缚转化为主人公Anne以疼痛为主导的触觉体验,直观揭示了女性困境。
根据Barker对皮肤的解释,"皮肤既是表达的感知,也是感知的表达”(27)。
纵观全片,Anne从世界中感知到的是厌女的社会规则和约束,而她的表达则于皮肤上有形或无形的伤疤所体现。
这种疼痛的触觉在影片的第一幕就有所暗示。
Anne和她的朋友收紧胸罩以展示轮廓束胸所带来的疼痛奠定了影片围绕女性身体而展开的主题,即女性在父权社会的规则和凝视下受到身体伤害。
如果说束胸行为是Anne自主选择下的疼痛,那么她在四次堕胎尝试中感受到的疼痛则揭示了社会环境的强制力 - 看似自愿,实则是被困于制度所带来的别无选择的后果。
随着叙事发展,安妮对疼痛的触觉体验随着每次堕胎实践而加剧。
当她最终从体内排出胚胎,伴随着疼痛达到顶点,皮肤本应作为 "光滑洁净的表面,掩盖身体内部的东西,保护我们免受外部的伤害” 的作用完全失效(Barker,49)。
与此同时,观众与Anne一起经历了皮肤的撕裂,感受触碰与被触碰所带来的疼痛与恶心。
从医生的手指伸入下体,到铁针刺入子宫,再到死胎和脐带被排出体外,影片通过逐渐瓦解皮肤作为保护和界限功能,展现了Anne脆弱的内部如何逐步与外界接触的过程。
在限制女性身体自主权的压迫性环境下,安妮被迫暴露身体内部。
而皮肤功能失调所带来的疼痛,则是父权制社会结构在安妮身上的具体投射。
同时,安妮也代表了更多遭受这种结构所带来的疼痛的女性群体。
《正发生》 不仅展示了角色与周围世界之间疼痛的触觉关系,还以身体可感知的方式将这种痛苦投射给观众,从而建立观众与角色的共情。
Barker在对影片皮肤的分析中引入了Laura Marks的触觉性视觉(happtic visuality)概念,从而进一步解释观众如何与电影建立触觉联系。
The Skin of the Film8.5Laura U. Marks 劳拉·马克斯 / 2000 /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Marks认为,触觉性视觉不同于传统依赖光学的观看方式(屏幕将光线射入人眼),而是通过触觉和身体感知来“观看”电影。
这意味着 "观众更多通过感官而不仅仅是视觉来获得对画面的熟悉感”(Marks 187)。
触觉性视觉提供了一种亲身感受电影皮肤的方式,让观众从模糊的视觉影像中获得直接的感知。
在Anne第三次尝试堕胎的场景中,画面只为观众提供了有限的信息。
观众看不到堕胎的真实过程,也看不到Anne的面部表情。
Anne的身体在画面的前景中模糊不清,焦点集中在Rivière在阴影中若隐若现的脸上在观看这个长镜头时,观众更多依赖于感知,而不是视觉,去体会画面。
这是一种 "更倾向于移动而不是聚焦,更倾向于掠过而不是凝视" 的观看方式(Marks 162)。
但是,即使没有生动的视觉效果,观众也能切身感受到疼痛 - 感受到他们自身身体的存在。
正如Marks所说,"触觉感知赋予图像以物质存在的特权”,在这一镜头中,观众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平面的、无实体的视觉体验,而是一种有形的实感(163)。
在近三分钟的长镜头中,时间被疼痛感无限延长。
观众听到Anne的呼吸声,仿佛每一声都夹杂着忍耐和剧痛。
她大腿上光滑的皮肤颤抖着,伴随着手术器械碰撞的声音。
皮肤的柔软和金属的坚硬形成了对比,在铁针的入侵下,Anne的皮肤失去了其遮掩的功能,被刺穿、剥离,暴露出本应被隐藏的 "内里”。
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感知和触觉记忆构建视觉影像中不可见的部分,仿佛这种折磨正发生在自己身上。
