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为了提琴而死而是爱情,“Vois-tu,mon enfant.,désormais, 听着孩子,从现在开始 celle que tu as perdue sera dans chaque note que tu joueras. 你失去的将出现在你演奏的每一个音符里 Elle sera ton soufflé et ton soupier. 她就是你的气息,你的叹息 Cet amour est précieux ,car il est eternal. 这份爱是珍贵的,因为它永恒“他是因为遇到了她才能演奏出含有叹息的琴音,他亲耳听到她说她对他根本没有任何的印象,他只能迷茫,他迷茫接下来的琴应该为什么而奏。
艺术家是固执的,他几十年来一直怀着那颗坚信他与她始终相爱的心来弹奏他的提琴,他是为了她而弹奏,为了爱情而弹奏。
知道他发现,她的孙子与他孩子的年龄相同,她早已”走远“,只剩他不知所措地留在原地。
可笑荒唐悲哀绝望。
她是一位冷静的女人,她会勇敢地放弃自己的挚爱,她会微笑着结婚,即使她年迈依旧在提琴声中哭泣,但她能维护自己的生活,她是为了自己而活的,这也是为什么她最后只能否认却躲在街角痛哭的原因。
她爱他,但她清楚不能因为爱情而毁了生活。
他有一位爱他的妻子,他对她的感情可能连过日子都算不上,只是将就。
已经有一个他相信可以让他一生美满回忆的女子出现了,别人都成了将就。
悲凉的是他认为勉强的人却深爱他,为他难得赞美自己烧的好吃的梅子鸡而像个少女一般开心。
她在少女时期开始爱他,知道自己的萌动被生活被他的无情消磨。
但当她再回想起他来时,她会放下家庭主妇似的马尾辫,她会摘下身为数学老师戴的眼睛,眯着眼睛凑到镜子前,好似一位准备去见心上人的纯情少女,而她心尖尖上的人却在为另一位女人而死。
即使她不将他的提琴摔得七零八落他也不再感受到原本演奏的快乐。
他的爱情已死,死得连一丁点儿挽回的余地都没有。
她在他床头哭泣道歉说对不起,她自责她后悔她愧疚。
但他的死亡本质上和她没有任何干系。
他是自私的,在最后都没有让自己的妻子逃出”自责“的枷锁。
他为了爱情而活,为了爱情而死,好比他的琴声。
她是可悲而盲目的,会如此固执地追求一位心已经被另一个女人捆得死死的艺术家,她几十年的岁月为他蹉跎。
他却没有感谢。
梅子鸡中的真情他这世早就错过。
美丽,幽默却又带点讽刺意味的画面。
为了一把心爱的琴,痛苦忧郁不堪,节食8天,慢性自杀。
艺术家的思路和情怀,作为一般人的我,似懂非懂,好像可以理解,但又觉得不可思议。
他们有着非凡的成就,可行为上就是有那么些神经质。
美丽的伊莲娜,连我都那么的心动,好可惜。
一生就是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好事成双,概率太小。
依莲真的很美貌,爱情很美好,拥有刻骨铭心的爱恋也是一个人的幸运。
男主执着于过去的情感,在琴弦上回忆往昔,把爱而不得的忧愁宣泄出来,也不知道这世界是否真的存在这样至死不渝的爱情,但是爱情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吧。
个人感觉生命不是一声叹息,最高级的活法,大约是能和喜欢的看遍美景,吃遍美食,把地球逛一遍,才不虚此生。
然而钱也是永恒的话题,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铜墙铁壁,所以又希望自己中彩票。
这部电影真的很文艺,首先在形式上,布景运镜都好好看,而且女演员格什菲也太好看了,她出现的每一个场面我都想截图!
不管她背后是多普通的背景,只要有她我就觉得好美的画面!
也许在阿里眼中的她也是这样。
其次在内容上关于爱。
让我想起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合适和喜欢哪个更重要?