他们成为残酷“行刑”的体验者,与Anne一同被置于脆弱的位置。
作为有着同样身体结构的女性观众,她们也许会感到自己的身体在刺痛中灼烧,疼痛并未源于自身身体,而是源于与影片皮肤的接触—视听所刺激的联觉。
电影构成了观众神经。
在这时,“触觉使自我与他者的独立概念变得难以区别“(Barker 33)。
观众和电影仿佛紧紧拥抱在一起,银幕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成为刺痛源头。
通过彼此皮肤接触,电影的触觉力量就此体现,观众同时与Anne一起,以疼痛作为他们感知触摸时的表达。
通过皮肤的接触,《正发生》让观众直接体验了环境对女性的威胁。
正如 Barker 所说:“电影在与观众皮肤的交汇处产生意义“(23)。
影片塑造了一种超越单纯观察和凝视的观看方式,鼓励人们进一步思考女性困境,鼓励在观影中切身体会过痛苦的人们施以行动,来防止类似的疼痛再次发生。
当再次瞥见片名,我们能否重新开始思考,社会结构所带来的女性的疼痛,是否正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时间计量方式的切换,对于一个正在成为“母亲”对的女人来说,周数取代线性的客观时间成为了标准,数字每一次增加,希望便减少一点。
课堂上老师点名让学生评析一首诗,一个怀孕的女同学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其它同学开始窃窃私语,讨论这个女生怀孕了,不久便要离开学校。
这一情节不仅因为得到了女主的重演而重要,就其本身的内容来说也值得玩味。
虽然诗行记不全了,但是记得其中多次出现类似于“看着镜子”的表述,让我想起一位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诗(我这么说就意味着我又想不起来了呃),内容大致也是女人在镜子前端详自己的身体。
本人在此做出一个大胆的假设!
电影里的这首诗是否可能包含了主体对自己的身体、欲望的观察与发现,而女主选择把这首诗的主题解读为政治与战争,是否也包含了她对自身欲望、身体的回避,同时也是她怀孕初期对怀孕这一事实的拒绝。
整部影片在展现Anne堕胎经过的同时,Anne也经历了对身体和欲望的重新发现与接纳。
这位女导演的功力还在于,把对影片中男性角色的批判全部放置在未言说的部分供人意会。
换了两家医院,医生都是男性,甚至还给你开保胎药。
男性友人在得知自己怀孕后用近乎性骚扰的态度追问性/体验,“已经怀孕了就无所谓了吧?
”男友对怀孕、堕胎的一无所知,惊讶于女主没有能力靠自己搞定堕胎,是否又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男性对女性的生存处境的无知。
(好像写太长了,我废话太多,这还是短评吗,要不等下贴长评里好了…
当下社会,每个女人面临的路径都是相通的。
学习,成长,工作,结婚,怀孕,生子,照顾小孩。
仿佛一切都是女性的宿命。
片中主人公ann忍着巨痛必须要堕胎,就是因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她想要继续接受教育,读大学,过完属于自己的一生。
而不是会家庭孩子所捆绑。
她有非常强的主体意识。
所以也决定了她坚定果敢的行动力。
非常佩服她。
如果这个电影放在国内播放,肯定要有许多女性又来批判女性真是不知羞耻,早知会怀孕,就不应该这么不要脸啊!
这就是来自女性的羞辱!
当下仍然有大量女生认为女生有性欲是荡妇行径!
从根上压抑女性想要性渴望性的需求!
最起码电影中主人公Ann非常诚实又清醒。
在得知自己即将要堕胎之前,又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性体验。
女性有资格拥有合理的性需求。
这一点毋庸置疑。
女性想要堕胎,想要暂时不生育,不想要做一位母亲的权利。
应当被合理捍卫。
2022.10.8其实昨天刚看完给了三星,这部本身没有那么出众,至少个人感觉不如「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有那样振聋发聩的片段。
但是回想起女主结尾对老师说,她不想以后教书了,她想写作,感觉还是很触动的。
或许因为我也是正读文学系的大学女生,我也幻想过有一日可以提起笔,记录那些“把我逼到孤灯下,逼我讲出我的故事来”的时刻。
但我不能,于是“退而求其次”想去教书。
或许很多人,都是在有了各种各样打破自己的绝望经历之后,才有了以文字为刀枪的能力吧。
其实「正发生」是一部蛮温柔的电影,我控制不住看的时候去想我在高中尾巴上看过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从不」情绪阴冷而令人毛骨悚然,也更附和我对于处于心里绝境时的体验,让我从心底流泪。
但显然我更希望此刻失眠的我能拥有「正发生」那种轻柔、细腻的,怎么说呢,感觉被春夏之交早上六点的晨光照耀着,又能拥有(或者 被赐予)重新出发的勇气。
记忆里的「从不」,像想象中加州小镇寒冷肃杀的10月11月,我最讨厌的季节。
让我想死
窒息一般的压抑。
人心冷漠,世态炎凉。
安娜被无情地剥夺了支配子宫的权利,失去了孕育生命的自由。
无助,直抵冰点的境遇才会让她将生育比喻为“一种只会侵袭女人,并把她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自救的道路更是布满荆棘……
相比于《四月三周两天》中的嘉碧塔,《正发生》里的安娜几乎孤立无援,禁止堕胎的法令之下,除了那位有利可图的医生,没有人愿意陪她铤而走险。
学院里男生大多学习政治,而女生基本都搞文学的设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性境遇。
讽刺男性主导权力,女性沦为附属品的不公。
同时,安娜自己承受意外怀孕的责任,也与男人避而远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长镜头之下,特写跟拍的安娜要独自面对这一切,此刻的她难以抵挡内心的慌乱。
大尺度的戏码早已超出了普通的视觉刺激,肝肠寸断的疼痛直戳内心,令人不忍直视,唯有眼泪在眼圈打转。
然而喊叫之外,并无撕心裂肺的哭戏去渲染这样绝望的处境,镜头前展现的安娜是那样的坚定、独立,依然没有忘记最初的追求。
甚至选择放弃从教,尝试触及更具自我价值的人生。
在奥黛丽·迪万导演细腻的女性审视下,安娜的反抗在看似脆弱的外表下显得铿锵有力。
结合当下,虽然有所差别,但也很难不联想到八个孩子的母亲......也祈祷那些“正发生”的禁止堕胎法案能够尽早成为过去时。
“一种只会袭击女人的病,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安的室友:“我很惭愧,只是欲望比羞愧更强烈。
我只是比你幸运而已。
”最后,就是这位室友帮安剪掉了脐带,得以“自然流产”。
偶然一次的放纵要付出一生的代价,是放纵的代价还是堕胎即犯法收监的恶法所致?