从两位女士的角度来看。
如果选择“合适”,那就是艾琳最后的选择,嫁给了父亲满意的看中的一名军官,表面生活光鲜亮丽,但是在背后偷偷哭泣怀念昔日的爱人。
如果选择喜欢,法瑞吉斯从小就喜欢阿里,最后成功嫁给阿里并为他生了孩子,即使阿里并不爱他。
她的生活就是忙工作忙家庭忙孩子,丈夫什么也帮不上忙,致使她在吵架中摔了丈夫的小提琴,过得也并不快乐。
第二个问题,生活与艺术该如何选择?从艺术家阿里的角度来看,他的经历与《月亮与六便士》是有相似之处的。
如果选择艺术,那他就是像现在这般生活,放弃艾琳,娶一个自己不喜欢但是能够养活自己的妻子,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研究艺术,并且在对艾琳爱而不得的伤感中让艺术登峰造极,但结果是代表艺术世界的小提琴被现实的妻子摔坏。
如果选择生活,那阿里就应该放弃自己的纯艺术理想而去忙工作赚钱,去努力娶艾琳。
正向他当初对艾琳父亲承诺的那样,也许要用艺术去赚钱,而且这样的话他势必没有更多时间去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
这两个问题我都想不到好的解决方法。
关于死亡。
应该每个人都想过的。
主人公想过的自杀方法我也有想过,其实我觉得安眠药那个就挺好的,只不过我没打算用塑料袋,我觉得找个亲朋好友短时间内找不到的地方吃大量的就可以了……免得中间被救活还要去洗胃……Anyway,不管普通人还是艺术家,应该都会考虑到这件事。
但是世界这么大还有这么多精彩的地方等我去探索,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我还没有体会过,想一想还是挺舍不得死的。
毕竟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活着就很难了。
关于生命。
我觉得是让自己不后悔就好了。
毕竟谁又能有权威给谁关于生命的建议呢。
所以要勇敢!
要多去尝试!
如果生命的长度是命定的有限的,那我们起码可以延展生命的宽度。
#《梅子鸡之味》所谓艺术家,大概就是以作为一个普通人毕生能得到的所有幸福作为代价,来换取观众片刻掌声的人吧。
贫穷让他的挚爱可望可不即,但也在此时终于的顿悟了老师的真言,抓住了音乐中的那声叹息。
几十年过去,两个人毕生都念念不忘对方,而这些年的心心念念最终化作偶遇时的一句:抱歉,我真的不认识你。
老师传下来的古琴被愤怒的妻子毁坏,音乐中的那声叹息也随着那次偶遇消散。
活在这个世界上了已经没有意义了,生命成为了最无法承受的东西。
于是绝食八天,翩然离去。
妻子精心做的梅子鸡,他没有尝。
这寡淡生活之味,他无力品尝。
这就是代价吧。
开头我以为是喜剧片,看着看着,我就看哭了。
关于琴如果你不拉小提,你不会知道琴有多重要。
小提琴家的琴,别人不能碰,不能拉。
小提可娇贵,每个人手法不一样,音色跟着变。
一旦被别人的音色带去,要找回来可困难。
碰不得水积不得灰,温度湿度对琴都有影响。
插播1,弦乐类都是这样,比如杜普蕾那把琴在马友友手里,一样的埃尔加e小调协奏,感觉完全不同。
插播2,当年我换琴,老师帮我搞了把法国琴,木质音色。
一个月之后,几万的琴被我拉闷掉,拉成几千的音色,被老师差点给抽死。
还好认识做琴的师傅,换了一把金属音色的。
然后一见钟情电光火石,几万的琴拉出十几万的音色。
之前那把木质音色,后来我知道老师用了半年才拉回来。。。
= =。。。
挑琴绝逼就跟挑情人一样阿!!!!
气场不合不行阿!
好了,插播完毕。
所以在他到处寻觅一把新琴的时候,这种感觉尼玛太理解了。。。
T T。。。。
砸了他的琴,这不就杀了他的挚爱么。
不经历苦逼,又怎么能牛逼。
那把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琴,本身气场也就是苦逼~男主角失去挚爱,才终于合上了气场。
功成名就,换来的代价却是永失挚爱。
每个音符的悲伤,都是为她而奏。
关于情茫茫人海,一见钟情这事儿,多尼玛牛逼阿!
简直跟被陨石砸了似的。
大部分时间都是你看上了别人,别人当你是路人。
一厢情愿。
偏偏遇到了两情相悦,菇凉的亲爹出来阻止。
活生生拆散了。
菇凉最终嫁人生子,做了妈妈还做了奶奶,平凡的过完一辈子。
可是那种明明相爱却不得不分开的悲伤,化成男主角心头一根刺。
关于生活多牛逼的艺术家,终究也是肉身铸造,经不起世俗摧残。
当生活落实到了柴米油盐,鸡毛蒜皮,还清高个p。
例子数不胜数,多少文青搞艺术,多少艺术搞死人。
记得当年和别人开玩笑~画家出疯子,音乐家很多来不及疯,直接死了。。。
没几个活的过50岁。。。
搞艺术,还不是别人说你牛逼,你就牛逼,别人说你傻逼,你就是一个p。。。。
典型例子参见梵高,参见舒伯特,参见n多数不胜数苦逼一生死后却流芳百世的艺术家~不管画家音乐家,能在有生之年功成名就,都是人中牛魔王,奇葩中的战斗机。
文艺青年一直就是一个苦逼的存在。
如果你不做出高于生活的东西,那就不是艺术。。。
太高了,群众理解不了,潦倒一生郁郁而终。
例子多的数不过来了。。。
音乐家基本日子都不好过~~莫扎特这种神童年少成名的,不还遭遇过打击只得出来单干。。。
扯远了。。。
扯回来= =就算你再清高,就算你扬名世界,终究还是一个人类。
有世俗的压力。
菇凉的爸爸没有错,嫁给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男青年,自己女儿受苦去么?
真的当年他俩成了,估计也会演变成为另外一个悲剧:男主角木有经历过撕心裂肺的痛苦永远演奏不出感情,然后出不了名就赚不了钱,菇凉忙里忙外最终也男主角的老婆也是一样会咆哮,会发飙。
然后不欢而散,童话破灭。
我一直觉得这就是为毛童话的结尾永远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在一起,然后就木有然后了。
因为然后的情节不是av,就是王子秃顶发福变成中年大叔公主柴米油盐淬炼成一朵黄脸婆。
男主的妈妈也没错。
自己儿子事业有成,都演奏家了,周游世界20年,总不能做个老光棍吧。
也41了,还不结婚也不搞基,那搞毛。
来个菇凉死心塌地,工作稳定,有教养懂礼貌,长得也不错,为毛不结婚。
多好的事儿阿。
还当自己16岁玩纯爱哪~结婚不就找个差不多的人搭伙过日子么?
再电光火石的爱情,最后还不沦为亲情。
所以这么门当户对这么般配的菇凉,怎么就不行了,怎么就不能培养感情了。
男主的老婆也不容易。
暗恋一个男人这么久。
如果当年一见钟情的是他们,哪怕青梅竹马也可以,那就是另外一个童话了。
所以换个角度来说,不要找不爱你的男人,因为你花费再多心思,得到人得不到心。
琴没了,事业没了,心爱的菇凉嫁人了,多年之后相遇了,连句心酸的“好久不见”都没有,而是直接路人不认识了,这还不得死阿。
关于艺术艺术这玩意儿,真尼玛不是普通人搞的。
技巧神牛逼,一句没感情,就是出不了师。
记得我的导师也跟我说过类似的话:你的人生太顺利,没有任何的苦难,所以你根本做不出有深度的作品。
这玩意儿太玄乎。
不像数学题目,总有逻辑总有答案。
什么叫感情?
什么又叫没感情?
同样的问题,我小提老师也很欢乐的跟我来过一句:你拉琴感情太外露,超越了你的技术可以掌握的范畴,所以到了爆点会失控。
要不你转行搞作曲去吧。
我转了,然后尼玛又换来一句没感情,没苦难,没深度。
wtf。
如果你也搞艺术,你就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
在追求的路上,很可能被艺术挫骨扬灰,尸骨无存。
大学导师和我说过:音乐学院总共1000来个学生,其实都是陪读。
这1000个人里面,可以出一个音乐家,就已经很奇迹了。。。
其余的都是炮灰。
每个人在来的时候,都以为自己是那一个,最后发现,原来所有人都是炮灰。
无一例外。
现在的导师找我谈心的时候也说过,我们培养的是艺术家。
当然很可能没有一个学生出来了,但如果我们不去做,时代就不会进步。
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但如果没有把一身奉献给艺术的心,绝对成不了。
怂逼最后选择退学。
怂逼没有那么强大,怂逼只想混口饭吃。
所以换一个角度来看,男主角其实什么都有了。
作为一个拉琴的,你都这么出名了,你还求个啥?