片尾“自然流产”后的安回归课堂,参加考试,影片戛然而止,而人生的考场即炼狱才刚刚开始。
导演奥黛丽·迪万:“我想呈现的并不只是痛苦,还有和痛苦并存的情欲,一种解脱的自由,灵魂与身体的和解。
”在《一个女孩的记忆》这本新书中,安妮·埃尔诺重温了1958年夏天在诺曼底担任夏令营辅导员的经历,并讲述了她与一个男人度过的初夜。
当他移情别恋时,她意识到她已经把自己的意志交给了他,像是没有了主人的被征服者。
60年后的今天,作者发现自己可以抹去中间的岁月,重新回忆这个她曾想完全忘记的年轻女孩。
将那个夏天不可磨灭的记忆带入现实,埃尔诺发现,她写作生涯的重要和痛苦的起源是建立在耻辱、暴力和背叛的基础之上。
——《一个女孩的记忆》(陈淑婷翻译,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1日出版)之《简介》
“我们步入童年,如同步入忧伤之中” Anne 从青春向成年的转变是充满无奈和痛苦-Vous étiez malade ?-Le genre de maladie qui ne frappe que les femmes et qui les transforme en femmes au foyer.Anne 的回复以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隐喻,成功地传达了对女性在传统家庭角色中的桎梏及其背后社会机制的批判,同时也体现了影片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艺术表达力。
Nous garderons l'honneur ; le reste, nous l'offrons.Et l'on marche. Les yeux sont indignés, les frontsSont pâles ; on y lit : Foi, Courage, Famine.Et la troupe à travers les carrefours chemine,Tête haute, élevant son drapeau, saint haillon 引用自 V.Hugo
这段诗句不仅点明了“荣誉”与“牺牲”的主题,也用充满革命意味的语言映射了影片中女性们在现实暴力与制度压迫下的坚韧抗争。
它为整部影片赋予了一种诗意的解读,使得观众在冷峻的现实之外,感受到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与力量。
【7.9】1、女主漂亮,对自己狠心,是一个父母和老师眼里的乖乖女,课程老师满分,课堂表现好,就是因为和某个波尔多男人一夜情,而怀孕了,在其所在国家,堕胎是非法的,然后怀孕了好像也不能继续读书,多种buff叠加让女主下定决心要除掉这个孩子。
用了注射雌二醇的方法(那个老医生真无良,想收人家20法郎,还开了一个保胎的药方,很明显是保守派,坚定认为堕胎有罪的一辈人),也自己用台灯照着铺着桌布坐地上用铁签子捅,最后去了“纸条女生”介绍的一对夫妇家里,用消毒工具🛠️整一个看起来的自然流产,结果第一次没成功,第二次才成了,还有那个脐带,太血腥了2、女主好学生形象+家庭关心的表面化实际却缺位+学校老师只关心成绩不关心学生真正遇到的困难+医生怕担责+男友只顾面子+其他男人馋她身子,激发观众同情和愤慨
五星,是为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如题,最后,她坐在了教室参加考试,考试能不能过不知道,但在我看来,她应该是那种被认为自然流产的幸运者吧,否则等待她的就不可能是教室和考试了…其实很不希望观赏这类影片有太多的自身性别视角,但很难。
看到女生与男生的对话时,只是觉得可笑,可笑的不仅是男生的胆怯不想负责,更可笑的是反堕胎法单纯指向女生的惩罚…只是因为女性具有孕育胎儿的子宫,就把一切责任推脱到女性身上,怎么不想想那个导致子宫发生作用的罪魁祸首呢?
不认为性是多么可耻的一件事,但若在这样一件本应该相互愉悦的事情中还要分个高低贵贱的话,那不很可笑么~可耻的从来不是性,而是理所当然把性当作自己犯错的借口,甚至把性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归咎他人。
p.s.挺大胆的,马桶里的一幕,让我想起了一部港片,应该是叫《饺子》,但应该是杨千桦演的,为了保养容颜吃婴胎为馅的饺子…与本片无关,只是那一幕偶然想起而已~再p.s.女生是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要么选择靠得住的人,要么准备好靠得住的安全措施,当前来看,或许还会有一些时候,保护自己,终归还得靠自己~
等看完原著再说,按照我的阅读经验,埃尔诺绝不仅仅如此,或说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埃尔诺,而且太手下留情,处在一个令人迷惑的徘徊不确定的状态。
给金狮奖略显过誉,相比之下还是《钛》更新颖有趣点,但是这部题材不算少见的作品的豆瓣分可比《钛》高多了。两部影片都与女性身体有关,肌肤撕裂的痛感正是女性社会境遇的体现。为什么一次“普普通通”的怀孕,就能让女性几乎搭上生命的危险,谁造成的这一切,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拍得不差,不过可能个人更喜欢《四月三周两天》的拍法与叙事。当女人不能掌握自己的自由与权利,身体会因为性爱,怀孕,堕胎与法律变成何种模样?它就聚焦在女性的身体与精神上。
男女之间的不公从只有女性会怀孕开始。生而为女,真的太难。
安全第一
L'avant-première a eu lieu au Louxor. Un film qui m'a touché, j'ai ressenti la souffrance et la mélancolie de l'avortement avec l'empathie, je me rappelle que j'aurais dû lui donner plus de tendresse, et partager sa douleur. C'est trop tard qu'on peut pas revenir en arrière et le regret devient à jamais une vrais épine qui me hante toute la vie.