作为男人,自己老婆那么爱你给你生了俩娃,还有一个初恋情人挂念你一辈子,人生赢家了阿。
世界上有两种痛苦:得到和得不到。
男主角都经历了。。。
所以,生又何哀,死又何苦。
就这么去了。
关于黑色幽默其实这片儿情节一点不复杂,要清新要文艺了,那也就一小清新文艺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导演的叙事手法真心很牛逼。
倒叙都可以说的那么有层次。
结尾大亮。
笑着笑着,就哭了。
艺术家注定得孤独。
得苦逼。
因为不经历,你就永远不牛逼。
插叙的他俩孩子的故事也特别真实。
莫扎特那俩儿子都没从了爹搞音乐。
何况男主的娃。
这点很真实阿~反正这是一部很伤感的片。
至少开头还没有任何回忆,男主角就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琴想去死的时候,我就贼吧理解。
加上后面的层层倒叙,真是太感伤了。
最后,画面真的很赞~男主角喜欢那菇凉,太pl了。
我应该会喜欢有音乐元素的片子……一、回落无法共情后三十分钟可能对我而言,1️⃣在前面铺垫了妻子的暗恋,情感上会对她产生同情,这个人就没有这么可恶;妻子不可恶的效果,就是情人变得不可爱。
这很奇妙,就是你明明知道立体的角色会更好,然而为了在主要方面之中突出主要形象,还是希望单薄的角色出现……()2️⃣情人爱得好轻易,不太喜欢这种一拍即合的,好吧我果然是阴间风味爱好者。。
然而事实上我很喜欢情书,至今还是top2。
但是无法拥有这个故事^ ^绝对是因为这种淡淡的幽默感让我放松警惕二、期待其实也许回溯,我还是更喜欢电影在讲述的……拍到主角墓地的时候,会有一种把心脏挂起来的感觉,因为感觉继续说下去会是一个信息含量很多的作品。
然后开始回溯了 不是说回溯不好,我就这么转过头来一说。
三、镜头可以可以,惊喜惊喜,其实按道理来说我至少应该会给八分因为画面很成熟:四、2024第一部,况且陪了我一段旅途,嘴下留情、、
在我看来,艺术家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活着的方式只有两种:要不就是有一个超级有钱,又百分百支持你,信任你,拥护你,爱戴你的赞助人,要不就是有一颗强大的心,能让生活变成艺术,同时又极度健忘。
男主角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想当第二种人,他充满热情,全心爱着依莲,但是基于生活的压力,他们分开了,从此男主角周游列国,把他对生活的叹息,他的爱他的伤注入他的音乐中,他的世界只剩下那把小提琴,只有当他沉迷于音乐中时,他才是那个艺术家。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庸俗的,不值一提的。
直到他跟老婆结了婚。
他老婆承担着养家活口的压力,又要照顾两个孩子,她变得世俗而疲倦,她无心去欣赏他的艺术。
他也曾努力当好一个父亲。
他的全部艺术无人欣赏。
他的妻子,抱怨他不去工作,养家。
他的孩子,当他讲述自己的艺术追求时,放了个屁。
那么当妻子打破了他的琴的时候,他全部的精神世界崩溃了。
他决定去死。
他绝食,他拒绝了妻子的梅子鸡,他回忆起他的初恋,他的人生。
他死了,同时也保持了精神世界的纯粹以及作为一名艺术家的骄傲。
艺术家的孤独,是天真而真诚的,他们的孤独无人理解,就像苏格拉底死前慷慨激昂地陈词时,旁边的哥们放了个屁。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对生命会如此迷恋?
说实话,18岁之后,我对生命便好像失去了兴趣,因为我发现快乐的感觉是那么少,而生活似痛苦做墙的迷宫,总也走不通。
因而当看到这部电影时,总觉得在某些方面跟我的人生观暗合:如果预知生命中已经没有、也不会再有那么丁点儿的“快乐”,那么人便没有再生存的理由,自行了断,便是一个将永远快乐的结局。
当小提琴家阿里拎着新买的小提琴偶遇旧情人依兰娜的时候,这个故事便开始了。
回到家后,阿里试奏新琴,却发现琴行老板欺骗了他,这简直是一把糟烂无比的琴,于是他开始继续寻琴,当他不惜一切买到传说中世上最好的琴回家试奏后,却发现这把顶级的小提琴也无法让他得到演奏的快乐,于是他决定自杀。
当阿里躺在床上8天不吃不喝,生命即将终结时,电影续接片头的情节,阿里认出依兰娜问“你不记得我了么”,依兰娜答”对不起,坦白说,完全没印象”。
阿里自杀的原因,不仅是这世上已经没有任何一把小提琴能够给予他演奏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支撑他音乐创作的爱的幻想,已经在现实中破灭地一干二净了。
按照道德评判来说,阿里是自私懦弱,不负责任的男人,他丢下深爱他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但如果他选择活下来,就意味着从此如行尸走肉般度日,即便活着,也不能给家人带去任何的幸福,他自杀的选择似乎更伟大。
这当然不是一碗心灵鸡汤,那种故事认为断手的人用脚吃饭穿衣写字就是伟大的,因而鼓励身处痛苦的人们,学会克服痛苦。
可 是他们超越了痛苦么?