全程都觉得 好疼……
“一种只攻击女人的病”“我只比你幸运一点点”“欲望比羞愧更强烈”
既没有艺术性上的探索也没有社会层面的批判!全片和钛一样都在生理疼痛上面做文章,但钛是奇情故事,在严肃题材下就会显得单薄. 另外女主一副全世界都欠她的模样实在很难与其产生共情,即使在人物刻画上也很难与432去媲美. 这大概近几年最名不副实的金狮了.
扯淡也要有个限度
老套
精神堕胎大概就是:看完出来只记得表演和过程,却不记得开头,也忽略了结尾
正视自己的身体。
3.5 好想知道被刪減的那五分鐘內容。「一種只會攻擊女人的病,一種會讓女人成為家庭主婦的病。」
「2.5」受限制的景别和焦距使得围绕女主的叙事变得高效,但也极大程度切断了与周遭环境的联系,配角出场太过功能性,外部的表现不足导致女主内心情感私密且单向,与同题的电影比较会发现这部太倾向以堕胎的议题博取同情,女主处境总是相当无助,有一些自主的选择——文学写作、维持情爱关系……可并未解释原因。时代背景感几乎没有,不知是否因“正发生”而削弱,女性堕胎问题永远不会过时,但议题的当下不代表电影具有同样的力量。
医生的签名能把你关进社会牢笼,男人的精子能将你送入精神囹圄。子宫罹患着女人独有的绝症,脐带连接着会被葬送的人生。世俗注射保胎针,律法决定器官自由。枕上的欲望令人羞耻,身上的创伤代表放荡。希望下次淬火的铁钎不是捅向自己的身体,卖掉金项链真的是为了旅行,不必以整个人生为代价创造新生。
【3.0】
挺喜欢的片。四比三的画幅、近中景手持跟拍以及有些做旧的滤镜,可能会使得法国人看这片的质感像是我们看第五代第六代拍八十年代的片,无形的结构压迫和逼仄简单的环境一道,把人困于一种铁笼般的生存境遇下。新时代只是开了个头,还有很多尾巴没来得及被拖出水面。女性的历史必然以一阵阵身体的疼痛为起点呈现出来,那就必然有对历史本身的把握。和隔壁的《钛》一样,都从身体出发,比《钛》好的是,其现实主义质料的疼痛更能深入结构造成的心理应激疼痛,是历史的(法斯宾德式的),不是概念的(宣言式的)。
非常失望。正好可以对标同时期上映的《钛》。在上个世纪中期法国禁止堕胎的大背景下,女孩怀孕就等于走向绝境,所以这部片子也相当于对法国反堕胎法的一次宣战。总体的表达比《钛》温和,也更简单易懂,但代价就是各方面的强度都不够,没有推到极致,立意也稍浅了些。有意思的是女主Anne的三位男性朋友都跟女主做过爱,虽然有一位男生Jean稍微帮了一点忙,可总体来看还是女性之间的互助。最后流产的那段情节明显太收敛了。陈果在《饺子》里面也有相同的情节,《饺子》里的女生可是张开双腿坚持了十八个小时,最后痛不欲生,血流成河,悲惨地死在街头。所以在物理疼痛这方面,由于看过更痛的,这次就比较难共情。
安妮好美,表演和配乐都不错。太难了,像中彩票一样的自然流产。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