不是的,他们其实一直活在痛苦中,那还有什么存活的意义呢。
除非因为他们还能享受到生命其他的快乐,而这种快乐能让他们忘却痛苦——这是我唯一相信的理由。
所以心灵鸡汤并不会拯救在痛苦中的人,直到他能找到盖过痛苦的快乐,或者自杀的勇气。
很多人,好像我,便活在这两者之间。
所以喜欢阿里的故事,依然不愿意相信生命的意义就是来学习如何与痛苦相伴。
我依然愿意努力寻找盖过痛苦的快乐或者自杀的勇气。
从电影的角度,我愿意打4.5分,这是部很棒的电影,结构精巧,配乐出色,故事完整。
从故事人物的角度,我只能说,男主真的无可救药,毁了妻子的一生。
这部电影中三个主要角色,我认为法兰姬是最勇敢的,她愿意为了自己的爱付出等待,抛弃羞涩,勇敢追寻。
依兰不那么勇敢,但懂得责任,为了父亲放弃爱情,也在婚后忠实履行自己的责任,一直到最后都没有放任自己的爱情伤害家庭。
而男主,无疑既没有勇气又不负责任。
他爱依兰,但从未更加努力地去争取,放弃后遇到他不爱的法兰姬,也没有勇气与母亲抗衡坚定不与法兰姬结婚。
婚前他没有告诉法兰姬他永远不会爱她、不会承担家庭责任,让法兰姬自以为嫁给了爱情。
婚后,他享受着法兰姬的照顾,却以“艺术”或者“传统观念”的名义拒绝承担家庭责任。
再者说,即使男主和依兰结婚了又能怎样,他能提供依兰优越的生活吗?
他的艺术成就来源于与依兰的爱情悲剧,他们结合后,他还能有如此的艺术成就吗?
他可以保证与依兰结婚后,爱情不会在生活中磨灭吗?
本片全程男性视角,可悲的是评论也有很多如此,希望大家记住,电影是电影,生活是生活。
玩多少噱头都遮掩不了其无聊的本质
以爱情之名,行伤害妻子、孩子、亲人之实。
说实话不喜欢
画面再童话,运镜再诗意,都挡不住剧情的残酷。艺术不该是自私到毁掉别人人生的借口,如果一定要把爱藏在音乐的每一声叹息里,就请孤独地完成它。
一晚上两部片子落差太大 让人目不暇接 真美的故事 Iran和小提琴家的雨夜的最后一吻 真是看得我心都碎了 晚场电影 整间放映厅只有我和一对情侣 他们就坐在我前面 牵着手 笑着 播到伤心处依偎在一起 我只好坐在后面 看着这个how i lost the love of my life的故事 无话可说
法国式的招牌喜剧,顺带嘲笑了一下美国的快餐文化,连死神都是那么萌,烟雾在整部片子运用的非常多,烘托了主人公的心情。
难以想象是女导演的作品,还拍过《我在伊朗长大》。从头到尾的男性视角🌚
不是很对我胃口
因为你们从未结婚,所以你们始终相爱。
一把小提琴引发的家庭悲剧。《我在伊朗长大》的两位导演的新作,也是改编自漫画,但相比之下,该片虽然试图在形式上做些创新,但内涵却了无新意。此外,感慨伊朗宗教革命前的社会环境(那时候是王国)是如此的开明、现代。
太碎了,真的不理解一些🇫🇷电影的节奏
法国电影
爱如夏花的微笑,死如秋叶的叹息。在你生命最后的梦里出现的会是谁?失去了心爱的琴,曾深爱过的你却如此轻易将我忘记,好像就被抽离了所有继续前行的力量呢。原来是绘本改编的电影,充满了写意的诗化的镜头,就像是一部忧伤的童话寓言
这就是那种“大多人都觉得好,唯我觉得烂”的片吧。
找一个人,能够保护我所珍惜的。
深邃沉重的主题,诙谐童话般的演绎,留白意味深长。可是字幕木有中文也木有法文,下了个英文字幕看得大脑分裂...
法国人的小幽默。。爱情永远是难遂人愿
看的时候觉得导演百分之两百是个大烟枪,把抽烟和烟雾的镜头拍得太美了。然后果然百度到了‘玛嘉·莎塔琵发布会现场“吞云吐雾”; ’‘她说喜欢法国可以随便抽烟’。法式幽默的表达更多是出于对悲剧命运的自嘲跟无奈,长得丑的文艺男中年可真是愁人啊。
用童话描述了音乐家遗憾的一生
法国人真是浪漫死的